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程控制与自动化仪表(第3版)

过程控制与自动化仪表(第3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杨延西 著
图书标签:
  • 过程控制
  • 自动化仪表
  • 工业自动化
  • 控制工程
  • 测量技术
  • 传感器
  • 执行器
  • PID控制
  • 系统控制
  • 仪表原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556534
版次:3
商品编码:12179474
品牌:机工出版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35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是依据普通高等学校“过程控制与自动化仪表”教学大纲的要求,在第1版(2000年)和第2版(2007年)的基础上修订而成。
  本书从当前生产过程自动化的实际需要和过程控制的新发展出发,在介绍了生产过程控制系统与自动化仪表的基本概念、工作原理及使用要求、简单控制系统设计方案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智能仪表、过程系统建模、特殊工艺及复杂过程控制系统的分析与设计、基于网络的计算机控制系统及工程应用等问题。
  本书取材适当、深度与广度适中,能适应不同高校本科电气信息类专业的教学需求;内容叙述简明扼要、通俗易懂、循序渐进、方便自学;每章开始扼要提出了本章教学内容和应达到的基本要求;每章末编写了基本练习题、综合练习题和设计题,以适应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也便于教师因材施教。
  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电气信息类专业的教材,也可供相关专业师生和专业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推荐简言】
  本书的主要特点有:①在保留第1版和第2版主要特色的基础上更新了内容,引进了新的成果与应用实例,并严格按照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教学大纲的要求编写,取材适当、深度与广度适中;②在保持系统性与完整性的基础上按模块化结构编写,以适应不同高校的教学要求;③从生产实际需要出发,从工程实用性入手,尽可能采用各种先进而又成熟的控制策略与自动化仪表,力求做到技术的先进性与工程实用性相统一;④采用简明扼要、通俗易懂、由浅入深、先易后难、先简单再复杂的叙述方法,循序渐进,便于自学;⑤为便于学习,每章均提出了本章的主要内容和应达到的学习要求;⑥每章习题按基本练习题、综合练习题和设计题三个层次分类编写,以适应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也便于教师因材施教。
  主要修改内容如下:①考虑到新型传感器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推广情况,增加了主流传感器及仪表内容,如磁力机械式氧量分析仪、配备气源调节器的电-气转换器等;②考虑到多数高校都开设智能控制相关课程内容,由于版面限制,本教材难以详细讲述所有内容,因此将第2版中的模糊控制相关内容删除;③随着预测控制方法在工业过程系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而第2版中内容过于简短,不便于学生理解和实现,因此对这部分内容进行了重新编排,并增加了仿真实例;④随着DCS技术的更新、发展及广泛应用,将第九章中DCS部分进行了修改,增加了第四代DCS系统内容,并基于典型DCS系统并以加热炉温度系统为例,讲述了DCS系统设计方案和典型控制方法串级控制方法的实现过程。
  全书共分10章,1~5章为基础部分,6~9章为提高部分,第10章为应用部分。本书参考教学时数为56~64学时(其中包括8~10学时实验)。

