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北朝关中地区造像记整理与研究》内容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对北朝时期关中地区造像记进行系统整理。其中,有年月可考者以时代先後依次编列,无年月可考但能断定大致朝代者附於朝代之末,其他并具体朝代不详者则附於全书之末。有些造像虽有记录,但或以史无详书,或以未见公开着录,则就编者搜集所见附录於後。第二部分是对上述资料之研究,一部分在全书的前言中作了集中论述,主要讨论则在具体造像的校记中随文展开。研究主要涉及北朝关中造像的文体渊源、特徵及内容。此外,对造像记所涉宗教、政治、民族等问题也作了力所能及的分析。
作者简介
魏宏利,1975年9月生,陕西宝鸡人。2004年、2008年先后于西北大学获得文学硕士、文学博士学位,现为宝鸡文理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古文学、文献。著有《全北齐文编年考论》,参与《全北齐北周文补遗》《全北魏东魏西魏文补遗》等著作的撰写,并先后在《西北大学学报》《内蒙古社会科学》《古籍整理研究学刊》等刊物上发表论文十余篇。多年来,先后参与、主持国家、省级科研课题多项。
内页插图
目录
凡例
前言
十六国
苻静贞造像记
北魏
魏阿金造像记
魏文朗造像记
赵忠信造像记
张锡宗造像记
和平二年造像记
权庆和造像记
北魏皇兴五年京口造像记
刘元天造像记
刘仁造像记
太和七年追远寺造像记
张陵保造像记
成丑儿造像记
宕昌公晖福寺碑
程弘庆造像记
郭元庆造像记
天郁造像记
魏文腋造像记
姚伯多造像记
傅口造像记
刘文朗造像记
北魏太和二十三年造像记
何要龙造像题名
赵小川造像题名
刘范可残造像记
(毛)阳息造像记
杨阿绍造像记
杨缦黑造像记
徐安洛造像记
赫连岐等造像记
北魏景明二年口口兴造像记
刘保生造像记
张元伯造像记
景明三年造像记
佚名石塔造像记
杜供仁造像记
刘保生、王媚美为亡女造像记
薛蔫花母子造像记
豳州刺史山累立追献寺碑
冯神育合邑二百二十人等造像记
韦敬元等造像记
吕太元造像记
冯苌寿造道君像记
正始四年造像记
……
西魏
北周
隋
北朝
附录 北朝关中地区造像记存目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造像作为一种宗教实践在南北朝时期极为活跃,其中又以北朝为烈,法琳《辨正论·十代奉佛篇》对此描述称“自开皇之初,终於仁寿之末……造金铜、檀香、夹贮、牙石像等,大小一十万六千五百八十躯,修治故像一百五十万八千九百四十许躯”(《大正藏》52卷,509页),可见一时之盛。对於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历来研究者多有论述,其中有从大的时代背景着眼分析者,如清代学者王昶在《金石萃编》卷三十九“北朝造像诸碑总论”(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0年)中说:
自典午之初,中原板荡,继分十六国,沿及南北朝、魏齐周隋……民生其间,荡析离居,迄无宁宇,几有尚寐无讹不如无生之欢。而释氏以往生西方极乐净土,上升兜率天宫之说诱之,愚夫愚妇相率造像,以冀佛佑,百余年来,浸成风俗。
也有专就宗教实践之差异讨论者,如汤用彤先生在《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一书中称“(北朝)朝廷上下之奉佛,仍首在建功德,求福田饶益。故造像立寺,穷土木之功,为北朝佛法之特徵”(中华书局,1983年,365-366页),所言洵为不刊之论。
北朝造像作为一个时代精神文化的创造物,具有多方面的研究价值。从文献角度而言,最值得重视的是造像铭文,一般研究者称之为“造像记”者。需要指出的是,并非所有造像都刊有铭文,日本学者佐藤智水在《北朝造像铭考》一文中将北朝造像的材料分为金属(金、银、铜、铁、合金)、石(砂岩、白玉石、黄华石等)、土(砖、泥塑等)、象牙、其他(夹贮)等几大类,其结论是“刻有铭文的只限於石像和金属像”(《日本中青年学者论中国史,六朝隋唐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58页),从现在已发现的造像铭文载体来看,佐藤氏的意见大体无误。当然,也有大量的石像和金属像是没有刊刻铭文的。
