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长安城郊园林文化研究

唐长安城郊园林文化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令福 著
图书标签:
  • 唐代
  • 长安城
  • 园林
  • 文化
  • 历史
  • 建筑
  • 景观
  • 社会生活
  • 都城
  • 考古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534996
版次:1
商品编码:12147569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84
字数:45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唐长安城郊园林文化研究》分为上下两编。上编论说了唐长安城东南隅曲江园林文化的形成、特色及影响,认为曲江的园林文化兴起于秦汉,成于隋而盛于唐,宋元明清随都城东迁而逐渐衰落,21世纪将重现辉煌。唐代曲江是都城长安有活力的地方,曲江流饮、杏园探花、雁塔题名、乐游原登高、芙蓉园看花等中国古代脍炙人口的文坛佳话就发生在这里,曲江之于长安即如今日西湖之于杭州。下编讨论了唐长安城南郊少陵原与樊川的园林文化。“城南韦杜,距天尺五”,这里贵族别墅园林广布,有著名的杜甫别业、很早的“人间天堂”,加上樊川八大寺院,成为首都长安郊区的文化高地。龙首原的地理形势是决定唐长安城曲江及南郊园林繁盛的重要基础。

内页插图

目录

上编 唐长安城东南隅曲江园林文化
前言 i
插图目录 ix
列表目录 xiii
第一章 宜春、乐游皇家苑,曲水流觞芙蓉园——曲江文化源渊长 3
一、秦宜春苑与隑州 3
二、汉宜春苑、乐游苑与曲江 6
三、隋大兴城、芙蓉园与曲江 10
第二章 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唐代曲江的园林建设 21
一、唐代曲江园林建筑的兴衰 21
二、唐代曲江文化区的规模及其园林风光 32
第三章 皇帝游幸芙蓉园,赐宴百官曲江亭——皇家、政府组织的曲江游宴活动 42
一、六飞南幸芙蓉苑,十里飘香入夹城——皇帝游幸芙蓉园 42
二、密座千官盛,场开百戏容——百官宴饮曲江亭 51
第四章 杏园探花、雁塔题名、曲江流饮——进士的曲江游宴活动 59
一、及第新春选胜游,杏园初宴曲江头——进士曲江宴的起源与发展 59
二、几种典型的庆贺活动 63
三、进士团——民间经济组织的应运而生 72
第五章 文人觅诗处,万民节庆园——文人的四季诗情与百姓的节俗活动 77
一、大抵世间幽独景,最关诗思与离魂——长安文人四季觅诗曲江头 77
二、都人赏于曲江,莫盛于中和、上巳节——长安百姓节日胜游曲江 89
第六章 曲江文化的衰落与重生——宋代以来的曲江 110
一、曲江宫殿、游乐燕喜之地皆为野草——宋代的曲江 110
二、曲江池畔黍离离,芙蓉园中牧儿讴——明代的曲江 113
三、曲江、杏园、乐游宴喜之地无涓流残址之可寻——清末至民国时期的曲江 118
四、曲江文化胜迹,21世纪重现辉煌——当代的曲江建设 121
下编 唐长安城南郊少陵原与樊川园林文化
第七章 皇家贵族陵邑,上林苑中有苑——秦汉时代的少陵原与樊川 129
一、少陵原上汉宣帝杜陵与杜陵邑 129
二、凤栖原上的张安世家族墓地 154
三、杜南苑与樊川:秦汉皇家禁苑 162
第八章 少陵诗圣,杜曲桑田——杜甫在长安城南 185
一、杜甫的生平 185
二、杜曲幸有桑麻田:杜甫在城南的住所 190
三、朝扣富门暮随马:杜甫在城南的生活 195
四、杜陵题诗乃如史:城南生活对杜甫成为“诗史”的影响 206
五、工部千秋庙貌新:杜公祠的建设与发展变迁 209
第九章 城南别业,人间天堂——唐代学者别业园林 220
一、城南别业园林的分布 220
二、何将军山林 232
三、杜佑庄园 246
四、中国最早的“人间天堂”——员庄 255
五、其他学者别业 260
六、少陵樊川的景观及其与长安城的关系 280
第十章 城南韦杜,离天尺五——唐代长安城南韦杜家族的繁盛 286
一、唐代以前韦氏家族历史及其主要人物概述 286
二、唐代以前杜氏家族历史及其主要人物概述 289
三、唐代长安城南韦杜家族的繁盛 291
四、韦杜世居及其庄墅园林 321
第十一章 华严祖庭,樊川八寺——宗教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330
一、华严宗的成立及其背景 330
二、华严宗的发展与繁荣 341
三、华严祖庭华严寺及其建筑园林特点 355
四、樊川八大寺的分布及其园林变迁 360
第十二章 城南胜游地,兴修杜公祠——宋元明清以来的少陵樊川文化 369
一、宋代以来游记中的长安城南印象 369
二、元代西安城南少陵地区 388
三、明代西安城南少陵地区 398
四、少陵原上的明秦王“小十三陵” 403
五、清代西安城南少陵地区 415
六、民国时期城南少陵地区 422
七、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城南少陵地区 432
第十三章 结语:盛世少陵原,巨龙航天梦 441
