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在儿子笔下,季羡林可以说是一个人生的失败者,一个有国无家的浪人,一个孤独、寂寞、吝啬、无情的文人。早年的心结——寄居叔父家、无爱的婚姻、母亲的早逝,塑造了他压抑、封闭、孤傲的性格,他的意气用事毁了自己一家,又使他身陷阴谋的泥沼而难以自拔。
作者颠覆了被社会塑造的“大师”的完美形象,还原了一幕幕诗意后面的血泪。真实得近乎残忍,似乎悖离了子为父隐的儒家传统,但作者残忍的笔触实则包含着一颗挚爱之心,他希望还原一个真实的人的形象,他也希望读者能够接受一个有缺陷的季羡林,季承为我们树立了写回忆录的标杆,这是读者的福祉。
作者简介
季承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高级工程师,曾任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建设指挥部领导人,中国新技术开发公司及中科院辐射技术公司总经理等职。作为首个中美合作项目“高能物理”的核心人物,1979年被派往美国,负责与美国五大高校的合作项目。
与李政道有近三十年的合作,并应李政道之邀曾任其主持的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顾问一职。并著有《李政道传》一书。
生活中,季承拥有另一个身份:学者季羡林之子。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这些年公众对季羡大老人,常有家事、国事、时事、逸事混淆之嫌,但愿季承这本书能为一切做个了断。不为尊者讳,剖析自己的父亲,这需要勇气。虽然书中有些细节,真实得让人感到了苦涩和悲怆,但对亲情的淡漠,却是一个时代留给知识分子的集体烙印。这是一个特殊的世纪家庭,对历史的见证。
——文化评论家叶匡政
这本书为我们提供了解读季羡林先生内心秘密的钥匙,诸多季羡林之谜也可迎刃而解。
——日中文网专栏作家老愚
打动我的是你的真实!
——电影导演、著名电视主持人亚妮
目录
我们这一家
一 季家渊源
二 气派的四合院
三 季家功臣
四 没有父亲的岁月
五 父亲的家庭情结
六 父亲回家
七 济南解放
八 平静的十三年
九 季羡林安家
十 “四清”运动
十一 “文革”灾难
十二 干校生活
十三 故乡之行
十四 出使美国
十五 又做弄潮儿
十六 在高科中心
十七 风暴前夕
十八 季家主心骨“老祖”之死
十九 婉如姐之死
二十 母亲寂寞地离开了人世
二十一 意气用事的“成仁之举”
二十二 姐夫颐华也走了
二十三 秘书李铮突然被冷落
二十四 李玉洁乘机而入
二十五 父亲的爱情观
二十六 大意难违
二十七 温馨的八个月
二十一八 严肃的嘱托
二十九 歪打正着——藏画流失事件终见结果
三十 噩耗
三十一 我看父亲
三十二 父亲离去后
附录一
· 祭父文——和父亲谈心
·最后的遗愿
·最后的关注
·最扁的散文
·最后的高论
·最后的眼神
附录二
·父亲的日记摘抄
精彩书摘
我们这一家
一 季家渊源
说起家,父亲曾在其一篇名为《回家》的散文中写道:“什么叫家?以前没有研究过。现在忽然提了出来,仍然是答不不上来。”其实,对于什么是家,众人心中都会有一个概念,只不过不尽相同罢了。父亲,自然也不例外。
“家”是一个很古老的概念,甲骨文里就已经有了“家”这个字。可以肯定的是,在那个时候,中国社会已经有了“家”这个基本组成单位。至于“家”的准确概念和含义是什么,根据古人的解释,不外乎两点:一是居住的地方, ·是有家的主人——夫妇在。《说文》所言“家,居也”,强调的是居住的场所。《周礼·小司徒》所云“上地家七人”,其后有郑玄的注解:“有夫有妇然后为家。”家不仅是住处,还应该有夫妇在。延伸之,既有夫妇,必上有父母,下有子女,人家住在·起就叫做家。 一个人单独住在一个地方,是不能称之为“家”的。所以,中国字里就有“家”和“居”之分,前者为家,后者不为家。
父亲也曾试着对“家”下定义,他说:“家是比较长期居住的地方。”他这个定义,强调了居住场所,说的恐怕是他一个人住的地方。这显然和他长期一个人生活的经历有关。不过,对于像父亲这样到处为“家”的·个人,且容他把自己久居之处说成家吧。因为, 一个人走到…地,寻一处房屋,居住下来,天长日久,视此地为家,即便没有家人在身边,电还说得过去。四海为家,索群独居,只要有事业可为,那不是家又如何称谓呢?倘若真把自己的住所称为“居”,逢人便说“这是我的居处”,实在太过酸腐了。不过,父亲如此定义“家”,自有特殊因由,此话后文再叙。如此,顺着父亲的思路,他·生中自然要有好几个“家”了。
前言/序言
在线试读
我和父亲季羡林 相关内容
作为一位世纪老人,他的一生,算得上是传奇的一生。从一个善良质朴的农村少年,成为一位受人敬仰的大学者,其成功当然离不开他的家庭。不过,大家熟悉的可能只是父亲学问,而对其家庭生活不太了解。
