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於2024-12-13
接受幸福的勇氣:人生幸福的行動指南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熱銷亞洲350萬冊《被討厭的勇氣》作者、“日本自我啓發之父”岸見一郎動人新作
若說《被討厭的勇氣》是瞭解阿德勒思想的“地圖”,本書就是帶領你實踐阿德勒思想、踏上幸福之路的“指南針”!
日本暢銷榜書!
去愛的勇氣,就是讓自己變得幸福的勇氣!
你是否常覺得人生苦不堪言?
彷若生存於世就肩負著難以承受的負擔?
阿德勒說:你其實可以輕鬆放下。
阿德勒認為:人生不是取決於“命運”和“過去”的創傷,而是自己的思考方式。
阿德勒說人是社會性的生物,但也因此我們活在彆人的期望下:優異的成績、高薪的工作、美滿的傢庭……讓我們愈來愈急著迎閤這些標準,反而將自己真正熱愛的、可以感受到幸福和自信的事物擺在一邊。
★麵對人生的痛苦與重擔該如何自處
★我們並非受控於情感,而是情感隨著意誌齣現
★自卑與優越感對我們的影響
★我們如何從個人進入到社會
★藉由活在當下通往幸福
阿德勒說:人類所有的煩惱,都是人際關係的煩惱。
是時候,下決心根治長期睏擾自己的人際痛癥:戒掉委麯求全、嚮情緒勒索說不、勇敢為自己發言……你,想改變哪一個?
麵對生命中無法避免的悲傷:親人的故去,親子、同事、朋友關係的崩潰,工作的無助,疾病的摺磨……你是否還相信自己能夠得到幸福?關於幸福是什麼、我們的幸福根植於何處,你可曾有過動搖?日本知名哲學傢、心理學傢、日本阿德勒心理學會顧問岸見一郎集“自我啓發之父”、著名心理學傢阿德勒的深刻見解和古典哲學思想之大成,從死亡邊緣迴返人世,結閤自身經曆與思索,為我們揭示人生幸福的奧義:轉換思考的角度和方式,堅守日常幸福的細節和瞬間,與那些為我們所珍視的人們一起,認真而努力地生活下去。
岸見一郎
哲學傢。1956年生於京都,居於京都。京都大學研究所文學研究科博士課程結業。除瞭專攻哲學(西方古代哲學,尤其是柏拉圖哲學)外,1989年起,開始研究阿德勒心理學,並成為日本阿德勒心理學會認證的谘詢師與顧問。自從撰寫暢銷世界各國、堪稱阿德勒心理學新經典著作的《被討厭的勇氣》後,便如同阿德勒生前所做的一樣,為瞭使世界更臻良善,花費許多精力在日本及海外與許多年輕人對話、進行谘詢。著作包括《被討厭的勇氣》等多部阿德勒心理學作品。
前言
第1章幸福是什麼
幸福的定義
普遍性的人生意義是不存在的
活著的意義
活得好
誰都想要幸福
最幸福的人
活著就是痛苦
隻要活著就不會幸福嗎
神所鍾愛之人
阻礙幸福的東西
疾病
衰老
死亡
外部原因
在惡政下生活
人際關係問題
認為自己能夠幸福的人和認為自己無法幸福的人
幸福和成功
微小的幸福
幸福是質的,也是獨特的
幸福和幸福的條件是不同的
幸福和幸運是不同的
命中注定的人或邂逅
實際上是幸福的
幸福和幸福感是不同的
第2章為什麼無法幸福
幸福不是犧牲
個人的幸福和共同體的幸福
比個人的幸福更重要的東西存在嗎
齣於良心的義務和對幸福的需求
今日的良心是對幸福的需求
想要相信人生沒有意義的人
害怕建立人際關係
幸福無法引起關注
不想冒著不被愛的風險
擔心無人關注自己
對失去的恐懼
第3章人的尊嚴
人的行為不存在必然性
選擇所帶來的後悔
不受感情支配
關於心理創傷
自卑情結
目的也是原因之一
超越決定論
關於原罪
作為啓濛思想的主知主義
責任在於選擇者
第4章與他人的羈絆
人無法獨活
縱嚮關係和橫嚮關係
遙遠的距離
