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园林建设丛书--图解园林仿古建筑设计施工

风景园林建设丛书--图解园林仿古建筑设计施工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柏 编
图书标签:
  • 风景园林
  • 园林建筑
  • 仿古建筑
  • 园林设计
  • 施工图
  • 图解
  • 园林工程
  • 景观设计
  • 建筑设计
  • 园林绿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283764
版次:1
商品编码:12125218
包装:平装
丛书名: 风景园林建设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80
字数:281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本书可作为从事仿古建筑设计、施工、管理人员的常备参考书,也可供相关专业大中专院校及职业学校的师生学习参考。
1.《图解园林仿古建筑设计施工》的作者长期从事园林设计施工工作,有较丰富的设计施工经验。
2.图解更通俗易懂,《图解园林仿古建筑设计施工》采用了大量图解,图文对照讲解设计与施工,一目了然,通俗易懂。
3.《图解园林仿古建筑设计施工》对基础台基、木架构、砌体、屋面、地面、装修彩绘工程进行了全图解的讲解,对从事园林仿古的初中级技术人员有较好的参考作用。

内容简介

《图解园林仿古建筑设计施工》主要包括园林仿古建筑的基础与台基工程、仿古建筑木构架、砌体工程、屋面工程、地面工程以及木装修工程与彩画工程等内容。本书集实用、形象于一体,具有较强的工程针对性、示范性与可操作性。
本书可作为从事仿古建筑设计、施工、管理人员的常备参考书,也可供相关专业大中专院校及职业学校的师生学习参考。

内页插图

目录

1 基础与台基工程 1
1.1 测量仪具 1
1.2 普通台基石活组成 2
1.3 台基构造 3
1.3.1 台明的结构 3
1.3.2 踏跺的结构 5
1.3.3 踏跺构件 6
1.3.4 埋头的结构 7
1.3.5 须弥座式的基本构成 9
1.3.6 须弥座的施工 10
1.3.7 石须弥座高度的确定 14
1.4 栏杆柱子 14
1.4.1 石栏杆 14
1.4.2 柱顶石的形式 16
1.4.3 拦土墙 17
1.5 门石、槛石 17
2 仿古建筑木构架 22
2.1 庑殿建筑的木构架 22
2.1.1 庑殿建筑木构架的基本组成 22
2.1.2 庑殿横排架简图 24
2.1.3 柱类构件的构造与制作 26
2.1.4 梁类构件的构造与制作 28
2.1.5 枋类构件的构造与制作 31
2.1.6 桁檩类构件的构造与制作 35
2.1.7 屋面木基层及其他杂项构件的构造 39
2.2 歇山建筑的木构架 41
2.2.1 歇山建筑木构架的基本组成 41
2.2.2 歇山建筑柱网布置 43
2.2.3 歇山横排架简图 44
2.2.4 歇山“趴梁”的设置 46
2.2.5 “轩”及其构造 49
2.3 硬山、悬山建筑的木构架 50
2.3.1 硬山建筑木构架 50
2.3.2 悬山建筑木构架 52
2.3.3 硬山、悬山建筑的平面布置 52
2.4 亭子建筑的木构架 53
2.4.1 单檐亭子木构架 53
2.4.2 重檐亭子木构架 56
2.4.3 独立和组合凉亭平面柱网布置 57
2.5 游廊、水榭、石舫的木构架 59
2.5.1 游廊木构架 59
2.5.2 水榭木构架 60
2.5.3 石舫木构架 61
3 砌体工程 63
3.1 砖料的砍磨加工 63
3.1.1 砖的加工砍磨及方法 63
3.1.2 灰缝形式 65
3.1.3 砍砖的质量检查 65
3.1.4 砖雕的基本方法 66
3.2 墙体构造与形式 68
3.2.1 山墙 68
3.2.2 廊心墙 75
3.2.3 槛墙 76
3.2.4 后檐墙 77
3.2.5 院墙 81
3.2.6 砖碹 85
3.2.7 影壁 86
3.2.8 砖墙的排列和艺术形式 90
4 屋面工程 96
4.1 屋面形式 96
4.1.1 庑殿屋顶 96
4.1.2 歇山屋顶 97
4.1.3 硬山、悬山屋顶 98
4.1.4 攒尖屋顶 99
4.2 屋面瓦作 99
4.2.1 “做细望砖” 99
4.2.2 屋面瓦的种类 100
4.2.3 星星瓦及檐头附件 102
4.2.4 筒瓦裹垄和筒瓦捉节夹垄 102
4.2.5 堵抹燕窝 102
4.2.6 干槎瓦屋面与仰瓦灰埂屋面 103
4.3 屋脊构造 103
4.3.1 屋面筑脊种类 103
4.3.2 清制正脊 104
4.3.3 《营造法原》正脊和屋脊头 109
4.3.4 清制垂脊 111
4.3.5 吴制垂脊 114
4.3.6 戗脊、围脊、博脊 115
5 地面工程 118
5.1 地面砖的排列形式 118
5.2 墁地做法规矩 121
5.3 砖墁甬路 126
5.4 石板地面 128
6 木装修工程与彩画工程 129
6.1 装修木作 129
6.1.1 槛框、榻板 129
6.1.2 支摘窗、什锦窗 134
6.1.3 帘架、博古架 136
6.1.4 天花、藻井 138
6.1.5 飞罩、地罩制作 140
6.1.6 挂落制作 144
6.1.7 板门制作 151
6.1.8 吴王靠制作 156
6.2 彩画工程 161
6.2.1 仿古建筑彩画的构图 161
6.2.2 和玺彩画 162
6.2.3 旋子彩画 166
6.2.4 苏式彩画 169
6.2.5 斗栱和斗栱板 175
6.2.6 天花板、挂檐板 176
6.2.7 椽子端头 178
参考文献 180

