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工业经济史(第三版) [The History of Industrial of China]

新中国工业经济史(第三版) [The History of Industrial of China]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汪海波 等 著
图书标签:
  • 工业史
  • 经济史
  • 中国经济
  • 新中国
  • 工业发展
  • 经济发展
  • 历史学
  • 改革开放
  • 计划经济
  • 产业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经济管理出版社
ISBN:9787509646250
版次:1
商品编码:12150558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库·经济研究系列
外文名称:The History of Industrial of China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55
字数:773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新中国工业经济史(第三版)》写作的基本思想:
  一,新中国工业经济史的研究,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其中的哲学揭示了人类社会、自然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中国工业经济史研究也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当然,马克思主义的应用必须结合实际,并且必须结合实践加以发展;否则,不仅不可能成为实践的指导思想,而且会成为遗害实践的僵化教条。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就要坚持毛泽东思想和由邓小平开创的并在中共十二大至中共十八大以及中共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得到重大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因为他们都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就必须确定新中国工业经济史研究任务的两个方面:通过新中国工业经济史事的研究和叙述,一方面,揭示工业生产关系变化发展的历史过程及其规律;另一方面,揭示工业生产力变化发展的历史过程及其规律。在这方面,马克思主义与西方经济学是有原则区别的。抛开西方经济学的少数流派不说,总体看来。他们总是舍弃生产关系而孤立地研究生产发展。这是他们的痼疾。而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则认为,必须从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相互作用来研究生产发展。
  但这里说的生产关系既包括基本经济制度,也包括作为其实现形式的经济管理体制,这里所说的生产力既包括生产要素,也包括与生产要素相联系的生产增长速度、产业结构、经济效益、产业集中度和企业组织形成等方面。
  相对经济史来说,作为部门经济的工业经济史显然需要同时揭示工业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这两方面的历史过程及其规律,但应侧重于揭示工业生产力发展的历史过程及其规律。但新中国成立以来,工业中生产关系的变化是比较快的。就这点来说,又需要以较大篇幅叙述工业生产关系变化的历史过程及其规律;否则,就难以说明工业生产力的变化发展。
  从史学研究的视角考察,要揭示工业中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主要的基础性工作是要如实地叙述历史过程,也需要客观的、画龙点睛的经验总结。这也是揭示历史规律所必需的,并且是不能由叙述历史过程所能代替的一个重要环节。

作者简介

  汪海波,本书的主要作者。1953年于复旦大学经济系毕业。1956年于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系研究生毕业。1956~1975年,先后在中国人民大学和中国科技大学的政治经济学教研室(组)执教(其中“文化大革命”期间完全停止了教学活动)。1975~1981年,在人民出版社经济编辑室做编辑工作。1981~1995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先后任副研究员和研究员,并先后任该院研究生院硕士生导师和博士生导9币。1987~1991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副院长。1985~2013年,先后任《中国经济年鉴》副总编辑和总编辑。1995年至今,任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兼职教授。主要著作有:《中国工业经济问题研究》、《新中国工业经济史》、《中国积累和消费问题研究》、《中国经济效益问题研究》、《社会主义商品经济问题研究》、《对党的经济纲领的历史考察》和《汪海波文集》(第1~11卷)。1991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2006年被选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

目录

第一篇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工业经济——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工业经济(1949年10月至1952年)
第一章 建立处于主导地位的社会主义国有工业
第一节 没收官僚资本主义工业企业,建立社会主义国家所有制工业
第二节 统一财政经济工作,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雏形
第三节 实施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建立国有工业企业管理制度
第四节 社会主义国有工业的发展
第二章 保护并有限制地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工业
第一节 扶植有益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
第二节 打击投机资本和调整民族资本主义工业
第三节 开展“五反”运动和进一步调整民族资本主义工业
第四节 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恢复、改组和国家资本主义工业的初步发展
第三章 保护和发展个体手工业
第一节 个体手工业生产的恢复
第二节 手工业合作组织的初步发展
第四章 恢复和发展工业生产的政策和措施
第五章 恢复时期工业经济变革和生产恢复发展的主要成就及问题

第二篇 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的工业经济——社会主义工业化初步基础建立时期的工业经济(1953~1957年)
第六章 实现资本主义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第一节 1953~1955年,国家资本主义初级形式的普遍发展
第二节 1954年以后,有计划地扩展国家资本主义高级形式
第三节 1956年初,实现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
第四节 资本主义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成就和问题
第七章 实现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第一节 1953~1955年,手工业合作化的普遍发展
第二节 1956年上半年,实现手工业合作化的高潮
第三节 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成就和问题
第八章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及其改进方案的提出
第一节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
第二节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改进方案的提出
第九章 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第一节 “一五”时期工业生产建设发展的进程
第二节 “一五”时期发展工业生产建设的政策和措施
第十章 “一五"时期工业经济变革发展的主要成就和问题

