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性——當下工作生活壓力過大,人們或多或少會有焦慮、自卑、壓抑、嫉妒、社交恐懼、愛慕虛榮、貪圖權利金錢等各種負麵情緒或不良心態,在本書中讀者能找到這些病癥的根源,甚至看到這些病癥帶來的嚴重後果,從而深刻反省自身,避免付齣巨大代價;
人文性——本書語言犀利、視角獨到,又不失人文關懷。在分析神經癥病人時,作者深刻剖析瞭病癥的根源,但也極力關注病人的痛苦與努力,讓讀者深切感受到學術的寬容與悲憫,很多讀者因此將其譽為“能把人看哭的學術著作”,極為推崇;
通俗性——真正大師級的學術著作,能深入淺齣地將一個復雜的理論講得明白曉暢,讓普羅大眾感同身受、受益匪淺的同時,領略到學術真正的魅力;
專業性——作者卡倫·霍尼是心理學泰鬥、世界級大師,深受中國讀者推崇,極其暢銷;其著作《我們時代的神經癥人格》也是心理學經典必讀書,是涉獵心理學的讀者不可或缺的閱讀書籍。
在我們所處的當下,再來談卡倫·霍尼的《我們時代的神經癥人格》這本書,變得更具有實質性的意義。
卡倫?霍尼有著外科醫生般的精準、冷靜的觀察力,剖析齣瞭一幅由於時代原因造就的病態人格全景圖,那就是“神經癥人格”(neuroticpersonality),焦慮、敵意、對愛、權力的病態需要、內疚與犯罪感,都是其體現齣來的各種癥候。剖析瞭神經癥病人在麵對現實衝突時的反應,以及為化解衝突病人所承受的痛苦和為此付齣的巨大代價。
卡倫霍尼重要的貢獻,就是提齣瞭人的“假我”是如何壓迫“真我”、讓“真我”無法成長的問題,這是神經癥人格形成的主要原因。人的成長就是要擺脫“假我”的束縛,讓“真我”顯現齣來,獲得自由。
作為霍尼的一本重要的心理學專著,也是她的成名之作,標誌新弗洛伊德分析學的發展成形。
卡倫·霍尼(1885—1952),德裔美國心理學傢和精神病學傢,新弗洛伊德主義的主要代錶人物,20世紀重要的精神分析思想傢。
在精神分析學說的進一步發展中,卡倫·霍尼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她是社會心理學的倡導者之一,主張在闡明人格的發展過程中,分析社會文化帶給人的影響要比弗洛伊德的性概念更適當。其著作有《我們內心的衝突》、《我們時代的神經癥人格》、《自我分析》、《女性心理學》等,其中《我們時代的神經癥人格》是她較早時期的代錶作。
林藪:心理學碩士,發展心理學傢,緻力於研究嬰兒期至成人期正常行為的發展,包括學習、知覺、社會行為和動機的發展。因深受霍尼學說影響,對其著作多有研究,發現其學說中,有很多觀點和思想對當下大眾的心理行為有很重要的指導意義,遂利用自己的專業對霍尼著作進行翻譯,因有著文學的底子,其翻譯的學術著作避免瞭艱深晦澀的語句,多用通俗易懂的錶述方式,目的是希望能讓更多人讀到這部“有溫度”以緻讓人“淚流滿麵”的撫慰之書。
譯者序
序言
第一章神經癥的文化與心理內涵
第二章為何談起“我們時代的神經癥人格”
第三章焦慮
第四章焦慮與敵意
第五章神經癥的基本結構
第六章對愛的病態需要
第七章再論對愛的病態需要
第八章獲得愛的方式和對冷落的敏感
第九章性欲在愛的病態需要中的作用
第十章對權力、聲望和財富的追求
第十一章病態競爭
第十二章逃避競爭
第十三章病態的犯罪感
第十四章病態受苦的意義──受虐狂問題
第十五章文化與神經癥
第七章再論對愛的病態需要
絕大多數人都希望被人喜歡,並且很享受被人喜歡的感覺,如果不被彆人喜歡,我們甚至會産生怨恨的感覺。對兒童來說,感覺到自己被人需要,對其健康成長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那麼,到底是什麼獨特性質,讓人對愛的需要成為病態的需要呢?
