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喜马拉雅城市与建筑文化遗产丛书》是一套介绍喜马拉雅文化圈内不同国家、地区城市与建筑的丛书。
《喜马拉雅城市与建筑文化遗产丛书》内容的总和即囊括了喜马拉雅文化圈内各国家、地区的城市与建筑方面从历史到发展再到现今的状况,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壮丽的文化图景。
《喜马拉雅城市与建筑文化遗产丛书》第1辑包括15册。
《喜马拉雅城市与建筑文化遗产丛书》的研究是在四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基础上进行的,参与调研的人数多、范围广、时间跨度长。研究团队除了掌握了大量极其珍贵的一手资料外,还对国内外在喜马拉雅文化圈的文物保护52作成果进行了梳理,并将之集结成册。
《喜马拉雅城市与建筑文化遗产丛书》不仅是对“东方建筑体系”研究的沿承,在“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下,其成果将有利于丝路沿线国家对相互文化的理解、包容,实现互学互鉴、和平合作。
作者简介
汪永平,南京工业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省文物局专家,南京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副会长。1984年毕业于南京工学院建筑系,获建筑历史与理论硕士学位,为美国南加州建筑学院客座教授,1997年回国,在南京建筑工程学院任建筑系主任、教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四项:“藏式传统建筑研究”(50478004)、“西藏藏传佛教建筑研究”(50678082)、“西藏藏东乡土建筑研究”(50878104)、“西藏苯教建筑研究”(51078181),主持江苏省内多项古建筑保护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研究项目,发表古建筑保护与建筑教育论文50多篇。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尼泊尔的宗教历史及主要神灵 9
第一节 诞生于佛教神话中的尼泊尔 10
第二节 佛教与印度教的混同发展 11
1.佛教在尼泊尔的传播 11
2.佛教密教化及印度教的发展 13
3.尼泊尔种姓制度的确立 16
4.尼泊尔宗教近代以来的变化 17
第三节 其他宗教的发展概况 18
1.藏传佛教在尼泊尔的反向传播 18
2.尼泊尔南部的伊斯兰教概况 22
第四节 尼泊尔人信奉的主要神灵 24
1.印度教神殿中的主要神灵 24
2.寺庙佛殿中的主要神灵 28
小结 30
第二章 尼泊尔宗教建筑的发展及宗教意向33
第一节 宗教建筑的发展历程 34
1.尼泊尔早期的宗教建筑 34
2.李察维时期的宗教建筑 35
3.马拉王朝时期的宗教建筑 37
4.沙阿王朝时期的宗教建筑 38
第二节 建筑中蕴藏的宗教意向 40
1.曼陀罗世界的体现 40
2.中心性的多重体现 42
3.膜拜路线的方向性 45
小结 46
第三章 尼泊尔宗教建筑的发展及宗教意向47
第一节 主要宗教建筑类型 48
1.都琛式神庙(Dyochhen Style Mandir) 48
2.多檐式神庙(The Multi-Roofed Style Mandir) 51
3.锡克哈拉式神庙(Sikhara Style Mandir) 56
4.穹顶式神庙(Dome Style Mandir) 61
5.窣堵坡(Stupa) 62
6.寺院(Temple) 68
7.支提(Chaitya) 74
第二节 建筑要素 75
1. 基座 75
2.柱子 77
3.门窗 78
4.斜撑 81
5.屋顶 82
6.宝顶 84
第三节 宗教建筑中的细部装饰 85
1.石雕 85
2.木雕 86
3.金属雕塑 86
小结 86
第四章 尼泊尔宗教建筑的选址与布局 89
