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4-12-13
鲍勃·迪伦:诗人之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16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传记——双重线索,全面展示
在本书中,作者让-多米尼克.布里埃截取鲍勃.迪伦的电影、歌曲、诗歌和演讲及与其相关的人生片段,以时间和主题为双重线索,涵盖了他的感情经历、电影情结、宗教信仰和人生中的重要场景,展现了一个真实而立体的鲍勃.迪伦。鲍勃.迪伦本人虽撰写过自传,但《编年史》(英文书名Chronicles)一书并未写完,只有涵盖他从童年至青年经历的第一卷问世。而本书则选取迪伦一生当中的重要场景和经历,从少年到老年,丰富而全面地展现了他的人生,使读者能够更加了解这位传奇人物的一生。
极有争议的诺贝尔文学奖——他是歌手,也是诗人
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评选结果,一经公布即引起全世界各大媒体的广泛关注,赞美和争议纷至沓来。在这一年,这一顶举世公认的文坛桂冠,花落75岁的美国歌手鲍勃.迪伦,理由是他“在伟大的美国歌曲传统中创造了新的诗歌表达”。在人们的印象中,鲍勃.迪伦是20世纪后半期世界乐坛举足轻重的民谣和摇滚歌手,是杰出的音乐唱作人,是伟大的艺术家,但我们往往会忽略,其实他也是一位诗人。本书想要讲述的,是作为诗人的鲍勃·迪伦的一生,他用他的笔尖与歌喉吟诵与歌唱,那是关乎自由、生命、爱与美的诗人之歌。
经典、精致的鲍勃.迪伦传记——图文并茂,感情充沛
本书精选30余张与鲍勃.迪伦有关的高清精美图片,与优美、细腻的文字相配合,共同带领读者走近鲍勃.迪伦的魅力人生,让读者在沉浸于动人的讲述中的同时,也能一睹这位走在流行与经典之间的艺术家的风采。从少年到青年,从中年到老年,他的孤独与自由,他的理想与情感,他的成就与颠覆,我们可以与作者一起,去聆听这贯穿一生的呐喊与低诉。
在他的一生中,鲍勃.迪伦扮演了很多种角色:他是伍迪.格思里的精神传人,是广为人知的民谣歌手,是知名的摇滚明星,是孩子们可靠的父亲,也是孤独的吟游诗人……但是,有一种角色始终代表着他自己:一个自由的人,一个幽默与颠覆的支持者。
以上所有的角色,构成了鲍勃.迪伦传奇的一生。而在这个传奇的背后,我们看到的是一位过去五十年里在世界上举足轻重的艺术家,是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是五百多首歌曲的作者,而且已经在世界各地巡回演出长达二十五年。歌手、音乐家以及画家、电影制作人、作家……在这些身份之上,重要的是,鲍勃.迪伦是一位诗人。
基于他从1962年到2015年的作品及访谈,本书作者让-多米尼克.布里埃重新勾勒了鲍勃?迪伦的传奇一生。本书截取他的电影、歌曲、诗歌和演讲及其相关的人生片段,以时间和主题为双重线索,涵盖了鲍勃.迪伦的感情经历、电影情结、宗教信仰和人生中的重要场景,展现了一个真正的鲍勃.迪伦。
让-多米尼克.布里埃(Jean-Dominique Brierre),记者,音乐史专家,有多部关于民谣和摇滚音乐的著作,如《莱昂纳德.科恩传》(Leonard Cohen par lui-même,2014)、《约翰尼.阿利代传》(Johnny Hallyday, histoire d'une vie,2009)。他也参与撰写了芭芭拉、皮亚夫、雷贾尼和让.费拉(均为法国著名音乐家、歌手)的传记。从少年时起,他就是鲍勃.迪伦的粉丝。
披着麂皮外套,搂着臂弯里的姑娘,走在下坡路上。他在冬日阴沉的人群中鹤立鸡群。
在这封面背后,是一张唱片,唱片中收录了十二首美妙的歌曲:《答案在风中飘荡》《战争之王》《北国姑娘》等。作为法国人,尽管我并不完全能听懂歌词,但我能充分感受到其中的积极态度和优雅诗意。
莱奥.费雷、雅克·布雷尔和乔治.布拉桑都是我喜爱的音乐人,他们的音乐严谨而内省;猫王、披头士乐队和滚石乐队等摇滚歌手充满魅力和反叛精神,但距离我们太过遥远——鲍勃·迪伦在这两种风格中实现了平衡,他的表达近乎于诗。
在访谈中,他态度激进,冷嘲热讽,就像一个成心要惹大家生气的调皮孩子。
我被他迷住了。我真想成为他那样的人。
——法国歌手、作曲家、演员阿兰.苏雄(Alain Souchon)
前言
一、 北国
二、 出发
三、 明尼阿波利斯
四、 伍迪的精神之子
五、 村里的时光
六、 头戴绒帽的合唱团男孩
七、 鲍勃·迪伦的艺术
八、 大洪水
九、 伪装
十、 熊与反叛者
十一、 失而复得的青春
十二、 女子群像
十三、 电音自由主义者
十四、 背叛者
十五、 地下室的歌声
十六、 受迫害的先知
十七、 吟游诗人
十八、 雷纳多、克拉拉和白衣女子
十九、 被耶稣拯救?
