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经典:泰山刻石

中国书法经典:泰山刻石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靳永 编
图书标签:
  • 书法
  • 泰山刻石
  • 中国书法
  • 书法艺术
  • 历史文化
  • 碑学
  • 篆刻
  • 传统文化
  • 艺术史
  • 文化遗产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山东画报出版社
ISBN:9787547423240
版次:1
商品编码:12152757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6-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44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國的名山有所謂“五嶽”之說,指東嶽泰山、西嶽華山、南嶽衡山、北嶽恒山、中嶽嵩山,其中東嶽泰山具有五嶽獨尊的崇高地位。泰山這一崇高地位的獲得,固然離不開它雄奇高大的景觀形象,但主要的還是因爲泰山歷來是帝王們舉行封禪和祭祀活動的大山。
  封禪,封爲祭天(多指天子登上泰山之頂築圓壇以祭天),禪爲祭地(多指天子在泰山腳下的小丘之上築方壇以祭地),是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之時爲祭祀天地而舉行的大型典禮。遠古暨夏商周三代,已有封禪的傳說;而史書中明確記載的封禪和朝拜泰山的歷代帝王,從秦始皇到清高宗,共有十二位之多。他們到泰山登封告祭、刻石記功,從而大大提高了泰山的知名度。
  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秦帝國統一後,“先帝巡行郡縣,以示彊,威服海內”。其在東巡期間,爲彰顯自己的統一事業功績,在各地立了七塊小篆碑刻,分別爲《嶧山刻石》《泰山刻石》《琅邪刻石》《之罘刻石》《東觀刻石》《碣石刻石》和《會稽刻石》。
  公元前二一九年,秦始皇率群臣封禪泰山。在泰山極頂,除舉行祭天大典外,還立石頌德,於是便有了著名的《泰山刻石》。《泰山刻石》共一百四十四字,着重宣揚了統一天下的功績,表達了治理國家的決心。公元前二一〇年,秦始皇病死於東巡的歸途中,其少子胡亥繼爲二世皇帝。公元前二〇九年,秦二世東行泰山,並在《泰山刻石》之陰刻其詔書,二世詔書共七十八字。刻石四面廣狹不等,刻辭二十二行,每行十二字,共二百二十二字。現僅存秦二世詔書十個殘字,即“斯臣去疾昧死臣請矣臣”,又稱“泰山十字”。據清道光八年(一八二八年)《泰安縣誌》載,宋政和四年(一一一四年)刻石在岱頂玉女池上,可認讀的有一百四十六字。