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於2024-12-15
大眾哲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中國馬剋思主義哲學史上一本具有裏程碑意義的名著。
◆新中國成立前三十二次印刷。
◆毛澤東推薦給在蘇聯留學的兩個兒子閱讀。
◆全書對唯物辯證法進行瞭深入淺齣的闡述。
◆中國著名馬列主義哲學傢艾思奇的力作
◆毛澤東推薦
◆適閤大眾閱讀的入門級哲學著作
《大眾哲學》是艾思奇在20世紀30年代為通俗宣傳馬剋思主義哲學而寫的優秀著作。本書語言簡潔,並附有大量日常生活中的事例,闡述瞭什麼是哲學、唯心論、二元論和唯物論,哲學與日常生活的關係,辯證唯物論的認識論,唯物辯證法的基本規律及唯物辯證法的主要範疇等。
艾思奇(1910年—1966年)原名李生萱。雲南騰衝人,濛古族。早年留學日本,1935年參加中國共産黨。長期從事馬剋思主義哲學研究、宣傳和教育工作,注意把馬剋思主義哲學通俗化和大眾化。曆任中共中央高級黨校哲學教研室主任、副校長、中國哲學會副會長、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學部委員。著有《大眾哲學》《哲學與生活》《艾思奇文集》,主編《辯證唯物主義與曆史唯物主義》等。
第一章緒論
一、哲學並不神秘——哲學與日常生活的關係
二、哲學的真麵目——哲學是什麼?
第二章本體論(世界觀)
三、兩大類的世界觀——哲學的兩大陣營
四、一塊招牌上的種種花樣——觀念論和二元論
五、客觀的東西是什麼——唯物論
六、不如意的事——物質的特點
七、牛角尖旅行記——哲學的物質和科學的物質
第三章認識論
八、用照相作比喻——唯物論的認識論
九、卓彆麟和希特勒的分彆——感性和理性的矛盾
十、抬杠的意義——認識和實踐
十一、由鬍桃說起——實踐和哲學的黨派性
十二、我們所能認識的真理——真理論
第四章方法論
十三、“天曉得!”——認識論和辯證法
十四、不是變戲法——矛盾的統一律
十五、追論雷峰塔的倒塌——質量互變律
十六、“沒有瞭!”——否定之否定律
十七、思想的秘密——概念論,概念的意義和用法
十八、青年就是青年——形式論理學與辯證法
十九、兩種態度——兩條綫上的鬥爭
二十、七十二變——現象和本質
二十一、笑裏藏刀——形式與內容
二十二、規規矩矩——法則與因果
二十三、在劫者難逃——必然性和偶然性
二十四、貓是為吃老鼠而生的——目的性、可能性和現實性
一、哲學並不神秘
——哲學與日常生活的關係
哲學對於社會生活的關係,始終都是很密切的。在日常生活裏,隨時都有哲學的蹤跡齣現,但因為是日常生活,我們習慣瞭,所以就不覺察、不反省。假如我們有一個朋友,因為到彆處去謀生,或其他原因,與我們離彆瞭五六年,忽然有一天又相見瞭。那時我們會覺得他和以前有種種的不同,或者是更蒼老瞭,或者是在知識上有什麼進步瞭。見麵之後,大傢自然攀談攀談,各人把自己所經過的事件敘述一番,這時就更有很多的事情使我們發生感觸,我們看見在這五六年的期間,大傢周圍的人,有的長大瞭,有的死瞭;倘若我們的周圍是商店,是工廠,我們又看見它們有的已經倒閉,有的繁榮起來,有的不死不活地支持著門麵……此外,還有很多的事情可以談到。但是,事情即使很多,它錶現在我們眼中的情形卻有一個共同的地方,就是,一切事情都和以前不同瞭,都變瞭。我們感覺到時間的流去是不可抗的。在時間的過程中,一切事物新生起來、發展起來,一切事物也被摧毀、被消滅。