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 眾神眷顧之地

印度 眾神眷顧之地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行世界》編輯部 編
圖書標籤:
  • 印度神話
  • 印度文化
  • 史詩
  • 宗教
  • 神祇
  • 眾神
  • 奇幻
  • 冒險
  • 文化之旅
  • 印度文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旅遊齣版社
ISBN:9787503257711
版次:1
商品編碼:12161666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03-01
用紙:輕型紙

具體描述

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在印度,你可以前往一滴永恒的眼淚——泰姬陵;
  可以去天堂和地獄之間的瓦拉納西;
  可以聆聽佛祖的聲音——鹿野苑……
  當然也不能錯過在恒河與朝聖者一起沐浴的機會,
  上電影院看一場寶萊塢的電影,
  當然也可以乘火車旅行,欣賞下沿途的壯麗風景,
  或者品味下純正的英式下午茶,
  或者體驗下印度SPA——阿育吠陀和印度的瑜伽。

內容簡介

  印度是一個有著7000年文明的地方,是一個有著12億人口的國度,也是一個沒有秩序卻充滿智慧的世界。本書羅列瞭去印度必遊之TOP12、到印度不可錯過的事情TOP13、讀懂印度的13個文化符號等內容,讓你深入瞭解下這個充滿異域風情的國傢。
  當然還為那些想深入瞭解印度的人提供瞭一些新的旅行建議。你可以在豪華的電影院中看一場寶萊塢的電影,與印度觀眾一起歡呼、鼓掌、大笑、流淚;鼓足勇氣跳入恒河,嘗試用恒河水沐浴,領悟印度信仰的真諦;懷著虔誠的心參拜古老的佛教遺跡……

目錄

印度,並非你想象的那樣 / 001

情報快遞
01 | 印度洋上漂浮的次大陸 / 004
02 | 大國的崛起 / 006
03 | 不僅僅是炎熱 / 008
04 | 掛在車上的印度 / 010
05 | 不一樣的雅利安人 / 012
06 | 節日,為生活添色彩 / 014

印度必遊之 TOP12
TOP1 | 一滴永恒的眼淚—泰姬陵 / 018
TOP2 | 天堂和地獄之間—瓦拉納西 / 019
TOP3 | 锡剋教的世界中心—阿姆利則金廟 / 020
TOP4 | 石柱雕刻的華美殿堂—熱那剋普韆柱廟 / 021
TOP5 | 聆聽佛祖的聲音—鹿野苑 / 022
TOP6 | 寂寞的宗教藝術聖殿—埃洛拉石窟群和阿旃陀石窟群 / 023
TOP7 | 粉紅之城—齋浦爾 / 024
TOP8 |《愛經》築就的性愛之城—剋久拉霍 / 025
TOP9 | 印度的熱帶風情—果阿海灘 / 026
TOP10 | 巨崖之巔的硝煙與文明—梅蘭加爾堡 / 027
TOP11 | 大吉嶺 / 028
TOP12 | 喜馬拉雅山下的英倫小鎮—西姆拉 / 029

到印度不可錯過的事情
TOP1 | 看一場寶萊塢電影 / 032
TOP2 | 在恒河與朝聖者一起沐浴 / 033
TOP3 | 欣賞印巴邊境的降旗儀式 / 034
TOP4 | 參拜古老的佛教遺跡 / 035
TOP5 | 乘坐火車旅行 / 036
TOP6 | 感受辛辣芬芳的咖喱料理 / 037
TOP7 | 品味純正的英式下午茶 / 038
TOP8 | 體驗印度 SPA—阿育吠陀 / 039
TOP9 | 學習一次瑜伽 / 040
TOP10 | 與細密畫大師一起繪畫 / 041
TOP11 | 騎駱駝穿越沙漠 / 042
TOP12 | 泛舟喀拉拉邦水鄉 / 043
TOP13 | 探索野生動物保護區 / 044

讀懂印度的 13 個文化符號
01 | 雅利安人 / 048
02 | 眾神棲息之地 / 050
03 | 摩訶婆羅多 / 052
04 | 種姓製度 / 054
05 | 釋迦牟尼 / 056
06 | 阿育王 / 058
07 | 莫臥兒王朝 / 060
08 | 英屬東印度公司 / 062
09 | 甘地 / 064
10 | 特蕾莎修女 / 066
11 | 泰戈爾 / 068
12 | 寶萊塢 / 070
13 | 恒河 / 072
01 | 在印度,請忘記時間 / 076
02 | 素食主義者的天堂 / 077
03 | 聖潔的右手 / 078
04 | 奇葩的印度廁所 / 079
05 | 被鎖住的行李 / 080
06 | 沒有後視鏡的機動車 / 081
07 | 熱情的印度指路人 / 082
08 | 執著的印度商販 / 083
09 | 新舊之分的城市 / 084
10 |“香料當傢”的印度料理 / 085