明嘉靖年間,北京許某將此石移置碧霞祠東廡,當時僅存二世詔書四行二十九字,即“臣斯臣去疾禦史夫臣昧死言臣請具刻詔書金石刻因明白矣臣昧死請”。清乾隆五年(一七四〇年)碧霞祠毀於火,刻石遂失。嘉慶二十年(一八一五年),泰安知縣汪汝弼等在碧霞祠西側玉女池內覓得殘石兩塊,存十字“臣斯臣去疾昧死請矣臣”,將其嵌於大觀峰前東嶽廟西新築寶斯亭(又名讀碑亭)內。道光十二年(一八三二年)山洪暴發,東嶽廟西牆倒塌,寶斯亭傾毀。後泰安知縣徐宗幹“索殘石於瓦礫中”,命道士劉傳業移至山下岱廟中保存,並爲之題跋。光緒十六年(一八九〇年)殘石被盜,縣令毛蜀雲嚴加追查,大索十日,得石於泰城北關橋下,重置道院。宣統二年(一九一〇年),泰安知縣俞慶瀾在岱廟環詠亭造石屋一所,將殘石和徐宗幹跋及自己的題跋共三石一並嵌於石屋,並圍以鐵欄加以保護。一九二八年春,國民黨孫良城部駐泰,改岱廟爲中山市場,環詠亭被毀,刻石又移於岱廟東御座院內,修築一座門式碑亭,將以上三石壘砌其中。新中國成立後,在碑亭正面鑲裝玻璃加以保護,列爲國家一級文物,使遊客能一睹《泰山刻石》的風采。
  《泰山刻石》又名《秦封泰山碑》,相傳爲秦朝政治家、文學家和書法家李斯撰文並書丹,是小篆的傳世真跡。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實行“書同文”政策,李斯在大篆的基礎上改省結體,整齊筆畫,爲秦統一文字、創立書體作出了卓越貢獻。《泰山刻石》的小篆書體,綫條橫平豎直,工整勻稱,圓健似鐵;結構左右對稱,平穩修長,疏密適宜。它上承甲骨文、金文、石鼓文遺韻,下開漢隸、唐楷先河,峻拔古厚,骨力豐沛,雍容淵雅,其雄奇威嚴之神采、山嶽廟堂之氣象,爲秦代小篆之正宗,是中國古文字的後階段,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唐張懷瓘《書斷》讚其爲“傳國之偉寶,百代之法式”,宋劉跂《泰山秦篆譜序》稱頌“李斯小篆,古今所師”。元郝經讚道:“拳如釵股直如筯,曲鐵碾玉秀且奇。千年瘦勁益飛動,回視諸家肥更癡。”如今,兩千多年過去了,多少歷史的遺跡、遺物早已湮滅,而《泰山刻石》卻依然存世,雖然僅存十字,但正如清代王家溶所讚:“零星兩片石,卓越兩千年。”
  現今傳世的《泰山刻石》拓本,存字多又著名的是一百六十五字本和五十三字本,原均係明代江蘇錫山人安國(字民泰,號桂坡)舊藏,上世紀三十年代流入日本。一百六十五字本現藏日本東京台東區書道博物館,日本三省堂《書苑》第五卷第十一號曾影印;五十三字本現藏日本三井文庫,日本二玄社“書跡名品叢刊”“中國法書選”“原色法帖選”有影印。此二本各縱二七·八釐米,橫一四·三釐米。此次我們即以一百六十五字本爲底本加以影印,供廣大書法愛好者臨習鑒賞。
  由於《泰山刻石》爲剪裝本,剪裝時遺棄了殘泐不存的文字,致使原文行次關係喪失,多有文不成句之處。爲方便識讀,我們參照前人的研究成果,補足原文字數,所補文字加“□”表示。另,我們還在釋文中對部分古字、通假字、異體字進行了簡要說明。

