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自古以来,能干的皇帝大多是老粗出身。汉朝的刘邦是封建皇帝里边厉害的一个。本书运用独特的写法,讲述历史人物的生平。在历史精华时间,宏大背景之下,人物鲜明、众多,情节生动感人、跌宕起伏,以潮流历史小说讲述方式,将一段传奇历史,一众传奇人物,一干传奇经历,娓娓传神地讲述。人物刻画生动,情节紧张连贯,尊重历史,内容充实,行文流畅,文笔优美。
内容简介
《布衣天子:刘邦(上下两册)》从属于《中国历代风云人物》丛书。该册书介绍了刘邦一生的传奇。为后人津津乐道的,他是一介布衣,文不能书,武不能战,却深信自己生来是做大事的人,于是,他成就了一番大业。他为人仁善厚,有着过人的交际能力,四处笼络人才,身边迅速聚集了一大批如张良、萧何之类的能人为他出谋划策。他心思缜密却不拘小节,能屈能伸,有过人的包容器量,并且知人善任,善于纳谏,使无数手下对其忠心耿耿。 他为大汉而生,从一个起义的贫寒百姓到建立汉朝成为大汉开国皇帝,用了不到七年的时间,从此,天下归一。
作者简介
刘乐土,资深撰稿人,擅长于历史人物小说的创作。从业三十余年来,笔耕不辍,著作等身,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优秀读物,深得读者好评。已出版的作品有:《皇宫秘史》、《亚历山大》、《斯巴达克斯》、《彼得大帝》等。
目录
第一回 梦蛟龙麟儿有兆,颁酷令始皇无德;第二回 禀以义夏侯受过,匡天下张良挥锤;第三回 刘亭长喜结连理,秦嬴政虔心访仙;第四回 大泽乡尺鱼献书,芒砀山丈蛇授首;第五回 三遗履张良得书,四闯宫李斯陈情;第六回 斩军卒彭越肃军,驱莺燕樊哙谏主;第七回 入关中约法立誓,出南郑追将逐贤;第八回 洋洒洒韩信排阵,忙急急沛公撇亲;第九回 全大义慈母自刎,弃小节汉王遁逃;第十回 叵耐十面埋伏阵,且闻四面楚歌声;第十一回 喜忧半三千故土,忠义全五百英雄;第十二回 谈天相方士退敌,秉国法忠臣蒙冤;第十三回 飞鸟尽韩信遭戮,狡兔死彭越受戕;第十四回 留功业龙归碧海,演刚强凤占青天;第十五回 乱阴阳未央失火,坏纲常天狗逞凶
精彩书摘
《布衣天子:刘邦(上下两册)》:
【第一回】
梦蛟龙麟儿有兆,颁酷令始皇无德
沧海桑田,斗转星移,有几度春秋就有几多风雨。
时光倒回到公元前三世纪初期。
当初,秦国为统一六国,对魏国发起强大的攻势。魏国顿时处在风雨飘摇之中。
信陵君魏无忌看着秦国一天天强大,各诸侯国一天天削弱,而诸侯国之间又不能共同对敌,以大义为重,料定秦国总有一天会完全占有天下。为使高贵的魏王室血统能够传承下去,魏无忌挑出为人谨慎持重的四公子居平,要他带着家眷躲难,隐姓埋名,生存下去。
拜别父亲,居平公子跳上宫门口的一辆大马车,才发现车上除了他的妻子儿女外,还有个赶车的老仆人,一个六七岁的小男孩。
“公子:不,怀平,这是你的新名字。从今儿你就叫魏怀平了,是个生意人。我是你父亲早年的一个仆人,一直住在大梁城边儿上,姓刘。信陵君:不,你家老爷子,他不放心你们一家,命我跟几年。我是你的车夫了,放心吧,有我这把老骨头,你们一家不会有任何差错的。”
赶车的老仆人,一面极其熟练地驾车飞驰,一面轻轻地向他作介绍。
这个老仆人曾救过信陵君魏无忌一命,深得魏无忌信任,从而将四公子一行人托付于他。
“啪、啪、啪!”刘翁连挥几下马鞭,指着身边的男孩说:“这是我儿子,七岁,独苗儿。他娘才死。嘿嘿,你觉得我这个爹和儿子不相配,年纪大了点,是吧!嗨,我刘家总是人丁稀少,香火不旺。”
从此,这一行人成了天涯沦落人。
走走停停,停停走走。两个多月后,他们来到了沛县。经过仔细考察,居平一家以一个中等生意人的身份买了一些田产,在城东边安家落户,同时开了一个小店,做点丝绸生意。刘老仆人也在近旁不远处买了十几亩地过小日子。为了安全起见,他们议定了对外一致的话,出身何处,祖籍哪里,为何在此落脚等等一切。表面上,他们两家互不相识,但刘翁却暗中呵护着居平一家。居平为人随和,又讲义气,很快和乡人熟络起来,结交了不少讲信誉的朋友。三年之后,居平一家基本沛县化了。
刘翁看看主人平安无事,已在当地立住脚,就放了心。为了防止节外生枝出个什么意外,他又迁到沛县丰邑的中阳里村,远远离开自己的主子。
不知不觉中,又是五年过去了。这姓刘的老仆人已是风烛残年。他身边唯一的亲人是他的独养儿子刘执嘉。他在儿子十八岁这年秋天,为儿子娶了个当地的姑娘王含始,是一个种田人的女儿。不久,老人就病了,在弥留之际时说:“嘉儿,你……好自为之,我们刘家……不会……这样……下去的,记……住!”