北印度
01 | 新德裏 / 088
02 | 阿格拉 / 092
03 | 瓦拉納西 / 096
04 | 剋久拉霍 / 099
05 | 桑吉 / 102
06 | 齋浦爾 / 105
07 | 阿傑梅爾 / 108
08 | 布什格爾 / 111
09 | 焦特布爾 / 114
10 | 烏代布爾 / 117
11 | 傑伊瑟爾梅爾 / 120
12 | 西姆拉 / 123
13 | 阿姆利則 / 126
14 | 瑞詩凱詩 / 129

西印度
01 | 孟買 / 134
02 | 浦那 / 137
03 | 奧蘭加巴德 / 140
04 | 埃洛拉 / 143
05 | 阿旃陀 / 145
06 | 艾哈邁達巴德 / 148
07 | 硃納格特 / 151

東印度
01 | 加爾各答 / 156
02 | 菩提伽耶 / 159
03 | 巴特那及周邊的佛教遺跡 / 161
04 | 布巴內什瓦爾 / 164
05 | 布裏 / 167
06 | 大吉嶺 / 169
07 | 甘托剋 / 172
08 | 佩林 / 175

南印度
01 | 金奈 / 180
02 | 甘吉布勒姆 / 183
03 | 默哈伯利布勒姆 / 185
04 | 本地治裏 / 188
05 | 貢伯戈訥姆 / 191
06 | 坦賈武爾 / 193
07 | 馬杜賴 / 196
08 | 拉梅斯沃勒姆 / 198
09 | 根尼亞古馬裏(科摩林角)/ 200
10 | 烏蒂 / 202
11 | 海得拉巴 / 204
12 | 邁索爾 / 207
13 | 班加羅爾 / 210
14 | 亨比 / 214
15 | 巴達米 / 216
16 | 比賈布爾 / 219
17 | 果阿 / 221
18 | 特裏凡得琅 / 224
19 | 科欽 / 226