一、唐都长安郊区最宜居最兴业的生态文化区 441
二、少陵樊川地区位于古都长安城市的龙脉南端 444
三、如何实现西安航天城文化生态园的建设目标 451
四、文化与生态建设是航天基地巨龙腾飞的双翼 455
参考文献 460
后记 464
插图
图1-1 西汉时代的曲江地区 9
图1-2 隋大兴城六爻与曲江图 13
图2-1 唐代曲江园林平面布局示意图 25
图7-1 汉宣帝杜陵位置示意图 130
图7-2 杜陵陵区平面示意图 135
图7-3 汉宣帝杜陵 136
图7-4 杜陵陵碑 136
图7-5 长乐未央圆瓦当 137
图7-6 长生无极圆瓦当 138
图7-7 鎏金铜构件 139
图7-8 杜陵1号陪葬坑出土的陶俑 140
图7-9 杜陵陪葬墓 141
图7-10 卷云纹瓦当 143
图7-11 杜陵东园——汉宣帝孝宣王皇后陵 144
图7-12 杜陵南园——汉宣帝许皇后少陵 145
图7-13 秦杜虎符 152
图7-14 张安世家族墓地布局图 154
图7-15 张安世墓地发掘现场 155
图7-16 张安世墓地出土战俑 156
图7-17 张安世墓出土的成套量具 157
图7-18 “卫将长史”印章 158
图7-19 M1墓道 159
图7-20 秦杜南苑、汉御宿苑在上林苑中的位置 165
图7-21 秦上林苑的宫观建筑 169
图7-22 汉上林苑的宫观建筑 171
图7-23 西汉时期的少陵樊川地区 183
图8-1 杜甫一生形迹图 185
图8-2 杜甫长安城南住址示意图 191
图8-3 杜甫居所布局示意图 193
图8-4 杜甫在城南郊游地点示意图 196
图8-5 长安城南杜公祠变迁示意图 215
图8-6 长安城南现存杜公祠布局示意图 216
图8-7 成都杜甫草堂布局示意图 218
图9-1 唐代少陵樊川别业园林分布图 220
图9-2 何将军山林布局推测图 242
图9-3 寂寞荷叶杯的现代造型 244
图9-4 杜佑郊居布局推测图 253
图9-5 员庄布局推测图 260
图9-6 白序庄布局推测图 273
图10-1 唐代宰相人数排名前12位的家族在诸氏中所占比例图 293
图10-2 韦杜家族宰辅在诸氏中所占比例图(前10位) 293
图10-3 唐代长安城南韦杜家族庄墅园林分布图 328
图11-1 现代出版的《华严经》 332
图11-2 华严五祖 336
图11-3 华严宗与中国佛教宗派的关系 346
图11-4 华严两大祖师舍利塔 356
图11-5 牛头寺后殿 365
图11-6 牛头寺古柏 366
图12-1 张礼游城南路线图 370
图12-2 宋代长安城南图 380
图12-3 元代城南少陵地方 395
图12-4 明代城南少陵地区 399
图12-5 明秦藩王墓葬群分布图 403
图12-6 秦王朱樉墓 407
图12-7 秦愍王墓 408
图12-8 秦惠王墓 410
图12-9 秦简王墓 411
图12-10 秦宣王墓前石刻 412
图12-11 清代城南少陵地区 415
图12-12 民国城南少陵地区 422
图13-1 唐都长安郊区园林布局图 441
图13-2 《三才图会》的《六爻定位》图 443
图13-3 隋唐都城中的六爻地形示意图 444
图13-4 终南山天际轮廓线与唐长安城标志性建筑 446
图13-5 唐长安城政治、经济与文化地区中心线与夹城 446
图13-6 龙首原与唐长安城龙脉 447
图13-7 长安城郊文化轴线 449
图13-8 西安市周边山川地理形势 450
图13-9 秦都咸阳宫殿与天象对照示意图 451
图13-10 北斗星(左)与南斗星形状 453
图13-11 西汉长安城“斗城说”布局示意图 453
图13-12 “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区位图 455
列表
表7-1 杜陵杜氏家族起源示意表 151
表7-2 文献中关于西汉上林苑规模的记述 166
表8-1 全国各地杜公祠(杜甫墓)一览表(不完全统计) 213
表9-1 长安城南地区别业园林分布表 220
表10-1 唐代韦氏宰辅人物表 292
表10-2 韦安石、韦巨源家族世袭简表 294
表10-3 韦思谦家族世袭简表 296
表10-4 唐代杜氏宰辅人物表 304
表10-5 杜如晦家族世袭简表 305
表10-6 杜佑家族世袭简表(始自杜预,共16代) 308
表10-7 杜黄裳家族世袭简表 310
表10-8 唐代韦杜家族宰辅人物入仕途径表 318
表10-9 唐代韦杜家族荣登宰辅人物拜相年龄及任相时间统计表 319
表10-10 唐代韦杜家族驸马皇妃统计表 320
表11-1 从华严学到华严宗的发展 339
表11-2 华严宗法脉传承表 351
表11-2 华严宗法脉传承表续1 352
表11-2 华严宗法脉传承表续2 353
表12-1 《游城南记》所载的宋代别业表 376
表12-2 《游城南记》所载的墓葬表 379
表12-3 《游城南》和《游城南记》所载景观对比表 381
表12-4 明代城南乡里表 398
表12-5 明秦藩王传承表 405
表12-6 清代城南社、村表 414
表12-7 民国十八年(1929年)时期西安城南村落分布表 422
表12-8 城南樊川、少陵原的村落 432