第三篇 实行计经济体制时期的工业经济(-)——“大跃进”阶段的工业经济(1958~1960年)
第十一章 工业生产建设的“大跃进
第一节 1958年,以全民大炼钢铁为中心的工业“大跃进
第二节 1959年上半年,对工业生产建设指标的调整
第三节 1959年夏,庐山会议后再次掀起工业生产建设的“大跃进
……
第四篇 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日寸期的工业经济(二)——经济调整阶段的工业经济(1961~1965年)
第五篇 实行计经济体制时期的工业经济(三)——“文化大革命”阶段的工业经济(1966~1976年9月)
第六篇 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的工业经济(四)——经济恢复和“洋跃进”阶段的工业经济(1977~1978年)
第七篇 市场取向改革起步阶段的工业经济——以实现经济总量翻两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为战略目标的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工业经济(一)(1979~1984年)
第八篇 市场取向改革全面展开阶段的工业经济——以实现经济总量翻两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为战略目标的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工业经济(二)(1985~1992年)
第九篇 市场取向改革制度初步建立阶段的工业经济——以实现经济总量(或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为战略目标的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工业经济(三)(1993~2000年)
第十篇 市场取向改革继续推进阶段的工业经济——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战略目标的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工业经济(2001~2011年)
第十一篇 以市场取向改革为重点的全面深化改革阶段的工业经济——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战略目标的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工业经济(五)(2012~2015年)

精彩书摘

  《新中国工业经济史(第三版)》:
  二、实施生产改革
  生产改革是在民主改革的基础上进行的。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多方面地进行了生产改革工作。在1952年“三反”运动结束、基本上完成了民主改革之后,工作重点就由民主改革转到了生产改革。生产改革的时间比民主改革要延续得长一些。
  生产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四点:
  (1)建立健全企业管理机构和生产责任制度。建立健全企业管理机构,实行科学分工,是工业企业进行正常生产和提高生产的基本条件。但新中国成立初期,从官僚资产阶级手中接收过来的国营企业,管理机构很不健全,缺乏科学分工,很不适合社会主义工业发展的需要。因此,解决这个问题,就成为生产改革中的一项重要工作。例如,中央人民政府纺织工业部1950年4月曾经做出了《关于公营纺织工厂组织机构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该《决定》对新的纺织工厂组织机构设置的要求及各类管理人员的分工都做了严格规定。
  建立生产责任制,不仅因为它是管理工业企业的基本原则,而且因为它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企业管理中最薄弱的环节。当时在工业企业中,相当普遍地存在着这样不同程度的现象:生产与建设计划不能完成无人负责,原材料供应不及时而停工待料无人负责,产品质量差无人负责,破坏技术操作规程招致损失无人负责,机器的保护与使用无人负责,生产不能相互配合无人负责,浪费惊人无人负责,等等。在这种情况下,不建立生产责任制,工业的恢复和改造就无法迈开步伐。但是,建立生产责任制绝不是消极的,它是积极地推进工业前进的力量。
  建立生产责任制,要求人人对生产负责,事事有人负责。为此,需要建立各种生产责任制,特别是建立企业领导者的责任制以及质量责任制和安全责任制。为了保证各种生产责任制的贯彻执行,还需建立健全检查部门和检查制度、奖惩制度。例如,纺织工业部在1950年12月15日做出《关于建立和加强生产责任制的决定》,①就是适应上述要求的。对上述各项责任制度都做了明确规定。
  (2)推行经济核算制。在过去长期战争环境下形成的供给制,已经不适合恢复和发展工业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提出实行经济核算制的任务,是很必要的。
  在初步建立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经济核算制是管理国营企业的基本原则。其目的是在国家计划的集中指导下,发扬各企业的经营积极性与责任心,提高劳动生产率,努力增加产量,提高质量,消灭浪费,降低成本,加速资金的周转与增加国家资金的积累,从而保证工业的扩大再生产与提高劳动者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基于这一点,政务院在1951年4月6日通过了《关于1951年国营工业生产建设的定》及其他相关决定的贯彻,使得许多国营企业的经济核算制初步建立起来。
  (3)改革工资制度,贯彻按劳分配原则。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不仅工资水平极为低下,而且工资制度也混乱不堪。
  新中国成立初期,对没收的企业中职工还需要实行原薪制,一般按新中国成立前3个月每月所得实际工资的平均数领薪。而后进行的民主改革,废除了把头制等封建性剥削制度,并对少数极不合理的职工和地区的工资做了调整。但这些并没有从根本上触动旧社会留下的工资制度。面对新中国成立初期通货膨胀的局面,人民政府对职工实行了以实物为基础计算工资的办法。这对于保证职工生活和实现社会稳定起了重要作用。但这同样没有从整体上改变工资制度的混乱局面。
  这种混乱状态主要表现为:①工资计算单位不统一。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共有十几种计算单位。②在部门之间,轻工业职工工资高于重工业;在企业内部,辅助工人工资高于主要工人,事务人员工资高于技术人员。③同一产业部门没有统一的工资标准,同级职员的工资差别高达2。3倍。④没有统一的等级制度。企业都是多等级制,有的多到30多级、50多级,甚至100多级;级差小,有的只有一斤小米。工资制度的这种混乱状态,同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和恢复国民经济的要求极不适应,必须改革。
  ……

