阅读施勒格尔的人会明白,自由处于穿越帝国边界的过程中。——阿诺·魏德曼,《柏林日报》
《铁幕欧洲之新生》通过一位德国历史学家的视角展示了冷战时期,特别是冷战结束之后在东西欧所发生的种种转变。相比于一位历史学家,作者在本书中的视角更像是一位东西欧社会文化的传递者,通过东西欧之间的交通、文化交流、人口流动等具体的变化,向读者呈现出立体的、彩色的“铁幕”之后的东西欧。作者在此既没有拘泥于历史的遗址,也没有单一地借鉴当代的碎片,而是通过流动和变化的点点滴滴将历史与当下串联起来。
作者:(德国)卡尔·施勒格尔 译者:丁娜
卡尔·施勒格尔出生于1948年,是一位德国的东欧历史学家和出版人,他的研究领域主要包括俄罗斯现代史、东欧城市文化史和历史叙述的理论问题等。他先后在柏林自由大学、莫斯科、圣彼得堡学习哲学、社会学、东欧历史学和斯拉夫文学。他曾作为东欧历史学教授在欧洲大学(Europa-Universität Viadrina)任教至2013年。出版作品:《读懂莫斯科》(Moskau lesen)。
丁娜,北京大学西语系德语专业毕业,德国慕尼黑大学哲学博士,现居住在德国慕尼黑。译有《德意志之魂》(合译)、《寻访行家》(合译)、《何谓成功》、《饥饿与丝绸》和《幸福,在幸福远去的时代》等。
阅读施勒格尔的人会明白,自由处于穿越帝国边界的过程中。
——阿诺·魏德曼,《柏林日报》
史学大师完成度非常高的作品之一。
——于尔根·奥斯特哈默,《德国时代周报》
当下欧洲!
当下欧洲!关于蚂蚁商人、廉价航空公司和其他欧洲人
给欧洲航线颁发查理曼奖!
测量:一位昨日欧洲人的观察
欧洲地缘
欧洲城市穷途末路了吗?
德国的D大调发声练习
我们需要一座德国统一纪念碑吗?
德国的D大调发声练习
马利恩邦的另一侧或个人经历的冷战
德国国歌那些事
一个展览会上的图片:转型时期博物馆的宣传小册子
俄罗斯空间
输家?苏联解体20年后的亲俄派和俄罗斯知音
“俄罗斯空间”:空间掌控和空间拓展
作为俄罗斯历史书写中的问题
俄罗斯空间作为俄罗斯文化的固定形象
俄罗斯的第二次现代化
世纪之作———《路标》(1909~2009)
欧洲的新叙事
经验的不对称性,回忆的不对称性
消失的地貌:欧洲经验与德国经验
什么叫作再现消失的地貌?
一地双名:克莱绍/克日舒瓦
同时叙事或者历史叙事性的局限
文献与注释
译后记
这本书的文笔风格是那种极其克制但又暗流涌动的类型,初读时可能觉得叙述略显平铺直叙,但随着阅读的深入,你会发现那些看似不经意的描述中,蕴含着巨大的信息量和情感张力。作者似乎极力避免使用煽情或夸张的词汇,而是依靠事实的堆叠和人物行为的逻辑来构建震撼力。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敏感历史事件时的那种冷静和客观,没有明显的情绪导向,而是让历史事件本身说话。这种“冷叙事”的技巧,反而让读者在合上书本后,留下的思考余地更大,因为它迫使你必须自己去填充情感和道德判断的空间。书中对于不同阵营中知识分子的命运描摹,令人唏嘘不已,那些曾经站在时代前沿的人,是如何在新的权力结构下找到新的定位,或者被无情地边缘化,这个过程的描绘极其真实,没有给任何人留下不必要的“美化”。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那种泛黄的纸张质感和庄严的字体排版,让人一下子就回到了那个波谲云诡的时代。我本来对那段时期的了解仅限于教科书上的寥寥数语,充满了刻板印象,但这本书的叙述角度非常新颖。它没有直接跳入宏大的政治博弈,而是从个体命运的微观层面切入,描绘了普通人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选择。作者对细节的把握极其精准,无论是对城市风貌的描摹,还是对当时社会思潮的梳理,都显得游刃有余,让人仿佛身临其境。特别是一些小人物的侧写,他们的迷茫、希望与最终的妥协,都刻画得入木三分,展现了历史的复杂性,远非简单的“好人”与“坏人”可以概括。读完前几章,我立刻被这种沉浸式的体验所吸引,迫不及待地想要探究接下来人物将走向何方,这本书成功地打破了我以往对历史题材严肃刻板的固有印象,以一种近乎文学散文的笔触,讲述着冰冷的铁与火的故事。
