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通鉴·卷8: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生物多样性的经济价值识别、展示与捕获研究

丝绸之路通鉴·卷8: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生物多样性的经济价值识别、展示与捕获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裴辉儒,宋伟 著,甘晖,游旭群,周伟洲 编
图书标签:
  • 丝绸之路
  • 生物多样性
  • 经济价值
  • 生态经济学
  • 丝绸之路经济带
  • 环境经济学
  • 可持续发展
  • 生态系统服务
  • 物种评估
  • 区域发展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1386385
版次:1
商品编码:12162565
包装:平装
丛书名: 陕西师范大学“一带一路”智库集成·丝绸之路通鉴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65
字数:335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智库集成聚焦“一带一路”重大现实问题和战略问题,从不同角度阐发了“一带一路”涉及的诸多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智库集成旨在为“一带一路”国家倡议的推进提供全领域、全视角、体系化的智力支撑。
  《丝绸之路通鉴·卷8: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生物多样性的经济价值识别、展示与捕获研究》依据目前国际上流行的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经济学(TEEB)理论体系,运用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等方法,完整地呈现了对丝绸之路经济带这一世界重要的生态脆弱区的保护对象边界的界定、价值识别、价值评估和保护措施的全过程。

作者简介

  裴辉儒,陕西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副教授,英国萨塞克斯大学访问学者,中国宏观经济教育学会常务理事,陕西省经济学会理事。长期从事生态环境价值评估、碳金融、环境资产市场化、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经济学等研究,先后累计主持、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项目、省级项目共15项。宋伟,西北政法大学教师。
  
  甘晖,陕西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在《高等教育研究》《中国高等教育》《高等理科教育》《思想教育研究》《兰州大学学报》《科学·经济·社会》《光明日报》等刊物上发表文章20余篇,主持或参与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教育部研究课题多项。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二、研究重点
三、研究基本思路和结构体系
四、相关基础理论综述

第二章 生物多样性经济价值的理论框架
一、生物多样性生态服务的内在价值机理
二、生物多样性生态服务价值的识别基础
三、生物多样性生态服务价值展示体系设计
四、生物多样性价值捕获所要采取的举措

第三章 丝绸之路经济带生物多样性现状与特征
一、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发展与现状
二、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提出
三、丝绸之路经济带生物多样性的变化
四、丝绸之路经济带生物多样性恶化的主要成因
五、丝绸之路经济带生物多样性生态服务的特征
六、生物多样性生态服务的生物识别
七、丝绸之路经济带生物多样性生态服务价值识别

第四章 丝绸之路经济带生物多样性生态服务价值识别
一、水资源的生态服务价值识别
二、丝绸之路经济带上森林资源的生态服务价值识别
三、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物种资源的生态服务价值识别
四、粮食作物的生态服务价值识别
五、生物多样性保护热点地区的生态服务价值识别
六、生态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生态服务价值识别

第五章 丝绸之路经济带生物多样性分省的经济价值展示
一、陕西生物多样性的经济价值展示
二、甘肃生物多样性的经济价值展示
三、青海生物多样性的经济价值展示
四、新疆生物多样性的经济价值展示
五、中国丝绸之路经济带生物多样性生态服务经济价值展示
六、丝绸之路经济带部分国家生物多样性的经济价值展示

第六章 丝绸之路经济带生物多样性价值核算
一、生物多样性经济价值的核算方法
二、生物多样性生态经济价值的分类核算
三、草地生态服务经济价值核算

第七章 生物多样性的资产定价
一、资产定价理论与生物多样性生态服务价值关系
二、生态资产的边界
三、生物多样性生态服务资产定价

第八章 生物多样性经济价值非市场捕获
一、技术保护
二、建立基因库
三、法律保护
四、行政保护
五、生物多样性生态服务价值的补偿机制

第九章 丝绸之路经济带生物多样性经济价值市场化捕获
一、市场化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必由之路
二、价值捕获市场化
三、生态服务价值捕获市场化的机制培育
四、生物多样性生态服务价值的碳交易
五、建立绿色证券交易机制
六、生物多样性生态服务价值的绿色信贷机制
七、生物多样性生态服务价值的绿色保险机制

