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温等离子体表面修饰技术在催化剂材料制备中的应用

低温等离子体表面修饰技术在催化剂材料制备中的应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凯,王驰,宁平,孙鑫 著
图书标签:
  • 低温等离子体
  • 表面修饰
  • 催化剂
  • 材料制备
  • 等离子体技术
  • 表面化学
  • 催化材料
  • 材料科学
  • 化学工程
  • 应用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冶金工业出版社
ISBN:9787502475062
版次:1
商品编码:12113155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72
字数:221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低温等离子体表面修饰技术在催化剂材料制备中的应用》全面系统地介绍了低温等离子体表面修饰的基础理论,及其在催化剂材料制备中的应用,将近年来国内外在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吸收并加以总结,体现了国内外该学科的新研究进展。《低温等离子体表面修饰技术在催化剂材料制备中的应用》重点讨论了低温等离子体表面修饰技术在碳基材料中的应用及其修饰机理,同时也总结了低温等离子体表面修饰技术在其他材料中的应用。

目录

1 概述
1.1 低温等离子体的发展
1.1.1 等离子体的定义
1.1.2 等离子体的特征参数
1.1.3 等离子体的基元反应
1.1.4 低温等离子体发生技术
1.1.5 等离子体相关应用
1.2 介质阻挡放电(DBD)概述
1.2.1 DBD的定义及分类
1.2.2 均匀模式的DBD
1.2.3 DBD低温等离子体的应用
1.3 介质阻挡放电功率测量
1.4 低温等离子体表面修饰技术概述
1.4.1 低温等离子体表面修饰技术原理
1.4.2 DBD等离子体在材料制备中的应用

2 低温等离子体表面修饰技术在脱硝催化剂制备中的应用
2.1 低温等离子体改性锰氧化物催化剂催化氧化NO
2.1.1 催化剂的制备及低温等离子体表面修饰
2.1.2 催化剂的活性测定
2.1.3 低温等离子体表面修饰对MnOx催化氧化NO能力增强的效果
2.1.4 修饰的输入能量对催化氧化NO能力增强的影响
2.1.5 NTPSI、过程的探讨
2.2 低温等离子体协同Mn-Co-ce-Ox催化剂低温催化氧化NO
2.2.1 试验方法与装置
2.2.2 N2/02/NO等离子体下NO的脱除
2.2.3 NTP对催化氧化NO的影响
2.2.4 不同输入能量密度对催化氧化NO的影响
2.2.5 有/无NTP条件下催化剂的抗硫性能
2.3 低温等离子体改性碳纳米管及其低温sCR脱除N0x
2.3.1 催化剂制备
2.3.2 催化剂活性评价
2.3.3 低温等离子改性对MwCNTs结构和性质的影响
2.3.4 改性MWCNTs负载Mn0x催化剂的低温SCR性能
小结

3 有机硫净化催化剂(CoS、CS2)
3.1 试验方法与装置
3.1.1 研究技术路线及试验系统
3.1.2 催化剂制备
3.1.3 催化剂表征
3.2 平行板式DBD改性Fe203/AC催化水解COS
3.2.1 不同修饰条件对催化剂及其催化水解COS效果的影响
3.2.2 Gaussian模拟计算分析
3.3 同轴式DBD改性Fe203/AC催化水解cs2
3.3.1 不同修饰条件对催化剂及其催化水解cs2效果的影响
3.3.2 Gaussian模拟计算分析
3.4 DBD改性Fe203/AC同时催化水解COS和CS2
3.4.1 不同气氛修饰对催化剂及其同时催化水解C0S和CS2的影响
3.4.2 NTP修饰对催化剂表面基团的影响
3.4.3 修饰过程推测
小结

4 无机硫净化催化剂(H2S)
4.1 试验方法和系统
4.1.1 催化剂活性测定及气体分析
4.1.2 催化剂的制备
4.1.3 DBD反应器的研究及活性炭表面修饰
4.1.4 催化剂的表征
4.2 不同条件修饰对硫化氢吸附氧化的影响
4.2.1 不同放电气体处理对催化剂吸附氧化硫化氢的影响
4.2.2 输入电压对催化剂吸附氧化硫化氢的影响
4.2.3 处理时间对催化剂吸附氧化硫化氢的影响
4.2.4 放电气隙对催化剂吸附氧化硫化氢的影响
4.2.5 介质厚度对催化剂吸附氧化硫化氢的影响
小结

