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欧·亨利是美国现代短篇小说创始人,与莫泊桑、契诃夫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本书译自《欧?亨利作品全集》,精选四十二篇经典篇目。特别收录译者序言。王楫,教授,翻译家。毕业于西南联大外文系,曾在扬州大学外国语学院任职,兼任中国作家协会江苏分会外国文学委员会顾问。康明强,教授,翻译家。曾在扬州大学外语学院任职,长期从事翻译研究和翻译实践。
内容简介
《欧·亨利短篇小说选》收录了欧?亨利42篇代表作品,其中有些已成为世界短篇小说中史上的经典名篇,如《麦琪的礼物》、《警察和赞美诗》、《最后一片藤叶》、《供家具的出租房》等。作品多以20世纪初的纽约为背景,集中展现了世纪之交的时代风貌。这些作品富有人情味和生活情趣,脍炙人口,流传不衰。
作者简介
欧·亨利,美国现代短篇小说创始人,与莫泊桑、契诃夫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一生共创作短篇小说近300篇。他的小说情节生动,结构紧凑,故事奇特,可读性强,而且经常有一个别出心裁、令人意想不到的结尾。他这种独特的创作风格,对美国现代短篇小说影响很大,在文学史上占有不容忽视的地位。
目录
麦琪的礼物
爱的牺牲
警察和赞美诗
艾克?舍恩斯坦的媚药
财神与爱神
菜单上的春天
绿色的门
忙碌经纪人的浪漫史
二十年后
爱情信使
供家具的出租房
挚友忒勒马科斯
杰夫?彼得斯的催眠术
卖官鬻爵
改邪归正
本局专案
忘忧果与玻璃瓶
布莱克?比尔的藏身处
学校呀学校
并非特写
纽约的侦探
同病相怜
喜剧演员哈格雷夫
磨坊教堂
红毛酋长的赎金
生活的陀螺
我们选择的道路
一元伪币的作用
一份报纸的经历
一毛不拔的情人
一千元
桃源小憩
纪念品
擦亮的灯
麦迪逊广场的天方夜谭
钟摆
来自卡克塔斯市的买主
哈莱姆区的悲剧
最后一片藤叶
伯爵和婚礼的贵宾
未知数
一位幽默家的自白
前言/序言
译序
欧·亨利是20世纪初期美国著名短篇小说家,在约莫十年的时间内,在报章杂志上发表了近三百篇短篇小说。由于作品内容贴近群众生活,篇幅短小精悍,情节引人入胜,语言富于艺术表现力,甚为读者喜爱,他被誉为“美国的莫泊桑”。他的一些名篇,如《麦琪的礼物》(又译《贤人的礼物》)、《警察和赞美诗》、《最后一片藤叶》等,不愧为短篇小说的杰作。
欧·亨利原名威廉·西德尼·波特,1862年9月11日出生于美国北卡罗来纳州一个小镇,父亲是医生。他幼年丧母,与父兄移居祖母和姑妈家,姑妈林娜从小培养他绘画、写作、讲故事和文学欣赏的才能。十七岁时他到叔父开的药房当学徒,两年后即取得药剂师的行业执照。1882年,由于健康原因,他去西部得克萨斯州的一个牧场工作,从而获得了饲养牲口的丰富知识,熟悉了西部民情。1884年以后,他不断变换工作,做过会计员、记者、土地局的制图员等,1891年当上得克萨斯州首府奥斯汀第一国民银行的出纳员。
波特于1887年与阿索尔·埃斯蒂斯结婚,次年生一子,生后不久即夭折,第二年又生一女玛格丽特,妻子的健康情况随即恶化。
1894年,波特在银行工作期间,买下了一家名为《滚石》的周刊,发表一些幽默讽刺作品。这份周刊只维持了一年时间。同年12月,银行发现波特的帐目上短缺了一小笔款项,随即解除了他的职务;次年7月,波特被法院传讯,但尚未定案,他却取道新奥尔良去拉丁美洲的洪都拉斯避难(因此他后来的小说中有拉丁美洲的题材)。1897年,因妻子病重,波特回到奥斯汀;妻子死后,他在奥斯汀听候传讯,1898年,被判处五年徒刑。由于他有药剂师执照,在监狱中被分配到医务室工作。他在工作之余开始写短篇小说,寄往颇有影响的《麦克吕尔》杂志发表,取得稿酬贴补女儿的生活费用。他用的是笔名欧·亨利,原是监狱中一本法国药典作者的名字。1901年波特因在狱中表现良好得以提前获释,次年即赴纽约专门从事写作。1903年他与纽约的《星期天世界报》签约,每周向该报提供一篇短篇小说,同时还为其他杂志供稿。