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电动汽车、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车+纯电动及混合动力汽车设计基础(原书第2版)

现代电动汽车、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车+纯电动及混合动力汽车设计基础(原书第2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爱赛尼 (美] 侯赛因 著 著
图书标签:
  • 电动汽车
  • 混合动力汽车
  • 燃料电池汽车
  • 纯电动汽车
  • 混合动力汽车
  • 汽车工程
  • 汽车设计
  • 新能源汽车
  • 汽车技术
  • 交通运输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蓝墨水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311348
商品编码:12159995671
开本:1
页数:1
字数:1

具体描述

YL5047  9787111311348  9787111373513

现代电动汽车、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车-基本原理、理论和设计(原书第2版)

本书论述了传统的内燃机汽车(ICE)、电动汽车(EV)、混合动力电动汽车(HEV)和燃料电池车(FCV)的基本原理、理论和设计。基于数学方程,对各种传统的和现代的车辆,全面地描述了它们的性能、配置、控制策略、设计方法、模拟和仿真。
本书还论及车辆系统的分析,即基于内燃机的驱动系,电动汽车设计,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构造,电驱动系统,串联式、并联式和轻度混合动力电驱动系的设计方法,能量存储系统,再生制动,燃料电池及其在车辆中的应用,以及燃料电池混合动力电驱动系设计。其中,强调了整体的驱动系的系统,而不仅限于其特殊部件的分析。书中通过逐步展开数学方程描述了设计方法,而且在阐述各种驱动系的设计方法时,均有仿真结果所对应的设计实例。
本书不仅对从事电动车辆研发的工程学术界,以及研究生和高年级大学生们,而且对与汽车相关的制造工业、管理机构和学术界的工程师、学生、研究工作者和其他专业人员,在关于现代汽车体系方面,是一本内容广泛、综合的参考书。

译者的话
前言
作者简介
第1章 环境影响与现代交通运输的历史
1.1 大气污染
1.1.1 氧化氮化合物
1.1.2 一氧化碳
1.1.3 未完全燃烧的碳氢化合物
1.1.4 其他的污染物质
1.2 全球变暖
1.3 石油资源
1.4 引发的代价
1.5 应对将来石油供应的各种交通运输发展策略的重要性
1.6 电动汽车的历史
1.7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历史
1.8 燃料电池车的历史
参考文献
……
第2章 车辆驱动和制动的基本原理
第3章 内燃机
第4章 电动汽车
第5章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
第6章 电驱动系统
第7章 串联式(电耦合)混合动力电驱动系的设计原理
第8章 并联式(机械耦合)混合动力电驱动系的设计
第9章 混联式(转矩和转速耦合)混合动力电驱动系设计和控制方法
第10章 插塞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设计和控制原理
第11章 轻度混合动力电驱动系的设计
第12章 峰值电源和能量储存装置
第13章 再生制动的基本原理
第14章 燃料电池
第15章 燃料电池混合动力电驱动系设计
第16章 应用于越野车辆的串联式混合动力电驱动系设计
附录 丰田Prins技术概述
索引(中英文对照)

纯电动及混合动力汽车设计基础(原书第2版)

  《纯电动及混合动力汽车设计基础(原书第2版)》从车辆力学、动力传动系、新能源车辆构型、储能装置、电机及其控制、内燃机、混合动力控制策略、冷却系统以及车辆通信等方面对纯电动汽车及混合动力汽车设计进行了全面的讲解,内容涵盖了大部分国际上有关电动汽车的*研究成果,其主要特点是内容新颖丰富、系统性强、条理清晰。在进行内容讲解时,作者能从读者的角度出发,论述层层递进,详略得当,概念和原理详细、精辟,使读者对知识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把握,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有耳目一新的感觉。文中使用了大量的图文以及具体的实例,论述更加详细、更加生动形象,易于读者接受,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参考书籍。本书可供从事纯电动汽车及混合动力汽车技术研发的工程师及相关研究人员、高年级本科生、硕士博士研究生参考阅读。