5 低温等离子体对碳基材料的改性机理的研究
5.1 碳基材料表面活性基团或官能团的引入
5.1.1 含氧官能团的引入
5.1.2 含氮官能团的引入
5.2 低温等离子体改性对碳基材料吸附性能的影响
5.3 低温等离子体改性对碳基材料物理结构的影响
5.3.1 表面形貌的变化
5.3.2 比表面以及孔结构的变化
5.3.3 其他物理性能的变化
5.4 低温等离子体改性对负载组分分散度的影响
小结

6 其他催化剂材料
6.1 纤维材料
6.1.1 低温等离子体改性炭纤维对其性能的影响
6.1.2 低温等离子体改性有机纤维对其性能的影响
6.2 石墨材料
6.2.1 低温等离子体在石墨烯的制备和改性中的应用
6.2.2 低温等离子体改性碳纳米管对其催化性能的影响
6.3 聚合物
6.3.1 等离子体聚合
6.3.2 等离子体引发聚合
6.3.3 等离子体对高分子材料的表面改性
6.4 分子筛
6.4.1 低温等离子体在分子筛催化剂制备中的应用
6.4.2 低温等离子体在分子筛催化剂再生中的应用
6.4.3 低温等离子体在分子筛催化剂改性中的应用
小结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低温等离子体表面修饰技术在催化剂材料制备中的应用》:
  将晾干后的核桃壳敲成碎片,放人管式炉中,通人氮气保护,以5℃/min的升温速率达到700℃,并在700℃维持1h进行碳化,冷却后将碳化的核桃壳放人研钵进行研磨,然后筛分至40~60目备用。将制备好的核桃壳碳化料和活化剂KOH按KOH/C(2:1)的比例充分混合后放入石英管中,并将石英管置于管式炉中在700℃下氮气保护活化1h,升温速率5℃/min,氮气保护冷却至室温后得到核桃壳活性炭;最后用0.1mol/L的硝酸浸洗,并用热蒸馏水漂洗至pH值为6.5~7.0(近中性),过滤后于100℃下在鼓风干燥箱中干燥。将干燥后的活性炭加入硝酸铁液与碳酸钠混合产生的悬浊液中超声浸渍40min,再将浸渍后的生物炭在100℃下于鼓风干燥箱中干燥,然后在300℃下焙烧3h:将焙烧后的活性炭放入氢氧化钾(氢氧化钾质量为生物炭质量的15%)中超声浸渍40min,再将浸渍后的活性炭在100℃下于鼓风干燥箱中干燥7h,即制得Fe/AC活性炭催化剂。
  ……
《低温等离子体在材料科学中的新兴应用》 本书将深入探讨低温等离子体技术在材料科学领域日益增长的应用潜力,尤其关注其在调控材料表面性质、增强材料性能以及开发新型功能材料方面的独特优势。低温等离子体,作为一种介于固、液、气三态之外的物质状态,因其独特的物理化学特性,如高活性粒子、自由基、紫外辐射等,为材料表面处理和改性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本书首先将对低温等离子体的基本原理、产生机制以及不同类型等离子体的特性进行系统性介绍。我们将阐述活性粒子(如电子、离子、中性自由基)的形成过程,以及它们如何通过物理和化学途径与材料表面发生相互作用。此外,还将详细介绍几种主流的低温等离子体发生器,包括射频(RF)等离子体、微波等离子体、直流(DC)等离子体以及介质阻挡放电(DBD)等离子体,并分析它们在处理不同材料时的适用性。 接着,本书将重点聚焦于低温等离子体在材料表面修饰中的具体应用。我们将详细阐述如何利用低温等离子体精确地调控材料的表面化学成分、表面形貌、表面能以及润湿性等关键参数。例如,通过等离子体刻蚀,可以实现对材料表面的精密加工,去除杂质或制备特定的微纳结构;通过等离子体注入,可以将特定的原子或分子引入材料表面,改变其电子结构或引入新的功能团;而等离子体聚合则能够实现功能性薄膜的原位沉积,为材料表面赋予全新的特性,如疏水性、亲水性、抗菌性、导电性等。 本书将深入剖析这些表面修饰机制如何为材料性能的提升奠定基础。我们将通过大量实例,展示低温等离子体技术在改善材料的力学强度、耐磨性、耐腐蚀性、生物相容性以及光学、电学性能等方面的显著效果。例如,在聚合物材料领域,低温等离子体处理能够显著提高其表面粘附力,为后续的涂覆、印刷或复合提供优良的界面。在金属材料领域,等离子体改性可有效抑制腐蚀,提高硬度和耐磨性。在陶瓷和玻璃材料领域,等离子体技术则可用于实现表面功能化,赋予其特殊的光学或电子特性。 此外,本书还将探讨低温等离子体在制备新型功能材料中的重要作用。我们将详细介绍如何利用等离子体辅助合成技术,制备纳米材料、复合材料以及具有特定微纳结构的材料。例如,等离子体喷涂技术能够制备高性能的耐磨涂层和功能涂层;等离子体化学气相沉积(PECVD)技术则是制备高质量薄膜材料的关键技术,广泛应用于半导体、太阳能电池和显示器件等领域。 