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益产品开发

精益产品开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何勉 著
图书标签:
  • 精益创业
  • 产品开发
  • 敏捷开发
  • 用户体验
  • 创新
  • 商业模式
  • MVP
  • 精益思维
  • 软件开发
  • 创业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2476559
版次:1
商品编码:12132997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80
字数:39500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在人类与AI共存的移动互联网时代,VUCA特性(易变、不确定、复杂和模糊),如何充分运用精益思想与看板实践,在注重资源效率的同时提升流动效率?为此,本书开创性地提出一个行之有效的、适用于软件开发领域的“精益产品开发体系”(Lean Product Development)。
作为国内敏捷精益软件产品开发原创作品,《精益产品开发》凝聚着作者十几年落地实施经验,从原则、方法和实施三个层面梳理和阐述精益敏捷开发体系,主题覆盖需求管理、过程改进、质量提升、团队建设、DevOps落地过程中所涉及的关键要素,案例来自华为、招行、平安以及多家互联网新创企业的一线实践。

内容简介

  全书共25章,分成三个部分,分别介绍了精益产品开发的原则、方法和实施。原则部分,从精益及敏捷产品开发的目标入手,梳理了敏捷和精益思想的来龙去脉和具体的实践框架,构建了系统和完整的精益产品开发体系。方法部分,以大量作者在华为、招商银行、平安科技,以及数家互联网创业公司的成功案例为基础,详实地介绍了这些案例背景、应用细节以及背后的原理和方法,构建了坚实、系统和可应用的实践方法体系。实施部分继续以真实案例为基础,总结了完备的精益产品开发实施路径,涵盖了需求管理、过程改进、质量提升、团队建设、DevOps落地等实施中的重点要素。

  本书适合所有准备实施或正在实施敏捷和精益方法,以及希望改善组织价值交付效率、质量、灵活性以及产品创新能力的团队。


作者简介

  何勉拥有17年IT从业经验,先后担任过开发工程师、架构师、项目经理、部门经理等角色。他曾是全球排名*的宽带接入产品的项目经理,负责向全球交付主要的软硬件版本,同时还担任过300多人的软件开发部门负责人。

  何勉是国内*早的精益产品开发实践者之一,作为咨询顾问,他先后在华为、招商银行、平安科技等公司负责引入精益产品开发方法,并加以全面推广和实施。他为多家新创公司打造过精益产品开发和创新方法,并帮助它们取得了业务上的成功突破。

  何勉目前专注于产品开发和产品设计及创新这两个方向的探索和实践,帮助组织提升能力,使其顺畅、高质量地交付有用的价值。他的个人公众号“精益产品开发和设计”(微信号LeanAction)很受欢迎。关注该公众号,可以持续获取作者的*新分享并参与互动和交流。


精彩书评

  《精益产品开发》提炼了基于大量真实案例的实践要素,将精益产品开发的原则贯穿于始终,同时也深入浅出讲解了各个实践的关键点。作者对这些实践进行落地和深挖,痛实践者之所痛,在关注细节的同时又拿捏有度,实在是有利于读者边看边悟边练,真的是一本可以指导精益实战的理想参考。

  网易杭研项目管理部总监曹智清

  《精益产品开发》既有融会贯通与高屋建瓴的理论深度,又有基于一线实战的丰富案例与精彩剖析,并创造性总结得出了精益产品开发实践体系及企业实施的清晰步骤,是国内难得一见的教科书级佳作。

  平安科技研发管理部负责人林伟丹

  《精益产品开发》系统阐述了精益产品开发,从原则到方法与实施,娓娓道来,引人入胜,同时配以大量真实企业实践案例分析,使其具备很强的指导性和实用价值。对于希望通过敏捷和精益产品开发实践来提升企业研发效能的读者,本书是大有裨益的。

  阿里巴巴研发协同平台负责人叶渡

  近几年来,对软件产品开发价值观的讨论特别稀缺,《精益产品开发》可以说是“及时雨”。同时,本书既有理论高度的通用性,又兼备对具体实践的指导。在效率优化的策略上从流动效率入手到资源效率提升的路径,我对此深表赞同,相信对组织效率的提升也有很大的帮助。