是敵人還是夥伴
他人不是我們的敵人而是夥伴
共同體的意義
首先,我們是人
他人的存在
所屬感
為他人付齣
擺脫自我中心
邂逅打破自我封閉
“我汝”關係
共存
愛情
從“我”到“我們”
分清這是誰的課題
自己的事自己決定
第5章通嚮幸福之路
不付齣就不會幸福
“擁有”的東西和“存在”的東西
為瞭能夠認同自己的價值
並非不想認同自己的價值
不要害怕不講理的上司
攻擊他人的價值
不要害怕被人討厭
從他人的評價中獲得自由
接受真實的自己
作為齣發點的我
想做的事、該做的事、能做的事
不與他人競爭
不完美的勇氣
投身於人際關係的勇氣
把缺點換成優點
貢獻感
我也是個有用的人
迴到現實
不以生産率衡量人的價值
人不是物體
位格理論
信賴彆人
什麼是信賴
發現好的意圖
信賴彆人能夠解決他們自己的課題
第6章如何活齣幸福人生
不要活在可能性中
任何人都能有任何成就
沒有目的地的人生
放手過去
“忘瞭就沒辦法瞭”
與過去無關的決斷
結局無法賦予人生意義
過去是會改變的
放手未來
不要把明日當成今日的延續
擁有無限的時間
與死對峙
無論死亡的本質是什麼
從痛苦中振作的勇氣
當下就能幸福
後記
參考文獻
人並非“變得”幸福,幸福本來就“存在”。明白這個道理的人不用非要等到自己實現瞭什麼,也能在日常的瞬間中感受到幸福。
人們經常把幸福和成功或幸運劃等號。本章我們首先要明確的一點就是,幸福與成功、幸運,還有所謂的幸福感都是不同的。在此基礎上,我們將探討幸福到底是什麼。
幸福的定義
當我們在思考“人如何纔能變得幸福”這個問題的時候,首先必須要問一問“幸福是什麼”。因為如果不知道幸福是什麼,我們就不知道怎麼做纔能變得幸福。但問題是,幸福是無法定義的。柏拉圖的《對話錄》也是從試圖給幸福下定義開始的,但直到最後他也沒有成功,結果在我們還沒有得到答案的時候,對話就結束瞭。不過,在我們最終得齣結論之前的整個過程並不是毫無意義的,因為這個過程為我們指明瞭通往答案的方嚮。
當然,即使我們成功地定義瞭幸福,並且理解瞭這個定義的含義,也不可能因此就立刻變得幸福。這就像,即使我們知道想去的地方在地圖上的位置,但實際上還一步也未邁齣。如果僅憑理解幸福的定義就能變得幸福,那麼任何人都是幸福的瞭。
然而實際上,即使我們知道目的地在地圖上的位置,也知道該往哪個方嚮齣發纔能到達那裏,但在齣發前不經意地一抬頭,我們可能會發現眼前竟然就是齣乎意料的大好風光。
這麼看來,人並不是對幸福一無所知的。因為我們不需要像對待一個未知事物一樣去試圖理解它。其實,我們要麼已經經曆瞭幸福,要麼就是經曆瞭幸福而不自知。
幸福就像空氣。空氣存在的時候誰也不會注意到它。隻有當空氣消失的時候,人們纔領悟到它是生命之必需。幸福也是如此,隻有在失去它的時候,人纔會說自己經曆過幸福。所以,人什麼時候會失去幸福呢?失去幸福的時候又會有什麼樣的感受呢?從對上述兩點的觀察中,我們能夠發現解答“幸福是什麼”這個問題的契機。
普遍性的人生意義是不存在的
阿德勒曾說:“一切煩惱都源自人際關係。”隻要與他人建立關係,就會産生這樣那樣的摩擦,沒有人不曾在人際關係中受挫。從這層意義上來說,人際關係就是煩惱和不幸的源泉。因人際關係而煩惱的人,甚至會産生一些消極的想法,比如,像這樣隻有痛苦的人生還有活下去的價值嗎?這樣的人生還有意義嗎?但反過來說,如果他們能在人際關係中感受到幸福,也許就會覺得人生是有價值的。在思考幸福和不幸的時候,首先必須要考慮的一點是,我們應該怎樣看待自己的人生。
有一次,有人問阿德勒:“人生的意義是什麼?”他的迴答如下:
“人生意義是不存在的。”
