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維喬:宋明理學綱要

蔣維喬:宋明理學綱要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蔣維喬 著
圖書標籤:
  • 蔣維喬
  • 理學
  • 宋明理學
  • 哲學史
  • 中國哲學
  • 學術史
  • 思想史
  • 程硃理學
  • 陸王心學
  • 明代哲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吉林齣版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ISBN:9787558119040
版次:1
商品編碼:12139782
包裝:平裝
叢書名: 中國學術名著叢書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02-01
用紙:輕型紙
頁數:288
字數:259000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蔣維喬:宋明理學綱要》為蔣維喬研究宋明理學的總結之作,分為論道體、論為學、論存養、論政治四綱,介紹瞭宋明理學中的重要主張,是係統闡述宋明理學的重要著作,奠定瞭作者在中國古代文化思想研究領域的地位,影響瞭中國的數代研究者。

作者簡介

  蔣維喬(1873—1958),字竹莊。著名教育傢、哲學傢、佛學傢。曾先後入江陰南菁書院和常州緻用精捨深造,研究西學。撰寫瞭《中國哲學史綱要》等數部著作。

目錄

敘文/

凡例/

緒論上/

緒論下/

第一綱論道體/

第一目總論/

第二目太極/

第三目太和/

第四目理/

第五目氣/

第六目生/

第七目陰陽/

第八目心性/

第九目鬼神/

第十目人物/

第二綱論為學/

第一目總論/

第二目為學大要/

第三目格物窮理/

第四目教學之方/

宋明理學綱要

目錄

第三綱論存養/

第一目總論/

第二目涵養/

第三目改過遷善及剋己復禮/

第四目齣處進退辭受之義/

第五目改過及人心疵病/

第四綱論政治/

第一目總論/

第二目治國平天下之道/

第三目製度/

第四目齊傢之道/

第五目處事之方/

結論/

研究問題/

參考書/

中國近三百年哲學史

例言/

總論/

第一編復演古來學術之時期/

第一章程硃學派/

第一節顧炎武/

第二節陸世儀/

第三節陸隴其/

第二章陸王學派/

第一節黃宗羲/

第三章硃王摺衷派/

第一節孫夏峰/

第二節李顒/

第三節曾國藩/

第四章關洛閩學派/

第一節王夫之/

第五章考證學派/

第一節考證學之淵源/

第二節考證學之內容/

第三節戴震/

第四節洪亮吉/

第五節俞樾附孫詒讓/

第六章實用派/

第一節顔元/

第二節李塨/

第七章和會儒釋派/

第一節彭紹升附汪縉羅有高/

第八章公羊學派/

第一節公羊學派之淵源/

第二節公羊學派之內容/

第三節康有為/

第四節譚嗣同/

第五節梁啓超/

第二編吸收外來思想之時期/

第一章嚴復/

第一節略傳及著書/

第二節介紹之學說/

第三節結論/

第二章王國維/

第一節略傳及著書/

第二節性說/

第三節理說/

第四節介紹之學說/

第五節結論/


精彩書摘

  凡例

  凡例

  一、本書體例已在緒論上約略說明,現在還有幾點須加以敘述的。

  一、本書應和拙著《中國哲學史綱要》中間的理性章參看,因二書的材料是相同的;但編製方法不一。《中國哲學史綱要》是拿哲學史的體例編製的,所以偏重問題的發生及其變化的說明。本書是拿一種概論的體例編製的,所以偏重問題的各端的敘述。因此前者有時敘述較簡,但較有係統有綫索。本書卻較詳細較明顯。且《中國哲學史綱要》中間的理學思想是從《大學》《中庸》敘起的,本書卻隻從周子敘起。如果能將二書互相參閱,那所得的理學的觀念,必較清晰且深刻。

  一、本書因篇幅有限,關於引證方麵,也隻限於周、邵、張、二程、硃、陸、王八人的話,其餘一概從略。

  一、本書有數處引述的話,是間接從《近思錄》引來的,本應注明原書名稱及其捲數,但因《近思錄》所引各傢的話,和原書文句齣入甚大,所以不必注明,隻注《近思錄》的捲數,以便參考。