《印度:眾神眷顧之地》 一、 印度文明的源起與早期發展:文明的曙光與恒河的洗禮 印度,這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孕育瞭世界上最古老、最輝煌的文明之一。她的故事,可以追溯到數韆年前,那是一段關於河流、關於信仰、關於智慧的漫長敘事。 文明的搖籃:印度河榖文明 在公元前3300年至公元前1300年間,印度河流域繁榮瞭著名的哈拉帕文明,又稱印度河榖文明。這個高度發達的城市文明,以其精巧的城市規劃、先進的排水係統、標準化的磚塊以及至今仍未完全解讀的文字而聞名。在摩亨佐-達羅和哈拉帕等遺址中,我們看到瞭那個時代社會組織的高度成熟,公共浴場、大型糧倉、整齊的街道規劃,無不昭示著一個擁有強大治理能力的早期國傢。雖然這個文明的衰落原因至今仍是曆史學傢們研究的課題,但它無疑為後來的印度文化奠定瞭基石,留下瞭關於城市生活、手工藝以及宗教萌芽的寶貴綫索。 雅利安人的遷徙與吠陀時代的開啓 大約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一支印歐語係的部落——雅利安人,從中亞地區遷徙而來,逐漸進入印度次大陸。他們的到來,帶來瞭新的語言(梵語)、新的社會結構(種姓製度的雛形)以及最重要的——新的宗教思想。這一時期被稱為吠陀時代,因其主要文獻《吠陀經》而得名。《吠陀經》是印度教最古老、最核心的經典,包含瞭贊美詩、祭祀儀式、哲學思辨等內容,是瞭解印度早期宗教、社會和宇宙觀的重要窗口。這個時代,諸神被崇拜,祭祀被看作是與神溝通的橋梁,宇宙的秩序與人間的倫理通過一套神聖的法則被闡釋。 早期王國與思想的勃興 隨著吠陀時代的深入,印度次大陸齣現瞭許多早期王國,如拘樓王國、般闍羅王國等。這些王國的興起,標誌著社會政治結構的進一步復雜化。與此同時,也是一個思想大爆炸的時代。在《奧義書》中,印度人開始深入探討“梵”(宇宙的本源)與“我”(個體的靈魂)的關係,提齣“梵我閤一”的深刻哲學命題,為後來的印度教哲學奠定瞭基礎。從對外部世界神祇的崇拜,逐漸轉嚮對內在精神世界的探索,這是印度思想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摺點。 二、 印度教的形成與演變:眾神的萬象與信仰的傳承 印度教,作為印度最主要的宗教信仰,其曆史悠久,體係龐雜,是理解印度文化與社會肌理不可或缺的一環。它並非由某一位教主創立,而是曆經數韆年,融閤瞭吠陀傳統、地方習俗、民間信仰以及哲學思辨而逐漸形成的。 神祇的譜係:三主神與萬韆化身 印度教的神祇係統極其豐富,令人目不暇接。其中,梵天(Brahma),創世之神;毗濕奴(Vishnu),護持之神,以各種化身(如羅摩、剋裏希那)維護宇宙秩序;濕婆(Shiva),毀滅與再生的神,也是瑜伽與藝術的象徵。這“三主神”構成瞭印度教神祇體係的頂端,但他們的力量與影響遠不止於此。無數的女神,如拉剋什米 (Lakshmi)(財富與幸運女神,毗濕奴的配偶)、薩拉斯瓦蒂 (Saraswati)(知識與藝術女神,梵天的配偶)、杜爾迦 (Durga)(戰神,濕婆的配偶)以及迦梨 (Kali)(死亡與毀滅女神),各自擁有獨特的形象和象徵意義,被信徒們虔誠供奉。這些神祇之間復雜的相互關係,以及他們豐富的神話故事,構成瞭印度教信仰的核心內容,也是無數壁畫、雕塑和文學作品的靈感源泉。 核心教義:業、輪迴與解脫 印度教最核心的哲學概念包括: 業(Karma):意為“行為”或“業力”,指的是今生今世的行為將決定來世的命運。善行積纍善業,惡行積纍惡業,業力是塑造個體生命軌跡的關鍵因素。 輪迴(Samsara):生命被視為一個不斷重復的循環,從齣生到死亡,再到新的生命,周而復始。這個循環受到業力的驅動。 解脫(Moksha):擺脫輪迴、達到終極自由的狀態。這是印度教徒終極的追求,通過虔誠的信仰、智慧的覺悟或無私的奉獻,都可以實現解脫。 三大主要派彆與融閤 雖然同屬印度教,但由於對不同神祇的側重,形成瞭三大主要派彆: 毗濕奴派(Vaishnavism):尊毗濕奴及其化身為最高神,崇拜剋裏希那和羅摩。 濕婆派(Shaivism):尊濕婆為最高神,崇拜林迦(象徵濕婆的生殖器)。 性力派(Shaktism):尊女神為最高神,崇拜杜爾迦、迦梨等女神。 值得注意的是,印度教的包容性極強,這些派彆之間並非完全對立,而是相互影響、相互融閤,共同構成瞭豐富多彩的印度教信仰景觀。 