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之誠文史劄記(修訂本)(全2冊)

鄧之誠文史劄記(修訂本)(全2冊)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鄧之誠
  • 文史
  • 史學
  • 地方史
  • 近代史
  • 清史
  • 筆記
  • 劄記
  • 修訂本
  • 史料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鳳凰齣版社
ISBN:9787550624405
版次:1
商品編碼:12178742
包裝:精裝
開本:其他
齣版時間:2016-09-01
頁數:1213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鄧之誠主編的《鄧之誠文史劄記(上下修訂本)(精)》據北京大學教授鄧之誠先生1933年5月至1959年12的日記,將其中的文史劄記、師友往還等內容,進行標點整理,展示瞭先生的學術思想、學術成果,記錄一個時代的側影。本書係鄧瑞先生對其父親鄧之誠先生二十六年間的日記進行整理而成,時限自1933年5月至1959年鼕。鄧之誠先生的日記,逐日有記,幾乎從不間斷。中間有一段時間未記日記,乃因1941年12月27日,鄧之誠先生與洪煨蓮等燕京大學教授被日本憲兵隊逮捕,投入陸軍監獄;直至1942年5月27日始有日記。鄧之誠先生的日記,均為蠅頭小草,識讀頗為不易。

目錄

上冊



修訂版說明

民國二十二年(1933)

民國二十三年(1934)

民國二十四年(1935)

民國二十五年(1936)

民國二十六年(1937)

民國二十七年(1938)

民國二十八年(1939)

民國二十九年(1940)

民國三十年(1941)

民國三十一年(1942)

民國三十二年(1943)

民國三十三年(1944)

民國三十四年(1945)

民國三十五年(1946)

民國三十六年(1947)

民國三十七年(1948)

民國三十八年(1949)

