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以簡潔有力的語言深入淺齣地展示瞭智能商業模式下形成的幾大智能生態圈,通過十二個章節對智能市場中齣現的智能化現象進行瞭分析,並將整個市場分為食品生態圈、穿戴生態圈、消費生態圈、娛樂生態圈等幾大“智能生態圈”模塊,全麵而又建設性地從宏觀、微觀、具體案例及問題與方法等多重角度,對智能商業模式做瞭一次係統地分析和探索,展現齣智能生態圈的作用,並為讀者提供瞭很多方法和技巧.
葉榮祖
◆免費商業模式之父
◆董事壹號閤夥人俱樂部創始人
◆長白山天池礦泉水創始人
◆《重構商業》係統締造者
◆《眾籌重構商業》一書作者
◆投融資股權設計顧問
◆互聯網思維創新商業模式發起人
◆免費、顛覆、跨界商業模式設計專傢
第一章 生存的新方法 / 001
——智能生態圈的定義和功能 / 001
把“綠色智慧”變成生産力 / 002
滿足用戶“強需求” / 005
進入“客製化”産品時代 / 008
組織的重構與進化 / 011
第二章 來自品牌與産品的實力 / 015
——“帝國型”智能生態圈 / 015
小米的“帝國”模式 / 017
重新定義“跑馬圈地” / 020
關聯方隻有自己 / 024
收益獨享,風險獨擔 / 028
第三章 持續發展與領先的戰略 / 033
——“共和型”智能生態圈 / 033
與他人“完美適配” / 035
拒絕排他性 / 040
“共和”的本質是共贏 / 042
選擇性越大,盈利越多 / 046
第四章 從0到“宅” / 049
——傢居生態圈定位 / 049
傢居企業電商化 / 051
從改變消費觀入手 / 055
基於O2O,超越O2O / 061
第五章 流動著的財富 / 069
——空氣生態圈定位 / 069
既要健康空氣,又要智能方案 / 071
精準把握用戶需求 / 073
“軟件+硬件”組成空氣生態圈 / 076
第六章 舌尖上的智慧 / 083
——食品生態圈定位 / 083
以智能廚房整閤美食與科技 / 085
冰箱裏的購物清單 / 090
烤箱裏的菜譜 / 093
第七章 主打運動和健身 / 103
——穿戴生態圈定位 / 103
加強可穿戴産品的信息功能 / 105
手環就是生命探測器 / 109
用眼睛去撥打電話 / 112
第八章 不可忽略的全民參與 / 119
——娛樂生態圈定位 / 119
“泛娛樂”引領趨勢 / 121
讓粉絲成為創造娛樂的一部分 / 125
分享社交化傳播 / 127
第九章 與消費者親密接觸 / 135
——消費生態圈定位 / 135
真正與消費者親密接觸 / 137
健康的分期消費生態圈 / 141
綫下活動,綫上拉動 / 144
第十章 布局全方位自由行 / 153
——旅遊生態圈定位 / 153
旅遊進入創新體驗時代 / 155
形成良性的協同效應 / 159
實施平颱戰略 / 162
第十一章 找到自己的空位 / 169
——“閤”是基礎 / 169
求閤作與被閤作 / 171
協同平颱決定競爭力 / 175
開放、共享、共贏 / 180
秉承萬物互聯的願景 / 183
第十二章 發現遊戲規則 / 189
——數據是第四生産力 / 189
大數據時代的數據觀 / 191
條數據已過時,塊數據是時尚 / 194
塊數據的搜集、整理與消化 / 202
進入數據交易時代 / 207
參考文獻 / 211
第一章
生存的新方法
——智能生態圈的定義和功能
把“綠色智慧”變成生産力
近幾年,隨著全球經濟的不斷發展,科技生産力的不斷提高,一股“智能化”的熱風不知何時襲遍全球,而“綠色智慧”更是將智能推嚮瞭一種更加環保的生態境界。
20世紀80年代末,在信息技術尚處於萌芽狀態,還未影響人類的生産和生活時,“智能化”一詞就已經不斷齣現在歐美以及日本等發達國傢。進入21世紀以後,新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不斷興起,全球各産業順應時代的發展,積極重構自身的商業組織模式,提齣“智能化”戰略,進行傳統産業的轉型再升級。在傳統企業完成轉型升級後,簡單的智能化已經不能滿足企業的發展,於是企業開始瞭更高層次的追求,而智能生態圈為企業指明瞭道路。因為智能生態圈集綠色、科技與智慧於一體,並能夠將其幻化於行,轉變成生産力。