参考文献
后记

前言/序言

  长期以来,由于产权制度缺损以及价值识别局限,人类在利用各种生态资源的过程中,将大量的生态生物多样性问题排除在经济体系之外,由此产生了在利用各种生态服务价值中的“公共地悲剧”,进而造成了规模庞大的生态生物多样性急剧退化问题,以至于枯竭,甚至不可逆转的灭绝与消失。这一严重问题,在20世纪50-60年代的西方发达国家,激起了强烈的社会抗议,引起许多经济学家和生态学者重新考虑传统经济学定义的局限性,从而将环境和生态科学的内容引入经济学研究之中。与此同时,世界各国也开始反思忽视生物多样性的国民经济发展决策失误引起的沉淀成本问题,开始积极修补和改善自身的经济体系,将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服务价值纳入国民核算体系之中,逐步制定出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各项制度。生态环境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各国生态环境保护政策的相继出台,扩展了生物多样性科学的内容,使人类在生物多样性问题的认识上增添了经济分析这个极为重要的视角,同时也使经济科学和经济制度在更为现实和客观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增强了社会现象和人类行为的解释力和执行力,促使人与自然制度关系开始由冲突走向和谐,从而为人类克服环境危机的现实行动提供极大的帮助。
  伴随着改革开放,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辉煌成绩,令世界瞩目,但是也不断出现严重的生态问题,尤其是雾霾、沙尘暴、强对流极端天气、干旱、生物多样性退化等问题,日趋严重且不可逆转,已经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极大的重创和威胁。为适应全球可持续发展的趋势和中国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我国已建立专门负责环境保护的政府机构,近年来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的政策、法规和措施,加大了环保政策的实施力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中国生态环境现状极其脆弱,总体形势不容乐观,如果继续沿袭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生态环境将不堪重负,进而影响国民福祉,所以亟待一个切实有效的路径来保护和改善我国的生态环境。
  作为生态资源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人类生存的基础和基本福祉,生物多样性同样因为人类的活动引致其急剧退化,加之长期以来,人类视其服务为无经济价值的,长期被忽视,造成生物多样性以不可逆转的态势急剧退化。更为不幸的是,气候变迁又进一步加剧了这种价值的迅速退化。由此,生物多样性的经济价值研究已发展成为全球关注的重大问题,尤其在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但极其脆弱的中国丝绸之路带,这项研究尤为迫切。必须重视生物多样性退化的严峻形势,采取相应措施,扭转一切不利于我国生物多样性的行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又在于,认清生物多样性价值被严重忽视的残酷现实,通过价值的识别、展示和捕获等路径,极大化地厘清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服务价值边界、价值大小,科学选择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最有效路径。
《丝绸之路通鉴·卷一:文明交汇的古道曙光》 内容提要: 本书是《丝绸之路通鉴》系列的首卷,聚焦于丝绸之路自史前萌芽至汉唐盛世的早期历史进程。它并非单纯的事件编年史,而是深入探讨了地理环境、民族迁徙、早期贸易网络构建以及文化互动在塑造这条伟大通道最初面貌中的核心作用。本卷着重于“曙光”阶段——即丝绸之路从分散的区域性交流,逐渐汇聚成一条贯穿东西方的宏大干线的关键历史时期。 第一部分:地理的塑造与早期聚落 本卷首先考察了连接欧亚大陆的自然地理格局。广袤的沙漠、高耸的山脉和稀疏的绿洲,这些极端环境如何决定了早期商旅的路线选择与生存挑战。我们详细分析了塔里木盆地、河西走廊、帕米尔高原等关键地理节点,探讨了这些地区史前文明(如红山文化、新疆石城子遗址群)的兴起与其对早期贸易的潜在影响。 重点关注: 水资源管理: 绿洲聚落的形成与水源争夺,以及早期灌溉技术对商路的维持作用。 游牧与农耕的互动前奏: 在正式的大规模贸易形成前,东西方农耕文明与周边游牧民族(如早期塞人、斯基泰人)之间零散的物物交换与技术渗透。 第二部分:青铜时代的桥梁——早期技术与物种传播 卷一突破了传统上以“丝绸”为核心的叙事,将视角拉回到更早的青铜时代。研究表明,许多塑造后世丝路贸易格局的关键技术(如冶金术、马匹驯化、纺织技术)并非一夜之间从一端传至另一端,而是在漫长的过渡期内,通过中介群体缓慢扩散。 马匹的西进与东进: 详尽考证了草原民族对优良马匹的培育与交易,以及对中原王朝军事与交通体系的根本性影响。 金属工艺的融合: 分析了青铜器、铁器制造技术在不同文化圈间的传播路径,对比了西亚、中亚与东亚在金属配方和造型艺术上的互相影响。 第三部分:张骞凿空前的外交雏形 在张骞出使西域之前,汉朝与西域诸国间的接触并非空白。本部分搜集并解读了秦汉简牍、史籍残片以及考古发现,重建了在官方主导的“凿空”行动之前,活跃于河西走廊的早期使节、间谍与地方部落的互动网络。 休屠王与浑邪王势力的兴衰: 探讨了匈奴内部的政治权力更迭如何直接影响了汉朝对西域的掌控能力。 “小月氏”与“婼羌”的早期角色: 考察了那些不被主流史书充分记录的中小型部落,它们在信息传递和货物转运中所扮演的“影子”角色。 第四部分:汉代初创与通道的确立 本书将汉武帝时期对西域的军事行动视为丝绸之路从“可能性”走向“现实性”的关键转折点。本部分集中于军事占领、郡县设立(如河西四郡)以及对沿线重要绿洲国家的册封与羁縻政策的初步实施。 楼兰、龟兹的早期地位: 重点分析了这些绿洲城邦如何在汉朝的军事保护和经济需求下,开始系统性地向中原王朝提供战略物资(如玉石、良马)。 官方贸易与屯田制度: 阐述了汉朝为保障商队安全与物资供应而设立的屯田点,如何成为早期城市化的发端。 第五部分:文化初探——佛教东传的序曲 卷一的尾声触及了精神层面的交流,特别是佛教艺术和信仰在东汉末年至魏晋初年沿着商路悄然渗透的过程。这并非是成熟的佛教文化传播,而是早期僧侣、译者和虔诚信徒的零星活动。 犍陀罗艺术的微光: 考察了早期传入中国的佛像和雕塑残片,它们携带的希腊-罗马艺术影响,是丝路早期文化杂糅的直接证据。 术语的借用与本土化尝试: 分析了早期译经中出现的梵语词汇与汉语音译的磨合过程。 总结: 《丝绸之路通鉴·卷一:文明交汇的古道曙光》旨在为读者构建一个宏大而细致的早期丝路图景,揭示这条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贸易与文化动脉,是如何在地理的挑战、游牧的张力与早期帝国的扩张中,完成了从混沌到清晰的初始建构。它为后续各卷对贸易、宗教、技术、艺术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史学基础。本书避免了对后世辉煌的预设,专注于那段充满未知、开拓与筚路蓝缕的“曙光”时代。