前言/序言

仿古建筑是指专门用于模仿与替代古代建筑、传统宗教寺观、传统造景、历史建筑、文物建筑、古村落群,还原历史风貌概况的建筑。古建筑虽然历经了数千年的演变,但其独特的结构方法和布置规模始终没有改变,并且是世界上独具风格的一门建筑学科。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新技术、新材料的运用使仿古建筑的设计和建造更为简便,这也是对古建筑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现代仿古建筑以钢筋混凝土为主体结构,改变了传统中国古建筑以木结构组合为主的受力系统,吸收了传统中国古建筑风格的精华,在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基础上,将传统古建筑的造型、部件等作为装饰,从而达到建筑上的仿古目的。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园林建设工程行业成为我国重要的经济增长项目,加强园林建设工程中仿古建筑技术的研究,对我国园林建设工程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此,编者就仿古建筑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且根据在工作中积累的实践经验,编写了这本《图解园林仿古建筑设计施工》。
《图解园林仿古建筑设计施工》主要包括基础与台基工程、仿古建筑木构架、砌体工程、屋面工程、地面工程以及木装修工程与彩画工程等内容。本书集实用、形象于一体,具有较强的工程针对性、示范性与可操作性。可供从事仿古建筑设计、施工、管理的人员以及相关专业大中专院校及职业学校的师生学习参考。
由于编者的学识和经验所限,虽尽心尽力,但书中仍难免存在不足之处,恳请广大读者和专家批评指正。