我認為,把這種需要稱為幼稚的需要過於武斷,這不僅錯怪瞭兒童,而且也忘記瞭構成對愛的病態需要的那些基本因素,實際上與幼稚行為並無關係。幼稚的需要和病態的需要唯一的共同點就是,他們的無能為力感。而且即便這一共同點,在兩種不同的情形下,也有著不同的基礎。除這一點之外,對愛的病態需要是在完全不同的先決條件下形成的。重申一下,這些先決條件是,焦慮、不被人愛的感覺、無法相信任何愛的狀態,以及針對所有人的敵意。
所以,在對愛的病態需要中,引起我們注意的第一個特徵就是這種需要的強迫性。人一旦被強烈的焦慮驅使,必然會喪失自主性和靈活性。簡而言之,獲得愛對於神經癥病人來說,既不是一種奢侈,也不是額外的力量或快樂源泉,而是一種維持生命的基本需要。其區彆在於,一種是“我希望被愛,被愛使我覺得快樂”,另一種則是“我必須被愛,為此我願意付齣任何代價”。或者,這種區彆類似於一種人胃口特彆好,喜歡享受美食的樂趣,所以選擇食物極其講究;另一種人餓得半死,隻能不加選擇地鬍亂吃東西,而且不惜任何代價。
這種態度必定會導緻人們高估被人喜愛的實際意義。實際生活裏,“讓所有人都喜歡我”並不像神經癥病人想得那麼重要。事實上,隻讓某一部分人,例如讓我們關心的人,我們必須與之一起生活、工作的人,我們希望給對方留下好印象的人喜歡我們,這一點纔是十分重要的。除這些人之外,我們是否被彆人喜歡,一般說來是無足輕重的。然而,從神經癥病人的感覺和行為來看,他們的存在感、幸福感以及安全感仿佛都要取決於自己是否被人喜愛。
他們的這些願望可能會附加到任何人的身上,可能是理發師,也可能是宴會上剛認識的朋友,甚至一切女人或一切男人。因此,對他們來說,一個問候或者一個電話是熱情洋溢還是略顯冷淡,都可能改變他們的全部心情,甚至改變他們對生活的全部看法。
這裏我要提到一個與此相關的問題,那就是他們無法獨處,他們中的一些人會因為孤獨而感到煩躁,另一些則會因為孤獨而産生恐懼。我並不是在說那些本來就百無聊賴的人,隻要處於獨處環境就覺得索然無味;而是說那些本來就聰明、充滿精力的人,他們在非獨處的情況下都能正常地享受生活。例如,我們經常會見到這樣一些人,他們隻有在身邊有許多人在場時,纔能夠工作。一旦要他們獨自一人工作生活,就會感到不舒服,難以忍受。當然,這種需要有人陪伴的願望還包含著其他因素,但總體上體現著焦慮,體現著對愛的需要,用更準確的詞來說體現瞭某種與人接觸的需要。這些人隨時有一種孤單無依、四處飄泊的感覺,所以與任何人的接觸,都會成為他們的安慰。我們還發現,在實驗中這種無法獨處的狀態往往會隨著焦慮的增長而加劇。有些病人,當他們感覺到自己處在自己設置的保護牆內,就能夠一個人獨處;可如果這麵牆被精神分析所攻破,焦慮會隨之而起,他們就再也無法忍受孤獨的狀態瞭。但在精神分析的過程中,這種暫時性的過渡損傷是無法避免的。
對愛的病態需要可能會集中在某個具體的人身上,例如集中在丈夫、妻子、醫生、朋友身上。一旦這種情況發生,那個人的忠誠、關心、友善甚至他的在場,就會變得無比重要,但這種重要性卻具有一種矛盾的性質。一方麵,神經癥病人需要彆人的關注和在場陪同,害怕彆人討厭自己,彆人不在身邊就會覺得冷清;另一方麵,當他真正與需求的人在一起時,他卻也不會感到更多的幸福。如果神經癥病人能夠意識到這一矛盾,他一定會對此感到睏惑。顯然,這種希望彆人在身邊的願望,並不代錶著真正的愛,而僅僅是一種對安全感的需要,通過彆人在自己身邊來提供安全滿足(當然,真正的愛與為瞭獲得安全感而追求的愛,可能同時存在,但這兩種感情不一定相互吻閤)。
對愛的渴望也可能集中在某些群體中,多為有共同興趣和共同利益的人。例如集中在某些政治或宗教團體中,或者集中在某一性彆的人身上。如果這種對安全感的需要集中在異性身上,這種情形看上去就會顯得很“正常”,同樣,與之相關的人也會自認為這是“正常的”。例如,有這樣一種女人,她們身邊沒有男人時就會嘆息命運,很快就會對某個男人産生感情,要不瞭多久這種愛情就會中斷,她們再次陷入感嘆以及焦躁不安,然後再對某個男人産生愛情。永遠都是這樣反復循環,從不停止。所以這並不是對愛情和男女關係的真正渴望,這種關係中充滿瞭矛盾與衝突。這些女人追求男人時不加任何選擇,隻希望有一個男人在自己身邊就行,並不意味著真正喜歡某個男人。在這種情形下,她們甚至不能得到生理上的滿足。當然實際情況還要更復雜,我隻是想強調,焦慮和愛的需求在發揮著重要作用。
在男人身上也可以發現這類人。這些人希望被任何女人喜歡,一旦跟男人們處在一起,就會感覺坐立不安,這種心理傾嚮帶有強迫性。
如果這種對愛的需要集中在同性的人身上,那麼它就很可能成為決定同性戀的或潛在或明顯的因素。如果太多焦慮把通往異性的道路所阻塞,那麼對愛的需要就可能逐漸偏嚮同性。這種焦慮並不總是顯現齣來,而是可能隱藏在對異性的厭惡和冷淡之中。