  百度效率工程部负责人李涛


目录

目录
第Ⅰ部分 精益产品开发的原则
第1 章 从传统向敏捷软件开发的演进 ...............3
传统软件开发方式面临的挑战 .................3
从传统到敏捷 .........5
理解敏捷必须回归业务视角 ....................6
敏捷产品开发的业务目标一:更早地交付价值 .............7
敏捷产品开发的业务目标二:灵活地应对变化 .............9
敏捷实践体系 .......10
第 2 章 精益产品开发的核心原则(上):聚焦价值流动效率...............15
聚焦用户价值端到端的流动 ..................15
从资源效率到流动效率 .........................20
协调多个团队才能提升流动效率 ...........22
第 3 章 精益产品开发的核心原则(下):探索和发现有用的价值........27
做一个能卖出去的产品 .........................27
开发、测量和认知循环 .........................29
从传统的产品定义方法到精益创业........30
精益创业实践集合 32
第 4 章 精益思想和精益产品开发实践体系......35
精益思想的来龙去脉.............................35
精益的三个层面....39
精益产品开发实践体系 .........................41
第 5 章 经典天文学演进对产品开发方法学的启示 ................49
经典天文学的三个里程碑......................49
经典天文学演化过程给产品开发的启示.54
尊重历史,更要面向未来......................56
第Ⅱ部分 精益产品开发的方法
第 6 章 看板方法和看板实践体系....................61
看板方法的起源....61
看板形成拉式生产方式带来的收益........64
产品开发中的看板方法 .........................65
第 7 章 可视化价值流动(上):案例.............75
案例背景介绍 .......76
初始的看板系统设计.............................76
看板系统的重新设计.............................77
案例总结 ..............79
第 8 章 可视化价值流动(下):看板系统建模...................83
看板系统设计的原则和步骤 ..................83
步骤一:分析价值流动过程 ..................84
步骤二:选取可视化设计元素...............87
步骤三:建模价值流动 .........................94
第 9 章 显式化流程规则..97
组织并明确流程规则.............................98
团队共同拥有规则 ..............................102
持续改进流程规则 ..............................103
第 10 章 控制在制品数量(上):为什么要控制 ................107
束水攻沙 ............107
产品开发中的在制品 ...........................110
在制品带来的问题 ..............................113
第 11 章 控制在制品数量(中):控制什么 .117
暂缓开始、聚焦完成 ...........................117
以用户价值为单位控制在制品数量 ......118
控制而不仅仅是限制 ...........................119
第 12 章 控制在制品数量(下):如何控制 ..123
湖水岩石效应 .....123
限制在制品的原则 ..............................124
限制在制品的常见形式 .......................125
确定初始限制值 ..126
第 13 章 管理价值流动(上):看板站会 .....129
站会的目标 .........130
站会的组织形式 ..130
站会重点关注的信息 ...........................131
站会过程 ............132
第 14 章 管理价值流动(中):就绪队列填充 ...................135
什么是就绪队列和就绪队列填充 .........136
建立就绪队列填充的节奏 ....................137
组织就绪队列填充 ..............................140
第 15 章 管理价值流动(下):发布规划会议 ...................145
发布规划会议的内容和节奏 ................145
部署和发布应该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147
解耦部署和发布 ..148
特性开关 ...........150
完美的敏捷愿景 ..152
第 16 章 建立反馈,持续改进(上):定性反馈和改进 ....155
如何建立良好的反馈 ...........................156
关于顺畅程度的反馈 ...........................157
关于质量的反馈 ..159
将改进落实为具体行动 .......................160
第 17 章 建立反馈,持续改进(下):定量的综合反馈和改进...........163
累积流图 ............163
控制图 168
前置时间分布图 ..170
第 18 章 看板方法的规模化应用 ...................173
融合两个看板系统 ..............................173
连接多个看板系统 ..............................175
向上下游拓展看板系统 .......................177
层次化看板系统 ..178
第Ⅲ部分 精益产品开发的实施
第 19 章 实施精益产品开发,提高价值交付能力 ................185
衡量和评价组织的交付能力 ................185
流动效率和资源效率的关系 ................186
从资源效率入手的改进无法持续 .........187
打破组织效率改进的困局 ....................188
第 20 章 精益和敏捷需求:精益产品开发的源头 ................199
在问题域分解需求 ..............................199
找到真正的问题 ..201
从问题到解决方案的进一步分解:影响地图 .............204
挖掘、组织和规划需求:用户故事地图 ....................208
端到端的需求流动 ..............................210
第 21 章 精益质量改进 .213
产品开发中的质量模型 .......................213
实施精益质量改进的前提 ....................217
落实精益质量改进的步骤 ....................219
第 22 章 打造高效的自组织团队 ...................227
自组织困难的根源 ..............................227
打开团队自组织的密码 .......................229
自组织是管理提升的结果 ....................232
第 23 章 对 Scrum 的洞察,以及 Scrum 和看板方法的比较 ...............237
Scrum 活动设计 .238
Scrum 角色选择 .241
对比 Scrum 和看板方法 ......................242
第 24 章 实施 DevOps 的实践原则 ...............245
基础原则 ............246
实施原则 ............250
支撑原则 ............256
第 25 章 在具体上下文中实施精益产品开发 ..261
对产品交付过程的抽象 .......................261
实施精益产品开发的步骤 ....................262
精益产品开发实施中的基础和持续性的工作 .............266
附录一 生成精益度量图表的模板工具 ...........269
附录二 物理看板和电子看板的比较及常见电子看板工具介绍 .............273
附录三 精益产品开发相关图书推荐 ..............277
后记...............279

