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体废物处理处置工程

固体废物处理处置工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小平 著
图书标签:
  • 固体废物
  • 垃圾处理
  • 环境工程
  • 污染控制
  • 资源回收
  • 焚烧
  • 填埋
  • 无害化处理
  • 减量化
  • 循环经济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531421
版次:1
商品编码:12113241
包装:平装
丛书名: 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列教材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96
字数:485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固体废物处理处置工程》以固体废物处理与利用流程为主线,从其源流、集运、预处理、处理、处置和资源化等方面,介绍固体废物物流过程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总结了固体废物的来源、组成和性质以及固体废物的产生方式、污染途径和控制方法。重点讨论了固体废物的物理预处理技术(压实、破碎、分选等)、热化学处理技术(焚烧、热解等)和生物处理技术(堆肥化等),固体废物填埋处置技术以及固体废物的资源利用技术等,包括过程原理、设备特征、技术方法和工艺流程。章后附有思考题和计算题。

目录

丛书序
前言
第1部分 概念
第1章 绪论 3
1.1 固体废物的定义、特性和分类 3
1.2 固体废物的产量分析 6
1.3 固体废物治理现状 7
1.4 固体废物处理处置基本流程 8
1.5 固体废物污染的环境影响 9
1.6 固体废物的处理处置技术 11
1.7 固体废物的管理体系 12
1.8 固体废物物流特征与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15
1.9 本书基本框架和内容 21
思考题 23
第2章 固体废物的来源、组成和性质 24
2.1 城市固体废物的来源、组成和性质 24
2.2 工业固体废物的来源、类别、组成和性质 41
2.3 危险废物的来源及特性 55
2.4 医疗废物的产生及对环境的影响 63
思考题 66
第2部分 收运
第3章 固体废物的收集、运输和贮存 69
3.1 工业固体废物的收集、运输 69
3.2 城市垃圾的收集、运输及贮存 69
3.3 危险废物的收集、运输及贮存 88
思考题 90
第3部分 处理
第4章 固体废物的预处理技术 93
4.1 固体废物的压实 93
4.2 固体废物的破碎 96
4.3 固体废物的分选 99
4.4 分选回收工艺系统 109
思考题 111
第5章 固体废物的焚烧处理技术 112
5.1 概述 112
5.2 燃烧反应过程的动力学规律 116
5.3 燃烧反应计算 130
5.4 焚烧系统 145
5.5 垃圾焚烧技术工艺 152
5.6 固体废物焚烧过程中烟气的产生及其控制 159
5.7 垃圾焚烧过程的环保标准 171
5.8 术语和定义 173
思考题 175
计算题 175
第6章 固体废物的热解处理技术 176
6.1 概述 176
6.2 热解原理 178
6.3 典型固体废物的热解 182
6.4 欧美日等国家和地区热解处理技术的发展计划 184
6.5 流态化热解过程简介 190
思考题 196
第7章 固体废物的固化处理技术 197
7.1 固化处理的原理和步骤 197
7.2 固化处理的基本方法 198
思考题 201
第8章 固体废物的堆肥化处理技术 202
8.1 概述 202
8.2 堆肥化的基本原理 204
8.3 好氧堆肥化的基本工艺过程 214
8.4 堆肥化处理过程的几种组合形式 216
8.5 影响固体废物堆肥化的主要因素 216
8.6 堆肥化设备及工艺系统 225
8.7 堆肥腐熟度的评价指标 230
8.8 好氧堆肥化的未来展望 232
8.9 术语 233
思考题 233
计算题 234
第4部分 处置
第9章 固体废物的土地填埋处置技术 237
9.1 概述 237
9.2 填埋场的基本构造和类型 245
9.3 填埋场中的生物降解行为 248
9.4 渗滤液的产生及控制 253
9.5 填埋场气体的产生与控制 259
9.6 矿化垃圾的开采与利用 263
9.7 术语 264
思考题 266
计算题 267
第5部分 资源化
第10章 固体废物的资源化 271
10.1 概述 271
10.2 城市固体废物的资源化 273
10.3 工业固体废物的资源化 297
思考题 318
第11章 几种典型固体废物的资源化 319
11.1 废塑料的回收与利用 319
11.2 废橡胶的回收与利用 321
11.3 废电池的回收与利用 325
11.4 农业固体废物的处理利用 329
