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非洲(全译本无删减版,央视《朗读者》张艾嘉朗读书目)

走出非洲(全译本无删减版,央视《朗读者》张艾嘉朗读书目)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丹麦] 凯伦·布里克森 著,王旭 译
图书标签:
  • 传记
  • 回忆录
  • 非洲
  • 肯尼亚
  • 自然
  • 文化
  • 女性
  • 成长
  • 旅行
  • 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天津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1118147
版次:1
商品编码:12125547
品牌:果麦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6-01
用纸:轻型纸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本版《走出非洲》是全译本无删减版,没有为了节省成本削减原书内容,完整呈现作者笔下关于非洲和自己的精彩描写。

  凯伦·布里克森因为《走出非洲》,获得两次诺贝尔文学奖提名,被誉为与安徒生齐名的丹麦"文学国宝",改编的同名电影获七项奥斯卡大奖。
  海明威认为凯伦·布里克森更应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因为她写出了《走出非洲》。
  《心是孤独的猎手》的作者麦卡勒斯很喜欢《走出非洲》,对凯伦·布里克森非常推崇。
  《蒂凡尼的早餐》的作者杜鲁门·卡波特认为《走出非洲》是"二十世纪zui唯美的一本书"
  美国著名小说家约翰·厄普代克对凯伦·布里克森极其欣赏。
  央视《朗读者》节目,张艾嘉倾情朗诵本书内容。
  著名歌手,诗人周云蓬称赞说:这两天听丹麦女作家凯伦·布里克森的《走出非洲》,真是一篇好小说。那些关于非洲上空飞行的描写,还有自由流淌的结构,我主观感觉影响了海明威的《乞力马扎罗的雪》。狮子、瞪羚、以及唱歌的、跳舞的黑色的人,山峦袒露在下面,飞得快看见上帝了。真想去非洲。

  对这本书和改编电影的的媒体赞誉更是不可计数,比如:
  《走出非洲》描写了一个个充满激情的故事,用田园诗般的语言追忆失去的故土。
  --美国《时代》周刊
  作者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如诗如画般的肯尼亚,连与它素未谋面的人都为之动容。
  --英国《卫报》
  在她传世的作品里,悲剧与喜剧经常混淆不清,命运的转机与结局更往往是嘲弄与安慰的结合,人生的苦乐往往包含在想不到会预见的什么里面。这种起伏曲折的命运契机,这样耐人寻味的巧妙安排,正是布里克森作品zui令人目眩神迷的精华所在--笑看人生。
  --《走出非洲》影评

内容简介

  《走出非洲》是丹麦作家凯伦·布里克森在1937年发表的自传体小说,描绘了1914年至1931年,作者在非洲经营咖啡农场的故事。她匠心独运,将众多的人、事、景、物融于一炉,字里行间流露着对非洲和非洲人民的真挚情感。小说记录了白人和土著居民的交往、土著居民生活的点点滴滴、作者经营农场的艰辛和她的爱情,缠绵悱恻,感人至深。小说关于非洲大地自然风光的描写脍炙人口。本书出版后,在东非和英语国家持续畅销,多次再版,被翻译成几十种语言在全世界流行。本书影响了海明威等很多作家,作者也由此书取得巨大声誉,获两次诺贝尔文学奖提名。改编的同名电影,由著名影星梅丽尔·斯特里普主演,获得七项奥斯卡大奖,已成为影史经典。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凯伦·布里克森(1885.4.17-1962.9.7)
  丹麦作家,她在三十余年的写作生涯中,先后用英文、丹麦文发表《七篇哥特式的故事》《走出非洲》《冬日的故事》等作品。《走出非洲》为她赢得巨大声誉,她获得过两次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与安徒生并称为丹麦"文学国宝"。《走出非洲》同名电影斩获七项奥斯卡大奖。
  王旭
  1983年生,河南南阳人。毕业于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获文学硕士学位。已出版《与自己对话》《与爱因斯坦月球漫步》《哈佛zui受欢迎的营销课》等多部译著。

精彩书评

  《走出非洲》描写了一个个充满激情的故事,用田园诗般的语言追忆失去的故土。
  --美国《时代》周刊
  作者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如诗如画般的肯尼亚,连与它素未谋面的人都为之动容。
  --英国《卫报》
  在她传世的作品里,悲剧与喜剧经常混淆不清,命运的转机与结局更往往是嘲弄与安慰的结合,人生的苦乐往往包含在想不到会预见的什么里面。这种起伏曲折的命运契机,这样耐人寻味的巧妙安排,正是布里克森作品zui令人目眩神迷的精华所在--笑看人生。
  --《走出非洲》影评

