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是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的传记。韩愈作为中唐韩孟诗派的开拓者、古文运动的领袖、儒家思想承前启后的大儒,在中国文学史、思想史上拥有崇高的地位。本书作者李长之先生根据大量史料,重新梳理了汉语的人生历程,深刻阐述了韩愈哲学思想和文学思想的发展历程,为读者全景展现了一代思想家、文学家辉煌而又充满坎坷的一生。
作者简介
李长之(1910—1978),诗人、作家、翻译家、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1929年入北京大学预科学习。1931年考入清华大学生物系,两年后转入哲学系,师从著名哲学家张东荪、金岳霖和冯友兰。1936年出版《鲁迅批判》一书,产生很大影响。同年,自清华大学毕业,留校任教。后历任京华美术学院、云南大学、重庆中央大学的教职。1949年以后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著有《鲁迅批判》《苦雾集》《梦雨集》《中国文学史略稿》等。
目录
韩愈传
一 导言
二 籍贯和先世
三 嫂嫂·侄儿·乳母
四 游学京师
五 考场失败
六 挣扎
七 东行
八 初入仕途
九 徐州小住
—〇 再度西上
一一 四门博士
一二 《送孟东野序》
一三 阳山之贬
一四 郴县著书
一五 北行途中
一六 国子博士
一七 分教东都
一八 进学解
一九 淮西用兵
二〇 《谏迎佛骨表》
二一 宣抚镇州
附录
一 原道
二 原性
三 原毁
四 读荀
五 师说
六 画记
七 重答张籍书
八 答李翊书
九 送李愿归盘谷序
一〇 祭河南张员外文
一一 祭柳子厚文
一二 祭十二郎文
一三 平淮西碑
一四 毛颖传
用浪漫的笔触写韩愈的传记:说长之先生的《韩愈》
精彩书摘
《韩愈传》:
三嫂嫂·侄儿·乳母
据皇甫浞所作的墓志神道碑上说,韩愈七岁就好学,出口成章,这不能不归功他兄嫂所给的诲导。
在韶州大概没有两三年吧,韩会就死了,死时才四十二岁。以后便由嫂嫂郑氏单独负起教养韩愈的全责来。
郑氏一定是一个很果断很有才能的女性。丈夫死在这样一个边远的地方,跟前的小孩子们正啼叫得不可开交,全家大大小小有一百左右人口,假若别人处此境地,恐怕要一筹莫展,但是她毅然率领他们北上,“水浮陆走,丹旒翩然”(韩愈祭郑夫人文),不避任何艰难困苦,终于把丈夫归葬于河南沁阳。
接着是中原战事爆发,藩镇李希烈、朱滔、王武俊谋叛,郑氏又带着韩愈等避难到了宣州(现在的宣城,在安徽的东南部,也就是大诗人李白最后归宿的所在)。避难的生活当然是艰苦的,可是韩愈的治学基础,正是在这时打下。他在三十岁时所作的《复志赋》中,有追叙这时生活的话:“值中原之有事兮,将就食于江之南;始专专于讲习兮,非古训为无所用其心。窥前灵之逸迹兮,超孤举而幽寻,既识路又疾驱兮,孰知余力之不任。”重古训,已透露了他终身的事业。
他这苦学的一段,也不过在十四岁到十七八岁之间。他大概像刚刚生牙的小牛小羊,要试着啮取一切青草一样的吧,逢见书,就急切地吞噬了。他急切到这种地步,几乎忘了自己的吸收能力。任何大学问家是一定经过这个阶段的。这时他每天背记数千百字,不久就把六经百家的学问都窥测了一个大概。我们试想,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又没有父母,哥哥又死了,假若不是他的嫂嫂善于诱导,是决不会这样走上正路的。所以他后来时刻不能忘了嫂嫂的看顾,是应当的。
和他在江南同住在一起的,还有他那有名的《祭十二郎文》的主角,名字是老成。这是韩愈的侄子,过继给他的哥哥韩会。当时韩愈的三个哥哥都死了,就韩仲卿的后代说,韩愈是唯一活着的儿子,十二郎老成便是唯一活着的孙子。他们都孤苦伶仃地为郑氏所抚育着。他嫂嫂每指着他俩道:“韩家的两代,现在只有你们俩了!”这时十二郎更小,不能懂得这句话的意义,就是韩愈自己,也是在后来回忆时,才感觉到其中的悲切(原文见附录一二)。
像我们不能忘了韩愈的嫂嫂一样,我们也不能忘了韩愈的一个乳母。这位乳母姓李,是徐州人,一直奶着韩愈,直到老死在他们的家里。她的看护保育,也同样是韩愈的一位恩人。她老人家眼看着韩愈考中了进士,做了“大学教授”(国子博士),当了河南令,娶了妻,生了二男五女,在韩愈四十四岁时才死去。韩愈曾为她写过墓志铭,(这也许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铭念乳母的文章!)并且带着女人儿孙去祭祀。
在韩愈生活的第一期,使我们看到了他的苦学,是他日后在文学上所以能够不朽的基础。
……
韩愈传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