1904年,他第一部小说《白菜与皇帝》问世,它以拉丁美洲一个虚构的小国安楚利亚为背景,揭露美帝国主义推行殖民主义政策,掠夺拉丁美洲国家的自然资源,如水果等。此书名为长篇小说,但结构松散,实际上是几个短篇的合体(本选集中的《忘忧果与玻璃瓶》即其中的一篇)。接着结集出版的有《四百万》(1906)、《西部之心》(1907)和《都市之声》(1908),都是短篇小说集。1907年他第二次结婚,妻子是他童年时代的女友萨拉·林赛·科尔曼。但这次婚姻没有给他带来家庭的幸福,他开始酗酒。他一方面紧张地写作,一方面将已发表的小说结集,同时还企图将他的小说改编为舞台剧,(这种尝试可惜并未成功)因而健康情况急剧恶化,1910年6月5日,在卧床六个月之后不幸逝世。他的另外几个短篇小说集《善良的骗子》、《命运之路》、《陀螺》等,都是在他死后问世的。
欧·亨利一生困顿,只有最后十年才在纽约定居。他平时所接触的,多属社会底层的小人物,这些人物自然就成为他小说的主体,其中多的是工人、女店员、公司或其他机构的小职员、穷艺术家、街头流浪汉、警察、骗子甚至盗贼。当然他也写商人、小业主、经纪人、小官吏、地方绅士等,但都算不上什么上流社会的大人物。他是用幽默的笔调,饱含着同情心写这些小人物生活的不幸的。他将主要描写纽约市民生活的一个集子取名为《四百万》,那是他最出色的一个集子,其用意是:构成纽约这个大都市的社会基础的,并非一般人所认为的四百个举足轻重的上流人物或大亨,而是纽约市四百万普通百姓,也就是他的小说里各色各样的人物所代表的普通人。从这一点,很可以看出欧·亨利的民主主义思想。欧·亨利自己曾说过:“我的目的在于指出:每一个人的内心都有过上体面生活的愿望,即使那些沦于社会最底层的人,只要力所能及,都愿意回到比较高尚的生活,人性的内在倾向是弃恶趋善的。”另一方面,欧·亨利又认为生活里充满意料不到的事,因而他的每一篇小说总有一个出乎读者意料的结尾,然而这结尾又是合乎逻辑、令人信服的。像《麦琪的礼物》里的一对年轻夫妇,为了互送圣诞礼物互表爱心,妻子卖掉引以自豪的一头长发,为丈夫买了一条表链;不料丈夫却卖掉了祖传的金表,买来一套精美的梳子来打扮妻子那已不复存在的美发。两个人的礼物都没有派上用场,而这对贫贱夫妻的恩爱却弥足珍贵。又如《警察和赞美诗》,写一个流浪汉冬天来了无法再露宿街头,一心想进监狱换取三个月的食宿,几次三番为非作歹,警察却视而不见,不予理会。等他在一条僻静的路边听到教堂里传出的赞美诗的音乐,并受到感染,决心弃旧图新自食其力时,警察却无缘无故地逮捕了他。作者通过这个故事,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是非颠倒,黑白不分,而流浪汉也是这种社会的牺牲品,是值得同情的人。欧·亨利写了一些女店员,多半是从乡间到城市来谋职的姑娘,拿十块钱光景一星期的工资,要付房租,有时还要扣罚金,过着半饥不饱的生活。她们有的丢了饭碗差一点饿死(《绿色的门》);有的凭自己有几分姿色梦想在顾客中猎取到一个大款,则终生有托(《擦亮的灯》);有的平时省吃俭用,一年下来积攒下几个钱,然后装扮成贵妇人模样,找一处旅馆度几天假期,过几天自由自在的日子,这算是她们之中最幸运的了(《桃源小憩》)。欧·亨利也写骗子,通过他们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尔虞我诈,如《卖官鬻爵》里的小骗子上了大骗子的当。他甚至写盗贼:《同病相怜》里的窃贼颇有点人情味;《红毛酋长的赎金》里的绑匪非但没有捞到赎金,反而倒贴了二百五十元,因为他们的对手是镇上“很有地位”的人;而在《我们选择的道路》里,作者明写强盗实写金融资本家,后者正如绰号“鲨鱼”的强盗一样心狠手辣。