我們看見任何事物都沒有永久常駐的可能,過去瞭的,便不能再挽迴,於是我們都深深地感動、嘆息,在我們的頭腦裏,很強烈地浮現著一個“一切皆變”的觀念。這時,在無意中我們已有瞭一種哲學的思想,然而,誰能覺察到這就是哲學思想呢?我們隻以為朋友的久彆重逢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隻覺得在這件事情之下所發生的感想也是極平常的感想,與我們素常想象中的高深玄妙的哲學是離得很遠很遠的,我們不但不瞭解這裏麵就有哲學,如果聽見有人說這就是一種哲學思想,也許還會驚異:為什麼很普通的一件事裏也會有哲學呢?但是,隻要再稍稍多想一想,就知道這其實也用不著驚異。哲學並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東西,而是從人類社會中産生齣來的,沒有人類社會,也決沒有哲學。如果哲學會從天上掉下來,那麼豬狗和蟻群裏也應該有哲學瞭,實際上豬狗和蟻群裏決沒有哲學,哲學非到人類生活中去找不可,所以,我們日常生活中即使最普通的事件,也與哲學有著很大的關係,是不足為奇的。
哲學既然在日常生活裏隨時可以找到蹤跡,那就可以知道它決不是神秘莫測的東西瞭。哲學上告訴我們“萬物皆流轉”“一切事物離不瞭運動”等等的道理,而這些道理,與我們友人久彆重逢時所得到的人世變遷的感想是具有著同樣的來源,同樣的性質的。但是,哲學思想與日常生活的感想既有著這樣大的共通點,兩者難道沒有分彆瞭麼?如果沒有分彆,那麼,日常生活的感想已經等於哲學,何必還要多事研究哲學,何必還需要哲學傢?
這一個問題也很重要,哲學與日常生活的感想雖然有共通點,但同時也有差異。我們的感想,是現實生活中種種交互錯雜的事件反映在我們意識之中所形成的觀念。我們所見的人,長大的長大瞭;我們周圍的商店工場,發達的發達瞭,倒閉的倒閉瞭。這一切事件雖然是韆差萬彆,然而綜閤起來,同樣都具有著一個發達和沒落的過程,於是在我們的心中形成瞭變動的觀念,這就是感想。哲學也和我們的感想一樣,從韆差萬彆的事物過程中,看齣那共通的綜閤的形態,因此日常生活裏到處有哲學的蹤跡。然這“哲學的蹤跡”,這感想,與隨時隨地的日常生活中的個彆事件結閤著,它的錶現是零碎的,是比較混雜的。單單這些,還不能構成哲學,隻能算哲學的萌芽,或哲學的發端。哲學不能滿足於個彆事物中的零碎的混雜的認識,它要求知道更普遍的、更有係統的、更一般的道理。因為這樣,日常生活中的個彆事件在哲學裏就似乎成瞭不重要的角色。我們日常的感想,都是被臨時事件所引起的,臨時的個彆事件對於我們的感想是很重要的,不是遇到瞭久彆重逢的事件,也許我們始終不會有“一切皆變”的感想。但在哲學裏,臨時發生的事件就不會那麼重要,哲學的係統不是因偶然的機會突然發現於我們的頭腦中,而是由綿密的研究和不斷的實踐所得的結果。雖然這綿密的研究和不斷的實踐也不能脫離日常生活的基礎,但這已經不像感想似的隻具有著暫時的、混雜的、零碎的性質,而排除瞭混雜的性質,嚮著事物的真理有係統地深入進去的認識。這是哲學和日常的感想不同的地方。
這樣,我們已知道哲學和日常的感想是有差異,而同時又是有共通點的。說得學術化一點就是:一方麵是對立的,而同時又是統一的。因為兩者的統一,所以我們知道哲學與日常生活有著密切的聯係;因為兩者的差彆,所以我們知道哲學不僅僅是零碎混雜的感想,而是更有係統、更深刻的知識,同時我們纔瞭解,若要能夠深刻地一貫地認識我們的生活,就必須有哲學的根本知識,使思想不至於混亂,不至於因偶然的事件之發生而紊亂瞭思想的係統。
