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是洛剋菲勒的自傳,附錄裏還收錄瞭他寫給兒子的22封信。洛剋菲勒在書中迴顧瞭自己十六歲從商以來的工作、創業、經營、擴張經驗和商業原則,講述瞭自己進入石油行業並取得巨大成功的經過,以及畢生投身於慈善事業的心得感悟。
精彩書評
洛剋菲勒的創業精神永遠是激勵我前進的偉大動力。
——〔美〕比爾·蓋茨
從來沒有一個人能像洛剋菲勒那樣,對我的投資人生産生如此之大的影響。
——〔美〕沃倫·巴菲特
目錄
引言
第一章 舊朋老友
第二章 獲取財富是睏難的技藝
第三章 標準石油公司
第四章 石油行業的經曆
第五章 其他的商業經曆和商業原則
第六章 贈予的藝術
第七章 慈善托拉斯:贈予閤作原則的價值
附錄:洛剋菲勒信劄
精彩書摘
親愛的小約翰:
這幾日我總是咳嗽,我的身體一天比一天差,我知道屬於我的日子不多瞭。我活得夠久瞭,上帝總有一天會把我召迴去的。慶幸的是我能在有生之年親眼看到你繼承我的事業,並且把公司經營得這麼好。
約翰,越是在公司發展良好、規模不斷擴大時,越要注意公司組織內部的管理和外部市場動嚮。一個企業,尤其是規模像我們這樣如此龐大的一個大型企業,必須有一個秩序井然的管理製度,而且還必須有一個清醒智慧的大腦來執行。以前,我時時都在注意著我的言行和部下們的舉止。每天早上9∶15,我一定準時到公司上班。而且我認為哪怕是為瞭與公司形象相配,每個人也一定要穿戴良好,儀錶整潔,起碼我自己就是這樣做的。我給每間辦公套間免費配備瞭一套擦鞋用具,每天早上都請我的理發師來準時給我修麵。
說到時間觀念,首先我絕不遲到,因為誰都沒有權利無謂地占用彆人的時間。其次我喜歡設定時間錶,按錶來有計劃地做事,我從不在瑣碎小事上浪費時間。每天我會固定地休息一會兒,10點左右停下來,吃點餅乾喝點牛奶,午飯後睡一會兒,也是為瞭恢復精力,使自己的體力和腦力調整到最佳狀態,總把每根神經都綳得緊緊的不是件好事。
在為人處事方麵,我信奉沉默的力量。隻有內心虛僞的人纔會隨口亂講,對著記者喋喋不休,而謹慎的商人則守口如瓶。“成功來自多聽少說”和“隻說不做的人就像是長滿荒草的花園”是我最喜歡的兩則箴言。我習慣多聽少說,而這也幫助我在競爭中獲得很大優勢,尤其是在談判中,我的沉默寡言常常使對手不知所措,鬍亂猜測。而當我生氣時,我覺得沉默更能達到擊倒對方的作用。
有一次,一位氣急敗壞的承包商闖進我的辦公室,對著我暴跳如雷、大喊大叫,我無動於衷地低頭伏在辦公桌上繼續工作,直到那個承包商精疲力竭時纔抬起頭來。這時,我靠在轉椅裏左右轉著,看著對方平靜地問道:“我沒聽清你剛纔說瞭些什麼。你能再說一遍嗎?”當時那承包商就如同泄瞭氣的皮球,再也鼓不起氣來瞭。
每個接觸過我的人,都會對我有一個印象,就是我這種不同一般的沉著冷靜。我敢與任何一個人打賭:無論他現在說齣或作齣什麼讓人無法容忍的事情,也絕不可能看齣我會有絲毫的衝動,要知道,我的脈搏每分鍾隻有52次!比一般人低得多。我從不會對我的雇員發脾氣,也不會大喊大叫,更彆提什麼汙言穢語或作齣什麼不文雅的事來。即便是他們犯瞭錯誤,要受到處罰,我也會覺得於心不忍。甚至是那些貪汙的下屬,我也隻是把他解雇瞭,卻很難做到把他送上法庭。
除此之外,在對待員工方麵,我一嚮非常用心和注意。我認為員工在公司裏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在公司發展初期,我總是親自參加普通員工的招聘,而當公司規模擴大到員工人數已超過3000時,我不可能直接參與招聘瞭。但我隻要發現優秀人纔,就要想方設法將其招至麾下,即便當時看來不是很需要。我尤其欣賞那些社交能力齣眾的管理人員,我一直以為,與人交往的能力,就像咖啡和糖一樣,是可以買到的商品,而且我為這種能力付的錢比買世上任何其他東西付的錢都要多。
我還喜歡鼓勵員工直接嚮我提建議或意見,並且關心他們的生活。我常常給那些生瞭病或已經退休的員工寫信,詢問他們的情況,不謙虛地說,我在付員工工資和退休金方麵絕不吝嗇,甚至慷慨。因為我付的報酬是高於同行業的平均水平的。為此,我可以驕傲地說,我相信我手下的雇員們都比較尊重我,樂意在我的身邊努力工作。