欧·亨利是一个人道主义者,他对小人物的同情和对上流社会的鞭挞形成鲜明的对比,泾渭分明。在《麦迪逊广场的天方夜谭》里,他写一个流浪街头的画家,过去曾名噪一时,上流社会的名流贵妇争相出重金请他画肖像。但自从他获得了一种特异功能,使人能从惟妙惟肖的肖像上看出画主藏而不露的性格和内心的卑鄙时,再也没有人找他画画了。这种寓含深意的写法,在欧·亨利的作品里并不少见,读者当不至为故事的外壳所迷惑,而忽视它的内在意义。欧·亨利还善于捕捉不幸的人们灵魂上的亮点。《警察和赞美诗》里的流浪汉不愿损害自己的尊严接受所谓慈善团体的救济;而《同病相怜》里的窃贼不肯劫掠同是痛风病患者的屋主的钱财,尽管那钱财就在眼皮底下,唾手可得;在《重新做人》里,警察局的侦探对改邪归正的撬保险箱的惯窃网开一面,这也说明了欧·亨利对底层人物的认识。
欧·亨利所写的主要是平民百姓的生活,而他的写作手法,又是平民百姓所喜闻乐见的手法。他的作品篇幅短小,故事性强,情节进展迅速,语言幽默风趣,多用俚语,常用《圣经》及《天方夜谭》等群众熟知的典故,因而极受读者喜爱。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在现实主义创作风格的基调中,融合了浪漫主义的手法,又时时构思出近乎荒诞的情节,引人入胜,加之以出人意外的结尾,值得读者回味。例如《供家具的出租房》是一个凄婉的故事。一个年轻人来到一家破旧的公寓,寻找出走多时的爱人,住进一个房间。作者对公寓及房间的描写细腻逼真,完全是现实主义的手法;后来写他在房间里突然闻到一阵浓郁的木犀草的香气,这种香气正是他爱人所独有的。他找不到爱人的踪迹,当天夜里就躺在房间里的床上,开煤气自杀了,而他的爱人正是在一星期前在这间房间里,在这张床上开煤气自杀的。这篇小说里对香气的描写以及情节上的巧合,明显地带着浪漫主义的笔调。而在《红毛酋长的赎金》里,付出代价的竟是绑匪,更可说是够荒诞的了。欧·亨利小说的出人意料的结尾尤其出色,在美国文学界径称之为“欧·亨利式的结尾”。前辈作家当然也运用过类似手法,例如莫泊桑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项链》,但欧·亨利对此运用得更为经常,更为自然,也更为巧妙,就像中国寓言中的“画龙点睛”,一点便使画上的龙矫健地破壁飞去。当然他在小说的情节发展过程中也作了铺垫,留下了伏笔,其构思的巧妙的确不同凡响。欧·亨利给美国的短篇小说带来新气息,他的作品因而久享盛名,并具有世界影响。美国自1918年起设立“欧·亨利纪念奖”以奖励每年度的最佳短篇小说,由此可见其声望之卓著。
我国读者对欧·亨利并不陌生,他的名篇曾被选入中学课本。中译本有解放前伍光建先生英汉对照的《白菜与皇帝》及《四百万》的节译本,解放后有王仲年先生、张经浩先生先后编译的《欧·亨利短篇小说选》及散见报章杂志的单篇。本选集选译了四十二篇,其中有些篇目既属欧·亨利的名作,自不免与已有的译本相同。译者所追求的目标在于紧扣原文,尽量保持原作的语言形象,如鲁迅先生所教导的,“一当然力求其易懂,一则保存着原作的丰姿”,不一味追求“汉化”,而力求“汉化”与“洋化”的和谐。但欧·亨利出语幽默,常用俚语,有时还运用谐音和双关之类修辞手法,往往造成翻译上的困难,要充分保持原作的韵味,实令译者捉襟见肘;加上时代与文化背景的差异,译文中谬误之处在所难免,尚祈读者指正。
《欧·亨利短篇小说选》(新版名家导读·插图本) 一、 故事的魔术师:欧·亨利与他笔下的现实主义奇迹 欧·亨利,一个如雷贯耳的名字,他的短篇小说如同一杯醇厚的老酒,入口微苦,回味甘甜,总能触动人心最柔软的角落。他并非生活在纸醉金迷的摩天大楼,也非行走在刀光剑影的江湖,他的笔触,却能将平凡生活中最细微的情感、最普遍的无奈、最动人的瞬间,以一种出人意料的魔力呈现出来,让读者在读完之后,忍不住掩卷长叹,或者开怀大笑,或者若有所思。 《欧·亨利短篇小说选》正是这样一本集结了这位“故事的魔术师”最精粹作品的宝典。不同于那些宏大叙事或故弄玄虚的文学作品,欧·亨利的短篇小说,就像我们身边擦肩而过的陌生人,他们的生活琐碎而真实,充满了市井气息,却又在命运的巧妙安排下,上演着一幕幕令人拍案叫绝的戏剧。他笔下的纽约,不是光鲜亮丽的都市橱窗,而是充满了小人物的悲欢离合;他笔下的爱情,不是轰轰烈烈的誓言,而是藏匿于细枝末节的温柔与牺牲;他笔下的友情,不是肝胆相照的豪情,而是困顿之中互相扶持的温暖。 