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数字地形分析探索与实践

黄土高原数字地形分析探索与实践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汤国安,李发源,杨昕,熊礼阳 等 著
图书标签:
  • 黄土高原
  • 数字地形分析
  • 地形地貌
  • GIS
  • 遥感
  • 地质
  • 水土保持
  • 生态环境
  • 工程地质
  • 实践探索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430342
版次:1
商品编码:12167970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31
字数:563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黄土高原数字地形分析探索与实践》是南京师范大学虚拟地理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DEM课题组多年以来对黄土高原数字地形分析研究的成果总结。课题组通过多次野外实地考察与计算机模拟相结合、典型样区研究与整体研究相结合、微观分析与宏观分析相结合、理论研究与应用拓展相结合等一系列研究方法,提出了一系列有关基于DEM的黄土高原数字地形分析的新理论与新方法,取得了一批有影响的研究成果。
  《黄土高原数字地形分析探索与实践》以专题为线索组织内容,从DEM构建、尺度、地形信息图谱、地形特征要素提取、地形演化模拟等方面对已有成果做了较为全面的介绍。
  《黄土高原数字地形分析探索与实践》可供地理、地质、地貌、测绘、环保等专业的研究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阅读参考。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第1章 概论
1.1 黄土高原数字地形分析的方法体系
1.1.1 坡面地形因子分析
1.1.2 特征地形要素分析
1.3 面向对象的地形分析方法体系
1.2 黄土高原数字地形分析的研究内容
1.2.1 黄土高原DEM精细建模
1.2.2 黄土高原地形特征要素提取与分析
1.2.3 黄土高原地形信息图谱研究
1.2.4 基于DEM的黄土地貌发育机理研究
1.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第2章 研究样区与实验数据
2.1 黄土高原地貌基本特征
2.2 实验样区
2.3 模拟小流域
参考文献