第一节 宗教建筑的选址 90
1.位于王宫杜巴广场的宗教建筑 90
2.位于城镇中的宗教建筑 92
3.位于山地的宗教建筑 94
4.位于河畔的宗教建筑 96
第二节 宗教建筑的布局 97
1.点式布局 97
2.块状布局 98
3.片式布局 100
小结 102
第五章 尼泊尔宗教建筑的对外交流和影响103
第一节 宗教建筑中的外来影响因素 104
1. 多檐式神庙与中国楼阁式佛塔的比较 104
2. 印度伊斯兰建筑风格的影响 109
第二节 尼泊尔佛塔对西藏佛塔的影响 112
第三节 尼泊尔佛塔对汉地佛塔的影响 115
1. 中国汉地的尼泊尔佛塔概况 115
2. 建筑师阿尼哥在中国的造塔经历 116
小结 120
第六章 尼泊尔宗教建筑实例 121
第一节 宗教建筑的分布情况 122
第二节 加德满都的宗教建筑 124
1. 城市概况 124
2. 杜巴广场的神庙建筑群 124
3. 帕斯帕提纳寺(Pashupatinath Temple) 134
4. 斯瓦扬布纳寺(Swayambhunath Temple) 137
5. 博得纳窣堵坡(Boudhanth stupa) 140
6. 吉尔提普尔神庙建筑群 142
7. 其他宗教建筑 144
第三节 帕坦的宗教建筑 146
1. 城市概况 146
2. 杜巴广场的神庙建筑群 147
3. 黄金寺(Golden Temple) 155
4. 千佛寺和千佛塔(Mahabouddha Temple &
Pagoda) 157
5. 其他宗教建筑 158
第四节 巴德岗的宗教建筑 160
1. 城市概况 161
2. 杜巴广场神庙建筑群 167
3. 塔丘帕广场(Tachupal Square)的神庙建筑167
4. 陶马迪广场(Taumadhi Square)的神庙建筑 169
5.昌古纳拉扬寺(Changu Narayan temple)172
第五节 加德满都谷地周边的宗教建筑 174
1.南摩布达—佛陀舍身喂虎处 174
2.努瓦阔特的神庙建筑 174
第六节 廓尔喀的宗教建筑 177
1.城市概况 177
2.廓尔喀杜巴的神庙建筑 178
3.老城区的神庙建筑 179
4.玛纳卡玛纳神庙(Manakamana Mandir) 179
第七节 丹森的宗教建筑 179
1.城镇概况 179
2.丹森杜巴及周边神庙 180
3.丹森主要神庙 181
第八节 本迪普尔的宗教建筑 183
1.城镇概况 183
2.主要神庙 183
第九节 贾纳克普尔的宗教建筑 185
1.特赖平原及贾纳克普尔概况 185
2.主要神庙 186
3.对神猴哈努曼的崇拜 188
第十节 蓝毗尼的宗教建筑遗迹 188
1.遗迹概况 188
2.摩耶夫人寺(Maya Temple) 189
小结 190
结 语 192
中英文对照 194
参考文献 199
附录第一节 笔者所调研的宗教建筑一览表20
前言/序言
2015年正值南京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原南京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成立三十周年,我作为学院的创始人,在10月举办的办学三十周年庆典和学术报告会上,汇报了自己和团队自1999年以来走进西藏、2011年走进印度,围绕喜马拉雅山脉17年以来所做的研究。研究成果的体现,便是这套“喜马拉雅城市与建筑文化遗产丛书”问世。
出版这套丛书(第一辑15册)是笔者和学生们多年的宿愿。17年来我们未曾间断,前后百余人,30多次进入西藏调研,7次进入印度,3次进入尼泊尔,在喜马拉雅山脉相连的青藏高原、克什米尔谷地、拉达克列城、加德满都谷地都留下了考察的足迹。研究的内容和范围涉及城市和村落、文化景观、宗教建筑、传统民居、建筑材料与技术等与文化遗产相关的领域,完成了50篇硕士学位论文和4篇博士学位论文,填补了国内在喜马拉雅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上的空白,并将藏学研究和喜马拉雅学的研究结合起来。研究揭示了喜马拉雅山脉不仅是我们这一星球上的世界第三极,具有地理坐标和地质学的重要意义,而且在人类的文明发展史和文化史上具有同样重要的价值。