这本选集,以“名家导读”的形式,为读者提供了深入理解欧·亨利作品的钥匙。导读部分,由资深的文学评论家和研究者执笔,他们不仅梳理了欧·亨利的人生经历及其创作背景,更深入剖析了他作品中的艺术手法、思想内涵以及对后世文学产生的深远影响。读者可以通过这些导读,了解到欧·亨利作品的独特之处,例如他那出人意料、令人击节赞赏的“欧·亨利式结尾”,以及他如何将讽刺、幽默、温情与现实主义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导读并非枯燥的学术论述,而是充满洞察力与感染力的解读,仿佛一位博学的向导,带领读者走进欧·亨利的文学世界。 而“插图本”的设计,更是为这本选集增添了一抹亮色。精美的插图,与小说内容相得益彰,它们并非简单的装饰,而是艺术地再现了小说中的场景、人物和氛围,让文字的世界更加立体鲜活。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仿佛将读者带回了那个年代,亲眼目睹那些故事的发生。这些插图,或许描绘了贫民窟的拥挤街道,或许捕捉了人物脸上转瞬即逝的表情,或许点亮了故事中最具象征意义的细节,为读者提供了更丰富的阅读体验。 二、 穿梭时空的馈赠:欧·亨利式结尾的魅力 欧·亨利最令人称道的,莫过于他那标志性的“欧·亨利式结尾”。这是一种出人意料、意想不到的结局,它往往以一种戏剧性的转折,颠覆了读者之前的所有猜测,但细细回味,却又合乎情理,甚至能揭示出更深层次的寓意。这种结尾,并非为了制造噱头而刻意为之,而是源于他对生活细节敏锐的洞察,以及对人性深刻的理解。 在他的笔下,一个看似无关紧要的道具,一段匆忙的对话,一个微小的举动,都可能成为解开故事谜底的关键。当读者沉浸在情节的发展中,以为自己已经猜透了故事的走向时,欧·亨利却会不动声色地亮出底牌,让一切豁然开朗,又带着一丝啼笑皆非的无奈。这种结尾,极具震撼力,它让读者在震惊之余,也对生活的复杂性和人性的多面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比如,《麦琪的礼物》中,德拉卖掉了自己引以为傲的长发,去换取一条金表链,为吉姆买一条昂贵的表链,而吉姆则卖掉了自己的金表,去买了一对德拉梦寐以求的梳子。当他们交换礼物时,才发现彼此的牺牲都变成了无用功,但这份牺牲背后,却是他们对爱情最真挚的表达。这种结尾,不是悲剧,也不是喜剧,而是一种充满讽刺意味的温情,它让我们看到,在贫困的物质条件下,爱是多么强大而又多么容易被误解。 又如《最后一片叶子》,画家琼西身患重病,在落叶时生命也随之凋零,她的好友苏希竭力安慰,而年迈的画家老贝尔则在寒夜里,用画笔为她画下了一片永不凋零的叶子,使得琼西重拾生的希望。老贝尔却因此染病去世。这结局,让读者在欣慰琼西得以康复的同时,也为老贝尔的牺牲感到悲恸,同时也看到了艺术的伟大力量,以及生命之间互相点燃的光芒。 这种“欧·亨利式结尾”,是欧·亨利小说最独特的艺术魅力之一。它不仅为故事增添了戏剧冲突和观赏性,更重要的是,它常常蕴含着对人生、对社会、对人性的深刻反思。它提醒我们,生活的真相往往比我们想象的更加复杂,而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也可能承载着重大的意义。 三、 小人物的悲喜剧:现实主义的深刻洞察 欧·亨利的目光,始终聚焦于社会的底层人物。他描绘的,是生活在都市边缘的普通人:失业的工人、怀揣梦想的青年、为生计奔波的妇女、饱经风霜的老人。他们可能没有显赫的身份,没有过人的才智,但他们身上却闪耀着普通人的光辉——坚韧、善良、乐观,以及在困境中不屈不挠的精神。 他以一种温和的笔调,展现了这些小人物的生活困境。饥饿、贫穷、失业、误解、孤独,这些都是他们生活中难以摆脱的阴影。然而,欧·亨利并非一个只会渲染苦难的作家。他善于在最灰暗的角落里,发掘出人性中最温暖的光芒。