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为使互联网数据中心(IDC)工程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可靠、节能节材、可持续发展,保证工程质量,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51195-2016):互联网数据中心工程技术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51195-2016):互联网数据中心工程技术规范》适用于IDC的新建、改建和扩建工程的设计、施工及验收。
IDC工程应选用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技术要求的定型产品。未经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机构鉴定合格的设备及主要材料,不得在工程中使用。工程中采用的电信设备,应取得电信设备进网许可证。
在我国抗震设防烈度7度以上(含7度)地区IDC工程中使用的主要电信设备必须经电信设备抗震性能检测合格。
IDC工程的设计、施工和验收,除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51195-2016):互联网数据中心工程技术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内页插图
目录
1 总则
2 术语和缩略语
2.1 术语
2.2 缩略语
3 互联网数据中心工程设计
3.1 业务功能
3.2 系统组成
3.3 IDC分级
3.4 机房基础设施
3.5 网络系统
3.6 资源系统
3.7 业务系统
3.8 管理系统
3.9 安全
3.10 计费
3.11 码号与地址
3.12 网络服务质量
3.13 能耗
3.14 设备配置
3.15 环保
4 互联网数据中心工程施工
4.1 施工组织
4.2 机架及IT设备系统的施工前准备
4.3 机架安装
4.4 IT设备安装
4.5 IT设备系统调测
4.6 竣工文件
5 互联网数据中心工程验收
5.1 工程初验
5.2 工程试运行
5.3 工程终验
本规范用词说明
引用标准名录
附:条文说明
前言/序言
本规范根据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2010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定、修订计划)的通知》(建标〔2010143号)的要求,由中国移动通信集团设计院有限公司会同有关单位共同编制完成。
本规范在编制过程中,编制组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认真总结了互联网数据中心工程的实践经验,分析了各种技术的应用与发展状况,广泛征求全国有关单位和专家的意见,并参考了国内外相关标准规定的内容,最后经审查定稿。
本规范共分5章,主要技术内容包括:总则,术语和缩略语,互联网数据中心工程设计,互联网数据中心工程施工和互联网数据中心工程验收。
本规范中以黑体字标志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规范由住房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工业和信息化部负责日常管理,中国移动通信集团设计院有限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本规范在应用过程中如有需要修改与补充的地方,请将有关意见和建议反馈给中国移动通信集团设计院有限公司(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丹棱街甲16号,邮政编码:100080),以供修订时参考。
互联网数据中心工程技术规范(GB 51199-20XX):面向未来的高可靠性设计与建设 引言 在信息时代浪潮中,互联网数据中心(IDC)已成为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关键基础设施。其稳定、高效、安全的运行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命脉和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转。随着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飞速发展,数据中心的规模、复杂度以及对可靠性、能效和弹性的要求也在不断攀升。现有的技术标准体系需要与时俱进,为新建、改建和扩建的互联网数据中心提供一套全面、先进、可操作的技术指南,以确保其设计、建设和运营能够满足未来发展的需求。 《互联网数据中心工程技术规范》(GB 51199-20XX)应运而生,它是在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产业政策以及国内外先进技术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互联网数据中心发展的实际情况而编制的。