前言
致谢
作者简介
第1章 新能源车辆的介绍
 1.1电动汽车
 1.2混合动力汽车
 1.3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的组成
 1.4整车质量及性能
 1.5电机和内燃机定额
 1.6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的发展史
 1.6.1早期
 1.6.220世纪60年代
 1.6.320世纪70年代
 1.6.4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
 1.6.5ev和hev的现状
 1.7“油井?车轮”分析
 1.8ev/icev的比较
 1.8.1效率比较
 1.8.2污染比较
 1.8.3成本和使用费用比较
 1.8.4美国对国外石油的依赖
 1.9电动汽车的市场前景
 参考文献
第2章 车辆力学
 2.1路况介绍
 2.2运动定律
 2.3车辆动力学
 2.4车辆运动动力学
 2.5驱动功率
 2.5.1力?速度特性
 2.5.2大爬坡能力
 2.6速度和加速度
 2.6.1力ftr恒定,道路水平
 2.6.2力ftr非恒定,一般加速
 2.7轮胎?道路力学
 2.7.1滑移
 2.7.2轮胎?道路接触面处的牵引力
 2.7.3轮胎?道路接触面上的力传递
 2.7.41/4车辆模型
 2.7.5牵引力极限及其控制
 2.8驱动系统设计
 习题
 参考文献
第3章 新能源车辆构型
 3.1纯电动汽车
 3.2混合动力汽车
 3.2.1混合动力汽车的结构
 3.2.2基于传动总成的混合动力系统
 3.2.3基于混合度的混合动力
 3.3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
 3.4动力系统部件设计
 3.4.1纯电动汽车动力系统设计
 3.4.2混合动力汽车动力传动系设计
 3.4.3混合动力系统定型实例
 3.5质量分析和布置
 3.6车辆仿真
 3.6.1仿真模型
 3.6.2标准行驶工况
 纯电动及混合动力汽车设计基础(原书第2版)目录习题
 参考文献
第4章 电池能量存储
 4.1动力电池在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中的应用
 4.2电池基本原理
 4.2.1蓄电池结构
 4.2.2化学反应
 4.3电池参数
 4.3.1电池容量
 4.3.2开路电压
 4.3.3端电压
 4.3.4实际容量
 4.3.5放电率
 4.3.6荷电状态
 4.3.7放电状态
 4.3.8放电深度
 4.3.9电池能量
 4.3.10比能量
 4.3.11电池功率
 4.3.12比功率
 4.3.13ragone图
 4.4电化学电池基础
 4.4.1热力学电压
 4.4.2电解作用和法拉第电流
 4.4.3电极动力学
 4.4.4物质的传递
 4.4.5双电层
 4.4.6欧姆电阻
 4.4.7浓差极化
 4.5电池建模
 4.5.1电路模型
 4.5.2经验模型
 4.6动力电池
 4.6.1铅酸电池
 4.6.2镍镉电池
 4.6.3镍氢电池
 4.6.4锂离子电池
 4.6.5锂聚合物电池
 4.6.6锌?空气电池
 4.6.7钠硫电池
 4.6.8钠?金属氯化物电池
 4.6.9先进电池展望
 4.7电池组管理
 4.7.1电池管理系统
 4.7.2soc的估算
 4.7.3电池均衡技术
 4.7.4电池充电
 习题
 参考文献..........
《绿色动力学:新能源汽车的革新之路》 本书并非《现代电动汽车、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车+纯电动及混合动力汽车设计基础(原书第2版)》,而是一部独立探索现代交通运输领域最令人瞩目的技术变革——新能源汽车的深度剖析。它将带领读者穿越动力系统的演进历程,深入理解当下驱动汽车产业向更清洁、更高效未来迈进的核心技术原理、设计理念及其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第一章:告别燃油时代——新能源汽车的宏伟蓝图 本章将勾勒出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宏大背景。我们将审视传统内燃机汽车在环境污染、资源消耗以及能源安全方面带来的严峻挑战,从而理解发展新能源汽车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在此基础上,本书将全面介绍新能源汽车的定义、分类及其在全球汽车产业变革中的战略地位。