作者简介

靳永,1970年出生于山東章丘,畢業于山東大學文學院,跟隨蔣維崧教授、徐超教授攻讀古文字與書法方向的研究生,獲博士學位。著有《書法研究的多重證據法》《藝術之旅》《老子解說》《孟子譯注》《古文觀止》《楊沂孫篆書在昔篇》等著作,發表學術論文多篇。現爲山東師範大學美術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山東省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兼學術委員會主任。曾獲中國書法蘭亭獎、泰山文藝獎、劉勰文藝獎、山東省“德藝雙馨”藝術工作者稱號。


内页插图


《中国书法经典:泰山刻石》是一本旨在深度解读中国书法艺术瑰宝——泰山刻石的专著。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拓片,而是力求从多个维度、以严谨的学术态度,为读者呈现泰山刻石的独特艺术价值与历史意义。 一、 泰山刻石的艺术源流与历史脉络 本书将首先追溯泰山刻石的诞生背景。我们将详细考证秦始皇东巡至泰山时,命丞相李斯所撰并刻制的这一千古名篇的时代特征。在探讨其书法风格时,我们会将其置于秦代统一文字的大背景下,深入分析小篆的形成过程及其作为官方书体的规范性与艺术性。本书将重点剖析小篆“笔画圆转、结构对称、线条匀劲、端庄古朴”的典型特征,并结合当时社会、政治、文化环境,阐述这些艺术特质的成因。 二、 李斯小篆的精妙解读与技法探究 李斯作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书法家,其泰山刻石更是小篆艺术的巅峰之作。本书将对李斯的小篆进行细致入微的解读。我们将从笔画的起收、转折、运笔力度,到字的结构布局、重心稳固、疏密关系,逐一进行分析。读者将了解到小篆中“折钗股”、“屋漏痕”等用笔技巧如何在泰山刻石中得到完美体现。同时,本书也会探讨李斯在结构上的创新,如如何通过调整偏旁部首的位置和大小,来达到整体的和谐统一。我们会配以高清拓片局部放大图,辅以精到的文字说明,帮助读者直观地领悟其用笔之道与结体之妙。 三、 泰山刻石的文本价值与历史信息 泰山刻石的文本内容并非简单的功德颂扬,而是具有重要的历史文献价值。本书将深入研究刻石上的铭文内容,考证其文字的准确性,并结合史料,解读其中蕴含的秦代历史信息,例如关于秦朝统一、封建制度的建立、以及秦始皇的统治思想等。我们将辨析文本中的一些古字、异体字,并与同时期其他铭刻进行对比,展现其在文字演变过程中的地位。 四、 历代鉴赏与传播研究 泰山刻石历经两千余年,其摹写、传拓、研究从未间断。本书将梳理历代书法家、金石学家对泰山刻石的鉴赏过程和评价。从汉代的张敞、魏晋的钟繇、唐代的李阳冰,直至明清的文人墨客,我们将考察他们如何理解、学习、临摹泰山刻石,以及这些研究如何影响了中国书法的后续发展。本书还将探讨泰山刻石的传播方式,包括拓片制作技艺的演变,以及它如何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的书法圈中产生影响。 五、 泰山刻石的艺术传承与当代意义 在现代语境下,泰山刻石的艺术价值依然熠熠生辉。本书将探讨如何学习和传承泰山刻石的艺术精髓。我们将分析当代书法家如何从泰山刻石中汲取养分,并将其融入现代创作。同时,本书也会思考泰山刻石作为中华文明重要载体,其在文化传承、民族认同方面的当代意义。我们希望通过本书,让更多读者认识到泰山刻石不仅仅是一件古老的石刻,更是中华民族智慧与审美的结晶。 本书特色: 史料翔实: 引用大量一手史料,确保考证的严谨性。 图文并茂: 精选高质量拓片,并辅以大量精美插图,增强阅读的直观性。 深入浅出: 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读深奥的书法理论与历史知识。 多维视角: 融合书法史、文字学、历史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成果。 学术性与普及性兼备: 既满足专业研究者的需求,也适合书法爱好者和历史文化爱好者的阅读。 《中国书法经典:泰山刻石》旨在成为一本集学术性、艺术性、普及性于一体的权威著作,为读者推开一扇了解中国古代书法艺术博大精深的大门。

用户评价

评分

如果说中国书法是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中国书法经典:泰山刻石》则无疑是其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就被它沉静而大气的设计所吸引,仿佛握住了一件历史的珍宝。书中对泰山刻石的解读,远超我的想象。作者并非仅仅陈述历史事实,而是以一种深沉的文化情怀,将这件国之瑰宝的每一个细节都进行了精妙的阐释。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剖析字体结构时所展现出的精准和深刻。泰山刻石作为秦代小篆的代表,其笔画的粗细、运笔的力度、结体的疏密,都蕴含着独特的时代印记和审美追求。作者将这些元素一一拆解,并将其置于中国文字演变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让我看到了小篆那种雄浑、典雅、庄重的美学特征。更令我心生敬意的是,作者在解读文字的同时,也融入了对秦代历史、哲学思想以及社会风貌的探讨,让读者在欣赏书法艺术的同时,也能深刻地理解那个时代的精神内核。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介绍泰山刻石的书,它更像是一堂生动而深刻的文化课,让我对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每一次翻阅,都仿佛能感受到那古老文字中传达出的磅礴气势和不朽生命力,这是一种令人肃然起敬的文化力量。