由於愛的獲得是如此重要,神經癥病人自己都沒意識到,他們願意為此付齣任何代價。而付齣代價最普通的一種方式是順從的態度和情感上的依賴。這種順從態度一般錶現齣順從彆人的意見,不敢對彆人進行批評,總是贊賞、同意、錶示忠誠。這種類型的人一旦允許自己批評他人,自己就會焦慮不安,哪怕這種批評建議是無害的。這種過分的順從態度,使神經癥病人遏製瞭他的攻擊性衝動,可是也扼殺瞭一切自我肯定的傾嚮。他們會任由自己被人辱罵,或者被迫做齣犧牲,哪怕這件事對自己很有害。例如,他想要得到其愛的那個人是專門從事糖尿病研究的,那麼他的自我否定可能會讓自己産生去患糖尿病的願望,以期獲得那個人的關注。
與這種順從態度很類似,並且也和它交織在一起的是感情上的依賴。基於神經癥病人總是想要緊緊抓住某個能提供保護承諾的人的心理需要,這種感情上的依賴纔産生。而這種依賴不僅會導緻漫長的痛苦,甚至有可能毀掉一個人。例如,在人際關係中,總會有一些人完全無計可施地依賴他人,即便他意識到這種關係是多麼不可靠。這類人一旦得不到一句親切的話,或者一個友善的微笑,就會覺得整個世界都會崩塌瞭一樣。如果苦等一個電話不來,他就可能會為此焦慮不已,如果有人從來都不去看他,他就會感到格外淒涼孤獨。縱然如此,他卻無法擺脫這種關係。
這種感情上的依賴結構十分復雜,在一個人完全依賴另一個人的關係中,怨恨就會不可避免地大量存在。依賴彆人的人會怨恨自己遭受“奴役”,他怨恨自己不得不順從他人,但齣於害怕失去他人的恐懼,自己又不得不繼續順從。他不知道正是自己的焦慮導緻瞭這種狀況,所以理所當然地把這種狀態看成是彆人強加給自己的。在此基礎上産生的怨恨必須受到壓抑,因為他迫切想要得到彆人的愛,可這種壓抑反過來又會産生新的焦慮,隨之産生新的對安全感的需要,進而又強化瞭他依附他人的衝動。逐漸地,某些神經癥病人會對情感上的依賴産生非常強烈而現實的恐懼,這就是會擔心自己的生活有朝一日毀在這種依賴上。當這種恐懼越來越嚴重時,他們可能會通過脫離他人、拒絕依附任何人,來達到保護自己、對抗感情上的依賴的目的。
有時候,在同一個人身上的依賴態度可能會發生很大的轉變。在經曆瞭某些痛苦的經曆後,一個人往往會盲目地反抗一切與這種依賴類似的態度。例如,一個姑娘經曆瞭許多次戀愛,而每次戀愛都以她要拼命依賴對方而終結,到最後她可能就會發展成對所有男人都保持疏遠,把男人玩弄於股掌之中,但不會動任何真感情。
關於這一點,也非常直觀地體現在神經癥病人對待其精神分析醫生的態度上。通過分析治療對自己更加瞭解,這本來是對病人大有好處的事,但是病人卻總是忽略自己的利益而企圖取悅醫生,為的是贏得醫生的注意和贊賞。盡管病人想要快點結束治療的理由很充分,畢竟分析治療過程中他可能會遭受一些痛苦,或者時間有限,他不能經常來治療,但是這些理由有時看起來好像與病人並沒有什麼關係。例如,他會浪費大量的時間,滔滔不絕地講述自己的故事,希望以此得到醫生的一些贊賞,甚至每次治療時,他都會想方設法地讓醫生感到有趣或者高興,並以此獲得醫生的贊許。這種情形有可能發展為,病人的聯想甚至是夢境都會被這種希望引起醫生關注的願望影響。或者,他也可能對醫生産生依戀,自認為除瞭醫生的愛以外什麼都不想要,還想通過真情來打動醫生。由此也可看清病人對對象不加選擇的傾嚮,每一個精神分析醫生對他來說好像都是人類的模範,或者完全符閤每個病人的期待。當然,或許精神分析醫生確實是他在任何情況下都會愛上的人,但就算這樣,也仍然不能夠說明精神分析醫生在他的感情上是無可替代的。
人們通常所說的“移情作用”(transference),指的正是這一種現象。不過這種說法略顯不當,因為移情作用包含瞭病人對醫生産生的全部非理性反應的總和,而不僅僅是感情依賴。這種感情依賴為什麼會在治療過程中發生,並不是問題的關鍵,因為這種需要獲得保護的病人會依賴任何醫生、工作人員、朋友或傢庭成員等。而問題主要在於,為什麼這種依賴如此強烈而又頻繁地發生?答案很簡單:除其他作用外,精神分析總是能夠打破病人為瞭對抗焦慮而建立的壁壘,並激發齣潛伏在壁壘背後的焦慮,隨著焦慮的增長,病人就會以各種方式抓住精神分析醫生不放。
這裏,我們又一次發現這種依賴與兒童對於愛的需要完全不同。兒童之所以需要更多的愛和關心,是因為他缺乏自主生活的能力,他的依賴態度不存在任何強迫性的因素,隻有那些憂心忡忡的兒童,纔圍繞在母親身邊寸步不離。
對愛的病態需要的第二個特徵也完全跟兒童對愛的需要不同,那就是對愛的需求永不滿足。當然,孩子也可能會不停地嚮父母要求更多的關心和注意,以便一遍又一遍地確認父母對自己的寵愛,如果這樣,這就說明他是一個病態的孩子。但是在溫馨可靠的傢庭氛圍中成長的健康孩子,根本不會懷疑父母對自己的愛,所以他也不需要不斷求證這一點。需要幫助時能得到援手,這令他很滿足。
神經癥病人有一種永不知足的性格特徵,錶現得貪得無厭,瘋狂搶購,狼吞虎咽,以及迫不及待。多數情況下,這種貪婪會被壓抑,但是也可能隨時爆發齣來。例如,某人平時購買衣服非常節儉,但是卻有可能在一次焦慮爆發時,一下子購買四件昂貴的大衣。總之,這種貪婪可以通過像海綿吸水一樣溫和地獲取,也可以如章魚般凶猛地搶奪。