编 者
2016年6月
《园林古建里的时光密码——仿古建筑的意境营造与精细施工》 在这本《园林古建里的时光密码》中,我们将带领读者一同踏上一段穿越时空的旅程,去探索中国传统园林中那些历经风雨却依旧熠熠生辉的仿古建筑。本书并非简单罗列建筑图纸或施工步骤,而是深入挖掘仿古建筑背后的文化底蕴、哲学思想以及精湛的建造技艺,旨在揭示这些凝固的艺术如何将自然之美与人文精神完美融合,传递出东方独特的审美情趣与生活智慧。 第一章:溯源·古韵新生——仿古建筑的文化基因 本章将回溯中国传统建筑的源头,从夏商周的宫室形制,到秦汉的宏伟宫阙,再到唐宋的开放包容,以及明清的精致典雅,梳理出不同历史时期建筑风格的演变脉络。我们将重点解析仿古建筑在园林中的独特地位,它们不仅仅是遮风避雨的场所,更是寄托情感、观赏景致、品味自然的载体。通过分析古籍文献、历史图谱以及现存古建筑的实例,深入剖析仿古建筑在布局、形制、装饰等方面所蕴含的文化象征意义,例如“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如何体现在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中,“五行八卦”的宇宙观如何影响建筑的空间划分与朝向选择,以及儒释道思想对建筑精神内涵的塑造作用。我们将探讨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建筑风格差异,以及这些风格如何被巧妙地吸纳进园林仿古建筑的设计之中,形成丰富多彩的地域特色。例如,江南园林的婉约灵动,北方园林的庄重阔大,徽派建筑的粉墙黛瓦,苏派建筑的雕梁画栋,它们各自的特点及其在仿古建筑中的体现,都将一一呈现。本章致力于让读者理解,每一栋仿古建筑都承载着一段历史,一种精神,一种生活方式。 第二章:意境·方寸之间见乾坤——仿古建筑的审美哲学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是中国传统园林的核心美学理念,仿古建筑作为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将这一理念发挥得淋漓尽致。本章将聚焦于仿古建筑的意境营造,探讨如何通过建筑的设计来传递情感、激发联想,达到“景外之景”、“意中之意”的艺术效果。我们将深入分析仿古建筑在空间布局上的匠心独运,如曲径通幽的廊道设计,步移景异的观赏路线,以及“藏”与“露”、“虚”与“实”的空间处理手法,如何引导观者的视线,创造出层次丰富的空间体验。对于建筑的体量、比例、色彩,以及与周围环境的协调性,也将进行细致的阐述。我们会探讨中国传统建筑的“负空间”概念,即建筑与周围留白区域的互动关系,如何通过留白来强调主体,营造宁静致远的氛围。色彩的运用也是本章的重点,从朱红的庄重,到青灰的淡雅,再到金色的辉煌,不同的色彩如何传达不同的情感基调,以及色彩在不同建筑部件上的组合运用,例如梁枋、斗拱、门窗等。此外,本章还将探讨仿古建筑的“透景”、“借景”、“框景”等手法,如何将园林中的自然景致与建筑巧妙地融为一体,形成虚实相生、画意盎然的景观。我们将以具体的园林实例,如亭台楼阁、廊桥轩榭、寺庙宫观等,来剖析它们在形制、结构、装饰上的独特之处,以及这些元素是如何共同作用,营造出或闲适、或幽深、或宏伟、或雅致的意境。 第三章:形制·雕梁画栋传神韵——仿古建筑的造型艺术 仿古建筑的魅力,很大程度上在于其精美绝伦的造型和细腻入微的装饰。本章将系统地介绍中国传统仿古建筑的主要构件及其艺术特征,从宏观的屋顶形式到微观的雕刻细节,一一进行解析。我们将详细讲解不同类型的屋顶,如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攒尖顶等,它们各自的等级、用途以及在园林中的应用。对于屋顶的脊饰、吻兽、瓦当、滴水等细节,也将进行深入的讲解,分析其象征意义和装饰作用。斗拱是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的精华,本章将详细介绍斗拱的结构原理、类型(如柱头斗拱、集贤斗拱、角科斗拱等),以及其在仿古建筑中的艺术表现力。我们会深入剖析梁、枋、檩、椽等木构件的连接方式,以及它们在造型上的美学考量。门窗是建筑与外界沟通的“眼睛”,本章将重点介绍各种形式的门窗,如槛窗、花窗、格扇、屏风等,分析其在采光、通风、装饰以及营造空间意境方面的作用。特别是精美的花窗,我们将分析其图案的吉祥寓意和精湛的工艺。藻井、彩绘、壁画等室内装饰,也将是本章的重点。从金龙盘旋的藻井,到山水人物、花鸟走兽的精美彩绘,它们不仅起到美化作用,更是传递着吉祥、祝福以及历史故事。此外,砖雕、石雕、木雕等工艺,在仿古建筑的台基、栏杆、墙体、门额等部位的应用,及其独特的艺术风格,也将得到详细的介绍。本章力求让读者领略到仿古建筑在造型艺术上的丰富性、精巧性和文化内涵。 第四章:工艺·榫卯智慧与匠心筑梦——仿古建筑的精湛施工 “工匠精神”是中国传统建筑得以流传千年的重要基石。本章将聚焦于仿古建筑的施工技艺,揭示那些隐藏在建筑表象之下的精妙工艺和智慧。我们将详细讲解传统木工的“榫卯结构”,这是仿古建筑无需一钉一铆即可牢固连接的关键。我们会通过图示和实例,解释各种榫卯的类型(如燕尾榫、格角榫、粽角榫、抱肩榫等)及其在不同构件连接中的应用。对于木材的选择、处理和防腐,以及木工的放线、下料、组装等流程,也将进行详细的介绍。在砖石结构方面,本章将介绍传统砌筑技法,如清水砖墙、磨砖对缝、叠砌方式等,以及砖石构件的加工工艺。砂浆的配比、使用,以及防水、防潮的处理,也将是重点。