很長一段時間我國的傳統産業發展較為緩慢,尤其是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高端科技的應用與發展,傳統企業漸漸開始與國際市場脫軌,此時傳統企業的生産力顯然已經跟不上時代的發展步伐,越來越不能滿足消費者的需求。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很多傳統企業在這一發展過程中被互聯網的“巨浪”侵襲而沉落於大海之中,剩下來的也搖搖欲墜、岌岌可危。
傳統企業要想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存活就要開拓齣生存的新方法。最初,傳統企業尋求的生存之道是與高端科技企業強強聯閤,完成企業的智能化轉型升級,這是雙贏的舉措。隨後這種強強聯閤逐漸由兩傢企業閤作演變為三傢甚至多傢,此時,智能生態圈初現端倪。
之後,隨著阿裏巴巴、海爾、騰訊等企業構建智能生態圈,搶占市場高地,一時間智能生態圈被推上瞭風口浪尖。
智能生態圈之所以受到如此追捧,正是源於智能生態圈能夠將綠色智慧變成生産力的能力。例如,對於傳統製造業來說,傳統的手工操作雖然精細但生産力低下,産品齣産率遠遠低於市場的需求,這對企業來說,成本遠遠高於利潤,而大量的勞動力成本更減少瞭企業的盈利。
如果製造業通過構建智能生態圈,實現“硬件+軟件”的組閤,將“智慧”與機器相結閤,將傳統的人控機器轉變為智能化機器,用智能化的機器替代人工勞動,不僅能夠降低勞動力成本,更能夠提高企業的生産效率。
智能生態圈將“綠色智慧”轉變為生産力,對於企業來說既是機遇又是挑戰,不僅可以加速整個物聯網産業的發展,還可以提高企業生産力。首先,利用高端科技將“綠色智慧”轉變為企業生産力,可以降低企業勞動力成本,提高企業生産效率,為企業盈利提供保障;其次,轉化而成的生産力可以使企業拓寬市場,鞏固企業力量,最終提高企業在發展過程中的市場綜閤競爭力。
智能生態圈最主要的功能就是促進閤作。閤作等於機遇,是企業尤其是傳統企業拓寬市場、整閤資源、完善技術的機遇,也是與國際接軌的機遇。然而,在市場不斷多樣化,競爭不斷升級的當下,智能生態圈將“綠色智慧”變成生産力,為企業開闢新道路的同時,企業也麵臨著嚴峻的挑戰。企業在構建智能生態圈謀求發展的同時,要時刻注意生産力的“真僞”,力求用真正的生産力生産齣適銷對路的産品。
業內普遍認為,在物聯網前景被看好的情況下,未來的商業模式將會以智能生態圈為主,並最終趨於穩定。在智能生態商業模式下,無論是單一的企業還是單一的産品都不再具備競爭力,無法在智能市場中紮根結果。因此,傳統企業需要藉助一個智能化的生態係統或者開放性的協作平颱躋身於智能行列。
智能生態圈應運而生,且其將“綠色智慧”變成生産力的能力也將企業推嚮瞭更環保、更生態、更智能的發展道路上。
雖然奔跑在這條道路上的企業仍是少數,但是最終互聯網企業、傳統企業、高科技企業、初創企業等都將置身其中——置身於這個智能化的“煉爐”中,在萬物交錯的火焰燃燒下,通過互溶的方式不斷靠近,最終形成包含所有精華的“濃湯”或者“藥丸”,以大融閤的形式獲取更多的用戶和資源。
然而“煉藥”的過程是漫長而麯摺的,如果藥性相悖或者火候掌握不佳都可能功虧一簣。這也就意味著,構建智能生態圈的過程中,藥性和火候是至關重要的,需要磨閤的耐心。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不可否認,智能時代已然降臨,而在智能時代的大背景下,智能生態圈的建設以及將“綠色智慧”轉變為企業生産力都已成為一種無可厚非的新形態。
滿足用戶“強需求”
很多企業的産品市場遇冷,原因並非是沒有先進的技術,也不是因為運營團隊不夠優秀,更不是執行力不夠,而是因為産品沒有滿足用戶的需求,或是沒有滿足用戶的“強需求”。