在精神分析文獻中,對這種貪婪的態度所有的錶現形式以及抑製作用,稱之為“口唇欲”。構成這一術語的理論假設把所有孤立的傾嚮整閤成瞭一種癥候群,盡管這樣的假設很有價值,但是認為所有的傾嚮都源於口唇快感,卻是值得懷疑的。誠然,貪婪總是錶現在需求食物和吃東西的方式上,同樣,它也可能在夢中以更原始的方式錶現同一種傾嚮,例如夢到吃人肉。但這樣的現象並不能錶明,我們因此必須把它們歸結為根本意義上的口唇欲望。所以,似乎另外一種假設更能成立,即通常情況下,吃隻不過是滿足貪婪的最直觀手段,無論這種貪婪感源自什麼。就像體現在夢中,吃正是貪得無厭的欲望的最原始象徵。
相同的,認為這種“口唇欲”或“口唇態度”具有裏比多性質的假設也缺乏根據。顯而易見,貪婪態度在性領域中也是有所錶現的,錶現為不知滿足的實際性行為和在夢中用吞咽來象徵的交媾。但貪婪同樣也可以錶現在對金錢和服飾的貪求上,也可以錶現在對權力與名望的熱烈追求上。能夠被用來支持這種裏比多假說的唯一說法就是,貪婪的強烈程度通常類似於性驅力的強烈程度。但是,我們除非假設任何一種強烈的驅動力都具備裏比多性質,否則就要拿齣證據去證明貪婪就是一種性欲,一種前生殖器性驅力。
關於貪婪的問題十分復雜,至今也無法解決;跟強迫行為一樣,它也是由焦慮推動的。在過度手淫和暴飲暴食的案例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貪婪會受到焦慮製約。這兩者的關係也會錶現在這樣的事實中,即當一個人通過某種方式獲得安全感,比如獲得愛,或者取得事業的成功,工作有建設性的進展,貪婪感就會極大的減弱乃至完全消失。感覺到自己正被人愛,可以減輕很大的強迫性購買的願望。一個女孩子總是對食物垂涎欲滴,可一旦她開始從事自己十分羨慕的職業,如服裝設計等,她就完全可能忘記飢餓,忽略吃飯的時間。相反的,敵意和焦慮的增強,會導緻貪婪的加劇。一個人在觀看過一場驚悚電影後,會不由自主地逛商場購物,或者在被人冷落過後,自然而然地想要去大吃一頓。
但是有很多人內心同樣焦慮,卻並沒有變得十分貪婪,這就錶明還存在著一些與此相關的特殊因素。在這些因素裏,目前唯一能確切指齣的即是,貪婪的人不相信自己能夠創造事物,因此不得不依靠外部環境來滿足自己的需求,但同時他們又不相信任何人願意幫助他們。對愛的需求貪婪的神經癥病人,在物質需求上同樣貪婪。例如,在時間與金錢上,在遭遇問題尋求建議上,在遭遇睏難尋求幫助上,以及在麵對禮物、消息,包括性滿足等方麵上都是如此。在一些情況下,這些欲望都明確地錶明瞭希望得到愛的態度,但是在其他情況下,這樣的解釋卻並不令人信服。在後者中,人們總會産生某些印象,那就是神經癥病人隻是想得到許多東西,而這些東西並不一定是愛。即使存在對愛的渴望,那也不過是為瞭索取某些實際利益而披上瞭一層僞裝。
這樣的觀察帶來瞭一個問題:對物質事物的貪婪是不是最基本的現象,而對愛的需要隻是為瞭達到這種目標使用的一種手段。這樣的問題並不會有標準答案,稍後我們就會看到,渴望據為己有,正是對抗焦慮的一種最基本的防禦機製。不過就經驗來看,在某些病例中,對愛的需要作為最主要的一種保護方式,也很可能受到強烈的壓抑,以緻體現得並不明顯,因此對物質的貪婪就會短暫或持久地取代對愛的需要的位置。
……
譯者序:溫度與學術同行
在西方現代學術思想中,卡倫·霍尼有著極為重要的貢獻。她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為基礎,建立瞭自己的新精神分析學說,發現瞭文化環境對個人經驗的影響,並以此為基礎,在自己的學術著作中提齣瞭許多發人深省的問題。例如,在我們的文化中,什麼樣的情緒反應是正常,什麼是不正常。
卡倫·霍尼的著作甚豐,《精神分析的新方法》《自我分析》《我們內心的衝突》《神經癥與人的成長》等作品在精神分析學說領域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但作為她闡述個人學術思想的第一部著作,《我們時代的神經癥人格》不但有著重要的學術理論,而且處處閃耀著人文關懷。
在這本書中,通過對神經癥人格的分析,通過對神經癥病人缺乏自信、懷疑他人、對環境充滿憂慮與不安等情緒的案例剖析,我們不僅能看到自己內心的衝突,看到文化本身帶給我們個人的影響,更看到神經癥病人所麵對的睏境和為此所付齣的巨大代價。
誠然,這是一部學術色彩較強的作品,但它的文字背後帶給我們的卻是對普羅大眾一種深層次的關懷,以及對社會文化之下一切人格特徵的關注。而正是這種關注,讓我們透過這本學術著作,體驗到瞭悲憫與關懷,反思與寬容。正如作者所言,“在神經癥病人和正常人之間不可能劃齣一條明確的界限”,但也正是這種“不可能”,讓我們看到瞭人與人之間更多的可能性,在焦慮、衝突、迷失、和解之後,我們會看到有一種更深的愛的顯現。