瓦作是屋顶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章将介绍不同瓦材(如青瓦、筒瓦、板瓦、琉璃瓦等)的铺设方法,以及屋脊、滴水、瓦当的安装工艺。油漆彩绘的工艺也是本章的重要内容,从底漆、中间漆到面漆的选择和涂刷,以及彩绘的底稿绘制、颜料调配、勾线填色等步骤,都将进行细致的阐述。对于仿古建筑中常用的金箔、石材雕刻、木雕等工艺,也将介绍其独特的加工方法和安装技巧。本章将强调传统工艺的精细化、标准化以及对细节的极致追求,展示工匠们如何用双手和智慧,将设计图纸变为一座座栩栩如生的艺术品。 第五章:创新·古建新生与时代对话——仿古建筑的现代演绎 在现代社会,仿古建筑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本章将探讨如何在保留传统精髓的基础上,对仿古建筑进行创新性的设计和应用。我们将分析现代材料、技术与传统工艺的结合,例如,如何利用现代结构加固技术提升古建筑的安全性,如何运用新型环保材料在仿古建筑中实现节能减排。对于仿古建筑在当代城市建设中的应用,如旅游景区、文化遗产保护区、主题公园、高档住宅区等,也将进行案例分析。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现代设计手法,赋予仿古建筑新的功能和活力,使其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例如,如何在保留古典韵味的同时,满足现代人对舒适性、便利性和智能化设备的需求。此外,本章还将关注仿古建筑的保护与修复,介绍科学的修复理念和方法,以及如何通过数字化技术对古建筑进行记录、分析和复原。我们将探讨仿古建筑的文化价值如何在当代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认同,以及如何通过教育、展览等方式,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本章旨在展现仿古建筑并非是尘封的历史遗迹,而是可以与时俱进,焕发新生,与当代社会进行对话的鲜活艺术。 结语 《园林古建里的时光密码》希望通过对仿古建筑的深入剖析,帮助读者理解它们不仅仅是钢筋水泥之外的另一种建筑形式,更是中国文化、哲学、艺术和生活方式的物质载体。每一处飞檐翘角,每一方雕梁画栋,都蕴含着古人的智慧与情怀。希望本书能成为您走进中国传统园林、品味古建韵味的一把钥匙,让您在领略其宏伟壮丽的同时,更能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深邃意境与不朽的精神。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这本书,我首先被它厚重的质感和精美的装帧所打动,触感极佳的封面纸张,搭配上古朴的水墨画风格插图,仿佛穿越回了那个充满诗情画意的时代。翻开扉页,映入眼帘的是对中国传统园林建筑的深情赞颂,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这份宝贵文化遗产的敬意和热爱。本书最大的亮点在于其“图解”的呈现方式,不仅仅是枯燥的文字描述,而是通过大量的写实性插画和高清实景照片,将复杂的仿古建筑设计和施工细节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我印象最深的是书中对“意境”的探讨,它不是简单地罗列建筑元素,而是深入剖析了如何通过建筑的形制、色彩、材质以及与周围环境的互动,来营造出“天人合一”的哲学意境。例如,书中在介绍亭子和廊架的设计时,不仅仅讲解了结构和尺寸,更重要的是阐述了它们在园林空间中的功能性与美学意义,如何引导观者的视线,如何与山石、水体、植被相互呼应,共同构成一幅幅生动的画卷。书中对于仿古建筑的材料选择,如不同等级的木材、石材、瓦片的特性与应用,以及其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演变,都有非常详尽的介绍。对于传统工艺的解读也极为到位,比如对飞檐翘角、斗拱结构、雀替、花窗等细节的处理,都配有详细的结构图和分解图,让我对这些精巧的工艺有了深刻的理解。在施工部分,作者更是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提供了大量不同类型仿古建筑的实例分析,从小型园林景亭到大型寺庙建筑,都涵盖了选址、布局、结构、装饰等各个方面,并辅以详细的施工流程和技术要点。我特别欣赏书中对“尺度感”的把握,如何根据园林的大小和功能来设计不同体量的建筑,如何通过建筑的高度、宽度、进深来营造出恰到好处的空间体验。书中还对不同风格的仿古建筑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如徽派建筑的粉墙黛瓦、苏式园林的精巧玲珑、北方四合院的规整大气,都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并提供了大量的参考图例,对于想要学习和借鉴的读者来说,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这本书让我认识到,仿古建筑的设计与施工,不仅仅是技术的实践,更是一种对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是对自然美学的深刻理解和艺术的升华。