試想,如果投入瞭大量的資金,在團隊的高效運作下生産齣瞭高質量的産品,結果卻是用戶不需要的,徒勞無功不說,令人沮喪,摺戟瞭團隊的信心纔是最大的風險。
一個産品在生産之前一定要明確齣發點,做産品是要以客戶為中心的,而不是為做産品而做産品,産品的最終目的是滿足用戶需求。智能傢居隨著功能的不斷改進,一些産品的確給用戶帶來瞭良好的科技體驗,就像好多人齣門後總記不清自己到底有沒有關電燈、關電器,糾結不已。而有瞭智能傢居,齣門在外可以隨時隨地檢查傢裏的情況、控製電源開關。這種科技對用戶來說非常有吸引力,滿足的便是用戶的“強需求”。
著名天使投資人麥剛說過這樣一句話:“強需求勝過好産品。”的確如此,這句話聽起來簡單卻直指市場核心。也許一個産品有著先進的技術含量、酷炫的功能,但如果沒有以用戶的“強需求”為齣發點,就很可能失敗。所以,一個産品、一種技術要想在市場上獲得用戶的認可,需要辨清其為“強需求”,還是“僞需求”。
“強需求”主要取決於産品所産生的價值,常見的“強需求”有以下三種:
1.大傢都抱怨但又隻能隱忍的問題是強需求。也就是說,在産品改進之前,人們已經在“將就”使用現行産品,雖然無法明確自己想要什麼,但是已經瞭解自己不想要什麼,這就是改進的空間,一個很有發展潛力的強大需求。
2.在平時生活中經常齣現的需求是強需求。就像榖歌的牙刷理論,即産品每天被用戶使用兩次以上的就是好産品,因為這代錶瞭一種慣性和本能。當人們養成一種習慣,就會無意識地使用該産品。
3.與人性需求相契閤的是強需求。比如更加優惠的商品,更加便捷的服務、更加簡單直接的溝通。人類進化是趨於“懶惰化”的,怎樣利用最少成本獲得最高的效益是強需求的前提條件。
……
《智能生態圈》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就像是在一個漆黑的房間裏,突然點亮瞭一盞燈,照亮瞭前進的方嚮。我一直以來都對科技的發展感到既興奮又擔憂,一方麵,科技帶來的便利和可能性是無窮的,但另一方麵,我也隱隱感覺到,如果我們不能以一種負責任的態度去對待它,它可能會帶來無法挽迴的負麵影響。這本書恰恰迴應瞭我內心的這些睏惑。作者沒有迴避科技發展帶來的倫理和環境挑戰,反而將其置於“生態圈”的框架下進行深入剖析。我尤其欣賞書中關於“共生”和“協同”的理念。它強調的不是智能對自然的徵服,也不是智能的單方麵輸齣,而是智能與自然、智能與人類、不同智能係統之間如何建立一種和諧共生的關係。書中舉瞭很多例子,比如智慧城市的設計,它不僅僅是引進更多的科技設備,更重要的是如何通過智能化的手段,優化城市資源的管理,提升居民的生活質量,同時降低對環境的壓力。還有關於循環經濟的探討,如何利用智能技術,實現資源的最大化利用和最小化浪費。這些內容讓我覺得,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技術,更是關於一種全新的生活哲學,一種對未來社會發展的深刻思考。它讓我看到瞭科技嚮善的可能性,也給瞭我麵對未來挑戰的勇氣和信心。
評分《智能生態圈》這本書,對我來說,更像是一次與未來的對話。我一直對科技的進步充滿好奇,也時常思考,我們如此快速地發展技術,最終是為瞭什麼?是為瞭更便利的生活,還是為瞭更美好的世界?這本書,似乎給瞭我一個清晰的答案。它並沒有停留在對現有智能技術的羅列和分析,而是著眼於構建一個更加全麵、更加係統的“智能生態圈”。這個生態圈,不僅僅是人與技術的互動,更是人與自然、技術與自然之間的深度融閤。書中對於“智能”在環境保護、資源管理、可持續發展等方麵的應用,有著非常深入的探討。我尤其喜歡它在描述未來城市生活時,那種將科技的便利性與生態的和諧性完美結閤的畫麵。比如,智慧交通係統如何減少擁堵和排放,智能傢居如何優化能源消耗,綠色能源如何被更有效地整閤和利用。這些場景,既充滿瞭科技的未來感,又顯得如此貼近生活,觸手可及。它讓我相信,科技的發展並非一定會帶來負麵影響,關鍵在於我們如何去引導和運用它。這本書,不僅讓我看到瞭一個充滿希望的未來,更激發瞭我為創造這樣一個未來而努力的動力。
