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觀基礎設施:思想與實踐/風景園林理論與實踐係列叢書

景觀基礎設施:思想與實踐/風景園林理論與實踐係列叢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李倞 著,北京林業大學園林學院 編
圖書標籤:
  • 景觀基礎設施
  • 生態城市
  • 綠色基礎設施
  • 可持續發展
  • 風景園林
  • 城市規劃
  • 環境設計
  • 韌性城市
  • 園林工程
  • 景觀生態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建築工業齣版社
ISBN:9787112198221
版次:1
商品編碼:12156112
包裝:平裝
叢書名: 風景園林理論與實踐係列叢書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7-0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39
字數:259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景觀基礎設施:思想與實踐/風景園林理論與實踐係列叢書》在對大量具有代錶性的項目進行分類研究的基礎上,試圖厘清景觀基礎設施的應用框架體係,基於現代基礎設施的基本分類將其拆分為五種主要類型,並提齣依托這些基本類型整閤構建景觀基礎設施網絡的策略方法。《景觀基礎設施:思想與實踐/風景園林理論與實踐係列叢書》重視理論研究與實踐應用的結閤,努力嘗試基於景觀基礎設施的復雜性特徵,提齣*加特殊、有效的設計途徑和方法。研究成果並不在於提齣類似於傳統基礎設施的標準化、機械化的模式,而是主張通過研究能夠提齣景觀基礎設施的基本原則和策略,並結閤其主要的類型和具體實踐案例分析探索多種創新設計的可能性,鼓勵在實踐過程中對景觀基礎設施的內容進行不斷的延伸和發展。這些使得《景觀基礎設施:思想與實踐/風景園林理論與實踐係列叢書》具有非常重要的時代意義,有助於處理當今我們所麵臨的愈發復雜的城市問題。

作者簡介

  李倞,男,工學博士,北京林業大學園林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中國園林》、《風景園林》雜誌特約編輯。主要從事景觀基礎設施、城鄉生態網絡構建、風景園林規劃設計等相關領域的研究和教學工作。

目錄

學到廣深時,天必奬辛勤
——摯賀風景園林學科博士論文選集齣版
目錄
第1章 基礎設施的重新定位
1.1 基礎設施的發展曆程。
1.2 基礎設施所麵臨的主要問題
1.3 基礎設施未來發展趨勢的探討

第2章 景觀基礎設施的相關理論實踐
2.1 景觀與基礎設施工程結閤的早期探索
2.2 在城市尺度下景觀研究的發展
2.3 基於生態主義思想和城市可持續發展的相關理論
2.4 聚焦景觀都市主義理論

第3章 景觀基礎設施的理論發展脈絡
3.1 景觀基礎設施的概念
3.2 源起:基礎設施城市主義與基礎設施作為景觀
3.3 發展:景觀都市主義與基礎設施景觀
3.4 成熟:景觀基礎設施的獨立發展

第4章 景觀基礎設施的核心設計策略
4.1 人工生態係統——重建工程與自然係統問的聯係
4.2 公共空間延展——重新引入復閤的公共功能活力
4.3 適應性的迴歸——構建適應變化的彈性動態係統
4.4 景觀藝術介入——重塑現代基礎設施的美學特徵
4.5 地域特徵融入——創造立足本地環境的多元模式
4.6 媒介效益激發——作為社會和區域促進的催化劑

第5章 流動景觀——水利景觀基礎設施
5.1 硬化河渠的自然化再生
5.2 彈性防洪景觀基礎設施
5.3 分散式城市雨水管理景觀

第6章 速度景觀——交通景觀基礎設施
6.1 依托快速路的景觀廊道
6.2 街道慢行公共空間
6.3 停車場作為公共空間
6.4 與景觀結閤的交通樞紐

第7章 淨化景觀——廢物管理景觀基礎設施
7.1 垃圾填埋場的景觀再生
7.2 人工濕地水淨化景觀
7.3 空氣淨化和氣候調節景觀

第8章 生産性景觀——城市農業景觀基礎設施
8.1 城市立體農業
8.2 社區農業園藝花園
8.3 城市農業公園

第9章 再生景觀——廢棄基礎設施的再利用
第10 章景觀基礎設施網絡——依托基礎設施的城市生態網絡構建
10.1 現代城市綠地係統的實施睏境和發展趨勢
10.2 景觀基礎設施網絡的構建
10.3 基於景觀基礎設施網絡的生態城市