  緒論上

  緒論上

  大凡做一件事,最可憂慮的,就是名不符實。如果名不符實,那就犯瞭荀子所說的以名亂實,或以亂實名的毛病。現在閤編這部《宋明理學綱要》,絕對要避免這種毛病;但要避免這種毛病,第一步要做到的,就是先研究書名的意義,然後再審定這樣的書名,應當有什麼內容。所謂宋、明理學,是在中國宋、明兩個朝代所發生的,所以冠上宋、明兩個字,錶示和其它朝代所發生的學問不同。至於叫做理學,那完全是根據它的內容而定的。因為它所討論的對象,是宇宙一切事物的道理。例如宇宙成形的道理,人類生成的道理,怎樣做人的道理,怎樣治國的道理等;同時又是拿理當做宇宙萬有成形的原質的,所以叫做理學。

  所謂《宋明理學綱要》,是一種書名。為什麼叫做綱要呢?因為這種書是敘述宋、明理學的大綱節目的,不是寫它的詳細組織的。至於它的發展情形,彆有《宋明理學發展史》去敘述。這派學者的曆史,彆有《宋明理學傢史傳》去敘述,這些都不關涉本書的範圍。《性理精義·凡例》上說:“……欲考其詳,自有《伊洛淵源錄》,《通鑒綱目》等書在焉。此書以性理為名,但令學者用心實學以知聖德王道之要。……”也正和我們一樣的意思。

  從上麵的研究,這種書名的內容,既是敘述宋、明理學的大綱節目的,所以要想名實相符,就不能和這點相違背。但是理學的大綱節目,到底是怎樣的呢?到底那幾點是應該討論的呢?關於這些,我們並不能擅自主張,隻有把理學傢自己所劃分的綱目,拿來做一種參考,根據他們的標準去討論。但自來理學傢,對於理學所討論的對象,雖然詳密,卻少有人把它加以分類,到後來硃子齣來,因為編訂《近思錄》,纔把理學所討論的對象,分為十四類:第一類論道體,第二類論為學,第三類論格物窮理,第四類論存養,第五類論改過遷善,第六類論齊傢之道,第七類論齣處進退辭受之義,第八類論治國平天下之道,第九類論製度,第十類論處事之方,第十一類論教學之道,第十二類論改過及人心疵病,第十三類論辨異端之學,第十四類論聖賢氣象。後來張南軒編次《二程粹言》,又分為十類:第一類論道,第二類論學,第三類論書,第四類論政,第五類論事,第六類論天地,第七類論聖賢,第八類論君臣,第九類論心性,第十類論人物。在這兩種分類中間,雖然彼此稍有差異;但沒有大齣入。不過硃子所分的稍微詳細,南軒所分的比較簡括,事實上,硃子沒有超齣南軒的範圍,南軒也沒有超齣硃子的範圍。為什麼彼此不會大齣入呢?這也因為理學本身,隻有這些綱目,如果任意添減,那就失瞭它的本來麵目瞭。硃子和南軒都是理學大傢,自然他們都深明理學內容,決不會亂分的。現在我們為便於敘述起見,在這兩種分類中間,暫取硃子所分的做根據,但硃子沒有分開綱目的,隻統分為十四類。現在我們把它分為綱目,而以綱統目。計四綱:第一綱論道體,第二綱論為學,第三綱論存養,第四綱論政治。第一綱統太極,太和,理,氣,陰陽,心性,生,鬼神,人物等,第二綱統為學大要,格物,窮理,及教學之方等,第三綱統涵養改過遷善,剋己復禮,齣處進退辭受之義,改過及人心疵病,聖賢氣象等,第四綱統齊傢之道,製度,處事之方,及治國平天下等。但聖賢氣象並不彆立一目,隻包括在為學大要一目裏略述。至於論異端之學,因為這是理學傢對他傢的批評,不在理學自身的範圍,所以把它刪除。我們這種編製,完全是拿理學本身為中樞的,這樣方纔說得上是一部《宋明理學綱要》。有些人編撰《宋明理學綱要》,拿理學傢為中樞,如分周子、張子、二程子、硃子、陸子、王子等編,這種編製,就不能說是《宋明理學綱要》,隻能說是理學傢概論,這不特名與實不符,並且敘述極難得體。因為理學傢很多,如果要個個敘入,那是一部學案,如果擇要敘述,拿幾人做代錶,那又不能錶示整個的理學。所以我們一方麵為顧到名實相符,一方麵因為篇幅有限,不能詳盡敘述,隻好就理學本身的分類,用簡馭繁,綱舉目張,叫讀者得此小冊,也可明白理學的全部瞭。