在現代社會的快節奏中,讀這樣一本能讓人動容的學術著作,或多或少都會感受到一種流動的溫暖,而這也正是我們翻譯這本心理學著作的初衷。
這本書的翻譯過程耗時很長,因為愈是對“神經癥人格”有深入的瞭解,愈是覺得這本著作對當下人們的幫助極大,下筆也就越是謹慎。但由於能力有限,書中可能會齣現一些疏漏,還望讀者朋友予以指正。
序言
我之所以寫這樣一本書,是想把我們時代的神經癥病人準確地刻畫齣來,將實際推動他們的內心衝突、他們的焦慮、他們的痛苦,以及他們在個人生活和與他人交往中遇到的所有障礙呈現齣來。我不打算在這本書中討論某些特殊類型的神經癥,因為這本書的主要目的是集中討論我們時代所有神經癥病人共同的性格結構。
我重點關注的是:實際存在的衝突,以及神經癥病人為解決這些衝突而做齣的努力;實際存在的焦慮,以及他們為對抗這些焦慮而建立起的防禦機製。我如此強調實際處境,並不意味著摒棄瞭神經癥形成於童年時代的早期經驗這一觀點。但與許多精神分析專傢不同的是,我不想隻關注童年時代,把病人之後的反應看成是童年經驗的重復。我認為,童年時期的經驗與病人的內心衝突之間關係的復雜,遠超過瞭精神分析專傢的設想。這些精神分析專傢隻看到瞭一種簡單的因果關係,但實際上,童年時期的經驗盡管是神經癥的決定性條件,卻不是後來那些心理障礙的唯一原因。
當我們重點關注那些實際的精神障礙時,會發現:神經癥不僅可以由偶然的個人經驗造成,也可以由我們生活其中的特殊文化環境造成。事實上,文化環境不僅強調瞭個人經驗,也使它們變得多樣,而且從根本上決定瞭它們的特殊形式。例如,究竟是擁有一位獨斷專行的母親還是擁有一位具有自我犧牲精神的母親,這是一個人的個人命運;但發現這些母親的專斷或自我犧牲精神卻需要特定的文化環境。並且,也正因為這些文化條件的存在,這些經驗纔會對該人今後的生活産生影響。
當充分瞭解瞭文化環境的影響對神經癥有多重要後,被弗洛伊德視為神經癥根源的生物因素和生理因素,就立刻退卻到瞭背後。隻有在分析瞭大量精確的事實材料後,它們的影響纔能被考慮進來。
這種思考方嚮讓我對神經癥中的許多基本問題有瞭新的解釋。盡管這些解釋針對各種問題(例如受虐狂問題,愛的病態需要的內涵,病態犯罪感的意義等),但它們卻具有一個共同的基礎,即強調焦慮對産生病態性格的傾嚮起著決定性作用。
由於我的許多解釋都與弗洛伊德的觀點相悖,一些讀者可能會問,這還算得上是精神分析嗎?這要看你如何理解精神分析中最根本的東西,如果你認為精神分析就是弗洛伊德提齣的整套理論,那麼,我所說的這一切就算不上是精神分析;但如果你認為精神分析的根本是某些基本思路,目的在於解析無意識過程的作用和這一過程的錶現方式,並且在心理治療時將這些潛伏的過程提升到意識層麵,那麼,我的這些理論就屬於精神分析。我相信唯弗洛伊德的所有理論是瞻,容易導緻我們在所有神經癥中隻發現弗洛伊德理論希望我們發現的那些東西,這種泥古不化、墨守成規的做法是危險的。弗洛伊德的偉大成就,更需要的是我們繼續鞏固他奠定的基礎,這樣我們纔能共同完成精神分析的未來使命,這樣精神分析纔能既是治療實踐又是理論方法。
這種觀點也同時迴答瞭另一種可能會被提齣的問題,即我的理論是否和阿德勒的理論類似。確實,我在某些觀點上與阿德勒曾強調過的那些理論略微相似,但從根本上講,我的理論是建立在弗洛伊德奠定的基礎上的。事實上,阿德勒的理論恰恰證明:如果不根據弗洛伊德的基本發現,隻是進行片麵的探索,即使對心理過程的觀察充滿瞭創造性,最終也無法擺脫枯燥乏味。
這本書的主要目的並不是為瞭強調我與其他精神分析專傢的分歧,因此,從整體上看,本書涉及的爭論僅限於我與弗洛伊德有著重大分歧的那些問題。
我在這裏所提及的,就是我對神經癥進行長期精神分析後所得到的。假如把我的理論所依據的材料全部一一列舉齣來,這本書就要容納非常多的詳細病例;但本書的主旨是對神經癥問題進行概括介紹,這樣做既顯冗贅又沒太大意義。而且,即使沒有這些材料,讀者也同樣可以檢驗我結論的正確性。他如果善於觀察,隻要將我的假設與他的經驗進行比較,就能對我所說的一切予以評判。
本書的語言通俗曉暢,為瞭使條理清晰,我盡量避免過多地討論細枝末節。同時,我也盡量避免使用專業術語,因為這類術語常常會打斷清晰的閱讀思路。這或許會讓許多讀者,尤其是不懂心理學的人,認為神經癥人格的問題是一個非常簡單易懂的問題。這種看法是錯誤的,甚至很危險。我們必須要看清,一切心理問題必定都是復雜而微妙的,如果不牢記這一事實,那最好還是不要讀這本書,否則你會發現越讀你越糊塗,並且還會因為找不到現成的公式而感到異常失望。
這本書,不但有興趣的外行人可以看,那些跟神經癥病人經常接觸的職業人也可以看,當然,這些人對本書提到的各種問題都很熟悉。他們不僅包括精神病專傢、教師、社會工作人員,還包括那些開始意識到心理因素在不同文化研究中具有重大意義的人類學傢和社會學傢。此外,我希望神經癥病人本人也能從這本書中得到什麼。如果神經癥病人並不把心理學看成是對自己的冒犯而加以排斥,那他就比那些健康人更能深切地領略到心理的錯綜復雜。但遺憾的是,僅僅靠閱讀這一行為,並不能治愈他的疾病、讓他擺脫自身的處境。他在閱讀時,可能更容易在書中看到彆人的影子而不是自己的。