本规范旨在为互联网数据中心的规划、设计、施工、验收和运行维护等全生命周期提供系统的技术指导,重点关注数据中心的可靠性、安全性、能效性、可扩展性及智能化水平,引领行业向更高标准迈进。 规范核心内容概述 本规范涵盖了互联网数据中心工程的各个关键方面,从宏观选址布局到微观设备选型,从基础设施建设到运行维护管理,均进行了细致的规定。其核心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第一部分:总则 本部分阐述了规范的编制目的、适用范围、基本原则以及术语定义。明确了建设高可靠性、高效率、绿色环保的互联网数据中心的基本要求,强调了安全性、稳定性、可扩展性和可维护性是数据中心工程设计和建设的重中之重。同时,为理解规范内容,定义了相关关键术语,如:数据中心等级、可用性、冗余、PUE、冷通道、热通道、精密空调、UPS、发电机组、配电系统、监控系统等。 第二部分:总图与建筑 这部分着重于数据中心选址、场地规划和建筑设计。 选址要求: 规定了数据中心选址应考虑的因素,包括但不限于:地质条件、水文地质、地震烈度、洪水淹没风险、周边环境(噪音、电磁干扰、安全风险)、交通便利性、电力供应可靠性、网络接入条件、市政配套设施以及当地政策法规等。特别强调了避开自然灾害高发区和不安全区域的重要性。 场地规划: 规定了数据中心用地布局、绿化、停车、安防隔离带等方面的要求,确保场地整体的安全性、可扩展性和良好的工作环境。 建筑设计: 详细阐述了数据中心建筑的结构安全、防火、防爆、防雷、防静电、防水、防潮、防鼠、防虫等方面的设计要求。提出了对建筑层高、楼板承载能力、抗震设防等级、外墙材料、门窗安全等方面的具体指标。同时,对机房区域(服务器机房、网络设备机房、存储机房、监控机房等)、动力室、电池室、通信接入室、辅助用房等的空间布局、尺寸、防火分隔、门禁系统提出了明确的设计要求,确保各功能区域的独立性、安全性和互操作性。 第三部分:结构 本部分针对数据中心的结构设计,确保其能够承受设备重量、满足抗震需求,并提供良好的环境稳定性。 主体结构: 规定了数据中心主体结构应采用的材料、结构形式以及抗震设防要求,确保建筑结构的整体稳定性和安全性。 楼板承载: 详细规定了服务器机房、设备机房等区域楼板的承载能力要求,以满足大量重型IT设备和机柜的安装需求。 地面要求: 规定了机房地面应具备防静电、耐磨、易清洁、平整度高等特性。 抗震设计: 结合不同地区的地震设防烈度,规定了数据中心主体结构、承重构件以及重要设备的抗震设计要求,以保障在地震发生时的结构安全。 第四部分:给水排水与消防 本部分关注数据中心的供水、排水系统以及关键的消防安全设计。 给水系统: 规定了数据中心的饮用水、生活用水以及消防用水的供应要求,包括水源、水质、管材、管道布置等。 排水系统: 规定了机房区域、卫生间、动力设备区域的排水系统设计,要求排水顺畅,防止积水,并考虑防回流设计。 消防系统: 这是数据中心安全的核心组成部分。本部分详细规定了数据中心的火灾探测、报警、灭火系统设计。包括: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明确了探测器的类型、布局密度、报警联动控制等要求。 灭火系统: 重点规定了惰性气体灭火系统、水雾灭火系统、细水雾灭火系统等在不同区域的应用。强调了灭火剂的选择应考虑对IT设备和人员的安全性,以及灭火后的残留物处理。 灭火设备: 规定了灭火器、消防栓、消防水炮等设备的配置和布置要求。 防排烟系统: 规定了机房区域的自然或机械防排烟设计,以保障人员疏散和火灾扑救的安全。 消防电源: 强调了消防系统电源的可靠性,要求采用独立消防电源,并满足相应的供电时间要求。 第五部分:暖通空调 暖通空调系统是维持IT设备稳定运行的关键,直接关系到设备的散热、环境的温湿度控制以及能效。 设计原则: 强调了以IT设备散热需求为核心,遵循“能冷则冷,分区分层”的原则,以及高效、节能、可靠的设计理念。 制冷系统: 详细规定了制冷机组(冷水机组、风冷机组)、冷却塔、冷凝器、水泵、管路等的选型、布置和运行参数。 空气处理: 规定了精密空调机组(CRAC/CRAH)的选型、容量计算、送回风方式(如冷通道封闭、热通道封闭)、风速控制等。 温湿度控制: 明确了服务器机房的温湿度范围要求,并规定了精度控制的等级。 新风与排风: 规定了新风引入的净化、过滤和温湿度处理要求,以及机房内部的排风设计,以维持良好的空气质量。 节能设计: 鼓励采用变频技术、自由冷却、热回收等节能措施,降低PUE(Power Usage Effectiveness)。 第六部分:动力配电与不间断电源 动力配电系统是数据中心的心脏,确保IT设备和辅助系统获得稳定、可靠的电力供应。 供电可靠性: 强调了双路市电引入,以及各种供电等级(如N+1, 2N)的冗余配置要求。 变配电系统: 规定了变压器、低压配电柜、开关柜、电缆桥架等的选型、容量计算、布置和保护要求。 UPS系统: 详细规定了不间断电源(UPS)的选型、容量计算、冗余配置(如N+1, 2N)以及切换时间要求,确保在市电中断时提供无缝供电。 发电机组: 规定了备用发电机组的选型、容量计算、启动响应时间、燃料供应、排烟处理以及并机运行要求。 