第3章 黄土高原DEM构建及信息特征研究
3.1 特征嵌入式数字高程模型研究
3.1.1 引言
3.1.2 F-DEM的提出
3.1.3 特征地形的类对象表达
3.1.4 F-DEM数据结构与地形模拟效果
3.1.5 小结
3.2 格网DEM地形模拟的形态保真度研究
3.2.1 现有DEM地形模拟的失真现象
3.2.2 DEM地形模拟失真的直接原因
3.2.3 DEM地形模拟失真的根源
3.2.4 DEM地形形态保真度的基本概念
3.2.5 顾及地形形态保真的高保真DEM的构建
3.2.6 小结
3.3 梯田DEM快速构建方法研究
3.3.1 引言
3.3.2 梯田地形的基本特性
3.3.3 梯田DEM建模方法
3.3.4 小结
3.4 DEM点位地形信息强度及量化模型研究
3.4.1 引言
3.4.2 DEM地形信息强度概念的提出
3.4.3 DEM地形信息强度量化方案
3.4.4 DEM地形信息强度提取
3.4.5 结论与讨论
3.5 利用地形信息强度进行DEM地形简化研究
3.5.1 DEM点位地形信息强度
3.5.2 实验样区与实验数据
3.5.3 地形简化方案与过程
3.5.4 地形简化效果分析与评价
3.5.5 小结
3.6 地形描述因子的分类与整合研究
3.6.1 地形因子分类与整合的需求
3.6.2 地形因子分类整合原则
3.6.3 地形因子分类整合方案
3.6.4 小结
3.7 黄土丘陵沟壑区地形定量因子的关联性分析
3.7.1 BP神经网络实验方法
3.7.2 实验方法与结果
3.7.3 小结
3.8 SRTMDEM高程精度评价
3.8.1 引言
3.8.2 实验过程
3.8.3 小结
3.9 顾及坡面汇流特征的混合流向算法研究
3.9.1 黄土地貌二元地形结构
3.9.2 实验数据与方法
3.9.3 实验与结果分析
3.9.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4章 黄土高原数字地形分析的尺度问题研究
4.1 DEM及数字地形分析中尺度问题研究综述
4.1.1 尺度的概念与类型
4.1.2 DEM地形分析的尺度效应
4.1.3 研究方法与存在问题
4.1.4 研究重点与趋势
4.1.5 小结
4.2 不同分辨率DEM提取地面坡度的不确定性
4.2.1 引言
4.2.2 实验样区与信息源
4.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4.2.4 小结
4.3 基于赢方图匹配的地面坡谱尺度下推模型
4.3.1 研究基础
4.3.2 实验过程
4.3.3 模型评价
4.3.4 结论与讨论
4.4 DEM提取单位汇水面积的尺度效应及尺度转换
4.4.1 引言
4.4.2 单位汇水面积及其计算
4.4.3 实验样区及数据处理
4.4.4 尺度效应
4.4.5 尺度转换模型
4.4.6 尺度转换结果分析
4.4.7 小结
4.5 DEM分辨率对太阳辐射模拟的敏感性分析
4.5.1 实验样区与实验数据
4.5.2 实验方法
4.5.3 模拟结果分析
4.5.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5章 黄土高原地形特征要素提取与分析
5.1 基于地貌结构与汇水特征的黄土高原沟谷节点提取与分析
5.1.1 沟谷节点的概念模型及提取方法
5.1.2 实验过程与结果分析
5.1.3 小结
5.2 基于DEM的地形特征点提取及空间分异研究
5.2.1 地貌认知及空间剖分的山顶点提取
5.2.2 基于DEM的山地鞍部点分级提取方法研究
5.3 黄土地貌沟沿线的形成及类型划分
5.3.1 黄土地貌沟沿线研究综述
5.3.2 黄土地貌沟沿线类型划分
5.4 基于DEM的黄土地貌沟沿线提取研究
5.4.1 基于外行GVFSnake模型的黄土地貌沟沿线提取
5.4.2 基于DEM边缘检测的黄土地貌沟沿线自动提取算法研究
5.4.3 引入改进Snake模型的黄土地形沟沿线连接算法
5.5 黄土高原谷脊线展布特征及沟谷密度空间分异特征研究
5.5.1 地形谷脊线空间展布格局特征研究
5.5.2 黄土高原沟谷密度空间分异特征研究
5.6 基于DEM黄土高原正负地形研究
5.6.1 基于高分辨率DEM的黄土地貌正负地形自动分割技术研究
5.6.2 基于多方位DEM地形晕渲的黄土地貌正负地形提取
5.7 基于DEM的黄土高原坡面景观结构研究
5.7.1 研究基础
5.7.2 黄土高原坡面景观空间格局分析
5.7.3 小结
参考文献

第6章 黄土高原地形信息图谱研究
6.1 黄土高原地面坡谱研究
6.1.1 引言
6.1.2 坡谱的概念
6.1.3 实验样区与实验数据
6.1.4 坡谱的提取及其稳定的地域尺度
6.1.5 实验结果与讨论
6.1 _6小结
6.2 黄土高原坡谱稳定的临界面积及其空间分异
6.2.1 引言
6.2.2 坡谱稳定临界面积的提取方法
6.2.3 结果分析
6.2.4 小结
6.3 坡谱信息熵尺度效应及空间分异
6.3.1 坡谱信息熵的概念
6.3.2 实验数据及方法
6.3.3 实验结果及讨论
6.3.4 小结
6.4 基于DEM提取坡谱信息的不确定性
6.4.1 坡谱不确定性的过程分布
6.4.2 影响坡谱不确定性的关键因素
6.4.3 小结
6.5 基于DEM流域边界剖面谱研究
6.5.1 引言
6.5.2 实验区域
6.5.3 基于DEM的流域边界谱提取方法
6.5.4 流域边界剖面线的特征
6.5.5 流域边界谱
6.5.6 小结
6.6 基于DEM的地形纹理特征研究
6.6.1 引言
6.6.2 实验样区
6.6.3 基于DEM的灰度共生矩阵
6.6.4 地形纹理特征量化
6.6.5 小结
6.7 基于语义和剖面特征匹配的地表粗糙度模型评价
6.7.1 问题的提出
6.7.2 原理与算法
6.7.3 实验
6.7.4 小结
参考文献
……