藉此機會,我想對伊麗莎白·托德女士錶示感謝。至於那些我心懷感激的作傢,我已經在書中提到。而對於弗洛伊德,我要錶示最大的感謝,因為是他為我們的工作奠定瞭基礎、提供瞭工具。對於我的病人,我一樣也要緻以最大的謝意,因為正是我們共同的閤作,纔有瞭我對他們的這些深刻瞭解。
《我們時代的神經癥人格》這本書,從它略顯嚴肅的外錶下,我窺見瞭作者試圖與讀者進行一場深刻對話的意圖。當我翻開扉頁,我發現這本讀物並非那種淺嘗輒止的心理科普,而是將目光投嚮瞭我們內心深處那些隱秘的角落。作者的文字,就像一位經驗豐富的航海傢,帶領我們駛入現代人情感世界的復雜海域,去探索那些我們常常迴避,卻又真實存在的“神經癥”特質。我特彆被書中關於“選擇睏難癥”的分析所吸引。作者沒有簡單地將它歸結為“猶豫不決”,而是深入挖掘瞭其背後對未知結果的恐懼,對完美選擇的執念,以及對自身判斷能力的懷疑。他通過一些生動的小故事,展示瞭這種“選擇睏難”是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悄悄地限製瞭我們的行動,讓我們錯失良機。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並沒有提供一個廉價的“速效解決方案”,而是鼓勵我們去理解,去接納,去審視這些“神經癥”特質的根源。它像一麵鏡子,映照齣我們內心深處的掙紮,同時也給予瞭我們麵對和超越這些掙紮的力量。我喜歡它那種不帶批判,卻充滿理解的敘事方式,它讓我們感覺自己並不孤單,在時代的洪流中,我們都是在努力前行的人。這本書,我已經推薦給瞭不少朋友,因為我相信,在這個快速變化的時代,理解自己,是至關重要的一步。
評分拿到《我們時代的神經癥人格》這本書,我第一時間就被它那種沉靜而富有力量的書脊所吸引。當我小心翼翼地翻開第一頁,那種紙張的觸感,油墨的香氣,瞬間就把我帶入瞭一個屬於自己的閱讀空間。這本書的敘事節奏,非常獨特,它不像許多市麵上的心理學書籍那樣,上來就給你灌輸一大堆理論,而是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引路人,帶領你穿梭於一個個生動的故事和深刻的剖析之中。我尤其對書中關於“社交焦慮”那一部分的論述印象深刻。作者並沒有簡單地將社交焦慮定義為“害怕在人群中齣醜”,而是深入挖掘瞭其背後更深層次的心理機製,比如對他人評價的過度在意,對自我價值的低估,以及對關係的不確定感等等。他通過一些細膩的人物刻畫,展現瞭那些在社交場閤中,內心波濤洶湧卻錶麵不動聲色的個體。讀的時候,我常常會不由自主地將書中的人物與自己或者身邊的人聯係起來,然後發現,原來那些曾經讓我們感到睏惑和無助的情緒,是有跡可循的,是可以被理解的。這本書的可貴之處在於,它並沒有提供一個簡單的“治愈方案”,而是鼓勵我們去認識、去接納,然後去尋找適閤自己的成長路徑。作者的文字,充滿瞭智慧和同情心,它不是讓你覺得自己“有問題”,而是讓你覺得自己“很正常”,並且有力量去做齣改變。我把這本書放在我的書架上,每次看到它,都會想起那些在字裏行間,與我一同探索內心世界的那些靈魂。
評分拿到《我們時代的神經癥人格》這本書,我立刻被它那種簡約而不失格調的設計所吸引。書本的質感,紙張的厚度,都恰到好處,讓人在閱讀時,感受到一種純粹的愉悅。這本書的閱讀體驗,可以說是一種“沉浸式”的探索。作者的筆觸,細膩而精準,他就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心理偵探,一點點地剝開現代人內心世界的迷霧。我特彆被書中對於“過度思考”這一現象的描寫所打動。作者並沒有簡單地把它歸結為“想太多”,而是深入地分析瞭其背後所隱含的對失控的恐懼,對未來的不確定性,以及對自我價值的質疑。他通過一個個鮮活的例子,展示瞭那些被“過度思考”所睏擾的人們,如何在無休止的內耗中,逐漸消磨自己的精力和熱情。這本書讓我意識到,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痛苦,並非是因為事情本身有多麼糟糕,而是因為我們對事情的解讀方式,以及我們內心的那些不安全感。作者提供瞭一種全新的視角,讓我們能夠以一種更平和、更接納的態度,來麵對生活中的種種挑戰。他並沒有提供簡單的“解決方案”,而是鼓勵我們去理解、去反思,然後去找到適閤自己的應對之道。這本書,就像一位溫柔的導師,指引我們在復雜的世界中,更好地認識自己,也更勇敢地前行。我常常會把它放在我的通勤包裏,在擁擠的車廂裏,找到一片屬於自己的寜靜。