喜马拉雅山脉东西长2500公里,南北纵深300-400公里,西北在兴都库什山脉和喀喇昆仑山脉交界,东至南迦巴瓦峰雅鲁藏布大拐弯处。在喜马拉雅山脉的南部,位于南亚次大陆的印度主要由三个地理区域组成:北部喜马拉雅山区的高山区、中部的恒河平原以及南部的德干高原。这三个区域也就成为印度文明的大致分野,早期有许多重要的文明发迹于此。中国学者对此有着准确的描述,唐代著名学者道宣(596-667)在《释迦方志》中指出:“雪山以南名为中国,坦然平正,冬夏和调,卉木常荣,流霜不降。”其中“雪山”指的便是喜马拉雅山脉,“中国”指的是“中天竺国”,即印度的母亲河恒河中游地区。
季羡林先生把古代世界文化体系分为中国、印度、希腊和伊斯兰四大文化,喜马拉雅地区汇聚了世界上四大文化的精华。自古以来,喜马拉雅不仅是多民族的地区,也是多宗教的地区,包括了苯教、印度教、佛教、耆那教、伊斯兰教以及锡克教、拜火教。起源于印度的佛教如今在印度的影响力已经不大,但佛教通过传播对印度周边的国家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在中国直接受到的外来文化的影响中,最明显的莫过于以佛教为媒介的印度文化和希腊化的犍陀罗文化。对于这些文化,如不跨越国界加以宏观、大系统考察,即无从正确认识。所以研究喜马拉雅文化是中国东方文化研究达到一定阶段时必然提出的问题。
从东晋时法显游历印度并著书《佛国记》开始,中国人对印度的研究有着清晰的历史脉络,并且世代传承。唐代玄奘求学印度并著书《大唐西域记》;义净著书《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和《南海寄归内法传》;明代郑和下西洋,其随从著书《瀛涯胜览》《星槎胜览》《西洋番国志》,对于当时印度国家与城市都有详细真实的描述。进入20世纪后,中国人继续研究印度。蔡元培在北京大学任校长期间,曾设“印度哲学课”。胡适任校长后,又增设东方语言文学系,最早设立梵文、巴利文专业(50年代又增加印度斯坦语),由季羡林和金克木执教。除了季羡林和金克木,汤用彤也是印度哲学研究的专家。这些学者对《法显传》《大唐西域记》《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和《南海寄归内法传》进行校注出版,加入了近代学者科学考察和研究的新内容,在印度哲学、文学、语言文化、历史、地理等领域多有建树。在中国,研究印度建筑的倡始者是著名建筑学家刘敦桢先生,他曾于1959年初率我国文化代表团访问印度,参观了阿旃陀石窟寺等多处佛教遗址。回国后当年招收印度建筑史研究生一人,并亲自讲授印度建筑史课,这在国内还是独一无二的创举。1963年刘敦桢先生66岁,除了完成《中国古代建筑史》书稿的修改,还指导研究生对印度古代建筑进行研究并系统授课,留下了授课笔记和讲稿,并在《刘敦桢文集》中留下《访问印度日记》一文。
喜马拉雅城市与建筑文化遗产丛书(第1辑):尼泊尔宗教建筑 作者: [此处作者信息,通常会有主编、编委、具体章节作者等,如果原著有,请在此处填充,如无,则可写“本书由多位资深学者合著”] 前言 巍峨的喜马拉雅山脉,不仅是地理上的天然屏障,更是孕育多元文明的温床。在这片土地上,不同民族、不同信仰在此交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景观。尼泊尔,作为喜马拉雅山脉腹地的一颗璀璨明珠,其悠久的历史、深厚的宗教底蕴,以及由此衍生的丰富多彩的宗教建筑,为世界文化遗产宝库贡献了无与伦比的瑰宝。 《喜马拉雅城市与建筑文化遗产丛书》旨在系统性地梳理和呈现喜马拉雅区域内各国(地区)丰富的城市与建筑文化遗产,深入探究其历史渊源、艺术特色、技术成就以及文化内涵。《喜马拉雅城市与建筑文化遗产丛书(第1辑):尼泊尔宗教建筑》作为本丛书的首辑,将目光聚焦于尼泊尔,致力于为读者呈现一幅尼泊尔宗教建筑的宏伟画卷。本书并非泛泛而谈,而是力求深入肌理,从历史、宗教、社会、艺术、技术等多个维度,对尼泊尔的各类宗教建筑进行细致的解读和剖析,展现其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宗教派别影响下的演变与发展,以及其在现代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与面临的挑战。 