第7章 黄土高原地形演化模拟与空间分异格局

前言/序言

  我国的黄土高原被誉为全球最具有地学研究价值的独特地理区域之一。它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华夏文明的发祥地。它以连续分布的巨厚黄土地层、典型的黄土地貌、严重的水土流失、独特的自然地理景观和光辉灿烂的文化历史而闻名于世界。对黄土的研究也是当代地理学研究的热点之一。一个多世纪以来,各国学者在黄土成因、黄土高原古地理环境、黄土微观物质特性、黄土土壤学特征与土壤侵蚀特征等方面的研究都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凸显了在世界地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黄土地貌是经过200余万年黄土搬运和堆积,在风力和水力交互作用下,在承袭下伏岩层的古地貌基础之上,按特有的发育模式形成了当今复杂多样且有序分异的地貌形态组合。由于第四纪以来黄土高原新构造运动总体表现为内部大面积整体、间歇性抬升,而其四周的坳陷或地堑则在不断下沉,更由于黄土物质及降雨侵蚀力在南北向的有序分异,以致黄土地貌呈现明显的空间分异。黄土高原地貌形态空间格局的研究对于揭示物质、能量在塑造地面形态中的作用,揭示黄土地貌的形成与土壤侵蚀的内在机理,指导黄土高原生态修复与区域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们对黄土地貌的研究进行了长期探索。从构造,侵蚀、形态特征等不同的角度在定性或半定量层次探讨了黄土地貌的分类与分区;根据综合成因分类和形态分类的原则,完善了黄土地貌的分类系统,编制了多种比例尺尺度的黄土高原地貌类型图,明确了黄土地貌发育的基本模式,从定性的角度,分析了黄土地貌的组合特征及区域分布规律,提出了黄土地貌定量研究的基本方法,建立了划分流域地貌系统发育阶段的理论模型,对流域侵蚀强度随流域地貌演化而变化的规律展开了详细的剖析。
  以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为主要标志的现代空间信息技术的发展,为黄土高原的研究揭开了崭新的一页。特别是近年来不同空间尺度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源的建立与数字地形分析应用中技术方法的不断完善与提高,为开展黄土高原数字地形分析,深入揭示黄土地貌的空间分异规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DEM概念于1958年由Miller首次提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DEM的诸多基础理论问题包括DEM数据模型构建、数字地形分析的方法、数字地形分析的精度与尺度问题等,均得到了深入研究,基于DEM的数字地形分析理论与技术方法正逐步走向成熟。
  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基于DEM的黄土高原数字地形分析工作,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致力于基于DEM的黄土沟沿线、黄土沟头等方面的研究。21世纪以来,研究团队进一步凝聚了来自全国从事数字地形分析的研究力量,在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国家863项目的支持下,在数字地形模型构建与不确定性分析、特别是黄土高原数字地形分析的理论与方法上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凝练了地形因子提取、特征要素提取、地形统计分析及地学模型分析四类主要的数字地形分析方法。在复杂黄土地貌条件下高保真DEM的构建、黄土特征地形要素高精度提取与不确定性、基于地形信息图谱的黄土地貌分析等方面进行了重要的探索,取得了重要的研究结果。