評分《我們時代的神經癥人格》這本書,單看書名,可能會讓人覺得有些沉重,甚至有些望而卻步。但當我真正捧起它,開始閱讀時,卻發現它是一本充滿瞭人性關懷和深刻洞察的書籍。作者的寫作風格,可以用“娓娓道來”來形容,他沒有使用那些過於專業化的術語,而是用一種非常流暢、自然的語言,去解讀那些隱藏在現代人行為背後的心理動機。我特彆喜歡書中對於“迴避型依戀”的分析,作者通過一個個生動的案例,展示瞭那些渴望親密關係,卻又在關係中感到不安和抗拒的個體。他深入剖析瞭這種矛盾心理的形成原因,以及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悄無聲息地影響著人們的情感連接。讀這本書的時候,我常常會有“醍醐灌頂”的感覺,仿佛那些曾經睏擾我的迷惑,突然間找到瞭齣口。作者並沒有簡單地將這些“神經癥人格”視為一種病態,而是將其視為人類在特定環境下的生存策略,一種不完美但卻真實的存在。他鼓勵讀者去理解和接納這些“不完美”,然後從中找到成長的契機。這本書,讓我對自己的內心有瞭更深的理解,也讓我對身邊的人有瞭更多的寬容。它就像一位智者,在靜靜地訴說著人生的智慧,讓你在不知不覺中,獲得瞭力量和勇氣。我常常在睡前翻幾頁,然後帶著一種平靜而又充滿思考的心情入睡。
評分《我們時代的神經癥人格》這本書,當我第一眼看到它時,就被它的書名所吸引,感覺它直擊瞭現代社會許多人的內心痛點。翻開書頁,我驚喜地發現,這本書的文字風格,並非那種枯燥乏味的心理學理論堆砌,而是充滿瞭人文關懷和生活氣息。作者以一種非常細膩、觀察入微的筆觸,描繪瞭我們這個時代,個體在麵對社會壓力、人際關係、自我認同等種種睏境時,所産生的復雜心理。我特彆喜歡書中對“討好型人格”的深入剖析。作者並沒有簡單地將其視為一種“缺點的存在”,而是深入地探討瞭這種人格形成背後的童年經曆、情感需求以及社會環境的影響。他展示瞭討好者們在關係中的掙紮,以及他們如何在這種無休止的付齣中,逐漸迷失自我。讀這本書的時候,我常常會有“原來如此”的感嘆,仿佛那些曾經無法理解的自己或者他人的行為,突然間都有瞭解釋。作者的觀點,並非是簡單地批判或定論,而是提供瞭一種更寬容、更理解的視角,讓我們能夠以一種更積極的心態,去麵對自身的“不完美”。這本書,讓我對“人性”有瞭更深的理解,也讓我對“理解”有瞭更深的體會。我把它放在我的書桌上,時不時地翻閱,總能在其中找到新的啓發,也獲得一種溫暖的慰藉。
評分《我們時代的神經癥人格》這本書,我拿到手的那一刻,就覺得沉甸甸的,不止是書本本身的重量,更像是內容所承載的分量。封麵設計很有質感,那種低飽和度的色彩搭配,以及略帶復古的字體,總能在我翻開書頁之前,就營造齣一種靜謐而深刻的氛圍。我常常會在一個慵懶的午後,泡上一杯熱茶,然後安然地坐在窗邊,讓陽光灑在書頁上,開始我的閱讀旅程。這本書的文字,不像那種嘩眾取寵的暢銷書,它沒有炫目的比喻,也沒有刻意製造的戲劇衝突,而是以一種近乎流水般的方式,緩緩地展開。讀起來,你會感覺作者就像一位老朋友,坐在你身邊,低聲訴說著他所觀察到的、所思考的。我特彆喜歡書中對人物心理描寫的細膩之處,很多時候,一個微小的動作,一個眼神的閃爍,都被作者捕捉得淋灕盡緻,然後通過文字,將那種復雜的情感世界,層層剝開,展現在讀者麵前。這讓我不禁迴想起自己生活中的一些片段,那些曾經難以名狀的情緒,那些在不經意間流露齣的焦慮,似乎都在這本書裏找到瞭共鳴。它不是那種能讓你讀完就立刻獲得“頓悟”的書,更多的是一種潛移默化的影響,讓你在日後的生活中,能夠更清晰地認識自己,也更溫柔地對待他人。我有時候會一邊讀,一邊在腦海裏勾勒齣那些人物的形象,他們可能就在我們身邊,在我們看不見的角落裏,默默地承受著內心的掙紮。這本書,就像一麵鏡子,讓我們能夠更坦誠地麵對自己的內心,雖然有時會照齣一些不那麼令人愉悅的真相,但正是這種真實,纔顯得如此珍貴。我把這本書放在我的床頭櫃上,時不時地會隨手翻開一頁,總能在其中找到一些新的感悟,或者是一些早已遺忘卻又似曾相識的情緒。
評分《我們時代的神經癥人格》這本書,其封麵設計就透著一股沉靜的力量,當我正式開啓閱讀之旅,我發現這本書的內容,同樣蘊含著一種不動聲色的深刻。作者的敘事風格,並不追求華麗的辭藻,而是以一種樸實、真誠的語言,去觸碰我們內心最柔軟、也最脆弱的部分。我尤其被書中對於“拖延癥”的分析所吸引。作者沒有簡單地將其歸結為“懶惰”,而是深入地剖析瞭其背後對失敗的恐懼、對任務的畏難情緒,以及對完美結局的無意識追求。他通過一些貼近生活的案例,生動地展現瞭拖延者們如何在無盡的自我責備和焦慮中,不斷地消耗自己。讀這本書,我感受到一種強烈的共鳴,仿佛作者能夠洞察到我內心深處那些不為人知的掙紮。他並沒有提供所謂的“速效秘方”,而是鼓勵我們去理解,去接納,去探索那些隱藏在行為背後的真實需求。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關於“神經癥人格”的解讀,更是一本關於如何理解和接納不完美的自己,如何在這個充滿挑戰的時代,找到內心平靜的指南。我已經把這本書放在我的床頭,每當我感到焦慮或迷茫時,都會隨手翻開一頁,總能在字裏行間找到一絲溫暖和啓迪。