正文 第一部分:历史脉络与宗教溯源——尼泊尔宗教建筑的深层根基 尼泊尔的宗教建筑,是其深厚历史积淀和多元宗教信仰的直接体现。在本书的开篇,我们将追溯尼泊尔宗教建筑的源头,梳理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演变。 早期影响与萌芽: 了解尼泊尔宗教建筑,首先要回顾其早期历史,包括笈多王朝、帕拉王朝等印度次大陆强大文明的影响。这些外部文化思潮如何渗透并与本地文化融合,形成了最初的宗教建筑形制,是本书深入探讨的起点。我们将考察早期佛教和印度教寺庙的遗迹,分析其建筑布局、空间组织以及装饰风格的特征。 古代王国时期的繁荣: 随着利查维王朝、摩诃毗耶王朝等本土王国的兴盛,尼泊尔的宗教建筑迎来了第一个繁荣期。加德满都谷地的诸如帕斯帕提那寺(Pashupatinath Temple)、斯瓦扬布纳特寺(Swayambhunath Stupa)等标志性建筑,便是这一时期的杰出代表。本书将详细分析这些建筑在美学、功能和象征意义上的创新,探讨当时的建筑技术和材料运用。 中世纪的多元发展与融合: 中世纪是尼泊尔宗教建筑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不同宗教派别相互影响、融合的重要阶段。佛教和印度教在此期间继续发展,新的寺庙、塔、宫殿式建筑不断涌现,同时,耆那教、锡克教等其他宗教的影响也逐渐显现。本书将重点关注这一时期建筑风格的多样性,如塔形寺庙(Pagoda)的成熟与演变,以及寺庙装饰中精美的木雕、石雕和壁画艺术。 近代与当代的变化: 随着社会变迁和外部世界的交流,尼泊尔的宗教建筑也经历着新的变化。本书将探讨近代以来,在西方建筑思潮影响下,传统宗教建筑在保护、修复以及新建方面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同时,我们也将关注当代尼泊尔宗教建筑在延续传统与融入现代功能之间的探索。 第二部分:形制万象与空间智慧——尼泊尔宗教建筑的类型学研究 尼泊尔的宗教建筑类型繁多,各具特色,反映了其多样的宗教实践和信仰体系。本书将对主要的宗教建筑类型进行系统梳理和深入分析。 佛塔(Stupa)的演变与象征: 佛塔作为佛教的重要建筑形式,在尼泊尔拥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分布。本书将重点解析加德满都谷地几座著名佛塔的建筑特点,如其基座、塔身、刹顶等部分的构成,以及它们所蕴含的佛教哲学和宇宙观。我们将探讨佛塔在不同地域、不同历史时期的形制变化,以及它们作为宗教活动场所和文化象征的重要性。 寺庙(Temple):印度教与佛教寺庙的异同: 寺庙是尼泊尔最普遍的宗教建筑类型。本书将分别对印度教寺庙和佛教寺庙进行详尽的分析。 印度教寺庙: 重点关注其神龛布局、祭祀空间、回廊、庭院等要素,解析其在维系宗教仪式、社会交往中的功能。我们将以帕斯帕提那寺、昌古·纳拉扬寺(Changu Narayan Temple)等为例,深入剖析其建筑风格、雕塑艺术以及与印度教神话和教义的关联。 佛教寺庙: 关注其作为修行场所和信徒聚集地的特点,分析其佛殿、僧房、庭院等构成。我们将重点考察像斯瓦扬布纳特寺、博达哈特佛塔(Boudhanath Stupa)等兼具佛塔和寺庙功能的建筑,以及在尼泊尔佛教传统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寺院。 宫殿式建筑(Pagoda)的独特魅力: 尼泊尔的宫殿式建筑,尤其是其多层飞檐的设计,在世界建筑史上独树一帜。本书将深入探究这种建筑形式的起源、发展以及其在宗教建筑中的广泛应用。我们将以加德满都杜巴广场(Kathmandu Durbar Square)上的迈提利寺(Nyatapola Temple)等为例,分析其精巧的结构、丰富的装饰以及其所蕴含的文化意义。 