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4-12-17
心理学导论(第2版)(教师教育系列教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公共心理学是体现师范教育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承担着培养教师教育类专业学生教育科学素质的使命,对培养未来合格的中等学校教师师范素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书在面向教师教育类专业特色的同时,兼顾学生未来职业的需要,在加强思想性和科学性的基础上,更加突出专业性、应用性、职业性和可操作性。本书共分15章,以普通心理学内容为主,包含了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和健康心理学等内容。根据教育部考试中心制定的《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标准及大纲》,本书增加了学习理论、学习策略、学习迁移等教育心理学内容,并将心理学基本理论与教育教学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将学科*新发展成果引入到教材中,既能完成公共课“心理学”教学大纲的要求,又能覆盖教师资格证考试大纲中全部心理类知识点,有助于教师教育类专业学生更好地备考。
在内容组织形式上,各章内容涵盖知识要点、正文、阅读资料、复习思考题及教师资格证考试真题等。在正文的编写中,本书尽可能遵循少而精的原则,对未尽之意采用阅读资料、附录的形式进行补充。补充资料和附录的内容多样,既有心理学小测验和心理学动态介绍,也有对所学理论的应用示例。这样既拓展了学习者的知识视野,又增加了趣味性和实用性,使本书的可读性更强。
本书适合教师教育类专业学生作为公共课心理学教材,亦可作为成人高等教育的教材,还可以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用书和其他对心理学感兴趣者的自学教材。
第2章科学的心理观
2.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心理观
人的心理现象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心理的实质究竟是什么?在人类漫长的历史中,人们一直在寻找这一问题的答案。在古代,由于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知识水平的限制,人们对自己的身体结构和机能缺乏正确的认识,因而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心理现象,不能揭示心理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其本质,认为人的心理现象,如感觉、记忆、思维、睡眠、做梦及觉醒等都是与身体有特殊关系的灵魂的活动,认为灵魂是不依赖于物质而独立存在的精神实体,认为灵魂是不灭的、超自然的东西。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唯物主义心理观出现,于是在心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上逐步形成了两种根本对立的心理观:唯心主义心理观和唯物主义心理观。
2.1.1唯心主义的心理观
在对心理现象的理解上,唯心主义认为心理是脑之外的,不依赖于物质独立存在的,主张心理的东西是第一性的,心理决定着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一切物质都是第二性的,是由心理派生的,是心理的产物。唯心主义者颠倒了心和物的关系,他们的观点是错误和荒谬的。
唯心主义有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者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由存在于世界之外的“绝对观念”或“宇宙精神”决定的,都是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绝对观念”的产物。如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黑格尔认为,“绝对观念”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出现以前,就已经存在了,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由“绝对观念”发展而来的。
主观唯心主义者则认为“心”是万物和宇宙的主宰,客观事物都是由个人的感知、思维,即心理决定的,是心理的产物。我国南宋时期的陆九渊认为:“宇宙即我心,我心即宇宙。”明朝的王阳明说:“天下无心外之物”“天地万物皆在吾心之中”。英国大主教贝克莱也提出:“存在就是被感知”“物体是观念的集合”等。
形形色色的唯心主义者把心理、“绝对观念”看成是第一性的,认为心理、“绝对观念”产生客观事物。唯心主义者颠倒了心和物的关系,他们的观点是错误和荒谬的。
2.1.2唯物主义的心理观
唯物主义的心理观主张客观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第一性的,而心理是物质派生的,是第二性的。唯物主义的心理观虽然有各种说法,但都把心理现象看成是物质活动的产物,是身体的机能,是在一定事物的作用下产生的,从而正确地说明了心和物之间的关系。