評分《我們時代的神經癥人格》這本書,給我最直觀的感受就是它的“厚重感”,這種厚重不僅僅體現在書本的實體重量,更體現在其內容所蘊含的深度和廣度。當我沉浸其中,我仿佛置身於一個巨大的心理畫廊,作者用他敏銳的觀察力和深刻的洞察力,描繪瞭一幅幅關於我們時代個體心靈的肖像。書中對於“社交恐懼”的探討,令我印象尤為深刻。作者並沒有流於錶麵地描述社交場閤的尷尬,而是深入到患者內心深處,去挖掘那些潛藏的自卑感、被拒絕的恐懼以及對他人評價的過度敏感。他展示瞭那些在社交場閤中,竭力僞裝,卻又飽受內心煎熬的個體。這本書的可貴之處在於,它提供瞭一種更加人性化、更加富有同情心的視角來看待這些“神經癥”特質。它並沒有把我們視為一個個“有問題”的病人,而是將我們視為在特定環境下,為求生存和適應而發展齣某些生存策略的普通人。作者鼓勵我們去理解,去接納,然後去尋找內在的成長動力。這本書,就像一位良師益友,在我感到迷茫和睏頓時,總能給我帶來新的啓示和力量。我經常會在閱讀過程中,停下來,思考作者提齣的觀點,然後將它們與自己的生活經曆進行對照,這極大地加深瞭我對自己的認識。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第一眼看過去,就透著一股子“學術”的氣息,但請不要被它的外錶嚇到。我當初選擇它,也是被書名裏“神經癥人格”這幾個字所吸引,總覺得現代社會,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沾染瞭些“癥”。但拿到手之後,我發現這本書的語言風格,其實非常平易近人,沒有堆砌那些晦澀難懂的術語,而是用非常生活化的語言,去探討那些深藏在我們內心深處的種種睏擾。作者在書中,並沒有給齣一個“萬能藥”或者“標準答案”,他更多的是通過大量的案例分析,以及對社會現象的敏銳洞察,來引導讀者去思考,去探索。我記得書中有一個章節,講的是關於“完美主義”的陷阱,那簡直說進瞭我的心坎裏。我一直以來都對自己要求很高,總希望把事情做到盡善盡美,結果往往是身心俱疲,甚至因為害怕失敗而拖延。讀到那一章的時候,我感覺作者像是直接讀懂瞭我的心思,他分析瞭完美主義背後的焦慮根源,以及它對個人成長的阻礙。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提供瞭一種全新的視角來看待我們自身的“不完美”。它告訴我們,這些所謂的“神經癥”特質,其實很多時候是我們為瞭適應社會、保護自己而發展齣來的策略,隻不過在某些情況下,它們會變成一種束縛。我喜歡作者那種不帶評判的態度,他隻是呈現事實,然後給齣一些可能的解釋,讓我們自己去做齣判斷。這本書,讓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行為模式,也開始嘗試著去接納那些曾經讓我感到羞恥的“缺點”。它不是一本讓你看瞭就覺得“我真棒”的書,而是一本讓你看瞭之後,會覺得“嗯,我好像可以不一樣”的書。
評分《我們時代的神經癥人格》這本書,當我第一次接觸到它時,就被它那充滿力量的書名所吸引,仿佛它能夠直接觸及到現代社會中,許多人內心深處那難以言喻的睏擾。展開書頁,我發現作者的筆觸,極其細膩,他沒有使用那些冷冰冰的心理學術語,而是用一種極其生動、貼近生活的語言,去描繪我們這個時代,個體在麵對復雜社會環境時,所産生的各種心理睏境。我特彆被書中關於“過度在意他人看法”的章節所打動。作者並沒有簡單地將其定義為“虛榮”,而是深入地分析瞭其背後對被接納的渴望,對被排斥的恐懼,以及對自我價值的低估。他通過一個個鮮活的例子,展示瞭那些為瞭迎閤他人而不斷壓抑自己真實想法和感受的人們,是如何在看似圓融的外錶下,承受著巨大的內心痛苦。這本書,讓我對“人性”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也讓我對自己有瞭更深刻的反思。它並沒有提供一個簡單的“解決方案”,而是鼓勵我們去理解、去接納,然後去找到適閤自己的成長路徑。這本書,就像一位循循善誘的導師,它讓我們看到瞭自己的脆弱,同時也給予瞭我們麵對和超越脆弱的力量。我經常會把這本書放在我的書桌上,每當我感到迷茫或睏惑時,都會隨手翻開一頁,總能在其中找到新的啓發,也獲得一種溫暖的慰藉。
評分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
評分好喜歡的一本書,值得購買,h
評分不錯
評分其實是篇學術名著,還好……
評分看書名入手的。。。可以研究下
評分不錯
評分快遞速度很快,包裝很好,書也很不錯。
評分還闊以
評分一本書的好壞看個人理解,有的一本書隻為一句話,這本書我隻為兩章,很不錯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