第11章 景觀基礎設施的實施保障
11.1 建立多學科閤作的模式
11.2 依托現代景觀技術的支持
11.3 構建景觀基礎設施的綜閤評價體係
11.4 運用政策和法律法規進行引導
11.5 加強社會公眾和公共組織的參與
參考文獻
後記

精彩書摘

  《景觀基礎設施:思想與實踐/風景園林理論與實踐係列叢書》:
  規劃以水網為依托,針對城市生態環境建設,探索瞭一個具有研究性和戰略性的方案,強調整閤現有的相關規劃和已建、待建工程項目,以提升生態服務功能為核心目標,依托水係網絡骨架構建一個支撐城市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空間係統,為未來相關規劃編製和項目實施提供依據和基礎,對城市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1.生態網絡保護紅綫
  水網生態綠綫是維持水係環境健康,並發揮生態服務功能的最低綠化控製綫,強調對水係周邊建設區域的控製,整閤各類現狀潛在綠色空間嚮生態綠化空間轉化。綠綫依托河流周邊各類用地生態功能的最低限指標要求進行劃定,並根據重要性和生態敏感度,劃分為核心保護區和擴展保護區兩部分(圖10—20)。
  核心保護區主要是實現河流生態健康的關鍵區域,需要構建一個連貫的生態綠化防護係統,要求絕對保護、恢復植被,嚴格禁止破壞和建設開發。核心保護區綠綫主要包括不同等級河流的生態防護區、水庫水源保護區、山體主要匯水衝溝區和河口灘塗濕地區等。
  擴展保護區是對河流周邊生態敏感斑塊進行篩選拓展,進而構建範圍更大的生態整閤空間,要求進行彈性保護,允許開展適當規模的生態利用。拓展保護區綠綫主要包括綠地、鹽堿地、濱海灘塗、廢棄地、山林、綫性基礎設施防護林地等不同類型用地。
  2.河網生態公園係統
  在區域的尺度上,規劃主要依托濱海灘塗濕地、河流濕地、森林、鹽堿生態公園,水庫風景區、風景名勝區、自然保護區等麵狀綠地,以及河流綠色廊道等綫性空間,整閤形成區域河網生態公園係統。整個區域河網生態公園主要包括南部山林生態公園、中部平原河網濕地公園和北部濱海河口濕地生態公園三大係統。
  ……
好的,下麵為您撰寫一份關於《景觀基礎設施:思想與實踐/風景園林理論與實踐係列叢書》之外,另一本假想的、內容詳實的圖書簡介。 --- 圖書名稱:《城市邊緣的生態脈絡:從廢棄地到再生棲息地的規劃策略》 作者: [此處可填寫虛構的作者姓名,例如:張明遠 教授] 齣版社: [此處可填寫虛構的齣版社名稱,例如:綠色大地齣版社] 圖書簡介 在快速城市化的浪潮中,城市空間的高效利用與生態平衡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銳。本書《城市邊緣的生態脈絡:從廢棄地到再生棲息地的規劃策略》,正是聚焦於這一關鍵領域——那些被遺忘、被邊緣化的城市“灰空間”,探討如何通過創新的規劃與設計方法,將其轉化為具有生態韌性與社會活力的再生棲息地。 本書深入剖析瞭城市邊緣地帶的形成機製、生態特徵及其麵臨的挑戰。這些區域往往是工業遺址、廢棄的交通走廊、低效利用的臨時空地,它們不僅是城市蔓延的物理邊界,更是生態係統斷裂和社區功能缺失的痛點。傳統的城市規劃往往將這些區域視為需要“清理”和“再開發”的對象,而本書則提齣瞭一個根本性的視角轉變:將這些邊緣地視為潛在的生態網絡節點和“被動性”生態修復的機遇。 全書結構嚴謹,分為五個主要部分,層層遞進地構建瞭一個完整的理論框架和實踐指南。 第一部分:邊緣地帶的生態診斷與理論基礎 本部分首先梳理瞭“城市邊緣地”的定義與類型,區分瞭棕地(Brownfields)、灰地(Greyfields)和生態破碎帶(Ecological Corridors)。我們引入瞭“生態韌性規劃”(Resilience-Based Planning)的核心概念,強調規劃乾預不應追求靜態的完美景觀,而應增強係統在擾動下的自我調節能力。通過對城市邊緣地生態結構、水文過程和生物多樣性現狀的詳盡診斷方法進行介紹,為後續的乾預措施奠定科學基礎。重點探討瞭“多功能性”原則在邊緣地帶的應用,即一個空間應同時承載生態淨化、休閑遊憩、社會交往和雨洪管理等多重功能。 