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联生活周刊(2017年第37期)

三联生活周刊(2017年第37期)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三联生活周刊编辑部 编
图书标签:
  • 期刊
  • 时事
  • 文化
  • 社会
  • 观点
  • 评论
  • 三联生活周刊
  • 2017年
  • 杂志
  • 深度阅读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ISBN:9771005360000
版次:1
商品编码:12169669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9-01
用纸:涂布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南京南站猥亵事件发生后,当我们试图深入讨论儿童性侵议题时,首先发现的一个巨大难题是:当我们在讨论儿童性侵时,我们究竟在讨论什么?
事实上,在中国当前的法律体系里,并没有针对儿童性侵的专门罪名。在司法领域,性侵儿童涉及的罪名分为“猥亵儿童”和“强奸”两种。普遍存在的批评是:这种划分方式并不能全面覆盖儿童可能遭遇的性侵害。例如,强奸罪的犯罪对象仅为女性,并不包括在儿童性侵行为中也会受到伤害的男性儿童。
而在公众讨论中,儿童性侵的概念则更为模糊。南京南站事件展现了一幅图景:在儿童性侵的议题上,从司法到公众,我们全方位地缺乏基本共识。于是,在儿童性安全遭受威胁时,不能容忍与习以为常,皆以成人个人的道德、知识为尺度,并未将儿童利益放于中心位置。
进一步的,我们为何缺乏共识?其根本原因或在于:我们尚未能够直面儿童性侵的事实真相。

内页插图

目录

封面故事
打破沉默,正视真相
向儿童性侵说“不”
34 儿童性侵,海面下的冰山
46 受伤害者的隐秘联盟
52 儿童性侵:从忽视到保护
62 一次救助的复杂结果
68 “美国模式”:一个国家的动员
80 当我们谈论儿童与性时,我们在谈什么

社会
88 热点:加拉帕戈斯群岛被扣的中国渔船
92 热点:人脸识别与主流应用,准备好了吗?
96 热点:摇滚的“新晋网红”:黑豹乐队30年
106 调查:北京小区内围栏之争:阶层差异的困境

经济
86 市场分析:集体土地试建租赁住房

文化
112 文化:为什么“嘻哈”会这么火?
122 电影:《二十二》:深情凝视还是直面历史?
126 电影:《猩球崛起3:终极之战》:恺撒的zui后一役
130 电影:超级巨猩如何养成?
134 话题:死于独特
136 收藏:第yi代旅美画家朱沅芷在纽约
138 时尚:格子,格子,还是格子
142 新知:天才与疯子
154 思想:向原始人学习
156 书评:遇见巴迪欧:从爱的哲学而来

专栏
18 邢海洋:ICO,通缩货币与实体经济悖论
148 苗千:宇宙是否经过“微调”
152 张斌:运动国度的年轻态与健康度
153 宋晓军:关岛只是个“幌子”?
158 朱德庸:大家都有病

