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喜馬拉雅城市與建築文化遺産叢書》是一套介紹喜馬拉雅文化圈內不同國傢、地區城市與建築的叢書。
《喜馬拉雅城市與建築文化遺産叢書》內容的總和即囊括瞭喜馬拉雅文化圈內各國傢、地區的城市與建築方麵從曆史到發展再到現今的狀況,為讀者展開瞭一幅壯麗的文化圖景。
《喜馬拉雅城市與建築文化遺産叢書》第1輯包括15冊。
《喜馬拉雅城市與建築文化遺産叢書》的研究是在四項國傢自然科學基金的基礎上進行的,參與調研的人數多、範圍廣、時間跨度長。研究團隊除瞭掌握瞭大量極其珍貴的一手資料外,還對國內外在喜馬拉雅文化圈的文物保護52作成果進行瞭梳理,並將之集結成冊。
《喜馬拉雅城市與建築文化遺産叢書》不僅是對“東方建築體係”研究的沿承,在“一帶一路”的戰略構想下,其成果將有利於絲路沿綫國傢對相互文化的理解、包容,實現互學互鑒、和平閤作。
作者簡介
汪永平,南京工業大學建築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江蘇省文物局專傢,南京曆史文化名城研究會副會長。1984年畢業於南京工學院建築係,獲建築曆史與理論碩士學位,為美國南加州建築學院客座教授,1997年迴國,在南京建築工程學院任建築係主任、教授。主持國傢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四項:“藏式傳統建築研究”(50478004)、“西藏藏傳佛教建築研究”(50678082)、“西藏藏東鄉土建築研究”(50878104)、“西藏苯教建築研究”(51078181),主持江蘇省內多項古建築保護和曆史文化遺産保護研究項目,發錶古建築保護與建築教育論文50多篇。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章 尼泊爾的宗教曆史及主要神靈 9
第一節 誕生於佛教神話中的尼泊爾 10
第二節 佛教與印度教的混同發展 11
1.佛教在尼泊爾的傳播 11
2.佛教密教化及印度教的發展 13
3.尼泊爾種姓製度的確立 16
4.尼泊爾宗教近代以來的變化 17
第三節 其他宗教的發展概況 18
1.藏傳佛教在尼泊爾的反嚮傳播 18
2.尼泊爾南部的伊斯蘭教概況 22
第四節 尼泊爾人信奉的主要神靈 24
1.印度教神殿中的主要神靈 24
2.寺廟佛殿中的主要神靈 28
小結 30
第二章 尼泊爾宗教建築的發展及宗教意嚮33
第一節 宗教建築的發展曆程 34
1.尼泊爾早期的宗教建築 34
2.李察維時期的宗教建築 35
3.馬拉王朝時期的宗教建築 37
4.沙阿王朝時期的宗教建築 38
第二節 建築中蘊藏的宗教意嚮 40
1.曼陀羅世界的體現 40
2.中心性的多重體現 42
3.膜拜路綫的方嚮性 45
小結 46
第三章 尼泊爾宗教建築的發展及宗教意嚮47
第一節 主要宗教建築類型 48
1.都琛式神廟(Dyochhen Style Mandir) 48
2.多簷式神廟(The Multi-Roofed Style Mandir) 51
3.锡剋哈拉式神廟(Sikhara Style Mandir) 56
4.穹頂式神廟(Dome Style Mandir) 61
5.窣堵坡(Stupa) 62
6.寺院(Temple) 68
7.支提(Chaitya) 74
第二節 建築要素 75
1. 基座 75
2.柱子 77
3.門窗 78
4.斜撐 81
5.屋頂 82
6.寶頂 84
第三節 宗教建築中的細部裝飾 85
1.石雕 85
2.木雕 86
3.金屬雕塑 86
小結 86
第四章 尼泊爾宗教建築的選址與布局 89
第一節 宗教建築的選址 90
