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盆地地热资源赋存规律及开发利用关键技术

关中盆地地热资源赋存规律及开发利用关键技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穆根胥,李锋,闫文中,李成 等 著
图书标签:
  • 地热资源
  • 关中盆地
  • 地质工程
  • 资源勘探
  • 开发利用
  • 地热能
  • 热储特征
  • 钻井技术
  • 数值模拟
  • 环境保护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地质出版社
ISBN:9787116098299
版次:1
商品编码:12158596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67
字数:43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关中盆地地热资源赋存规律及开发利用关键技术》系统阐述了陕西省关中盆地地热资源赋存规律,评价了地热资源总量和可采资源量,通过多学科、全方位创新性研究,揭示了盆地地热流体三大系统赋存环境、水动力、水化学和同位素特征;完善了盆地新生界层序及构造体系,重新厘定了地热储层的岩性、岩相及分布特征;查明了盆地地温时空变化规律,建立了盆地地热数据库和三维可视化模型;建立了一套预测地热流体水源、水量、水头和水质的参数公式;设计了地热尾水回灌系统,实现了盆地深层孔隙型地热尾水工业性回灌。
  《关中盆地地热资源赋存规律及开发利用关键技术》可供从事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同位素地球化学、地热能等领域科研人员和高等院校本科生、研究生参考。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地热资源赋存的地质条件
第一节 自然地理
第二节 地层岩性
第三节 地质构造
第四节 水文地质

第二章 地热资源赋存规律研究
第一节 地热储层
第二节 地温场
第三节 地热流体赋存特征
第四节 水文地球化学特征
第五节 同位素特征
第六节 地热流体动态特征
第七节 地热资源形成模式及分布

第三章 地热资源评价
第一节 地热资源量
第二节 地热流体资源量

第四章 地热资源勘查技术
第一节 水化学同位素技术
第二节 地热信息系统数据库建设技术
第三节 关中盆地三维可视化技术

第五章 地热资源开发利用关键技术与工程实践
第一节 地热资源开发利用区划及方向
第二节 岩溶热水开发利用技术
第三节 咸阳斜坡热水开发利用技术
第四节 西安、固市凹陷开发利用技术
第五节 秦岭山前斜坡开发利用技术

第六章 地热资源开发利用及对环境的影响
第一节 地热开发对水环境的影响
第二节 对土壤环境的影响
第三节 生物环境
第四节 地热开发对温度的影响
第五节 地面形变

