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依靠勤劳的素质和智慧的力量,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从文学到艺术,从技艺到科学,创造小数不尽的文明成果。国粹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显示出中华民族独特的艺术渊源以及技艺发展轨迹,这些都是民族智慧的结晶。
《阅读中华国粹》丛书囊括至今,泛揽百科,不仅有相当的学术资料含量,而且有吸引人的艺术创作风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作。
婚姻是人类延续的重要14节,是各民族永恒的话题。虽然时代的发展让结婚的内涵和形式发生厂些许变化,但所反映出来的对美好生活之向往却是恒久不变的。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漫谈婚俗
第一节 婚姻与婚俗
一、何谓婚姻
二、追根溯源话婚姻
三、历史上的婚姻形式
第二节 婚俗
一、何谓婚俗
二、婚姻的前提——男女成年
第三节 中国传统婚俗概览
第二章 详解汉族传统婚俗
第一节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一、父母之命
二、媒妁之言
第二节 相亲
一、何谓相亲
二、相亲形式
三、相亲礼节
第三节 定亲
第四节 下聘礼
第五节 亲迎
第六节 进门与拜堂
一、进门
二、拜堂
第七节 洞房习俗
一、坐帐
二、撒帐
三、合卺酒
第八节 回门
第九节 红色——婚礼的吉祥色
一、婚俗中的满目红色
二、大红“菇”字的由来
第十节 婚礼缘何要放鞭炮
第三章 汉族各地婚俗典型
第一节 东北地区——传统婚俗遗风
一、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古代东北地区婚俗
二、当今东北地区的汉族婚俗
第二节 合肥——五花八门的闹房习俗
一、迎亲
二、婚礼与闹房
三、回门
第三节 淄博——夜间娶亲的习俗
一、聘媒
二、定亲
三、择吉
四、送严房
五、娶亲
六、住日子
第四节 洛阳——公婆要被抹花脸
一、订婚
二、结婚
三、婚后礼
第五节 用直——独特的新娘“饿嫁”
一、婚前“亮妆”与“饿嫁”
二、迎亲与婚礼
第六节 潮州——新娘要吃半碗饭
一、提亲
二、合八字
三、定亲
四、送聘
五、择日
六、迎亲
七、入洞房吃“五碗头”、 “合房圆”
八、返厝
第七节 客家——新娘出门父母回避
一、说亲与合八字
二、送定(札定)
三、报日子和送聘金
四、盘嫁妆
五、接亲与送亲
六、拜堂与入洞房
七、请三朝
八、婚宴礼仪
第四章 风格迥异的少数民族婚俗
第一节 壮族——山歌传情
一、婚前恋爱
二、订婚
三、婚礼过程
四、悲喜交加“哭嫁歌”
第二节 保安族——哥哥抱妹入洞房
一、说媒定亲
二、婚礼过程
第三节 藏族——婚礼要献哈达
一、婚前恋爱
二、求婚与订婚
三、结婚
第四节 朝鲜族——独特的两次婚礼
一、媒人说亲
二、娶新郎
三、娶新娘
四、现在简化的两次婚礼
五、老年人的回婚礼
第五节 达斡尔族——偷杯窃碟戏新郎
一、提亲
二、定亲
三、定婚期
四、结婚婚礼
第六节 傣族——婚礼中的拴线仪式
一、婚前恋爱
二、订婚
三、迎亲
四、栓线仪式
五、婚礼宴席
六、婚后礼
第七节 回族——穆斯林婚礼
一、订婚
二、婚礼
第八节 黎族——“放槟榔”定亲
一、婚前恋爱
二、定亲
三、确定婚期
四、婚礼前后
第九节 满族——新郎箭射新娘花轿
一、相看、送小礼
二、过彩礼
三、婚礼
四、拜天地进入洞房
五、上亲客和回九
第十节 蒙古族——求名问庚戏新郎
一、婚制
二、求亲
三、择吉日
四、娶亲
五、婚礼
第十一节 苗族——喜庆婚事里的酒歌祝福
一、婚前恋爱
二、婚礼过程
第十二节 土家族——独特的陪十姊妹哭嫁
一、访亲
二、求亲
三、订婚
四、结婚
五、回门
第十三节 江西一婚宴上的传花
一、托媒
二、换帖
三、择吉
四、订婚
五、行聘
六、辞堂
七、迎娶
第十四节 福建婚礼——新娘口含上轿饭
一、拦花轿
二、避冲
三、关新人房
四、闹房
五、回门
前言/序言
2001年,泰山出版社编纂、出版一部千万言的大书:《中华名人轶事》。当时我应邀撰一序言,认为这部书“为我们提供了开发我国丰富史学资源的经验,使学术资‘料性与普及可读性很好地结合起来,也可以说是新世纪初对传统文化现代化的一次有意义的探讨”。我觉得,这也可以用来评估这部《阅读中华国粹》,作充分肯定。且这部《阅读中华国粹》,种数100种,字数近2000万字,不仅数量已超过《中华名人轶事》,且囊括古今,泛揽百科,不仅有相当的学术资料含量,而且有吸引入的艺术创作风味,确可以说是我们中华传统文化即国粹的经典之作。