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心理观认为心理活动是身体的一种机能。战国时期的荀况(约公元前313—前238)说:“形具而神生,好、恶、喜、怒、哀、乐臧(藏)焉,夫是谓之天情。”他认为先有物质的身体,后有精神,人的好、恶、喜、怒、哀、乐等精神现象的产生是与身体分不开的。魏晋南北朝时的范缜(约450—515)也指出:“形者神之质也,神者形之用也。”又说:“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就是说物质的身体是主体,而精神只是物质身体的作用,是从属于物质身体的。身体死亡了,精神也就必然随之消失。明末清初的学者王夫之(1619—1692)说:“形也,神也,物也,三相遇而知觉乃发。”他认为心理现象是人对外界事物的感知、辨别和感受。明代医药家李时珍(1518—1593)提出“脑为元神之府”和“泥丸之宫,神灵所集”的论断。清代名医王清任(1768—1831)在《医林改错》中明确提出“灵机、记性不在心在脑”的著名论断,这是唯物主义思想的杰出表现。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唯物主义者都能正确阐明心理现象。如法国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者拉美特利(J.O.LaMettrie,1709—1751)说:“人不过是一架巨大的、极其精细的钟表。”德国的毕希纳(L.Büchner,1824—1899)、福格特(K.Vogt,1817—1895)等人错误地认为脑髓分泌出思想正如肝脏分泌胆汁一样。这些朴素、机械的唯物论观点是缺乏发展的、辩证的观点,看不到人的社会实质,看不到心理活动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及其能动性,而把人看成机器,把人产生心理活动看成像机器的功能一样,仍然不能科学地揭示人的心理的本质。
只有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以后,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总结了长期以来人类的认识成果和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才对人的心理实质作出科学的解释。
2.2科学的心理观
科学的心理观认为: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客观现实是心理活动的源泉和内容;心理是脑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人的心理是在社会实践中发生和发展的。
2.2.1心理是脑的机能
人的心理是怎样产生的?是从哪里产生的?在古代,由于科学不发达,人们发现心脏停止跳动时,人的精神活动也随之停止,于是就认为心脏是精神活动的器官。直到18世纪前后,人们才逐渐认识到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
(1)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逐渐体会到人入睡后,心脏虽仍在跳动,却不能反映外界现实;人在醉酒、药物麻醉或脑受损伤时,心脏几乎无变化,人的心理却发生了变化,这主要是人的神经系统或人脑发生了变化。因此,人们逐渐认识到脑在心理活动中的重要地位。
(2)生理解剖学的发展,促进了人们对脑机能的认识,特别是临床方面的经验与发现,证实了脑在心理活动方面的功能。例如,法国医生布洛卡于1861年发现大脑左半球额下回有“语言运动中枢”,若该区受损伤,人就失去了说话的能力。随后,人们又发现大脑额叶中回有“书写中枢”,额叶上回后部有“言语听觉中枢”,如果这些部位受损伤,相应的心理活动就会产生障碍等。这些临床的经验与事实都进一步表明,脑是心理的器官。
(3)“反射”概念的提出和条件反射学说的建立,使心理生理机制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17世纪法国学者笛卡儿提出了“反射”的思想,认为动物的活动和人的不随意活动都是借助神经系统所实现的对外界刺激有规律的应答活动,即反射。俄国生理学家谢切诺夫把反射的概念推广到人的一切活动领域,认为有意识或无意识的生命的全部活动,就其产生的方式来说,都是反射。这一理解,对于心理现象的科学说明是一个飞跃。1900年,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对动物和人的反射活动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创立了条件反射学说,进一步揭示和证实了人脑与人的心理活动之间的密切关系。
心理是脑的机能,人脑是心理产生的物质基础,人脑为心理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但要把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性,必须通过社会实践活动。
2.2.2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