第七章 地热开发区地质环境保护的回灌技术
第一节 地热水回灌技术思路及工程实践
第二节 地热尾水回灌试验分析
第三节 地热水回灌物理堵塞多级过滤技术

结论
参考文献
图版

前言/序言

  关中盆地蕴藏着丰富的地热资源,早在西周时期,著名的临潼骊山华清池温泉、蓝田汤峪温泉和眉县汤峪温泉就已被古人用于医疗洗浴、旅游观赏。1972年在蓝田县石门汤附近的陕西省汤峪疗养院凿成盆地内的第一眼地热井,深度627m,水温57℃。之后的20世纪80年代,地热水开发利用年成井数量2~8眼,各类热水井累计增至53眼,主要分布在蒲城、大荔、合阳、西安、长安等地,零星分布在眉县汤峪、蓝田汤峪。地热井水温在25。56℃之间,相对较低,热水主要用于洗浴、生活饮用和工业生产。到2007年关中盆地地热井已经有302眼,地热水井口温度最高达120℃,最大自流量306m3/h,地热开发利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为此,多年来国家有关部门、地方政府和各地勘单位、高校、企业等先后投入了大量人力和财力,在关中盆地开展了不同程度的地热资源的调查、勘查、成井工作,陕西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陕西省地质调查中心、陕西省地矿局第一水文地质队(陕西工程勘察研究院)、陕西省煤田地质局一八六队、西安市水务局、咸阳市国土资源局以及绿源公司等,完成了大量的地热井论证和钻井工程,不仅积累了丰富资料,而且为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其中,陕西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陕西省地质调查中心联合组成课题组,历时10年在关中地区开展地热资源研究,研究工作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
  2004~2005年研究起步阶段。这期间课题组完成中国地质调查局和陕西省国土资源厅下达的“陕西省关中盆地地热资源调查评价”项目(编号:1212010535416),基本查明关中盆地地质构造、热储结构及地热资源的分布、形成条件和赋存规律,研究了地热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问题,为关中盆地地热资源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2006~2009年为典型地段地热地质调查以及地热井施工阶段。课题组主持完成10余个重点地段地热地质专题研究,并完成9个探采结合孔实践,完成了地热流体化学特征、同位素特征的取样分析、研究;建立了全区地热动态观测系统。同时完成了“关中盆地地热资源开发利用对环境影响评价”(陕财办建[2006]303号)专题研究,于2009年11月提交了《陕西省关中盆地地热资源调查评价报告》的成果报告。
  2010~2012年为地热尾水回灌试验、地热动态研究阶段。针对西安市区地热流体高强度开采引起的水位普遍下降、热水井出水量减小、尾水排放的环境污染等难题,根据课题组的建议.2010年11月,陕西省国土资源厅下达了“西安地区地热水回灌及动态观测”(陕国土资环发[2010]35号)项目。通过开展地热尾水回灌试验,查明西安主要开采热储层的尾水回灌特性,为大范围推广地热尾水回灌提供技术依据和示范工程,建立起地热水动态监测示范站,为地热资源可持续利用、合理开发、科学管理提供了依据。
  通过上述3个阶段的长期调查研究,获得了一系列成果:
  1)首次探明了关中盆地地热资源总量及开采资源量,全面系统地划分了地热流体三大系统,在国内率先开展全盆地地热资源全面系统的研究。
  a)关中盆地热储层体积内储存的总热量为3.23×1018kca10,相当于标准煤4.61×1011t,可利用热量1930.58×1015kcal,相当于标准煤275.8×109t。依据关中盆地地质构造特征、热的运移方式等,把关中盆地地热资源的形成模式分为:垂向热对流型、水平热对流型和热传导型。
  b)通过地热流体赋存环境、水动力特征、水化学和同位素特征等,将关中盆地地热流体形成划分为三大系统:渭北地区开放或半开放型岩溶热水系统;秦岭山前开放与半开放构造裂隙型地热流体系统;盆地中部相对封闭型新生界孔隙裂隙型地热流体系统。其中:渭北碳酸盐岩溶隙裂隙型地热流体开采资源量50.76×104m3/d,秦岭山前构造裂隙型地热流体开采资源量0.288×104m3/d,盆地中部的新生界孔隙裂隙型地热流体开采资源量43.9×108m3。
