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50400-2016):建筑与小区雨水控制及利用工程技术规范 [Technical Code for Rainwater Management and Utilization of Building and Sub-distric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50400-2016):建筑与小区雨水控制及利用工程技术规范 [Technical Code for Rainwater Management and Utilization of Building and Sub-district]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编
图书标签:
  • GB50400-2016
  • 雨水控制
  • 雨水利用
  • 建筑工程
  • 小区工程
  • 绿色建筑
  • 海绵城市
  • 工程技术规范
  • 环境保护
  • 水资源利用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ISBN:1511228962
版次:1
商品编码:12149532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外文名称:Technical Code for Rainwater Management and Utilization of Building and Sub-district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为构建城镇源头雨水低影响开发系统,建设或修复水环境与生态环境,实现源头雨水的径流总量控制、径流峰值控制和径流污染控制,使建筑、小区与厂区的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工程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可靠,制定本规范。
  本规范适用于海绵型民用建筑与小区、工业建筑与厂区雨水控制及利用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验收和运行管理。本规范不适用于雨水作为生活饮用水水源的雨水利用工程。
  雨水控制及利用工程应根据项目的具体情况、当地的水资源状况和经济发展水平合理采用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各项技术。
  雨水控制及利用工程可采用渗、滞、蓄、净、用、排等技术措施。
  规划和设计阶段文件应包括雨水控制及利用内容。雨水控制及利用设施应与项目主体工程同时规划设计,同时施工,同时使用。
  雨水控制及利用工程应采取确保人身安全、使用及维修安全的措施。
  雨水控制及利用工程应结合室外总平面、园林景观、建筑、给水排水等专业相互配合设计。
  建筑与小区雨水控制及利用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验收和运行管理,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内页插图

目录

1 总则
2 术语和符号
2.1 术语
2.2 符号
3 水量与水质
3.1 降雨量和雨水水质
3.2 雨水资源化利用量和水质
4 雨水控制及利用系统设置
4.1 一般规定
4.2 系统选型
4.3 系统设施计算
5 雨水收集与排除
5.1 屋面雨水收集
5.2 硬化地面雨水收集
5.3 雨水弃流
5.4 雨水排除
6 雨水入渗
6.1 一般规定
6.2 渗透设施
7 雨水储存与回用
7.1 一般规定
7.2 储存设施
7.3 雨水回用供水系统
7.4 系统控制
8 水质处理
8.1 处理工艺
8.2 处理设施
8.3 雨水处理站
9 调蓄排放
10 施工及验收
10.1 一般规定
10.2 埋地渗透设施
10.3 透水地面
10.4 拼装组合水池
10.5 管道敷设
10.6 设备安装
11 竣工验收
11.1 水压试验
11.2 验收
12 运行管理
附录A 全国各大城市降雨量资料
本规范用词说明
引用标准名录
附:条文说明