二十、 坚持到底
大事年表
译后记
2001年,回顾过去十年的波澜起伏,迪伦说他那时已经计划不再出专辑,要在舞台演出上倾注所有精力:“我不想再录专辑了,我更喜欢亲自出现在公众视野中。显然,我要唱的歌足够多了。”实际上,自1988年以来,他每年都在世界范围内举办超过一百场演唱会,一位记者称之为“不散的筵席”。迪伦在《疯狂的世界》的专辑内页里这样嘲弄道:“不要被‘不散的筵席’这种闲话迷惑了。我确实有过那么一段巡演,但它在1991年吉他手G. E. 史密斯离开时就终止了。它已经结束很久了,不过自那之后,还有更多其他巡演:‘从不缺钱’(1991年秋)、‘南部同情者’(1992年年初)、‘为什么你们这么奇怪地看着我?’(1992年欧洲巡演)、‘可怜的悲伤啜泣者’(澳大利亚和西海岸,1992年)、‘良心爆发’(1992年)、‘别让你的交易落空’(1993年)等,以及其他数不胜数的巡演。”
是什么因素促使迪伦坚持巡演将近三十年,几乎把人生三分之一的时间都贡献出来?为什么他明明可以拉长演出的间隔,却偏偏安排得如此规律,按部就班?许多记者耗费笔墨探究迪伦内心的动机,对此,迪伦颇为不快地回答:“人们会把亨利?福特叫作永远的汽车制造商吗?有人说过艾灵顿公爵是一个永远在巡演的乐队队长吗?如今这个时代,人们能有一份工作是很幸运的事情,不论什么工作。也许这就是评论家们看到我拼命工作就感到不自在的原因。任何有职业的人都可以想工作多久就工作多久,这是他的权利。一个木匠、一个电工都是如此,他们不一定非要退休。”
为了让“不散的筵席”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存在下去,迪伦必须首先与三个方面和解:观众、歌曲和乐手。“我喜欢今天来听我唱歌的人,”1997年,他这样说,“他们不了解最初的我,但我对此很满意。这样我就不必遵照这张或那张专辑的原样来演唱。根据风向不同,歌曲每次在演唱时都会有所变化,尽管它们瞄准的最终目标是相同的。我需要知道我在唱一些真实的东西。我的歌与其他歌不一样。有的艺术家因声音和风格而获得成功,但我需要的是广度。我把歌曲正确地按照歌词唱出来就已经足够,之后它们自有其方向。”
人们经常说迪伦与观众保持距离,甚至带着一种轻蔑的态度。这或许是因为他不是美国那种所谓的“艺人”,不会面向公众讲话,带他们唱歌并且要求他们拍手。在他看来,他的工作是自足的,不需要来自现场的参与。“我的歌曲是个人的音乐,不是集体的。我不想让人们和我一起哼歌,这很滑稽。我不是在营地的篝火前唱歌。我不记得有谁会跟着猫王、卡尔.佩金斯或小理查德哼他们的歌。要让人们感受到自己的情绪。一个舞台艺术家如果真正履行他的本职,自己是感觉不到一丁点情感的。”