国粹者,民族文化之精髓也。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依靠勤劳的素质和智慧的力量,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从文学到艺术,从技艺到科学,创造出数不尽的文明成果。国粹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显示出中华民族独特的艺术渊源以及技艺发展轨迹,这些都是民族智慧的结晶。
梁启超在1902年写给黄遵宪的信中就直接使用了“国粹”这一概念,其观点在于“养成国民,当以保存国粹为主义,当取旧学磨洗而光大之。”当时国粹派的代表人物黄节在写于1902年的《国粹保存主义》一文中写道:“夫国粹者,国家特别之精神也。”章太炎1906年在《东京留学生欢迎会演说辞》里,也提出了“用国粹激动种性”的问题。
1905年《国粹学报》在上海的创刊第一次将“国粹”的概念带入了大众的视野。当时国粹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章太炎、刘师培、邓实、黄节、陈去病、黄侃、马叙伦等。为应对西方文化输入的影响,他们高扬起“国学”旗帜:“不自主其国,而奴隶于人之国,谓之国奴;不自主其学,而奴隶于人之学,谓之学奴。奴于外族之专制谓之国奴,奴于东西之学,亦何得而非奴也。同人痛国之不立而学之日亡,于是瞻天与火,类族辨物,创为《国粹学报》,以告海内。”(章太炎:《国粹学报发刊词》)
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艰难跋涉,中华民族经历着一次伟大的历史复兴,中国崛起于世界之林,随着经济的发展强大,文化的影响力日益凸显。
20世纪,特别是80年代以来,国学已是社会和学界关注的热学。特别是当前新世纪,我们社会主义经济、文化更有大的发展,我们就更有需要全面梳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加以宣扬和传播,以便广大读者,特别是青少年,予以重新认知和用心守护。
因此,这套图书的出版恰逢其时。
我觉得,这套书有四大特色:
第一,这套书是在当下信息时代的大背景下,立足中国传统文化经典,重视学术资料性,约请各领域专家学者撰稿,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煌煌百种全面系统阐释中华国粹。同时,每一种书都有深入探索,在“历史——文化”的综合视野下,又对各时代人们的生活情趣和心理境界作具体探讨。它既是一部记录中华国粹经典、普及中华文明的读物,又是一部兼具严肃性和权威性的中华文化典藏之作,可以说是学术性与普及性结合。这当能使我们现代年轻一代,认识中华文化之博大精深,感受中华国粹之独特魅力,进而弘扬中华文化,激发爱国主义热情。
第二,注意对文化作历史性的线索梳理,探索不同时代特色和社会风貌,又沟通古今,着重联系现实,吸收当代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新鲜知识,形成更为独到的研究视野与观念。其中不少书,历史记述,多从先秦两汉开始,直至20世纪,这确为古为今用提供值得思索的文本,可以说是通过对各项国粹的历史发展脉络的梳理总结规律,并提出很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发展策略。
第三,既有历史发展梳理,又注意地域文化研索。这套书,好多种都具体描述地方特色,如《木雕》一书,既统述木雕艺术的发展历程(自商周至明清),又分列江浙地区、闽台地区、广东地区,及徽州、湘南、山东曲阜、云南剑川,以及少数民族的木雕艺术特色。又如《饮食文化》,分述中国八大菜系,即鲁菜、川菜、粤菜、闽菜、苏菜、浙菜、湘菜、徽菜。记述中注意与社会风尚、民间习俗相结合,确能引起人们的乡思之情。中华民族的文化是一个整体,但它是由许多各具特色的地区文化所组成和融汇而成。不同地区的文化各具不同的色彩,这就使得我们整个中华文化多姿多彩。展示地区文化的特点,无疑将把我们的文化史研究引向深入。同时,不少书还探讨好几种国粹品种对国外的影响,这也很值得注意。中华文明在国外的传播与影响,已经形成一种异彩纷呈,底蕴丰富的文化形象,现在这套书所述,对中外文化交流提供十分吸引人的佳例。
第四,这套书,每一本都配有图,可以说是图文并茂,极有吸引力。同时文字流畅,饶有情趣,特别是在品赏山水、田园,及领略各种戏曲、说唱等艺术品种时,真是“使笔如画”,使读者徜徉了美不胜收的艺术境地,阅读者当会一身轻松,得到知识增进、审美真切的愉悦。
时代呼唤文化,文化凝聚力量。中共中央十七届六中全会进一步提出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建设。我们当遵照十七届六中全会决议精神,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发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我们希望这套国粹经典阐释,不仅促进青少年阅读,同时还能服务于当前文化的开启奋进新程,铸就辉煌前景。
