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一个幽默的作家,笔下写实传神,浓郁的“京味”,温婉戏谑的幽默与自我解嘲。
★老舍先生的很多作品从幽默诙谐中品味生活的现实与沉重,可以充分领略到作者对当时世界忧愤深广的讽刺与批判,直指读者内心。
★老舍先生笔下的故事,讲述寻常人家的命运,折射出普通人在历史大变迁中的无奈和孤独,短小的篇幅里充满了苍凉和怅然的意味,让人回味不尽。
★老舍先生的笔很是厉害,轻描淡写几句话。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跃然纸上,一桩桩一件件故事,勾画出了他的那个年代。
★这部选集选目丰富,写得俏皮,泼辣,警辟,使人读了发笑,全面地展示了老舍在短篇小说创作领域的艺术成就。阅读名家的作品,内心也能得到极大的开解。
★老舍为我们传递的真实的社会信息,看到了动荡时期社会底层贫苦人民的真实生活和心理写照,活的苟且却又满怀希望,使这部小说更有正能量。
★写作是老舍先生一生的事业,代表作《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及话剧《茶馆》,被誉为语言大师,是我国现代长篇小说奠基人之一。1966年8月去世,因为去世遗憾与诺贝尔文学奖擦肩而过。
内容简介
《我这一辈子:老舍中短篇小说选》选取了老舍的一些经典中短篇作品:如《月牙儿》《断魂枪》《我这一辈子》《不成问题的问题》《且说屋里》《柳家大院》《微神》《马裤先生》《上任》《柳屯的》《善人》《黑白李》等名篇。这些文章即描写了底层平民生存命运的挣扎,也书写了知识分子的生活趣事,文笔细致入微、 幽默风趣,让人从轻快诙谐之中体味人生哲理。
作者简介
老舍(1899-1966年),原名舒庆春,满族正红旗人,生于北京。中国现代小说家、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新中国早期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著有长篇小说《四世同堂》《正红旗下》《小坡的生日》《猫城记》《牛天赐传》《骆驼祥子》等,短篇小说《赶集》等。老舍的作品语言通俗简易,俗白精致,幽默诙谐,具有较强的北京韵味。
精彩书评
★文学巨匠,一代宗师。
——李敖
★老舍先生永远活在他的作品当中,活在一代代读者心中,活在人民中间。
——巴金
★据我接触到的世界文学情报,全世界得到公认的中国新文学家也只有沈从文与老舍。
——朱光潜
★在某种意义上,失去了幽默,,就没有了老舍, 更谈不上他在文学史上取得那样的成就与地位。
——樊骏
★生活是一种律动,须有光有影,有左有右,有晴有雨,趣味就在这变而不猛的曲折里,微微暗些,再明起来,则暗得有趣,而明乃更明。
——老舍
★他的写作精力是惊人的。他又会利用他的时间,他在朋友谈话、社会活动和栽花、养猫之间,不断地完成着他的杰作。他的为人,更是和他的作品一样,爽朗、幽默、质朴、热情。
——冰心
★舍予是经过了生活底甜酸苦辣的,深通人情世故的人,但他底“真”不但没有被这些所湮没,反而显得更凸出,更难能而且可爱。所以他底真不是憨直,不是忘形,而是被复杂的枝叶所衬托着的果子。他底客客气气,谈笑风生里面,常常要跳出不知道是真话还是笑话的那一种幽默。现在大概大家都懂得那里面正闪耀着他底对于生活的真意,但他有时却要为国事,为公共事业,为友情伤心堕泪,这恐怕是很少为人知道的。
——胡风
★我比较喜欢老舍写的一武侠短篇小说,写一耍大刀的,身怀绝技,隐于闹市,各种人登门拜师,有硬乞的,有软泡的,老头就是不露,结尾是在月色之下,老头一人在后院练了一圈,怀抱大刀,望着月亮自言自语:不传,就是不传!
——王朔
目录
我这一辈子:老舍中短篇小说选
月牙儿
我这一辈子
且说屋里
不成问题的问题
断魂枪
上任
牺牲
柳屯的
善人
大悲寺外
马裤先生
微神
开市大吉
歪毛儿
柳家大院
抱孙
黑白李
眼镜
精彩书摘
我这一辈子
一
我幼年读过书,虽然不多,可是足够读七侠五义与三国志演义什么的。我记得好几段聊斋,到如今还能说得很齐全动听,不但听的人都夸奖我的记性好,连我自己也觉得应该高兴。可是,我并念不懂聊斋的原文,那太深了;我所记得的几段,都是由小报上的“评讲聊斋”念来的——把原文变成白话,又添上些逗哏打趣,实在有个意思!