评分对于军事历史爱好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非常独特的视角来审视战后欧洲的格局重塑。虽然本书并非纯粹的军事史,但它将地缘政治的博弈与军事部署的调整紧密结合起来。作者对战后条约的解读,尤其是那些关于军事管辖权和边境线划分的章节,展现了深厚的文献功底。读到关于某些关键性军事会谈的细节时,我仿佛能感受到空气中弥漫的硝烟味和彼此试探的火药味。更重要的是,作者成功地将宏观的军事战略与前线的士兵体验联系起来,展现了军事决策对普通生命产生的不可逆转的影响。书中穿插的一些地图和图表虽然不多,但都精准地服务于叙事,帮助读者迅速定位复杂的地理政治关系。这本书在阐述战略层面时,充分体现了那个时代“权力即安全”的核心逻辑,令人印象深刻。
评分读完这本书,最大的感受就是对“新生”这个词有了全新的理解。它绝不是一个突如其来的、光芒万丈的事件,而是一个充满了阵痛、妥协与持续性建设的过程。这本书深刻地揭示了在旧秩序崩塌后,新的社会结构是如何艰难地自我搭建起来的。作者的论述逻辑非常清晰,层层递进,将战后的重建工作,从基础设施的修复到思想文化的重塑,都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尤其是在探讨意识形态冲突如何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时,处理得非常微妙和深刻,展现了那种无处不在的张力。我注意到作者似乎对经济政策的探讨尤为深入,对于某些具体的五年计划的提出和实施过程中的矛盾,进行了不少考据,这些内容虽然专业性较强,但通过作者的梳理,即便是非专业背景的读者也能大致把握其核心脉络。总而言之,这是一部既有理论深度又不失人文关怀的佳作,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变革”背后的真正代价。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可以说是一次精神上的马拉松。它不是那种可以轻松消遣的读物,需要你全神贯注,甚至需要时不时停下来,去查阅一些背景资料,以更好地理解作者引用的专业术语或历史典故。但正因如此,它带给读者的满足感也是无可比拟的。作者在全书结构上的安排非常巧妙,通过多条线索的平行叙述,最终汇聚到对欧洲未来走向的哲学思辨上。尤其是在探讨文化认同在分裂的政治框架下如何艰难维系时,那种跨越国界的探讨,具有极强的当代意义。我感觉作者仿佛是一位沉静的观察者,他将那段充满矛盾和希望的“新生”时期,用一种近乎手术刀般精准的笔法剖开了,展示了其复杂的肌理。这本书无疑会成为我案头常备的一部重要参考读物,它提供的历史深度和广度,是很多同类作品难以企及的。
评分我不懂什么翻译理论 但我喜欢翻译得更像中文的书 而不是什么类似机器翻出来的。这书的翻译我喜欢。书不厚 纸也一般 如作者所说是一本冷战的简史 适合想有些了解但又不愿走入太深的读者。
评分甲骨文丛书系列真大坑,价格好高,优惠力度不大。图书多,喜欢的也不少。这坑怎么填?太伤钱$_$。
评分快递速度很快,书的质量不错,汗青堂的书基本收齐了,希望能多多搞活动,还有很多书想买。甲骨文的也开始陆续收了。
评分甲骨文系列之一,讲诉文艺复兴时期佛罗门萨城市的美弟奇家族的兴哀。
评分这书装帧,大小,题材全不一样,水平也高低不齐,几乎不能以系列来看待,以我个人来说,比较感兴趣的都是和中国相关的,议大家只买自己感兴趣的题材,通读有所收获才是重要的,没必要贪大求全。
评分同时叙事或者历史叙事性的局限
评分这本书相当的好,立意新颖,思想独特,逻辑清晰,非常易于普通读者研读,文字简洁不拖泥带水,用词严谨又不失大方,并且出版社用纸精良,排版合理,字体大小适中,实在是各方面都属上乘的一本书,五星好评,支撑京东,希望京东多搞活动多发优惠券,这样才能让我们这些寒门子弟买得起书看得起书,才能为祖国的未来做一份贡献。
评分之前看过甲骨文的另一本书《午夜将至》,回过头来看《冷战》,扣人心弦的年度非虚构作品,让我们前所未有的感受到了世界在毁灭边缘时的情形。
评分非常感谢京东商城给予的优质的服务,从仓储管理、物流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