我们将聚焦于纯电动汽车(BEV)、混合动力电动汽车(HEV)、插电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PHEV)以及燃料电池电动汽车(FCEV)这四大主流技术路线,并初步探讨它们各自的优势、劣势以及未来的发展潜力。通过对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在新能源汽车政策、市场推广以及技术研发方面的概览,读者将对这场史无前例的交通革命有一个初步而清晰的认识。 第二章:纯电动汽车——零排放的未来 纯电动汽车(BEV)作为最直接的零排放解决方案,在本章中占据核心地位。我们将详细解析构成纯电动汽车的关键技术组件,包括: 动力电池系统: 深入剖析锂离子电池作为当前主流动力电池技术的原理、化学组成(如三元锂、磷酸铁锂等)、能量密度、功率密度、循环寿命、热管理技术以及安全性。我们将探讨新型电池技术,如固态电池、锂硫电池等的研发进展及其可能带来的突破。 电驱动系统: 详细阐述电机(如永磁同步电机、交流异步电机等)的类型、工作原理、效率优化以及功率电子器件(如逆变器、DC-DC转换器)的作用。我们将分析不同电驱动系统在性能、成本和可靠性方面的权衡。 充电基础设施与技术: 探讨不同类型的充电方式(慢充、快充、无线充电)及其技术标准,分析充电桩的布局、功率需求以及电网负荷管理问题。我们将讨论V2G(Vehicle-to-Grid)技术在未来能源网络中的潜在应用。 整车控制策略: 介绍动力分配、能量回收(制动能量回收)以及电池管理系统(BMS)在优化续航里程、提升驾驶体验和保障电池安全方面的重要作用。 第三章:混合动力——燃油与电力的智慧融合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HEV)以其兼顾续航里程和燃油经济性的特点,在新能源汽车市场中扮演着重要的过渡角色。本章将深入探讨混合动力系统的构成与工作原理: 混合动力架构: 详细介绍串联式、并联式和混联式混合动力系统的结构特点、功率流向以及控制逻辑。我们将分析每种架构在不同工况下的性能表现和效率差异。 能量管理系统(EMS): 阐述EMS在协调发动机、电动机和电池之间的能量分配,以及实现最佳燃油经济性和动力性能方面的核心作用。我们将探讨各种能量管理策略,如预估策略、学习策略等。 关键组件的协同工作: 分析发动机与电动机如何协同工作,以及电池在其中扮演的储能和供能角色。我们将讨论无级变速器(CVT)在混合动力系统中的应用,以及行星齿轮组等传动技术的巧妙运用。 不同级别的混合动力: 区分轻度混合动力(MHEV)、全混合动力(HEV)和插电式混合动力(PHEV),探讨它们在电气化程度、续航里程和排放方面的差异。 第四章:插电式混合动力——兼顾灵活性与效率 插电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PHEV)在保持长途续航能力的同时,提供了更长的纯电续航里程,成为连接传统燃油车和纯电动车的重要桥梁。本章将聚焦于PHEV的独特性: 更大容量的电池与电机: 分析PHEV所配备的更大容量电池组和更强功率的电动机,以及这如何支持更长的纯电行驶里程。 灵活的驱动模式: 探讨PHEV在纯电模式、混合动力模式、发动机直驱模式等多种驱动模式下的切换逻辑,以及用户如何根据实际需求选择最经济或最具动力的模式。 充电便利性与燃油经济性的平衡: 分析PHEV用户如何通过日常充电来最大化其纯电行驶里程,从而显著降低油耗和排放。我们将讨论PHEV在不同使用场景下的经济性优势。 排放法规与政策的推动: 探讨PHEV如何满足日益严格的排放法规,并在享受政策优惠的同时,为用户提供更低的运行成本。 第五章:燃料电池电动汽车——氢能的未来动力 燃料电池电动汽车(FCEV)以氢气为燃料,通过电化学反应直接产生电能,实现零排放且加注燃料速度快的优势,被视为未来汽车动力的重要方向之一。本章将深入探讨FCEV的关键技术: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 详细解析PEMFC的工作原理,包括电解质膜、催化剂层、电极板等核心组件的结构与功能。我们将阐述氢气在阳极氧化、氧气在阴极还原过程中产生电子和水的化学反应。 氢存储与输送: 探讨氢气作为燃料的存储技术(高压气态储氢、液态储氢、固态储氢)以及加氢站的建设和运营挑战。我们将分析不同氢存储技术的密度、安全性和成本。 燃料电池堆的集成与管理: 分析燃料电池堆如何由多个单电池堆叠而成,以及水管理、热管理和电压管理在维持燃料电池稳定运行中的重要性。 FCEV的优势与挑战: 探讨FCEV在续航里程、加注速度、零排放等方面的优势,以及氢气生产、基础设施建设、成本等方面的挑战。 