环球要刊速览
读者来信
天下
理财与消费
好消息·坏消息
声音
生活圆桌
好东西
个人问题

精彩书摘

  《儿童性侵,海面下的冰山》
  李梓琨则接触过一个现实版《熔炉》的案例,时间大约在2014年左右。当时一名上海志愿者在云南某山区小学支教,在和孩子们建立信任关系后,这名志愿者通过一名小女孩的描述发现,校长和几名男老师长期在性侵这个女孩和班上另外十来个女孩。这个志愿者当时就报了警,但事情却并没有得到公开的审理或解决,而是不了了之了。这名志愿者回到上海后,找到一个国外的机构,又辗转联系到李梓琨,希望寻求帮助,但除了询问是否报警,作为一个规模很小的公益组织,李梓琨给不出什么救助方案,甚至因为志愿者已经离开当地,她也不知道那些女孩现在怎么样了,那所学校的校长和老师是否还在残害儿童。
  《受伤害者的隐秘联盟》
  我今年26岁了,在外人眼里非常顺风顺水,一路都是好学生,一路顺利升学,一路顺利地从重庆老家来到北京,有一份还不错的工作。如果从表象上看,我应该是一个没有任何受害特征的女生,甚至还谈过几次正常的恋爱。我的那些朋友们也是,有当老师的,有在电视台做编导的,有做翻译的,有做普通白领的。
  我已经足够幸运,知道自己不孤单,但这并不是一个真正的联盟,总不能定期开个互助会讨论会什么的吧。我真正获得谈论性侵这件事的能力,几乎是在工作好几年后才具有的。我在大学时就从理论上毫不动摇地确证了,在对等的爱的前提下,性是一件美好的事情;而性侵儿童是一种确凿无疑的违法行为甚至刑事犯罪,受害者无辜,污名化者可鄙,身体贞操观不值一驳。
  《儿童性侵:从忽视到保护》
  龙迪的判断则依赖于自己的工作经验。1994年到2000年期间,龙迪在《中国青年报》旗下做青春热线督导,并为青年杂志撰写青春期性教育专栏。众多的热线电话和读者来信中,有相当比例的求助是这样的:“我被老师(家人或者陌生人)糟蹋了,有人在跟我做那样的事儿。应该怎么办?”在电话的另一头,求助者小心翼翼地吐出每一个字,接电话的热线咨询员能够觉察到电话线那头的胆怯和勇气,但没有一个人提到“性侵犯”三个字。
  这是可以理解的。上世纪90年代的中国,成年人对性是讳莫如深的。当时,性医学门诊刚建立起来时,曾有人想在刚建立起来的性医学门诊前拍个影像纪录,本来满满的等待就诊的人一下子全跑光了。1993年,中国第yi家性用品店在北京开业时,据说zui初来买东西的人大多都是立领、口罩、大墨镜的打扮,而开店人也不得不承受类似“淫店”“流氓”的责骂。成人尚且“谈性色变”,更何况是儿童。
  《为什么“嘻哈”会这么火?》
  在嘻哈音乐中,方言促生了地域、文化上的冲突和音乐风格的划分。之所以四川成为新锐的说唱地带,除了那里的文化特质外,方言也成为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四川方言与所谓“川普”的发音都模糊了普通话中四个声调的限制,在这里,人们常常拖着尾音讲话、聊天、谈情甚至与人争执,清口的调子,让它形成了天然的音乐韵脚。而自从重庆成为直辖市后,这个城市有了一种接近于北京的“中心市侩文化”,它所聚拢的文化生态与越来越国际化的成都圈子形成了强烈反差,在两种文化背景下,促生出发音相似而声音不同的嘻哈音乐。在成都,马思唯的CDC凭借着几首制作精良的“陷阱”作品备受西方世界的关注;而重庆的Gai所专注的本土音乐创作,也勾勒出一个典型的码头文化生成的说唱江湖。
  ……