评分

老实说,当我拿到《中国书法经典:泰山刻石》的时候,心里是带着一丝忐忑的。毕竟,书法这个话题,对于我这样的“门外汉”来说,总是带着点距离感,总觉得它高高在上,难以企及。然而,这本书却以一种出人意料的亲切感,消弭了我所有的顾虑。它没有用那些艰涩难懂的术语堆砌,而是从最基础的“是什么”开始,娓娓道来。我最喜欢的是其中关于泰山刻石的“前世今生”的章节,作者不仅仅是罗列了史料,更是用讲故事的方式,把秦始皇东巡、刻石记功的场景生动地展现在我眼前。我仿佛能听到风声在泰山呼啸,看到工匠们挥汗如雨,用石锤敲击石头的回响。这种历史的厚重感,加上对字体本身的美学解读,让我一下子就觉得,书法不再是冰冷的线条,而是有温度、有故事的生命。书中对于“力”与“美”的辩证关系的阐释,尤其让我印象深刻。它告诉我,书法不仅仅是把字写得好看,更重要的是在每一个笔画中注入情感,注入力量。泰山刻石那雄浑古朴的风格,正是这种“力”与“美”的完美结合。我之前总觉得小篆看起来有些“拧巴”,不够流畅,但在这本书的引导下,我开始发现其中严谨的结构、均衡的布局,以及那种不怒自威的气势,简直让人拍案叫绝。它让我明白了,原来“美”是可以有不同的形态的,不一定非得是柔美婉约,也可以是刚劲有力,磅礴大气。这本书让我对书法艺术的认识,从“好看”提升到了“有内涵”、“有深度”,这种认知的转变,对我来说意义非凡。

评分

我一直以来都对中国古代的文化遗产充满了浓厚的兴趣,特别是那些历经千年依然闪耀着光芒的艺术瑰宝。《中国书法经典:泰山刻石》这本书,可以说是我近期阅读中最令人满意的一本。首先,从书籍的整体设计来看,就充满了匠心。封面设计简约而大气,选取了泰山刻石最具有代表性的局部拓片,在光影的映衬下,更显古朴雄浑。打开内页,纸张的质感非常棒,印刷也十分清晰,每一处细节都处理得恰到好处。内容方面,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令我印象深刻。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史料,而是以一种叙事性的笔触,将泰山刻石的来龙去脉娓娓道来。我尤其喜欢关于秦始皇统一文字的背景介绍,那一段历史的阐释,让我对小篆的出现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书中对泰山刻石字体的分析,更是精彩绝伦。作者不仅详细解读了每个字的点画、结构,还将其置于整个篇章的整体风格中进行审视,让我看到了小篆那种雄浑、端庄、饱满的气质。我之前对小篆的认识仅停留在“好看”的层面,但在这本书的引导下,我开始理解了其中蕴含的哲学思想和审美追求。它让我明白了,为什么小篆能够成为秦代官方字体,为什么它能够代表那个时代的力量与辉煌。这本书不仅让我学习到了书法知识,更让我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评分

作为一个对中国传统文化情有独钟的读者,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真正引领我深入领略书法艺术之美的书籍。《中国书法经典:泰山刻石》绝对是我近期最满意的一次阅读体验。从拿到这本书的第一刻起,我就被它典雅的装帧设计所吸引。厚重的封面,精美的烫金工艺,以及选用的高品质纸张,都无不彰显着编者的用心和对艺术品的尊重。而内容更是让我惊喜连连。作者以一种兼具学术严谨性和艺术感染力的笔触,深入浅出地介绍了泰山刻石的背景、历史以及在书法史上的重要地位。我尤其欣赏书中对秦代小篆字体演变的梳理,它将文字的演变过程与历史的进程紧密结合,让我清晰地看到了文字是如何从萌芽走向成熟,又如何承载起一个时代的文化精神。对泰山刻石字体的分析,更是细致入微。作者不仅讲解了每个字的结构特点,笔画的构成,还将其置于整体的篇章中进行审视,让我看到了小篆那雄浑、古朴、庄重的美学风格。书中对“力”与“美”的辩证关系的阐释,尤其让我印象深刻。它让我明白了,泰山刻石的魅力,不仅在于其视觉上的美感,更在于其所蕴含的那种刚毅、坚韧、磅礴的力量。这本书让我对中国书法艺术的认识,有了一个全新的高度,也让我对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有了更深的敬意。