目录


前言
第1章 绪论1
1.1过程控制概述1
1.1.1过程控制的特点、任务及要求1
1.1.2过程控制的发展概况6
1.1.3过程控制系统的组成、分类及性能指标7
1.2自动化仪表概述10
1.2.1自动化仪表的分类与发展10
1.2.2自动化仪表的信号制与能源供给12
1.2.3安全防爆仪表与安全防爆系统13
思考题与习题15
第2章 过程参数的检测与变送17
2.1参数检测与变送概述17
2.1.1检测仪表17
2.1.2检测误差18
2.1.3检测仪表的基本特性20
2.1.4变送器的构成原理23
2.1.5变送器的信号传输方式25
2.2温度的检测与变送26
2.2.1温度检测方法26
2.2.2典型模拟式温度变送器34
2.2.3智能式温度变送器40
2.3压力的检测与变送42
2.3.1压力的概念及其检测42
2.3.2DDZ-Ⅲ型力矩平衡式差压变送器44
2.3.3电容式差压变送器48
2.3.4智能式差压变送器50
2.4流量的检测与变送53
2.4.1流量的概念与检测方法53
2.4.2典型流量检测仪表54
2.5物位的检测与变送58
2.5.1物位检测的主要方法58
2.5.2典型物位检测仪表59
2.6成分的检测与变送62
2.6.1概述62
2.6.2红外式气体成分的检测及仪表63
2.6.3氧气成分的检测及仪表64
2.6.4多种组分的检测及仪表70
思考题与习题71
第3章 过程控制仪表74
3.1过程控制仪表概述74
3.2DDZ-Ⅲ型模拟式调节器75
3.2.1比例积分微分调节规律75
3.2.2DDZ-Ⅲ型PID基型调节器78
3.3数字式控制器87
3.3.1数字式控制器的基本构成88
3.3.2数字式控制器实例89
3.4执行器94
3.4.1执行器的构成原理94
3.4.2气动执行器的应用97
3.4.3电/气转换器与阀门定位器103
3.4.4智能式电动执行器105
3.5安全栅107
3.5.1齐纳式安全栅107
3.5.2隔离式安全栅108
思考题与习题110
第4章 被控过程的数学模型113
4.1过程建模的基本概念113
4.1.1被控过程的数学模型及其作用113
4.1.2被控过程的特性114
4.1.3过程建模方法117
4.2解析法建立过程的数学模型119
4.2.1解析法建模的一般步骤119
4.2.2单容过程的解析法建模119
4.2.3多容过程的解析法建模122
4.3试验法建立过程的数学模型125
4.3.1响应曲线法126
4.3.2最小二乘法133
思考题与习题142
第5章 简单控制系统的设计146
5.1简单控制系统设计概述146
5.1.1控制系统设计任务及开发步骤147
5.1.2设计中需要注意的有关问题148
5.2控制方案的确定149
5.2.1被控参数的选取149
5.2.2控制参数的选择150
5.2.3被控参数的测量与变送153
5.2.4调节规律对控制质量的影响及其选择154
5.2.5执行器的选择 160
5.2.6调节器正/反作用方式的选择160
5.3调节器的参数整定161
5.3.1调节器参数整定的理论基础161
5.3.2调节器参数的整定163
5.3.3PID调节器参数的自整定168
5.4单回路控制系统设计实例173
5.4.1干燥过程的控制系统设计173
5.4.2储槽液位过程控制系统的设计175
思考题与习题176
第6章 常用高性能过程控制系统180
6.1串级控制系统180
6.1.1串级控制的基本概念180
6.1.2串级控制系统的控制效果181
6.1.3串级控制系统的适用范围186
6.1.4串级控制系统的设计188
6.1.5串级控制系统的参数整定191
6.2前馈控制系统193
6.2.1前馈控制的基本概念193
6.2.2前馈控制的特点及局限性194
6.2.3静态补偿与动态补偿195
6.2.4前馈-反馈复合控制195
6.2.5引入前馈控制的原则及应用实例196
6.3大滞后过程控制系统198
6.3.1大滞后过程概述198
6.3.2史密斯预估控制198
6.3.3改进型史密斯预估控制200
6.3.4内模控制202
思考题与习题205
第7章 实现特殊工艺要求的过程控制系统208
7.1比值控制系统208
7.1.1比值控制概述208
7.1.2比值控制系统的设计211
7.1.3比值控制系统的参数整定215
7.2均匀控制系统215
7.2.1均匀控制的提出及其特点215
7.2.2均匀控制系统的设计217
7.3分程控制系统219
7.3.1分程控制概述219
7.3.2分程控制系统的设计220
7.3.3分程控制系统的应用222
7.4自动选择性控制系统223
7.4.1自动选择性控制概述223
7.4.2系统的类型及工作过程224
7.4.3自动选择性控制系统的设计225
思考题与习题227
第8章 复杂过程控制系统231
8.1序言231
8.2多变量解耦控制系统231
8.2.1耦合过程及其要解决的问题231
8.2.2相对增益与相对增益矩阵232
8.2.3解耦控制系统的设计237
8.3适应过程参数变化的控制系统242
8.3.1适应静态增益变化的控制系统242
8.3.2适应纯滞后时间变化的控制系统244
8.3.3适应时间常数变化的控制系统246
8.4推理控制系统248
8.4.1推理控制系统的组成248
8.4.2推理-反馈控制系统250
8.4.3输出可测条件下的推理控制系统252
8.5预测控制系统255
8.5.1预测控制的基本思想255
8.5.2预测模型256
8.5.3典型预测控制算法259
思考题与习题267
第9章 基于网络的过程计算机控制系统269
9.1集散控制系统269
9.1.1集散控制系统概述269
9.1.2集散控制系统的通信网络系统277
9.1.3集散控制系统的控制器280
9.1.4集散控制系统操作员站283
9.1.5集散控制系统工程师站与组态软件285
9.1.6集散控制系统的设计实例296
9.2基于现场总线的过程控制系统299
9.2.1现场总线的基本概念299
9.2.2现场总线的通信模型300
9.2.3基于现场总线的控制系统的设计306
思考题与习题309
第10章 典型生产过程控制与工程设计311
10.1典型生产过程控制311
10.1.1电厂锅炉的过程控制311
10.1.2精馏塔的过程控制317
10.2过程控制系统的工程设计322
10.2.1工程设计的目的和主要内容322
10.2.2工程设计的具体步骤323
10.2.3控制系统的抗干扰和接地设计326
思考题与习题330
附录333
参考文献336