精彩书摘

第1 章 从传统向敏捷软件开发的演进

在产品开发中,“敏捷”和“精益”这一对热词如影随形。精益产品开发离不开对敏捷软件开发的深入理解,所以我们的精益之旅也将从敏捷软件开发开始。本章讲述软件开发从传统进化到敏捷背后的业务动因以及敏捷软件开发实践体系。

传统软件开发方式面临的挑战

传统软件开发方法是与软件工程的概念一同诞生的(图1-1)。1968 年,北约(NATO)召开全球第一届以“软件工程”命名的会议,这次会议通常被视为软件工程诞生的标志。会议上提出了“软件危机”的概念。随着软件复杂度的不断提高,软件项目普遍出现预算超支、质量低、性能差、不符合实际需求和延期等问题,造成所谓的“软件危机”。

图1-1 传统开发方法的产生历程

当时,业界普遍认为,软件行业应该借鉴工程领域的经验,“系统地应用工程管理方法”,以此来应对软件危机。这是软件工程诞生的背景,在这一思路下产生的软件开发方法就是传统软件开发方法。它们共同的特点是强调计划、管控和结构化的工程方法,并遵循严格的生命周期概念,把软件开发分割为顺序阶段构成的过程,瀑布式开发方法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相比作坊式的开发,传统方法开发方法进步明显。它让产品开发有矩可循,让项目和产品的成功可以重复,让组织的能力可以被评估,这些当然是好的。图1-1 是传统开发方法的大致发展历程,到了上世纪90 年代初,CMMI 和PMI 项目管理知识体系[1] 成为传统产品开发管理方法的典型代表。

然而,传统方法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软件危机,软件项目的失败率依然居高不下,甚至越来越糟糕。在这方面被引用得最多的是Standish Group 定期发布的IT 项目报告[2],该报告在1994 年第一次发布时的数据显示,项目成功比例只有16%,有31% 在发布前就被“砍掉”,剩下的53% 平均超出了预算189%。

人们认识到,遵循严格生命周期的概念,把开发分割为顺序阶段构成的过程,实施起来不现实,造成了以下直接的危害。

? 希望通过对各个阶段设置关卡,严格控制,以期更早地发现问题,却滞后了集成和测试,让错误的发现延迟到最后,这是很多项目失败的根源。

? 希望一开始就能设定完整和正确的需求,这对软件产品越来越不可能,因为用户也不知道或说不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事实上,对需求的挖掘和理解,应该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不断的反馈。

? 把成功定义为“遵循最初的计划和范围”。为了确保项目的“成功”而避免或拒绝进行合理的变更,却忽略了“达成商业目标才是真正的成功”。这已经成为业务成功的一个严重障碍。