本书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将是对低温等离子体技术在特定应用领域的深入研究。我们将详细讨论其在生物医学材料(如改善植入物表面生物相容性、制备抗菌材料)、纺织品(如提高染色性能、赋予功能性)、电子器件(如制备绝缘层、导电层)以及能源领域(如催化剂载体的制备、燃料电池隔膜的改性)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和实际应用案例。 本书旨在为材料科学家、工程师以及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一本全面、深入且具有前瞻性的参考书。通过系统梳理低温等离子体技术在材料科学中的理论基础、实验方法和应用前景,我们希望能够激发更多的研究灵感,推动该领域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化进程。本书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力求为读者提供清晰易懂的解释和富有启发性的见解,帮助其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低温等离子体技术,以应对当前材料科学领域的挑战,并开创新的应用局面。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题目,让我立刻想到了无数在实验室里孜孜不倦地探索新材料、新技术的科研人员。《低温等离子体表面修饰技术在催化剂材料制备中的应用》这个书名,精准地指出了一个交叉学科的研究热点。作为一名对科学前沿动态保持高度关注的读者,我深知催化剂在能源、环境、化工等领域的重要性,而表面修饰技术更是提升催化剂性能的关键。我一直对“等离子体”这个概念感到新奇,尤其是“低温”这一限定,让我猜想它可能克服了高温处理带来的材料损伤问题。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探讨低温等离子体技术在催化剂表面修饰过程中所扮演的具体角色。它是否能以一种温和且高效的方式,改变催化剂的表面能、极性、粗糙度,甚至引入特定的纳米结构?我猜测,书中一定会包含大量关于等离子体物理和化学过程的介绍,例如等离子体中存在的各种活性粒子(如电子、离子、自由基、激发态分子)如何与催化剂表面发生复杂的相互作用,从而实现目标性能的调控。我特别希望能看到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具有说服力的实验数据和理论分析,展示低温等离子体技术在改善催化剂活性、选择性、稳定性以及长效性方面的具体成效。例如,是否能够通过等离子体处理,显著降低催化剂的活化能,或者诱导形成特定的晶面,从而提高其在特定反应中的催化效率?我相信,这本书的出现,将为相关领域的科研人员提供一份宝贵的参考资料,加速催化剂材料的研发进程,并可能催生出更多革命性的催化应用。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听起来就充满了前沿科技的魅力,尤其是“低温等离子体”和“催化剂材料制备”这两个关键词的结合,让我对它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我是一个对新材料和新能源领域充满好奇的读者,而催化剂在化学工业、环境保护乃至能源转化等方面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我一直关注着各种新型催化剂的开发进展,也深知表面改性技术对于提升催化剂性能的重要性。这本书恰好瞄准了这一关键技术点,并且引入了“低温等离子体”这一极具潜力的表面处理手段。我很好奇,低温等离子体究竟是如何实现对催化剂表面的精确调控的?它能够赋予催化剂哪些传统方法难以达到的特性?书中是否会深入剖析其作用机理,例如等离子体中产生的活性粒子如何与催化剂表面发生反应,进而改变其电子结构、形貌或表面官能团?我非常期待能够从书中了解到,低温等离子体技术在改善催化剂的活性、选择性、稳定性和寿命方面,有哪些具体的成功案例和深入的理论阐述。这本书是否会涵盖不同类型的催化剂材料,比如金属氧化物、贵金属、碳材料等等,并针对它们各自的特点,介绍如何运用低温等离子体技术进行有针对性的表面修饰?我预感这本书会是一扇通往催化剂材料领域最新研究成果的窗口,让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现代催化剂设计的思路和方法,或许还能激发我自己在相关领域的学习和研究热情。