思考题 330
第12章 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与资源化 331
12.1 电子废弃物及其生态环境问题 331
12.2 电子废弃物环境管理与处理现状 337
12.3 电子废弃物的资源化回收方法 340
12.4 废弃印制电路板资源化 345
12.5 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利用的相关术语 354
思考题 355
第13章 生物质处理利用与资源化 356
13.1 概况 356
13.2 生物质的来源、分类、组成和性质 358
13.3 生物质的资源化 362
13.4 生物炭 367
思考题 379
主要参考文献 380
《城市水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技术》 内容简介: 本书聚焦于当前城市发展面临的严峻水环境挑战,系统性地阐述了城市水环境治理的最新理念、核心技术与实践经验。全书共分为十五章,内容涵盖了城市水体污染的成因分析、水质评价方法、污染控制策略,以及针对不同类型水体(如河流、湖泊、河口、滨海区域)的生态修复技术。本书力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有对学科前沿的深入探讨,也有大量成功的工程案例分析,为城市水环境领域的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政府决策者以及相关专业的学生提供一本全面、深入、实用的参考著作。 第一章:城市化进程中的水环境问题概述 本章首先梳理了城市化对水环境造成的深远影响,包括点源污染(工业废水、生活污水)、面源污染(农田径流、道路冲刷、雨水排放)的产生机制及其对水体水质、生态系统结构的破坏。重点分析了污染物负荷增加、水体自净能力下降、生态功能退化等关键问题。随后,介绍了我国当前城市水环境面临的主要挑战,如黑臭水体治理、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流域水质改善等,并强调了构建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下水环境治理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第二章:城市水体污染评价与诊断技术 本章详细介绍了评价和诊断城市水体污染的常用方法和技术。内容包括:水质指标体系的构建与选择(物理、化学、生物指标),不同评价标准的适用性分析;污染源识别与解析技术,如示踪技术、模型模拟等;水体健康评价方法,如水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模型、生物完整性指数等;以及遥感、GIS等地理信息技术在水环境监测与评价中的应用。通过对这些技术的掌握,能够准确评估城市水体的污染状况,为后续的治理与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第三章:城市污水处理与回用技术 本章深入探讨了城市污水处理的核心技术,旨在实现污水的达标排放与再生利用。内容包括:传统污水处理工艺(如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的原理、改进及应用;新型污水处理技术,如膜生物反应器(MBR)、厌氧氨氧化(Anammox)、人工湿地等;针对难降解有机物、营养盐(氮、磷)和病原微生物的深度处理技术;以及污水再生利用的领域与技术,包括工业用水、农业灌溉、景观用水等,强调了水资源循环利用的经济与环境效益。 第四章:城市面源污染控制技术 本章重点关注城市面源污染的控制,这是当前城市水环境治理的一大难点。内容包括:雨水收集与截流技术,如初期雨水截污、雨水调蓄池等;绿色雨水基础设施(SuDS),如绿色屋顶、透水铺装、雨水花园、生态滞留带等的设计与应用,这些技术能有效削减雨水径流中的污染物;以及城市绿地、道路绿化带在拦截和吸附污染物方面的作用。同时,探讨了农业面源污染(如化肥、农药流失)在城市周边区域的防治策略。 第五章:城市河流生态修复技术 本章系统阐述了城市河流生态修复的理念与方法。内容包括:河流污染成因分析与生态退化诊断;修复工程设计原则,如“诊断-设计-实施-监测”的闭环管理;具体修复技术,如清淤疏浚、底泥改良;水生植被重建,如沉水植物、挺水植物和浮游植物群落的恢复;鱼类等水生动物栖息地营造;以及河流连通性改善,如打通断头河、恢复河漫滩等。通过这些措施,旨在恢复河流的自净能力、生物多样性和景观功能。 第六章:城市湖泊生态修复与富营养化治理 本章聚焦于城市湖泊的生态修复与富营养化治理。内容包括:湖泊富营养化的机理、评价指标及影响;富营养化治理的主要措施,如内源控制(底泥处理)、外源控制(污水截流、面源削减);物理化学调控技术,如曝气复氧、投加净水剂(如聚合氯化铝、聚合硫酸铁);生物修复技术,如藻类控制、水生植物调控、底栖生物恢复;以及生态工程技术,如人工浮岛、曝气增氧设施的建设与应用。 