心理就其产生的方式来说,是脑的反射活动。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对人类来说,客观现实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是指人类赖以生存和实践的自然界,如天地日月、山川河流、飞禽走兽、花草树木。社会环境是指人类所有的社会生活,以及与之相联系的各种社会事物,如生产劳动、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人际关系等。社会环境是人的心理最主要的源泉。只有当客观现实作用于我们的感觉器官时,我们才能产生感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情感等各种各样的心理现象。无论是简单的心理现象,还是复杂的心理现象,甚至神话中虚构的人物和故事情节,其内容都来自客观现实。如孙悟空的神奇变化、嫦娥奔月的神话,虽然十分离奇,但是构成这些形象的原始材料仍然来自客观现实。因此可以说,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作用于人脑的产物,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反映,客观现实是人心理的内容和源泉。
……
第1版前言
本书是为师范院校学生编写的公共课心理学教材,亦可作为成人高等教育的教材,还可以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用书和其他对心理学感兴趣者的自学教材。
公共心理学是体现师范教育特点的一门教育专业基础课程,承担着培养师范类学生教育科学素质的使命,对培养未来合格的中等学校教师师范素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然而,目前综合性大学师范类公共心理学具有新的特点,怎样才能体现该课程在高等师范人才培养中的作用,这是公共课心理学这门课程所面临的新挑战。本书力图建立适合综合性大学自身特色的高等师范教育的心理学体系、结构和内容。
《心理学导论》,顾名思义,即心理学的入门书,专为初学心理学的学生编写。作为一本教材,应该做到深入浅出地、系统地阐述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较新的研究成果,把实用性的、可操作性的内容尽量展示给学生,使学生感兴趣,易学易懂,为学生今后学习心理学的其他分支学科打下良好的基础,这是作者编写本书的主旨。
本书在构想与撰写期间,始终遵循以下三大原则。
第一,在服务对象上,《心理学导论》遵循专业化与大众化兼顾的原则。心理学是师范类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作为大学心理学的教科书,在知识的深度与广度上,必须与师范大学专业教育水准相符合,做到专业化。另外,为适应学生的需要,并使心理学的正确知识广为流传,本书力图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做到大众化。心理学是人研究自身问题的科学,心理学的知识也是每一位大学学子成长的共同需要。但是很多学生表示,在接触到心理学这门课的知识之后,有“见山不是山”的感觉,甚至有人失望地表示,大学开设的心理学课程,并不是他们原本所想象的心理学。为此,本书在取材与撰写时,除在文字上力求深入浅出之外,在举例说明时也尽量求取生活化。
第二,在教材内容上,本书遵循学术性与实用性并重原则。从心理学性质的一个层面看,心理学应属学术性的学科。心理学的理论不仅涉及生物学、生理学、社会学、统计学、哲学以及精神医学等各方面的专门知识,而且其本身也是学派众多、理论纷争且专门术语含义抽象。从心理学性质的另一个层面看,心理学所探讨的问题,总离不开人的生活实践。在学习心理学的人中,真正以研究为目的的专攻者很少,而希望由此获得有关生活实用知识者却甚多。因此,本书在内容陈述上,力求学术性与实用性并重,以使学习者经由对理论问题的探讨,了解自己,认识别人,洞察世界,从而在精神上找到安身立命之所,并进而影响和促进其学习、生活和工作。
第三,在教材结构上,本书遵循实用性、创新性和操作性并重原则。在加强思想性和科学性的基础上,更加突出实用性、创新性和可操作性,突破传统局限,更新教材内容,建立适合综合性大学自身特色的高等师范教育的心理学体系、结构和内容。除了正文之外,本书还设计了各章的知识要点、阅读资料、复习思考题等。根据公共课任务重、课时少的特点,全书正文的编写尽可能地遵循少而精的原则,对未尽之意采用阅读资料、附录的形式进行补充。补充资料和附录长短不拘,内容多样,既有心理学的小故事和神话传说,也有心理学小测验和心理学动态介绍,还有对所学理论的应用示例,有的则是对正文内容的补充说明和延伸。这样既拓展了学习者的知识视野,又增加了趣味性,使本书可读性更强。
本书各章执笔分别是:张朝(山东理工大学)、李天思(潍坊学院)编写了第1、3、4、5、6章;于宗富(山东理工大学)、孙宏伟(潍坊医学院)、徐运国(济南职业学院)编写了第2、7、9章;陈一平(山东理工大学)、王瑶(张店区教师进修学校)编写了第8、13、14章;程巍(滨州学院)、范喜庆(济南幼儿师范学校)、张朝编写了第10、11、12章;张朝还编写了附录。本书由张朝、李天思、孙宏伟任主编,陈一平、于宗富、程巍任副主编。
本书的编写得到了山东理工大学谭秀森副校长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得到了各兄弟院校的专家、同行及相关领导的指导和帮助,得到了山东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魏峥教授、王有爱院长、姜运生副院长、司淑梅科长及有关人员的帮助。此外,本书还参阅了许多专家、学者和同行们的著作和研究成果,在此一并表示衷心感谢。限于编者的水平,本书可能存在遗漏和不妥之处,敬请读者和专家批评指正,以便在再版时予以修订,使本书渐臻成熟。
编者
心理学导论(第2版)(教师教育系列教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