前言/序言

  我第一次考察曲江池遗址是因为老父亲要去看其旁边的王三姐寒窑。
  1987年我来陕西师范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学的是历史地理学,导师史念海先生经常鼓励我们走出校门进行实地考察。慈恩寺大雁塔距校园很近,于是常去参观,但都没有关注到曲江池的南北二湖遗存。
  次年秋,老爸来西安看我,在我姑家说起要去参观大雁塔。我姑说:王三姐坐了18年的寒窑就在那不远,位于雁引路旁边。后来游完慈恩寺,父亲一定要去看王三姐的寒窑,他说:那可是王三姐成仙的地方啊!那时候,大雁塔的东南仍是一片农村田园风景,更没通公交,我们租车前往。寒窑在曲江池村东侧黄土沟壑内,很好找。崖壁上有几孑L普通形制的窑洞,王宝钏的塑像也没有太高的艺术性,但在老一辈人心目中,这里可大不同,为传统爱情的“圣地”。
  这件事让我思考,一个远在安徽偏远乡村的老农,只上过两年多学,为何对西安城郊区的这个窑洞这么向往呢?不仅仅是听过《五典坡》这部戏剧的原因吧!后来我骑自行车多次来曲江池附近访问,回来再查阅古今文献资料,才知道这里属唐都长安城东南隅,有乐游原、曲江池,景致绝佳,不仅有皇家园林“芙蓉园”、宗教建筑大雁塔,还有众多的“丽人”“少年”来此踏青寻芳,更有精英进士在此举行杏园探花、曲江流饮活动。除曲江池村外,尚有月登阁村,是唐朝进士们举行“打球宴”的地方吗?新开门村与唐代新修夹城有何关系?曲江池村北有村名北池头,其旁边那片洼地在唐朝是什么地方?原来作为中国历史前半期繁荣昌盛王朝周秦汉唐首都的西安市,每一寸土地皆有可能存在着历史长河中具有影响力的人物故事。
  在考察中我发现,乐游原与九五高地的兴善寺几乎东西相对,地脉相通,应该属于六爻之一的“九五”之尊。但学者均以为是“九六”高地。后来我发表的论文《隋大兴城的兴建及其对原隰地形的利用》(《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隋唐都城六爻地形及其对城市建设的影响》(《白沙历史地理学报》2010年第9期),其问题均来自这些早期的考察活动。
  2002年曲江新区的开发走向了快车道,我与耿占军教授主持的《曲江历史文化资源的整合与评价》课题的设置与研究,促成了本书上编的完成。
  曲江新区为更好地规划发展必须摸清家底,于是在《西安晚报》上刊登广告,广泛征集本区文化资源,并鼓励大家深入研讨。我与西安文理学院耿占军教授设计了《曲江历史文化资源的整合与评价》课题的研究方案,得到曲江管委会的资助。课题研究的目的有二,一是编辑曲江历史文化的可记可歌可绘可论的文本图像,即资源整合。二是资源评价,研究曲江历史文化繁荣发展的文脉主线和细节特点,给曲江在西安市的定位及今后的文化生态建设等奠定历史地理学的学术理论基础。课题先做资源整合的第一部分,从四个方面展开,一是历代文人记曲江:典籍史料篇。二是历代诗人咏曲江:诗词歌赋篇。三是古今图像绘曲江:图像资料篇。四是现代学者论曲江:研究论著篇。在整合资源的基础上进行第二部分资源评价的研究,论述曲江历史文化的发展特点、历史地位及形成原因等,完成“曲江历史文化通论”。本书的上编是我撰写的这部分内容。资源整合部分要求坚持文图资料的综合性、引用注释的权威性,而在资源评价方面则要求坚持研究观点的科学性、书写行文的通俗性。
  课题在2003年底完成,时任曲江新区管委会办公室主任的李元先生建议加上“历代名人与曲江”,又补充编辑“现代规划”的内容,并命名为《曲江文史宝典》,由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在2004年11月出版。
  课题的完成在社会实践与学术研究两方面应该说达到了设计效果。资源整合为规划设计曲江提供了可资利用的宝贵材料。张锦秋大师在设计大唐芙蓉园时还特别感谢了我们的团队,说我们收集的隋代水饰流觞的文献给其带来了灵感,后来其为临潼区设计“大唐华清城”项目时,还专门建议我们的团队开展同类型的课题研究。我与耿占军教授主编的《骊山华清官文史宝典》,2008年1月由陕西旅游出版社出版。