  然而,由于DEM本质上是不同采样方式的离散点记录地面海拔高程表示的数据集合,所反映的地貌特征也仅仅是地面形态及其空间变化。能否基于DEM数据,通过创新的数字地形分析方法,研究黄土地貌成因机理特征及深层次的地貌学科学问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特别是,现有的数字地形分析方法,大多为基于栅格分析窗口的计算法。如何突破这种“近视眼”分析法,真正实现面向区域尺度的宏观黄土地貌的分析,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难点问题。为解决以上问题,2009年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基于DEM的黄土高原地貌形态空间格局研究》支持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黄土地貌核心地形因子体系、坡谱分析法、地形特征点簇分析法、地形纹理分析法、坡面景观分析法、面积高程积分分析法、地貌继承性分析法等全新的黄土地貌数字地形分析方法。在一个全新的视野下揭示了黄土地貌的空间格局及成因机理特征。
  本书通过对已发表的主要研究论文的系统整理,以期对近年来上述研究工作做较全面的总结。全书的编撰工作由汤国安、李发源、杨昕、熊礼阳完成,其中各章的编撰工作人员如下,第一章:汤国安、李发源;第二章:李发源、杨听;第三章:王春、董有福、张婷、詹蕾、赵卫东、祝士杰、江岭、熊礼阳;第四章:汤国安、杨昕;第五章:汤国安、李发源、王春、张维、陶旸、刘凯;第六章:李发源、朱红春、罗明良、熊礼阳、周毅、宋效东、晏实江、张磊;第七章:袁宝印、熊礼阳、曹敏、王春、祝士杰。
  本书的完成特别感谢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袁宝印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陆中臣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周成虎研究员、西北大学杨勤科教授和李昭淑教授、奥地利萨尔茨堡大学JosefStrobl教授、陕西师范大学甘枝茂教授、长江水利委员会张平仓研究员,他们给予研究团队诸多具体的指导与帮助。本书还得到了黄河中上游管理局、绥德水土保持试验站、西峰水土保持试验站等单位的大力支持,使我们的野外工作得以顺利开展。南京师范大学虚拟地理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闾国年教授、谢志仁教授、黄家柱教授、刘学军教授、韦玉春教授、龙毅教授都给予了诸多帮助,在此一并致谢。
远古的回响:深海微生物的生命奥秘与生态功能 图书简介 本书深入探索了地球上最神秘、最广袤的生态系统——深海,聚焦于生活在极端环境下的微生物群落。深海,一个被永恒黑暗、高压、低温和有限能量所统治的世界,却孕育着地球上数量最为庞大的生命形式。这些微生物,作为深海生态系统的基石,其生存策略、代谢途径以及对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贡献,构成了当前生命科学研究的前沿领域。 第一部分:深海环境的极端性与微生物的适应机制 第一章:深海的物理与化学特征 本章详细剖析了深海环境的独特之处,包括水深超过200米后的光照缺失、水体压力随深度急剧增加的物理特性,以及溶解氧、盐度、温度的垂直分布梯度。特别阐述了热液喷口和冷泉等特殊生境的化学梯度,如硫化物、甲烷和氢气的富集,这些化学物质是深海微生物能量的直接来源。理解这些极端条件是探讨微生物生命活动的前提。 第二章:极端微生物的生理学与代谢策略 深入介绍适应深海环境的微生物分类,包括细菌、古菌和真核微生物。重点阐述了深海微生物为应对高压环境而发展出的独特生理机制,例如细胞膜脂质组的调整以维持流体性,以及特殊的蛋白质折叠和修复系统来抵抗压力导致的结构变性。 代谢方面,本书详述了深海微生物的化能自养(Chemoautotrophy)途径。与依赖光合作用的海洋表层生物不同,深海微生物主要依靠氧化无机硫化物、甲烷、铁或氢气来固定二氧化碳,完成初级生产。详细解析了“硫循环微生物”和“甲烷氧化菌”在不同深海生态系统中的关键作用及其酶促反应机理。此外,也探讨了适应极端寡营养(Oligotrophic)环境的微生物的低能耗生存策略。 第二章 核心内容延展:生物合成与生物修复潜力 鉴于深海环境的极端性,其微生物产生了许多独特的生物活性物质,这些物质在应对压力、极端温度和毒性物质方面表现出优异的性能。本书系统梳理了从深海微生物中分离出的新型酶类(如耐高压蛋白酶、低温脂肪酶)和次级代谢产物,探讨了它们在生物技术、工业催化以及药物研发(如抗生素和抗肿瘤药物)方面的潜在应用价值。 第二部分:深海微生物的生态角色与全球影响 第三章:热液喷口与冷泉生态系统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 热液喷口和冷泉是深海生物多样性的热点区域,其能量输入完全依赖于地球内部的化学能。