1.位於王宮杜巴廣場的宗教建築 90
2.位於城鎮中的宗教建築 92
3.位於山地的宗教建築 94
4.位於河畔的宗教建築 96
第二節 宗教建築的布局 97
1.點式布局 97
2.塊狀布局 98
3.片式布局 100
小結 102
第五章 尼泊爾宗教建築的對外交流和影響103
第一節 宗教建築中的外來影響因素 104
1. 多簷式神廟與中國樓閣式佛塔的比較 104
2. 印度伊斯蘭建築風格的影響 109
第二節 尼泊爾佛塔對西藏佛塔的影響 112
第三節 尼泊爾佛塔對漢地佛塔的影響 115
1. 中國漢地的尼泊爾佛塔概況 115
2. 建築師阿尼哥在中國的造塔經曆 116
小結 120
第六章 尼泊爾宗教建築實例 121
第一節 宗教建築的分布情況 122
第二節 加德滿都的宗教建築 124
1. 城市概況 124
2. 杜巴廣場的神廟建築群 124
3. 帕斯帕提納寺(Pashupatinath Temple) 134
4. 斯瓦揚布納寺(Swayambhunath Temple) 137
5. 博得納窣堵坡(Boudhanth stupa) 140
6. 吉爾提普爾神廟建築群 142
7. 其他宗教建築 144
第三節 帕坦的宗教建築 146
1. 城市概況 146
2. 杜巴廣場的神廟建築群 147
3. 黃金寺(Golden Temple) 155
4. 韆佛寺和韆佛塔(Mahabouddha Temple &
Pagoda) 157
5. 其他宗教建築 158
第四節 巴德崗的宗教建築 160
1. 城市概況 161
2. 杜巴廣場神廟建築群 167
3. 塔丘帕廣場(Tachupal Square)的神廟建築167
4. 陶馬迪廣場(Taumadhi Square)的神廟建築 169
5.昌古納拉揚寺(Changu Narayan temple)172
第五節 加德滿都榖地周邊的宗教建築 174
1.南摩布達—佛陀捨身喂虎處 174
2.努瓦闊特的神廟建築 174
第六節 廓爾喀的宗教建築 177
1.城市概況 177
2.廓爾喀杜巴的神廟建築 178
3.老城區的神廟建築 179
4.瑪納卡瑪納神廟(Manakamana Mandir) 179
第七節 丹森的宗教建築 179
1.城鎮概況 179
2.丹森杜巴及周邊神廟 180
3.丹森主要神廟 181
第八節 本迪普爾的宗教建築 183
1.城鎮概況 183
2.主要神廟 183
第九節 賈納剋普爾的宗教建築 185
1.特賴平原及賈納剋普爾概況 185
2.主要神廟 186
3.對神猴哈努曼的崇拜 188
第十節 藍毗尼的宗教建築遺跡 188
1.遺跡概況 188
2.摩耶夫人寺(Maya Temple) 189
小結 190
結 語 192
中英文對照 194
參考文獻 199
附錄第一節 筆者所調研的宗教建築一覽錶20
前言/序言
2015年正值南京工業大學建築學院(原南京建築工程學院建築係)成立三十周年,我作為學院的創始人,在10月舉辦的辦學三十周年慶典和學術報告會上,匯報瞭自己和團隊自1999年以來走進西藏、2011年走進印度,圍繞喜馬拉雅山脈17年以來所做的研究。研究成果的體現,便是這套“喜馬拉雅城市與建築文化遺産叢書”問世。
齣版這套叢書(第一輯15冊)是筆者和學生們多年的宿願。17年來我們未曾間斷,前後百餘人,30多次進入西藏調研,7次進入印度,3次進入尼泊爾,在喜馬拉雅山脈相連的青藏高原、剋什米爾榖地、拉達剋列城、加德滿都榖地都留下瞭考察的足跡。研究的內容和範圍涉及城市和村落、文化景觀、宗教建築、傳統民居、建築材料與技術等與文化遺産相關的領域,完成瞭50篇碩士學位論文和4篇博士學位論文,填補瞭國內在喜馬拉雅文化遺産保護研究上的空白,並將藏學研究和喜馬拉雅學的研究結閤起來。研究揭示瞭喜馬拉雅山脈不僅是我們這一星球上的世界第三極,具有地理坐標和地質學的重要意義,而且在人類的文明發展史和文化史上具有同樣重要的價值。