我的字写得也不坏。拿我的字和老年间衙门里的公文比一比,论个儿的匀适,墨色的光润,与行列的齐整,我实在相信我可以作个很好的“笔帖式”。自然我不敢高攀,说我有写奏折的本领,可是眼前的通常公文是准保能写到好处的。
凭我认字与写的本事,我本该去当差。当差虽不见得一定能增光耀祖,但是至少也比作别的事更体面些。况且呢,差事不管大小,多少总有个升腾。我看见不止一位了,官职很大,可是那笔字还不如我的好呢,连句整话都说不出来。这样的人既能作高官,我怎么不能呢?
可是,当我十五岁的时候,家里教我去学徒。五行八作,行行出状元,学手艺原不是什么低搭的事;不过比较当差稍差点劲儿罢了。学手艺,一辈子逃不出手艺人去,即使能大发财源,也高不过大官儿不是?可是我并没和家里闹别扭,就去学徒了;十五岁的人,自然没有多少主意。况且家里老人还说,学满了艺,能挣上钱,就给我说亲事。在当时,我想象着结婚必是件有趣的事。那么,吃上二三年的苦,而后大人似的去耍手艺挣钱,家里再有个小媳妇,大概也很下得去了。
我学的是裱糊匠。在那太平年月,裱糊匠是不愁没饭吃的。那时候,死一个人不像现在这么省事。这可并不是说,老年间的人要翻来覆去的死好几回,不干脆的一下子断了气。我是说,那时候死人,丧家要拚命的花钱,一点不惜力气与金钱的讲排场。就拿与冥衣铺有关系的事来说吧,就得花上老些个钱。人一断气,马上就得去糊“倒头车”——现在,连这个名词儿也许有好多人不晓得了。紧跟着便是“接三”,必定有些烧活:车轿骡马,墩箱灵人,引魂幡,灵花等等。要是害月子病死的,还必须另糊一头牛,和一个鸡罩。赶到“一七”念经,又得糊楼库,金山银山,尺头元宝,四季衣服,四季花草,古玩陈设,各样木器。及至出殡,纸亭纸架之外,还有许多烧活,至不济也得弄一对“童儿”举着。“五七”烧伞,六十天糊船桥。一个死人到六十天后才和我们裱糊匠脱离关系。一年之中,死那么十来个有钱的人,我们便有了吃喝。
裱糊匠并不专伺候死人,我们也伺候神仙。早年间的神仙不像如今晚儿的这样寒碜,就拿关老爷说吧,早年间每到六月二十四,人们必给他糊黄幡宝盖,马童马匹,和七星大旗什么的。现在,几乎没有人再惦记着关公了!遇上闹“天花”,我们又得为娘娘们忙一阵。九位娘娘得糊九顶轿子,红马黄马各一匹,九份凤冠霞帔,还得预备痘哥哥痘姐姐们的袍带靴帽,和各样执事。如今,医院都施种牛痘,娘娘们无事可作,裱糊匠也就陪着她们闲起来了。此外还有许许多多的“还愿”的事,都要糊点什么东西,可是也都随着破除迷信没人再提了。年头真是变了啊!
除了伺候神与鬼外,我们这行自然也为活人作些事。这叫作“白活”,就是给人家糊顶棚。早年间没有洋房,每遇到搬家,娶媳妇,或别项喜事,总要把房间糊得四白落地,好显出焕然一新的气象。那大富之家,连春秋两季糊窗子也雇用我们。人是一天穷似一天了,搬家不一定糊棚顶,而那些有钱的呢,房子改为洋式的,棚顶抹灰,一劳永逸;窗子改成玻璃的,也用不着再糊上纸或纱。什么都是洋式好,耍手艺的可就没了饭吃。我们自己也不是不努力呀,洋车时行,我们就照样糊洋车;汽车时行,我们就糊汽车,我们知道改良。可是有几家死了人来糊一辆洋车或汽车呢?年头一旦大改良起来,我们的小改良全算白饶,水大漫不过鸭子去,有什么法儿呢!
......