其他宗教建筑类型: 除了佛塔、寺庙和宫殿式建筑,本书还将触及一些其他重要的宗教建筑类型,如曼陀罗(Mandala)空间的应用、修行洞穴、祭祀场所等,以及它们在尼泊尔宗教文化中的独特地位。 第三部分:精湛工艺与审美意蕴——尼泊尔宗教建筑的艺术与技术 尼泊尔的宗教建筑,不仅是信仰的载体,更是精湛工艺与独特审美的结晶。本书将聚焦于这些建筑的艺术表现和技术成就。 木雕艺术的辉煌: 尼泊尔的宗教建筑以其繁复精美的木雕艺术而闻名。本书将重点剖析寺庙门窗、屋檐、梁柱等部位的木雕装饰,探讨其题材(神话故事、神祇形象、动植物纹样等)、技法(镂空、浮雕、线刻等)以及它们所传达的象征意义和审美价值。我们将以加德满都谷地的多处古老寺庙为例,展现不同时期、不同地域木雕风格的演变。 石雕与砖砌的技艺: 雕刻精美的石质构件、巧妙的砖砌结构,也是尼泊尔宗教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将分析石雕在建筑中的运用,如雕刻精美的神像、装饰性浮雕等,以及砖砌技术在墙体、拱券等结构中的应用。 色彩与装饰的运用: 尼泊尔宗教建筑的色彩运用大胆而富有象征意义。本书将探讨建筑外立面、内部空间以及装饰品中所使用的色彩,如金色、红色、白色等,及其背后所蕴含的宗教寓意。同时,我们将关注壁画、唐卡等艺术形式在宗教建筑中的应用,以及它们在叙事和宗教教化方面的作用。 空间布局与环境融合: 尼泊尔的宗教建筑在空间布局上,往往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本书将分析建筑与山体、河流、广场等之间的关系,探讨其如何通过庭院、回廊、露台等空间元素的组织,营造出宁静、庄严的宗教氛围。 第四部分:文化传承与现代挑战——尼泊尔宗教建筑的价值与未来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尼泊尔的宗教建筑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也面临着现代化的挑战。 宗教建筑的社会功能与文化传承: 本书将探讨尼泊尔宗教建筑在当代社会中仍然扮演的角色,它们不仅是宗教活动的中心,也是当地社区重要的精神寄托和文化认同的载体。我们将关注这些建筑如何通过节日庆典、宗教仪式等活动,将古老的传统一代代传承下去。 保护与修复的困境与对策: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自然灾害(如地震)的威胁以及人为因素的影响,尼泊尔的宗教建筑面临着严峻的保护和修复挑战。本书将深入探讨当前所面临的困境,如资金匮乏、技术瓶颈、传统工艺失传等,并分析国内外在保护与修复方面所做的努力和探索。 旅游开发与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 尼泊尔的宗教建筑是重要的旅游资源,但也可能因为过度开发而对遗产造成破坏。本书将讨论如何在促进旅游发展的同时,实现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利用,如何在保护其历史风貌和文化价值的基础上,提升其社会经济效益。 未来展望: 展望未来,尼泊尔的宗教建筑如何在现代社会中找到新的生命力?本书将探讨如何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性的设计和利用,使其能够继续为尼泊尔人民和世界人民贡献其独特的文化价值。 结语 《喜马拉雅城市与建筑文化遗产丛书(第1辑):尼泊尔宗教建筑》旨在提供一个深入、全面、客观的视角,去理解和欣赏尼泊尔丰富而独特的宗教建筑遗产。本书的价值在于其对细节的关注,对历史的尊重,以及对文化深层内涵的挖掘。通过对本书的学习,读者不仅能够欣赏到尼泊尔宗教建筑的艺术之美,更能够洞察其背后所蕴含的深厚历史、宗教信仰以及人文精神,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喜马拉雅文化的多样性与魅力。本书不仅是一部学术专著,更是一份对人类共同文化遗产的珍视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