历史的芬芳,园林的低语——关乎唐长安城郊的另一篇章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唐朝无疑是最为辉煌的时代之一。而它的心脏——长安城,更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最开放的国际大都会。我们常常被长安城的宏伟城郭、繁华市井、以及宫廷的奢靡所震撼。然而,在层层叠叠的城垣之外,在那片绵延起伏的郊野之中,隐藏着另一番令人心醉神迷的景象:那便是唐长安城郊的园林。 这并非一篇关于宏大建筑、政治风云或军事谋略的记述。它所要描绘的,是一幅更为细腻、更富人文气息的画卷,一幅关于人们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如何在这片土地上寄情于景、创造出独属于那个时代的生活美学。这是一种深藏于山水之间、流淌于花木之下的精神追求,一种对生活品质的极致探索。 唐长安城郊的园林,绝非仅仅是皇家贵族的游乐场所,它是一个多层次、多功能的文化载体。我们可以想象,当繁华喧嚣的都城让人生出倦意,或是当文人雅士寻求灵感之际,他们的脚步便会不自觉地迈向城外。在那里,有精心构筑的私家园林,如同一方方独立于世的桃源,主人在其中莳花弄草,品茗赏景,将个人情怀融入自然之中。这些园林,或许面积不大,却处处透露着主人的品味与志趣,一池活水,几块山石,几株苍劲的古木,便是构成一幅天然的画。 而比之私家园林更为壮阔的,则是那些承载着国家仪典、接待外宾的皇家离宫别苑。它们依山傍水,布局恢弘,不仅仅是建筑的堆砌,更是与周边自然景观浑然一体的杰作。飞檐翘角,亭台楼阁,在古树参天、绿水环绕之间,构成了一幅幅气象万千的壮丽图景。这些园林,是唐朝盛世的缩影,是国家力量与文化自信的象征,也是帝王将相们放松身心、体悟天道的场所。 然而,唐长安城郊园林的魅力,远不止于此。它们也是当时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每逢佳节庆典,或是有重要的官僚活动,这些园林便会成为人们聚集的场所。盛大的宴会,雅致的歌舞,充满活力的狩猎活动,都曾在这片绿野上上演。这些活动,不仅是物质的享受,更是精神的交流,是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情感的连接。园林,成为了承载这些社会交往与文化活动的绝佳舞台。 更深层次地看,唐长安城郊的园林,是唐代哲学思想与审美观念的具象化体现。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在园林中得到了完美的诠释。人们不再是简单地征服自然,而是试图与自然对话,从中体悟生命的真谛。佛教的传入,也为园林增添了一抹禅意。宁静的庭院,潺潺的流水,象征着内心的平和与超脱。这些哲学思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园林的布局与设计,使得它们不仅仅是物质的景观,更是精神的栖息地。 唐代诗歌,是研究当时社会生活与文化的重要宝藏。无数描写长安城郊园林的诗篇,如同一扇扇窗户,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时代的风貌。诗人笔下的山水,花鸟,亭台,都充满了生机与情韵。他们或在园林中抒发怀古之情,或是在园林中寄托相思之意,或是在园林中感叹人生无常。这些诗歌,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字资料,使我们能够穿越千年,去感受那些曾经存在过的美丽风景,去聆听那些曾经在园林中回荡过的诗句。 除了文学作品,敦煌壁画、唐代绘画等艺术形式,也为我们提供了视觉上的佐证。虽然描绘长安城郊园林的具体图像可能有限,但从描绘其他园林或山水景物的作品中,我们也能推测出当时园林的一些基本元素和风格。曲折的溪流,疏朗的树木,错落的建筑,都共同构成了唐代园林独特的艺术风貌。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这句妇孺皆知的诗句,并非凭空而生,它有着深厚的文化土壤。唐长安城郊的园林,正是孕育这些诗句的温床。那些在园林中漫步的文人墨客,在静谧的夜晚,感受着月光洒在水面上的清辉,闻着梅花淡淡的香气,灵感便如泉水般涌来,成就了流传千古的佳句。 研究唐长安城郊的园林,不仅仅是在追溯一段历史,更是在探索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审美情趣,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智慧。它提醒我们,在追求物质文明的同时,不应忽视精神世界的丰盈。它让我们看到,古人如何将对美的追求,对生命的感悟,融入到对自然的改造与欣赏之中。 这些园林,或许已经随着历史的尘埃而消失,但它们所承载的文化精神,却如同那古老土地上生长的草木一般,散发着永恒的芬芳。它们是我们民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理解唐代社会、唐代文化、唐代生活的一条重要路径。