評分剛拿到《智能生態圈》這本書,就被它這個名字吸引瞭。當下社會,“智能”和“生態”這兩個詞幾乎是無處不在,但我總覺得,很多時候它們被割裂開來,或者隻是被當做營銷的噱頭。我對這本書的期待,其實是想看看作者是如何將這兩者真正地融閤在一起,構建一個更具象、更可感的“智能生態圈”。拿到實體書,它的紙質觸感很舒服,不是那種泛著廉價光澤的紙。封麵設計也簡潔大氣,沒有過多花哨的圖案,但那種科技感和自然感的結閤,還是蠻有味道的。翻開目錄,章節的設置看起來邏輯清晰,似乎涵蓋瞭從概念的引入,到具體的應用場景,再到未來的展望。我尤其對那些關於“智能”如何賦能“生態”的章節充滿瞭好奇。比如,書中會不會探討如何利用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來監測、保護和修復我們日漸脆弱的自然環境?會不會有實際案例的分析,比如智慧農業、智慧林業、智慧漁業等等,讓我看到科技如何在不破壞原有生態的前提下,提升生産效率,減少資源消耗?我希望它不僅僅是停留在理論層麵,而是能提供一些切實可行的思路和方法,甚至能夠啓發讀者思考如何在自己的生活中,踐行這種“智能生態”的理念。畢竟,我們每個人都是這個生態圈中的一員,哪怕是微小的改變,匯聚起來也能産生巨大的力量。
評分讀《智能生態圈》這本書,與其說是閱讀,不如說更像是在經曆一場思想的洗禮。我一直對那些宏大敘事的東西有些天然的抵觸,覺得它們過於虛無縹緲,很難觸及現實。但是這本書,從它的標題開始,就透著一股腳踏實地的勁兒。我特彆喜歡它在開篇部分對“生態圈”這個概念的重新定義,它沒有僅僅局限於傳統的生物學意義上的理解,而是將人類社會、經濟活動、科技發展,甚至是我們的思想觀念,都納入瞭這個廣闊的生態係統中。這種視角非常新穎,讓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所處的環境,以及我們與這個環境之間錯綜復雜的關係。然後,當它開始探討“智能”如何滲透到這個生態圈的各個角落時,我感到非常震撼。書中有很多關於“看不見的智能”的描述,比如那些默默工作的傳感器,那些通過算法優化的資源分配係統,那些能夠預測並應對環境變化的預警機製。它們不像我們日常接觸到的那些炫酷的智能設備那樣顯眼,卻在幕後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我感覺作者非常擅長用一種非常平實,但又充滿力量的語言,來描繪這些復雜的科技概念。它不是枯燥的技術手冊,而更像是一部關於未來生活方式的哲學探討。讀完它,我感覺自己的思維方式被拓寬瞭,對“智能”和“生態”的理解也上升到瞭一個新的維度。
評分拿到《智能生態圈》這本書,說實話,我抱著一種“看看能寫齣什麼新意”的心態。畢竟,圍繞著“智能”和“生態”的話題,已經有太多的文章和討論瞭。然而,這本書卻給瞭我一個大大的驚喜。它沒有落入俗套,沒有泛泛而談,而是以一種非常獨特的視角,將這兩個看似獨立的領域巧妙地編織在一起。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對“智能”的定義,它不隻是冰冷的算法和數據,更是對事物內在規律的洞察,是對生命需求的理解,甚至是情感的傳遞。這種“有溫度的智能”,在書中得到瞭很好的體現。比如,書中提到的一些智慧農業案例,不僅僅是提高産量,更是關注農産品的品質,關注農民的福祉,甚至關注農産品與消費者之間的情感連接。這種將科技與人文關懷相結閤的思路,讓我眼前一亮。而且,這本書的敘事方式也非常吸引人,它不是枯燥的理論說教,而是通過一個個生動的故事,一個個鮮活的案例,將復雜的概念娓娓道來。讀起來一點都不費勁,反而充滿瞭樂趣。我感覺作者就像一位智慧的嚮導,帶著讀者漫步在一個充滿無限可能性的智能生態圈中,讓我們看到瞭一個更加美好、更加和諧的未來。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