另一方面,传统产品开发方法强调控制,所以一旦流程出现问题,自然的应对就是进一步加强管控,流程本身有自我复杂化的趋势,反而会压制关键软件开发人员的主观能动性。

面对以上问题,对传统软件开发方法的反思,几乎与其本身一样悠久。比如,瀑布模型的提出者Wiston Royce 1970 年在他的论文[3] 中,只是把瀑布模型作为一个理论模型提出,并警告人们它绝对不适合用来进行大型软件开发。在论文的后半部分,Royce 提出了一个包含原型和各阶段之间反馈的修正模型。遗憾的是,业界当时渴望的是一种建构式工程方法,瀑布模型迎合了这一要求,导致反对瀑布模型的Royce 反倒被业界称为“瀑布模型之父”。至于Royce 的忠告,也只有等到30 年后敏捷运动兴起时才又被人们重新提起。

从传统到敏捷

面对传统软件工程方法的现实问题,一批轻量级的软件开发方法陆续涌现(图1-2),它们共同的特点是遵循演进和迭代的模型。其中,上世纪90 年代出现的Scrum 和极限编程在实践上最为成功,它们都是迭代和增量的软件开发框架。两者的区别是,Scrum只包含管理实践,而极限编程同时涵盖工程和管理实践。

图1-2 敏捷产生和发展的历程

上世纪90 年代,另一个主要变化是PC 软件流行和第四代编程语言的出现,面向对象和设计模式运动的兴起,使小型开发项目蓬勃发展,同时互联网应用和开源社区也在此时兴起,有别于传统的开发模式不断涌现,优秀个人在程序开发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这些因素都让非传统开发方法有了实验的土壤。其结果是,一方面质量问题层出不穷,促使源自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CMM/CMMI 在这一时间迅速繁荣和推广;另一方面也产生了许多不同于传统方法的有效实践,让业界看到新的可能。敏捷运动这时呼之欲出,它既是对传统的反叛,也是对野蛮生长的规范。

2001 年2 月,17 位轻量级软件工程方法的代表人物齐聚美国犹他州的雪鸟滑雪胜地,在两天的会议之后,发布了对后来产生巨大影响的《敏捷软件开发宣言》[4],如图1-3所示,敏捷宣言陈述了他们共同认可的软件开发方法理念,同样重要的是,他们找到“敏捷”这个词来总领这些理念。

敏捷概念在2001 年出现,可谓适逢其时。当时一方面,传统方法变得越来越臃肿笨重,却没有解决软件危机;另一方面,人类正在进入互联网时代,软件业对响应变化和创新的要求迅速升级,这是更根本的原因,毕竟需求才是行业发展最好的助推剂。很快,敏捷成为一场运动,被迅速推广和应用。

图1-3 《敏捷软件开发宣言》

理解敏捷必须回归业务视角

《敏捷宣言》属于价值观层面的宣导,对敏捷的推广和公众的认知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对于敏捷是什么,却从来没有统一的定义。2010 年,软件工程大师Ivar Jacobson 在一篇博文中这样说:“过去你问我支不支持敏捷,我会说哪些支持,哪些不支持,并给出我的理由。但现在你再问,我就只能回答支持。因为,如今敏捷的意思已经演变成“软件开发中一切好的东西(Everything good about software development)。”Ivar 一语道破了真相。如图1-4 所示,敏捷成了一个集合性的概念,一切好的,都归入敏捷,而一切失败,都归于不敏捷。这在商业上或许不错,却不利于概念的明晰和有效实施。

毕竟,要真正理解敏捷,还是要回归业务目标。产品开发的最终目标是业务成功,这是没有异议的。接下来我们将从目标出发,理解敏捷的意义所在,并以此来指导我们具体落实敏捷实践。

图1-4 雾里看花,敏捷是一个集合性名词


前言/序言

前言:新常态下的精益产品开发和创新

2008 年,我开始在自己的产品开发部门尝试敏捷实践,当时这样做是前卫的,有争议的。9 年后的今天,大部分组织争论的焦点不再是要不要变得更敏捷,而是“如何才能做到”,后者从来都是个难题。

10 年间,敏捷实践不断完善,但实施难度却变大了。不是我们的进步不够快,而是现实要求越来越高。移动互联网技术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对各个行业的冲击更加剧烈。新的商业模式和技术革新不断涌现,新入者随时有机会脱颖而出,传统的优势厂商则随时面临巨大的挑战。