老人那饱经风霜的脸上放着一种亮光,说完这句话就咽下了最后一口气。就着昏暗的灯光,可以看到老人的眼角挂着一行清泪,泪珠儿闪着点点亮光。
“爹爹:爹爹:你咋能这么快就走了哇!你咋能这样就走了哇!爹爹:”
握着老父渐渐变凉的手,刘执嘉难过极了。
把父亲送入了土,刘执嘉和王含始开始独立生活,小两口勤劳和睦,日子过得稳稳当当。其后四年间,王含始接连生了两个儿子。刘执嘉自幼读了一点书,至今早已忘得差不多了,不知给儿子起什么名字为好,干脆就按众人叫孩子的习惯,老大叫刘伯、老二叫刘仲。小哥俩面貌都像父亲,个子不高,胖墩墩的,性格则像母亲,温文老实,很讨人喜欢。王含始自从有了儿子,性情更温和了,家里家外忙着累着,脸上还总挂着笑容。刘执嘉本是个有硬脾气的人,可是跟妻子在一起却生不起气来。左邻右合的人都说他有福气,娶了个好媳妇。
这年春天里,有一日王含始回娘家看望生病的母亲,回家时半路上感到十分疲倦,就在一棵大柳树下歇歇脚,刚坐下一会儿,就迷迷糊糊打起盹来,恍惚中见一道金色的亮光从空中落下,接着一个身披金色甲衣的神人悄然向她走来,她有点害怕,却不知如何是好。
……
巍巍汉阙:大风起兮云飞扬 一部波澜壮阔的秦末汉初风云史诗 本书聚焦于中国历史上那个风云变幻、英雄辈出的时代——秦朝末年直至西汉初建的百年风云。它并非聚焦于某一位帝王的生平,而是以史为鉴,描摹了一个旧王朝的倾覆与一个新时代的勃兴,以及无数在历史洪流中挣扎、抗争、最终留下深刻印记的群像。 本书以宏大的叙事视角,将目光投向了那个“天下苦秦久矣”的年代。秦二世的昏聩无能,严苛暴虐的律法,以及层出不穷的徭役和兵役,如同压在万民头上的巨石,终于在陈胜、吴广一声“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呐喊中轰然崩塌。 第一卷:乱自上作——秦末烽烟起 秦朝的覆灭并非一朝一夕,而是腐朽制度累积的总爆发。本书细致地剖析了导致帝国崩塌的深层社会矛盾:土地兼并的加剧、流民问题的恶化、以及中央集权的过度强化所带来的地方治理僵局。 义军的崛起与分化: 从最初的零星反抗,到各地蜂起的反秦武装,本书生动再现了“大泽乡”的火种如何迅速燎原。我们看到,那些出身草莽的英雄豪杰,如何凭借着一股不屈的志气和对百姓疾苦的共鸣,汇聚起推翻暴秦的力量。 楚地的复兴之梦: 重点描绘了项梁、项羽等人在江东之地如何重振楚国旗号,以及他们如何以破釜沉舟的勇气,在巨鹿之战中以少胜多,奠定了反秦战争的转折点。项羽的勇猛无匹、军事天赋和对旧贵族的恪守,被置于历史的显微镜下进行审视。 关中的争夺与博弈: 另一条重要的叙事线索,是关中地区不同力量的涌动。书中描绘了如何利用秦朝内部的矛盾,一步步渗透并最终攻入咸阳的策略布局。这不是简单的武力征服,更是对秦帝国统治核心的精准打击。 然而,推翻秦朝只是第一步。如何治理天下,如何处理秦朝遗留下的巨大烂摊子,成了摆在所有起义军面前的残酷现实。本书深刻探讨了“战后重建”的艰难,以及旧制度崩溃后,新秩序建立前的无政府状态所带来的混乱与残酷。 第二卷:楚河汉界——新旧秩序的激烈碰撞 秦亡之后,天下并未归于安定,而是迅速滑入了一场决定未来数百年的残酷内战——楚汉相争。