前言/序言

  笔者曾主编并参与撰写过一卷本《新中国工业经济史(1949.10~1984)》(42.5万字,经济管理出版社,1986年版),可以称为《新中国工业经济史》(第一版)。为了深入扩展这方面的研究,后来笔者又主编并参与撰写过四卷本《新中国工业经济史(1949.10-2000)》(167万字,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年版),可以称为《新中国工业经济史》(第二版)。距离第二版问世,已经过去了15年。史学总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向前发展的。而且,把新中国工业经济史的研究延伸到2015年,撰写《新中国工业经济史(1949.10~2015)》(第三版),对于这方面的研究、教学和经济工作都是有益的。
  1981年,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已故著名经济学家蒋一苇对笔者(时任工业经济理论和发展史研究室主任)说:交给你们室一项研究任务,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尽快写出一本简明的新中国工业经济史,以满足我所培养研究生之急需,同时也是学科建设的需要。这就是笔者作为长期从事政治经济学理论研究工作者涉足新中国工业经济史研究的起因,也就是《新中国工业经济史》(第一版)的写作原因。该书出版后,在海内外赢得了较大反响。1989年中国港台学者向海外读者推荐了中国大陆学者撰写的两本书。一本是已故著名经济学家马洪、孙尚清主编的《中国经济结构研究》,另一本是笔者主编的《新中国工业经济史》(第一版)。1993年,《新中国工业经济史》(第一版)还获得了“中国社会科学院1977~1991年优秀科研成果奖”。相比之下,《新中国工业经济史》(第二版)史料较为丰富,但其社会影响比第一版要小得多。形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作为简明读本的第一版比第二版赢得更广泛的读者,显然是一个重要方面。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笔者将第三版定为简明读本。当然,并不否定第二版较为丰富的史料价值。
  笔者在第三版中仍然延续了第一版、第二版写作的基本思想:
  第一,新中国工业经济史的研究,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其中的哲学揭示了人类社会、自然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中国工业经济史研究也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当然,马克思主义的应用必须结合实际,并且必须结合实践加以发展;否则,不仅不可能成为实践的指导思想,而且会成为遗害实践的僵化教条。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就要坚持毛泽东思想和由邓小平开创的并在中共十二大至中共十八大以及中共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得到重大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因为他们都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第二,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就必须确定新中国工业经济史研究任务的两个方面:通过新中国工业经济史事的研究和叙述,一方面,揭示工业生产关系变化发展的历史过程及其规律;另一方面,揭示工业生产力变化发展的历史过程及其规律。在这方面,马克思主义与西方经济学是有原则区别的。抛开西方经济学的少数流派不说,总体看来。他们总是舍弃生产关系而孤立地研究生产发展。这是他们的痼疾。而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则认为,必须从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相互作用来研究生产发展。
  但这里说的生产关系既包括基本经济制度,也包括作为其实现形式的经济管理体制,这里所说的生产力既包括生产要素,也包括与生产要素相联系的生产增长速度、产业结构、经济效益、产业集中度和企业组织形成等方面。
  相对经济史来说,作为部门经济的工业经济史显然需要同时揭示工业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这两方面的历史过程及其规律,但应侧重于揭示工业生产力发展的历史过程及其规律。但新中国成立以来,工业中生产关系的变化是比较快的。就这点来说,又需要以较大篇幅叙述工业生产关系变化的历史过程及其规律;否则,就难以说明工业生产力的变化发展。
  从史学研究的视角考察,要揭示工业中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主要的基础性工作是要如实地叙述历史过程,也需要客观的、画龙点睛的经验总结。这也是揭示历史规律所必需的,并且是不能由叙述历史过程所能代替的一个重要环节。
  第三,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新中国工业经济史的研究方法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坚持实事求是。这是辩证唯物论的基本要求。这样,从史实出发,就成为工业经济史研究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如果不从史实出发,而从原则出发,就不可能完成它的使命。
  但是,这里所说的史实,必须是经过批判的审查,去伪存真的,而不是虚实混杂的;是“从事实的全部总和、从事实的联系去掌握事实”,而不是“片断的和随便捡出来的”;是反映客观规律的大量事实,而不是个别的偶然现象;是表现本质的典型事实。而不是歪曲本质的假象。
  这里所说的史实,是历史过程中的事实。因此,用历史事实叙述这个过程,是包括工业经济史在内的所有史学著作在叙述形式上必须具有的一个重要特点。这同经济学分析问题时采取摆脱了具体历史形式的抽象论述,是有重大区别的。