一九五○年

一九五一年

下冊

一九五二年

一九五三年

一九五四年

一九五五年

一九五六年

一九五七年

一九五八年

一九五九年

後記
《中國古代繪畫史跡鈎沉》 內容簡介: 本書深入探究中國古代繪畫的發展脈絡,從史前時期的岩畫萌芽,曆經秦漢、魏晉南北朝的奠基與演變,至唐宋的輝煌時期,再到元明清的風格流轉,力圖勾勒齣一幅完整而細緻的中國繪畫史圖景。作者以史料為基石,輔以考古發現的最新成果,結閤對傳世畫作的細緻解讀,對各個時期的繪畫特點、代錶人物、藝術成就以及社會文化背景進行梳理和分析,旨在揭示中國古代繪畫的獨特魅力與深遠影響。 第一章 史前至秦漢:文明的初啼與初步奠基 中國繪畫的源頭可以追溯到遙遠的史前時期。本書將首先考察各地齣土的岩畫、陶器紋飾等早期藝術遺存,分析它們所蘊含的原始宗教觀念、狩獵生活場景以及早期審美萌芽。這些質樸而充滿生命力的圖像,為後世繪畫的發展埋下瞭最初的種子。 進入秦漢時期,隨著國傢統一和文化的整閤,繪畫藝術開始走嚮成熟。作者將詳細闡述漢代壁畫,特彆是墓室壁畫的藝術風格與內容。通過對《鳳凰圖》、《宴樂圖》、《曆史故事圖》等典型壁畫的解讀,揭示漢代繪畫在人物造型、綫條運用、色彩錶現以及敘事性方麵的顯著進步。同時,本書也將探討漢代關於繪畫的理論萌芽,如《論畫》等文獻的齣現,以及繪畫在宮廷、貴族和社會生活中的實際功能。書畫結閤的趨勢,如漆器上的彩繪、帛畫的齣現,也將是本章的重點。 第二章 魏晉南北朝:精神的飛揚與筆墨的探索 魏晉南北朝是中國曆史上一個動蕩卻又思想活躍的時期,這也在繪畫藝術上留下瞭深刻的烙印。佛教的傳入對中國繪畫産生瞭革命性的影響,本書將著重分析佛教造像壁畫和捲軸畫的特點,例如敦煌莫高窟早期壁畫中的飛天形象、佛傳故事的描繪,以及對人物情感的初步錶現。 顧愷之、曹不興、陸探微、張僧繇等藝術大師將成為本章的焦點。作者將深入剖析顧愷之《洛神賦圖》中的“古今之變”,對人物的精神氣質和情感內涵進行細緻解讀。同時,也將梳理曆代畫論對這些早期畫傢的評價,探討他們在中國繪畫史上的貢獻,特彆是對“以形寫神”理論的初步實踐。綫描技法的成熟,如曹不興的“曹吳畫”,以及對山水畫的初步探索,如張僧繇的“點睛”傳說,都將得到詳細的論述。 第三章 唐代:盛世氣象與多元風格的輝煌 唐代是中國古代繪畫的黃金時代,政治的昌盛、經濟的繁榮、文化的開放,共同催生瞭繪畫藝術的空前繁榮。本書將從多個維度展現唐代繪畫的輝煌成就。 首先,對唐代宮廷繪畫的考察將是重點。閻立本的《步輦圖》、《曆代帝王圖》等作品,展現瞭唐代人物畫在造型嚴謹、色彩絢麗、氣勢宏大方麵的極緻。本書將分析其精湛的寫實技巧和磅礴的時代精神。 其次,佛教繪畫的持續發展將得到深入探討。閻立本、吳道子等大師的作品,以及西安法門寺、敦煌莫高窟等地的唐代壁畫,展現瞭佛教繪畫在敘事性、宗教情感的錶達以及人物造型上的創新。吳道子的“吳帶當風”的綫條,更是為後世繪畫樹立瞭典範。 再者,山水畫的萌芽與初步發展也將得到重視。李思訓、李昭道的金碧山水,以及王維的水墨寫意山水,預示著山水畫獨立的藝術地位。本書將分析其技法特點和審美追求。 此外,本書還將關注唐代風俗畫的發展,如張萱、周昉的《搗練圖》、《簪花仕女圖》等,它們生動展現瞭唐代社會生活、女性風貌和宮廷趣味,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和藝術價值。多元的藝術風格,如西域藝術的影響,也將被提及。 第四章 五代至宋:寫實的高度與文人畫的興起 五代至宋時期,是中國繪畫藝術發展的又一高峰。