用户评价

评分

《丝绸之路通鉴·卷8: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生物多样性的经济价值识别、展示与捕获研究》,这个书名本身就给我带来了一种深刻的联想。丝绸之路,早已是人类文明交流的象征,而“经济带”的概念,又将它拉回到当下的全球经济格局中。更为引人注目的是,“生物多样性”与“经济价值”的结合,这显然不是一个简单的环境议题,而是探讨如何将自然界的丰富馈赠转化为切实可见的经济效益。我对“识别”环节尤其好奇,它意味着书中必然包含了一套严谨的学术框架,去梳理、去量化那些可能被低估的生物价值。我设想着,书中是否会深入探讨那些濒危植物的基因资源,在未来医药研发中的潜在价值?或者,沿线独特的地质地貌孕育出的特有物种,是否能成为发展高端生态旅游的关键?“展示”部分,我期待看到作者们如何将这些复杂的经济价值,以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呈现出来。或许是那些生动的图表,揭示某个地区生物多样性对当地GDP的贡献;又或许是具体的案例分析,讲述某个企业如何从一种不起眼的昆虫身上,发现了新的生物材料,从而获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捕获”这个词,则让我联想到如何将这些潜藏的价值转化为实际的利益,并且是可持续的。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或者创新的商业模式,引导丝绸之路沿线的国家和地区,能够真正从保护和合理利用生物多样性中获益,开辟一条绿色、繁荣的经济新路径。

评分

这本书的题目,尤其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生物多样性的经济价值识别、展示与捕获研究”,给我一种宏大的叙事感。丝绸之路,总是让人联想到悠久的历史、繁荣的贸易和多元的文化。而将其置于“经济带”的现代语境下,再与“生物多样性”这样一个充满生机的议题相结合,顿时让人觉得,这不仅仅是一部关于历史的旧书,而是一部在古老土地上探寻未来发展机遇的指南。我对“识别”这个词寄予厚望,它意味着书中一定有严谨的方法论,去发掘那些隐藏在自然肌理中的经济价值。是不是那些未被充分研究的植物,其提取物在医药、食品领域具有突破性的应用?或者,某些独特的生态系统本身,就构成了无可替代的旅游资源,能够吸引全球的目光?“展示”部分,我则期待能看到一些具体的、有说服力的案例,而不是空泛的理论。或许是某个国家如何通过保护一种特殊的鸟类,带动了观鸟旅游经济的蓬勃发展,又或许是某个地区如何将传统的药材采集与现代生物技术相结合,创造了显著的经济效益。“捕获”这个词,则触及了经济转化的核心。我希望书中能提供一些创新的商业模式,如何让当地社区能够从生物多样性中获益,而不是让价值流失。这本书似乎在为我们描绘一幅蓝图:一条能够将自然之美转化为经济增长的绿色丝绸之路,一条让古老文明与现代经济和谐共生的发展之路。

