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琵琶*早见于史册记载,是汉代刘熙《释名·释乐器》。大约在魏晋时期始称为"琵琶"。今天的琵琶形制,乃由历史上的直项琵琶及曲项琵琶共同演变而来。据史料记载,直项琵琶在我国出现得较早。秦汉时期的“秦汉子”,即直柄圆形共鸣箱的直项乐器。南北朝时期,通过丝绸之路与西域的文化交流,曲项琵琶由波斯等地传入我国。及至唐代,琵琶艺术的发展已臻高峰,并涌现出许多卓有成就的琵琶演奏家和大量的琵琶乐曲。在唐代的文献记载和诗词中,即有许多描述琵琶音乐的精彩篇章,足证那时的琵琶演奏技巧已达到相当的高度。此外,在当时的乐器制作上,保留了曲项琵琶的发音特点,将曲项琵琶的四相和直项琵琶的十二柱相结合,形成四相十二柱的器型。演奏形式则为竖抱、指弹。由于乐器的改革和奏法更趋科学,促使演奏艺术得到了飞跃性的发展,表现技法逐渐丰富,成为既能独奏又能伴奏、合奏的重要乐器。
到了宋代,琵琶艺术的发展进入了转型期。特别是宋元之际,随着琵琶地走向民间、走向大众,同时伴随城市规模的发展和壮大,琵琶成为当时比较流行的一些说唱艺术,如诸宫调、陶真、弹词、牌子曲等艺术形式的重要伴奏乐器。琵琶与曲艺的完美结合,对其日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首先,作为说唱音乐的伴奏乐器,为适应人声歌唱音域以及情节发展而注重表达更为细腻感情的需要,不断丰富和完善了自身的演奏技法。
作者简介
李昆丽,云南昆明人,厦门大学音乐系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厦门大学艺术教学部主任,中国琵琶研究会长江流域联席会副主席,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琵琶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李昆丽毕业于四川音乐学院民乐系,师从名琵琶演奏家林石城、林其美教授。自1986年起多次赴美国、日本、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及中国香港、台湾等地讲学和举办个人独奏音乐会,出版了《李昆丽琵琶曲集》音响专辑。1991年菲律宾华侨印务馆出版其撰写的英文版琵琶教材BasicCoursesofthePipa。1996年至2005年间,相继出版《琵琶教程》《琵琶重奏研究与教程》等作。近年来,在《音乐研究》《人民音乐》等核心刊物上发表过多篇学术论文。李昆丽教授潜心于琵琶教学,在多年的执教中,所教授的学生在国家及省市的各种琵琶比赛中多次获得金、银、铜奖的好名次。李昆丽教授近年来专注于琵琶重奏的研究,由其指导的厦门大学海韵琵琶乐团于2012年入围“文华艺术院校奖——第四届全国青少年民族乐器大赛”小型民族器乐组合复赛(沈阳),在2012“首届辽源国际琵琶文化艺术节暨国际琵琶”比赛上获齐奏合奏组2金1银1铜,在“2013华乐联盟首届国际华乐室内乐团(队)大赛”民族乐器组合类获金奖,2014年在“第二届敦煌杯全国琵琶比赛”中学生合奏重奏组获金奖,并获得单项奖1金2银的好成绩。
内页插图
目录
序
曲目简介
1.琵琶二重奏《香格里拉之梦》
2.琵琶与打击乐《伊犁的早霞》
3.琵琶、大阮二重奏《蓉城小景》
4.琵琶二重奏《漓江戏水》
5.琵琶二重奏《彝族舞曲》
6.琵琶二重奏《田园舞曲》
7.琵琶二重奏《鹭江秋夜》
8.琵琶与钢琴《金色的秋天》
9.琵琶四重奏《自由探戈》
10.琵琶重奏《欢沁》
11.琵琶四重奏《黔岭醉歌》
12.京剧琵琶弹唱《贵妃醉酒》选段
13.京剧琵琶弹唱《打不尽豺狼决不下战场》