有很多人以為哲學太神秘,也有人說哲學是太空洞的學問,這原因,就由於他們不瞭解前麵所說的對立的統一。他們隻看見哲學和日常生活感想的對立和差異,卻看不見兩者的統一和共通的地方。他們以為隻有日常生活中的感想纔最平凡而不神秘,最切實而不空洞。他們不知道哲學正是在日常生活的基礎上發生起來,而人們日常生活的感想也正有著豐富神秘的的哲學的萌芽,要說切實,則哲學也許會更切實,要說神秘,則日常的感想中也有很多神秘的要素。例如今年天氣不好,各處農村裏不是水災就是旱災,當遭受到這些嚴重的災難,有許多農人會認為這是命運不好,這是天意。農人自己這樣想,一點也不覺得他們心中的“命運”和“天意”等有什麼奇怪,然而隻要稍稍認真地一加思索,便知道他們認為平淡無奇的這日常感想,纔是最神秘、最空洞的。現實世界裏的天災人禍,本應該就在現實世界裏追求它的原因,現在的農人不在現實世界裏去找原因,卻把一切都歸諸想象的冥冥中的主宰,這不是神秘和空洞還是什麼?這種神秘而空洞的日常生活的觀念,要說起來,真是多得很!但我們平日不但不覺其空洞神秘,反而以為這是最平凡、最切實,我們是在不知不覺中被自己的日常感想所欺騙瞭!
把神秘的東西看作不神秘,當然是有原因的。這原因,就是因為日常觀念對於我們很熟習,由於熟習,便不再驚異。“少見多怪”,是人之常情,見得多,就不怪瞭。“運氣好”“命運不好”等類的話,我們天天說著、聽著,便不再有什麼稀奇,但研究哲學,在一個普通人的一生中是很少有,甚至於全然沒有機會的,我們看見龐大的哲學係統,便感到內容的神秘,也不外是“少見多怪”的心理之一種罷瞭。
但雖如此,我們也不能說,一切日常的見解都是神秘而空洞,一切哲學都是切實而真確的。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切實很真確的見解,例如前麵說的久彆重逢的事件,大傢都經過一番生活的磨煉,發生瞭一切都已變動的感想,這是很真確的。因為現實世界實在是已經變動,而大傢的感想都很正確地反映齣現實世界的真實狀態來的緣故。我們的觀念之所以有時會錯誤而不正確,是由於人們的生活地位限製著的緣故。在生活中有奮鬥經曆的人,很容易瞭解世界是變動的,他們會嘆息著:“一切都變瞭”。但在生活安穩而平淡的人,他的嘆息又不同瞭,他會說:“一切老是這樣,一切都沒有變動,真無聊極瞭!”好像連他自己會變老的事也不知道似的。由於生活地位的不同,人們的日常生活感想就有這麼大的差異。同樣,由於哲學傢的地位的不同,哲學也有很大的分歧,有的哲學教人們認識現實世界的真理,有的哲學卻把人們引導到神秘的宗教的迷霧,哲學上有什麼唯物論和觀念論的分彆,就是在這種情形裏錶現齣來的。服爾泰是法國十八世紀的大哲學傢,有一次在宴會上,當他們的朋友談起瞭無神論的問題時,他馬上把僕人叫到外麵去,然後私下對朋友說:“在僕人麵前切不可主張無神論,否則他就要反叛瞭!”這是一個很有名的故事。大哲學傢尚不能為瞭真理,而使自己的地位關係稍微受到影響,恐怕自己的僕人打開眼睛。這是一種有意的舉動,在觀念論哲學傢中雖然不是普遍的現象,但一切觀念論哲學傢都因地位及傳統思想的限製,而在無意中走嚮神秘的道路,則是無可疑義的事。我們平常以為哲學非常神秘,一方麵固然由於我們親近哲學的機會太少;同時,觀念論哲學者的混亂,也不能不負一大部分責任。一般人明明看見世界上有的是物質,而有的哲學者的結論偏說世界是精神構成的,這怎能不使我們驚怪,怎能不使我們大叫哲學太神秘呢?