第六章:新能源汽车的智能与互联 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不仅在于动力系统的革新,更在于其与智能技术和互联网络的深度融合。本章将关注: 智能驾驶与自动驾驶: 探讨新能源汽车在搭载先进传感器(摄像头、雷达、激光雷达)、高精度地图、强大的计算平台以及人工智能算法方面的进展。我们将分析不同级别的自动驾驶技术及其在新能源汽车中的应用。 车联网(V2X)技术: 深入理解V2X(Vehicle-to-Everything)通信技术,包括V2V(车对车)、V2I(车对基础设施)、V2P(车对行人)和V2N(车对网络)的通信原理与应用场景。我们将探讨V2X技术如何提升行车安全、交通效率以及用户体验。 车载信息娱乐系统与OTA升级: 分析新能源汽车如何集成先进的信息娱乐系统,并支持空中下载(OTA)软件更新,从而持续优化车辆功能和用户体验。 能源管理与智慧出行: 探讨新能源汽车如何与智能电网、家庭能源系统互联,实现能量的高效利用和优化调度。我们将展望智慧充电、能源共享等未来出行模式。 第七章: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未来展望与挑战 本章将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未来进行展望,并深入分析其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技术迭代与成本下降: 预测动力电池、电驱动系统、燃料电池等关键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以及成本持续下降对市场普及的推动作用。 供应链与资源保障: 探讨关键原材料(如锂、钴、镍、铂等)的供应安全、回收利用以及对全球地缘政治的影响。 基础设施的完善与普及: 分析充电基础设施、加氢基础设施的建设速度、布局以及标准化问题。 消费者接受度与市场教育: 探讨如何通过政策引导、技术创新和市场宣传来提高消费者的接受度和认知度。 政策法规的演变与国际合作: 展望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在新能源汽车政策、碳排放法规以及技术标准方面的未来走向,并强调国际合作在推动产业发展中的重要性。 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 探讨新能源汽车产业如何构建一个从设计、制造、使用到回收的完整可持续发展生态系统。 《绿色动力学:新能源汽车的革新之路》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富有洞察力的视角,理解新能源汽车技术的核心,把握产业发展的脉搏,并对未来绿色交通的图景进行前瞻性的思考。本书适合对汽车工程、能源技术、环境科学以及未来出行方式感兴趣的专业人士、学生以及广大普通读者。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对电池技术一直是充满好奇的,毕竟它被誉为电动汽车的“心脏”。这本书在这方面的论述非常扎实,而且更新及时,涵盖了我关心的不少内容。从最基础的锂离子电池的化学组成,比如正极、负极、电解液的作用,到不同正极材料(如LFP、NCM、NCA)的性能差异和优缺点,都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我之前只知道“三元锂电池”和“磷酸铁锂电池”,但看完书才知道,它们的背后是复杂的材料科学和电化学工程。书中还重点讲解了电池管理系统(BMS)的重要性,包括它如何实现精确的电量估算(SOC)、健康状态估算(SOH),以及如何通过均衡技术来保证电池组内各单体电池的一致性,从而延长电池寿命和提高安全性。这让我明白了为什么有些电动汽车的续航会随着使用时间衰减,以及为什么BMS的设计如此关键。此外,书中还探讨了电池的热失控问题,以及各种安全防护措施,比如隔热材料、冷却系统、甚至是一体化的电池包设计,都让我对电动汽车的安全性有了更深的理解。它还提及了下一代电池技术,比如固态电池、锂硫电池等,虽然它们目前还处于研发阶段,但这些前瞻性的讨论让我看到了电动汽车能源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总而言之,这本书让我对电池这一核心部件有了前所未有的深入认知,远不止“能量存储单元”那么简单,而是一个集材料科学、电化学、电子工程、热力学于一体的复杂系统。