  2)在渭北黄土塬地热开发空白区,成功开发出岩溶热水。深埋岩溶区岩溶热水成功开发,不仅为广大黄土塬区岩溶热水开发利用起到示范作用,同时为关中盆地基底构架以及岩溶热水与盆地新近系热水关系提供了第一手科学依据资料。
  3)首次查明关中盆地中部地温与深度在垂向上呈线性渐变的规律。经多方法实验、实测,研究数据表明,随着深度的增加,地温逐渐增加,在现有研究深度4000m内,没有明显盖层、热储层之分,打破了地温垂向上突变的传统认识。
  4)首次建立了关中盆地地热数据库和三维可视化模型,为地热数据实时更新、可视化模型不断完善提供了平台。
  5)深层孔隙型地热尾水回灌实现了历史性突破。首次开展了基于水文地球化学模拟、室内堵塞模拟、现场回灌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深层孔隙型地热尾水回灌堵塞机理的系统研究,创新研制了适用于关中盆地深层孔隙型地热尾水回灌,包括加压、过滤、化学除垢等方法工艺的地热尾水回灌设备系统,破解了长期困扰地热回灌效果的难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
  本书是在集体讨论的基础上,课题组成员分别执笔完成的。各章执笔人:前言金海峰、李锋、刘方,第一章李成、金海峰,第二章李锋、金海峰、杨友运、宋巧莲、张培栋,第三章穆根胥、李成、赵智强,第四章金光、李成、马致远,第五章穆根胥、金海峰、李锋、闫文中,第六章刘建强、陈建平,第七章刘建强、穆根胥、金海峰,结论刘方、闫文中。最后由穆根胥、李锋统编、定稿。陕西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闫小灵、王兴安,陕西省地质调查中心王克、李益朝、高丽,陕西工程勘察研究院李稳哲、李阿俐、郭振汉、张晓霞、梁元申、薛常水等参加了项目野外调查和资料整理等技术工作。
好的,这是一份基于您提供的书名,但内容完全不涉及“关中盆地地热资源赋存规律及开发利用关键技术”的图书简介。这份简介将聚焦于一个全新的主题,力求内容详实、专业且自然。 --- 《星际工程学:超大规模结构建造与环境改造的理论与实践》 图书简介 作者: 艾萨克·维克多 / 黎明·陈(合著) 页数: 约1120页(含图表与附录) 定价: 人民币 488.00 元 出版日期: 2025年第三季度 导言:人类疆域的拓殖与新物理学的应用 本书是“星际工程前沿系列”的第三卷,汇集了过去二十年间在深空结构建造、行星表面基础物理改造以及极端环境材料科学领域取得的突破性进展。随着人类文明迈向太阳系乃至更远的星际空间,传统土木工程学的范式已无法应对空域、微重力、辐射强耦合以及超低熵环境带来的挑战。本书旨在系统梳理和论证支撑超大规模星际工程的理论框架、设计原则、施工路径以及风险评估模型。 全书共分为六大部分,脉络清晰地勾勒了从概念设计到实际部署的完整工程闭环。 第一部分:极端环境下的结构力学与材料科学(第1章—第15章)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在真空、强辐射和热梯度剧烈变化的星际环境中,工程材料所面临的根本性失效机制。重点分析了“冷焊效应”在超高纯净环境中的影响,并引入了“多层晶格稳定化复合材料”(MLSCM)的设计哲学。 超高强度与轻量化难题的悖论: 详细阐述了基于拓扑优化和智能纳米管阵列的新型结构支撑设计,如何在一个有效载荷比(Effective Payload Ratio)提升30%的同时,维持在-200°C至+300°C温差下的结构完整性。 辐射损伤的实时补偿机制: 介绍了“自修复电子耦合网络”的概念,该网络能够通过局部注入等离子体或记忆合金纤维,实时中和高能粒子对材料晶格造成的累积损伤。 极端环境下的流变学分析: 探讨了在低重力或零重力条件下,液态金属或高粘度聚合物在复杂管道系统中的流动特性、泵送效率以及沉积风险,并提出了基于磁流体动力学的传输优化方案。 第二部分:轨道与空间站的动态稳定与控制(第16章—第30章) 本书的核心章节之一,聚焦于非对称、超大规模空间结构在轨道力场中的稳定性控制。不同于传统的刚体动力学模型,星际工程结构往往表现出高度的柔性和动态耦合性。 张力结构与微推力协同控制: 分析了以“欧特格绳索系统”为代表的巨型空间桁架,如何通过分布式的离子微推器阵列,实现对结构形变的实时校正。引入了“卡尔曼-普朗克滤波”用于预测和消除太阳风引起的微小扰动。 大型旋转系统的模态分析: 针对人工重力栖息地的旋转稳定问题,提出了基于主动阻尼系统的“零漂移”控制算法,有效抑制了科里奥利力引起的结构共振。 