评分

听到《丝绸之路通鉴·卷8: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生物多样性的经济价值识别、展示与捕获研究》这本书,我立刻联想到的是一条充满希望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新动脉。丝绸之路,这个古老而充满魅力的名词,在与“经济带”的碰撞中,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而“生物多样性”作为其内在的组成部分,不再仅仅是环境保护的对象,而是被赋予了重要的“经济价值”。这让我对书中“识别”这个词充满期待,我想知道作者们是如何去发掘那些隐藏在自然界深处的经济潜力,可能是那些我们尚未充分认识的药用植物,或是那些独特的地貌孕育出的观光资源,甚至可能是一些微观的生物体,却蕴含着巨大的科技创新可能。“展示”环节,我则非常想看到一些具体的、令人信服的案例,例如,某个国家如何通过保护一项湿地生态系统,成功地发展起了生态旅游,吸引了大量国际游客,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增长。或者,是如何通过对特定区域的生物基因进行深入研究,催生了新的医药产业,从而为当地居民带来了丰厚的经济回报。“捕获”,这个词更是直接点出了本书的实践意义。我希望书中能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帮助沿线国家和地区,如何将这些自然的宝藏转化为可持续的经济收益,避免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这本书似乎为我们描绘了一条通往绿色经济繁荣的新途径,一条将自然之美与人类福祉紧密相连的丝绸之路。

评分

从《丝绸之路通鉴·卷8》的标题来看,我预感到这本书将不仅仅是枯燥的数据和理论堆砌,而是一场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上那些被低估的“生物多样性”经济潜力的深度探险。我对“识别”这个词特别感兴趣,它暗示着这本书并非仅仅罗列已知,而是要去发掘那些尚未被充分认识的价值。想象一下,在广袤的丝绸之路沿线,那些古老森林中蕴藏的药用植物,或是荒漠中顽强生存的特有物种,它们所代表的不仅仅是科学上的意义,更可能是未来医药、化妆品,甚至是新型材料的灵感来源。而“展示”部分,我希望能看到作者们如何将这些复杂的价值以一种生动、易于理解的方式呈现出来。或许是详细的案例研究,讲述某个特定区域的生物多样性如何带动了当地的生态旅游业;又或许是通过引人入胜的故事,描绘某个濒危物种的科研发现是如何催生了新的经济增长点。最让我期待的还是“捕获”环节,这直接关系到实际的经济效益。我希望书中能够提出切实可行的策略,指导如何将这些自然的馈赠转化为可持续的经济收入,而不是简单的资源掠夺。这本书似乎指向的是一种“生态经济学”的实践路径,为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绿色发展提供宝贵的启示。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描绘出一条既能保护自然,又能促进经济繁荣的创新发展之路。

评分

这套《丝绸之路通鉴》系列,尤其是第八卷《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生物多样性的经济价值识别、展示与捕获研究》,光是书名就足够引人入胜。丝绸之路,这个承载着千年历史与文明交流的宏大命题,本身就充满了探索的魅力。而将这个古老而经典的区域,与现代经济发展的脉络——“经济带”相结合,更是令人耳目一新。更不用说,其中探讨的核心议题是“生物多样性”的“经济价值”。这三个词放在一起,立即引发了我对书中内容的好奇与想象。我仿佛看到,作者团队穿越广袤的地域,深入到每一个角落,去探寻那些可能被忽略的、隐藏在自然界深处的宝藏。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学术研究,更像是一次对丝绸之路沿线生态财富的价值发掘与重塑。我迫切想知道,他们是如何具体地“识别”这些价值的?是那些稀有的动植物本身就具有直接的经济效益,还是它们所孕育的医药、农业、旅游等产业蕴含着巨大的潜力?“展示”又将如何进行?是通过精美的图文,还是通过案例分析,亦或是某种创新的展示方式?而“捕获”,这个词更是充满了经济学的意味,意味着如何将这些潜在的、无形的价值转化为实际的经济收益,惠及当地社区和整个经济带的发展。这本书似乎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并非对立,而是可以相互促进、协同共赢的模式。我期待书中能够为我们揭示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丝绸之路。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