《汉唐风华:衣冠与礼制》 引言 穿越千年时光,我们追寻的不仅是物质的痕迹,更是精神的传承。衣冠,作为物质文明的载体,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审美情趣、社会等级、道德伦理与文化认同;礼制,则是无形的骨架,维系着社会秩序,规范着人际关系,塑造着个体行为。本书《汉唐风华:衣冠与礼制》将带领读者潜入汉唐盛世的衣冠世界与礼制脉络,从物质与精神的双重维度,深入探索那个辉煌时代的独特魅力与深远影响。我们将剥离历史的尘埃,以严谨的态度,细腻的笔触,呈现一个鲜活、立体、触手可及的汉唐。 第一章 汉初风貌:质朴之韵与制度肇始 汉朝的建立,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启。经历了秦末的战乱,汉初的社会在物质和精神上都呈现出一种相对质朴的基调。 衣冠的继承与革新: 汉初的服饰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秦制的形制,但又在细节上体现出与时俱进的变化。深衣依然是主流,但颜色、纹饰、裁剪等方面都更加贴近民间生活。从帝王的袍服到庶民的短褐,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社会等级森严却又有着一定流动性的着装规范。我们将详细考证汉初不同阶层的衣着特点,分析其材质、颜色、款式背后的社会意义。例如,黄色在汉代并非帝王专属,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规定,这其中的演变也折射出皇权观念的变迁。 礼制的奠基与实践: 汉初的统治者深谙“汉承秦制,有所损益”的道理。在礼制方面,继承了秦朝的许多规范,但又结合了儒家思想,更加注重“仁”、“德”的体现。我们将重点梳理汉初的宗法制度、祭祀礼仪、朝聘制度等,探讨这些制度如何被建立、被实践,以及它们对社会结构和人们行为方式产生的初步影响。例如,汉初的“举贤才”制度,虽然与后世科举有别,但已经为选拔人才、维护统治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 物质的印记: 考古发现是认识古代物质文明的窗口。我们将结合出土的衣物残片、陶俑、壁画等考古资料,重现汉初衣冠的真实色彩与质感。例如,对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丝织品、服装的深入研究,不仅展现了汉代精湛的纺织技术,也为我们还原了汉初贵族的生活细节。 第二章 盛唐气象:华丽之章与包容之魂 唐朝,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时代之一。其开放、包容、自信的社会风气,在衣冠与礼制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衣冠的万象生辉: 盛唐的衣冠,可以用“华丽”、“多彩”、“自由”来形容。圆领袍衫的流行,不仅方便了骑射,也反映了与周边民族的文化交流。女性服饰尤为大胆奔放,襦裙、半臂、披帛的组合,色彩鲜艳,款式多样,充分展现了唐代女性的活力与风采。我们将细致描绘唐朝不同阶层、不同场合的衣冠特点,分析其设计理念、色彩搭配、纹饰寓意。例如,唐代官服的品色制度,虽然有等级区分,但总体上色彩比前朝更加丰富,纹饰也更加精美。 礼制的集大成与对外传播: 唐朝的礼制,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进行了系统性的整理与完善,并对周边国家产生了深远影响。从朝会、宴飨到丧葬、祭祀,唐代的礼仪规范细致入微,体现了其高度的文明水平。我们将重点分析唐代主要的礼仪制度,例如“三省六部”制度下的朝会礼仪,以及唐朝在天文、历法、医学、音乐等方面的发展如何体现在其礼仪规范中。更值得一提的是,唐朝的礼制文化,通过丝绸之路,深刻影响了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家。 文化的交融与创新: 盛唐的衣冠与礼制,并非孤立存在,而是深深地烙印着那个时代文化的烙印。对外来文化的兼容并蓄,使得唐朝的衣冠更加多元,礼制也更加包容。胡服的流行,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我们将探讨外来文化如何融入唐代衣冠,以及礼制在吸收外来元素后所展现出的创新性。例如,佛教的传入,也对唐代的丧葬礼仪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图鉴式的呈现: 为了更直观地展现盛唐衣冠的魅力,我们将大量引用唐代绘画、雕塑、陶俑等艺术作品中的形象,并结合文字描述,形成一系列生动的“衣冠图鉴”。