空间对接与模块化集成技术: 详细介绍了“软对接”与“硬锁定”机制的融合策略,特别是针对百公里级结构体的分步组装流程,强调了冗余和可回溯性设计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行星表面巨型基础设施的构建(第31章—第45章) 这部分转向了对火星、月球等天体表面的永久性工程部署,重点是大气稀薄或无大气环境下的基础施工技术。 原位资源利用(ISRU)在建造中的集成: 阐述了如何将大气捕获、矿物提炼与建筑材料合成过程无缝集成到自动化施工流程中,减少对地球补给的依赖。 热管控与地下工程: 针对行星昼夜温差巨大的环境,本书提出了“地热耦合型庇护所”设计,通过深层钻探导热,稳定地表结构的工作温度。分析了熔岩管和地下空腔作为天然保护层的工程改造方案。 巨型辐射屏蔽层的部署: 研究了等离子体屏蔽、水冰沉积以及玄武岩纤维复合层等多重屏蔽方案的效率对比,并给出了在火星南极冰盖附近实施快速部署的工程路线图。 第四部分:大气层内与气态巨行星的浮空平台设计(第46章—第60章) 本部分关注在具有足够密度的大气环境中,如何建立漂浮的永久性城市或工业基地。 浮力材料与结构一体化: 探讨了基于氦-3或超临界流体的巨型浮力囊结构,重点在于如何设计能够承受数千吨载荷的内压与外压平衡系统。 高空风能采集与动力回馈: 介绍了利用行星高空急流(Jet Stream)进行能源生产的技术,以及如何将该能源直接反馈给平台自身的姿态控制系统。 气象预测模型与灾害防御: 提出了针对木星或土星大气层内超强风暴的早期预警算法,以及平台在极端天气下的主动规避和应力分散策略。 第五部分:自动化与机器人化施工流程(第61章—第75章) 星际工程的实施高度依赖于自主决策和高鲁棒性的机器人系统。本部分详细解析了未来几代工程机器人的设计理念。 分布式智能与群体协同: 讨论了如何通过去中心化的计算网络,实现数以万计的工程单元(如微型组装机器人或3D打印头)之间的无缝协同工作,以避免单点故障。 基于激光的非接触式装配: 介绍了利用高能聚焦激光束进行材料熔接、切割和定位的技术,这种技术在大气层内外的切换中尤为关键。 远程诊断与AI辅助维护: 阐述了如何构建能够自我诊断结构健康状态(SHM)的数字孪生系统,并在发现异常时,由AI自主生成并部署维修协议。 第六部分:工程伦理、法律框架与可持续性评估(第76章—结束章) 本书的收尾部分超越了纯粹的技术层面,探讨了星际工程所带来的社会、法律和长远影响。 行星环境改造的伦理边界: 深入讨论了在改造地外天体环境时,如何平衡人类需求与潜在的“原生生命保护”原则,特别是针对可能存在的地下生物圈的勘测与隔离标准。 轨道碎片与空间交通管理(STM): 鉴于大型结构的部署将显著增加轨道上的物质密度,本书提出了一套主动式空间交通疏导和失效结构无害化处理的工程标准。 生命周期成本分析与资源循环: 建立了一套针对星际工程的“超长生命周期成本模型”,重点优化材料的回收率和能量输入效率,确保文明扩张的可持续性。 目标读者 本书适合于深空任务规划师、航空航天工程师、材料科学家、行星物理学家,以及对未来人类定居点技术感兴趣的高级科研人员和研究生。它不仅提供了严谨的理论推导,更包含了大量经过计算机模拟验证的实际工程案例数据。 ---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充满了吸引力,那种深邃的蓝色和抽象的地质纹理,仿佛在诉说着地下深处蕴藏的无限能量。我一直对地热这种清洁能源很感兴趣,但市面上探讨地热的书籍往往过于专业,要么是枯燥的学术论文,要么就是泛泛而谈。然而,这本书的标题“关中盆地地热资源赋存规律及开发利用关键技术”,让我看到了希望。它点明了具体的地域——关中盆地,这让我对其中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有了很高的期待。我尤其好奇,作者是如何将复杂的赋存规律用一种易于理解的方式呈现出来的,是不是会结合大量的图表和实例?而“开发利用关键技术”这部分,我更是迫切想知道,书中会涉及哪些前沿的勘探、钻井、开采和发电技术,会不会有一些我从未听说过的创新方法,或者针对关中盆地特有地质条件的解决方案。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它不仅是一本理论著作,更是一本指导实践的工具书,有望解开我对地热利用的一些谜团,让我对关中盆地的地热潜力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评分