前言/序言

  本书是依据普通高等学校“过程控制与自动化仪表”教学大纲的要求,在《过程控制与自动化仪表》(2000年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西安理工大学侯志林主编)和《过程控制与自动化仪表》第2版(2007年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西安理工大学潘永湘主编)两书的基础上修订而成。本书从当前生产过程自动化的实际需要和过程控制的最新发展出发,在介绍了生产过程控制系统与自动化仪表的基本概念、工作原理及使用要求、简单控制系统设计方案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智能仪表、过程系统建模、特殊工艺及复杂过程控制系统的分析与设计、基于网络的计算机控制系统及工程应用等问题。
  本书的主要特点有:①在保留第1版和第2版主要特色的基础上更新了内容,引进了新的成果与应用实例,并严格按照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教学大纲的要求编写,取材适当、深度与广度适中;②在保持系统性与完整性的基础上按模块化结构编写,以适应不同高校的教学要求;③从生产实际需要出发,从工程实用性入手,尽可能采用各种先进而又成熟的控制策略与自动化仪表,力求做到技术的先进性与工程实用性相统一;④采用简明扼要、通俗易懂、由浅入深、先易后难、先简单再复杂的叙述方法,循序渐进,便于自学;⑤为便于学习,每章均提出了本章的主要内容和应达到的学习要求;⑥每章习题按基本练习题、综合练习题和设计题三个层次分类编写,以适应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也便于教师因材施教。主要修改内容如下:①考虑到新型传感器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推广情况,增加了主流传感器及仪表内容,如磁力机械式氧量分析仪、配备气源调节器的电-气转换器等;②考虑到多数高校都开设智能控制相关课程内容,由于版面限制,本教材难以详细讲述所有内容,因此将第2版中的模糊控制相关内容删除;③随着预测控制方法在工业过程系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而第2版中内容过于简短,不便于学生理解和实现,因此对这部分内容进行了重新编排,并增加了仿真实例;④随着DCS技术的更新、发展及广泛应用,将第九章中DCS部分进行了修改,增加了第四代DCS系统内容,并基于典型DCS系统并以加热炉温度系统为例,讲述了DCS系统设计方案和典型控制方法串级控制方法的实现过程。
  全书共分10章,1~5章为基础部分,6~9章为提高部分,第10章为应用部分。各章具体内容为:第1章阐述过程控制与自动化仪表的共性问题,确立过程控制的概念体系;第2章叙述过程参数的检测与变送及选用方法;第3章叙述过程控制仪表的工作原理、功能特点、使用方法;第4章叙述被控过程的数学模型建立方法;第5章叙述简单控制系统的设计原理与调节器的参数整定方法;第6章叙述常用高性能过程控制系统的设计原理与方法;第7章叙述特殊工艺要求的过程控制系统的设计原理与方法;第8章叙述复杂过程控制系统的设计原理与方法;第9章介绍基于网络的计算机过程控制系统,主要介绍集散控制系统与现场总线控制系统;第10章介绍典型生产过程的控制与工程化设计问题。
  本书第1、4、6、7、8章由杨延西教授编写;第3、5章由潘永湘教授编写;第2、9、10章由赵跃副教授编写。全书由杨延西教授负责统稿、定稿。
  西安交通大学施仁教授、西安理工大学侯志林教授、潘永湘教授仔细审阅了书稿。他们对本书提出了许多宝贵的修改意见和建议,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作者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教育部高等学校自动化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刘丁教授的热情鼓励和支持,还参考了大量文献资料,在此对刘丁教授和相关文献作者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电气信息类专业的教材,参考教学时数为56~64学时(其中包括8~10学时实验),也可供相关专业的师生和工程技术人员阅读参考。