本章聚焦于这些化能生态系统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和相互作用。在热液喷口附近,硫氧化菌与依赖硫的共生体(如管虫、贻贝)形成了复杂的食物网。冷泉生态系统则以甲烷氧化菌为主导,探讨了微生物如何通过甲烷封存或转化,有效减缓温室气体向水体和大气中的释放。 第四章:微生物介导的深海碳、氮和硫循环 深海是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重要“汇”。本书将深海微生物置于全球尺度下进行考量。详细阐述了微生物在“生物泵”(Biological Pump)中的角色:浮游生物死亡后沉降,微生物如何通过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将碳返回到中深层水体,这直接影响了海洋碳的长期储存。 在氮循环方面,探讨了深海中的“异养反硝化作用”(Anaerobic Oxidation of Ammonium, AOM)和“深海硝酸盐还原”过程,这些过程是深海溶解氧消耗和营养盐平衡的关键驱动力。硫循环的微生物活动,特别是在缺氧沉积物中,对硫化物毒性物质的解毒和硫酸盐还原过程,对沉积物化学环境的维持至关重要。 第五章:深海微生物与地球气候系统的反馈机制 深海微生物活动并非被动的,它们积极地参与和反馈于地球气候系统。本书探讨了深海甲烷水合物的微生物解聚风险与微生物甲烷氧化速率之间的关系。同时,评估了由于人类活动(如深海采矿、海洋酸化)对深海微生物群落的扰动,可能如何改变其生物地球化学功能,进而对海洋溶解二氧化碳的能力造成长期影响。 第三部分:研究方法与未来展望 第六章:深海微生物学前沿研究技术 本章系统介绍当前用于研究深海微生物的核心技术: 1. 原位采样与培养: 介绍深海高压采样器(如“希尔伯格”装置)和高压培养系统(Piezophiles Incubators)的原理与应用。 2. 宏基因组学与宏转录组学: 阐述如何利用新一代测序技术,解析深海环境中“不可培养”微生物的基因潜力、代谢途径和环境响应。 3. 稳定同位素探针技术: 解释如何通过13C或15N标记技术,实时追踪特定微生物群落在深海化学物质转化中的功能活性。 第七章:挑战与未来研究方向 深海微生物研究面临巨大的技术和理论挑战,包括样本的污染控制、高压培养的难度、以及如何将实验室数据外推到广阔的深海环境。本书展望了未来十年深海微生物学的关键方向,如深海微生物与上层海洋生物的跨界互作研究、深海微生物在地球早期生命演化中的作用,以及如何利用这些极端生命体为可持续发展提供绿色技术方案。 结语:深海生命的普适性与地球生物圈的边界 本书旨在为读者构建一个完整、深入的深海微生物生命图景,强调这些在极端环境中生存的微小生命体,对于理解地球生命力的韧性、维护全球生态平衡乃至探索地外生命的可能性,都具有不可替代的科学价值。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议题的读者,我一直对黄土高原的生态恢复和治理工作抱有浓厚的兴趣。偶然的机会,我得知了《黄土高原数字地形分析探索与实践》这本书,抱着试一试的心态购买阅读。读完之后,我不得不说,这本书的内容远超我的预期,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是一部深刻理解黄土高原自然地理特征的指南。书中对地形起伏、水系网络、土壤侵蚀等宏观和微观地貌要素的数字化分析,让我以全新的视角审视了黄土高原的脆弱性以及孕育生命的韧性。 作者通过大量的图表和数据,生动地展现了黄土高原复杂多变的地形如何影响着降雨径流的形成、泥沙的搬离以及植被的分布。我特别被书中关于“流域水文模拟”的部分所吸引,作者详细介绍了如何利用DEM数据构建水文模型,预测洪水演进过程,这对于理解和应对黄土高原地区特有的暴雨洪水灾害至关重要。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不仅聚焦于地形分析的技术本身,更将其与黄土高原的实际问题紧密结合,例如,如何利用地形分析结果来优化梯田的布局,以最大程度地减少水土流失,提高土壤涵养能力。这种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让我深刻体会到数字地形分析在推动黄土高原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重要作用。