评分

《低温等离子体表面修饰技术在催化剂材料制备中的应用》这个书名,让我立刻联想到许多现代化学和材料科学领域的热点研究方向。我是一名对新能源技术充满热情的研究生,我知道高效的催化剂是实现许多新能源转化过程,比如电解水制氢、燃料电池、二氧化碳还原等的核心。而催化剂的性能,往往受限于其表面特性。我非常好奇,书中会如何详细地介绍“低温等离子体”这一新兴技术,是如何在“表面修饰”方面为催化剂材料的制备带来突破的。我猜想,书中会深入探讨等离子体中高活性粒子与催化剂表面原子、分子的相互作用机制,以及这些相互作用如何能够精确地调控催化剂的电子结构、表面缺陷、晶面暴露度以及官能团分布。我特别期待能够了解到,低温等离子体技术是否能够有效地制备出具有特定形貌、尺寸分布和表面组分的纳米催化剂,例如金属纳米颗粒、氧化物纳米片、碳纳米管表面功能化等,并阐述这些微观结构特征如何直接影响催化剂的性能。此外,我关注的重点还在于,书中是否会结合具体的催化应用场景,例如光催化、电催化、多相催化等,来展示低温等离子体表面修饰技术所带来的显著性能提升。例如,通过等离子体处理,是否能有效提高催化剂的光吸收能力、载流子分离效率,或者增强催化剂对特定反应物的吸附和活化能力?我坚信,这本书将为我提供一个深入理解低温等离子体技术在催化剂领域应用的前沿视角,为我的学术研究提供宝贵的理论指导和灵感。

评分

这本书的题目,让我眼前一亮,尤其是在“低温等离子体”和“催化剂材料制备”这两个概念的交汇点上。我是一名化工专业的学生,对催化剂的研究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特别是那些能够大幅提升反应效率、降低能耗、减少污染的新型催化剂。众所周知,催化剂的性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表面性质,包括活性位点的密度、电子结构、孔道结构以及表面吸附性能等。而“表面修饰”正是实现这些性能调控的关键手段。我非常好奇,书中会如何系统地阐述低温等离子体技术是如何实现对催化剂表面的精准“雕琢”的。它是否会从等离子体的物理化学特性出发,深入浅出地解释其产生的高能粒子、自由基以及紫外辐射等如何与催化剂表面发生相互作用?我想知道,通过这种方式,是否能够实现对催化剂表面电子结构的调控,从而改变其与反应物的相互作用力,进而提高催化活性和选择性?此外,我对低温等离子体在引入特殊官能团、改善载体与活性组分之间的界面性质,或者形成特定纳米结构的催化剂方面,也充满了期待。这本书是否会提供一些具体的工艺流程和实验案例,来佐证这种技术的有效性?例如,它能否有效地解决传统催化剂在使用过程中容易失活的问题,或者开发出更具经济效益和环境友好性的新型催化剂?我迫切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获得对低温等离子体表面修饰技术在催化剂制备这一热门领域,有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认识,为我今后的学术研究或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低温等离子体表面修饰技术在催化剂材料制备中的应用》,立刻吸引了我的注意,因为它精准地击中了我在材料科学领域,特别是催化剂研究方面一直以来感到好奇和充满挑战的痛点。我作为一名长期关注新材料研发的科研工作者,深知催化剂性能的提升,往往取决于对其表面微观结构的精确控制。而“低温等离子体”这个技术名词,在我看来,代表着一种高效、可控且环境友好的表面改性手段。我迫切地想知道,书中会如何深入地解析低温等离子体技术在催化剂制备过程中的作用机理。它是否能够通过控制等离子体中的活性粒子种类、能量和密度,实现对催化剂表面原子、分子的定向“重排”或“注入”,从而设计出具有特定催化活性的表面结构?我尤其对书中是否会涉及不同类型的低温等离子体源(如射频等离子体、微波等离子体、直流辉光放电等),以及它们在制备不同催化剂材料(如金属氧化物、贵金属纳米颗粒、碳基材料等)时的适用性和优势,感到非常期待。我希望能够从书中获得一些具体的研究案例,展示低温等离子体处理如何能够有效地改善催化剂的表面积、孔隙率、缺陷密度、金属-载体相互作用,以及表面官能团的种类和数量,进而显著提升催化剂的活性、选择性和稳定性。我坚信,这本书的出现,将为催化剂科学的研究者提供一个宝贵的知识库和技术参考,有望加速高性能、环境友好型催化剂的开发,并在能源、环境、化工等领域开辟新的应用前景。