  另外,为方便读者学习,本书在每章的思考题与习题部分配有一个二维码,扫描二维码即可获得本章思考题与习题的详解。全书10章的思考题与习题列表和勘误可通过扫描下面的二维码来获取,可供读者查看实时更新。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的缺点和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恳请广大读者指正与建议,以便再版时做进一步修订与完善。
  编著者
  序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电气工程与自动化技术正以令人瞩目的发展速度,改变着我国工业的整体面貌。同时,对社会的生产方式、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并在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与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和能源科学等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它正在向智能化、网络化和集成化的方向发展。
  教育是培养人才和增强民族创新能力的基础,高等学校作为国家培养人才的主要基地,肩负着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在实际教学中,根据社会需求,构建具有时代特征、反映最新科技成果的知识体系是每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光荣任务。
  教书育人,教材先行。机械工业出版社几十年来出版了大量的电气工程与自动化类教材,有些教材十几年、几十年长盛不衰,有着很好的基础。为了适应我国目前高等学校电气工程与自动化类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配合各高等学校的教学改革进程,满足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校在课程设置上的需求,由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协会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学科教学委员会、中国电工技术学会高校工业自动化教育专业委员会、机械工业出版社共同发起成立了“全国高等学校电气工程与自动化系列教材编审委员会”,组织出版新的电气工程与自动化类系列教材。这套教材基于“加强基础,削枝强干,循序渐进,力求创新”的原则,通过对传统课程内容的整合、交融和改革,以不同的模块组合来满足各类学校特色办学的需要。并力求做到:
  1�笔视眯裕航岷系缙�工程与自动化类专业的培养目标、专业定位,按技术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教学实践等环节,进行选材组稿。对有的具有特色的教材采取一纲多本的方法。注重课程之间的交叉与衔接,在满足系统性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内容上的重复。
  2�笔痉缎裕毫η蠼滩闹姓瓜值慕萄Ю砟睢⒅�识体系、知识点和实施方案在本领域中具有广泛的辐射性和示范性,代表并引导教学发展的趋势和方向。
  3�贝葱滦裕涸诮滩谋嘈粗星康饔胧本憬�,对原有的知识体系进行实质性的改革和发展,鼓励教材涵盖新体系、新内容、新技术,注重教学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以适应新形势下的教学规律。
  4�比ㄍ�性:本系列教材的编委由长期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的知名教授和学者组成。他们知识渊博,经验丰富。组稿过程严谨细致,对书目确定、主编征集、资料申报和专家评审等都有明确的规范和要求,为确保教材的高质量提供了有力保障。
  此套教材的顺利出版,先后得到全国数十所高校相关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广大骨干教师的积极参与,在此谨表示衷心的感谢,并欢迎广大师生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此套教材的出版如能在转变教学思想、推动教学改革、更新专业知识体系、创造适应学生个性和多样化发展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等方面收到成效,我们将会感到莫大的欣慰。
  全国高等学校电气工程与自动化系列教材编审委员会