《三联生活周刊》(2017年第37期) 封面故事: 《消费主义的陷阱:我们为何停不下来》 在物质极大丰富、信息爆炸的时代,消费主义如影随形,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无处不在的广告轰炸,到社交媒体上精心营造的“完美生活”,再到各类促销活动和新款产品的不断迭代,我们仿佛置身于一个永不满足的消费迷宫。本期《三联生活周刊》深入剖析消费主义的运作机制,探寻其背后隐藏的心理驱动和社会因素。 我们试图解答: 消费主义是如何悄然改变我们的价值观的? 当“拥有”成为衡量幸福的标准,当名牌、豪宅、名车成为人生赢家的象征,我们是否在不知不觉中迷失了真正的自我? 是什么让我们成为“购物狂”? 从“悦己型消费”、“补偿型消费”到“攀比型消费”,心理学家将揭示诱发我们冲动购物的深层心理根源。我们为何对折扣无法抗拒?为何对新款产品趋之若鹜? 社交媒体在消费主义的传播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网红经济”、“晒单文化”如何塑造了新的消费潮流,让“种草”与“拔草”成为一种生活常态? 我们如何才能摆脱消费主义的束缚,实现理性消费? 文章将提供一些实用的建议,帮助读者重新审视自己的消费观念,区分“需要”与“想要”,学会享受非物质带来的满足感,找回生活的真正意义。 消费主义对社会和环境造成了哪些深远影响? 从资源枯竭到环境污染,从贫富差距加剧到过度负债,我们审视消费主义的另一面,呼唤可持续的生活方式。 本期封面故事力邀社会学家、心理学家、经济学家以及关注消费文化的研究者,从多角度、多层次地解读消费主义这一复杂议题,旨在引发读者对自身消费行为的深刻反思,并提供一条通往更理性、更健康生活方式的路径。 专题报道: 《变革中的科技巨头:谁主沉浮?》 2017年,全球科技行业风起云涌,巨头们的每一次战略调整、每一次新品发布,都牵动着整个行业的神经。本专题将聚焦几家在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科技巨头,深入分析它们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及它们为应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所采取的策略。 我们将关注: 人工智能的竞赛: 从语音助手到自动驾驶,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正在重塑科技巨头的格局。谁在AI领域占据先机?它们如何将AI技术融入现有产品和服务? 云计算的未来: 云计算已成为科技巨头们争夺的焦点。AWS、Azure、Google Cloud等巨头之间的竞争态势如何?它们如何通过云计算拓展业务版图? 硬件与软件的融合: 智能手机市场饱和,但新的硬件形态(如AR/VR设备、智能家居)正在兴起。科技巨头们如何平衡硬件与软件的协同发展? 数据隐私与安全: 随着数据量的激增,用户隐私和数据安全问题日益突出。科技巨头们在数据保护方面面临怎样的压力?它们又将如何应对? 新商业模式的探索: 除了传统的广告和硬件销售,科技巨头们还在积极探索新的商业模式,如订阅服务、内容付费、生态系统构建等。这些新模式的成效如何? 本专题将通过对科技巨头们战略布局、技术创新、市场表现的深度解读,描绘出2017年全球科技行业的发展图景,并对未来的科技趋势做出前瞻性的预测。 深度观察: 《城市更新的“双刃剑”:拆迁与保留的博弈》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许多老城区面临着改造与更新的挑战。如何在保护历史文脉、保留城市记忆的同时,提升城市功能、改善居民生活,成为了一个棘手的问题。本期深度观察将聚焦城市更新过程中“拆迁”与“保留”之间的矛盾与平衡。 我们将探讨: 城市更新的驱动力: 经济发展、基础设施改善、房地产开发等因素如何推动城市更新? 拆迁带来的阵痛: 居民的迁徙、社区的瓦解、历史建筑的消失,拆迁往往伴随着社会和文化层面的巨大代价。 如何实现“留改”并存: 成功的城市更新案例是如何在拆迁与保留之间找到平衡点的?哪些模式更值得借鉴? 历史建筑的保护困境: 在高昂的开发成本面前,历史建筑的保护面临哪些现实挑战?如何赋予历史建筑新的生命力? 居民参与的重要性: 城市更新是否应该以居民的意愿为核心?如何建立有效的沟通与协商机制? 本期观察将呈现多个城市更新的典型案例,采访规划师、建筑师、历史学家、社会学者以及面临拆迁的居民,力求呈现城市更新背后复杂而真实的图景,并思考如何让城市在发展中更好地承载历史与人文。 此外,本期《三联生活周刊》还将包含: 社会万象: 关注社会热点事件,剖析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 文化视点: 评论最新文化现象,解读艺术、电影、书籍等领域的发展动态。 生活方式: 分享实用生活技巧,探索健康、环保、有品位的生活态度。 人物专访: 采访各界杰出人士,展现他们的思想与人生故事。 环球扫描: 关注国际时事,提供来自世界各地的独特视角。 《三联生活周刊》(2017年第37期)旨在以深刻的洞察力、敏锐的触角和独立的思考,为读者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和启发,共同探索这个时代正在发生的变革与挑战。