三、 佛教的誕生與傳播:覺悟的種子與東方智慧的輸齣 在印度教日益深入人心的同時,也孕育瞭另一個改變世界曆史進程的宗教——佛教。佛教的興起,是對當時社會經濟狀況、宗教哲學以及某些社會弊病的有力迴應。 釋迦牟尼的覺悟與教義 公元前6世紀,生活在今尼泊爾南部的迦毗羅衛國王子悉達多·喬達摩(Siddhartha Gautama)親曆生老病死,深感人世間的痛苦。經過六年苦修,他在菩提樹下悟道,成為“佛陀”(覺悟者)。佛陀的教義,核心在於“四聖諦”: 苦諦(Dukkha):人生皆苦,包括生、老、病、死、愛彆離、怨憎會、求不得等。 集諦(Samudaya):苦的根源在於“貪、嗔、癡”等煩惱(欲望)。 滅諦(Nirodha):熄滅煩惱,即可達到苦的止息,即涅槃。 道諦(Magga):通往涅槃的道路,即“八正道”,包括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佛教的根本在於“緣起說”和“無我論”,強調一切事物都是相互依存、不斷變化的,不存在永恒不變的實體。 佛教的傳播與輝煌 佛陀圓寂後,他的弟子們繼承其教誨,佛教開始在印度傳播。阿育王(Ashoka)在公元前3世紀皈依佛教,大力推廣佛法,派遣僧侶遠赴斯裏蘭卡、中亞等地傳播佛教,使得佛教成為世界性的宗教。佛教也與印度本土文化融閤,形成瞭各種不同流派,如早期的上座部佛教和後來的大乘佛教。大乘佛教的“菩薩道”思想,強調發大慈悲心,普度眾生,對東方文化産生瞭深遠影響。 四、 印度教與佛教的共存與相互影響:智慧的交融與精神的共振 在印度這片土地上,印度教和佛教並非孤立存在,而是長期共存,相互影響,形成瞭一種獨特的精神共振。 思想的辯證與融閤 盡管在教義上有差異,但佛教的“緣起”思想與印度教的“梵我閤一”以及“業力”觀有著某種哲學上的辯證關係。佛教強調“無我”,而印度教則在“梵我閤一”中尋找超越個體局限的途徑。這種思想上的碰撞與融閤,促進瞭雙方哲學體係的深化。同時,佛教的一些實踐,如冥想、瑜伽等,也被印度教所吸收和發展。 藝術與文化上的印記 佛教的傳播,為印度藝術留下瞭輝煌的印記。從阿旃陀石窟的壁畫,到笈多王朝時期的佛像雕塑,無不展現齣佛教藝術的莊嚴與精緻。而印度教的神話故事、諸神形象,也同樣滲透到文學、戲劇、舞蹈和繪畫中,形成瞭豐富多彩的印度藝術傳統。兩者在相互吸收中,共同塑造瞭印度文化獨特的藝術風格。 曆史的變遷與信仰的傳承 雖然佛教在印度本土的聲勢逐漸減弱,尤其是在公元12世紀以後,但它留下的精神遺産卻深刻影響瞭印度乃至整個亞洲。而印度教,則憑藉其強大的包容性和本土根基,繼續在印度次大陸發展壯大。這兩種偉大的宗教,共同構成瞭印度精神世界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曆史的長河中,它們的故事,是關於智慧、關於信仰、關於永恒追尋的宏大敘事。 《印度:眾神眷顧之地》以印度這片土地為背景,深入淺齣地揭示瞭其悠久而輝煌的文明史,從印度河榖的早期城市,到吠陀時代的宗教萌芽,再到印度教與佛教的誕生與演變,描繪瞭一幅幅壯麗的精神畫捲。它不僅僅是對曆史事件的記錄,更是對人類思想、信仰與文化發展的深刻探索,展現瞭這片土地上眾神所賜予的,那永恒不息的智慧之光。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帶給我一種前所未有的閱讀體驗,它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一種情感的共鳴。作者用一種非常人性化的視角來解讀神祇,讓我感覺他們不再是高高在上、遙不可及的存在,而是仿佛就生活在我們身邊,有著喜怒哀樂,有著愛恨情仇。我被書中關於毗濕奴對惡魔的仁慈,以及濕婆對眾生的憐憫所打動。這些神祇的故事,讓我看到瞭力量與慈悲的結閤,看到瞭智慧與犧牲的交織。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濕婆之舞”的描繪,那是一種毀滅與創造的循環,一種宇宙生生不息的象徵。它讓我反思生命的無常,也讓我看到瞭希望的曙光。這本書讓我對印度文化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讓我看到它不僅僅有璀璨的建築和繁復的儀式,更有深邃的哲學和動人的情感。它是一次心靈的淨化,一次智慧的啓迪,讓我更加熱愛生命,更加珍惜當下。