美国军方曾经用四个特性来概括冷战后的世界:易变 (Volatility);不确定 (Uncertainty);复杂 (Complexity);模糊 (Ambiguity)。它们的首字母合在一起是 VUCA,“VUCA World”在 20 世纪 90 年代是常用的军事术语,用以形容全球政治和军事格局。21 世纪以来, VUCA 被更多用于形容商业格局和企业所处的生态,成为我们当下移动互联时代和即将到来的机器智能时代的最佳注脚。

在 VUCA 的世界中,黑天鹅和跨界打劫司空见惯。胜出者的共同特点是拥有快速反应和把握机会的能力以及系统化的试错、创新和价值创造能力。拥有这些能力就有机会快速上位,反之则随时可能被淘汰出局。而随着信息技术向纵深的发展,再传统的行业也不可能置身事外,这是企业运营和产品开发面临的“新常态”。

面对新常态,人们不再怀疑敏捷的必要性,而且要求的更多。产品的持续创新事关生死,产品开发部门不应该再被看成组织内部的成本中心,而是要成为价值探索、发现、创造和验证的创新中心,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今天我们讲敏捷与 10 多年前相比,对它的要求发生了根本改变。 2001 年《敏捷宣言》发布时,针对的是软件开发,所以它的全称是《敏捷软件开发宣言》, 17 位起草人也全部是软件开发专家,宣言的本质是寻求更好的软件开发方法,强调了软件开发中的有效沟通、迭代交付和灵活应变。上图是宣言的内容,它引领了软件开发方法学的思潮,直到今天仍旧在发挥重要的作用,但今天我们再讲敏捷,要求有了以下本质上的提高。

我们尊崇“个体和互动”,更要“连接和打通组织的各个职能,以确保协调一致的行动”。

我们尊崇“可工作的软件”,更要“聚焦端到端的价值流动,以快速、灵活和持续地交付真实的客户价值”。

我们尊崇“客户合作”,更要“与客户建立共同目标,以最大化业务成果”。

我们尊崇“响应变化”,更要“有计划和系统地主动试错,以支持有效地学习和创新”。

“一致行动,快速、灵活和持续地交付真实的客户价值,最大化业务成果,有效地学习和创新”,这是新常态对产品开发组织的敏捷性要求。与这一要求相对应, 10 年间我们看到了另一个显著的变化——精益思想和实践被广泛和深入地应用在产品开发当中,无处不在。

? 精益成为几乎所有规模化敏捷框架(如 SAFe、LeSS 等)背后的重要方法学支撑。

? 精益看板方法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为敏捷变革和提升组织交付能力提供了新的路径。

? 精益创业成为热点,精益创业理念和实践开始被广泛接受和实施。

? DevOps 实践开始普及,而精益价值流动的思想在 DevOps 实践体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2016 年下半年,我开始在自己的公众号“精益产品开发和设计”(微信号LeanAction)发文,总结精益设计和精益看板方法实践,受到了圈内圈外超出预期的关注,很多朋友从这些文章开始实施精益开发方法,我几乎每天都能收到不同形式的反馈。有

的甚至成立学习小组,每周学习一篇文章,坚持了数月。这让我决定更系统地总结精益产品开发实践,最终形成今天您手上的这本书。

本书的目的是为组织的精益和敏捷实施和提升提供原则、方法和实施步骤的有效指引,帮助企业打造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产品交付和创新能力。它的适用范围涵盖几个人的创业团队到华为与招行这样的大型组织。

写作本书时,我对自己有三个要求:其一,所有实践都必须有真实案例支持;其二,所有案例都必须来自本人的实践;其三,只选取那些被证明有效且易于实施的实践。

本书案例全部来自华为、招商银行、平安科技、上海爱数软件以及几家创业公司,作者与这些公司都有两年以上持续而深入的合作。

本书适合的读者

本书适合以下读者:

? 希望开始实施精益或敏捷开发的组织或项目管理人员

? 已经实施敏捷和精益开发,但遇到困难和阻力的组织或项目管理人员

? 已经实施敏捷和精益开发,希望进一步深化和拓展的组织或项目管理人员

? 希望了解精益和敏捷产品开发方法和实践的产品开发从业人员

? 希望提高产品开发交付和创新能力的各类角色

如何阅读本书

本书分成三部分,分别介绍精益产品开发的原则、方法和实施。

第 I 部分“精益产品开发的原则”介绍敏捷和精益开发的目标、思想和原则,并由这些原则出发,构建完整的精益产品开发实践体系。

第 II 部分“精益产品开发的方法”介绍看板方法实践体系,用看板方法来承载组织的交付流程和价值交付能力的持续改进。

第 III 部分“精益产品开发的实施”将从破解资源效率和流动效率的悖论出发,介绍精益产品开发的实施步骤,并详细介绍需求管理、质量改进、团队管理等方面的实践和实施。在这一部分,我还请到了两位大咖分享他们的的洞见和实践。其中,吕毅分享了关于 Scrum 的洞见,并比较了 Scrum 和看板方法,王津银分享了 DevOps 的实施原则。他们两位在各自的领域都是国内最顶级的实践者和专家。

本书三个部分具备一定的连贯性,同时也可以独立存在。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有重点地阅读或作为备查。但是,我个人认为从头阅读收获会更大。