阿德勒的演講錄中確實是這樣記錄的。但是,阿德勒的這句話還有後續:
“人生的意義,是你自己賦予的。”
看瞭這句話,我們就明白瞭,阿德勒並不是真的認為“人生意義不存在”,他認為適用於任何人的,或者說世人口中所謂的常識性、普遍性的人生意義是不存在的。
人生的意義是什麼,這個問題無疑是哲學的核心問題之一。
我們經常會想當然地認為哲學是抽象的。其實,哲學是具象的。舉個例子,假設枝頭棲息著五隻麻雀,其中一隻被槍擊落,還剩幾隻麻雀?對於這個問題,如果從算數的角度齣發,那麼正確答案應該是四隻,但實際上,所有的麻雀都會被槍聲嚇跑。算數隻考慮數字符號,並不考慮麻雀因為槍聲受到驚嚇的事實。所謂的抽象,指的是抽取事物的一個方麵而捨棄其他方麵。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算數是抽象的。這種抽象性不僅是算術所具有的,在經濟學和政治學中也可以看到。
小學時,我開始思考死亡。這成為瞭我對哲學産生興趣的契機。但我想知道的並不是普遍性的死亡,而正是“我本人”的死亡到底是什麼。
如果不考慮“我”這個要素,對於一般性的,或者說普遍性的死亡的研究方法就是科學。通過這種研究得齣的結論確實具有普適性,但是卻不適用於我本人。我無法拋卻這個想法。在接觸阿德勒的思想之前,我對心理學不感興趣,就是因為我認為心理學不能解答關於“我本人”的問題。
人生有無意義?在迴答這個問題時我們不能將現實的各種條件抽象化,必須進行具體的思考。
阿德勒經常引用希臘神話中的盜賊普羅剋拉斯提斯的故事。普羅剋拉斯提斯劫來旅人,強迫他們睡在一張鐵床上,如果旅人的身體短於床鋪,他就強拉他們的頭和腿,使他們與床齊長;如果旅人的身體長於床鋪,他就將他們伸齣床鋪的腿砍掉。如果像這樣隻從現實中抽象齣與理論相符閤的方麵,迫使現實與理論一緻,那麼我們就無法正確地認清現實瞭。反過來說,如果我們關注的不是普遍性的答案(假設這個問題一定有答案),而僅僅是經驗之談,那麼即使它能適用於自己,對彆人也是無用的。
人生的意義是什麼?幸福是什麼?當我們提齣問題的時候,雖說不是在把現實抽象化和一般化,也總是在尋求並非個人經驗的普遍性的答案。
當然,答案不是馬上就能找到的。但普遍性的答案就像自動販賣機裏那些塞進硬幣就會落下的罐裝果汁,它們韆篇一律,索然無味。
活著的意義
人活著是有意義的嗎?人生值得我們活下去嗎?認為自己幸福絕頂的人,可能根本不會産生這種疑問。也許我們本來並不覺得自己不幸,或者根本不曾考慮過自己是否幸福這個問題,卻突然經曆瞭一些讓我們感到失去幸福的事,這時我們纔會思考人生的意義。
比如說,一旦生瞭病,即使是從前一點也沒有意識到自己幸福與否的人,也會深感生病前的時光是幸福的。一旦失去瞭這份幸福,從前隻會帶給自己痛苦的工作也好,健康時産生過的這樣那樣的不滿也好,現在想來也是幸福的。
傢人病倒的時候生活會發生突然的變化。我母親因為腦梗塞倒下的時候,父親、我,還有妹妹都必須專心照看她。因為我們輪流照顧她,所以迴到傢裏時也經常隻有一個人。那時我曾突然想到“傢庭破裂”這樣的詞語。父親、母親、我,還有母親病倒時已經嫁齣去瞭的妹妹——這一傢子,或許不久之前就已經不存在瞭。
我因為心肌梗塞病倒的時候,在床上動彈不得。當時我覺得自己丟瞭工作,隻會給傢人添麻煩,所以不值得活下去——沒有活著的意義。而且我也覺得,什麼也做不瞭的人生是沒有價值的。
那麼,如果病好瞭,就能夠再次發現活著的意義嗎?就能夠重新獲得幸福嗎?人們常說生瞭病纔知道健康的可貴,但這是以能夠重獲健康為前提的。如果得瞭不治之癥,就隻剩絕望瞭嗎?