我對他們的努力很少進行公開錶揚,我的方法是通過微妙的暗示督促員工前進。首先,我會全麵嚴格地考驗員工,而一旦員工得到瞭信任,就會被賦予極大的自主權,除非齣瞭嚴重的疏漏,我一般不會乾涉他們的工作。一般情況下,提拔員工最好的方法是——當你相信他們具備必要的素質並且覺得他們有能力勝任時——把他們帶到深水區,推進水裏,任他們自己努力,或是沉入水底,或是遊上岸,他們不會失敗的。
為瞭協調如此龐大的機構的工作,我必須下放權力。標準石油公司的部分行為準則是,培養下屬自己為公司做事。我曾經嚮一名新員工介紹說:“有人告訴過你在這裏工作的規矩沒有?還沒有?是這樣:能讓彆人去做的工作,就不要親自去做……你要盡快找到一個可以信任的人,培養他做你的工作,然後自己坐下來,動腦筋想想怎麼纔能讓公司多賺些錢。”我自己就是在身體力行地貫徹這一原則,並且也正是通過這一方法使自己從繁瑣的日常行政管理工作中脫齣身來,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用於宏觀決策上。
我一直認為,我在技術上並非一個革新者,我所負責掌握的主要是製定公司的政策和理論基礎。作為一個管理者,我每天都要麵對如潮水一般的意見和事情,並在各種選擇前以非同一般的反應能力來做齣判斷。而幫助我作齣選擇判斷的,我認為很大程度上是我身上那種齣眾的數學纔能。正是通過處理大量的數據,我纔能掌控管理好我這個權力分散的石油王國。我以一種看不見的力量控製著整個公司,這個力量就是我的分類賬本。從16歲那份記賬員的工作開始,我就喜歡數字,數字也極大地幫助瞭我,使我把復雜多樣的係統得以簡化成一個通用的標準。以此標準我能夠衡量、檢驗韆裏之外的下屬機構的經營情況。看到真實的情況,以這種方式,我在全公司推廣理性管理的思想:從公司最高機構到最底層,每一項成本計算都精確到小數點後幾位。
盡管我們的公司已取得瞭非凡的業績,但我並不認為它已臻於完善。在我看來,每個公司、每傢工廠都可以永無止境地加以改進,我一直力圖在公司內部營造一種不斷追求完美的氛圍。公司運作的規模越大,越是要求關注細節問題,盡管在有些人眼中這看上去有些不閤常理,但是如果在一個地方節約一分錢,就可能在全公司節省上韆倍於這個數目的錢。
有一年,我視察瞭一傢位於紐約市的標準石油公司下屬工廠。這傢工廠灌裝五加侖一桶的煤油,密封後銷往國外。
我觀察瞭一颱機器給油桶焊蓋的過程後,問一位住廠專傢:“封一個油桶用幾滴焊锡?”
“40滴。”那專傢答道。
“試過用38滴沒有?”
“沒有?那就試試用38滴焊幾桶,然後告訴我結果,好嗎?”
結果是用38滴锡焊的油桶中,有一小部分漏油——但是用39滴焊锡的則不會齣現這種情況。從那之後,39滴焊锡便成為標準石油公司下屬所有煉油廠實行的新標準。而這節省下來的一滴焊锡,僅一年就可為公司節約25000美元!
像這樣的情況其實還有很多,比如我們可以在保持油桶強度的前提下逐步減少桶闆的長度,降低桶箍的寬度。但是,我並不是一味隻圖省錢,隻不過是為瞭使公司的運營達到一種更完善的程度。齣於此目的,我堅持要求公司建立穩固結實的工廠設備來降低維修費用,盡管這樣做會造成較高的初始成本。我還盡量充分運用從原油中提煉齣來的各種成分。公司在成立最初兩年裏主要經營煤油和石腦油。
後來,在1874年,公司擴大瞭業務範圍,開始生産其他石油副産品,經營做口香糖用的石蠟和築路用的石油瀝青。不久,公司又開始生産鐵路和機器車間用的潤滑油,以及蠟燭、染料、油漆和工業用酸。今年,我們兼並瞭新澤西州的切斯布勞製造公司,以增強我們生産的凡士林的銷量。
可以說,在不斷追求完善的道路上,我們一直沒有停下過腳步。今後,這也仍是我們堅持不懈並要在公司內部貫徹到底的目標和信念之一。事實上,人人心中都有一條好信息,那就是無法預知自己能變得多麼偉大,能擁有多少愛心,能獲得多大的成功,具有多少的潛能。
愛你的父親
……
前言/序言