第七章:城市河口与滨海区域水环境治理 本章关注河口与滨海区域的特殊水环境问题。内容包括:河口区水体混合动力学与污染物输移特点;海湾与近岸海域富营养化、赤潮、石油污染等问题;治理措施,如入海河流污染控制、海岸带生态修复(如红树林、海草床的恢复);以及海洋垃圾、塑料微粒污染的治理与管理。强调了河海联动的治理思路,将上游的污染控制延伸至下游的海洋环境。 第八章:城市黑臭水体治理与长效管理 本章专门针对城市黑臭水体治理这一突出问题。内容包括:黑臭水体的成因分析(污染源、水体缺氧、底泥累积);诊断评估技术,包括感官评价、水质指标监测、底泥分析;治理技术,如底泥疏浚与改良、曝气增氧、水体循环、生态修复(挺水植物、沉水植物的种植);以及长效管理机制的建立,包括源头控制、日常巡查、雨污分流改造、公众参与等,旨在实现“长制久清”。 第九章:城市饮用水水源地保护与风险管理 本章侧重于城市饮用水水源地的保护。内容包括:饮用水水源地的划定原则与保护范围;水源地污染风险评价与预警体系;保护措施,如水源涵养林建设、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工业点源污染监管;以及突发性污染事故的应急响应与处理技术。强调了保障居民饮水安全的重要性。 第十章:城市水体生态健康评价与监测网络建设 本章深入探讨城市水体生态健康的评价方法与监测网络的构建。内容包括:水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生物监测技术,如底栖无脊椎动物、鱼类、藻类等指示生物的应用;遥感、GIS等技术在构建多尺度、立体化监测网络中的作用;以及监测数据的分析、共享与应用平台建设。 第十一章:城市水环境治理的政策法规与管理体系 本章从宏观层面探讨城市水环境治理的政策法规与管理体系。内容包括:国内外水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水权制度、排污许可制度、环境税费等经济调控手段;流域管理、区域协调等管理模式;以及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等制度在水环境治理中的作用。 第十二章:城市水环境治理的创新技术与发展趋势 本章展望城市水环境治理的未来发展方向,介绍前沿和创新技术。内容包括:智慧水务、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在水环境监测、预警与管理中的应用;纳米技术、高级氧化技术等在污水深度处理中的潜力;生物技术在生态修复中的新突破;以及生态海绵城市理念下的综合性水环境治理模式。 第十三章:典型城市水环境治理工程案例分析 本章选取国内外多个成功的城市水环境治理工程案例,进行深入剖析。案例涵盖不同类型的水体(河流、湖泊、河口)、不同污染类型(生活污水、工业废水、面源污染)和不同治理技术(生态修复、污水处理、雨水管理)。通过对案例的详细介绍,包括项目背景、治理目标、技术路线、实施过程、效果评估和经验教训,为读者提供鲜活的实践指导。 第十四章:公众参与与社会协同在水环境治理中的作用 本章强调了公众参与和社会协同在城市水环境治理中的关键作用。内容包括:公众意识的提升与教育;信息公开与透明度;公众参与的渠道与形式(如听证会、咨询会、志愿者活动);以及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公众之间的协同合作模式,共同推动水环境问题的解决。 第十五章:总结与展望 本章对全书内容进行总结,重申城市水环境治理的重要性与复杂性。同时,对未来城市水环境治理的研究方向、技术发展、政策制定以及国际合作等进行展望,呼吁各界共同努力,建设人水和谐的城市水生态文明。 本书结构清晰,内容详实,语言严谨,适合作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教材或参考书,也为从事水环境治理工作的专业人士提供宝贵的参考信息。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在环保领域摸爬滚打多年的工程师,我对技术更新换代的速度感受非常深刻。在阅读《固体废物处理处置工程》这本书时,我主要关注了其中关于前沿技术和未来发展趋势的探讨。书中对一些新型的固废处理技术,例如等离子体气化、生物炭化等,进行了比较详细的介绍,并分析了它们在处理特定类型废物时的优劣势。此外,书中关于智慧化固废管理和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也让我看到了未来固废处理行业的发展方向。我希望能够从中汲取灵感,将这些新技术应用到我们现有的项目中,以提高处理效率,降低环境风险,并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这本书在理论深度和技术广度上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评分