《现代仪器技术与应用》 内容简介: 《现代仪器技术与应用》是一本全面介绍当今主流科学研究与工业生产领域中各类先进仪器仪表原理、性能、应用及发展趋势的专著。本书旨在为读者构建一个清晰、深入的仪器技术知识体系,涵盖从基础的测量理论到复杂的系统集成,从经典的应用场景到前沿的技术革新。 第一部分:测量与传感技术基础 本部分将首先深入探讨各类物理量和化学量的测量原理。读者将学习到温度、压力、流量、液位、湿度、力、位移、速度、加速度、电压、电流、电阻、电容、电感等基本物理量的传统及新型测量方法。我们将详细剖析各类传感器的核心工作机制,如电阻式、电容式、电感式、压电式、光学式、热敏式、磁敏式、化学敏感元件等,并对比分析它们在精度、响应速度、稳定性、环境适应性等方面的优劣。此外,本部分还将引入先进的无损检测技术,如超声波检测、射线检测、涡磁检测等,介绍其在材料分析和结构完整性评估中的关键作用。 第二部分:信号处理与数据采集 精准的测量离不开有效的信号处理。本部分将详细阐述信号的预处理技术,包括滤波(模拟滤波与数字滤波)、放大、阻抗匹配等,以消除噪声干扰,提取有效信号。随后,我们将深入介绍模拟数字转换(ADC)和数字模拟转换(DAC)的工作原理、关键参数(如分辨率、采样率、线性度)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选择考量。对于复杂数据的采集与管理,本书将覆盖多通道数据采集系统(DAQ)的设计、配置与同步技术,以及数据存储、格式化和初步分析的常用方法。 第三部分:工业现场仪表与系统 本部分将聚焦于工业生产环境中至关重要的各类仪表。在流程工业方面,我们将详尽介绍温度仪表(热电偶、热电阻、红外测温仪)、压力仪表(压力变送器、差压变送器、压力开关)、流量仪表(涡轮流量计、电磁流量计、超声波流量计、质量流量计)和液位仪表(浮球式、电容式、雷达式、超声波式)的工作原理、选型要点和维护注意事项。对于固体物料的处理,本书将涵盖称重仪表、颗粒分析仪表等。在设备监测与诊断领域,我们将探讨振动监测仪表、声发射检测仪、腐蚀监测仪表等,以及它们在预测性维护中的应用。此外,本部分还将介绍一些特殊环境下的仪表应用,如防爆仪表、耐腐蚀仪表、高温高压仪表等。 第四部分:智能仪器与网络化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仪器仪表正朝着智能化和网络化的方向迈进。本部分将深入探讨智能传感器的设计理念,包括内置微处理器、自校准、自诊断、数据存储和通信接口等功能。我们将重点介绍现场总线技术(如HART、FF、PROFIBUS、Ethernet/IP)在工业自动化系统中的应用,分析其通信协议、拓扑结构和优势。本书还将介绍物联网(IoT)技术如何赋能仪器仪表,实现远程监控、数据分析和设备管理。关于工业无线通信技术,如Wi-Fi、LoRa、NB-IoT等,在本部分也将得到详细阐述,分析其在不同场景下的适用性。 第五部分:数据分析与应用 获取高质量的测量数据是应用的基础。本部分将介绍常用的数据分析方法,包括统计分析、回归分析、模式识别和时间序列分析等。我们将探讨如何利用这些方法从海量数据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例如识别工艺参数的异常波动、优化生产过程、进行故障诊断和预测。本书还将介绍数据可视化技术,如趋势图、散点图、直方图等,以及如何通过仪表自带的或第三方软件进行数据展示,帮助用户更直观地理解和掌握生产运行状况。 第六部分:仪器仪表的发展趋势与挑战 最后,本部分将展望仪器仪表领域的未来发展方向。我们将探讨微型化、集成化、纳米化技术在新型传感器设计中的应用。关于人工智能(AI)和机器学习(ML)在仪器仪表中的融合,如智能故障诊断、自适应控制和预测性维护,将进行深入讨论。此外,本书还将关注仪器仪表的可靠性、安全性、互操作性以及绿色化设计等方面的挑战和解决方案。 《现代仪器技术与应用》内容翔实,图文并茂,结合了大量实际案例,旨在为工程师、技术人员、研究学者以及对仪器仪表技术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一本权威、实用的参考书。通过阅读本书,您将能够深刻理解现代仪器技术的核心,并将其有效应用于您的工作实践中。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直观的感受,是它在理论深度与实际应用之间的巧妙平衡。作为一本“第3版”,它显然经历了市场的检验和学界的认可,这让我对它的内容充满了信心。我尤其关注的是书中对于控制系统设计与分析的部分。我希望它能详细介绍不同的控制策略,例如PID控制的原理、参数整定方法以及其优缺点,并能给出如何在实际系统中优化PID参数的指导。不仅仅是理论推导,我更希望看到具体的案例分析,比如在化工、电力、冶金等不同行业中,PID控制是如何被巧妙运用的,遇到的实际问题有哪些,以及如何有效地解决。此外,对于更高级的控制方法,比如模糊控制、神经网络控制等,我也希望书中能有清晰的介绍,解释它们在处理非线性、时变等复杂系统时的优势。如果能提供一些关于这些先进控制方法的仿真实例或者实际应用的简要描述,那就更好了。我还会仔细研究书中关于系统建模的部分,了解如何建立过程的数学模型,以及模型在控制系统设计中的作用。模型的准确性直接影响到控制系统的性能,所以这部分内容对我来说至关重要。另外,我也期待书中能包含一些关于系统辨识的内容,学习如何从实际数据中辨识出系统的动态特性,这对于建立精确的模型非常有帮助。这本书应该能提供一种系统性的方法论,帮助读者掌握从理解系统到设计、实现和优化控制策略的全过程。