《创新实践:从概念到市场的价值实现》 一、 引言:价值链条中的隐形力量 在当今瞬息万变的商业世界中,创新不再是企业发展的锦上添花,而是维系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然而,无数充满潜力的产品创意,最终却湮没在漫长的开发周期、模糊的市场定位或是低效的执行过程中。它们如同夜空中短暂划过的流星,未能转化为照亮企业前路的恒星。究其根源,并非源于创意本身的匮乏,而往往在于对“价值”本身的认知不清,以及构建高效、灵活价值实现路径的能力缺失。《创新实践:从概念到市场的价值实现》正是为了填补这一关键鸿沟而生。本书并非仅仅聚焦于某个单一的创新理论或方法论,而是着眼于整个产品从诞生之初的萌芽,到最终触及用户、创造真实价值的完整链条。它深入剖析了驱动产品成功的核心要素,并提供了一套系统性的、可操作的框架,帮助读者理解并掌握如何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将想法转化为持续创造价值的现实。 二、 洞察用户:价值的源泉与基石 一切成功的创新都始于对用户的深刻洞察。本书将带领读者踏上一段深入理解用户的旅程,超越表面需求,触及用户内心深处的痛点、期望与未被满足的渴望。我们将探索如何运用多元化的研究方法,包括但不限于: 深度访谈与用户画像构建: 学习如何设计富有启发性的访谈提纲,从用户的日常生活、工作场景、情感体验中挖掘真实的需求。掌握如何将海量信息提炼成清晰、有代表性的用户画像,让每一个决策都有明确的指向性。 情境观察与行为分析: 了解用户在真实环境下的行为模式,捕捉那些用户自己可能都未曾意识到的需求。本书将介绍如何进行有效的情境观察,并从中解读出隐藏的价值信号。 数据驱动的用户洞察: 在数字时代,用户行为数据是宝贵的财富。我们将探讨如何有效收集、分析用户数据,例如使用行为分析工具、问卷调查、市场反馈等,从而更客观、量化地理解用户。 共情式设计与需求挖掘: 学习如何站在用户的角度思考问题,通过共情来理解他们的情感、动机和价值观,从而发现那些最能打动人心的创新点。 本书强调,用户洞察并非一次性的任务,而是贯穿产品生命周期的持续过程。只有不断地倾听、学习和理解用户,才能确保我们的产品始终与市场脉搏同频共振,创造出真正有意义的价值。 三、 价值设计:将洞察转化为产品蓝图 用户洞察是价值的源泉,而价值设计则是将这股力量转化为具体产品形态的关键环节。本书将详细阐述如何将对用户的理解转化为清晰的产品愿景和可执行的产品策略: 定义价值主张: 学习如何清晰、简洁地提炼出产品能够为用户带来的核心价值。这将是指导产品设计、开发和营销的北极星。我们将探讨不同类型的价值主张,以及如何根据目标用户和市场环境进行定制。 用户旅程地图绘制: 了解用户与产品互动的所有触点,从最初的认知、兴趣,到使用、推荐,绘制出详细的用户旅程地图。这有助于我们识别每一个环节的关键痛点和改进机会,确保用户体验的流畅性与愉悦性。 功能与特性的优先级排序: 并非所有功能都同等重要。本书将提供实用的方法论,帮助团队根据用户价值、业务目标和技术可行性,对产品功能和特性进行有效的优先级排序,避免资源浪费和盲目开发。 最小可行产品(MVP)的战略规划: 强调如何识别并构建能够验证核心价值主张的最简化产品版本。MVP并非粗制滥造,而是精心设计的、旨在快速获取真实用户反馈、验证关键假设的战略工具。我们将深入探讨MVP的设计原则、构建策略以及迭代优化。 体验导向的设计原则: 价值的实现离不开卓越的用户体验。本书将融入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理念,从界面设计、交互逻辑到情感联结,全面提升产品的用户体验,让产品本身成为传递价值的载体。 四、 敏捷交付:在不确定性中快速前行 价值的实现需要高效的交付机制。在快速变化的市场中,传统的瀑布式开发模式已难以适应。本书将深入探索敏捷开发的核心理念与实践,帮助团队建立起灵活、迭代、响应式的开发流程: Scrum与Kanban等敏捷框架解析: 详细介绍Scrum和Kanban等主流敏捷开发框架的工作流程、角色职责、会议机制与工件。读者将理解如何在实际项目中落地这些框架,提高团队协作效率和项目交付速度。 迭代式开发与持续集成/持续部署(CI/CD): 强调将产品开发分解为小而短的迭代周期,并辅以持续集成和持续部署的自动化实践。这有助于团队快速响应变化,降低发布风险,并保证代码质量。 拥抱变化与需求响应: 敏捷的核心在于拥抱变化。本书将指导读者如何建立灵活的需求管理机制,鼓励团队在开发过程中主动收集反馈,并能够快速调整开发方向,确保产品始终朝着正确的价值方向前进。 跨职能团队协作与沟通: 强调建立高效的跨职能团队,让开发、设计、测试、市场等不同领域的专业人才紧密协作。本书将提供促进团队沟通、增强协作的实用技巧和方法。 价值驱动的度量与反馈回路: 敏捷交付不仅仅是快速产出,更重要的是确保产出的是有价值的产品。本书将讨论如何建立有效的度量指标,追踪产品在市场上的表现,并将反馈信息快速融入到下一轮的开发迭代中,形成健康的价值反馈回路。 五、 价值验证与迭代:确保持续的成功 产品一旦推向市场,工作并未结束,而是进入了关键的价值验证与迭代阶段。本书将引导读者建立一套科学的验证和迭代机制,确保产品能够持续地为用户和企业创造价值: 数据驱动的产品优化: 学习如何收集和分析产品上线后的各种数据,包括用户活跃度、转化率、留存率、满意度等。利用这些数据来识别产品中的瓶颈和改进机会。 A/B测试与实验设计: 掌握如何运用A/B测试等科学的实验方法,在用户群体中验证不同的产品设计、功能或策略,从而基于数据做出最明智的决策。 用户反馈的系统化收集与分析: 建立多渠道的用户反馈收集机制(如用户访谈、在线调查、客服反馈、社区互动等),并学会如何对海量反馈进行分类、分析和提炼,从中找出亟待解决的问题和潜在的创新点。 快速迭代与产品演进: 理解迭代是持续改进的动力。本书将指导读者如何基于数据和用户反馈,快速规划和执行产品迭代,不断优化用户体验,增加产品功能,从而保持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商业模式的持续验证与调整: 产品价值的实现最终体现在商业模式的成功上。本书将探讨如何持续验证产品的商业模式,并根据市场变化和用户需求对其进行灵活调整。 六、 结语:构建面向未来的价值创造能力 《创新实践:从概念到市场的价值实现》并非提供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万能公式”,而是旨在赋予读者一套系统性的思维框架和一套可灵活运用的工具箱。通过深入理解用户、精心设计价值、高效交付产品,并辅以持续的验证与迭代,任何组织和个人都能显著提升其将创意转化为持久商业价值的能力。本书鼓励读者将创新视为一种持续的、有纪律的实践,而非一次性的灵光乍现。唯有如此,才能在日新月异的市场浪潮中,稳健前行,创造并保持真正的竞争优势,实现企业和用户的双赢。本书所提供的知识和方法,将帮助您拨开迷雾,看见价值的真正方向,并最终将价值的光芒,精准而有力地传递给每一位用户。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行文风格我很喜欢,不啰嗦,直奔主题,很多概念的阐述都非常精炼,但又不会让人觉得难以理解。我注意到作者在讲解一些方法时,似乎引用了不少真实案例,这对于理解抽象概念非常有帮助。我尤其期待关于“团队协作”和“跨部门沟通”的内容,这往往是产品开发过程中最容易出现摩擦和阻碍的环节。一个优秀的团队,不仅需要有出色的个人能力,更需要高效的协作机制。我希望书中能提供一些关于如何建立信任、如何促进有效沟通、以及如何在这种“精益”的框架下,保持团队的士气和创新活力的方法。