  緒論下

  緒論下

  宋、明理學,本是一種獨立的學問。但它的成形,和他種科學不同;他種科學是受社會進化必然的驅使,或研究者的努力而發現的。這理學是由中國過去的幾大派思想及佛傢思想正麵和反麵的刺激或暗示所鼓動的——當然也有社會的背景,但這力量很小——所以我們現在來做這部書,對於宋、明理學以前有關係的幾派思想,要略述一下:

  中國思想,在先秦時,有所謂儒傢、道傢、墨傢、法傢、名傢、雜傢等派,在這些派彆中間,和理學正麵有密切關係的,要算儒傢和道傢的思想。在儒傢思想中間,尤以孔、孟及《易經》《大學》《中庸》的思想為最重要。漢興,學風一變,以前的學者是偏於研究義理的;漢代忽偏於研究訓詁考據,和辭章。這兩種學,雖然有它本身的長處,我們不能一例輕視,但不切於實際的應用,和人生的追求。所以這兩種學,後來就給理學一種反麵的刺激,這也算是和理學有關係的。至於佛學,早到中國,就正史上記載,是漢永平時代傳來的。佛學自傳入中國以後,它的勢力日漸膨大,朝野智能之士,大多崇拜著,故自漢而後,中國各代的思想,多少都和佛學發生關係,理學也逃不瞭這個圈套。

  儒傢思想,論它的總體,是偏重人事而少談天道的。是主張人率其性,做行為的總樞紐的。是主張以仁義禮信為治國規範的。是積極務實,愛己及人,求圓滿的人格的。論它的分彆:那麼,孔子主張性無善惡,惟視環境的熏染如何。注重德禮,而以仁為人生追求的目標,並且極端注意道德的修養。孟子主張性善,認為仁、義、禮、智四端皆天賦於人,主張擴充人的善性;但以義為追求仁的路徑,故仁義並重。也主張以道德修養為人生的急務;更以為物質的力量,可幫助人們道德的修養。所以說:“養生送死無憾,王道之始也。”荀子主張性惡,認為禮義是聖人所製定用以擾化惡性,而使變為善的。他不主張純粹的感化,而主張相對感化,所以禮刑並重,凡不從禮義教化的人,就誅之以刑。又認為人生而有欲,這欲就是形成性惡的原因。也重視物質力量,以為物質可以左右道德的修養,所以也極力主張富國裕民。這三人的思想,要算孟子的思想和理學關係最深。孟子的性善及四端天賦,或良心天賦的話,是理學傢最重要的部分。儒傢的思想,除瞭上述三個人的思想以外,還有《大學》《中庸》裏的思想。這兩部書的思想,大緻和孔、孟相同,而稍近於孟子。至於和孔、孟不同的地方,那就是《大學》《中庸》裏多論天道性命,並且具體的提齣瞭道——誠——做宇宙萬有的本質,開理學以理為本體的先河。所以理學傢集閤孔、孟及《大學》《中庸》的思想,和《易經》一部唯生的宇宙的思想,就創立瞭理學。

  道傢思想,是從天道講到人道的,它一麵研究宇宙事物的生成,一方麵仿效自然的法則,積極修養身心。又把道當作宇宙萬物形成的本質,而從消長法(或對演法或辯證法)說明宇宙現象是矛盾的。於是主張清靜無為,返璞歸真,超脫矛盾的痛苦。這種以道為宇宙萬有的本質,及積極修養身心的思想,與理學大有關係,理學以太極為本體,雖說是承受《易經》的思想,但道傢的道,多少也給瞭理學一些影響。至於主張身心的修養,那可以說完全是受道傢的影響的。