评分

我是一名有着一定GIS基础的在校学生,最近在撰写关于黄土高原区域地质灾害研究的毕业论文。在文献检索的过程中,我偶然发现了《黄土高原数字地形分析探索与实践》这本书,毫不犹豫地将其作为重点参考。这本书可以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它深入浅出地阐述了数字地形分析在黄土高原区域的应用,为我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宝贵的实践指导。 书中关于DEM数据预处理、质量评估以及各种地形参数提取的详细步骤和技术细节,都为我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特别是关于“地质灾害敏感性评价”的章节,作者详细介绍了如何将DEM衍生的地形因子(如坡度、坡向、地形湿度指数、地形起伏度等)与地质灾害的空间分布相结合,构建评价模型。这对我研究滑坡、崩塌等灾害的分布规律和预测具有极大的启发意义。书中提到的多种DEM数据源的优劣分析,以及不同处理软件的操作技巧,也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让我对数据选择和处理有了更严谨的认识。此外,书中对黄土高原典型地质灾害案例的分析,更是将抽象的技术应用落到了实处,让我能够更清晰地理解数字地形分析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

评分

我最近入手了一本名叫《黄土高原数字地形分析探索与实践》的书,虽然我是一名对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感技术稍有了解的普通读者,但这本书的封面和标题瞬间就吸引了我。黄土高原,这个充满历史与地理信息的地方,再加上“数字地形分析”这样听起来充满科技感和探索意味的词汇,让我对它充满了好奇。翻开书页,我惊喜地发现,作者并没有使用过于艰涩难懂的学术语言,而是用一种非常平实的叙述方式,循序渐进地引导读者进入黄土高原数字地形的奥秘。 书中对于数字高程模型(DEM)的生成、处理和应用给出了非常详尽的解释,让我这个初学者也能迅速理解其原理。我尤其喜欢作者关于“地貌提取”部分的讲解,通过案例分析,我看到了如何利用DEM数据识别出黄土高原独特的沟壑、梁峁等微地貌,并对它们的形成机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此外,书中关于地形参数(如坡度、坡向、曲率等)的计算和解读,也为我打开了新的视角,让我明白这些看似简单的数值背后,蕴含着关于地表形态演变和水文过程的丰富信息。作者在书中穿插的实际案例,更是让抽象的概念变得鲜活起来,例如,他如何利用地形分析来评估水土流失的风险,或者如何规划适宜的农业种植区域。这些实践性的应用,让我看到了数字地形分析在解决实际地理问题上的巨大潜力,也让我对未来的学习方向有了更清晰的规划。

评分

我一直对历史地理学领域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关注古代文明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当我在书店偶然翻阅到《黄土高原数字地形分析探索与实践》这本书时,内心涌起一股莫名的激动。黄土高原,这片承载着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土地,其独特的地理环境无疑塑造了古代先民的生存方式和文化发展。这本书用现代数字技术,为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审视这片古老的土地。 书中关于古代聚落选址、交通线路的分析,让我看到了数字地形分析如何能够“穿越”时空,去推测古代人类的活动痕迹。作者通过对地形坡度、水系分布、微地貌特征的分析,来解释古代城池为何会选择在特定的位置,以及古老的驿道为何会沿着怎样的路线蜿蜒。这种“考古式”的地形分析,让我对黄土高原上那些被历史尘埃掩埋的秘密充满了好奇。书中关于“人文景观与地形的相互作用”的探讨,更是让我醍醐灌顶,它不仅仅是研究自然地形,更是将人文因素纳入考量,去理解地形是如何影响了人类社会的经济、文化乃至军事战略。这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地理环境并非是静止的背景,而是与人类活动相互塑造、共同演进的动态过程。

评分

我是一名热爱自然风光和地理探索的旅行爱好者,每次出发前都会做大量的功课,了解目的地的地理环境。当我在网上看到《黄土高原数字地形分析探索与实践》这本书时,立刻被它吸引住了。黄土高原在我心中一直是一个神秘而壮丽的地方,而这本书则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其内在地理奥秘的大门。虽然我不是专业人士,但书中精美的插图和清晰的讲解,让我仿佛置身于黄土高原的沟沟壑壑之中,亲手触摸那古老的黄土。 书中对于不同类型地貌的描述,比如那些被岁月侵蚀出的“千沟万壑”,以及隐藏在表象之下的“地下暗河”的可能性,都让我对这片土地的形成和演变产生了无比的敬畏。作者运用数字地形分析的方法,将这些抽象的地貌特征量化,例如通过分析坡度来推断滑坡的潜在风险,通过分析水系网络来理解河流的演变规律。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地貌景观的视觉化表达”的章节,书中展示了如何利用DEM数据生成逼真的三维地形模型,这让我能更直观地感受黄土高原的地形起伏和壮丽景色。这本书让我不仅仅是“看”黄土高原,更是“读懂”黄土高原,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与这片土地进行一次深度对话,让我对未来的旅行充满了更丰富的期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