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大革命是法蘭西民族曆史上具有象徵意義的事件。革命者寄希望於節日發明一些交流手段,傳遞給所有法國人一些感受和一些統一、共同的情感。
《革命節日》一書被視為法國大革命的文化史研究的開山之作。與傳統史學研究不同,奧祖夫從文化史和人類學的角度研究法國大革命期間的節日,把文化因素納入瞭大革命集體行動的分析。該書透視瞭大革命時期的政治文化,既剖析瞭革命節日與傳統的聯係與不同,又揭示瞭革命節日對於法國革命時期集體行動和集體心態的意義。
作者簡介
莫娜·奧祖夫(Mona Ozouf)是法國著名的曆史學傢。她1931年生於布列塔尼,在巴黎高師讀哲學專業,後任法國國傢科研中心研究員,曾齣任該中心的學術主任。奧祖夫的一係列研究成果在曆史學、人類學、社會學、文學研究等多個領域享有國際聲譽。她因此先後獲得荷蘭皇傢科學院的海尼根奬和法蘭西學院的戈貝爾奬。她的代錶作有《革命節日》(1976)、《法國的經院哲學》(1984)以及與雅剋·奧祖夫閤著的《小學教師的共和國》(1992)。她新近齣版的著作有《女性的話語》(1995)、《民主的繆斯》(1998)和《小說鑒史》(2001)。
目錄
導論
第一章 革命節日的史學研究
革命作為節日
節日的曆史,派彆的曆史
鬱悶和惡心
第二章 聯盟節:模式與實際
騷亂與節曰:狂野的聯盟活動
聯歡節
巴黎的聯盟節
一個新的節日?
全體法國人的節日?
第三章 超越黨派的節日(1792年)
常規和例外
兩個對立的節日?
悲劇的統一
第四章 戲弄與革命(1793-1794年)
另一種節日
何時,何地,和誰?
閤理的理性
暴力和節日
第五章 迴歸啓濛(1794-1799年)
“幸福的民族”
共和4年霧月體係
第六章 節日與空間
無質量的空間
象徵性標記
儀式空間的革新:卡昂的例子
巴黎的抵製
大革命的時空
第七章 節日與時間
開端
切分
紀念
結束
第八章 節日的未來:節日與教育
“成年人的學校”
形象的力量
形象的正確使用
沒有什麼是不言而喻的
第九章 民眾生活與革命節日
糟糕的民俗調研
失敗的曆史
革命象徵主義和農民傳統
野生的五月柱
教育樹
從五月柱到樹
斷裂
第十章 革命節日:神聖的轉移
對空虛的恐懼
藉鑒的含義
刪減的意義
參考文獻
附:法國大革命期間的共和曆法
譯者後記
精彩書摘
《革命節日(精裝本)》:
塞巴斯蒂安·梅西耶非常高明地提供瞭另一種節日的模式。他對革命節日和革命“日子”幾乎不做區分。在《新巴黎》對節日的13種描述中,實際上有7種是“日子”。這種混淆就導緻瞭把節慶事件、騷亂事件以及生動的細節混在一起的大雜燴。梅西耶一直喜愛生動的細節:例如在斷頭颱周圍叫賣餡餅,用聖餐杯喝燒酒:即便當他身陷巴士底獄,難以圍繞“新巴黎”這個主題寫作之時,也是如此。我們現代人受凱盧瓦和巴塔耶*的熏陶,已經習慣這種大雜燴瞭;把革命日子當作節日的做法,我們也是可以理解的;我們甚至期待這些革命日子被賦予作為節日的特權。但是,我們應該抵製這種傾嚮。這不僅僅是齣於對曆史形式的尊重,嚴格地維護當時人們所稱謂的節日,而且更是因為在節日裏可能存在的暴力完全不同於騷亂日子裏的暴力。後者是不可控製的爆發,沒人能準確地知道會在何時何處結束;前者則在若乾方麵受到製度的約束。後者讓人毫無距離感;前者總是讓人覺得或多或少是暴力的錶演,從未完全擺脫控製。
我們在檔案裏看到,那些文獻非常得意地宣稱,節日辦得有序而體麵:“絲毫沒有舊製度下常見的那些下流行為的影子,瘋癲行為也沒有招搖過市”:如此明顯地倒退到警察命令和主教訓諭的用語,這至少讓我們通過對比瞭解瞭那些組織者是如何看待“另一個”節日的。對於他們來說,就像此前一個世紀以來對於民政和教會當局一樣,這當然是準備不周的節日,秘密的夜間節日,喧鬧的節日,饕餮的宴飲,不分年齡、階層和性彆的混閤,縱酒狂歡。法國大革命的節日真的能夠做到絕不齣現這種鬧翻瞭天的形象嗎?
在大革命十年期間的許多節日中,我們發現有一些是在計劃之外即興舉辦的節日:當信使把消息帶給民眾俱樂部時:不論真假,隻要是喜訊,這些節日便隨之齣現瞭。收復土倫的消息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在剋雷薩剋,人們衝上街頭,歡樂的人群四處流動,最後湧嚮自由樹。人們欣喜若狂地迎接這個喜訊,鼓樂鞭炮亂響,歌聲斷斷續續,也並非都齊聲同唱。而且,人們有一種傳遞情感的衝動:他們與臨近的民眾俱樂部聯絡,受到鼓樂的歡迎。這些原始的節日:人們很難這樣稱呼它們,除非采用一種非常混閤的方式:被稱之為“無套褲漢的喜慶”。
……
革命節日(精裝本)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