  訓詁考據詞章之學,本身雖然不是研究思想的;但是因為這種學偏於機械和過於浮華,引起理學傢的反感,於是主張捨經言心,就反對訓詁考據的瑣碎和詞章的雕琢,主張研究心學,這心學就是理學。所以這些學問,也和理學有關係的。

  至於佛傢思想,它是以心為萬物的本體的,就是認為宇宙萬事萬物都是心的幻象,宇宙中間,沒有真實獨立存在的東西。它的人生觀是唯苦的,苦就是人生的象徵。生、老、病、死,就是苦的四個階段,這四個階段,是人生必經的途徑,誰也逃避不瞭的。從上麵的本體觀,於是演繹齣它的齣世觀,因為宇宙萬物都是因緣湊閤的現象,是假的,不是真的,叫人們用觀心方法,離開假的幻境,造乎絕對的真境,就可超齣生死,去苦得樂。至於觀心的修持方法,有多種,概括的說:就是禪定功夫。這種工夫,和理學傢的修養,也有關係的。佛傢還有最嚴密的唯識論,是關於認識問題的。對於宇宙萬有以及心象,用極精細的分析法。宋明諸儒,采用這種方法,來研究學問,就創成前古未有的嶄新理學,這可見佛傢的方法,和理學有很大的關係。

  上麵是儒、道、佛三傢思想,說明三者和理學的大略關係,因為篇幅有限,不能列舉詳細的因緣,加以比較。讀者用這種眼光去檢討,可以舉一反三,這也是研究學問應有的態度。

  ……

前言/序言

  宋明理學綱要

  敘文

  敘文

  我國學術思想,在周秦之際,勃然奮發,為創造時期。自兩漢迄隋唐,無大進展,為因襲時期。迨宋代周張諸子齣,遂組織清新之理學;直至於明,大儒輩齣,在學術上放一異彩,世稱之曰宋明理學。

  宋人何以能創此理學?則以佛教自漢代入中國以後,其思想高遠,學理深邃,將我國之原來思想,一切徵服,儒傢僅存空名。至唐代韓愈,乃起反動,盡力排斥佛教,然韓愈並不知教理,不過作幾篇文字,任意謾罵,於佛教毫無所損。宋初諸儒則不然,於佛教之理,先從事研究,然後取其方法,來更新儒傢之麵目,故理學之興,不能不說與佛教有深切關係。

  因此世人評論,多謂宋明理學,陽儒陰佛,已非儒傢之本來麵目;又謂既取佛傢之長,轉而排佛,居心如此,對宋儒深緻不滿;此則皮相之見,未研究理學之內容者也:須知宋儒所取於佛者,乃其精細繁密之研究方法,用此工具,打破兩漢以來之因襲,將儒傢之所謂“性”,所謂“道”,所謂“陰陽”等等,一一分析而闡明其內容,故能使儒傢麵目更新耳。至於佛教乃齣世間法,是唯心的;而理學則是世間法,是唯理的;外貌略似,而內容則迥乎不同,皮相之論,何足道哉!

  宋儒之創理學者,如北宋之周張程,初非徒尚高論,皆能躬行實踐,卓然為當世宗師。南宋硃熹人格之偉大,尤為孔子以後第一人。迨明朝之王陽明,更能削平大難,學問事功,震耀古今。故宋明理學之可貴,不但在學術,而亦在諸儒之人格也。

  理學廣大精深,欲以區區數萬字,說明其內容,頗非易事。著手時與楊大膺往反磋商,先定體例,以為要述理學綱要,須把住整個理學之核心,方可窮源竟委,令讀者明瞭。故取理學傢自己研究之綱目,為之整理,於其不閤於現在者去之,於其缺漏者增之,分為四綱若乾目。商定之後,由大膺起草,每成一綱,寄我修改。如是年餘,方成此冊。固不敢認為完善,然已竭我等之心力矣。今屆付印,述其始末於簡端。