這樣,哲學之所以神秘,主要還是因為它被觀念論者加上瞭一重神秘的迷霧。因為它們站在壓迫者的地位上,要用神秘的思想來濛蔽和麻醉被壓迫者。如果我們隻知道老看著這迷霧發呆,那麼,這神秘永遠還是神秘,我們就永遠不會瞭解什麼是哲學!倘若我們知道瞭神秘的原因,並進一步起來衝破這神秘,則這神秘就決不會長久。我們中國的廣大民族是被壓迫者,壓迫者為瞭自己的利益,常要用種種神秘觀點來濛蔽我們。(如日本人鼓吹的“王道”,以及“東方精神文明”等,都是這一類東西。)打破神秘,是我們的責任,也是我們的利益。打破神秘的方法,第一要從日常生活中做起。前麵已說過,日常生活中的感想是哲學思想的萌芽,同時,也包含著許多神秘的觀念,所以就要打破這日常生活中的神秘。譬如商店的倒閉,本來有它自己要倒閉的原因,我們本來應該去找齣它的這些真正原因纔對;但日常的思想有時會使我們不知道去分析這原因,卻說這是“命運”“天意”,於是就陷入神秘的迷陣中去瞭。
一麵在日常生活的實踐中努力清除神秘的要素,同時對於最進步、最正確的哲學係統也得加以研究。單靠個人日常生活中的努力,是太遲緩、太睏難,也許還有誤入歧途的危險。最進步的哲學係統是全人類曆史的最優良的成果,它可以幫助我們更敏速、更正確地解決所要解決的問題。當然,在這裏我們仍不能忘記,哲學本身也是從日常生活的基礎裏發生的,所以我們不能把所研究的看作凝固瞭的死的規範,還應該隨時隨地應用到生活的實踐中,與生活中的一切互相印證。也許我們可以由我們的生活中找到新發現,能促進已知道的哲學係統,而使之發展、進步。要這樣,我們纔可以在哲學中,愈深刻地認識到最切實的、最不神秘的事物本身的真理。
……
編輯說明
《大眾哲學》原名《哲學講話》,1934年11月至1935年10月於《讀書生活》雜誌上連載,1936年1月齣版單行本。本書在新中國成立之前,就已經齣版過三十二個版本,其中第四版將書名改為《大眾哲學》,並做瞭很大的修改。1950年艾思奇對《大眾哲學》作瞭最後一次修訂,1978年三聯書店選用此修訂本印行瞭新版。
為瞭使讀者能夠瞭解《大眾哲學》的原貌,本次齣版選用的是第一版,並在此基礎上作瞭一些改動,使本書在保留原貌的同時,貼近當下的漢語習慣。對於原版的翻譯人名和特指人物,做瞭簡單的注釋,以便讀者理解。另外,為瞭讓讀者更加瞭解艾思奇的思想,特將第四版、第十版的序言附於正文之前。
關於《哲學講話》
(四版代序)
一
《清華周刊》第四十四捲第一期裏,有一篇“書報介紹”,批評到我這本書,開頭就有這樣一段話:
“這本書很流行,不用我再來介紹它內容的大概。流行的主要原因並不如有人所想的一樣,在它寫得通俗,而是因為它齣現在這學生運動的時候。受瞭友邦的恩賜,學生不能安心埋頭開礦。他們在皇宮裏的金色夢被打斷瞭。不願睡下去再做夢,而跑齣去冒刀槍、水火和風雪。他們遭受的待遇是‘治安’法,謀害法,綁架法,及‘無法’。最初是少數分子感覺到不能再一味忍受友邦恩賜而無一點生人所應有的反應,頃刻間大多數的學生都相當的覺醒瞭。醒瞭過來便發覺教科書對於生活上急待解決的問題毫不中用,他們要求開一開眼光的理論知識。這本書恰好遇著這機會,就大為學生所歡迎。……現在並不是沒有人能寫齣更好的同類的書,而是沒有去努力。……”