目录

  
  Chapter01卡曼特和露露

  002恩贡农场_019一个土著小孩
  037我屋子里的野蛮人_057一只小羚羊

  Chapter02农场上的枪支走火事件

  076枪支走火事件_088在保留区里骑马
  098瓦迈_112万扬格里_127一位基库尤酋长

  Chapter03农场的客人

  143大型舞会_153一位来自亚洲的访客_157索马里妇人
  168老克努森_175一位逃亡者来到农场183朋友来访_189贵族拓荒者_200翼

  Chapter04移民者笔记

  222萤火虫_223生命的道路_225野生动物帮助野生动物
  227埃萨的故事_230马赛保留区的鬣蜥_232法拉和威尼斯商人234伯恩茅斯的上流人士_234关于骄傲_235牛238两个种族之间_239战时远行_245斯瓦希里语的数字系统247"你不给我祝福,我就不让你走"_249月食249土著人和诗_250关于千年纪念_251基托什的故事255一些非洲鸟_258潘尼亚_260埃萨的死_264土著人和历史266地震_268乔治_269凯吉科_269长颈鹿去汉堡273在动物展览上_276我的旅伴们_277自然主义者和猴子们278卡罗门亚_281普兰·辛格_284一件奇怪的事情_287鹦鹉

  Chapter05永别了,我的农场

  291艰难时世_303基纳恩朱的死311山中坟墓_326我和法拉变卖农场_342永别

精彩书摘

  鹦鹉

  有一次,一名来自丹麦的老船主坐在那儿回忆起了他的年轻岁月。他十六岁的时候,跟着父亲的船员走进了新加坡的一家妓院,并在那儿度过了一个晚上。
  他和一名中国老妇人聊天。当老妇人知道他是来自一个遥远的国家时,就把一只老鹦鹉拿给他看。她告诉他,很久很久以前,她还年轻的时候,一位出身高贵的英国人把这只鹦鹉送给了她,这个英国人是她的情人。所以,十六岁的他就想,这只鹦鹉一定有一百岁了。
  在妓院这座拥有国际化氛围的房子里,这只鹦鹉毫不吃力地学会了世界各地的语言,还能说很多句子。妇人的情人把鹦鹉送给她之前,已经教会了它一句话,但她一直听不懂,来到妓院的所有客人都听不懂。这么多年过去了,她已经放弃了。看到男孩之后,她又想,既然他是从那么远的地方来的,那很可能他就说这种语言,可以帮她翻译一下。
  很奇怪,男孩被她的这个提议打动了。他盯着鹦鹉的嘴巴,心里想,这张小嘴很可能会冒出一些丹麦话,他几乎都要跑出这座房子了。可他没有跑出去,想帮一帮这个中国老妇人。鹦鹉很慢很慢地把这个短句说了出来,原来是萨福的一句诗,男孩也懂希腊语,因此听懂了。这句诗是这样的:

  月儿落下,昂星隐去,午夜远离。
  时光慢慢流逝着,流逝着,
  我,一个人孤独地躺着。

  男孩把这句诗翻译完之后,老妇咂咂嘴,细长的眼睛转了转,又请他再念一遍。听完之后,她点了点头。

  法拉和威尼斯商人

  有一次,一个朋友给我写信,信里描述了一场新上映的《威尼斯商人》。当天晚上,我把信又拿出来读了一遍。读着读着,整场喜剧就在我面前变得生动起来,好像就在我的房间里上演似的。于是,我把法拉叫过来,和他聊起这出喜剧。我给他解释了其中很多的细节。
  和所有身上流着非洲血液的人一样,法拉也特别喜欢听故事,但要保证只有我和他两个人单独在房间里,他才肯听。因此,每当仆人们回到了自己的小屋,法拉就会站在桌子的另外一头,瞪着双眼,一脸严肃地听我讲故事。此时,如果有人从农场经过,隔着玻璃向我的房间里望去,就会看到我在讲,法拉在听,他会感觉我们正在讨论家务事。
  当我讲到安东尼奥、巴萨尼奥和夏洛克之间的纠纷时,法拉听得特别专心。故事中的交易数目庞大,过程复杂,或多或少地游走在法律的边缘,因此非常符合索马里人的口味。讲到关于那一磅肉的条款时,他问了我一两个问题。显然,这协议对他来说有点奇怪,但也不是没有可能,人嘛,很可能是会干出这种事情来的。故事慢慢地变得血腥,他对故事的兴趣也越来越浓厚。当我讲到鲍西娅走上舞台时,他竖起了耳朵。我想,他很可能把她想象成了部落里的法蒂玛。聪明机智、善于迂回,正准备扬帆出海,打败所有男人。有色人种通常不会偏袒故事中的任何人物,他们只对设计得极为巧妙的情节感兴趣。在现实生活中,索马里人有着很强的价值观,天生就有一颗义愤填膺的心。但在小说中,他们就不会那么较真了。因此,法拉同情的是那个马上要损失一大笔钱的夏洛克。对于夏洛克的败诉,他很不服气。"什么,"他说,"那个犹太人真的放弃索赔了吗?他怎么能这么做呢。那磅肉就应该归他。他毕竟花了那么多钱,得到这点肉一点儿也不为过。"
  "没办法呀,他又不能一滴血不流地把那块肉割下来。"我说。
  "姆萨布,他可以用一把烧红了的刀去割,那就不会流一点儿血了。"法拉说。"但是,"我接着说,"他只能割下来一磅肉呀,多一点儿少一点儿都不可以的。"
  "谁会怕这个,尤其是一个犹太人?他可以每次只割下一点点,手边就放一个小秤,割一点儿,称一下,直到够一磅为止。没有朋友给这个犹太人这么建议吗?"
  所有索马里人都会做出非常戏剧性的表情。此时,法拉全身的动作举止基本上没有变化,但面貌却狰狞起来,好像他本人此时就站在威尼斯的法庭上,面对着安东尼奥的朋友们,面对着威尼斯总督,为他的朋友或同伙夏洛克打气。他眼神闪烁,上上下下地打量着面前的商人安东尼奥。商人此时裸露的胸膛正抵在刀锋上。
  "姆萨布,他可以每次割一小点儿,很小的一点儿,就能让那人痛不欲生。甚至在没有割完一磅肉之前,就能让他难受好长一段时间了。"
  "可是在故事里,那个犹太人放弃了。"我说。"是啊,夫人。那真是太可惜了。"法拉说。