作傢北條民雄得瞭麻風病之後,從此隻關注“對生命的熱愛”,他說他已經明白瞭“生命本身的絕對重要性”(《生命的初夜》)。一個人不會因為發生瞭某些不好的事就變得不幸,而無論發生什麼也不會動搖的絕對幸福或許也是存在的。如果真是這樣,那麼我們必須考慮的事物還有許多。
……
我不記得這是哪一年的事瞭,不過有一年的十二月,臨近新年的某一天,父親曾在傢門前烤火。
“今年還挺暖和呀。”
“真的呢。”
我已記不清除瞭像這樣的對話之外還與父親說瞭些什麼。不過,我還記得他說天氣那麼暖和,不像馬上就要過年瞭,而我當時對此深錶贊同。現在迴想起來,這些我與父親不經意間共度的片刻時光,是很珍貴的。
在說起“人為什麼而活”這個話題時,有的人會說齣一些豪言壯語,比如“為瞭成功”。但我對那種狂妄的想法不屑一顧。小時候和父親在一起時我感到很幸福,現在也覺得隻要有像那樣的瞬間就夠瞭。
然而,我與父親的關係並不是從一開始就那麼好的。在我還是個小學生的時候,父親也打過我。對此我一直耿耿於懷,也因此一直無法嚮父親敞開心扉。
另一方麵,我和母親的關係卻很好。我提齣要學習哲學的時候,遭到瞭父親的強烈反對。他雖然不懂哲學是什麼,但可能從彆人那裏聽說瞭靠哲學是無法維持生計的。而且父親那一代人對留下“不可解”遺言而投水自盡的舊製一高(東京帝國大學預科第一高校)的學生藤村操的事跡想必也很有印象吧。
那時,介入我與父親之間,保護瞭我的人是我的母親。母親也不懂哲學,但後來我纔知道,她對我父親說,要相信我所做的一切都是正確的,所以看著我做下去就好,然後就這樣說服瞭他。
母親四十九歲時因為腦梗塞去世瞭。當時我還在上學。曾經我一直想著結婚後和父母一起度過幸福的人生,所以母親去世的時候,我覺得自己心中的人生計劃崩塌瞭,盡管這個計劃本身也還很模糊。同時我也不禁想到,如果像母親那樣麵臨死亡,臥床不起,就算有再多的錢,再高的社會地位,也是毫無意義的。
日復一日,在母親的病床前,看著失去瞭意識,一動也不動的她,我一直在思考:像這樣的狀態,還有活下去的意思嗎?幸福到底是什麼呢?
母親突然病倒時,我正在讀哲學專業的研究生。當時,我原本每周都會參加在哲學老師傢舉行的讀書會。因為要照顧母親,就無法齣席瞭。我給老師打電話,告訴他暫時沒法去讀書會,老師說:“越是這種時候,哲學越是有用。”
世人常說哲學無用,我也從沒想過“有用”這個詞也能用來形容哲學,因此老師的話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
聽瞭這位老師的話,我想起柏格森曾經說過:
“我們究竟從何處來?來這世上做什麼?又要往何處去?哲學如果不能解答這些非常重要的問題……那麼就算人們聲稱它是不值得浪費哪怕一個小時的東西,我們也無話可說。”
我在母親的病床前埋頭閱讀柏拉圖關於靈魂不朽的論著,以及柏格森論述人腦和失語癥之間關係的著作。正如我的老師所說的,哲學確實“有用”。在我還是小學生的時候,大約一年的時間裏,祖父、祖母和弟弟都因病故去。自從經曆過那一年之後,我就一直在以哲學的方式追尋那些問題的答案,但直到那一刻我纔真正體會到,我的追尋是正確的。
我在母親的病床邊度過瞭三個月。當我帶著母親的遺體迴到傢裏時,我發現自己已經從預想的人生軌道上轟然脫軌瞭。
母親死後,我與父親的關係變得很緊張。因為原本在我們之間起緩衝作用的母親不在瞭,我和父親就會直接起衝突。不過,我們的關係最終也因為我人生中的一次邂逅發生瞭轉變。
母親死後,我很快就結婚瞭。五年後有瞭孩子。養育孩子並不像想象中那樣順利,這期間我接觸到瞭奧地利精神科醫生阿爾弗雷德?阿德勒創立的個體心理學。
阿德勒並不是一個僅僅對人的內心進行分析,對現實進行事後解釋的心理學傢。他對人生的意義和幸福都有所論述。他的思想並不是20世紀初突然齣現在維也納的,而是和我的專業希臘哲學一樣,有著正統的地位。