雖然全是攻擊的意味,然而對於本書所以要寫作的目的,卻也是一個很好的說明。是的,我寫這本書的時候,自始至終,就沒有想到要它走到大學校的課堂裏去。如果學生還能“安心埋頭開礦”,“皇宮裏的金色夢”沒有“被打斷瞭”的時候,如果他們沒有“醒過來”“發覺教科書對於生活上急待解決的問題毫不中用”的時候,那我隻希望這本書在都市街頭,在店鋪內,在鄉村裏,給那失學者們解一解智識的飢荒,卻不敢妄想一定要到尊貴的大學生們的手裏,因為它不是裝潢美麗的西點,隻是一塊乾燒的大餅。這樣的大餅,在吃草根樹皮的廣大中國災民,雖然已經沒有能力享受,但形式粗俗,沒有修飾剪裁,更不加香料和蜜糖,“埋頭”在學院式的讀物裏的闊少們,自然是要覺得不夠味的。
不幸竟“受瞭友邦的恩賜”,他們竟“要求開一開眼光的理論知識”,而“這本書恰好遇著這機會,就大為學生所歡迎”瞭。這不但是齣乎我自己的意料,也是使一般賣西點的人很不高興的事。街頭的大餅也竟把他們認為應該埋頭在經典裏的好學生也奪去瞭,這還瞭得麼!於是有些學院君子們就起來加以攻擊,你說這大餅不衛生,他說這質料太粗劣,不好消化,又一個人大叫著說:“有毒,最好不要吃它!”我的《哲學講話》就在這樣的情形之下被打得體無完膚,更加上各種環境的不良,甚至於連名字也要改瞭。
我也承認“現在不是沒有人能寫齣更好的同類的書”,但因為誰也“沒有去努力”的緣故,事實上也隻好讓《哲學講話》在文化市場上大大地散布它的“毒素”,纔不過齣世五個月,已經就是四版,倘若真是毒藥的話,那現在應該有幾萬的人被毒死,並且也得要有更多的人發生戒心,不敢嘗試瞭。事實上卻好像相反,人們總是愛把這“毒藥”當作滋養吸收,而且愈吸愈多。這不但使關心世道人心的學院君子們頭痛,就是我自己,也應該透徹地反省一下瞭。
二
不錯。一本被廣大的讀者所接受的書,如果真的包含著毒素的話,應該是作者的很大罪過,讀者愈更廣大,作者的責任也愈更沉重。《哲學講話》的齣版,在我自己,沒有把它當作一件瞭不得的事,然而現在既有很多的人來讀它,就應該把它的內容審慎地檢查一番。我承認我的哲學知識不過是比普通的讀者多懂得一點,並沒有在我身上解決瞭幾韆年來的一切哲學問題;錯誤和缺點,是一定不免的。就像我自己還需要不斷地進步一樣,對於《哲學講話》,也得要不斷地把它改善纔行。我決不能固執我自己的意思,使這本書的缺點,沒有改善的機會。因此,自齣版以來,就注意著各方麵的批評。一直到現在,公開的和私人的以至於信件上的批評都接到瞭不少。有許多是好意的批評,也有許多惡意的攻訐。好意固然值得感激,惡意雖然令人不快,也應該虛心承受。因為《哲學講話》的寫作本來是件吃力不討好的工作,每一種批評都有促我反省的價值。趁這四版的機會,綜閤各方麵的意見,對這本書的內容加以一番檢查;同時有許多被人誤解的地方,也在這裏解釋解釋,這總不會沒有意義吧。
為什麼《哲學講話》的寫作是一件吃力不討好的工作?最大的一個原因,是因為這種通俗的體裁還沒有人嘗試過,甚至是沒有人屑於這樣嘗試的。以我自己生活經驗的貧乏,文字的拙劣,研究的淺薄,要求把它寫得很具體,很現實,自然是要耗費極大的氣力,而且不會做得好的。其次還有的是環境的睏難,要說的話不能直說,要用的字不能不用彆的字代替,要舉的例子也隻好不舉。這使得本書應該更豐富更具體更現實的內容,也不能不停止在現有的狀態之下瞭。這種情形,是彆的人所不瞭解的,許多好意的誤會,也就因此發生。例如,有人疑心我為什麼不把例子舉得更現實一點,卻用孫悟空的七十二變來說明。這種不滿,就是由於不瞭解寫作當時的睏難,我也不能怪批評者,我隻能在這裏加以解釋而已。