评分

当我看到《低温等离子体表面修饰技术在催化剂材料制备中的应用》这个书名时,我的第一反应是,这简直就是我一直在寻找的宝藏!我是一名对绿色化学和可持续技术充满热情的学生,深知催化剂在减少环境污染、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方面的重要性。而“低温等离子体”这一概念,对我来说,充满了神秘感和前沿感。我一直好奇,这种“低温”的技术,是如何在不剧烈改变材料整体结构的前提下,对催化剂的表面进行精雕细琢,从而赋予其非凡的催化性能?我非常渴望从书中了解到,低温等离子体是如何通过产生高活性粒子,比如自由基、离子和紫外光,来与催化剂表面发生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应,从而改变其表面能、电子状态、孔隙结构,乃至引入特定的官能团。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阐述,这种技术在制备不同类型的催化剂时,比如纳米颗粒催化剂、多孔材料催化剂、负载型催化剂等,所展现出的普遍性和独特性。我尤其关注的是,书中是否会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研究,展示低温等离子体技术是如何成功地提升了催化剂在特定反应中的活性、选择性以及稳定性,例如在CO2转化、有机合成、污染物降解等领域。我相信,这本书的问世,将极大地拓展我对催化剂材料设计和制备的认知边界,为我未来的学习和研究,提供一个强有力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先进技术,为实现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评分