寫實主義達到瞭前所未有的高度,同時,文人畫開始嶄露頭角,並逐漸成為中國繪畫的重要流派。 五代時期,南方繪畫的繁榮,特彆是花鳥畫和山水畫的成熟。顧閎中的《韓熙載夜宴圖》以其細膩的筆觸、嚴謹的構圖和生動的人物刻畫,成為描繪社會生活場景的傑作。黃筌、徐熙的花鳥畫,分彆代錶瞭富麗繁復和清雅野逸兩種風格。 進入宋代,繪畫藝術進入瞭精謹寫實的時代。本書將重點分析宋代花鳥畫的極緻成就,如趙佶《芙蓉錦雞圖》、崔白《寒雀圖》等,展現瞭對自然界生物的精準捕捉和細膩描繪。山水畫方麵,李成、範寬、郭熙等大師的作品,如《讀碑隱士圖》、《溪山行旅圖》、《早春圖》,以其宏大的氣勢、深遠的意境和精湛的技法,將山水畫推嚮瞭藝術的高峰。作者將詳細分析他們的構圖、皴法和墨法,以及他們所傳達的哲學思考。 同時,文人畫的興起是宋代繪畫史上的重要轉摺。蘇軾、米芾等文人墨客,將詩、書、畫融為一體,強調個性的錶達和意趣的追求。本書將探討他們的繪畫理念、創作實踐,以及對後世文人畫發展的影響。人物畫方麵,雖然不如唐代輝煌,但仍然湧現齣李公麟等注重寫實的人物畫傢。 第五章 元代:草原民族的色彩與士大夫的遺風 元代是中國曆史上一個民族融閤的時代,其繪畫藝術也呈現齣新的特點。濛古族統治者對漢族傳統文化的吸收,以及漢族士大夫階層在動蕩時期的精神寄托,都深刻影響瞭繪畫的發展。 本書將重點分析元代山水畫的“文人化”趨勢。趙孟頫作為元代繪畫的領軍人物,其“尚古”思想和對筆墨意趣的強調,對後世産生瞭深遠影響。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以其飄逸的筆墨、淡雅的意境,成為文人山水畫的典範。王濛、倪瓚等人的作品,也各具特色,展現瞭元代山水畫在筆墨變化、構圖布局上的多樣性。 同時,元代的花鳥畫也保持瞭較高的水準,如王淵、任仁發的作品,在繼承宋代傳統的基礎上,融入瞭更多的寫意精神。本書也將提及元代繪畫的社會功能,如在宗教、宮廷和民間生活中的應用。 第六章 明清:風格的演變與流派的紛呈 明清兩代是中國繪畫承前啓後、風格演變的重要時期。在繼承前代傳統的基礎上,繪畫藝術呈現齣更加多元和流派紛呈的局麵。 明代早期,繼承元代文人畫傳統,齣現浙派(戴進)和宮廷畫的繁榮。中期以後,吳門畫派(瀋周、文徵明、唐寅、仇英)崛起,以其清雅脫俗的風格和精湛的筆墨,成為明代繪畫的主流。本書將詳細分析他們的藝術風格、代錶作品以及對後世的影響。同時,也將關注晚明時期,如徐渭、陳淳等人的寫意花鳥畫,以及董其昌對繪畫理論的貢獻。 清代繪畫,更是流派眾多,風格各異。宮廷畫院(如焦秉貞、冷枚)的精細描繪,與揚州畫派(如鄭燮、李方膺)的“揚州八怪”的奇逸風格形成鮮明對比。本書將重點分析“揚州八怪”的個性化創作,以及他們對傳統繪畫的突破。海上畫派(如任伯年、吳昌碩)的齣現,標誌著中國繪畫開始走嚮近代。 此外,本書還將探討明清時期繪畫的題材拓展,如風俗畫、版畫的興盛,以及西方繪畫技法對中國繪畫的初步影響,如傳教士畫傢郎世寜的作品。 結語: 《中國古代繪畫史跡鈎沉》以史料為綱,以藝術分析為目,力圖呈現中國古代繪畫波瀾壯闊的發展曆程。本書不僅是對曆代繪畫成就的梳理,更是對中國傳統審美意識、哲學思想、文化精神的深入探究。通過對中國古代繪畫史跡的鈎沉,我們得以窺見中華民族獨特的藝術智慧和文化魅力,從而更加深刻地理解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本書適閤對中國古代藝術、曆史和文化感興趣的廣大讀者。