《尘封的往事》 一、 序章:故纸堆中的回响 深秋的午后,阳光穿过老宅斑驳的木窗,在地板上投下细碎的光影。我独自一人,置身于书房,空气中弥漫着旧纸张特有的、带着岁月沉淀的微苦香气。父亲的书房,是他生命中最坚实的堡垒,也是我童年时期最神秘的乐园。如今,他已远行,只留下满屋的书籍,和那些我未曾细细解读的往事。 我并非想在此追溯那些早已被无数评论家、学者乃至我自己的回忆所反复提及的、关于他学术成就的辉煌篇章。我的初衷,是想尝试去触摸那些更柔软、更隐秘、更属于“父亲”而非“季羡林”的片段。那些可能存在于泛黄信件的笔迹里,可能隐藏在未寄出的草稿纸边缘,可能凝聚在老照片背后模糊的署名中,也可能,只是我童年记忆中一闪而过的、带着温度的瞬间。 整理这些故纸堆,并非为了完成一项考古式的工作,而是源于一种迫切的、想要重新认识他的冲动。我想知道,在我之外,他是否还有另一面的情感世界?在他的笔尖和思想之外,他如何感知人间烟火?那些宏大的叙事之外,他是否也有过平凡的失落,微小的喜悦,或是对过往的深深眷恋? 这本书,便是我踏上这场“寻父”之旅的记录。它不打算解构任何已有的权威评价,也不打算添补任何学术上的空白。它只想以一个旁观者的视角,拾起那些被时间冲刷得模糊的细节,串联起一个更为立体、更富有人情味的老人形象。它关乎他的人格,他的情怀,他那些不为人知的脆弱与坚持。 二、 扉页:沉默的告白 父亲,我的父亲。这个称呼,在我与他相处的漫长岁月里,究竟承载了多少?是无尽的关怀,是严格的教导,还是那难以言说的、父子间特有的疏离?我无法轻易回答。 年少时,他仿佛是一座巍峨的山,高不可攀,又时时刻刻庇护着我。他的学识,他的声望,都让我感到敬畏,也让我觉得自己渺小。我习惯了他的“缺席”——并非身体上的,而是精神上的。他的目光,常常游离在书本和研究之中,我以为那是他最真实的存在方式。我以为,他的人生,便是由那些古老的文字和深邃的智慧构成的。 直到他渐渐老去,身体的衰退让他不得不放慢脚步,我才开始有更多的机会,去窥探他那“不那么学术”的一面。他会絮絮叨叨地讲起他年轻时的趣事,会为了一点点小事而懊恼,也会在看到我写下的文字时,露出孩子般欣慰的笑容。这些瞬间,如同细小的水珠,一点点渗透我固有的认知,让我开始明白,在这位享誉世界的国学大师背后,也有一个普通人,一个有血有肉、有喜有怒的父亲。 这本书,便始于我对这些“普通人”片段的收集。我并非想要挖掘他的隐私,而是想在他的人生画卷上,添上几笔更浓烈的色彩,让那些曾经模糊的轮廓,变得更加清晰。我想让读者看到,一个伟大的学者,是如何在繁重的学术事业之外,维系着一个家庭,如何处理着寻常人家的情感纠葛,如何面对着衰老和离别。 三、 第一章:那些未曾说出口的话 我想从一件小事说起。在我尚且年幼的时候,一次,我不慎打碎了他珍藏的一只瓷器。那是一件看起来并不起眼的物件,但父亲却因此沉默了好几天,眼神里充满了失落。我当时并不懂,只知道他因此对我更加严厉。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才从亲戚那里得知,那只瓷器,是他离家求学前,母亲送给他的,是他随身携带的唯一一件家当,承载着他与母亲之间深厚的情感。 这样的细节,在我的成长过程中,或许还有许多。父亲很少主动谈论他的过去,尤其是在情感方面。他更愿意将自己沉浸在知识的海洋里,仿佛这样可以暂时遗忘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而我,也习惯了从长辈的转述中,拼凑出他模糊的少年时代,他艰难的求学之路,他青年时期的激情与理想。 这本书,便是想试图补全这些“未曾说出口的话”。我并非想要采访他本人,他早已离世,我也无法再与他进行任何形式的对话。我只能依靠那些散落在各处的资料,依靠那些曾经与他有过交集的人们的回忆,去尝试构建一个更完整的图景。 我想去探究,在他心中,故乡意味着什么?父母的教诲对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早年的颠沛流离,是否在他内心深处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他的许多著作,都充满了对中华文化的深情,那么,这种深情,又是如何在他年轻的生命中萌芽,又是如何伴随他一生? 我相信,在那些看似枯燥的学术研究背后,一定隐藏着他更为丰富的情感世界。那些对文字的严谨,对真理的追求,或许都源于他对生命本身的热爱,对历史的敬畏,以及对那些逝去故人的深深怀念。 四、 第二章:文人的家常 当一位闻名遐迩的学者回到家中,他还是那个严谨的学者吗? 我记得,父亲的生活非常有规律,但也并非一成不变。他会在清晨准时起床,然后是早餐,之后便一头扎进书房。但偶尔,他也会放下手中的笔,在阳台上晾晒衣物,或者是在厨房里亲自下厨,做一两样他喜欢的家常菜。 他并非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他也会为柴米油盐而烦恼,会因为天气突变而担心,甚至会因为家里的琐事而皱起眉头。