好的,為您撰寫一本與《抓住每分錢:洛剋菲勒自傳》內容無關的圖書簡介,字數約1500字。 --- 圖書名稱:《寂靜的河流:人類文明的隱秘航道》 內容簡介: 這是一部跨越時間與空間,深入探索人類文明演進中那些鮮為人知、卻至關重要的“隱秘航道”的宏大敘事。它摒棄瞭傳統史學中對帝王將相、戰爭勝負的聚焦,轉而將目光投嚮那些塑造瞭我們思維模式、社會結構乃至日常生活的底層邏輯與非主流思想的流變。 第一部分:文字之網與聲音的迴響 全書的開篇,追溯瞭人類如何從口頭傳承的記憶構建起第一個信息網絡。作者巧妙地將注意力集中在“書寫”這一技術革命的社會後果上,而非僅僅是其發明本身。在美索不達米亞的泥闆,到埃及的莎草紙,再到後來的羊皮捲,文字的載體變遷,不僅僅是記錄方式的改變,更是知識存儲、傳播速度和權力分配的根本性重塑。 本書著重探討瞭“失語者”的曆史——那些被文字記錄拒之門外的聲音。例如,古代部落的巫師、行吟詩人、以及女性智者的知識體係是如何在文字化的權力結構中逐漸邊緣化或被麯解的。通過對早期法律條文和宗教文本的細緻比對,我們得以窺見,當知識被固化為文本,它便獲得瞭抵抗遺忘的生命力,但也同時失去瞭在社群中流動的靈活性和適應性。作者構建瞭一個理論模型,用以衡量“文本中心化”對社會創造力的潛在抑製作用。 第二部分:度量衡的哲學戰爭 我們生活在一個被精確度量的世界裏,然而,對“度量”的執著,本身就是一場漫長而充滿哲學爭議的鬥爭。《寂靜的河流》的第二部分,聚焦於度量衡的演變,揭示瞭這些看似中立的工具背後隱藏的政治意圖和文化偏見。 從古巴比倫的六十進製到古羅馬的復雜度量體係,再到啓濛運動時期對“理性化”度量標準的追求(如米製的誕生),每一次標準的統一,都意味著對地方差異和傳統習俗的徵服或整閤。書中詳細分析瞭“英尺”、“雅爾”、“蒲式耳”這些充滿人身體尺度的單位,如何在工業化浪潮中被標準化、去人化,以及這種去人化過程對勞動者與生産關係的深遠影響。 更引人深思的是,作者探討瞭時間觀念的革命。機械鍾錶的普及,如何將原本與自然節奏(日齣日落、季節更替)綁定的時間,轉化為抽象的、可交易的、綫性的資源。這種“金融時間觀”的形成,是資本主義生産關係得以高效運作的基礎之一,而支撐這一轉變的,是那些鍾錶匠、天文學傢與早期的金融傢之間不易察覺的閤作網絡。 第三部分:看不見的城市規劃與社會工程 文明的流動,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它所處的物理空間。本書的第三部分,將焦點轉嚮城市規劃和基礎設施建設,但並非贊美宏偉的建築,而是審視那些“為看不見的群體”而設計的係統。 作者深入剖析瞭古羅馬的引水渠和下水道係統,揭示瞭這些工程不僅僅是為瞭衛生,更是為瞭維護社會秩序和展示帝國權威的工具。而到瞭中世紀,歐洲城市的狹窄街道與封閉式建築群,如何無意中催生瞭行會製度和緊密的社群依賴,與日後開闊街道的齣現形成瞭鮮明對比。 書中花瞭大量篇幅討論瞭19世紀的“公共衛生運動”。這場運動的初衷是消除瘟疫,但其附帶的社會結果卻是對貧民窟的清理和對底層生活方式的規訓。新的城市布局,新的道路係統,新的建築規範,都是在特定意識形態指導下,對社會人口流動和行為模式進行預先設定的“社會工程”。我們行走於今日的街道,實際上是在遵從一百多年前的規劃師們所設定的、關於“何為文明生活”的隱秘指令。 第四部分:異端、邊緣與知識的抵抗 最後一部分,是本書最富爭議也最精彩的章節。它探討瞭在主流敘事之外,那些“異端”知識是如何頑強生存並最終影響曆史進程的。 這包括煉金術士對物質轉化的不懈追求(它如何間接催生瞭現代化學的實驗精神),占星術對宇宙秩序的宏觀思考(它如何影響瞭早期航海和農業決策),以及民間草藥學對生命過程的細膩觀察(它如何被現代醫藥體係吸收或壓製)。 作者強調,曆史並非一條筆直的河流,它充滿瞭支流與暗湧。那些被官方認定為迷信、無稽之談的知識體係,往往包含瞭對自然、社會和人自身復雜性更為貼近直覺的理解。當主流科學過於強調可量化、可重復的經驗時,正是這些“寂靜的河流”中的知識,維持著對世界整體性、非綫性運作方式的記憶。 《寂靜的河流:人類文明的隱秘航道》是一次對曆史深層結構的哲學性探險,它邀請讀者跳齣既定的曆史框架,去傾聽那些未被清晰記錄、卻持續驅動文明前行的微弱迴響。它告訴我們,理解世界,不僅要看那些光芒萬丈的成就,更要看那些在陰影中默默流淌、連接一切的無名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