通过对这些园林的深入探究,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那个辉煌时代的独特魅力,更能从中汲取智慧,为我们当下的生活注入更多的人文关怀与自然情趣。 这篇幅将深入挖掘唐长安城郊园林在历史、文化、艺术、哲学等多个层面的意义,力求呈现一个立体而鲜活的园林世界,让读者在字里行间,感受到那份跨越千年的历史的芬芳,和那片在山水间低语的园林文化。它不是一个简单的介绍,而是一次对历史的回溯,一次对文化的寻访,一次对生活美学的致敬。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提供了一个非常独特的视角来理解唐代社会。以往我们谈论唐朝,更多的是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学艺术等宏大叙事出发,而这本书将目光聚焦在了“园林文化”这个相对小众但却至关重要的领域。我一直觉得,一个时代的文化,往往能从其物质性的载体中得到最直接的体现,而园林无疑是承载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书中对唐长安城郊园林的深入研究,让我开始重新审视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那些修建在城郊的园林,绝不仅仅是为了满足物质上的享受,它们更是一种精神寄托,一种对自然和谐的向往,甚至是一种身份和品位的象征。我特别想知道,书中是否探讨了园林的功能性,比如在唐代,这些园林除了观赏和休憩之外,是否还承担着其他的社会功能?例如,有没有关于士大夫们在园林中集会、宴饮、吟诗作赋的记载?这些活动是如何促进当时的文化交流和思想传播的?另外,园林在宗教信仰方面是否也有体现?唐朝作为一个宗教多元化的时代,佛教、道教等是否在园林的设计中留下了印记?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没有回避这些细节,而是试图从一个更加微观和生活化的层面,来展现唐代文明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这对于我理解那个时代的人物和他们的精神世界,无疑是很有启发性的。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吸引人,作者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带着我们漫步在唐长安城的郊外,细细品味那些曾经辉煌的园林。我尤其欣赏书中对历史文献的运用,作者不是简单地引用,而是将这些文献融入到生动的场景描写中,让我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人物生活。我特别好奇,书中是否提到了唐代园林在园艺技术方面的发展?比如,在植物的栽培、移植、以及景观的营造方面,唐代是否已经掌握了哪些先进的技术?是否有关于唐代园丁的记载,他们的技艺水平如何?这些技术性的内容,对于我理解唐代园林的高超技艺,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此外,书中对园林在唐代社会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的探讨,也让我受益匪浅。园林不仅仅是达官贵人的专属,普通百姓是否有机会接触和体验到园林文化?在节庆活动中,园林是否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这些细节的补充,能够让我更全面地认识唐代园林文化的普及程度和社会意义。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合理,每一章都围绕着一个核心主题展开,逻辑清晰,条理分明。我尤其赞赏书中对唐代园林与当时政治、经济、社会制度之间相互关系的探讨。园林作为一种物质性的存在,往往是社会现实的反映。书中是否揭示了唐代园林的修建与当时皇权、贵族权力以及社会财富分配之间的联系?例如,一些大型皇家园林的修建,是否反映了当时国家财政的实力?而士族阶层修建的园林,是否又反映了他们的社会地位和文化品味?这些宏观层面的分析,能够帮助我更深刻地理解,唐代园林文化不仅仅是一种艺术现象,更是当时社会结构和权力关系的体现。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够将微观的园林研究置于宏观的历史背景下,从而揭示出更深层次的文化意义,这对于我全面理解唐代社会,具有重要的价值。