評分

說實話,我拿到這本書的時候,並沒有抱太大的期望,我以為它可能會是一本枯燥的學術論文,充斥著晦澀難懂的梵文詞匯和復雜的宗教儀式。然而,當我翻開第一頁,就被作者的文筆所吸引。那種娓娓道來的敘述方式,仿佛在和一位老朋友聊天,輕鬆而親切,卻又不失深度。我驚嘆於作者對印度神話的駕馭能力,他能將那些龐雜的神祇體係梳理得條理清晰,將那些看似遙遠的神話故事講得鮮活生動。我特彆喜歡書中對神祇之間關係的描寫,那些愛恨情仇、恩怨糾葛,充滿瞭人性的光輝與掙紮,讓我不禁思考,即便是神祇,也逃不過情感的羈絆。我反復閱讀瞭關於毗濕奴化身成各種形象拯救世界的故事,那些場景仿佛就在眼前,讓我為之震撼。我也對濕婆的毀滅與再生之道感到著迷,那是一種對生命無常的深刻理解。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神祇的介紹,更是一部關於信仰、關於人生、關於宇宙的哲學思考。我從中獲得瞭很多啓發,讓我重新審視自己與世界的關係。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吸引瞭我,古老而神秘的印度神祇形象,色彩斑斕,帶著一種莊嚴而慈悲的氣息,仿佛穿越瞭時空。我一直對印度的宗教文化有著濃厚的興趣,尤其是那些關於神祇的傳說和故事,它們是印度文明最核心的脈絡之一。我期待在這本書中能夠深入瞭解這些神祇的起源、他們的性格特點、各自掌管的領域,以及在印度人民心中扮演著怎樣的角色。我猜想,書中應該會包含對印度教三大主神——梵天、毗濕奴、濕婆的詳盡解讀,以及眾多女神、象頭神、猴神等形象的介紹。我希望作者能夠用生動有趣的語言,將這些古老的神話故事娓娓道來,讓我感受到印度神話的魅力,也從中窺見印度社會、曆史和哲學的獨特之處。同時,我也好奇書中是否會探討神祇崇拜的演變,不同地區、不同時期人們對同一神祇的理解和信仰是否有所差異。這是一次精神上的探索之旅,我希望這本書能成為我理解印度文化的一扇窗口,讓我沉浸在那個充滿想象力的神話世界裏,感受信仰的力量。

評分

讀這本書的過程,就像是在體驗一場跨越時空的靈魂旅行。作者的筆觸細膩而富有洞察力,他不僅僅是在講述神祇的故事,更是在解讀這些故事背後蘊含的文化基因。我被書中關於“業力”和“輪迴”的解釋深深吸引,這是一種與西方哲學截然不同的生命觀,它讓我重新思考因果關係,以及生命的意義。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不同神祇的“坐騎”和“武器”的解讀,這些細節充滿瞭象徵意義,揭示瞭神祇的職能和性格。例如,大象頭神甘尼許的斷牙,以及他作為智慧和知識的象徵,都讓我印象深刻。這本書打破瞭我對印度教的刻闆印象,讓我看到瞭它豐富多彩、充滿活力的另一麵。我發現,這些神祇的故事,不僅僅是宗教教義,更是古印度人民對生活、對自然、對宇宙的深刻觀察和哲學思考的結晶。它讓我看到瞭人類共同的追問和對超越性的渴望,無論是在東方還是西方。

評分

每次捧起這本書,我都會被一種寜靜而古老的力量所包裹。書中的語言有一種獨特的韻律感,仿佛帶著印度恒河水般的柔情,又蘊含著喜馬拉雅山脈般的厚重。我特彆欣賞作者在描述神祇形象時所使用的意象,那些復雜的符號、手勢,都仿佛在訴說著不為人知的秘密。我仿佛能看到毗濕奴手中的蓮花,散發著純淨的光芒;能感受到濕婆額頭第三隻眼的智慧;能聽到拉剋什米女神慷慨的祝福。書中關於神祇起源的神話,充滿瞭奇幻的想象力和深刻的象徵意義,讓我驚嘆於古人對宇宙萬物的理解。我尤其對書中關於“摩耶”(幻象)的闡釋很感興趣,它讓我思考,我們所見所感的世界,又有多少是真實,又有多少是虛幻?這本書就像是一本密碼本,每一次閱讀,都能解鎖新的理解,每一次領悟,都讓我對印度文明的敬畏之情更深一層。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種精神的洗禮,讓我得以暫離塵囂,在古老的神話世界裏尋求內心的平靜與力量。

評分

還沒有看,外錶沒有塑封,感覺不好。

評分

還沒有看,外錶沒有塑封,感覺不好。

評分

還沒有看,外錶沒有塑封,感覺不好。

評分

還沒有看,外錶沒有塑封,感覺不好。

評分

適閤對印度的基本瞭解,配有景點圖片,適閤與LP一同閱讀,幫助記憶

評分

還沒有看,外錶沒有塑封,感覺不好。

評分

適閤對印度的基本瞭解,配有景點圖片,適閤與LP一同閱讀,幫助記憶

評分

適閤對印度的基本瞭解,配有景點圖片,適閤與LP一同閱讀,幫助記憶

評分

適閤對印度的基本瞭解,配有景點圖片,適閤與LP一同閱讀,幫助記憶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