评分

这本书以一种非常直观且充满艺术感的方式,呈现了园林仿古建筑的方方面面。封面上的水墨写意,预示着书中内容将是对传统美学的深度挖掘。我非常欣赏书中对中国传统园林建筑的分类和历史演进的梳理,它不仅有详实的文字描述,更有大量的精美插图,清晰地展示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建筑风格的特点。这对于我这种对历史文化感兴趣的读者来说,无疑是巨大的福音。在设计理念方面,书中强调了“师法自然”、“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在园林建筑中的体现。我学会了如何通过建筑的布局、空间的组织,以及与山水、植物的巧妙结合,来营造出富有诗情画意的景观。书中对亭、台、楼、阁、榭、桥等不同类型建筑单体的设计,都提供了非常详尽的图纸和讲解,包括平面、立面、剖面图,以及关键节点的细部构造。我特别喜欢书中对歇山顶、庑殿顶等不同屋顶形式的结构解析,以及它们在古代建筑中的等级象征意义。在施工工艺方面,本书的“图解”特色得到了充分发挥。从地基处理、木结构搭建,到屋面铺瓦、内外装饰,每一步都配有清晰的图示和文字说明,使复杂的施工过程变得易于理解。书中对斗拱、榫卯、雀替、花窗等传统工艺的精细描绘,让我对中国古代工匠的智慧和技艺赞叹不已。我特别欣赏书中对“尺度感”的强调,如何根据园林的规模和功能来确定建筑的体量和比例,以及如何通过建筑的细节处理来增强空间的亲和力。书中提供的众多案例分析,涵盖了不同地域、不同风格的仿古建筑,为我提供了丰富的参考。这本书不仅是一本实用的设计施工指南,更是一本中华传统建筑文化的百科全书,让我对中国园林艺术的魅力有了更深的认识。