在永不停息的巡演过程中,迪伦在不同乐队身上成功找到了从前和乐队合作时的默契,在许多迥异的情况下都是这样。和迪伦同台不是一件轻松的差事,不仅要是出色的乐手,而且要具备很强的适应能力。法国吉他手弗雷迪?柯爱拉曾于2003年4月至2004年4月陪同迪伦演出,他这样说道:“迪伦是一个非常敏感的人,创意丰富。他让我想起一个爵士乐手,他们有同样的方法和思维方式,希望乐手们表达个人的想法。我们要能读懂这种本能,并始终保持关注……在音乐方面,我们可以说他有些蹩脚,但我们无法想象他能分配给你多少工作。这是他的慷慨之处。他不是为了赚钱才和现在活跃在舞台上的乐手们一起工作。有时候,他不那么友善,比如当他的心情差到极点的时候,但这是我们应当承担的风险。这总比每天晚上只重复同样的内容要好得多。”到了21世纪初,迪伦已经和他的乐手们打成一片,在后来的专辑中按部就班地起用他们,比如斯杜.金巴尔(节奏吉他)、多尼.海容(踏板钢棒吉他)、查理.塞克斯顿(吉他独奏)、托尼?加尼耶(贝斯)和乔治.李切利(鼓)的五重奏组合,迪伦称他们是他“有史以来遇到的最好的乐队”,在专辑《摩登时代》中就能听到他们的演奏。“当你每年都和一些人磨合上百次后,你就知道了他们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了解了他们的优点以及可以要求他们做的事……至于这张专辑,我没有教他们任何东西。现在,我乐队里的小伙子们面对任何事物都能即兴创作,他们让我自己都感到惊讶。”
我第一次听到鲍勃.迪伦这个名字,是在1963年秋天的一个沉闷的傍晚。和任何平常的一天一样,我放学回家,打开收音机,收听欧洲1台的音乐节目。除了当时法国流行的R&B;耶-耶风音乐之外,主持人丹尼尔.菲力帕契也时常播放美国排行榜上的热门单曲。在那个时代,美国发行的唱片要过好几个月才能传播到法国。每一季度,菲力帕契都要远赴大洋彼岸的美国大采购,回到法国时,行李箱满载着全美时下最受欢迎的唱片:迪翁、克里斯.蒙特斯、小爱娃,等等。电台播出的歌曲片段很短,从来不超过两分钟,在短短的两分钟里,歌唱了无数喜出望外的故事、朝三暮四的姑娘和少年人的爱情。从音乐的角度来说,这些歌曲有些像是经过改良的黑人音乐。
那一天,我一边喝着热巧克力,一边漫不经心地听着歌曲《盐湖城》。忽然,某种闻所未闻的旋律在我耳边响起,与以往听过的任何一种音乐都不同。没有拖沓的节奏,没有女声合唱,没有响指伴奏,而是一副精致的声线,精致得甚至有几分苍老,人声与吉他和弦巧妙地融为一体,中间点缀着口琴声。这歌声喑哑、忧伤而坚定,就这样在我完全不经意的瞬间彻底击中了我的心灵。这首歌播放的时间比平日里那些歌曲要长一些,在音乐渐近尾声的时候,菲力帕契介绍了这首歌的歌名和表演者。歌曲名叫《别多想,没关系》,歌手是鲍勃.迪伦。从那一天起,我开始不断了解关于这个陌生歌手的一切。我和当时高中的同学们谈起这个人,他们已经带领我领略了不少摇滚先锋的魅力,如艾迪.科克伦、巴迪.霍利、查克.贝里等,但没有一个人听说过鲍勃.迪伦。我只好日复一日地等待,盼望广播里再次播放那首歌。但我什么也没等到。
那时的美国完全是另外一个世界,几乎像月球一样遥远,很少有人有机会真正踏上美国的土地。我对美国的所有了解都是通过音乐、电影(尤其是西部片)和电视节目获得的。在我眼中,那是一片新潮而摩登、开放而欢乐的土地,与20世纪60年代戴高乐时期阴沉无趣的法国截然不同。我对美国着了迷。我在书桌前的墙面上挂了一张巨大的美国地图。美利坚合众国五十多个州的名字我全都熟稔于心,这些名字令我心驰神往:蒙大拿州、爱达荷州、俄克拉何马州、南达科他州……我在离学校不远的地方发现了一处报刊亭,在那里可以买到美国出版的报纸杂志。在《纽约时报》上,我发现了一篇关于鲍勃.迪伦的短文。配文照片上是一位面色红润的年轻男子,与他的声音给人的印象完全相反,他穿着牛仔裤、格子衬衫和麂皮夹克。那篇短文将他写得好像一位“垮掉”分子,那时我还不太明白这个词的含义。文中还提到了他在几个月前发行的一张专辑:《放任自流的鲍勃.迪伦》。