《海蒂》(Heidi) 这是一本温暖人心的经典之作,由瑞士作家约翰娜·施皮里(Johanna Spyri)创作。故事围绕着一个活泼善良的七岁孤女海蒂展开,她被送往阿尔卑斯山上过着朴素而自由的生活。在那里,她与慈祥的爷爷、忠诚的山羊彼得以及一群可爱的山羊们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海蒂以她纯真乐观的性格,将生活的美好与大自然的宁静深深地感染着周围的人,也触动了远方城市里一个饱受病痛折磨的小女孩。 故事的开端,海蒂在被送到阿尔卑斯山之前,一直与克拉拉姑姑居住在法兰克福。克拉拉姑姑是一位严厉而注重体面的女性,她认为海蒂过于粗野,缺乏教养。然而,当海蒂踏上那片孕育着巍峨山峦和辽阔草地的土地时,她的生命便开始了全新的篇章。阿尔卑斯山的壮丽景色,清新的空气,以及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机会,彻底释放了海蒂身上天真烂漫的天性。她可以在山坡上奔跑,与山羊们玩耍,学习牧羊的技巧。她的歌声像阿尔卑斯山上的风一样自由,她的笑容如同阳光一样温暖。 海蒂的爷爷,一位沉默寡言、与世隔绝的老人,起初对海蒂的到来显得有些冷漠。但他渐渐地被海蒂身上那种纯洁无邪的生命力所打动。海蒂的出现,为他孤独荒凉的生活注入了勃勃生机。他开始教海蒂认识山上的植物,了解云彩的变化,以及倾听风的声音。祖孙俩在宁静的山谷中,建立起了一种深刻而感人的羁绊,爷爷脸上的皱纹舒展开来,眼中闪烁着久违的温情。 海蒂最亲密的伙伴是山羊彼得。彼得是一个淳朴的山村少年,他善良而忠诚,对海蒂充满了保护欲。他们一起放牧,一起分享食物,一起探索山林中的秘密。海蒂教会彼得观察细微的美丽,彼得则教会海蒂关于生存的智慧。他们的友谊,如同阿尔卑斯山上的野花一样,坚韧而芬芳。海蒂还与一群名叫“白雪”、“灰灰”的山羊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她为它们取名,为它们梳毛,在阳光下与它们一同嬉戏。 故事的高潮之一,是海蒂被姑姑接回法兰克福,去陪伴一位名叫克拉拉的富家小姐。克拉拉小姐因为腿疾而卧床不起,生活在一个奢华却充满压抑的宅邸里。她身心俱疲,对生活失去了希望。海蒂的到来,如同春风吹拂,给克拉拉的世界带来了生机。海蒂用她讲述阿尔卑斯山生活的美好经历,为克拉拉描绘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她描述山顶的壮丽景色,讲述山间清澈的溪流,以及与小动物们相处的趣事。海蒂的讲述,不仅让克拉拉了解了外面的世界,更重要的是,她用自己乐观积极的态度,感染了克拉拉。 在法兰克福的日子里,海蒂遇到了克拉拉的严厉祖母,她是一位受过良好教育的女士,但她对待海蒂的方式也带有一定的规矩和约束。然而,海蒂依然保持着她的天真善良,她对学习充满了渴望,尽管有时她会因为思念山上的生活而感到困扰。在克拉拉的家庭里,海蒂也受到了一些良好的教育,她学会了阅读和写作,这为她日后的生活打下了基础。 尽管海蒂努力地让克拉拉开心,但她内心的思念却与日俱增。她常常在梦中回到阿尔卑斯山,闻到青草的香气,听到山羊的铃铛声。这种强烈的乡愁,最终让海蒂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发现自己会在夜晚梦游,走出门外,仿佛回到了家。这种状况让她的身体和精神都受到了影响。 最终,克拉拉的父亲和祖母意识到了海蒂的思念之苦,也看到了海蒂对克拉拉的积极影响。他们决定让海蒂回到阿尔卑斯山,让她的身心得到疗愈。海蒂回到爷爷身边后,她的身体和精神都得到了极大的恢复。而当克拉拉在海蒂的邀请下,亲身来到阿尔卑斯山时,她的人生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阿尔卑斯山,克拉拉被海蒂的纯净生活所感染。她体验到了从未有过的自由和快乐。在海蒂和彼得的陪伴下,她开始尝试走出轮椅,在山坡上进行一些简单的活动。海蒂的乐观和坚持,以及山水的滋养,为克拉拉带来了奇迹。在海蒂的鼓励和彼得的帮助下,克拉拉克服了身体上的障碍,开始学习站立,甚至能够尝试着行走。这个过程是漫长而艰难的,但克拉拉展现出了惊人的毅力,她被海蒂身上那种坚韧不拔的精神所激励。 海蒂和克拉拉的友谊,是《海蒂》中最动人的部分之一。她们之间的互助、理解和支持,超越了身份和阶级的差异。海蒂用她的善良和纯真,照亮了克拉拉灰暗的人生;而克拉拉的出现,也让海蒂更深刻地理解了分享和陪伴的意义。 故事的结尾,克拉拉在海蒂的帮助下,不仅学会了行走,更重要的是,她找到了内心的力量和对生活的热爱。她不再是那个脆弱、被疾病束缚的女孩,而是一个充满希望、勇敢面对未来的年轻人。海蒂和克拉拉的友谊,在阿尔卑斯山的美景中得到了升华,她们将永远是彼此生命中最重要的人。 《海蒂》不仅仅是一个关于童年、友谊和自然的故事,它更深入地探讨了家庭、成长、以及心灵疗愈的主题。约翰娜·施皮里用她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人性的光辉,展现了纯真善良的力量,以及大自然治愈一切的魔力。这本书以其温暖的叙事、鲜活的人物形象和深刻的情感,触动了无数读者的心灵,成为了一部永恒的经典,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全球范围内广受欢迎。它告诉我们,即使在最艰难的环境下,一颗纯洁的心灵和对生活的热爱,也能绽放出最耀眼的光芒。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结构,在我看来,处理得极其高明。它不是一条简单的线性时间轴,而是巧妙地穿插了回忆、观察与深刻的反思。这种跳跃感,反而更贴合真实生活中的记忆碎片和情感波动。有时候,一个不经意的场景会瞬间将思绪拉回几十年前的某个决定性时刻,那种宿命般的必然感扑面而来。作者对于人性的洞察,更是犀利得让人心惊。她毫不留情地剖析了欧洲移民者与原住民之间微妙而又充满张力的关系,其中夹杂着优越感、责任感以及难以言说的愧疚。这些复杂的情感纠葛,被她用一种近乎冷峻的客观记录了下来,既不偏袒,也不回避。阅读过程中,我经常停下来,细细琢磨某一个词语的选择,那种精确到毫厘的表达,显示了作者极高的文学素养。它不像许多游记那样追求猎奇,而是沉淀下来,像陈年的烈酒,后劲十足,让你在合上书本很久之后,依然能清晰地感受到文字中蕴含的巨大情感张力与历史重量。