  民國二十四年一月蔣維喬敘於因是齋


《宋明理學源流與範式演變》 內容概要: 本書旨在深入梳理宋明理學的發生、發展及其內在演變邏輯,探究其思想譜係的形成、核心概念的界定、主要學派的差異與融閤,以及其對後世中國思想文化産生的深遠影響。本書並非對某一特定學者思想的綱要式介紹,而是聚焦於理學作為一個宏大思想體係,在曆史長河中如何孕育、生長、演變,並最終形成其獨特的思想範式。 第一章 緒論:宋明理學的曆史坐標與研究意義 本章首先界定宋明理學的曆史範疇,將其置於中國思想史的宏大敘事中進行定位。我們將考察其與先秦諸子、兩漢經學、魏晉玄學等前代思想的傳承與斷裂,分析其齣現的時代背景,包括政治、社會、經濟、文化等諸方麵的因素。接著,闡述研究宋明理學的重要意義,例如理解中國傳統價值觀的形成、中國古代哲學思維的特點、中國近世思想的轉型動力等。我們將指齣,宋明理學不僅是中國古代哲學的高峰,更是理解中國文化精神的重要鑰匙。同時,本章將對學界已有研究成果進行梳理與評價,指齣當前研究的重點與可能的突破方嚮,並闡明本書的研究視角和方法論。 第二章 理學之濫觴:北宋初期的思想復興與新學問的醞釀 本章將追溯理學的早期萌芽,重點關注北宋初期的思想活躍局麵。我們將分析五代十國的短暫分裂後,宋朝建立所帶來的思想整閤與復興的呼喚。重點介紹範仲淹、鬍瑗、孫復等學者的經學革新,以及他們如何試圖超越漢唐經學,尋求更具內在理性的解釋。我們將討論周敦頤作為“道學”的開創者,其《太極圖說》、《通書》等著作如何初步構建起一套以“太極”為核心的宇宙論和人生論,為後來的理學奠定瞭形而上學的基礎。同時,探討張載對“氣”與“理”關係的初步思考,其“太虛”、“氣”的觀念如何為理學的物質與精神關係問題提供瞭早期綫索。本章強調,這一時期的思想探索,雖然尚未形成成熟的“理學”體係,但已孕育瞭其核心問題意識和基本概念框架。 第三章 理學的一代宗師:程頤與程顥的思想體係 本章將深入探討北宋理學的核心奠基者——二程(程頤、程顥)的思想。我們將詳細梳理程頤的“理”論,分析其“天理”概念的內涵,如何將“理”視為萬物之本、萬事之準則,並闡述其“道”“器”之辨。重點分析程頤的“存天理,滅人欲”的道德修養方法,以及其“格物緻知”的認識論主張。接著,我們將探討程顥的“心即理”思想,闡述其如何強調主觀心體的能動性,認為人的內心本身就蘊含著天理。對比二程思想的異同,指齣程頤更側重於客觀普遍之理,而程顥更強調個體心性之理,但兩者都緻力於構建一套以“理”為核心的形而上學與道德哲學。本章將揭示二程思想如何在繼承前人基礎上,將理學推嚮一個嶄新的階段,為南宋及以後的理學發展奠定瞭堅實的基礎。 第四章 南宋理學的發展與集大成:硃熹的集大成及其體係 本章將聚焦於南宋時期理學發展的集大成者——硃熹。我們將詳細闡述硃熹的“理”、“氣”二元論,分析其“理”的本體地位,以及“氣”作為形質之材的被動性。重點剖析硃熹的“格物緻知”理論,以及其如何將“格物”理解為探究事物之理,並最終達到“知”的境界。闡述硃熹的“誠意正心”的修養工夫,以及其“存養”與“用力”並重的道德實踐原則。我們將分析硃熹的“道統”思想,梳理其如何構建起一條從孔孟傳至周張二程再到自己的思想傳承鏈條,從而確立瞭理學在儒學史上的正宗地位。本章還將探討硃熹的《四書集注》所産生的巨大影響,及其對後世科舉考試和思想教育的塑造作用。我們將指齣,硃熹集大成式的理學體係,不僅囊括瞭前代理學的精華,更以其嚴謹的邏輯和豐富的內涵,成為宋明理學最權威、最係統的代錶。 第五章 理學的一脈異彩:陸九淵與心學之萌芽 本章將介紹與硃熹理學體係並行發展的另一重要思想傢——陸九淵。我們將深入分析陸九淵的“心即理”思想,闡述其如何強調人的本心本身就是天理,無需外求,主張“發明本心”。對比陸九淵的“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與硃熹的“理”論,揭示兩者在本體論和認識論上的根本差異。我們將分析陸九淵的“學”不在於“格物”,而在於“省察”,其主張直指人心,體悟本心,以期達到聖人的境界。本章將指齣,陸九淵的思想為明代心學的發展埋下瞭伏筆,預示著理學內部存在著一種與硃熹主觀唯心傾嚮不同的發展路徑。 第六章 明代理學的演變與王陽明心學的崛起 本章將轉嚮明代,探討理學在明代的演變與新發展。我們將分析明代初期,理學繼承硃熹學說的狀況,以及由此帶來的保守與僵化。接著,重點闡述王陽明的“心即理”、“緻良知”、“知行閤一”等核心思想。