  就工业经济史中的重大事件来说,这个历史过程需要包括决策过程、实施过程和实施结果显示过程三方面。
  在叙述这些历史过程时,势必涉及决策实施过程中的重要人物。这样,对重要人物在这些过程中作用的叙述,就成为工业经济史不可分割的重要内容。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部名为《新中国工业经济史(第三版)》的书籍的简介,这份简介完全不涉及该书的任何具体内容,而是描述了一本与“新中国工业经济史”这一主题 概念上相关联,但内容上完全不同的虚构书籍的详细情况。 --- 《工业文明的曙光: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欧洲工业化的社会变迁研究》 作者: [虚构作者名,如:阿瑟·温斯坦] 出版社: [虚构出版社,如: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23年10月 内容概述 本书旨在深入剖析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欧洲主要工业化国家在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过程中所经历的深刻而复杂的社会、文化及政治变迁。研究的焦点并非工业技术的本身发展,而是这些技术进步如何重塑了社会结构、阶级关系、城市面貌以及个体生活经验。 本书采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整合了历史学、社会学、经济史学(侧重于社会经济影响而非单纯的生产数据)以及城市研究的理论框架。核心论点在于,这一时期的工业化进程,虽然在物质层面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生产力飞跃,但其社会成本和结构性矛盾,为20世纪的政治动荡埋下了伏笔。 核心章节与研究主题 第一部分:传统秩序的瓦解与新阶层的兴起 本部分重点关注工业化初期,旧有的地主贵族阶层权力如何被新兴的工业资产阶级逐渐取代。 “工厂时代的家庭伦理重塑”: 探讨了以家庭为核心的传统生产单位如何被工厂制度下的劳动分工所取代。分析了童工现象的社会根源,以及性别角色在工厂和家庭内部的重新定义。不同于关注生产效率的叙事,本书着重于家庭收入来源的转变如何影响了婚姻模式和亲子关系。 “无产阶级的地理学与身份建构”: 考察了工人阶级从乡村向城市集中迁移的过程,以及在拥挤的贫民窟中,工人如何从松散的个体组合演变为具有集体意识的社会群体。详细分析了早期工会运动中,工人文化(如酒吧文化、民间互助组织)在身份认同构建中的作用。 第二部分:城市空间的重塑与治理的困境 随着工业人口的剧增,欧洲城市经历了前所未有的物理和功能上的扩张。本部分侧重于探讨城市规划、公共卫生和早期社会福利政策的演变。 “烟雾与下水道:现代城市基础设施的诞生”: 记录了工业污染对城市环境造成的灾难性影响,并分析了政府和市政当局为应对污染、水源短缺及疾病爆发(如霍乱)而采取的早期、往往是低效的干预措施。这部分将城市视为一个巨大的、失衡的“有机体”进行分析。 “审美革命与空间隔离”: 研究了工业精英阶层如何通过城市规划手段,将自己与贫困的工人社区进行物理隔离,催生了现代郊区化趋势的雏形。探讨了“美观”和“秩序”在城市设计中成为维护社会等级的工具。 第三部分:思想的碰撞与政治的回应 工业社会的巨大不平等催生了新的意识形态和政治运动。本书将分析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以及保守主义对工业化挑战的回应。 “乌托邦的幻灭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区别于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纯粹阐述,本章着力于分析其思想如何在工人群体中获得了情感和组织上的共鸣。探讨了早期社会主义者如何将工厂的日常经验转化为系统的政治纲领。 “福利国家的胚胎:俾斯麦模式的社会学解读”: 分析了德国等国为遏制社会主义思潮而推行的早期社会保险制度。本书认为,这些制度并非纯粹的人道主义举措,而是国家对新兴工业阶级力量的一种精妙的“管理性”回应,旨在维持社会稳定而非实现根本的财富再分配。 研究价值与创新点 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对“社会成本”的强调。它拒绝将工业革命视为一条单向度的、必然通向富裕的线性发展路径。相反,它揭示了在技术奇迹的表象下,社会结构承受的巨大张力、个体生活的碎片化以及权力关系的重组过程。作者通过对私人信件、地方政府档案和早期社会调查报告的细致爬梳,重构了一个充满焦虑、冲突与适应的工业化欧洲社会图景。对于理解现代性的起源及其遗留问题,本书提供了深刻而批判性的视角。 --- (注:以上简介描述了一本关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欧洲工业化社会变迁的研究著作,与您提到的《新中国工业经济史(第三版)》无任何实质性内容关联。)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在工业领域工作多年的从业者,我对国家工业发展的历史始终抱有浓厚的兴趣。《新中国工业经济史(第三版)》这本书,对我来说,更像是一份珍贵的行业宝典。它系统地梳理了中国工业经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脉络,特别是对不同时期技术引进、自主研发以及产业结构调整的分析,都给我带来了许多启发。我惊叹于中国工业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取得的巨大成就,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其中的艰辛与不易。书中的案例分析非常详实,对于理解当前中国工业发展所处的阶段以及未来的方向,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这本书不仅让我对过去有了更深的理解,也为我未来的工作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