评分

拿到这本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其独特的排版和字体选择,让人眼前一亮,感觉作者在细节之处也下足了功夫。我猜测作者在书中可能会深入探讨“失败”在产品开发中的价值。很多时候,我们都习惯于规避失败,但“精益”的精神不正是鼓励我们拥抱试错,并从中学习吗?我非常期待书中能提供一些关于如何建立“安全失败”的环境,以及如何从失败中快速复盘、提炼教训的指导。此外,我个人对“产品度量”和“数据驱动决策”的部分非常感兴趣,这部分内容直接关系到我们能否客观地评估产品表现,并做出明智的战略调整。

评分

读了这本书的前几章,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作者非常注重“全局观”。他似乎不仅仅是在讲某个具体的产品开发环节,而是将整个流程像一条完整的生产线一样串联起来。这一点非常难得,因为很多同类书籍往往会聚焦于某个技术点或者某个方法论,而忽略了它在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中的位置。书中反复强调的“迭代”和“反馈”机制,我猜测是贯穿始终的核心思想。这意味着我们不能指望一次性就做出完美的产品,而是需要不断地去试错、去学习、去调整。我特别好奇作者是如何讲解“最小可行产品”(MVP)的,以及如何平衡MVP的“最小”和“可行”之间的尺度,既要快速验证市场,又要保证核心用户体验。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很吸引我,简约而有力,一看就感觉是那种直击要害、不玩虚的实干派作品。拿到手里,纸张的质感也很不错,印刷清晰,阅读体验上乘。书的整体结构从目录看就很有条理,每个章节之间的衔接似乎都很自然,感觉作者是经过深思熟虑,把整个知识体系搭建得非常稳固。我尤其关注的是其中关于“需求挖掘”和“原型验证”的部分,这部分内容在实际产品工作中是重中之重,也是很多团队容易踩坑的地方。我希望书中能提供一些非常具体、可操作的方法论,比如如何进行有效的用户访谈,如何设计出能够清晰传达产品核心价值的原型,以及如何快速地从用户反馈中提炼出有价值的洞察。

评分

坦白说,我在阅读之前对“精益”这个概念有过一些既有的印象,可能更多地联想到制造业中的一些流程优化。但这本书给我的初步感觉,似乎是将这种思想巧妙地应用到了更具创新性和不确定性的产品开发领域。我个人在产品工作中,经常会遇到“项目蔓延”或者“需求无限增加”的情况,导致开发周期一拖再拖,资源消耗巨大。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强有力的工具或者策略,帮助我们有效识别并抵制那些真正无益的“浪费”,将有限的资源集中在能为用户创造最大价值的地方。书中关于“决策”的章节,我猜测会是解答这些困惑的关键。

评分

套路图兔兔图图图兔兔

评分

物流很快,书的质量非常好

评分

好评。送货快。东西正品。每年在京东消费在大批钱。东哥优惠力度希望再大一些。可以考虑赠送奶*茶*妹的照片吗?

评分

还不错。。。。。。。

评分

强烈推荐,让你有看下去的欲望,彩图

评分

好书,值得阅读。最近看产品经理的书,都是受益匪浅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这是一本好书,给同事进行传阅,希望大家都能够感受和学习研发的思路,行业的发展。

评分

对产品开发的原则和方法介绍的比较清晰,活动时的价格也很划算。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