从仕女图中的轻柔飘逸,到壁画中威严的官员,再到陶俑中生动的仆从,每一件衣饰,每一个细节,都诉说着那个时代的精彩故事。 第三章 衣冠背后的社会:等级、性别与价值观 衣冠不仅仅是外在的装饰,更是社会身份、性别角色和价值观念的直观体现。 等级森严的衣冠密码: 不同阶层的衣冠有着严格的区分,从材质、颜色到纹饰、配饰,都遵循着一套不成文的规范。通过对衣冠的研究,我们可以窥探汉唐社会的等级结构、权力分布以及阶层流动性。例如,官服的品色制度,是解读汉唐官僚体系的重要线索。 性别视角的解读: 在汉唐社会,男性与女性的衣冠有着明显的区别,这反映了当时社会对性别角色的定位。女性服饰的演变,尤其能折射出社会风气的开放与保守。我们将从性别视角出发,分析不同时期女性衣冠的特点,探讨其背后的文化意义。例如,唐代女性服饰的“男式化”倾向,以及这种现象所反映的社会进步。 价值观的映射: 衣冠的选择,也蕴含着当时人们的审美情趣、道德观念和人生追求。例如,汉代服饰的端庄稳重,反映了儒家思想对社会风气的影响;唐代服饰的华丽奔放,则体现了那个时代开放自信的价值观。我们将从这些角度,解读汉唐衣冠背后所蕴含的深刻价值观。 第四章 礼制之于社会:秩序、规范与文化认同 礼制是维系社会秩序、规范人际关系、塑造文化认同的无形力量。 社会秩序的基石: 汉唐的礼制,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个方面,构成了社会运行的框架。从国家大事到家庭琐事,都有相应的礼仪规范。我们将分析这些礼制如何保障了社会秩序的稳定,以及它们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发挥的作用。例如,宗法制度作为礼制的核心,是如何影响了家族结构和社会交往的。 人际关系的润滑剂: 礼仪的实践,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准则,它化解了冲突,增进了和谐,是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我们将探讨汉唐社会中的各种交往礼仪,分析它们如何促进了人际关系的融洽。例如,朋友之间的馈赠礼仪,以及君臣之间的朝聘礼仪。 文化认同的塑造者: 共同的礼仪规范,是形成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因素。汉唐的礼制,在很大程度上统一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塑造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气质。我们将探讨汉唐礼制如何成为凝聚民族力量、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例如,祭祀祖先的礼仪,是如何维系了中华民族的血脉传承与文化认同。 第五章 遗韵悠长:汉唐衣冠礼制对后世的影响 汉唐盛世的衣冠与礼制,并非只存在于历史的尘埃中,它们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今仍能在我们的文化基因中找到印记。 衣冠的传承与演变: 汉唐的服饰形制,对后世的服饰发展产生了直接影响。例如,汉代的深衣,对后世的汉服体系奠定了基础;唐代的圆领袍衫,也影响了后来的士大夫服饰。我们将梳理汉唐衣冠对后世服饰演变的脉络,探寻其传承与创新的痕迹。 礼制的延展与革新: 汉唐的礼制,也成为后世王朝制定礼仪制度的重要参考。例如,唐朝的官制、科举制度,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我们将探讨汉唐礼制对后世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分析其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展现出的生命力。 文化自信的源泉: 汉唐的辉煌,不仅体现在物质文明的繁荣,更体现在其开放包容的精神和高度发达的礼乐文明。这种辉煌,为中华民族树立了自信的文化标杆,至今仍是激发民族自豪感的源泉。 结语 《汉唐风华:衣冠与礼制》不仅是一次对古代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追溯,更是一次对中华民族文化根源的深度探索。通过对汉唐衣冠与礼制的细致解读,我们希望能让读者感受到那个时代的独特魅力,理解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并在对历史的回顾中,获得对当下与未来的深刻启示。衣冠易逝,礼制无形,但它们所承载的精神与文化,却如同涓涓细流,滋养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文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