只是,在公众面前,他总是尽量展现出他最体面、最从容的一面。而我,则有幸窥见了他那些更真实的“家常”。 我想记录下,父亲在生活中的那些“不那么严肃”的瞬间。他如何与家人相处?他对家人的要求是怎样的?他如何处理家庭矛盾?他在生活中,有哪些不为人知的习惯和癖好? 或许,他会在饭桌上,突然引用一句古诗来评价一道菜的味道;或许,他会在散步时,突然停下脚步,细致地观察路边的一棵小草;或许,他会在与朋友闲聊时,不经意间流露出他对人生的哲思。 我想通过这些生活化的片段,去展现一个立体的父亲形象。一个在学业上孜孜不倦,但同时也享受着生活乐趣的普通人。一个在学术上严谨审慎,但在家人面前却充满温情的长者。 这部分内容,可能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没有荡气回肠的故事,但它们却构成了父亲生命的底色,是他之所以成为“父亲”的内在驱动力。我想通过这些“家常”的记录,让读者看到,即便是一位伟大的学者,他的生命也同样被无数细微的情感所浸润。 五、 第三章:书与人的对话 父亲的生命,与书密不可分。他的书房,是他的王国,他的战场,也是他的避风港。然而,除了那些被他反复研读的经典著作,我还想去挖掘他阅读的“广度”。 在我眼中,他似乎只沉迷于古籍和学术。但当我开始整理他的藏书,翻阅那些被他标记过的书籍时,我才发现,他涉猎的范围远比我想象的要广。除了中国古典文学、历史、哲学,他还阅读大量的外国文学,关注当代的社会思潮,甚至对一些科学著作也颇有兴趣。 他为什么会阅读这些书?这些阅读,对他的学术研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他是否会在阅读中,找到精神的慰藉,或者获得新的灵感? 我记得,有一次,我在他的书桌上看到一本他刚刚读过的外国小说,我随口问他:“这本书怎么样?”他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开始给我讲述小说中的一个情节,以及那个情节所引申出的关于人性、关于命运的思考。那一刻,我才明白,他对文学的热爱,并非仅仅停留在对文字本身的欣赏,而是更深层次地,对生命、对人类的理解。 这本书,便将尝试去梳理父亲的阅读史。我不会去分析他的学术著作,也不会去评述他的学术思想。我只想从他读过的书,他划过的痕迹,他写下的批注中,去探寻他思想的来源,去理解他选择研究方向的原因,去感受他对知识的渴望和对世界的思考。 我想去探究,那些书,是如何塑造了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他如何在不同的思想体系中,汲取养分,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他的思想,又是如何通过他的著作,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这本书,将是一场“书与人的对话”。通过父亲的阅读,去折射他的人生轨迹,去展现他思想的光芒,去揭示他之所以成为“季羡林”的内在逻辑。 六、 终章:回声与传承 当我合上最后一页泛黄的信件,当我整理好最后一份草稿,我仿佛听到了来自远方的回声。那不是他熟悉的声音,却带着他特有的气息,是那些文字,那些回忆,在他生命中留下的烙印。 写下这本书,并非为了留下一份“官方”的传记,而是为了完成一场与父亲的、迟到的对话。我希望通过这些碎片化的记录,能够勾勒出一个更完整、更立体、更有人情味的父亲形象。一个伟大的学者,也是一个有血有肉、有爱有情的普通人。 我试图在这本书中,捕捉那些细微的情感,那些不经意的流露,那些被时间冲刷得更加珍贵的瞬间。我希望读者能够从我的文字中,看到一个更真实的父亲,一个更鲜活的季羡林。 这本书,更像是我个人的一场回顾和反思。它让我有机会重新审视自己与父亲的关系,重新理解他的人生选择,重新体会他对生命的坚持。那些曾经以为理所当然的事情,如今看来,都带着沉甸甸的意义。 父亲的人生,是一部宏大的史诗,但我更愿意关注其中那些温柔的篇章。那些关于亲情、关于友情、关于他对生活的热爱。我想让读者知道,即便是一位受人敬仰的国学大师,他也有着普通人的情感,有着对生活的热情,有着对家人的依恋。 这本书,不包含我父母的爱情故事,不包含季羡林先生的学术争鸣,不包含他与政界、与文坛的复杂关系。它只是一份微小的个人记录,一份我与父亲之间,不曾说出口的话语的梳理。它是关于一个儿子,对父亲生命痕迹的追寻,是对父亲人格魅力的深深体悟,是对父亲精神遗产的虔诚传承。 愿这本书,能够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一座桥梁,让父亲的精神,以更温和、更真实的方式,继续回响在我的生命中,也回响在那些同样珍视他的人们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