前言/序言

  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2013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划>的通知》(建标[2013]6号)的要求,规范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修订了本规范。
  本规范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总则;2.术语和符号;3.水量与水质;4.雨水控制及利用系统设置;5.雨水收集与排除;6.雨水入渗;7.雨水储存与回用;8.水质处理;9.调蓄排放;10.施工及验收;11.竣工验收;12.运行管理。
  本规范修订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规范名称改为《建筑与小区雨水控制及利用工程技术规范》;2.补充与海绵城市建设相关的术语、技术要求及控制目标;3.取消原规范中屋面雨水收集系统的内容;4.补充了生物滞留设施的技术要求与参数;补充了透水铺装设施蓄水性能的规定;5.增加了储蓄设施的种类;6.补充了雨水净化处理工艺;7.补充了景观水体和湿塘等调蓄排放设施的技术要求;8.调整了雨量计算公式中建设场地外排径流系数的限定值;9.增加了收集回用系统雨水储存设施的容积计算公式;10.增加了入渗和回用组合系统计算公式;11.增加了入渗、收集回用、调蓄排放三系统组合计算公式;12.增加了场地雨水控制利用率计算公式;13.增加了建设场地外排雨水总量计算公式;14.增加了拼装水池设计、施工及验收的规定。
  本规范中以黑体字标志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规范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和对强制性条文的解释,由中国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负责具体内容解释。在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或建议,请寄送中国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地址:北京市西城区车公庄大街19号,邮编:100044)。
《中华之韵:古韵建筑与园林艺术》 一、 东方意境的传承与展现 本书旨在深度挖掘中国传统建筑与园林艺术的独特魅力,展现其蕴含的东方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以及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我们将穿越历史的长河,从远古的夯土建筑到精雕细琢的皇家宫殿,从素朴典雅的江南园林到雄浑壮阔的北方庭院,为您呈现一幅波澜壮阔的中华建筑与园林艺术的画卷。 第二章 营造之魂:传统建筑的智慧与形制 本章将聚焦于中国传统建筑的精髓,解析其独特的结构体系、材料运用和空间布局。我们将探讨“天人合一”的思想如何体现在建筑选址、朝向和整体形态上,以及阴阳五行等哲学观念如何影响建筑的色彩、装饰和功能分区。 木构架体系的奥秘: 详细阐述中国传统建筑赖以生存的木构架体系,包括梁、柱、枋、斗拱等构件的精妙设计和组合方式。分析其如何通过榫卯结构实现结构的稳定性和抗震性,以及其在材料节约和工艺传承上的重要意义。我们将深入剖析不同时期、不同等级建筑中木构架的演变和发展,例如宋代《营造法式》所记载的精细化标准,明清时期更为复杂和装饰化的斗拱形制。 空间艺术的哲学: 探讨中国传统建筑中“院落”的空间组织方式,分析其如何通过内向性的空间围合,营造出私密、宁静的生活环境,并巧妙地引入自然景观。我们将对比分析不同类型的院落,如四合院、天井院、苏州园林中的宅园结合,以及它们在满足居住、社交、祭祀等功能需求的同时,如何体现尊卑有序、内外有别的社会伦理。 材料与工艺的匠心: 深入介绍中国传统建筑中常用的材料,如木材、砖石、瓦、土等,以及它们在中国不同地域的特色应用。分析传统建筑工匠们精湛的技艺,如雕刻、彩绘、琉璃瓦制作等,如何赋予建筑独特的艺术生命力。我们将关注那些被遗忘的传统工艺,以及它们在现代建筑中的复兴与创新可能。 等级制度与建筑形制: 梳理中国古代社会等级制度对建筑形制的影响,从宫殿、庙宇、坛墠到官署、民居,分析不同建筑的规模、高度、色彩、装饰等方面的差异,揭示建筑如何成为社会身份和权力象征的载体。 风水理论的考量: 探讨中国传统建筑中“风水”理论的实际应用,分析其如何指导建筑的选址、布局、朝向,以及如何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模拟和借用,达到趋吉避凶、人与自然和谐的目的。 第三章 意境之境:东方园林的诗画人生 本章将重点解读中国传统园林的艺术精髓,揭示其“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独特美学追求,以及如何通过景物组合,创造出富有诗情画意、意境深远的游赏空间。 写意山水的微缩: 阐述中国园林如何将自然山水“缩微”于方寸之间,通过堆山、理水、栽植等手法,模拟出高山、流水、丘陵、平原等自然景观。我们将深入分析不同园林流派在山水营造上的特色,如苏州园林的小巧玲珑、北方园林的开阔大气。 叠石理水的匠心独运: 重点介绍叠石和理水在中国园林中的重要地位和艺术手法。分析如何通过精巧的石材堆叠,塑造出具有生命力的山景,以及如何通过蜿蜒的水道、池塘、瀑布,营造出灵动、宁静的水景,并赋予其象征意义。 景物组合的叙事性: 探讨中国园林如何通过亭台楼阁、廊桥水榭、花木竹石等景物的巧妙组合,创造出步移景异、曲径通幽的游赏路径,并赋予每一个景致以文学、历史或哲学内涵。我们将解析“借景”、“对景”、“障景”等造园手法,以及它们如何丰富园林的视觉体验和文化意蕴。 植物的象征与情趣: 分析中国传统园林中常用植物的选择及其象征意义,如梅兰竹菊的“四君子”,松柏的坚贞不屈,以及它们如何融入园林的情感表达和文化寓意。 诗词歌赋与园林意境: 探讨中国诗词歌赋与园林艺术的紧密联系,分析园林如何成为文人墨客吟诗作画的灵感源泉,以及园林景观如何通过诗词的解读,获得更深层次的文化意境。 禅意与隐逸的精神寄托: 探讨部分中国园林所蕴含的禅宗思想和隐逸情怀,分析园林如何成为人们逃离尘世喧嚣、寻求内心宁静的精神空间。 第四章 东方智慧在当代:传承与创新 本章将从历史的维度转向当下的思考,探讨中国传统建筑与园林艺术的当代价值,以及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对其进行创新性传承和发展。 对现代建筑的启示: 分析中国传统建筑的结构智慧、空间组织、材料运用等,对当代建筑设计,尤其是在绿色建筑、可持续建筑、地域性建筑设计中的借鉴意义。探讨如何将传统建筑的精髓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创造出既具民族特色又符合时代需求的建筑。 园林艺术的现代转化: 探讨中国园林艺术的写意美学、空间布局、景物组合等对现代城市景观设计、公共空间营造、私人庭院设计的影响。思考如何在现代城市中复兴和创新中国园林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情趣。 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活化: 关注中国传统建筑和园林作为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探讨如何通过科学的修复技术和有效的活化利用,使其重现生机,并为当代社会提供宝贵的文化体验。 民族精神的重塑: 强调中国传统建筑与园林艺术所承载的民族精神、哲学思想和审美情趣,对于重塑民族文化自信、构建当代中国人的精神家园的重要意义。 结论: 《中华之韵:古韵建筑与园林艺术》不仅仅是一部关于建筑和园林的工具书,更是一次深入探寻中华民族智慧、审美和精神世界的文化之旅。通过对古老建筑和园林的细致解读,我们得以窥见先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感受东方哲学的深邃魅力,并从中汲取力量,为我们当下的生活和未来的发展注入新的灵感与启迪。本书旨在以一种更加人性化、富有故事性和艺术性的方式,呈现中华建筑与园林艺术的博大精深,引发读者对传统文化的深度思考和情感共鸣。