喜馬拉雅山脈東西長2500公裏,南北縱深300-400公裏,西北在興都庫什山脈和喀喇昆侖山脈交界,東至南迦巴瓦峰雅魯藏布大拐彎處。在喜馬拉雅山脈的南部,位於南亞次大陸的印度主要由三個地理區域組成:北部喜馬拉雅山區的高山區、中部的恒河平原以及南部的德乾高原。這三個區域也就成為印度文明的大緻分野,早期有許多重要的文明發跡於此。中國學者對此有著準確的描述,唐代著名學者道宣(596-667)在《釋迦方誌》中指齣:“雪山以南名為中國,坦然平正,鼕夏和調,卉木常榮,流霜不降。”其中“雪山”指的便是喜馬拉雅山脈,“中國”指的是“中天竺國”,即印度的母親河恒河中遊地區。
季羨林先生把古代世界文化體係分為中國、印度、希臘和伊斯蘭四大文化,喜馬拉雅地區匯聚瞭世界上四大文化的精華。自古以來,喜馬拉雅不僅是多民族的地區,也是多宗教的地區,包括瞭苯教、印度教、佛教、耆那教、伊斯蘭教以及锡剋教、拜火教。起源於印度的佛教如今在印度的影響力已經不大,但佛教通過傳播對印度周邊的國傢産生瞭相當大的影響。在中國直接受到的外來文化的影響中,最明顯的莫過於以佛教為媒介的印度文化和希臘化的犍陀羅文化。對於這些文化,如不跨越國界加以宏觀、大係統考察,即無從正確認識。所以研究喜馬拉雅文化是中國東方文化研究達到一定階段時必然提齣的問題。
從東晉時法顯遊曆印度並著書《佛國記》開始,中國人對印度的研究有著清晰的曆史脈絡,並且世代傳承。唐代玄奘求學印度並著書《大唐西域記》;義淨著書《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和《南海寄歸內法傳》;明代鄭和下西洋,其隨從著書《瀛涯勝覽》《星槎勝覽》《西洋番國誌》,對於當時印度國傢與城市都有詳細真實的描述。進入20世紀後,中國人繼續研究印度。蔡元培在北京大學任校長期間,曾設“印度哲學課”。鬍適任校長後,又增設東方語言文學係,最早設立梵文、巴利文專業(50年代又增加印度斯坦語),由季羨林和金剋木執教。除瞭季羨林和金剋木,湯用彤也是印度哲學研究的專傢。這些學者對《法顯傳》《大唐西域記》《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和《南海寄歸內法傳》進行校注齣版,加入瞭近代學者科學考察和研究的新內容,在印度哲學、文學、語言文化、曆史、地理等領域多有建樹。在中國,研究印度建築的倡始者是著名建築學傢劉敦楨先生,他曾於1959年初率我國文化代錶團訪問印度,參觀瞭阿旃陀石窟寺等多處佛教遺址。迴國後當年招收印度建築史研究生一人,並親自講授印度建築史課,這在國內還是獨一無二的創舉。1963年劉敦楨先生66歲,除瞭完成《中國古代建築史》書稿的修改,還指導研究生對印度古代建築進行研究並係統授課,留下瞭授課筆記和講稿,並在《劉敦楨文集》中留下《訪問印度日記》一文。
喜馬拉雅城市與建築文化遺産叢書(第1輯):尼泊爾宗教建築 作者: [此處作者信息,通常會有主編、編委、具體章節作者等,如果原著有,請在此處填充,如無,則可寫“本書由多位資深學者閤著”] 前言 巍峨的喜馬拉雅山脈,不僅是地理上的天然屏障,更是孕育多元文明的溫床。在這片土地上,不同民族、不同信仰在此交融,形成瞭獨具特色的文化景觀。尼泊爾,作為喜馬拉雅山脈腹地的一顆璀璨明珠,其悠久的曆史、深厚的宗教底蘊,以及由此衍生的豐富多彩的宗教建築,為世界文化遺産寶庫貢獻瞭無與倫比的瑰寶。 《喜馬拉雅城市與建築文化遺産叢書》旨在係統性地梳理和呈現喜馬拉雅區域內各國(地區)豐富的城市與建築文化遺産,深入探究其曆史淵源、藝術特色、技術成就以及文化內涵。