本书将此阶段视为一场关于“治国方略”与“用人哲学”的终极对决。 军事天才与政治智慧的较量: 本书对楚汉双方的军事部署、后勤补给、政治宣传战进行了详尽的对比分析。 西楚霸王的遗憾: 项羽的形象被刻画得立体而复杂。他战无不胜,却因“妇人之仁”与“匹夫之勇”在政治上失分。书中详述了他如何屡次在关键时刻错失良机,如鸿门宴上的犹豫,以及对待降将时的残暴,如何一步步将潜在的支持者推向了对手一边。他的悲剧,在于他是一位卓越的“破阵者”,却不是一位合格的“守成者”。 战略布局的深远影响: 另一方的力量,则以其谨慎、坚韧和对民心的把握而著称。本书着重分析了如何利用地理优势,如占据关中,经营东方富庶之地,以及如何通过分封制、联姻等手段分化瓦解对手的同盟。每一次关键的战役,如彭城之败后的隐忍,荥阳、成皋的拉锯战,都不是孤立的军事胜利或失败,而是双方深层战略考量的体现。 人才的聚散与去留: 楚汉之争,本质上是人才争夺战。书中细腻描绘了那些在乱世中做出选择的谋士、将领们的心路历程。 谋臣的抉择: 那些曾经辅佐项羽的谋士,如何因对项羽品性的失望而离去,转而投向了对手。这不仅仅是简单的背叛,更是对不同政治理念和未来走向的深思熟虑。 军事集团的构建: 对比两方用人风格,本书揭示了稳定政权的关键在于“知人善任”与“稳定军心”。一方是刚愎自用,不善纳谏;一方则是广纳贤才,并能给予充分信任,使得麾下将领死心塌地。 第三卷:风雨欲来——汉朝的肇始与巩固 随着垓下决战的结束,天下大势已定,但新王朝的稳固面临着更为复杂的内部和外部挑战。 从战乱到治理的艰难转型: 本书没有止步于开国大典,而是深入探讨了汉初面临的“休养生息”的巨大压力。连年战乱,人口锐减,物资匮乏,如何平复民怨,恢复生产力,成为摆在新统治者面前的首要任务。 “黄老之治”的萌芽: 书中分析了汉初统治者如何吸取秦朝快速崩溃的教训,推行“无为而治”的方针,减轻赋税徭役,使得社会经济得以缓慢复苏。这种对前朝暴政的反思,是新王朝得以长治久安的根本原因之一。 “异姓王”的隐患与清除: 开国功臣的功高震主,始终是历代王朝的心腹大患。本书详细梳理了早期功臣集团的构成、他们对权力的渴望,以及新王朝为剪除这些潜在威胁所采取的隐忍、布局与最终的行动。这是一场刀光剑影的政治清洗,其背后的逻辑是维护中央集权的绝对权威。 边疆的阴影: 在内部安定尚未完全实现之时,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已然显现。本书简要提及了早期汉朝在面对北方强大骑兵力量时的战略调整,为后世汉匈关系的演变埋下了伏笔。 总结:历史的镜鉴 全书以史学研究的严谨态度,结合文学叙事的生动笔触,旨在为读者呈现一个立体、多维度的秦末汉初画卷。它探讨的不仅是王朝的兴衰更迭,更是关于权力、野心、智慧与命运的永恒命题。我们得以窥见,在那个英雄辈出的年代,即便是最底层的小人物,也有可能被时代洪流裹挟,书写出属于自己的传奇篇章。这是一部关于如何从废墟中重建文明,如何从底层崛起并最终重塑天下的恢弘史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