14.琵琶重奏《土耳其进行曲》
15.琵琶重奏《神秘的罗布泊》
琵琶重奏艺术的教学创新
前言/序言
琵琶,这一优秀的中国传统弹拨乐器,在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中,无论其造型、音乐性能,甚至表演风格都曾发生极大的变化。笔者通过简要梳理琵琶演奏艺术的历史发展脉络,在深刻认识其演进过程、社会背景及人文审美取向的基础上,探索一种适合现代琵琶演奏艺术发展的崭新的演奏形式——室内琵琶重奏艺术。
一、琵琶演奏艺术的发展历史
琵琶最早见于史册记载,是汉代刘熙《释名·释乐器》。大约在魏晋时期始称为“琵琶”。今天的琵琶形制,乃由历史上的直项琵琶及曲项琵琶共同演变而来。据史料记载,直项琵琶在我国出现得较早。秦汉时期的“秦汉子”,即直柄圆形共鸣箱的直项乐器。南北朝时期,通过丝绸之路与西域的文化交流,曲项琵琶由波斯等地传入我国。及至唐代,琵琶艺术的发展已臻高峰,并涌现出许多卓有成就的琵琶演奏家和大量的琵琶乐曲。在唐代的文献记载和诗词中,即有许多描述琵琶音乐的精彩篇章,足证那时的琵琶演奏技巧已达到相当的高度。此外,在当时的乐器制作上,保留了曲项琵琶的发音特点,将曲项琵琶的四相和直项琵琶的十二柱相结合,形成四相十二柱的器型。演奏形式则为竖抱、指弹。由于乐器的改革和奏法更趋科学,促使演奏艺术得到了飞跃性的发展,表现技法逐渐丰富,成为既能独奏又能伴奏、合奏的重要乐器。
到了宋代,琵琶艺术的发展进入了转型期。特别是宋元之际,随着琵琶更多地走向民间、走向大众,同时伴随城市规模的发展和壮大,琵琶成为当时比较流行的一些说唱艺术,如诸宫调、陶真、弹词、牌子曲等艺术形式的重要伴奏乐器。琵琶与曲艺的完美结合,对其日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首先,作为说唱音乐的伴奏乐器,为适应人声歌唱音域以及情节发展而注重表达更为细腻感情的需要,不断丰富和完善了自身的演奏技法。
进入明清时期,戏曲艺术的勃兴,又使琵琶与地方戏曲交融互补。这一时期,多柱琵琶已经成为比较完美的乐器,并被广泛应用于民间器乐合奏之中。无论是北方的弦索十三套,还是南方的江南丝竹、福建南音等,琵琶都成为必不可少的伴奏乐器。这一时期的琵琶艺人以师承相传,对琵琶乐曲方面,特别是大型套曲的创作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在演奏艺术上也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到了明末清初,南方的江浙两省城市经济发展较快,带动了文化的繁荣。特别是上海开埠后,这一带成为全国琵琶艺术的发展中心,出现了诸多的琵琶流派,而汪派(上海派)的形成,掀起了我国琵琶发展史上的又一个新高潮。
20世纪50年代,琵琶的创作和演奏,基本上仍是以传统乐曲为主。那时也改编和创作了一些新的乐曲,如程午加的《美丽的青春》、孙裕德的《英雄战胜大渡河》、林石城的《青春之舞》等。及至60年代,作曲家遵循“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文艺方针,创作了一大批琵琶新作,如王惠然的《彝族舞曲》、叶绪然的《赶花会》等。多在传统文武套曲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在创作技法、曲式结构、旋律进行、多调式的应用、和声以及演奏技巧等方面均大胆提炼整合,开创了琵琶现代乐曲创作的新纪元。70年代下半叶,琵琶演奏艺术陷入低谷后又重获新生。这一时期反映现代题材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吴祖强、刘德海共同创作的琵琶协奏曲《草原英雄小姐妹》。