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儿童美术教育的真谛/当代中国儿童美术教育研究丛书》运用理论思辨、历史梳理、口述访谈、案例解析等多种研究方法,聚焦当代中国儿童美术教育的历史全貌和现实状况,呈现了多维立体的研究景观,提出了“本体感悟、再造生命”的儿童美术教育理念。书中大量的操作性案例,不仅能给美术教师提供具体的参照,而且能启发和丰富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方法。
作者简介
李力加,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少儿美术艺委会委员,教育部国培专家,教育部国家《艺术课程标准》研制组核心成员、美术子课题负责人,中央教育科学研究院艺术教育研究中心专家组成员。研究方向为教师教育艺术、美术专业课程与教学论、儿童美术教育等。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课题等国家及省部级研究项目。出版著作《童谣童画》《艺术成长》等二十多部,获国家“五个一工程”奖、全国教师教育优秀课程资源奖、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多项。2001年荣获“全国十大儿童美术教育家”“全国校外教育先进工作者”称号。
内页插图
目录
导言 如何看待儿童美术
一、热闹红火的校外儿童美术现状
二、儿童期的美术学习对人的发展有什么用
三、儿童的美术学习目的是把握技艺吗
四、儿童美术教育与人的可持续发展
第一章 儿童美术学习为了什么
一、由西方美术教育思想认识儿童美术
二、正确理解儿童期的美术活动
第二章 越洋电话和E-mail
一、冬天里的一把火
二、由孩子学习美术引出的未来
三、一举拿下“金三角”
四、我身边的哈佛女孩
第三章 “小菜一碟”与本质力量
一、何为“小菜一碟”
二、思维方式决定能力发展
三、持续的精彩
第四章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本质力量
一、童童的故事
二、儿时的建筑师梦想与现实
三、儿童美术与影视导演
四、各有特点的几个孩子
第五章 幼儿期的美术课程
一、何为“萌动”
二、课程设计思路与实施
三、基于美感经验改善的学前儿童美术活动课程
第六章 小学年龄段美术造型教学对话
一、形的把握与线描造型
二、儿童造型表现的对话与分析
第七章 儿童如何把握美术造型能力
一、教学层面的具体问题
二、儿童转型期美术能力发展案例分析
第八章 儿童美术学习如何才能两条腿走路
一、教学实践与儿童的本质能力发展
二、美术课程中学科本体的问题与思考
第九章 儿童意象性思维方法的建立
一、杜威教育思想给美术教学的启示
二、回归生命本质意义的美术课堂
三、儿童美术造型能力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第十章 “本体感悟·生命再造”儿童美术教育学
一、观念与实证——儿童美术教育学的建构
二、感知与表达——儿童美术活动的过程体验
三、儿童期美术活动与孩童能力发展效度
四、艺术感觉与审美态度
参考文献
后记
前言/序言
我曾不止一次地表达过这么一个意思:儿童事业属于未来学的范畴。在生活中,我们自己曾被父母问过,我们也曾问过自己的孩子:“长大后想干什么?”这本身就是个关于未来的问题,是对未来可能发生的事情尝试性地进行预测。儿童的成长是个巨大的变量,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理,其可预测性和不可预测性交织而成的魅力,吸引着无数家长和教师为之着迷,对其探究。
儿童工作实际上又是具有战略性的工作。理由很简单,因为全部儿童工作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立足当下,着眼未来。也就是说,儿童工作者不能仅仅看到儿童当下的变化和成就,不能将儿童一时的进退当作未来的定数,而要从儿童未来的发展看待当下的工作,并据此做出评价和判断。任何具体的工作应该视为是对未来的准备,从根本上说,抓住了儿童也就抓住了未来。小平同志说过,计算机普及要从娃娃抓起,这是至理名言。推而广之,科学、技术、艺术、人文和体育都应该从娃娃抓起。从全局和长远去规划与处理问题,正是战略的眼光和行为的精髓。
毫无疑问,儿童是儿童工作和事业的对象。那么,什么是儿童呢?
历史上,关于儿童的概念十分混乱,这主要体现在没有明确的时间界限。18世纪的欧洲,有时候将13岁的人称为青少年,有时候将15岁的人称为儿童,甚至还出现过18岁、24岁的人被称为儿童的现象。潜在的认识是,在家依靠父母生活的孩子被称为儿童,在外独立生活的孩子则可能被称为成年人,似乎与特定的年龄没有多大关系。而且,当时绘画中如果出现儿童形象,也往往是“小大人”,只是成年人的缩小版,甚至身上的肌肉也被画出来。可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欧洲人既没有严格地划分儿童的年龄界限,也没有重视儿童特有的身心特征。
及至今天,我们已经清楚地认识到,儿童是人生成长的一个独特时间段。然而,对其年龄却存在不同的认定。在1989年第44届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中,儿童被定义为18岁以下的任何人。而中国法律界和医学界则将儿童定义为14岁以下的人。在美术教育中,通常将15岁以下的美术创作活动及其作品称为儿童美术,分为学前、小学和初中三个阶段,也即所谓少年儿童阶段。
个体生命需要延续,童年是个体生命中最重要的一环。美好的童年关系到个体生命的品质,进而影响人类社会的品质,因此任何社会都会关心人的童年,差别只存在于关心的条件和方式。《儿童权利公约》的颁布旨在为世界各国儿童创建良好的成长环境,该公约1992年正式在我国生效。这是人类第一部有关保障儿童权利且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性约定。这固然是文明社会的产物和社会进步的标志,其实,关心儿童是人类社会基本的态度和行为,自古如此,中外皆然。
儿童美术教育的真谛/当代中国儿童美术教育研究丛书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