评分

这部作品的封面设计,采用了一种古典而宁静的色调,搭配上精致的插画,瞬间就能吸引住我的目光,让我对其内容充满了好奇。翻开书页,我立刻被其中详尽的图解和精美的图片所吸引,仿佛进入了一个古色古香的建筑世界。书中对中国传统园林建筑的分类和历史演变,进行了非常系统和深入的讲解。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不同时期建筑风格的对比分析,通过生动的插画和文字,让我对各个朝代的建筑特点有了清晰的认识,比如唐代的庄重、宋代的雅致、明清的繁复,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在设计部分,本书对仿古建筑的选址、布局、空间组织以及意境营造,都给予了非常专业的指导。我学会了如何将建筑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如何通过“移步换景”的手法,创造出富有诗情画意的景观。书中对亭、台、楼、阁、榭、桥等各类建筑单体的设计,都提供了详尽的图纸和讲解,包括平面、立面、剖面图,以及关键节点的细部构造。我特别关注了书中对歇山顶、庑殿顶等不同屋顶形式的结构解析,以及它们在古代建筑中的等级象征意义。在施工工艺方面,本书的“图解”特色得到了充分发挥。从地基处理、木结构搭建,到屋面铺瓦、内外装饰,每一步都配有清晰的图示和文字说明,使复杂的施工过程变得易于理解。书中对斗拱、榫卯、雀替、花窗等传统工艺的精细描绘,让我对中国古代工匠的智慧和技艺赞叹不已。我非常欣赏书中对“尺度感”的强调,如何根据园林的实际情况,设计出恰到好处的建筑体量和比例,既能满足功能需求,又能提升美学价值。书中提供的众多案例分析,涵盖了不同地域、不同风格的仿古建筑,为我提供了丰富的参考。这本书不仅是一本实用的设计施工指南,更是一本中华传统建筑文化的百科全书,让我对中国园林艺术的魅力有了更深的认识。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本身就透露出一种古朴典雅的气息,深邃的墨绿色背景搭配烫金的“风景园林建设丛书”字样,再辅以一幅精致的手绘风格的亭台楼阁图,立刻勾起了我对园林艺术的无限遐想。拿到书后,我迫不及待地翻开,第一眼就被那扑面而来的设计感所吸引。图文并茂的呈现方式,将那些精妙绝伦的园林仿古建筑从图纸转化为触手可及的立体感受。我尤其关注了书中关于歇山顶、庑殿顶等几种经典屋顶形式的解析,不仅仅是简单的结构图,更深入地探讨了它们在不同朝代、不同地域的演变过程,以及承载的文化寓意。例如,对于庑殿顶,书中详细阐述了其作为最高等级建筑的象征意义,并结合了故宫、天坛等皇家建筑的实例,让我对中国古代建筑的等级制度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此外,书中对斗拱结构、榫卯连接等传统工艺的图解也极尽详实,每一处细节都力求还原其精髓,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傅在亲手示范。在施工部分,我发现书中并没有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提供了大量的实景照片和施工流程图,从地基处理到木材选择,再到瓦片铺设,每一步都清晰明了,对于我这样一个园林爱好者来说,无疑是一份宝贵的实践指南。书中对梁柱、门窗、栏杆等细部构件的雕刻和彩绘风格的介绍,也让我大开眼界,领略到中国传统工艺的博大精深。书中的案例分析部分更是精彩纷呈,选取了不同类型的仿古建筑,如苏州园林中的精致小品、北方庭院的庄重大气、江南水乡的灵动婉约,都做了详尽的剖析,从选址、布局到材料、色彩,都提供了独到的见解。我特别喜欢书中对“移步换景”这一中国园林核心理念的阐释,以及如何通过建筑与自然的巧妙融合,营造出意境深远的空间感受。例如,对假山叠石、水景设计、植物配置等方面的论述,都与建筑本身紧密结合,展现了整体性的园林美学。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是一本艺术鉴赏的指南,它让我看到了建筑与艺术、历史与文化的深度交融,也让我对中国传统园林的魅力有了全新的认识。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以一种沉静而古朴的墨绿色为主调,点缀着金色的烫金字样,瞬间就传递出一种厚重而典雅的文化气息。当我翻开书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作者对中国传统园林建筑的深情解读,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这份宝贵文化遗产的热爱和敬意。本书最让我赞叹的是其“图解”的呈现方式,它不仅仅是理论的阐述,更是通过大量的写实性插画和高清实景照片,将复杂的仿古建筑设计和施工细节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意境”的探讨,它不是简单地罗列建筑元素,而是深入剖析了如何通过建筑的形制、色彩、材质以及与周围环境的互动,来营造出“天人合一”的哲学意境。例如,书中在介绍亭子和廊架的设计时,不仅仅讲解了结构和尺寸,更重要的是阐述了它们在园林空间中的功能性与美学意义,如何引导观者的视线,如何与山石、水体、植被相互呼应,共同构成一幅幅生动的画卷。书中对于仿古建筑的材料选择,如不同等级的木材、石材、瓦片的特性与应用,以及其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演变,都有非常详尽的介绍。对于传统工艺的解读也极为到位,比如对飞檐翘角、斗拱结构、雀替、花窗等细节的处理,都配有详细的结构图和分解图,让我对这些精巧的工艺有了深刻的理解。在施工部分,作者更是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提供了大量不同类型仿古建筑的实例分析,从小型园林景亭到大型寺庙建筑,都涵盖了选址、布局、结构、装饰等各个方面,并辅以详细的施工流程和技术要点。我特别欣赏书中对“尺度感”的把握,如何根据园林的大小和功能来设计不同体量的建筑,如何通过建筑的高度、宽度、进深来营造出恰到好处的空间体验。书中还对不同风格的仿古建筑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如徽派建筑的粉墙黛瓦、苏式园林的精巧玲珑、北方四合院的规整大气,都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并提供了大量的参考图例,对于想要学习和借鉴的读者来说,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这本书让我认识到,仿古建筑的设计与施工,不仅仅是技术的实践,更是一种对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是对自然美学的深刻理解和艺术的升华。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以一种古朴而素雅的风格呈现,淡雅的水墨晕染,勾勒出意境悠远的古典建筑,仿佛一幅精美的画卷。当我翻开书页,立刻被书中详尽的图解和精美的图片所吸引,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历史韵味的园林之中。书中对中国传统园林建筑的分类和历史演变,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梳理。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建筑风格的对比分析,通过生动的插画和文字,让我对各个朝代的建筑特点有了清晰的认识,例如唐代的雄浑、宋代的雅致、明清的繁复,都得到了生动的展现。这使得我对中国古典建筑的历史脉络有了更清晰的认知。在设计部分,本书深入探讨了园林仿古建筑的选址、布局、空间组织以及意境营造。我学习到了如何将建筑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如何通过“移步换景”的手法,创造出富有诗情画意的景观。书中对亭、台、楼、阁、榭、桥等各类建筑单体的设计,都提供了详尽的图纸和讲解,包括平面、立面、剖面图,以及关键节点的细部构造。我特别关注了书中对歇山顶、庑殿顶等不同屋顶形式的结构解析,以及它们在古代建筑中的等级象征意义。在施工工艺方面,本书的“图解”特色得到了充分发挥。从地基处理、木结构搭建,到屋面铺瓦、内外装饰,每一步都配有清晰的图示和文字说明,使复杂的施工过程变得易于理解。书中对斗拱、榫卯、雀替、花窗等传统工艺的精细描绘,让我对中国古代工匠的智慧和技艺赞叹不已。我非常欣赏书中对“尺度感”的强调,如何根据园林的实际情况,设计出恰到好处的建筑体量和比例,既能满足功能需求,又能提升美学价值。书中提供的众多案例分析,涵盖了不同地域、不同风格的仿古建筑,为我提供了丰富的参考。这本书不仅是一本实用的设计施工指南,更是一本中华传统建筑文化的百科全书,让我对中国园林艺术的魅力有了更深的认识。