对造像记的研究与整理属於传统金石学的范畴,其历史源远流长,自北宋欧阳修、赵明诚以下,代不乏人,至清季更臻於极盛,前述王昶的《金石萃编》就是颇具代表性的成果。但真正认识造像记的独立价值并予以科学研究却是最近一个世纪以来的事情,其中国外尤其是日本的相关研究起步较早,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相对而言,国内直到最近三十多年才逐渐重视其学术价值,并出现了一批高水准的研究成果,为今後进一步的讨论打下了相当重要的基础。
敦煌石窟的佛教艺术变迁:从早期壁画到晚期塑像研究 图书简介 本书是对敦煌石窟艺术发展脉络进行的一次全面而深入的考察,聚焦于公元4世纪至14世纪间,特别是隋唐至宋元时期,石窟内佛教造像与壁画艺术的风格演变、题材选择、技术革新及其背后的文化、宗教与社会动因。全书以时间为轴线,以艺术本体为核心,辅以考古学、宗教学和历史文献的研究成果,旨在构建一个系统、多维度的敦煌艺术史图景。 第一部分:早期石窟的宗教奠基与犍陀罗影响(北朝至隋初) 本部分首先回顾敦煌早期洞窟(如莫高窟第266窟、254窟等)的开凿历史,探讨佛教艺术传入河西走廊的初始阶段。重点分析了自十六国至北魏早期,受犍陀罗艺术和中原文化双重影响下,敦煌造像所呈现的“褒衣博带”式样以及早期壁画中“凹凸法”的初步运用。 我们细致梳理了早期壁画中“飞天”形象的起源与演变,考察了其从印度笈多风格向本土化转化的过程。特别指出,在这一阶段,造像的程式化尚未完全确立,艺术语言中仍保留着强烈的异域色彩和初步的写实努力。对早期壁龛内泥塑的残损分析表明,技术上尚处于摸索阶段,对材料和结构的处理较为粗犷,但其宗教叙事功能已清晰确立。 第二部分:隋唐盛世的艺术高峰与风格确立 隋唐时期是敦煌艺术的黄金时代。本章深入探讨了唐代文化自信对艺术表达的深刻影响。 唐代造像的“圆润与丰腴”: 重点分析了莫高窟盛唐时期(七世纪中后期至八世纪前期)的泥塑群像。这些造像是佛教造像艺术成熟的标志,表现出饱满的面庞、流畅的衣纹和写实的人体结构。我们区别探讨了初唐、盛唐和中唐造像的细微差别,例如初唐的清瘦与盛唐的雍容,以及中唐(武周至玄宗时期)对理想化与世俗化平衡的追求。通过对菩萨、佛陀和比丘像的断代对比,揭示了造型语言如何服务于当时的宗教教义阐释。 壁画中的“气韵生动”: 盛唐壁画如《说法图》和《涅槃经变》,展现了高超的线条组织能力和色彩运用技巧。本书着重分析了唐代壁画中“平涂、晕染”技法的成熟,以及对空间透视的初步尝试。尤其关注“本生故事画”和“佛传故事画”中,世俗生活场景和情感表达的融入,这标志着艺术已不再是纯粹的宗教符号转译,而是融入了鲜活的时代精神。 第三部分:中晚唐与五代时期的地域性与装饰化倾向 安史之乱后,敦煌艺术进入了区域化和相对保守的阶段。本章关注五代(归义军时期)和晚唐的艺术变化。 地方势力的艺术赞助: 归义军统治下的敦煌,艺术风格在继承唐代遗风的同时,逐渐呈现出地方色彩。造像趋向于程式化和线条化,佛像的比例和面相开始出现某些“省工”的迹象。壁画题材中,供养人画像的重要性提升,反映了地方上层精英对功德累积的重视。 壁画的“程式化”与“图案化”: 在此阶段,复杂的经变画占据主导地位,但其构图和人物描绘趋向于成熟的范式。色彩的使用更为浓烈,但精细的晕染技巧有所减弱,装饰性元素(如宝冠、璎珞的细节刻画)比早期更为突出。我们通过对比同一题材在不同时期的绘制手法,量化了艺术风格的转变轨迹。 第四部分:宋、元时期的藏传佛教影响与世俗化审美 宋元时期,敦煌艺术的中心地位虽然有所衰退,但其艺术实践仍在继续,并受到了新传入的藏传佛教艺术的深刻影响。 宋代风格的“朴素与内敛”: 宋代(特别是西夏时期)的造像,相较于唐代,显得更为朴素和内敛。佛像的面部表情趋于平静,衣纹的层次感减弱,整体造型更注重结构比例的稳定而非动态的美感。壁画中,对佛塔、殿堂的描绘开始出现更清晰的、类似界画的结构。 元代与藏传佛教元素的融合: 本书详细分析了元代洞窟中新出现的密宗题材(如“坛城”题材的壁画)以及“萨迦派”风格造像的特征。这些造像体型壮硕,面相更具异域特色,手印和法器的复杂性显著增加。同时,元代对世俗审美趣味的迎合,使得供养人形象和世俗生活场景的描绘更加大胆和写实,艺术的宗教神圣性在某种程度上被世俗的审美取向所稀释。 结语:艺术风格的地域性互动与文化传承 本书最后总结了敦煌艺术自北朝至元代的发展规律:即在不同历史阶段,中原汉地文化、域外犍陀罗文化、以及后期的藏传佛教文化之间的持续互动与张力。敦煌艺术并非孤立演变,而是中国佛教艺术版图上一个极具活力的节点,其造像和壁画的风格变迁,是研究古代丝绸之路文化交流与艺术融合的活态样本。本书通过对这些视觉材料的细致剖析,力图廓清敦煌艺术史中那些常被忽略的风格过渡与地域特色,为后续的艺术史研究提供坚实的视觉证据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