用户评价

评分

仔细研读这本书,我发现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术规范,更是一套系统性的解决方案。它将雨水管理从一个孤立的技术问题,上升到了城市整体规划和可持续发展的高度。书中关于雨水径流污染控制的章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不仅关注雨水的量,更关注雨水的质。通过对初期雨水污染物的累积和冲刷过程的分析,提出了相应的控制措施,例如设置截污导流设施,选择低污染的建材等。这让我意识到,我们在追求雨水利用的同时,也要时刻警惕雨水可能带来的污染问题,并提前做好防范。此外,书中对于雨水调蓄设施的设计和运行也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包括调蓄池的容量计算、排洪能力评估,以及防渗、防淤等问题。这些细节的处理,充分体现了规范的严谨性和全面性。它教会我们,雨水管理并非一劳永逸,而是一个持续监测、维护和优化的过程。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一套科学、完整、可操作的雨水管理体系,有助于我们建设更具韧性的城市,应对日益严峻的水资源挑战。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将曾经被视为“负担”的雨水,转化为了一笔宝贵的“绿色财富”。书中详细介绍了如何通过雨水收集和处理,为建筑和区域提供非饮用水源,例如绿化灌溉、道路清洁、冲厕等。这不仅能够大大节约宝贵的饮用水资源,降低水费支出,还能有效缓解城市供水压力,尤其是在水资源紧张的地区。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雨水利用系统经济效益评估的内容,它通过详细的计算和分析,向我们展示了雨水收集和利用的实际经济价值,为推广雨水利用提供了有力的支持。这本书让我明白,环境保护不仅仅是道德的呼吁,更是一种明智的投资。通过科学的雨水管理,我们不仅能够改善生态环境,还能实现可观的经济效益,真正做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评分