用户评价

评分

有一篇文章写到人工智能的发展,让我感到既兴奋又有些许不安。兴奋的是,科技的进步无疑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巨大的便利,很多过去不敢想象的事情,现在都变成了现实。但是,随之而来的,是关于就业、关于隐私、关于人类自身价值的种种疑问。文章深入浅出地探讨了这些问题,采访了不同领域的专家,也记录了一些普通人的看法。我尤其欣赏它没有回避争议,而是将各种声音都呈现出来,让读者自己去判断。这是一种负责任的态度,也是一种成熟的表现。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很多媒体往往只选择一种声音,或者只放大最极端的观点,以吸引眼球。而《三联生活周刊》却始终保持着一种冷静和客观,它提供的是一个讨论的平台,而不是一个宣传的阵地。读完这篇文章,我对自己所处的世界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对未来的发展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评分

这期杂志中的一个文化评论,真是说到我心坎里去了。文章探讨的是当下社会中存在的某种“焦虑感”,这种焦虑感不是由某个具体事件引发的,而是弥漫在空气中,影响着每个人的生活。作者分析了这种焦虑感的来源,比如竞争压力、信息过载、社会认同的缺失等等,并提出了一些应对的方法,不是那种空洞的鸡汤,而是切实可行、充满智慧的建议。我常常会感到一种莫名的烦躁,总觉得生活不够完美,总想追求更多,但又不知道自己到底在追求什么。这篇文章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内心的迷茫,也给了我一些方向。它让我意识到,焦虑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被焦虑所控制,失去自我。学会与焦虑共处,甚至从中汲取力量,这是一种宝贵的成长。

评分

这期杂志中有一篇关于社会现象的分析,我读得格外认真。它不是那种耸人听闻的标题党,而是冷静地剖析了当下社会中存在的一些普遍问题,并试图找到问题的根源。文章的论述条理清晰,逻辑严谨,引用了大量的研究数据和专家观点,让人信服。我尤其欣赏它敢于触碰那些敏感的话题,并能以一种相对中立的态度进行探讨。在信息泛滥的时代,很多观点都被极端化,很难听到理性、客观的声音。而这篇报道,就像一股清流,让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社会,也更能认清问题的本质。读完之后,我感到自己的视野得到了拓展,对一些社会现象的看法也更加成熟。

评分

刚翻开这本杂志,就被封面那一抹鲜活的色彩吸引住了。不是那种张扬的炫耀,而是沉静中带着力量的质感,仿佛里面蕴藏着一个故事,或者一段旅程。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这期杂志究竟会带我走进怎样的世界。说实话,现在生活节奏太快,很多时候我们都像是在信息洪流中随波逐流,很少有机会停下来,去深入了解一个议题,去感受一个人的故事。而《三联生活周刊》,总能在我感觉有些浮躁的时候,递过来一本让我能够安心阅读、静心思考的读物。它不像那些八卦杂志,追逐短暂的猎奇,也不像一些纯粹的学术刊物,过于高冷遥远。它恰到好处地介于两者之间,既有深度,又有温度,总能触碰到我内心深处那些柔软或者思考的角落。我尤其喜欢它那种不动声色的叙事方式,不会上来就给你一个结论,而是娓娓道来,让你自己去体会,去发现。这种“留白”的空间,恰恰给了读者最大的想象余地和思考空间,也让我感觉自己是杂志的共同创造者,而不是被动接受信息。

评分

读到其中一篇关于城市变迁的文章,我深有感触。文章没有使用那种宏大叙事的口吻,去描绘一个时代的辉煌或者没落,而是聚焦于一些个体的经历,一些细微的场景。比如,它写到了老街区里一家已经传承了几代人的小店,在城市扩张的浪潮中,如何艰难地维持着原有的生活方式;又比如,它描绘了新移民在陌生的城市里,如何一点点建立自己的社交网络,寻找归属感。这些细节,真实得仿佛就发生在我身边。我常常觉得,我们现在所处的这个时代,变化太快了,快到我们还没来得及好好告别过去,新的东西就已经扑面而来。很多熟悉的风景、熟悉的面孔,都可能在不经意间就消失了。而这篇报道,就像一个温柔的提醒,让我们慢下来,去看看那些正在被遗忘或者正在改变的事物,去思考这些变化对个体生活意味着什么。它不是要我们抵制进步,也不是要我们沉溺于怀旧,而是让我们以一种更审慎、更有人文关怀的态度,去面对时代的洪流。