这首作品,应用了某些类似奏鸣曲式的结构特点,表现出传统音乐中多段体连缀曲式结构与西方曲式结构相结合的特点。全曲由一个象征草原英雄小姐妹的形象贯穿始终,在主题发展手法上,除了在旋律的发展部分应用传统琵琶演奏技巧的对比手法外,更多应用了西方古典音乐对主题动机发展的手法,使乐曲旋律得以呈现、展开和再现,因而层次清晰,音乐形象丰满鲜明,获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这部作品是中西文化合璧的优秀产物,故成为现代琵琶演奏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
一、琵琶重奏艺术的探索
随着琵琶演奏技巧的不断完善,其演奏形式也开始向其他更为宽广的领域迈进。琵琶重奏,就是近几年来琵琶艺术界正在探索的演奏形式之一。“重奏”(duet)虽是外来词汇,但是在明清时,我国北方流行的弦索十三套等就已开始了器乐重奏艺术,它的悠久历史甚至可追溯到西洋弦乐四重奏之前。另外,近代柳尧章先生将琵琶独奏曲《浔阳月夜》改编为丝竹乐合奏,郑靓文先生又将其易名为《春江花月夜》,使这首乐曲成为我国民族器乐曲中的经典、精品。今天,它的演奏形式可说是多种多样,有大型民族管弦乐协奏、合奏,民乐小合奏等多种新版本。而琵琶与古筝的重奏版在现代舞台上用之更多,受到广大听众的青睐,满足了现代人的审美需求。乐曲委婉质朴、流畅多变,融合了这两件乐器优美的音色变化,以及左手推、拉、吟、揉及右手轮、摇、刮奏等传统的演奏技巧,形象地描绘了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
20世纪60年代,林石城教授创作了琵琶二重奏《青春之舞》,并改编了民间乐曲《三六》,开始了琵琶重奏艺术的初探。客观地讲,林先生是在他的教学实践基础上,从琵琶齐奏的形式中分出了两个声部,还没有更多的应用多声、复调等作曲技法,但最可贵的是,他为琵琶重奏艺术形式的丰富和多样化开创了历史先河。
1979年,四川音乐学院召开了全国第二届琵琶教学交流研讨会,来自全国各音乐艺术院校的琵琶教师及代表云集成都,带来了各自的教学、研究和创作成果。其中在音乐会上有很多的新作品展示,包括齐奏、合奏(丝竹乐)、独奏等演奏形式。尤其予人印象深刻的是,来自天津音乐学院的王超然、黑连仲师生的琵琶重奏。他们改编的重奏曲《啊,朋友再见》《草原雄鹰》等,以新颖的音乐表现形式,令听众耳目一新。遗憾的是,当时琵琶演奏艺术领域,始终仍以独奏形式为主流,重奏形式并未获得大力推广。
80年代以来,中国港台流行音乐、西方的轻音乐和中国内地音乐的融合成为趋势。西方的管弦乐、弦乐重奏、钢琴协奏等,在中国舞台上盛极一时,颇受大众喜爱。我国的民族器乐也进入了融合发展的新时代。上海音乐学院的胡登跳教授,首先创造了中国民族乐器室内乐团的新形式——丝弦五重奏。他使用二胡、琵琶、扬琴、筝和阮等五种乐器组合成一种新型的演奏形式,借鉴西方弦乐重奏的技巧,既能表达高雅的意境,又富有生动鲜活的情趣。这一新颖的演奏形式,立即得到广大音乐爱好者的喜爱,在海内外乐坛引起巨大反响,迅即成为轻音乐的一种新典范。在极短时间内,仅江南地区就如雨后春笋般,发展到十几个相类的丝竹乐团。更值得一提的是,刘德海教授以中国音乐学院为基地,创建了“五朵金花”弹拨乐五重奏。演奏曲目高雅,乐手配合娴熟默契,多角度地展示了中国弹拨乐的重奏魅力,从而为丰富中国民族器乐的演奏形式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创新实践。
琵琶重奏作品集/器乐教学丛书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