我完全不知道该去哪里买这张专辑。幸运的是,我的一位表姐正巧在缅因大学读书。我写信拜托她给我寄一张唱片来。几周之后,这张珍贵的黑胶唱片乘船漂洋过海,终于送到了我的手中。在把唱片放上唱机之前,我对着专辑封面的照片仔细看了很久。一个长发女孩挽着迪伦的胳膊靠在他身边,迪伦在寒冷的空气中微微耸肩,穿着靴子走在白雪皑皑的纽约街头。单单这张照片本身,便承载着某种自由的气质。这种自由的理念贯穿了专辑中所有的歌曲。我在这张专辑中再次领略到了第一次在电台里听到那首歌的感觉,那种震撼比当初还要强烈十倍。
在随后的几周甚至几个月里,我每时每刻都在听迪伦的歌:早上起床时,出门上学前,放学回来的晚上。我只能听懂大概四分之一的歌词,不过我可以感觉到,他在歌声里讲述了某种此前任何人都没有向我揭示过的真理。为了理解他的歌词,我开始认真学习英语,甚至成了班级英语课上的第一名。我花了整整好几天时间破译那些歌词,甚至不惜冒着划伤唱片的风险,无数次抬起唱针放在两条纹路之间,不断重复播放某一片段,生怕漏掉一个单词。
与此同时,我也持续关注着美国的报纸杂志,搜寻着那个已经被我奉为偶像的人的讯息。在某篇杂志采访中,迪伦讲述了他漂泊的青春时代,他的赋格曲,他搭便车横穿美国的经历。我也想追随他的脚步,走他走过的路。后来我才知道,这一切都是他信口编造的,他的真名叫作罗伯特?齐默曼,来自美国中西部的一个犹太裔家庭。我喜欢迪伦身上那股子自由和叛逆的劲头,那种笑看一切的气质,那种以旁观者的姿态描述芸芸众生蝇营狗苟的方式,那种精准残酷的幽默感;喜欢他那颠覆性的活力,对当权者的伪善和邪恶的激进批判,以及要将“战争之王”送上断头台的气概。我爱他的抒情方式,还有他对穷人和受压迫者的同情。他并不想改变这个世界,我甚至不知道他是否相信这世界还能有什么改变。他只是不愿意与一个充斥着不公和苦难的世界同流合污。他袖手旁观,他静静等待。我也决定这么做。 EN-US>“当你每年都和一些人磨合上百次后,你就知道了他们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了解了他们的优点以及可以要求他们做的事……至于这张专辑,我没有教他们任何东西。现在,我乐队里的小伙子们面对任何事物都能即兴创作,他们让我自己都感到惊讶。”
大神似的封面
评分东西还算不错,十个字了没有
评分鲍勃是个传奇,值得看一看
评分京东搞活动,赶快囤书,真心好。
评分速度很快,书很好,满意
评分京东快递就是效率,很喜欢。
评分极有争议的诺贝尔文学奖——他是歌手,也是诗人
评分书都挺好,慢慢看
评分迄今为止,关于迪伦的传记中这本是较好的一部了。
鲍勃·迪伦:诗人之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