第二部分:土壤修復與水文調控的工程實踐 城市邊緣地最突齣的問題往往是土壤汙染和水體退化。本部分詳細介紹瞭針對不同汙染程度的場地修復技術,包括植物修復(Phytoremediation)的最新進展、生物堆肥技術以及低影響開發的(LID)策略在這些復雜場地中的集成應用。我們不拘泥於昂貴的“挖走重填”模式,而是重點推介瞭“原位修復”與“景觀化整閤”的方案。例如,如何通過設計人工濕地和生物滯留係統,不僅淨化徑流,同時也能形成具有觀賞價值和教育意義的生態景觀。關於雨洪管理,本書提齣瞭“海綿城市”理念在碎片化邊緣地帶的“點狀滲透”應用,旨在重建破碎水循環係統。 第三部分:生物多樣性恢復與棲息地連接 邊緣地帶的另一核心價值在於其作為城市生態網絡中的“橋梁”或“跳闆”的潛力。本部分著重於棲息地營造和物種廊道的構建。我們將探討如何通過本土植被的科學配置,快速恢復關鍵物種的食物來源和庇護所。案例分析涵蓋瞭從廢棄鐵路道床改造為綫性公園(Rail-to-Trail Conversions)到利用高架橋下空間進行小型生物通道設計的實踐。特彆關注瞭“城市荒野”(Urban Wilderness)的概念,即在特定區域內限製人類乾擾,允許自然演替發生,從而培養齣具有高生態價值的次生生態係統。 第四部分:社會融入與多主體協同的規劃流程 生態修復的成功離不開社區的參與和地方活力的注入。本書深入探討瞭“共建共治共享”的規劃模式在邊緣地帶的應用。邊緣地往往涉及復雜的土地權屬和曆史遺留問題,因此,本部分詳細闡述瞭公眾參與的迭代方法,從早期的願景構建到後期的維護管理,如何確保設計的成果能夠被當地社區所認同和使用。我們提齣瞭一套“漸進式介入”的策略,即規劃的實施應允許社區根據自身需求和經濟能力,分階段、小尺度的進行激活,避免“一刀切”的大型工程對社區肌理造成衝擊。同時,本書也分析瞭公私閤作夥伴關係(PPP)在棕地再開發中的成功案例,強調經濟可行性與生態目標的可持續平衡。 第五部分:案例研究與未來展望 最後一部分精選瞭來自不同地理和氣候條件下的成功案例,包括歐洲老工業區的生態重建、北美城市河岸帶的綜閤治理以及亞洲特大型城市邊緣地的復閤功能轉型。這些案例不僅展示瞭理論指導下的具體設計手法,更提供瞭項目實施中遇到的政策障礙、技術難題以及最終的社會效益評估。 《城市邊緣的生態脈絡》旨在為風景園林師、城市規劃師、生態工程師以及關注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政策製定者提供一個全麵、實用的操作藍圖。它挑戰瞭傳統的二元對立思維,倡導將城市的“廢棄物”視為“資源”,將灰色的邊界轉化為綠色的脈絡,最終目標是構建一個更加健康、更具韌性、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城市形態。本書對復雜場地的處理方法,為當下亟需提升城市空間質量與生態績效的實踐者,提供瞭寶貴的藉鑒和創新的視角。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給我一種沉靜而厚重的感覺,當翻開第一頁,便被其嚴謹的學術氣息所吸引。盡管我並非景觀專業的科班齣身,但書中對於“景觀基礎設施”這一概念的闡述,如同一場醍醐灌頂的啓濛。作者並沒有將重點僅僅放在美學的營造,而是深入到城市發展的骨骼與脈絡,探討那些支撐起我們日常生活的、往往被忽略卻至關重要的“隱形”基礎設施。從雨水管理係統如何與城市生態融為一體,到交通網絡如何塑造居民的行為模式,再到公共空間如何承載社會交往的功能,每一個層麵都進行瞭詳盡的剖析。書中引用的案例,有的是聞名遐邇的國際項目,有的則是地域性極強的本土實踐,這種全球視野與在地關懷的結閤,讓理論不再空泛,而是擁有瞭鮮活的生命力。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論述中反復強調的“多學科交叉”的重要性,它提醒我們,景觀的規劃與設計絕不僅僅是園藝師的專利,更需要城市規劃師、工程師、社會學傢、生態學傢的共同智慧。讀罷全書,我仿佛站在城市的製高點,以一種全新的視角審視著這個由人與自然、技術與社會共同構建的復雜而迷人的景觀。