又例如,《哲學講話》除緒論以外,是分作本體論、認識論和方法論三章,有許多朋友覺得這樣分法不對,尤其是第四章方法論,裏麵所講的其實是“唯物辯證法的諸法則”。唯物辯證法的法則,在新哲學者看來,不但是方法論,同時也是世界觀,甚至也是認識論,倩之先生在《讀書與齣版》裏曾這樣指齣過,我是十分贊同的。其實我的原意也並沒有把這分法認為很恰當,所以要這樣做,也正是為著齣版便利的緣故。同時也因為我在第十三節《天曉得》的末瞭已經說明“我們的論理學同時又可以算作我們的世界觀”。相信這一句話也可以解釋得瞭誤會,所以就決定用方法論的章名瞭。自然,我也不能否認這是我的疏忽或錯誤,這樣的章名究竟是會引起誤會的。現在全書改名《大眾哲學》齣版,趁此機會,把舊的三個章名取消,放上我原來所要用的名字。對於我的分類方麵有所批評的朋友們可以在這裏得到答復瞭。
三
現在得要對於這本書的寫法說幾句話。批評本書的朋友都說它寫得不簡潔,重復,沒有剪裁和布置。不簡潔,重復和不加剪裁,這一點我是承認的,並且甚至在寫作的當初故意要這樣做。這有兩個原因,第一是我顧慮到本書的讀者對象,我以為要使更多的水準較低的讀者瞭解,是應該把每一個問題反復申說纔對的,水準較低的讀者和修養很高的讀者不同,後者認為纍贅麻煩的,前者反而覺得是恰到好處。這是很多人都有的經驗。因此,我常常把前一節說過的,拿到第二節再略說一下;我常常把同一個例子,反復地用在幾個問題裏。對於初讀者,每一個問題用一個新的例子,實在不如同一個例子用在幾個問題裏好,這樣可以不分散他們的注意,給他們一個連貫的認識。第二個原因,是這書的每一節,在《讀書生活》上發錶的時候,為要使它自成段落,不必依賴上下節,也可以成為獨立的讀物,因此不能不把上節說過的,拿到下節來略說一說,使讀者不至於摸不著頭腦,這也是重復的一個原因。
因此,重復和不加剪裁,也是我顧慮到讀者的接受力,而故意這樣做的。雖然現在有許多批評者不贊同,然而這批評不是直接來自廣大的讀者,我還不相信這種寫法一定就是失敗。因為據我們幾個努力做通俗化的朋友的經驗,都認為普通讀者的胃口,和那修養很高的批評者的胃口不一定相同。不知許多批評的朋友以為如何?
至於說到沒有布置,這批評我卻不很贊同。實際上我自己在未寫之先,已經就把書的內容計劃過、布置過,並且是盡可能地依著新哲學的最近成果來布置的。對於這布置問題的一部分批評者,與其說他們是為瞭本書沒有布置而批評,不如說是由於他不贊同這樣的布置。譬如葉青,他雖然標榜“物質論”,卻對新哲學的最近最具體的成果懷著敵意,自然也就同時敵視著我這一種布置。他的門徒王一知對我的“沒有布置”所加的攻擊,正是從這樣的立場齣發的。“本質和現象”“形式和內容”的問題,本來是唯物辯證法的根本法則的具體化,也就是唯物辯證法的法則之一,這是新哲學的新成果上所公認的,而王一知偏要認為這是屬於“本體論”的範圍。“法則和因果”“必然性和偶然性”“目的性,可能性和現實性 大眾哲學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大眾哲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