评分

每次翻开《中国书法经典:泰山刻石》,我都会有一种穿越时空的沉浸感。这本书就像一本精心制作的时光胶囊,将秦代那雄浑磅礴的书法艺术,原汁原味地呈现在我们面前。我非常喜欢书中对泰山刻石的“诞生记”的描述,它不仅仅是一段简单的历史陈述,更是将当时的社会背景、政治格局以及文化思潮,都巧妙地融入其中。作者的笔触生动,仿佛让我亲眼目睹了秦始皇东巡的浩荡场面,听到了工匠们在泰山之巅敲击石头的回响。这种叙事方式,让原本可能枯燥的历史知识变得鲜活有趣,也让我对泰山刻石的价值有了更深切的体会。在书法技法的解读上,这本书同样功力深厚。作者对小篆的笔画、结体、章法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分析,特别是对那些看似简单却蕴含深厚功力的点画,更是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骨力”与“肉韵”的论述,它让我明白,泰山刻石之所以能够流传千古,不仅仅在于其字体的形态,更在于其内在的生命力。那些饱满的笔画,遒劲的线条,严谨的结构,无不展现着一种古朴而又充满力量的美感。这本书让我对小篆的认识,从“看热闹”升华到了“看门道”,让我能够真正领略到中国古代文字艺术的博大精深。

评分

最近我沉迷于一本叫做《中国书法经典:泰山刻石》的书,简直让人爱不释手。这本书的外形设计就很有讲究,拿在手里感觉沉甸甸的,封面上的字和图案都透着一股古老而神秘的气息,让人一看就觉得不一般。翻开书页,里面的内容更是让我惊艳。作者不是那种干巴巴的介绍,而是用一种非常生动有趣的方式,把泰山刻石的故事讲得像电影一样。我之前对秦朝的历史了解不多,但这本书让我对那个时代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尤其是关于秦始皇统一文字的那部分,作者解释得特别清楚,让我明白为什么那时候要统一文字,以及小篆到底是什么样的。书里还花了很大篇幅去讲解泰山刻石上的每一个字,每一个笔画。我以前觉得小篆看起来有点奇怪,但在这本书的引导下,我开始发现它们的独特之处。那些看起来像画一样的线条,其实都蕴含着非常深的学问。作者会告诉你,这个笔画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以及它在整个字里起什么作用。这就像是在学习一个古老的密码,每一笔每一划都有它独特的含义。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好像对书法有了一种新的认识,不再只是看到字体的外形,而是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气”和“神”。

评分

我一直认为,真正经典的艺术作品,能够跨越时间和空间的界限,与每一个时代的人产生共鸣。《中国书法经典:泰山刻石》就是这样一本让我深感震撼的书籍。它不仅仅是对一件古代艺术品的呈现,更是对一种精神,一种文化传承的致敬。当我第一次捧起这本书,就被它沉甸甸的分量和精美的装帧所吸引。翻开扉页,扑面而来的是一种庄重而典雅的气息,仿佛能闻到历史的尘埃和墨香的混合。书中对泰山刻石的介绍,绝非泛泛而谈,而是充满了深厚的学术功底和细腻的艺术感受。作者对于秦代小篆字体的分析,细致入微,从每一个笔画的起承转落,到整个字的结构布局,都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笔势”和“结体”的讲解,它让我明白了,书法不仅仅是线条的组合,更是力量与韵律的完美统一。泰山刻石那雄浑古朴的风格,在作者的解读下,仿佛跃然纸上,那饱满的笔画,遒劲的线条,以及严谨的结构,都散发着一种不朽的魅力。这本书让我看到了秦代书法家们将情感、哲学与审美融于笔端的智慧,也让我体会到了文字作为一种文明载体所蕴含的强大生命力。它让我不再仅仅是欣赏文字的“形”,更是去感受文字的“神”,去理解文字背后所承载的文化基因。每一次翻阅,都能发现新的亮点,都能获得新的启发,这正是一本经典之作的魅力所在。