当我看到《低温等离子体表面修饰技术在催化剂材料制备中的应用》这个书名时,我立刻联想到了蓬勃发展的先进材料科学领域。我本身是一名材料工程师,在工作中经常接触到各种新型材料的开发与应用,而催化剂材料无疑是其中最受关注的领域之一。传统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往往存在一些局限性,比如对反应条件要求苛刻,或者难以实现对材料表面性质的精细调控。而“低温等离子体”这项技术,在我看来,正是解决这些难题的一把“金钥匙”。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探讨低温等离子体是如何实现对催化剂表面进行“非平衡态”的化学和物理修饰的。这种“低温”特性,是否意味着它可以在较低的温度下进行处理,从而避免对一些对热敏感的材料造成损害?此外,我很好奇,书中会详细介绍哪些具体的等离子体源,例如射频等离子体、微波等离子体、介质阻挡放电等,以及它们在催化剂表面修饰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优势和适用范围。我尤其关注的是,这些等离子体技术究竟是如何影响催化剂的微观结构和表面化学状态的?例如,是否能够有效提高催化剂的表面积,改善孔隙率,引入氧空位,或者改变金属纳米颗粒的尺寸和分散度,从而显著提升其催化性能?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一套系统的理论框架和实践指导,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低温等离子体技术,为新型高性能催化剂的开发贡献力量,推动相关产业的进步和可持续发展。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低温等离子体表面修饰技术在催化剂材料制备中的应用》,瞬间勾起了我这个对新材料技术充满好奇的读者的兴趣。我一直以来都对那些能够从微观层面改变材料性能的创新技术感到着迷,而“低温等离子体”正是其中一个让我觉得充满潜力的词汇。我明白催化剂在现代工业,尤其是在绿色化学和可持续发展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而其性能的提升往往离不开对材料表面性质的精准调控。因此,我非常渴望了解,低温等离子体这项技术,究竟是如何做到对催化剂表面进行“修饰”的。它是否能够通过注入特定的原子或分子,改变表面的电子密度,或者引入活性基团,从而激活原本不具备催化活性的材料,或者显著增强已有催化剂的活性和选择性?我尤其希望书中能够详细阐述,这种技术在制备不同种类的催化剂时,所展现出的多样性和灵活性。例如,对于多相催化剂,它是否能够有效地改善活性相与载体之间的界面相互作用,增强催化剂的稳定性,防止活性组分团聚?对于均相催化剂,它又是否能够用于制备具有特定配体结构或手性中心的催化剂分子?我迫切地想要通过这本书,对低温等离子体在催化剂制备这一前沿领域,有一个系统、深入、且富有启发的认识,也许还能从中获得一些关于未来催化剂发展方向的宝贵线索,为我的学习和思考提供新的视角。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低温等离子体表面修饰技术在催化剂材料制备中的应用》,对于我这个身处化工行业,长期关注工艺优化和新材料开发的人来说,无疑是一个极具吸引力的题目。在工业生产中,催化剂的性能直接关系到产品质量、生产效率以及环境保护。而如何“制备”出高性能的催化剂,尤其是如何通过“表面修饰”来突破性能瓶颈,一直是行业内的重点攻关方向。我一直对“等离子体”这种介于固、液、气三态之间的高能物理现象感到好奇,而“低温”的设定,则暗示了其在温和条件下实现高效改性的潜力,这对于一些对高温敏感的催化剂材料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福音。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详细介绍,低温等离子体究竟是如何做到对催化剂表面进行“修饰”的。它是否能够通过精确地引入活性基团,改变材料表面的亲疏水性,或者形成具有特定功能的纳米涂层,从而显著提升催化剂的活性、选择性和稳定性?我尤其关注书中是否会提供一些实际的工业应用案例,例如在石油化工、汽车尾气净化、工业废气处理等领域,低温等离子体技术是如何被成功应用于催化剂的制备和性能提升的。我希望能从书中了解到,这种技术在克服传统催化剂在使用过程中易中毒、易失活等问题方面,是否展现出独特的优势。我相信,这本书的出版,将为我提供宝贵的行业洞察和技术参考,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先进的催化剂制备技术,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和工艺升级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评分

作为一名对材料科学,特别是催化剂领域抱有浓厚兴趣的业余爱好者,我被《低温等离子体表面修饰技术在催化剂材料制备中的应用》这个书名深深吸引。我之前接触过一些关于催化剂的科普读物,也大致了解了催化剂在工业生产和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但对于如何“制备”出高性能的催化剂,尤其是如何通过“表面修饰”来提升其性能,我的知识还停留在比较基础的层面。而“低温等离子体”这个概念,在我看来,充满了神秘感和高科技感。我一直想象着,这种“低温”的等离子体,是如何在不破坏材料本身结构的前提下,对催化剂的表面进行精细化的改造?它是否能够通过引入特定的活性位点,或者改变催化剂表面的微观形貌,来达到提高催化效率的目的?这本书是否会详细介绍不同类型的低温等离子体发生器,以及它们在处理不同催化剂材料时所展现出的独特性?我特别希望能了解到,在实际应用中,研究人员是如何根据具体的催化反应需求,来设计和优化等离子体处理的工艺参数,例如气体种类、功率、处理时间等等,以期获得最佳的催化效果。我深信,这本书的出版,将为许多像我一样希望深入了解催化剂材料前沿技术的研究者和爱好者,提供一个宝贵的信息来源和学习平台,帮助我们打开新世界的大门,认识到这种先进的表面处理技术在催化剂研发中的巨大潜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