评分

坦白说,当初选择这本书,很大程度上是被“设计基础”这个副标题所吸引。我一直对汽车的机械结构和工程设计充满好奇,而电动汽车的设计,无疑是汽车工程领域最前沿的挑战之一。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并没有局限于纯粹的电气系统讲解,而是深入到电动汽车的整体架构设计。例如,关于底盘布置的优化,如何将笨重的电池组、驱动电机、电力电子控制器等核心部件巧妙地集成到车身结构中,以达到更好的重量分配、重心降低和碰撞安全性,这部分内容对我启发很大。书中还详细介绍了不同类型混合动力汽车(串联、并联、混联)的动力分配策略,以及如何根据不同的驾驶场景(起步、加速、巡航、减速)来动态调整发动机和电动机的工作模式,以实现燃油经济性和动力性能的最佳组合。我之前总觉得混合动力车就是“加了电的油车”,看完这本书才知道,这里的“加了电”背后涉及多么复杂的控制逻辑和精密的机械传动设计。还有关于热管理系统,不仅要考虑电池和电机的散热,还要考虑车厢的空调需求,以及如何利用废热来提高效率,这就像一个精密的循环系统,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书中对于轻量化材料的应用、车身结构强度设计、以及空气动力学优化等方面的探讨,也让我看到了电动汽车在传统汽车设计理念上的革新和突破。这本书让我明白,设计一辆优秀的电动汽车,绝不仅仅是堆砌技术,而是对工程美学、系统集成和用户体验的全面考量,这是一种艺术与科学的完美融合。

评分

这本书的另一大特色在于,它并没有将技术讲解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紧密结合了“设计基础”的理念,为读者提供了理解汽车工程实践的窗口。它不仅仅是告诉你“什么是什么”,更是告诉你“为什么是这样”。例如,在讲解电池热管理系统时,书中不仅解释了电池过热的危害,还深入分析了不同的冷却方式(风冷、液冷)及其设计考量,包括冷却剂的流道设计、散热器的大小、风扇的功率等。它让我明白,一个看似简单的“风扇”或“水管”,背后都凝聚着工程师的专业知识和反复的优化。同样,在谈到电机设计时,书中也涉及到定子绕组的布局、转子磁钢的排布、以及电磁兼容性(EMC)的设计,这些都是决定电机性能和可靠性的关键因素。我之前总觉得这些是“专业人士”才懂的东西,但这本书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配合大量的图例和工程图,将这些复杂的概念清晰地呈现出来,让我能够初步理解设计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权衡和决策。它让我看到了,从一个抽象的技术概念,到一个具体的汽车零部件,需要经历多少严谨的设计、计算、仿真和测试。这是一种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的升华,让我对接下来的汽车技术发展充满了更深的理解和期待。

评分

我之前对燃料电池汽车(FCV)一直抱着一种“未来科技”的朦胧想象,觉得它离我们还很遥远,而且技术实现非常复杂。但这本书用非常清晰易懂的方式,解构了燃料电池的工作原理,让我对这项技术有了具象的认识。它从电化学的基本原理讲起,解释了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是如何通过氢气和氧气的化学反应产生电能的,以及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的唯一副产品就是水。书中还深入探讨了燃料电池堆的设计,包括电极、膜电极组件(MEA)、双极板等关键部件的结构和功能。更让我惊叹的是,它还分析了氢气储存和加注技术面临的挑战,以及对基础设施建设的要求。这让我明白了为什么FCV的发展速度相对较慢,并非技术本身不可行,而是其配套体系的建立需要巨大的投入和时间。此外,书中还对比了不同类型的燃料电池技术,比如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等,虽然它们的应用场景有所不同,但都代表着一种零排放的能源解决方案。阅读这部分内容,就像在探索一种完全不同的能源利用路径,它摆脱了对化石燃料的依赖,也避免了纯电动汽车在电池续航和充电时间上的某些局限。这本书让我看到,除了电池,还有像氢燃料电池这样具有颠覆性潜力的技术正在发展,而且它在商用车、长途运输等领域有着独特的优势。这让我对接下来的能源结构多元化和交通体系的绿色化充满了更广阔的想象空间。