用戶評價

評分

坦白說,最初是被這本關於晚清社會變遷的口述史吸引的。它摒棄瞭傳統史學冰冷的統計數字和官方記錄,轉而通過對親曆者的訪談,構建瞭一個充滿煙火氣和個體悲歡的曆史圖景。那些關於留學生迴國後的文化衝突、傢庭內部的傳統與現代的拉鋸戰,以及底層民眾對“新事物”的睏惑與適應,都被生動地記錄瞭下來。其中一位老先生迴憶起他年輕時剪辮子的那段描述,寥寥數語,卻道盡瞭時代變革的巨大壓力和個人選擇的沉重。這本書的價值不在於提供一個完整的曆史結論,而在於它讓我們得以“看見”那些被主流敘事邊緣化的、鮮活的生命個體是如何承受和參與曆史轉摺的。它讀起來沒有閱讀曆史教科書的那種壓力,卻比它們更具震撼人心的力量。

評分

我最近沉迷於一套關於古代宮廷秘史的文集,其中對宋朝士大夫階層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的描摹,細膩得令人咋舌。它不像一般的曆史普及讀物那樣隻關注帝王將相的豐功偉績,而是將鏡頭聚焦在瞭那些在朝堂上小心翼翼、在私下裏吟詩作畫的文人身上。書中對宋詞的解讀尤其獨到,作者沒有停留在詞句錶麵的哀愁婉轉,而是結閤當時的政治氣候和士人的失意情懷,分析瞭每一首詞背後的深層意涵,那種“心有猛虎,細嗅薔薇”的復雜心態被剖析得入木三分。閱讀的過程就像是與一位博學的故人對飲,他娓娓道來,將那些塵封已久的禮儀細節、官場潛規則,乃至普通百姓的市井風情,都一一展現在眼前,讓人感覺自己仿佛真的穿越迴瞭那個雅緻又充滿張力的年代。這種對細節的極緻追求和對人情世故的深刻洞察,使得整本書讀起來韻味十足,迴味無窮。

評分

這本《三國風雲錄》真是讓人愛不釋手,作者的筆力著實不凡。他不僅僅是在復述曆史上的那些著名戰役和權謀鬥爭,更深入地挖掘瞭人物內心的掙紮與抉擇。比如,曹操在赤壁之戰前後的那種躊躇滿誌與隨後遭受重創的巨大落差,被描繪得淋灕盡緻,讓人仿佛能感受到他胸中的波瀾。而諸葛亮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在作者的筆下也不是空洞的口號,而是通過一係列細緻入微的事件鋪陳開來,展現瞭他如何將個人命運與國傢興亡緊密相連。特彆是關於一些邊緣人物的刻畫,比如那些在曆史洪流中被忽視的小人物,作者也賦予瞭他們鮮活的生命力,讓他們不僅僅是推動主綫劇情的工具人,而是擁有自己復雜的動機和情感。讀完後,我閤上書頁,腦海裏仿佛還迴蕩著金戈鐵馬的聲響和智謀交鋒的火花,真是一次酣暢淋灕的閱讀體驗,對那個時代的曆史脈絡和人物群像有瞭更立體、更深刻的理解。

評分

我最近讀瞭一本聚焦於清初思想解放運動的學術譯著,其行文風格極為凝練和思辨性強,讀起來需要極大的專注力,但迴報也是豐厚的。它著重分析瞭“心學”在清代遭遇的挑戰以及各路學者如何藉用儒傢經典進行創新性闡釋的過程。作者對哲學概念的界定極為嚴謹,比如對“理”與“氣”的辯證關係,進行瞭長篇纍牘的梳理,清晰地勾勒齣瞭不同學派之間的譜係關係和分歧所在。這本書最吸引我的地方在於它的論證結構,每一步都建立在前文堅實的基礎上,邏輯鏈條環環相扣,讓人不得不佩服其構建知識體係的功力。讀完後,感覺自己的思維都被梳理得更加清晰,對中國思想史的理解不再是零散的知識點堆砌,而是一個有機的、不斷演進的復雜係統。

評分

這本關於明代江南文教的專著,簡直是為我這種對地域文化和學術流變感興趣的人量身定做的。它沒有采用那種宏大的敘事結構,而是像切片一樣,精細地解剖瞭特定時期、特定地域的知識分子群體是如何在商業繁榮與思想禁錮之間尋找平衡的。作者在考據上極其紮實,引用瞭大量鮮為人知的私傢文集和地方誌,光是那些關於園林建築與藏書癖好的描述,就足以讓人看得津津有味。尤其讓我感到驚喜的是,它探討瞭手工業技術(比如印刷術的改進)是如何反過來影響學術思想傳播速度和廣度的,這種跨學科的視角非常新穎。閱讀過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來思考,因為作者提齣的觀點往往不是簡單的肯定或否定,而是展示瞭曆史發展中的多重可能性和內在的矛盾性,非常耐人尋味,完全顛覆瞭我之前對那個時代的一些刻闆印象。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