總的來說,阿德勒的理論根據並非原因論而是目的論。柏拉圖認為幸福是人活著的目的,他把幸福的可能性與靈魂應有的狀態相聯係,從目的論的角度進行論述。柏拉圖還認為藉助理智引導靈魂,能夠使人獲得幸福,因此人為瞭變得幸福必須首先要知道什麼是善。但我認為柏拉圖的理論並沒有具體說明實際上我們到底應該掌握什麼樣的知識,纔能最終達到幸福。而阿德勒則從人際關係中尋求理智的本質,並對目的論在教育和臨床中的實踐應用産生瞭興趣。
我最開始聽關於阿德勒哲學的課時,那門課的講師奧斯卡?剋裏斯滕森說瞭下麵這段話:
“今天,聽過我的話的人,從現在這一瞬間開始,就能變得幸福。但是,今天不能變得幸福的人,永遠都不會變得幸福。”
我驚呆瞭,同時也不禁産生瞭強烈的排斥感。因為母親年紀輕輕就去世瞭,父親與我總有矛盾,而我的孩子給我增添瞭巨大的負擔,這樣的情況下我如何能夠幸福?然而另一方麵我也想到,恰恰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我也能變得幸福,那麼也許就能知道剋裏斯滕森是不是在誇大其詞瞭。
我在看哲學傢的肖像畫或者照片時,說實話並不覺得他們看上去很幸福,誰都是一副不高興的錶情。一時半會還想不齣有哪位哲學傢是滿麵笑容的。既然如此,我決心首先要讓自己變得幸福。
但是,即使下瞭那樣的決心,如果隻是拱手坐著,就什麼也不會發生。在思考怎樣纔能變得幸福的過程中,我想首先處理一下和父親的關係。因為我在接觸到阿德勒的思想後學到的一點就是,人際關係是幸福的關鍵。
我們在處理人際關係時難免遇到摩擦,被討厭,被憎恨,被傷害。所以,有人會覺得,與其遭受那樣的對待,不如從一開始就不要和彆人建立關係。他們會這樣想也不奇怪。
但是另一方麵,人隻有在人際關係中纔能感受到活著的喜悅和幸福。何況,彆人也就算瞭,可對方是自己的父親,無論關係多麼惡劣也不可能避開。既然如此,我想,與其逃避與父親的關係,不如深入其中。
我和父親的關係當然不是一時半會兒就改善瞭。但是,從前我們哪怕僅僅同處一個空間,空氣裏就會充滿緊張感,而現在我們的關係不再是那樣的瞭。後來,在某一年的年底,就像我最開始寫的那樣,我和父親終於迎來瞭安穩相處的日子。
然而那以後,我因為心肌梗塞倒下瞭。後來父親也得瞭老年癡呆癥,我必須照顧他,睏難的日子持續瞭很久。
不過那個時候,我已經領悟到,人不會因為經曆某些事情就變得不幸或者幸福。柏拉圖和阿德勒都認為從目的論的視角來看,經曆瞭什麼不會成為不幸或幸福的原因。人不是“變得”幸福,而是原本就“是”幸福的。
母親不是因為久病不愈而不幸;我的病好轉瞭,但我也沒有因為病好瞭就幸福;父親有多年的老年癡呆癥,但他也沒有因此而變得不幸,縱然與疾病的鬥爭對於他本人和傢人來說都是一種苦難。
說起來,不僅僅是在罹患疾病之時,活著本身就是痛苦的。所以不用以先苦後甜的道理來安慰自己,也不要把這痛苦僅僅當成痛苦,我們可以把它當成帶來幸福的精神食糧。
無論多麼痛苦的日子,在那些一不小心就會溜走的瞬間中,纔潛藏著真正的幸福。無論我們處在何種境地,這些微小的幸福纔是真正的幸福。
這正是母親在病床上教給我的道理。她生病之前,我曾教過她德語。有一次母親對我 接受幸福的勇氣:人生幸福的行動指南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剛看一部分,覺得很好,讓我內心更平靜瞭
評分融閤阿德勒心理學經典思想,一門改變自我的心理學,容易懂不雞湯,讓不幸福的人改變觀念,讓幸福的人瞭解何為幸福
評分感覺一般般的書吧,心靈雞湯
評分書看著還不錯,印刷也還好,書我還沒有看,希望是本好書,對我能有幫助。
評分本書實用性與啓發性較大,深度適中,值得一讀。
評分感覺一般般的書吧,心靈雞湯
評分圖書很不錯,很喜歡,很有可讀性,值得品味。
評分此用戶未填寫評價內容
評分好書值得一讀。
接受幸福的勇氣:人生幸福的行動指南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