评分

拿到这本书,我首先就被它充满艺术气息的书名和封面所吸引。深邃的蓝灰色调,搭配烫金的“图解园林仿古建筑设计施工”字样,再点缀着一幅意境悠远的写意山水图,瞬间就能激起我内心深处对古典园林的向往。翻开书页,一股浓郁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我迫不及待地想要一探究竟。书中对于中国传统园林建筑的分类和演变,做了非常系统和深入的阐述。我尤其关注了书中关于不同朝代建筑风格的差异,例如唐代的雄浑大气、宋代的雅致内敛、明清的繁复精巧,都通过精美的插画和详实的文字对比,让我对各个时期的建筑特点有了清晰的认识。在设计部分,书中对建筑的选址、布局、朝向、空间划分等方面,都给出了非常专业的指导。我发现作者特别强调了建筑与周围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如何将建筑融入山水之间,形成“步移景异”的园林意境。书中对亭、台、楼、阁、榭、桥等各类仿古建筑单体的设计,都进行了详细的图解,包括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以及关键节点的细部构造。我特别喜欢书中对歇山顶、悬山顶、攒尖顶等不同屋顶形式的讲解,不仅仅是结构上的解析,更深入探讨了它们各自的特点、适用场合以及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在施工工艺方面,本书更是展现了其专业性和实用性。从地基处理、木结构搭建,到屋面铺瓦、内外装饰,每一步都配有详细的图示和文字说明,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工匠在现场教学。书中对斗拱、榫卯、雀替、花窗等传统工艺的精细描绘,让我对中国古代工匠的智慧和技艺赞叹不已。我最欣赏的是书中关于“仿古”的解读,它不仅仅是简单的复制,而是强调了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如何将现代的技术和理念融入到仿古建筑的设计与施工中,使其既符合历史韵味,又能满足现代的功能需求。书中提供的丰富案例,涵盖了不同地域、不同风格的仿古建筑,从皇家园林到私家园林,从寺庙建筑到民居建筑,都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让我受益匪浅。这本书不仅为我提供了宝贵的知识,更点燃了我对中国传统园林文化的热情。