评分

作为一名在书法领域摸爬滚打多年的爱好者,我一直在寻找能够真正触及灵魂、能够引发深度思考的书籍。《中国书法经典:泰山刻石》无疑满足了我的这一期待。这本书的出版,在我看来,是对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一次深刻的致敬与再现。从装帧设计上,就能够感受到编者在细节上的精益求精,厚重的纸张,精致的拓片印刷,无一不彰显着其对品质的极致追求。而内容方面,则更是令人惊喜。作者对泰山刻石的研究,并非停留在表面的文字考证,而是深入到了其背后所蕴含的时代精神、政治意义以及审美取向。他以极其严谨的学术态度,结合丰富的史料,将泰山刻石的形成、流传以及在书法史上的地位,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梳理。我尤其欣赏书中对秦代小篆字体的详细解析,从笔画的形态、结体的章法,到整体的气势,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阐释,并将其置于中国文字演变的大背景下,进行宏观的审视。这种“由点及面”、“以小见大”的分析方法,让我受益匪浅。书中不仅有严谨的学术分析,更不乏对艺术感染力的描绘。作者用充满诗意的语言,描绘了泰山刻石那“古拙雄浑,浑厚端庄”的气质,仿佛能够穿越千年的时空,触摸到秦代书法家那刚毅而又充满力量的笔触。这本书让我对泰山刻石的认识,从一件历史文物,升华到了一件具有极高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的瑰宝。它不仅仅是学习书法的绝佳范本,更是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窗口。

评分

我一直在寻觅一本能够真正打动我、触动我内心深处的书法作品集,这次偶然翻开《中国书法经典:泰山刻石》,感觉就像是拨开了重重迷雾,终于找到了那颗璀璨的明珠。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就足以让人眼前一亮,典雅而不失庄重,封面上的泰山刻石拓片,在灯光下仿佛散发出古老而神圣的光泽,瞬间就勾起了我对这段历史、对这门艺术的无限遐想。我迫不及待地翻开内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严谨的排版,每一个字,每一个笔画,都仿佛经过了无数次的推敲和打磨,呈现出一种极致的美感。文字部分的讲解更是详实而富有洞察力,它不仅仅是简单地介绍泰山刻石的历史背景和创作过程,更是深入挖掘了其背后所蕴含的文化精神、哲学思想以及审美价值。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解读字体演变时所展现出的渊博学识,将秦朝小篆的磅礴大气,与汉隶的古朴雄浑,巧妙地联系起来,让读者能够清晰地感受到中国文字从象形到符号,从稚拙到成熟的漫长而辉煌的演变历程。书中对每一处重要笔画、每一个结构单元的细致剖析,都如同庖丁解牛般精准而深刻,让我这个初学者也能领略到其中运笔的奥妙、结体的精髓。而且,作者的语言风格并非枯燥的学术论述,而是充满了人文关怀和艺术感染力,仿佛是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娓娓道来,引人入胜。我常常沉浸在其中,忘记了时间的流逝,每一次翻阅,都仿佛与古人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感受着他们笔尖下的情感,体悟着他们思想的深度。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对一件艺术品的呈现,它更是一扇通往中国古代文明的窗口,让我看到了一个民族的智慧、情感和审美追求。

评分

说实话,我平时对历史和艺术类的书籍兴趣不大,总觉得它们离我的生活太遥远。但这次,我的一个朋友强烈推荐了《中国书法经典:泰山刻石》,我半信半疑地翻开了它。结果,完全出乎我的意料!这本书简直太吸引人了!它没有那种枯燥乏味的文章,而是用非常生动有趣的方式,把一段几千年前的历史讲得活灵活现。我一开始还担心看不懂那些古老的文字,但书里有详细的介绍,还有很多清晰的图片,就像一个耐心的向导,一步一步地带着我认识这些“老古董”。我最喜欢的是关于秦始皇的故事,原来他不仅仅是一个皇帝,还做过这么多和艺术有关的事情。看到书里对泰山刻石的描述,我才明白,原来一块石头上的刻字,竟然能蕴含这么多信息。那些字虽然看起来和我们现在写的很不一样,但仔细看,你会发现它们有一种特别的美,一种很“正”很“大气”的感觉。作者在讲解的时候,还会告诉你为什么这些字长成这样,它们是怎么一点点变成我们现在认识的字,这让我觉得非常神奇。读完这本书,我不仅认识了泰山刻石,还对书法有了一种新的认识。以前总觉得书法就是写好看的字,现在才知道,它里面有那么多历史、那么多文化、那么多故事。这本书让我觉得,原来艺术并没有那么遥远,它就在我们身边,就在历史的长河里,等着我们去发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