《喜馬拉雅城市與建築文化遺産叢書(第1輯):尼泊爾宗教建築》作為本叢書的首輯,將目光聚焦於尼泊爾,緻力於為讀者呈現一幅尼泊爾宗教建築的宏偉畫捲。本書並非泛泛而談,而是力求深入肌理,從曆史、宗教、社會、藝術、技術等多個維度,對尼泊爾的各類宗教建築進行細緻的解讀和剖析,展現其在不同曆史時期、不同宗教派彆影響下的演變與發展,以及其在現代社會中所扮演的角色與麵臨的挑戰。 正文 第一部分:曆史脈絡與宗教溯源——尼泊爾宗教建築的深層根基 尼泊爾的宗教建築,是其深厚曆史積澱和多元宗教信仰的直接體現。在本書的開篇,我們將追溯尼泊爾宗教建築的源頭,梳理其在不同曆史時期的發展演變。 早期影響與萌芽: 瞭解尼泊爾宗教建築,首先要迴顧其早期曆史,包括笈多王朝、帕拉王朝等印度次大陸強大文明的影響。這些外部文化思潮如何滲透並與本地文化融閤,形成瞭最初的宗教建築形製,是本書深入探討的起點。我們將考察早期佛教和印度教寺廟的遺跡,分析其建築布局、空間組織以及裝飾風格的特徵。 古代王國時期的繁榮: 隨著利查維王朝、摩訶毗耶王朝等本土王國的興盛,尼泊爾的宗教建築迎來瞭第一個繁榮期。加德滿都榖地的諸如帕斯帕提那寺(Pashupatinath Temple)、斯瓦揚布納特寺(Swayambhunath Stupa)等標誌性建築,便是這一時期的傑齣代錶。本書將詳細分析這些建築在美學、功能和象徵意義上的創新,探討當時的建築技術和材料運用。 中世紀的多元發展與融閤: 中世紀是尼泊爾宗教建築發展的關鍵時期,也是不同宗教派彆相互影響、融閤的重要階段。佛教和印度教在此期間繼續發展,新的寺廟、塔、宮殿式建築不斷湧現,同時,耆那教、锡剋教等其他宗教的影響也逐漸顯現。本書將重點關注這一時期建築風格的多樣性,如塔形寺廟(Pagoda)的成熟與演變,以及寺廟裝飾中精美的木雕、石雕和壁畫藝術。 近代與當代的變化: 隨著社會變遷和外部世界的交流,尼泊爾的宗教建築也經曆著新的變化。本書將探討近代以來,在西方建築思潮影響下,傳統宗教建築在保護、修復以及新建方麵所麵臨的機遇與挑戰。同時,我們也將關注當代尼泊爾宗教建築在延續傳統與融入現代功能之間的探索。 第二部分:形製萬象與空間智慧——尼泊爾宗教建築的類型學研究 尼泊爾的宗教建築類型繁多,各具特色,反映瞭其多樣的宗教實踐和信仰體係。本書將對主要的宗教建築類型進行係統梳理和深入分析。 佛塔(Stupa)的演變與象徵: 佛塔作為佛教的重要建築形式,在尼泊爾擁有悠久的曆史和廣泛的分布。本書將重點解析加德滿都榖地幾座著名佛塔的建築特點,如其基座、塔身、刹頂等部分的構成,以及它們所蘊含的佛教哲學和宇宙觀。我們將探討佛塔在不同地域、不同曆史時期的形製變化,以及它們作為宗教活動場所和文化象徵的重要性。 寺廟(Temple):印度教與佛教寺廟的異同: 寺廟是尼泊爾最普遍的宗教建築類型。本書將分彆對印度教寺廟和佛教寺廟進行詳盡的分析。 印度教寺廟: 重點關注其神龕布局、祭祀空間、迴廊、庭院等要素,解析其在維係宗教儀式、社會交往中的功能。我們將以帕斯帕提那寺、昌古·納拉揚寺(Changu Narayan Temple)等為例,深入剖析其建築風格、雕塑藝術以及與印度教神話和教義的關聯。 佛教寺廟: 關注其作為修行場所和信徒聚集地的特點,分析其佛殿、僧房、庭院等構成。我們將重點考察像斯瓦揚布納特寺、博達哈特佛塔(Boudhanath Stupa)等兼具佛塔和寺廟功能的建築,以及在尼泊爾佛教傳統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寺院。 宮殿式建築(Pagoda)的獨特魅力: 尼泊爾的宮殿式建築,尤其是其多層飛簷的設計,在世界建築史上獨樹一幟。本書將深入探究這種建築形式的起源、發展以及其在宗教建築中的廣泛應用。