评分

初见这本书,就被其低调而充满文化底蕴的封面设计所吸引。书名“风景园林建设丛书”的厚重感,与“图解园林仿古建筑设计施工”的直观性相得益彰。翻开书页,精美的插画和清晰的图示立刻抓住我的眼球,仿佛把我带入了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古典世界。书中对仿古建筑的分类和演变,做了系统性的梳理,从各个朝代的代表性建筑风格,到不同地域的地域特色,都进行了深入的讲解。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意境”营造的探讨,作者通过大量的实例分析,阐述了如何通过建筑的布局、造型、色彩以及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来创造出独特的艺术感染力。例如,书中对苏州园林中曲廊、漏窗的设计,如何与假山、池水、花木巧妙结合,营造出“咫尺之内再造乾坤”的意境,让我深感震撼。在设计部分,本书提供了非常详尽的指导,包括选址原则、功能分区、空间尺度、景观轴线等。我特别关注了书中对不同建筑单体(如亭、台、楼、阁、廊、桥)的设计方法,配以大量的平面、立面、剖面图,以及关键节点的详图,让我对这些建筑形式有了全面的认识。在施工工艺方面,本书的“图解”特色得到了充分体现。从基础处理、木结构搭建,到屋面瓦作、彩绘装饰,每一步都配有详细的图示和文字说明,非常便于理解和操作。书中对斗拱、榫卯、雀替、花窗等传统工艺的精细描绘,让我对中国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肃然起敬。我尤其欣赏书中对“尺度感”的强调,如何根据园林的规模和功能来确定建筑的体量和比例,如何通过建筑的细节处理来增强空间的亲和力。本书提供的众多案例分析,涵盖了不同类型和风格的仿古建筑,从皇家宫殿到私家园林,从宗教寺庙到民居建筑,都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参考。这本书不仅是一本技术指导手册,更是一本园林艺术的百科全书,它让我对中国传统园林的魅力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洁而富有东方韵味,淡淡的水墨晕染,勾勒出古朴的亭台楼阁,让人一看便知其内容。打开书,迎接我的是一幅幅精美的插画和清晰的施工图,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傅,正耐心细致地为我讲解着园林仿古建筑的每一个细节。书中对中国传统园林建筑的起源、发展和演变,做了详尽的阐述。我尤其对书中关于不同朝代建筑风格的对比分析印象深刻,比如唐代的庄重、宋代的雅致、明清的华丽,都通过生动的图例和精炼的文字,得以清晰地展现。在设计方面,本书深入剖析了园林仿古建筑的选址、布局、空间组织和意境营造。我学习到了如何将建筑融入自然,如何通过“步移景异”的手法,创造出引人入胜的景观。书中对亭、台、楼、阁、榭、桥等各类建筑单体的设计,都提供了详细的图纸和讲解,包括平面、立面、剖面图,以及重要的节点构造。我特别关注了书中对不同屋顶形式(如歇山顶、悬山顶、庑殿顶、攒尖顶)的结构解析,以及它们各自的特点和适用场合。在施工方面,本书的“图解”特色发挥到了极致。从基础工程、木结构搭建,到屋面瓦作、装饰细节,每一步都配有清晰的图示和文字说明,让复杂的施工过程变得易于理解。书中对斗拱、榫卯、雀替、花窗等传统工艺的描绘,更是精益求精,让我对中国古代工匠的智慧和技艺赞叹不已。我非常欣赏书中对“尺度感”的强调,如何根据园林的实际情况,设计出恰到好处的建筑体量和比例,既能满足功能需求,又能提升美学价值。书中提供的众多案例分析,涵盖了不同地域、不同风格的仿古建筑,为我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这本书不仅是一本实用的设计施工指南,更是一本中华传统建筑文化的百科全书,让我对中国园林艺术的魅力有了更深的认识。

评分

初次拿到这本书,就被它封面上淡雅的水墨画风格所吸引,仿佛一位饱读诗书的文人雅士,正在缓缓地讲述着他眼中的园林世界。书名“图解园林仿古建筑设计施工”,预示着其内容将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指导。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中国传统园林建筑的分类及其历史演进的梳理。作者通过大量的精美插图和详实的文字,清晰地勾勒出了不同朝代、不同地域建筑风格的演变脉络,例如唐代的雄浑、宋代的雅致、明清的繁复,都得到了生动的展现。这使得我对中国古典建筑的历史脉络有了更清晰的认知。在设计部分,本书深入探讨了园林仿古建筑的选址、布局、空间组织以及意境营造。我学习到了如何将建筑巧妙地融入自然,如何通过“移步换景”的手法,创造出富有诗情画意的空间体验。书中对亭、台、楼、阁、榭、桥等各类建筑单体的设计,都提供了详尽的图纸和讲解,包括平面、立面、剖面图,以及关键节点的细部构造。我特别关注了书中对歇山顶、庑殿顶等不同屋顶形式的结构解析,以及它们在古代建筑中的等级象征意义。在施工工艺方面,本书的“图解”特色得到了充分发挥。从地基处理、木结构搭建,到屋面铺瓦、内外装饰,每一步都配有清晰的图示和文字说明,使复杂的施工过程变得易于理解。书中对斗拱、榫卯、雀替、花窗等传统工艺的精细描绘,让我对中国古代工匠的智慧和技艺赞叹不已。我非常欣赏书中对“尺度感”的强调,如何根据园林的实际情况,设计出恰到好处的建筑体量和比例,既能满足功能需求,又能提升美学价值。书中提供的众多案例分析,涵盖了不同地域、不同风格的仿古建筑,为我提供了丰富的参考。这本书不仅是一本实用的设计施工指南,更是一本中华传统建筑文化的百科全书,让我对中国园林艺术的魅力有了更深的认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