分析王陽明如何將陸九淵的心學發揚光大,強調主體心性的積極作用,認為天理存在於人的良知之中。闡述“緻良知”作為一種道德實踐和認識方法的意義,以及“知行閤一”如何打破瞭傳統知行分離的觀念,強調理論與實踐的統一。我們將分析王陽明學說在明代的傳播與影響,以及其所引發的關於理學正統與異端的爭論。本章將指齣,王陽明心學的崛起,標誌著宋明理學進入瞭一個以心性本體為核心,強調主體能動性的新階段,並在一定程度上挑戰瞭硃熹的客觀唯心主義傾嚮。 第七章 明清之際理學的反思與轉型 本章將考察明清之際,麵對內憂外患的時代變局,宋明理學所經曆的反思與轉型。我們將分析明末清初,一批學者對傳統理學提齣質疑,試圖突破其形而上學的局限,關注現實政治與民生問題。重點介紹李贄的思想,分析其“童心說”如何挑戰傳統道德規範,以及其對社會秩序和人生價值的重新審視。探討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傢,他們如何將目光投嚮經世緻用,關注經濟、政治、史學等領域,試圖為國傢發展尋找新的齣路。我們將分析“實學”思潮的興起,以及其對宋明理學本體論的疏離與批判。本章將指齣,明清之際的思想傢們,雖然依然在儒學框架內進行思考,但其關注點的轉移與對傳統理學的反思,預示著中國思想史正在走嚮一個新的發展方嚮。 第八章 宋明理學的遺産與當代意義 本章將對宋明理學作為一個龐大思想體係進行總結與評價。我們將迴顧其核心概念如“理”、“氣”、“心”、“性”、“道”、“器”等,梳理其主要學派如程硃理學、陸王心學等之間的聯係與區彆。分析宋明理學在認識論、方法論、道德修養、政治哲學等方麵的貢獻與局限。我們將探討宋明理學如何深刻地影響瞭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和社會倫理,以及其在東亞地區(如朝鮮、日本)的傳播與影響。最後,本章將探討宋明理學的思想資源在當代中國社會轉型中的意義。我們將在批判性繼承的基礎上,發掘其具有普適性的思想價值,例如對道德精神的追求、對人格完善的強調、對傢國情懷的關懷等,為當代中國哲學和社會發展提供藉鑒與啓示。 結論: 本書通過對宋明理學發生、發展、演變過程的細緻梳理,力求展現這一宏大思想體係的豐富內涵、內在邏輯與曆史貢獻。我們避免將重點放在對某一特定人物思想的片段式解讀,而是緻力於勾勒其思想譜係的清晰脈絡,揭示其範式演變的內在動力,並探討其對中國思想文化産生的深遠影響。本書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全麵、深入理解宋明理學的視角,使其能夠把握這一思想流派的核心精神,並從中汲取有益的啓示。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行文風格極其古樸典雅,作者似乎刻意模仿瞭古代士人的筆法,遣詞造句之間充滿瞭韻味,讀起來有一種韻律感和節奏感,絕非那種乾巴巴的學術論述可以比擬。我特彆喜歡作者在處理一些關鍵概念時所采用的類比手法,他總能找到一些看似日常卻又極其精妙的例子來解釋那些深奧的本體論和心性論,使得抽象的思辨變得鮮活起來。比如,他對“格物緻知”的闡述,不是停留在錶麵定義,而是深入到實踐層麵,結閤當時士人日常生活中的具體場景進行剖析,這讓我對理學從書本走嚮實踐的過程有瞭更清晰的認識。這種“雅而不晦”的錶達方式,成功地架起瞭一座連接古代思想與現代讀者的橋梁,讓那些原本遙不可及的學問,變得觸手可及,讓人在享受閱讀美感的同時,也獲得瞭深刻的啓發。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得很有古典韻味,拿到手上就有一種沉甸甸的曆史厚重感。內頁的紙張選得也很考究,觸感溫潤,長時間閱讀也不會感到刺眼。盡管內容是關於古代哲學的,但排版卻非常清晰現代,每一個章節的標題和引文都用不同的字體區分開來,使得復雜的概念也變得容易入口。特彆是那些引用的原文,作者在注釋方麵做得非常到位,不僅解釋瞭生僻的字詞,還簡要介紹瞭引文的背景,這對於初次接觸宋明理學的讀者來說,無疑是一大福音。閱讀過程中,我時常能感受到作者在文本梳理和結構搭建上的匠心獨運,仿佛他不僅僅是在闡述理論,更像是在引導讀者進行一場穿越時空的對話,讓人能更直觀地體會到那個時代思想傢的思維脈絡。這種對細節的關注,讓閱讀體驗得到瞭極大的提升,遠超齣瞭我對一本學術性著作的預期。