评分

一直以来,我对电动汽车的“电驱动系统”感到非常好奇,尤其是电机和控制器是如何协同工作的,从而实现汽车的行驶。这本书在这方面提供了非常详尽的解释。从不同类型的电机(直流电机、交流异步电机、永磁同步电机)的工作原理,到它们在电动汽车中的应用选择,书中都进行了深入的对比分析。我之前以为电机就是“转得快就能跑”,看完书才知道,电机的效率、扭矩输出特性、功率密度、成本以及可靠性,都是决定车辆性能和成本的关键因素。特别是永磁同步电机(PMSM)的普及,书中解释了它为何能在效率和功率密度上占优,以及它所带来的更平顺的驾驶体验。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电机控制器的讲解,它就像是电机的“大脑”,负责将电池的直流电转换为电机所需的交流电(或改变直流电的电压),并根据驾驶员的指令(油门踏板信号)精确控制电机的转速和扭矩。书中详细介绍了各种控制算法,比如矢量控制(FOC),这让我明白了电动汽车为何能实现如此精准的动力响应和能量回收。它就像是一种“变频”技术,能够让电机在不同的工况下都保持高效运行。而且,书中还提及了电机和控制器的集成设计,以及如何通过优化设计来减小体积、重量和电磁干扰。这部分内容让我看到了电气工程在汽车动力总成中的核心地位,以及它如何驱动着汽车技术的革新。

评分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最深的感受之一就是,电动汽车的设计远比我想象的要复杂和精妙。它不再仅仅是传统汽车底盘、车身、发动机、变速箱的简单组合,而是一个高度集成的“移动智能终端”。书中对于电动汽车底盘结构的创新设计,比如如何将电池组作为车身结构的一部分来提升刚度和安全性,以及如何布置驱动电机、减速器、以及各种电子控制单元,都让我大开眼界。我之前总觉得电动汽车“底盘高”,看完书才知道,这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容纳电池组,而工程师们正在通过各种方式来优化布置,以降低重心,提升操控性。而且,书中还详细介绍了电动汽车的悬挂系统、转向系统、制动系统与传统汽车的差异,以及如何进行优化以适应电驱动的特性。例如,能量回收制动系统的集成,它需要与传统的液压制动系统进行协同控制,以实现平顺且高效的制动效果。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工程师们在解决一系列新挑战时的创造力和智慧,他们不仅仅是在改进现有技术,更是在重新定义汽车的设计理念。它让我对“汽车工程”这一学科有了更深的敬意,尤其是在新能源领域,它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是前所未有的。

评分

这次入手这本《现代电动汽车、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车+纯电动及混合动力汽车设计基础(原书第2版)》,简直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我之前对电动汽车的认知,基本上停留在“能跑就行,充电方便”的层面,对里面复杂的电机、电池、电控系统,还有各种不同的混合动力技术,简直是一窍不通。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循序渐进地给我科普。从最基础的电磁学原理,到各种不同类型电机(比如永磁同步电机、异步电机)的工作方式和优缺点,再到电池管理系统(BMS)的核心功能(比如电量估算、过充过放保护、温度管理),都讲得非常细致。我尤其印象深刻的是关于能量回收系统的部分,它能形象地解释在制动时如何将动能转化为电能储存起来,减少能量损耗,这对提高续航里程至关重要。书中还涉及了功率电子器件,比如IGBT、MOSFET在电动汽车中的应用,以及它们如何控制电机的工作状态。对我这种非专业背景的读者来说,这些内容一开始听起来可能有点枯燥,但作者的讲解方式非常生动,配合大量的图示和表格,让那些抽象的技术概念变得可视化、易于理解。我甚至能想象到工程师们在设计这些系统时所面临的挑战和权衡,比如如何在效率、成本、寿命和安全性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而且,书中还涉及到了不同国家和地区在电动汽车技术发展上的侧重点和政策导向,这让我能更宏观地理解整个行业的发展趋势,而不仅仅是孤立地看待某一项技术。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是一部行业发展史的缩影,让我对接下来的技术变革充满了期待。