评分

说实话,我当初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并没有抱有太高的期待,因为“园林文化研究”听起来总会有点干涩和枯燥。然而,事实证明我错了,这本书的内容远比我预期的要精彩得多。作者以非常流畅的文笔,将枯燥的学术研究转化为引人入胜的叙述。书中对于唐长安城郊园林的描绘,栩栩如生,仿佛我置身其中,能够听到潺潺的流水声,闻到花草的芬芳,感受到微风拂过树叶的轻柔。我特别喜欢其中对园林中植物和景观的描写,它们不仅仅是简单的堆砌,而是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寓意和哲学思考。例如,书中是否提到了不同植物在唐代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像是松柏象征长寿,竹子象征气节,桃花象征爱情等等。这些细微之处,恰恰能够体现出唐代文人雅士们对于自然的热爱以及他们深邃的内心世界。此外,书中对园林在诗歌、绘画等艺术形式中的表现也有所涉及,这让我看到了园林文化的多维度影响,而不仅仅局限于建筑本身。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能够将宏观的文化研究与微观的艺术细节相结合,让读者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能享受到美的熏陶。

评分

我一直认为,研究历史,特别是文化史,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能够“穿越”时空,去感受那个时代的精神。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作者通过对唐长安城郊园林的深入研究,成功地将我们带回了那个遥远的时代,让我们能够“看见”那些曾经存在的园林,感受它们所承载的文化信息。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唐代士大夫群体在园林生活中的描绘。这些文人雅士们如何在园林中寻求灵感,他们的创作活动与园林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书中是否引用了一些与园林相关的著名诗篇,并对其进行深入解读?这些诗歌不仅是文学的瑰宝,更是那个时代园林文化的重要载体,能够折射出文人阶层的生活情趣和审美追求。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更多这样的“细节”,让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唐代园林文化是如何融入到文人阶层的精神世界,并成为他们创作的重要源泉。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无疑是对我们理解唐代历史研究领域的一次重要补充。我们都知道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时期,其文化影响力至今仍在。而“园林文化”作为其文化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此前似乎并没有得到足够深入和系统的研究。这本书恰恰填补了这一空白。作者在书中对唐长安城郊园林的考据和分析,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立体和丰满的唐代。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园林与城市规划、以及园林与周边自然环境之间关系的论点。长安城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其周边的园林是如何与之互动,又如何影响着这座城市的整体风貌和居民的生活?书中是否探讨了唐代园林在环境生态方面的作用?例如,它们是否在调节气候、净化空气、提供水源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和数据支持,让我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唐代园林不仅仅是美的享受,更是一种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智慧体现,这对于我们当下追求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的时代,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评分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这本书并没有止步于对唐长安城郊园林进行简单的描述和梳理,而是深入挖掘了其中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作者通过对文献资料的细致梳理,以及对考古发现的解读,呈现了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唐代园林文化图景。