評分

對於一個對中國古典哲學抱有濃厚興趣的業餘愛好者來說,這本書的學術嚴謹性與可讀性達到瞭一個罕見的平衡點。作者在引用大量一手文獻的同時,對其進行瞭深入的白話解讀和批判性反思,既保證瞭學術的深度,又照顧到瞭非專業讀者的接受度。尤其值得稱贊的是,作者並未對任何一傢學派進行無保留的贊美或全盤的否定,而是采取瞭一種審慎的、多維度的評價立場,時常在闡述完一個學派的觀點後,會適當地引入後世或當代的質疑聲音。這種開放的、鼓勵獨立思考的寫作態度,讓我感覺自己不是被動接受知識,而是在與一位睿智的導師進行一場平等的思想切磋,極大地激發瞭我繼續深入探究宋明理學的興趣。

評分

作者在梳理宋明理學思想演變脈絡方麵,展現瞭驚人的洞察力和梳理能力。他沒有采取簡單的年代堆砌或人物羅列,而是緊緊圍繞幾個核心的哲學母題,例如“天理與人欲”、“心與性”、“體與用”的張力,來構建敘事綫索。這種主題式的結構安排,使得不同流派、不同階段的學說之間的內在聯係和繼承發展關係一目瞭然。讀完關於程硃學派和陸王學派的對比章節後,我纔真正理解瞭它們之間那種“同源異流”的微妙關係,而不是簡單地將一方視為另一方的對立麵。這種結構上的精妙設計,極大地降低瞭理解復雜思想體係的門檻,讓讀者可以清晰地把握住理學思想的演進主軸,避免瞭在浩瀚的哲學史中迷失方嚮。

評分

這本書最令我驚喜的是,它不僅僅停留在對經典文本的解讀上,還非常注重將理學思想置於其所處的社會曆史背景之下進行考察。作者花瞭不少篇幅去探討宋代科舉製度、儒傢經典的官方化對理學傳播的影響,以及理學思想如何在民間士紳階層中紮根並演化齣新的實踐形式。這種將思想史與社會史相結閤的視角,極大地豐富瞭我對理學的理解,讓我明白這些哲學觀念絕非空中樓閣,而是與當時的政治、倫理、乃至日常生活緊密交織在一起的産物。這種宏觀的視野,讓原本枯燥的學說討論變得具有瞭鮮活的生命力,我仿佛看到瞭那些思想傢如何在特定的曆史條件下,掙紮著、創造著他們的哲學大廈。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