评分

关于生活方式的探讨,这期杂志也有我非常喜欢的内容。它没有像很多生活类杂志那样,只是简单地罗列一些时尚单品或者美食推荐,而是深入到了“生活”的本质,探讨了我们应该如何更好地生活。文章触及到了工作与生活的平衡,人际关系的经营,以及如何寻找内心的平静。它鼓励我们去关注生活中的小确幸,去发现那些被忽略的美好。我常常觉得,我们好像一直在追求“更好”的生活,但有时候却忽略了当下拥有的。这篇文章,就像一次温柔的提醒,让我们慢下来,去感受生活本身,去珍惜身边的人和事。它不是要我们放弃进步,而是让我们在追求物质富足的同时,也关注精神的丰盈。

评分

我一直很喜欢《三联生活周刊》在人物报道方面的深度和广度。这期杂志中,有一篇关于某位艺术家的专访,让我受益匪浅。作者并没有急于去评判艺术家的成就,而是通过大量的访谈,深入挖掘了艺术家创作背后的故事,包括他的成长经历、他的艺术理念、他的困惑与坚持。文章的语言朴实而富有感染力,让我仿佛亲眼目睹了艺术家的创作过程,感受到了他对艺术的热爱和执着。这种深度的人物报道,不仅让我们了解了一个个体,更让我们窥见了艺术背后的人生哲学,以及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所需要的勇气和毅力。

评分

里面关于环保议题的探讨,真是让我眼前一亮。在很多人都把环保当作一个遥远的概念,或者仅仅是口号的时候,这篇报道深入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讲述了普通人如何通过改变生活习惯,为环保贡献力量。它采访了一些环保达人,分享了他们的经验和心得,同时也揭示了一些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容易忽视的环保问题。比如,它提到了塑料垃圾的危害,以及我们如何通过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来改变现状。这种接地气的报道方式,让我觉得环保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宏大目标,而是可以从身边小事做起的。我一直知道环保的重要性,但有时候会觉得自己的力量太渺小,改变不了什么。而这篇文章,给了我很大的鼓励,让我觉得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改变的一份子。

评分

我一直对历史很感兴趣,而这期杂志中有一篇关于某个历史事件的深度报道,让我印象深刻。它没有停留在史书上的枯燥记载,而是通过一些鲜为人知的细节,一些当事人的回忆,将那个时代的人物和事件还原得栩栩如生。我仿佛穿越时空,置身其中,感受到了那个年代的氛围,体会到了那些人物的喜怒哀乐。这种叙事方式,比单纯的知识灌输更能打动人。它让我们看到,历史不仅仅是冰冷的数据和事件,更是由无数鲜活的个体组成的,他们的选择,他们的命运,都与我们息息相关。读完这篇文章,我对那个历史事件有了全新的认识,也对历史的复杂性和人性的多面性有了更深的理解。

评分

不得不说,《三联生活周刊》在选题上总是那么有前瞻性,而且挖掘的角度也非常独特。这期杂志中,有一篇关于未来趋势的报道,让我眼前一亮。它没有过多地去描绘科幻般的未来场景,而是从当下的一些社会现象出发,去预测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以及这些变化可能对我们生活带来的影响。文章的分析非常到位,充满了智慧和洞察力。我常常觉得,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变化的速度太快了,很容易感到迷失。而这篇报道,就像一盏指路明灯,让我们能够更清晰地认识未来,并为之做好准备。它不是要我们恐慌,而是要我们以一种更积极、更开放的心态,去拥抱变化。

评分

。。。。。。。。。。

评分

这个杂志好,真心不错!

评分

三联杂志,一如既往的好

评分

书不错,性价比很高,以后还会买~

评分

关注生活。

评分

这个杂志好,真心不错!

评分

是啊他乡异国的事……在这里你在看了两条微博帮她拿来和你们

评分

。。。。。。。。。。

评分

好周刊,专题有视野,有深度,有力道。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