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唐代园林与当时哲学思想、宗教信仰之间联系的论述。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思想文化极其活跃的时期,佛教、道教等思想都在园林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书中是否具体阐述了这些宗教思想是如何体现在园林的设计理念、景观营造、以及命名方式上的?例如,一些园林是否被赋予了佛教的“西方净土”的意象,或者道教的“仙境”的追求?这些联系的揭示,让我看到了唐代园林不仅仅是物理空间的构建,更是精神世界的投影,是当时人们对宇宙人生思考的具象化表达。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够超越表象,触及到唐代园林文化背后深层的精神旨趣,这对于我理解那个时代的文化特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倒是挺吸引人的,素雅的淡绿色基调,搭配着一幅古色古香的长安城郊园林写意画,隐约可见亭台楼阁,垂柳依依,仿佛一下子将人拉回那个繁华而又宁静的盛唐时代。书名《唐长安城郊园林文化研究》本身就带着一股厚重的学术气息,让人对即将翻开的篇章充满了期待。我平时对中国古代历史,尤其是唐朝那段辉煌时期,一直有着浓厚的兴趣,而“园林文化”这个切入点更是让我觉得新颖。想象一下,在那个诗酒风流、万国来朝的时代,达官贵人、文人墨客在自家宅院或是城郊的别苑中,是如何挥洒他们的才情,又是如何与自然融为一体,创造出独具特色的园林艺术的?这本书能否为我揭示这些曾经的辉煌?我尤其好奇,书中会不会详细描绘一些具体的园林实例,例如文献中曾经提及的某些著名皇家园林或私人园林,它们在布局、景观、植物选择、甚至是其中的建筑风格上,是否有什么独到的之处?这些园林又在唐代社会生活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是纯粹的休憩场所,还是承载着文人雅士的哲学思考、宗教寄托,甚至是政治活动的场所?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不仅仅是枯燥的理论阐述,更能通过丰富的史料和生动的细节,让我“看见”那些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的美丽园林,感受其中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

评分

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唐代园林艺术的神秘之门。我一直对古代中国的园林艺术情有独钟,认为它是中华文明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而唐代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开放、最繁荣的朝代之一,其园林艺术的发展自然也达到了一个令人瞩目的高度。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唐代园林的认识不再停留在一些模糊的概念和零散的文献记载上,而是有了一个更加系统和深入的理解。书中对于园林在唐代社会结构中的地位、园林作为一种文化符号的意义,以及园林与当时人们生活方式、审美情趣之间关系的探讨,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尤其好奇,书中是否对不同阶层的人们在园林中的生活有所区分?比如,皇家的园林与士族、商贾的园林在规模、布局、以及所蕴含的文化意义上,会有怎样的不同?这些差异是否反映了唐代社会等级制度的演变?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更多关于这些方面的具体案例和分析,让我能够更清晰地看到,园林文化是如何渗透到唐代社会的各个角落,并成为那个时代独特文化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评分

让我惊喜的是,这本书在学术深度和可读性之间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平衡点。虽然是以“研究”为名,但读起来却并不枯燥乏味,反而充满了一种探索的乐趣。作者对史料的运用非常考究,但又不失生动性。我特别想知道,书中是否对唐代园林在“变迁”中的历史轨迹有所描绘?例如,随着朝代的更迭,园林的面貌是否也发生了变化?一些曾经繁盛的园林,后来又遭遇了怎样的命运?这些历史的痕迹,能够让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时间的流逝和历史的沧桑。另外,书中是否提到了唐代园林对后世园林发展的影响?比如,唐代园林的一些设计理念和造园手法,是否被后来的朝代所继承和发展?这些关于传承和演变的内容,能够让我更清晰地看到唐代园林在中国园林史上的重要地位和深远影响。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能够引发读者对于历史的无限遐想,并从中获得启迪。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