我一直对能源转型和可持续发展这个话题非常关注,尤其是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最近,我偶然看到了这本书的介绍,它的书名“关中盆地地热资源赋存规律及开发利用关键技术”一下子就吸引住了我。我了解到关中盆地在地热资源方面有很大的潜力,但具体的赋存规律和开发利用技术,我一直觉得比较模糊。这本书的出现,让我看到了一个了解这些问题的绝佳机会。我非常好奇,书中会如何详细地阐述关中盆地独特的构造背景和热源分布,以及这些因素是如何共同作用,形成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地热资源分布格局的。更重要的是,我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探讨,在关中盆地这样的特定地质条件下,有哪些最有效、最经济、最环保的开发利用技术。比如,会不会涉及到地热发电、地热供暖、地热农业等不同领域的应用,以及为了实现这些应用,需要克服哪些技术上的挑战,又有哪些创新性的解决方案。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能够为我提供一个更全面、更深入的视角,去理解和思考关中盆地的地热资源价值。

评分

从书名上就能感受到一种沉甸甸的专业感,仿佛捧起这本书,就能深入到关中盆地的地下深处,去探寻那股温暖而强大的能量。我对“赋存规律”部分特别感兴趣,因为这直接关系到地热资源的“先天条件”。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描绘出这片土地下隐藏的地热“脉络”的,会不会用一些形象的比喻来解释那些复杂的地下构造,比如断裂带、岩浆房或者渗透性好的含水层是如何影响地热的分布和品位的?我脑海中浮现出很多关于地热勘探的场景,不知道书中会不会详细介绍勘探的各个环节,比如地球物理方法、地球化学方法,甚至是遥感技术在其中的应用?而“开发利用关键技术”,这听起来就充满了技术性和实践性。我特别想知道,针对关中盆地的具体地质特点,有没有一些独创的或者经过优化改进的钻井技术,如何有效地抽取地下热水或蒸汽,以及如何进行热能的转化和利用,比如地热发电站的建造和运行,或是地热供暖系统的设计和维护。这本书给我一种感觉,它是一扇通往地下世界的窗口,能够让我更清晰地认识到地热资源的科学奥秘和工程智慧。

评分

当我在书架上看到这本书时,它立刻吸引了我的注意力,它的书名“关中盆地地热资源赋存规律及开发利用关键技术”本身就充满了一种探索未知的魅力。我一直对地热这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清洁能源抱有浓厚的兴趣,但对于具体的地质条件和技术实现,总觉得隔着一层迷雾。这本书的出现,让我看到了拨开迷雾的希望。我非常想了解,作者是如何将关中盆地复杂的地质构造,比如深部的断层、岩浆活动留下的痕迹,以及地下水的循环等,转化为清晰易懂的“赋存规律”的。是不是会引用大量的地质图件、剖面图,甚至是三维模型来帮助读者理解?而“开发利用关键技术”这部分,我更是充满了期待。我猜想,书中会详细介绍从初步勘探到最终能量输出的整个链条,会不会涉及一些最新的钻探技术,比如定向钻井、水平钻井,以及如何处理高温高压的环境?还有,在能量的梯级利用方面,比如是直接供暖,还是用来发电,或者两者结合,书中会不会给出具体的方案和案例分析?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不仅仅是介绍一种资源,更是分享一种智慧,一种如何将自然馈赠转化为实际动力的智慧,我迫切想通过它来了解关中盆地的地热潜能以及我们如何去实现这份潜能。

评分

作为一名地质爱好者,我经常会在书店里翻阅一些与地质学相关的书籍。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从我第一眼看到它的时候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种厚重感和纸张的质感,都透露出一种严谨和专业的态度。我尤其关注的是书中对于“赋存规律”的解读。通常,地热资源的赋存规律会涉及到地温梯度、断裂构造、岩性圈闭等一系列复杂的概念,我很好奇作者会如何把这些抽象的概念具象化,是不是会用很多生动的案例分析,比如对关中盆地地质演化历史的梳理,来解释为什么这里会形成如此丰富的地热资源。而且,“关键技术”这部分,我非常期待能看到一些具体的技术细节,比如在勘探方面,是否会介绍一些新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或者在钻井方面,有没有什么应对复杂地层或者高温高压环境的先进技术。总而言之,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更是深入到解决实际问题的层面,对于我这样希望了解地热资源开发背后技术细节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份珍贵的资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