评分

从语言风格来看,这本书展现出一种近乎古典的优雅与现代的坦诚的奇妙融合。早期的部分,那种对异域风光带着浪漫主义滤镜的描绘,充满着十九世纪探险文学的遗风,辞藻华丽而不失韵味。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作者的语气逐渐变得内敛、沉静,带着一种历经沧桑后的了悟。尤其在描述那些她深爱的人和物逝去的时候,文字的处理显得格外克制,恰到好处的留白,比任何煽情的语句都更具穿透力。这种情感的“节制”,反倒使得情感的爆发点更具冲击力。我感觉自己不是在读一个人的自传,而是在参阅一份极为私密却又普适性极强的人生档案。它让我反思自己对待“拥有”和“失去”的态度,很多时候,我们紧抓不放的,正是让我们无法真正自由的枷锁。这本书无疑是一次精神上的洗礼,它教人如何优雅地告别,也教人如何坚定地站立。

评分

这本书带来的震撼,是多维度的。首先是地理上的震撼,它成功地在我脑海中构建了一个立体、可感知的非洲大陆的版图,那种广阔和不可预测性,是任何纪录片都难以捕捉的。其次是时间维度上的震撼,它让我直观地感受到“历史”是如何在一代人的生命中缓缓流淌,那些看似永恒的自然景观背后,隐藏着多少人类活动留下的不易察觉的印记。最深层的震撼,则来自于作者本人的心性。她似乎拥有一种罕见的、与自然融为一体的能力,她不试图征服或改造,而是去适应、去理解,最终达到一种和谐共存的境界。这种处理人与环境关系的方式,对于当下热衷于“改造自然”的社会来说,无疑是一个有力的警醒和参照。合上书时,我感觉自己完成了一场漫长而又深刻的朝圣之旅,心灵被涤荡得清澈,对生命的复杂性与美好,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与珍视。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有一种魔力,让人仿佛真的置身于那片广袤无垠的非洲大地上。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感染力,将初入非洲的陌生、好奇,以及逐渐深入骨髓的热爱,描绘得淋漓尽致。读着那些关于稀树草原、关于野生动物的片段,我的呼吸都变得缓慢而沉静下来,仿佛能闻到泥土被阳光炙烤后的干燥气息,听到远处传来的狮吼。最打动我的是那种深入骨髓的孤独感,那种面对天地之大,人类个体渺小的震撼。作者并非简单地记录见闻,而是将自己的灵魂与这片土地进行了一场深刻的对话。她笔下的非洲,不是教科书上刻板的地图形象,而是充满了生命力的、复杂的、带着原始野性的存在。每一次翻页,都像是在揭开一层薄雾,看到更多层次的真实。那种对自由的向往,对自然法则的敬畏,透过字里行间流淌出来,深深地触动了每一个渴望逃离都市喧嚣的现代人心灵深处。我几乎能感受到她驾驶着简陋的交通工具,穿越颠簸土路时的颠簸与兴奋,那种将生命完全交付给未知旅程的勇气,实在是令人钦佩。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阅读过程并非全然轻松愉悦。它所呈现的非洲,是残酷而又真实的。那种面对疾病、死亡、贫瘠土地的无力感,是作者必须承担的日常。但正是这种真实,赋予了文字强大的力量。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细节的执着——无论是天气突变带来的恐慌,还是与某位当地仆人之间一次短暂却意义深远的交流。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插曲”,构筑起一个无比坚实可信的世界。它们共同描绘了一个庞大的生态系统,其中每一种生物、每一种文化,都有其不可替代的位置。它强迫你跳出自己习以为常的生活框架,去思考“生存”的本质意义。读到关于农场经营、与土地抗争的部分,我甚至感受到了历史的沉重感,那是几代人试图在这片土地上扎根,却又不断被其巨大力量所震慑的史诗。这种深沉的力量感,让人在敬畏之余,油然而生一种对生命坚韧不拔的赞叹。

评分

书还没看~电影真的是经典作~

评分

印刷不怎么样,封面上还有沾上的书胶,内容值得一看但是对书籍质量有一定要求的不建议入

评分

经典,搞活动买的性价比很高

评分

老客户!不解释!在这里买的次数太多太多了!导致积累了很多未评价的订单!所以我统一用一段话来作为评价内容!如果我用这段话来评价!说明这款产品没有问题!至少85分以上!达到‘可以购买’的级别!如果不好的产品,我会专门跳出来给予‘不推荐购买’评价

评分

包装很好。?赞一下

评分

好……好……好

评分

不知道说什么了!看书!卷从80降到了60!哎!

评分

加上运费价格比书的标价高,还不如去书店买!当天到的件结果四天才到,客服态度差的不得了,连个解释也没有!

评分

内容是好,就是纸张不喜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