評分

我對這本書的感受,可以用“豁然開朗”來形容。我一直認為風景園林設計主要是關於“美化”和“放鬆”,但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的這種刻闆印象。它將景觀的視角拓展到瞭一個全新的維度——“基礎設施”。作者以一種非常係統化的方式,將“景觀”上升到瞭與傳統基礎設施同等重要的地位,甚至在某些方麵,它扮演著更為關鍵的角色。例如,書中關於“生態基礎設施”的論述,讓我開始重新審視城市中的河流、濕地、森林等自然元素,它們不僅僅是點綴,更是城市生命綫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對一係列案例的解讀,我理解瞭如何通過設計,讓這些自然要素更好地發揮其淨化空氣、調節氣候、涵養水源等功能,同時也能為市民提供休閑娛樂的場所。這本書的結構非常清晰,從理論的溯源到實踐的深化,再到未來的展望,層層遞進,邏輯嚴密。它讓我看到,風景園林不再是邊緣學科,而是城市可持續發展中不可或缺的核心力量。

評分

說實話,當初是被“風景園林理論與實踐係列叢書”這個名頭吸引過來的,以為會是一本偏嚮學術研究、理論性很強的著作,可能讀起來會有些枯燥。然而,這本書卻給瞭我意料之外的驚喜。它並沒有將理論束之高閣,而是巧妙地將那些宏大的理論概念,通過大量的實踐案例,一點點地“落地”。我尤其對書中關於“韌性景觀”的討論印象深刻。在氣候變化日益嚴峻的當下,如何設計齣能夠抵禦自然災害、適應不斷變化的環境的景觀,已經成為一個迫切的問題。作者通過列舉一係列成功的案例,詳細闡述瞭從生態修復、海綿城市建設到綠色基礎設施的應用,是如何一步步構建起更具彈性的城市景觀。其中,對於城市河流廊道的設計,如何兼顧防洪、生態保育和居民休閑的需求,讓我對“多功能性”有瞭更深刻的理解。這本書的敘述風格非常樸實,沒有華麗的辭藻,但字裏行間流淌著對土地的熱愛和對未來的深思。它不是一本“速成指南”,而是一場與讀者共同的思考與探索,引人不斷迴味。

評分

拿到這本書時,我最先注意到的是它那非常具有啓發性的書名——“景觀基礎設施:思想與實踐”。這立刻勾起瞭我對“基礎設施”這個詞語的聯想,通常會想到橋梁、道路、水電等工程建設,而將“景觀”與之結閤,則讓我感到新穎且充滿可能性。書中對於“景觀”作為一種“基礎設施”的定義,打破瞭我固有的認知。它不僅僅是裝飾性的綠化,更是城市功能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連接人與自然、促進社會和諧的載體。作者在闡述過程中,不斷地拋齣問題,引導讀者去思考景觀在不同尺度下的作用。從微觀的街頭綠地如何影響社區活力,到宏觀的區域生態廊道如何維係生物多樣性,再到跨區域的水係治理如何影響整個流域的生態健康,都進行瞭深入的探討。我非常喜歡書中對“過程”的強調,即景觀的形成並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長期的規劃、精心的管理和持續的維護。它讓我意識到,我們所看到的每一個美麗的公園、每一條宜人的街道,背後都蘊含著復雜的設計理念和精細的實施過程。

評分

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更像是一次深入的“田野考察”。它沒有流於錶麵,而是深入到景觀設計與實施的“幕後”,揭示瞭那些支撐起美好景觀的“硬核”技術與“軟性”策略。我尤其被書中關於“雨洪管理”的章節所吸引。在許多城市,雨洪問題都是一個棘手的難題,而這本書則提供瞭一種全新的視角——將雨水視為一種寶貴的資源,而不是僅僅需要快速排走的“麻煩”。通過“海綿城市”等理念的介紹,以及具體的設計手法,如綠色屋頂、透水鋪裝、雨水花園等的應用,讓我看到瞭如何將雨水管理與景觀美學巧妙地結閤起來,創造齣既實用又美觀的“景觀基礎設施”。書中對“參與式設計”的強調,也讓我意識到,一個成功的景觀項目,離不開與當地居民、利益相關者之間的充分溝通與閤作。這種“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讓這本書充滿瞭人文關懷,也讓我對未來的城市發展充滿瞭期待。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