《岁月留痕:中国现代短篇小说精品集》 一、 沉浮人海,时代剪影: 《岁月留痕》是一部精选自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璀璨明珠,它如同一个时间的胶囊,将那个风云激荡、变革迭起的年代,那些鲜活的面孔,那些平凡的喜怒哀乐,一一封存。本书收录了二十余位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作家,他们以文字为刀,刻画了那个时代的社会肌理,洞察了人性的幽微之处。在这里,您将看到山河破碎,民生多艰的悲凉,也能感受到普通人在历史洪流中的坚韧与挣扎;您将触摸到市井小民的朴实善良,也能窥见知识分子的理想与彷徨。 本书的选篇,力求展现中国现代短篇小说的多样风貌,从叙事风格到主题思想,无一不体现出那个时代文学发展的脉络。您将读到那些以细腻笔触描绘乡土人情、勾勒生活细节的篇章,也会邂逅那些直面社会问题、批判现实黑暗的力作。故事场景跨越了南北东西,从北方的黄土地到南方的烟雨巷,从繁华的都市到闭塞的乡村,每一个场景都饱含着时代的温度和地域的色彩。人物形象更是丰富立体,有坚韧不拔的劳动者,有温良恭俭的读书人,有精明算计的小商贩,更有在乱世中漂泊无依的流浪者。他们都不是脸谱化的符号,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有欲的鲜活个体,在时代的洪流中,或随波逐流,或奋力搏击,书写着各自的悲欢离合。 《岁月留痕》不仅是一次文学的盛宴,更是一次深刻的时代回溯。通过这些故事,我们可以触摸到那个时代人民的生活状态,理解他们所经历的苦难与希望,感受那个时代特有的精神风貌。它不回避历史的沉重,不粉饰现实的粗粝,而是以一种真诚而深刻的态度,将那个时代的真实面貌呈现在读者面前。 二、 文脉传承,风格各异: 本书的编排,并非简单地将名家名作堆砌,而是试图展现中国现代短篇小说在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发展轨迹。从早期白话文运动的先声,到抗日战争时期的现实主义,再到解放后的新生活书写,每一个阶段的代表性作家和作品都得到了精心遴选。 您可以读到鲁迅笔下那些深刻揭示国民劣根性的、如同一声声惊雷的短篇,他的文字如同手术刀,精准地剖析着旧社会的病灶,对封建礼教和传统观念的批判,至今仍振聋发聩。他的作品,往往在平静的叙述中隐藏着巨大的力量,字字珠玑,耐人寻味。 接着,您会遇到茅盾,他以其宏大的历史视野和深厚的社会洞察力,描绘了中国社会转型期的复杂图景。他对城市生活、农村经济的描摹,对底层人民生存状态的关注,都充满了人文关怀和深刻的现实意义。他的文字,厚重而扎实,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那个时代社会的变迁。 巴金那充满激情的文字,您也能在此读到。他笔下的人物,无论是对封建家族的抗争,还是对自由爱情的追求,都洋溢着一种青春的热血和反抗的精神。他的作品,如同熊熊燃烧的火焰,点燃了无数读者的理想和激情。 还有沈从文,他以其独特的湘西风情和对人生最质朴情感的描绘,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别样的中国。他的文字,如同清澈的溪流,洗涤着尘世的喧嚣,流淌着对自然和人性的赞美。他笔下的人物,淳朴而善良,充满生命力,让我们看到了另一种生存的可能性。 当然,书中还收录了老舍、萧红、丁玲、艾芜、沙汀、汪曾祺等一大批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享有盛誉的作家。每一位作家都拥有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和艺术追求。 老舍以其京味儿十足的幽默和对底层市民生活的深刻体察,塑造了众多活灵活现的人物形象,他的作品充满了生活气息和悲悯情怀,将北京的风土人情和市民的喜怒哀乐刻画得淋漓尽致。 萧红的文字,如同一曲低沉而凄美的挽歌,充满了对苦难命运的哀叹,但同时也闪烁着坚韧不拔的光芒。她的作品,往往将个人的悲剧与时代的动荡紧密联系,展现出女性在历史洪流中的独特视角。 丁玲的作品,则充满了女性主义的先声,她敢于直面女性的困境和追求,她的文字犀利而深刻,充满了对社会不公的批判。 艾芜的文字,粗粝而真实,他笔下的人物,往往是那些在社会底层挣扎求生的小人物,他的作品充满了底层社会的生存智慧和人性的光辉。 沙汀则擅长描绘四川农村的社会生活,他以其写实的笔触,展现了中国农村的复杂面貌和人性的多重维度。 汪曾祺的文字,则如同清风徐来,淡雅而隽永。他擅长捕捉生活中的细微之处,将平凡的生活写出诗意,他的作品充满了生活情趣和人生智慧,让人读来心生温暖。 本书的选篇,兼顾了作品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力求让读者在阅读中,能够感受到中国现代短篇小说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风格下的丰富与精彩。 三、 跨越时空,触及心灵: 《岁月留痕》中的故事,有的温情脉脉,有的悲凉沉重,有的发人深省。它们不仅仅是文字的组合,更是情感的传递,是思想的碰撞。 在阅读这些故事时,您或许会因为某个角色的命运而扼腕叹息,或许会因为某个情节的曲折而心潮澎湃,或许会因为某句深刻的议论而陷入沉思。这些作品,跨越了时空的界限,依然能够触及我们内心最柔软的部分,引发我们对人生、对社会、对时代的思考。 本书试图呈现的,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群像”,而非单一个体的辉煌。通过这些不同声音、不同视角的作品,我们可以更全面地理解那个时代中国社会的复杂性,理解那个时代人民的精神世界。这些故事,如同一个个窗口,让我们得以窥见历史的真实面貌,也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我们自己。 《岁月留痕》是一部值得反复品读的文学宝藏。它不仅仅是一部小说集,更是一部时代的史书,一部人性的百科全书。每一次翻开,都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感悟。它将引领您走进一个充满故事的年代,感受那些鲜活的生命,体味那些深刻的情感,收获那些宝贵的人生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