《固体废物处理处置工程》这本书,我拿到手后,第一印象就是厚重,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封面设计简洁大气,一本专业书应有的样子。我本来是抱着学习固体废物处理的最新技术和理论知识来的,希望能从中找到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来解决我们在项目实践中遇到的难题,比如某些新兴的危险废物如何安全有效地处理,以及如何优化现有处理工艺以降低成本和环境影响。我特别关注了其中关于资源化利用的部分,希望能看到一些关于废弃物转化为能源或者再生材料的创新思路和案例分析。另外,对于一些复杂工程的设计参数、设备选型、以及相关的法规标准,我也期待能有详尽的阐述,以便在实际工作中作为参考。这本书给我的初步感觉是内容非常全面,涵盖了固体废物处理的各个环节,从源头减量到最终处置,理论与实践结合得很好。

评分

拿到《固体废物处理处置工程》这本书,我的第一反应是它是否能够解答我一直以来的一个疑惑:在我们国家,固体废物的处理能力和管理水平是否能够跟上日益增长的废物产生量?书中的一些数据分析和案例研究,让我对这个问题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我尤其关注了书中关于处理成本、环境效益以及社会影响的评估章节。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不同处理技术在经济、环境和社会层面的综合效益,从而为未来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这本书的内容让我对固体废物处理处置工程这个领域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认知,也引发了我对行业未来发展的更多思考。

评分

我之前对固体废物的处理和处置一直抱有一些模糊的认识,总觉得是个技术性很强但又有些“脏乱差”的领域。拿到这本《固体废物处理处置工程》后,我才真正开始系统地了解它。书中那些关于不同种类固体废物(比如生活垃圾、工业固体废物、医疗废物等)的特性分析,以及它们各自的处理技术,让我大开眼界。我尤其对那些关于垃圾焚烧发电、填埋场的渗滤液处理、以及危险废物安全填埋等章节印象深刻。我一直很好奇,那些我们日常生活中产生的海量垃圾,最终究竟去了哪里,又是如何被处理的,这本书就给了我一个非常清晰的答案。它不仅仅是枯燥的理论堆砌,还穿插了不少实际工程的案例,让我能够更直观地理解这些技术的应用。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组织非常清晰,从宏观的政策法规到微观的工艺流程,层层递进,非常适合我这种希望对固体废物处理处置工程有一个系统性认识的读者。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全面梳理这一学科知识体系的书籍,而《固体废物处理处置工程》恰恰满足了我的需求。书中对不同类型固废的物理、化学、生物特性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介绍了相应的处理处置技术,包括机械处理、热处理、生物处理、填埋等。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这些技术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案例,这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之间的联系。这本书的出版,无疑为固体废物处理处置工程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