接地与防雷: 详细规定了数据中心的接地系统设计,包括总等电位、设备接地、工作接地、保护接地等,以及防雷措施的设计,保护设备免受雷击损害。 动力监控: 规定了动力配电系统、UPS、发电机组等关键动力设备的实时监测、告警和数据记录要求。 第七部分:通信与网络 本部分关注数据中心的通信接入、内部布线以及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 通信接入: 规定了数据中心引入多家运营商通信线路的要求,确保网络接入的冗余性和多样性。 综合布线系统: 规定了光纤、铜缆等通信线缆的选型、敷设、连接、标识和管理要求,以及线缆的防火、防鼠、抗干扰等措施。 网络设备机房: 规定了网络设备机房的布局、机柜安装、供电、制冷、门禁等要求。 弱电井与竖井: 规定了弱电井、通信竖井的尺寸、位置、防火分隔、门禁等要求,方便线缆的敷设和维护。 监控系统: 规定了数据中心内部网络流量监控、设备运行状态监控、链路质量监控等要求。 第八部分:监控与智能化 随着数据中心规模和复杂性的增加,智能化监控和管理成为提升效率和可靠性的必然选择。 集中监控系统: 规定了数据中心运行状态、环境参数(温湿度、漏水、烟雾等)、动力系统、制冷系统、IT设备运行状态等的集中监控、集中告警、集中管理要求。 数据采集与分析: 规定了对运行数据的采集、存储、分析和可视化展示要求,为故障诊断、性能优化和容量规划提供依据。 自动化控制: 鼓励采用自动化控制技术,如根据负载自动调整制冷量、根据温度变化自动调节风量等,提升运行效率和节能效果。 安防监控: 规定了视频监控、门禁控制、入侵检测、电子巡更等安防系统的设计和集成要求。 智能化管理平台: 鼓励建设集成的智能化管理平台,实现对数据中心全生命周期的精细化管理。 第九部分:运行维护与管理 本部分对数据中心的日常运行维护和管理提出了要求,确保数据中心的长期稳定运行。 运行维护规程: 规定了设备日常检查、定期维护、故障排除、应急响应等方面的操作规程。 人员资质与培训: 要求从事数据中心运行维护的人员应具备相应的资质和专业知识,并接受定期的培训。 容量管理: 规定了对IT设备、电力、制冷、网络等资源的容量进行监测和规划,确保资源得到有效利用。 变更管理: 规定了对数据中心系统进行变更时的审批、测试、实施和记录流程,降低变更风险。 应急预案: 要求制定详细的应急预案,应对火灾、断电、网络中断、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 安全管理: 规定了物理安全、信息安全、人员安全等方面的管理措施。 第十部分:绿色节能与可持续发展 本部分强调了数据中心建设中的绿色节能理念,推动可持续发展。 PUE目标: 鼓励采用先进的节能技术,降低PUE值,并提出不同等级数据中心的PUE目标。 能源效率: 规定了IT设备、动力设备、制冷设备等的能效标准。 可再生能源利用: 鼓励探索利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为数据中心供电。 余热回收: 鼓励利用制冷系统产生的余热用于办公区域供暖或其它用途。 环境影响评估: 提出在设计和建设阶段应进行环境影响评估,并采取相应措施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应用价值与意义 《互联网数据中心工程技术规范》(GB 51199-20XX)的发布与实施,将为我国互联网数据中心的建设提供一套系统、规范、先进的技术指导。其主要意义体现在: 1. 提升数据中心可靠性与稳定性: 通过对基础设施、动力、制冷、通信等环节的严苛要求,显著提高数据中心故障率,保障业务连续性。 2. 促进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 鼓励采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推动数据中心行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3. 保障数据中心安全性: 从物理安全到信息安全,全方位地提升数据中心的安全性,有效防范各类风险。 4. 推动绿色节能发展: 引导行业走向低碳、环保、可持续发展之路,降低能耗,减少碳排放。 5. 统一行业标准,规范市场行为: 为数据中心的设计、建设、验收提供统一的技术依据,减少工程质量争议,规范市场秩序。 6. 支撑数字经济发展: 高质量的数据中心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基石,本规范的实施将为我国数字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设施保障。 展望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业务需求的演变,互联网数据中心必将朝着更高密度、更高能效、更高智能化、更强弹性、更优弹性的方向发展。本规范将作为指导中国互联网数据中心工程建设的重要技术文件,其内容也将随着技术的发展和行业的进步不断修订和完善,以适应未来数字化社会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