他笔下的小人物,即使身处绝境,也依然保有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的向往。 他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心理的细致描绘,将这些平凡人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他们的对话,充满了市井的俚语和幽默;他们的行动,朴实而充满力量;他们的内心,复杂而又真挚。读者仿佛能听到他们的叹息,感受到他们的辛劳,更能体会到他们心中那份不灭的希望。 例如,《偷卷心菜的女人》中,那位偷窃卷心菜的老妇人,她的行为背后,是出于对孙女的爱和责任。她用自己的尊严换取了孙女的温饱,这种牺牲,令人动容。欧·亨利没有简单地将她描绘成一个罪犯,而是展现了她行为的背后,隐藏着的母爱和人性中最淳朴的善意。 在《二十年后再回首》中,这位曾经被朋友遗弃在街头的年轻男子,在二十年后,带着财富和仇恨回到故乡,却意外地挽救了那个曾经背叛他的朋友。这份经历,展现了时间的无情,也展现了命运的奇妙轮回,以及人性中善良和宽恕的力量。 欧·亨利的现实主义,不是冷冰冰的批判,而是带着温度的观察。他没有居高临下地审视,而是蹲下身子,与笔下的人物一同感受生活的酸甜苦辣。他的作品,是对普通人生命价值的肯定,是对人性复杂性的探索,也是对社会现实的一种温和而深刻的映照。 四、 智慧与幽默的交织:阅读的愉悦体验 欧·亨利的作品,从来不乏智慧和幽默。他善于运用反讽、夸张、拟人等手法,让故事充满趣味性。他的幽默,并非廉价的笑料,而是源于他对生活荒谬之处的敏锐洞察,以及对人性弱点的温和嘲讽。 在阅读欧·亨利的短篇小说时,读者常常会在不经意间被逗乐。他的语言,生动而富有表现力,常常能用最简练的词语,勾勒出鲜明的画面,或是制造出意想不到的笑点。他的幽默,就像是生活中不期而遇的阳光,驱散了沉闷,带来了轻松与愉悦。 例如,在《白领》中,那位渴望从平凡的办公室工作中解脱出来的青年,为了获得一份稳定的、高薪的“白领”工作,不惜代价去追求一种象征性的“高雅”形象,从而闹出了一系列啼笑皆非的事件。这个故事,以一种幽默的方式,揭示了社会对“成功”的狭隘定义,以及个体在其中所扮演的滑稽角色。 欧·亨利的幽默,也常常带着一丝辛酸。他用笑声来掩饰生活的无奈,用调侃来化解内心的苦涩。这种苦乐交织的幽默,使得他的作品更具感染力和回味。它让我们在笑声中,体会到生活的艰辛,但又不会感到绝望,反而能从中汲取力量。 五、 经典永流传:跨越时空的文学瑰宝 《欧·亨利短篇小说选》(新版名家导读·插图本)不仅仅是一本小说集,它更是一扇通往文学经典世界的窗口。欧·亨利的短篇小说,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力,早已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璀璨明珠。 这本选集,通过精心挑选的篇目,展现了欧·亨利创作生涯中的代表性作品,覆盖了他小说创作的各个方面,无论是对爱情的细腻描绘,对友情的深刻诠释,还是对社会现实的犀利讽刺,亦或是对命运巧合的精彩展现,都可以在其中找到令人印象深刻的篇章。 “名家导读”部分,更是为这本选集注入了学术的深度和人文的温度,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欧·亨利的文学价值和历史地位。而“插图本”的设计,则为这本经典之作增添了视觉的魅力,使得阅读体验更加丰富多彩。 阅读欧·亨利的短篇小说,是一种享受,也是一种收获。它能让我们在笑声与泪水中,重新审视生活,感悟人生。它能让我们看到,即使在最平凡的生活中,也蕴藏着无数动人的故事,以及人性中最闪耀的光辉。这本《欧·亨利短篇小说选》,无疑是一份送给所有热爱文学、热爱生活的人们的珍贵礼物,它将带领读者穿越时空,与这位伟大的故事讲述者进行一次又一次的奇妙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