在深入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50400-2016)》之后,我深感其对于提升我国建筑与小区雨水控制及利用水平的指导意义非凡。书中对于雨水收集系统的多样化设计,从传统的水池、水库,到现代的雨水模块、地下储水装置,都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和对比,为不同条件下的项目提供了丰富的选择。我特别关注书中对雨水收集系统材料耐久性、防腐蚀性以及易于维护性的要求,这些都是保证系统长期稳定运行的关键要素。书中还强调了雨水收集与利用应与当地景观设计相结合,既要满足功能需求,也要兼顾美观,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这种将技术规范与艺术审美相结合的理念,让我觉得这本书的设计更加人性化,也更符合现代城市发展的需求。它鼓励我们打破思维定势,用更创新的方式去解决雨水管理问题,让技术进步真正服务于提升人民生活品质和城市环境质量。

评分

读完这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50400-2016):建筑与小区雨水控制及利用工程技术规范》后,我深刻体会到,环境保护早已不是一句空泛的口号,而是渗透到我们城市建设的每一个细节之中。尤其是在这个日益加剧的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如何有效地管理和利用雨水,成为了关系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议题。这本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极其详尽和系统化的框架,从理论到实践,从宏观到微观,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像是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一部行为指南。书中对于雨水收集系统的设计原则、材料选择、施工工艺,以及后期维护保养等各个环节都有着非常明确的指导。我特别欣赏其中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建筑雨水利用模式的差异化考量,这体现了规范的科学性和实用性。例如,在沿海城市与内陆城市的雨水收集策略上,在高层建筑与低密度住宅小区的设计考量上,都提出了各有侧重的解决方案。这让我意识到,在环境保护的道路上,没有“一刀切”的模式,而是需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的智慧。这本书的出现,为城市规划者、建筑师、工程师乃至普通市民,都打开了一扇了解雨水管理科学的新视角,也为我们共同打造更具韧性、更可持续的城市生活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它让我更加坚信,通过科学的规划和精心的设计,我们能够变“水患”为“水利”,让雨水成为滋养城市、服务民生的宝贵资源。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更加绿色的城市未来。它不仅仅是关于建筑和区域的规范,更是关于我们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考。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雨水花园和绿色屋顶的设计理念。这些“城市绿肺”不仅能够有效收集和净化雨水,还能美化环境,降低城市热岛效应,提供生物多样性栖息地。这些充满想象力的设计,让我看到了科技与自然的完美结合,也让我对未来的城市生活充满了美好的憧憬。书中对于雨水径流的削减和渗透的策略,也让我认识到,保护和恢复城市中的绿色空间,是实现雨水可持续管理的关键。它鼓励我们尽可能地减少硬质铺装,增加透水地面和植被覆盖,让雨水能够更好地渗透到土壤中,滋养城市的水源。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清晰的行动方向,让我们能够以更积极、更主动的态度去拥抱绿色建筑和可持续发展,共同建设一个更加生态、更加健康的城市。

评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50400-2016)》给我最大的触动,在于它将雨水管理提升到了城市韧性建设的高度。书中详细阐述了如何通过雨水控制与利用,来增强城市应对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的能力。例如,通过修建调蓄池和排水设施,可以有效缓解城市内涝;通过补充地下水,可以提高土壤湿度,减少干旱影响。它让我们意识到,雨水管理不仅仅是为了节约用水,更是为了保障城市的安全和稳定运行。书中对于不同类型建筑和区域的雨水控制与利用方案的细致分析,也让我看到其高度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它不仅仅是理论的探讨,更是具体工程落地的指导。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帮助我们建立了一个更具前瞻性的城市发展观,让我们能够更好地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建设更加安全、健康、可持续的城市。