评分

我是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在某个历史论坛上看到有人在讨论关于新中国工业发展的话题,然后就有人推荐了这套《新中国工业经济史(第三版)》。我之前也看过一些零散的关于中国工业化的资料,但总觉得不够系统。这套书的出版,简直是填补了我在这方面的知识空白。它从宏观的角度,梳理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工业经济发展的各个阶段,特别是对不同时期的政策调整、技术突破以及面临的国际环境都有深入的分析。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一些具体工业门类发展历程的细致描写,比如钢铁、机械、纺织等,让我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中国工业是如何一步步建立起来的。这本书的史料翔实,论证严谨,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学术佳作。

评分

这套书的装帧设计真是令人眼前一亮,精装的封面厚实而有质感,色彩搭配沉稳大气,一看就知道是经过精心打磨的学术著作。书页纸张的选用也相当考究,触感细腻,印刷清晰,翻阅起来有一种沉浸感。我特别喜欢它在细节之处的处理,比如扉页的设计、章节标题的字体选择,都透露出一种严谨而专业的学术态度。作为一名对历史细节有着很高要求的读者,我对这类书籍的印刷和装帧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而这套《新中国工业经济史(第三版)》无疑是超出了我的预期。从打开包装的那一刻起,我就感受到了它的分量,不仅仅是物理上的重量,更是它所承载的丰富历史信息和学术价值。我甚至忍不住在书架上找了个最显眼的位置来摆放它,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能够长久地陪伴我在学术探索的道路上。

评分

我是一名对中国现代史颇感兴趣的普通读者,平时喜欢阅读一些能够帮助我更深入理解国家发展脉络的书籍。在朋友的推荐下,我购入了《新中国工业经济史(第三版)》。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平实易懂,即便我不是经济学专业的出身,也能在其中找到阅读的乐趣。作者们并没有回避历史上的困难和挑战,而是以一种客观的态度,详细阐述了新中国工业经济在不同时期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及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不断前进的。我尤其被书中对于那些早期建设者的奋斗历程的描述所打动,他们的奉献精神和智慧,正是铸就新中国工业辉煌的基石。读完这本书,我对中国人民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

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了解到这套书的,当时在浏览一本关于中国经济转型的小说时,书中人物的讨论提到了对新中国工业发展史的深入研究,我立刻被这个话题吸引了。随后我搜索了相关的学术资料,发现《新中国工业经济史(第三版)》被广泛引用,口碑极佳。抱着学习的态度,我入手了这套书,读完之后,我只能说,这绝对是我近几年来读过的最令我印象深刻的经济史著作之一。它不仅仅是枯燥的年代记述,而是将宏观的经济政策、微观的企业发展、技术革新以及社会变迁有机地结合起来,构成了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作者们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严谨的治学精神,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真实、立体的新中国工业经济发展历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