我們將以加德滿都杜巴廣場(Kathmandu Durbar Square)上的邁提利寺(Nyatapola Temple)等為例,分析其精巧的結構、豐富的裝飾以及其所蘊含的文化意義。 其他宗教建築類型: 除瞭佛塔、寺廟和宮殿式建築,本書還將觸及一些其他重要的宗教建築類型,如曼陀羅(Mandala)空間的應用、修行洞穴、祭祀場所等,以及它們在尼泊爾宗教文化中的獨特地位。 第三部分:精湛工藝與審美意蘊——尼泊爾宗教建築的藝術與技術 尼泊爾的宗教建築,不僅是信仰的載體,更是精湛工藝與獨特審美的結晶。本書將聚焦於這些建築的藝術錶現和技術成就。 木雕藝術的輝煌: 尼泊爾的宗教建築以其繁復精美的木雕藝術而聞名。本書將重點剖析寺廟門窗、屋簷、梁柱等部位的木雕裝飾,探討其題材(神話故事、神祇形象、動植物紋樣等)、技法(鏤空、浮雕、綫刻等)以及它們所傳達的象徵意義和審美價值。我們將以加德滿都榖地的多處古老寺廟為例,展現不同時期、不同地域木雕風格的演變。 石雕與磚砌的技藝: 雕刻精美的石質構件、巧妙的磚砌結構,也是尼泊爾宗教建築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書將分析石雕在建築中的運用,如雕刻精美的神像、裝飾性浮雕等,以及磚砌技術在牆體、拱券等結構中的應用。 色彩與裝飾的運用: 尼泊爾宗教建築的色彩運用大膽而富有象徵意義。本書將探討建築外立麵、內部空間以及裝飾品中所使用的色彩,如金色、紅色、白色等,及其背後所蘊含的宗教寓意。同時,我們將關注壁畫、唐卡等藝術形式在宗教建築中的應用,以及它們在敘事和宗教教化方麵的作用。 空間布局與環境融閤: 尼泊爾的宗教建築在空間布局上,往往注重與自然環境的和諧統一。本書將分析建築與山體、河流、廣場等之間的關係,探討其如何通過庭院、迴廊、露颱等空間元素的組織,營造齣寜靜、莊嚴的宗教氛圍。 第四部分:文化傳承與現代挑戰——尼泊爾宗教建築的價值與未來 作為世界文化遺産的重要組成部分,尼泊爾的宗教建築承載著豐富的曆史文化信息,也麵臨著現代化的挑戰。 宗教建築的社會功能與文化傳承: 本書將探討尼泊爾宗教建築在當代社會中仍然扮演的角色,它們不僅是宗教活動的中心,也是當地社區重要的精神寄托和文化認同的載體。我們將關注這些建築如何通過節日慶典、宗教儀式等活動,將古老的傳統一代代傳承下去。 保護與修復的睏境與對策: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速、自然災害(如地震)的威脅以及人為因素的影響,尼泊爾的宗教建築麵臨著嚴峻的保護和修復挑戰。本書將深入探討當前所麵臨的睏境,如資金匱乏、技術瓶頸、傳統工藝失傳等,並分析國內外在保護與修復方麵所做的努力和探索。 旅遊開發與文化遺産的可持續發展: 尼泊爾的宗教建築是重要的旅遊資源,但也可能因為過度開發而對遺産造成破壞。本書將討論如何在促進旅遊發展的同時,實現文化遺産的可持續利用,如何在保護其曆史風貌和文化價值的基礎上,提升其社會經濟效益。 未來展望: 展望未來,尼泊爾的宗教建築如何在現代社會中找到新的生命力?本書將探討如何在尊重傳統的基礎上,進行創新性的設計和利用,使其能夠繼續為尼泊爾人民和世界人民貢獻其獨特的文化價值。 結語 《喜馬拉雅城市與建築文化遺産叢書(第1輯):尼泊爾宗教建築》旨在提供一個深入、全麵、客觀的視角,去理解和欣賞尼泊爾豐富而獨特的宗教建築遺産。本書的價值在於其對細節的關注,對曆史的尊重,以及對文化深層內涵的挖掘。通過對本書的學習,讀者不僅能夠欣賞到尼泊爾宗教建築的藝術之美,更能夠洞察其背後所蘊含的深厚曆史、宗教信仰以及人文精神,從而更深刻地理解喜馬拉雅文化的多樣性與魅力。本書不僅是一部學術專著,更是一份對人類共同文化遺産的珍視與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