评分

在我看来,混合动力汽车的“混合”二字,是这本书最引人入胜的部分之一。它并没有简单地将混合动力汽车归为一类,而是深入剖析了不同类型的混合动力系统,并解释了它们各自的设计理念和优缺点。从最简单的并联式混合动力(Parallel Hybrid),到纯粹依靠电机驱动的串联式混合动力(Series Hybrid),再到能够灵活切换工作模式的混联式混合动力(Series-Parallel Hybrid,也称为Power-Split Hybrid),书中都提供了详尽的原理介绍和系统架构分析。我之前对混联式混合动力系统尤其感到好奇,它就像一个“智能能量分配器”,能够根据行驶状态和驾驶需求,在发动机、电机、以及电池之间进行高效的能量调配。书中对于行星齿轮组在Power-Split混合动力系统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它如何实现动力分割和耦合,都进行了生动的讲解,让我恍然大悟。它就像一个精密的机械计算器,能够实时计算出最佳的动力输出组合。此外,书中还探讨了不同混合动力系统的能量管理策略,比如如何在加速时最大化动力输出,在巡航时实现燃油经济性,以及在减速时进行能量回收。这让我看到了工程师们在平衡燃油经济性、动力性能、排放控制和成本之间所做的精妙设计。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混合动力汽车并非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一种高度集成化的复杂系统工程,它在降低油耗和排放方面,提供了比传统燃油车更优越的解决方案。

评分

作为一名对汽车动力系统有着浓厚兴趣的爱好者,这本书在“混合动力”和“纯电动”的动力分配和能量管理方面,提供了非常深入的见解,这绝对是其亮点所在。书中对不同混合动力系统(串联、并联、混联)的动力分配逻辑进行了详尽的分析,解释了在不同的驾驶工况下,发动机和电动机如何协同工作,以达到最佳的燃油经济性和动力性能。我之前一直觉得,发动机和电动机的介入时机很难把握,但这本书通过图表和公式,生动地展示了各种控制策略是如何实现的。例如,对于并联式混合动力,书中详细介绍了如何根据油门深度、车速、电池电量等参数,来决定是纯电驱动、纯燃油驱动,还是混合驱动。而对于混联式混合动力,更是深入探讨了其独特的“动力分割”(Power-Split)技术,解释了行星齿轮组是如何在发动机、发电机、驱动电机之间实现动力灵活耦合的。这让我明白了,为什么一些混联式混合动力车型在油耗和驾驶平顺性上表现如此出色。而且,书中还重点讲解了能量回收系统,以及如何在制动和滑行时,将动能转化为电能储存在电池中,这不仅提高了能量利用率,也降低了刹车片磨损。这本书让我对“智能化动力管理”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再是简单的“加油”或“踩电门”,而是一个复杂且精密的能量调度过程,背后是精密的算法和控制策略。

评分

我对汽车的“电气化”趋势一直非常关注,而这本书提供了非常宏观且深入的视角。它不仅仅关注单一的技术点,而是将电动汽车、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车放在一个更大的能源和交通发展框架下进行讨论。书中对不同驱动方式(纯电动、混合动力、燃料电池)的优劣势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包括它们的能量效率、续航里程、加注便利性、基础设施需求、以及对环境的影响。这让我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没有一种技术是“万能”的,不同的技术路线都有其适用的场景和需要克服的挑战。它还探讨了全球范围内,各国政府在推广新能源汽车方面的政策导向和技术路线选择,这让我对整个行业的发展趋势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之前总觉得大家都在“抢跑道”,但看完书才明白,其实不同的技术路线是相互补充,共同推动交通的绿色化进程。书中对充电基础设施的建设、电池回收和梯次利用、以及智能电网与电动汽车的协同发展等议题的探讨,也都非常有价值。它让我看到,电动汽车的普及不仅仅是车辆本身的进步,更是一个庞大的生态系统的构建。这本书就像一本“新能源汽车发展指南”,它不仅解答了我对技术的好奇,更拓展了我对未来交通出行方式的认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