评分

总而言之,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术规范,更是一部关于如何与水和谐共处的智慧之书。书中对于雨水收集、储存、净化、利用的各个环节,都进行了详尽而科学的阐述,从宏观的城市规划到微观的建筑设计,都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指导。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雨水利用与景观融合的设计理念,它鼓励我们将雨水收集设施融入到城市的绿化景观中,使其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而非仅仅是冰冷的技术装置。这种将功能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设计,让我看到了雨水管理在提升城市美学和宜居性方面的巨大潜力。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解决水资源挑战的技术方案,更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更加绿色、和谐、可持续的城市未来,让我对中国在环保和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努力充满了信心。

评分

不得不说,这本书的内容之丰富,足以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对雨水控制和利用有了全新的认知。它不仅仅是枯燥的技术条文堆砌,更是在潜移默化中传递着一种“变废为宝”的环保理念。我尤其对其在雨水涵养和调蓄方面的论述印象深刻。书中详细阐述了如何通过下凹式绿地、雨水花园、透水铺装等措施,来减缓地表径流,补充地下水,甚至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城市内涝的风险。这些“绿色海绵”的设计理念,让人耳目一新,也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我们身边那些看似普通的绿化和铺装,原来它们在城市的水循环系统中扮演着如此重要的角色。书中对于雨水收集后的净化处理也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从简单的沉淀过滤到更复杂的生化处理,为雨水的再利用提供了多种选择。这让我看到了,即使是看似被我们忽视的雨水,经过科学的处理,也能成为绿化灌溉、道路冲洗,甚至在某些条件下用于工业用水的宝贵资源。这种将雨水从“麻烦”转化为“财富”的思维转变,是这本书最大的价值所在。它不仅仅是在指导我们如何“控制”雨水,更是在引导我们如何“利用”雨水,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赢。

评分

在翻阅《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50400-2016)》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国家在推动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决心与远见。这本书的颁布与实施,无疑是朝着这个方向迈出的重要一步。它所涵盖的技术规范,不仅具有前瞻性,更具有落地性,能够指导实际工程的建设与改造。我注意到书中对于不同区域气候特点、水文条件下的雨水控制与利用策略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推荐,这充分体现了规范的科学性和地域适宜性。例如,在降雨量充沛的地区,如何最大化地收集和利用雨水;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又如何通过雨水涵养来缓解水资源短缺的压力。这些具体的指导,让雨水管理不再是纸上谈兵,而是能够真正转化为切实有效的工程措施。同时,书中对于雨水利用后的水质标准和安全保障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确保了雨水再利用的健康和可持续性,避免了潜在的环境风险。这本规范的深度和广度,让我对我国在雨水管理领域的进步感到由衷的赞叹,也让我对未来的城市建设充满了期待,相信在这样的技术指导下,我们的城市将变得更加宜居、更加环保。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恰逢其时,它为我国快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中,应对日益严峻的水资源和环境挑战,提供了一套科学、系统、权威的技术指南。我非常认同书中关于雨水径流管理应遵循“源头减排、过程控制、末端利用”的原则。在源头减排方面,它倡导通过绿色屋顶、透水铺装等措施,直接削减雨水径流;在过程控制方面,它强调利用生态调蓄设施,如雨水花园、湿地公园等,来减缓雨水流速,净化雨水;在末端利用方面,它则鼓励将收集净化后的雨水用于绿化、冲厕等,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这种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管理思路,让我看到了其严谨的科学逻辑和高度的实用性。它不仅为建筑师和工程师提供了设计依据,更为城市管理者提供了一套综合治理的解决方案,有助于构建更加绿色、低碳、可持续的城市发展模式。

评分

可以……………………

评分

很好,字迹清晰,是想要的样式

评分

京东图书保证正版,便宜方便。

评分

正品,小贵,考试必备!!

评分

可以……………………

评分

很好!!!!!!!!!!!!!!

评分

正品,配送快

评分

隔日到,不错

评分

质量不错,为考试买的 ,比较满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