评分

初次接触《过程控制与自动化仪表(第3版)》这本书,是在我刚刚踏入工业自动化这个广阔的领域时。当时的我,对这个专业还处在一个懵懂的状态,只知道它似乎是工厂里各种机器设备能够“自己”运转的关键。拿到这本书,书名本身就带着一种厚重感,似乎预示着它将带领我深入了解这个复杂的世界。我当时最期待的是能够理解“过程控制”到底是什么,它在生产过程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又是如何实现精确、高效的运作。对于“自动化仪表”,我脑海里则浮现出各种各样的传感器、控制器,它们是如何感知、判断和执行的,这些都是我迫切想要弄明白的。书本的开篇,我特别希望它能从最基础的概念讲起,比如什么是“过程”,它有哪些关键参数,以及为什么要进行“控制”。然后,引出“过程控制”的核心思想,即如何通过一系列的手段来维持或改变某个物理量,使其达到预期的目标。我希望它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实际的工业场景,来解释这些抽象的概念,而不是堆砌大量的专业术语。例如,在解释“反馈控制”时,我希望能看到一个生动的比喻,比如恒温器控制空调,或者汽车的巡航控制系统,这样我能更容易地理解其原理和作用。再者,对于“自动化仪表”这部分,我希望它能详细介绍各种常用传感器的原理、选型以及应用,比如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流量传感器等,它们各自的特点和适用的环境。同时,我也期待书中能对执行器,如阀门、电机等,有深入的阐述,包括它们的种类、工作方式以及与控制系统的配合。总而言之,我希望这本书能为我打下坚实的基础,让我对过程控制与自动化仪表有一个清晰、全面的认识,为我后续的学习和工作铺平道路。

评分

这本书的“第3版”字样,让我联想到它在内容更新和技术前沿方面的把握。在自动化仪表领域,技术更新迭代的速度非常快,一些新兴的传感技术和通信方式层出不穷。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体现最新的技术发展趋势,例如在物联网(IoT)和工业4.0的大背景下,自动化仪表如何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相结合,实现更高级别的智能化和网络化。我希望书中能介绍一些新型的传感器技术,例如 MEMS传感器、光纤传感器等,以及它们在过程控制中的潜在应用。同时,对于工业通信网络,我也希望看到对Ethernet/IP、Profinet等主流工业以太网技术的介绍,以及它们在构建高效、可靠的工业自动化系统中的作用。此外,数据安全和网络安全在工业控制系统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我希望书中能对这方面有所提及,例如如何保护自动化仪表和控制系统免受网络攻击。总而言之,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引导我了解当前自动化仪表和控制技术的最新动态,为我应对未来工业自动化发展带来的挑战做好准备。

评分

《过程控制与自动化仪表(第3版)》给我的另一个重要期待,是它在自动化仪表部分能够涵盖广泛且深入的内容。在工业生产中,精确的测量是过程控制的基础,所以仪表的选择、性能和维护至关重要。我希望这本书能全面介绍各种测量仪表的原理、结构、性能指标以及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选型原则。这包括但不限于各种压力变送器(如差压、绝压、表压)、液位仪表(如浮球式、电容式、雷达式)、流量仪表(如涡轮流量计、电磁流量计、质量流量计)、温度仪表(如热电偶、热电阻、红外测温仪)以及各种分析仪表(如pH计、浓度计、气体分析仪)。我期待书中能深入讲解每种仪表的工作原理,分析它们的优缺点、适用范围以及可能出现的测量误差和干扰因素。同时,我也希望书中能提供关于仪表安装、校验和维护方面的实用指导,因为这些细节往往决定了测量数据的准确性和系统的稳定性。在自动化仪表方面,我尤其关心的是智能仪表的发展和应用,比如HART、Foundation Fieldbus等通信协议,以及它们在实现仪表数据远程监控、诊断和组态方面的优势。如果书中能结合一些实际的工程项目,展示如何根据工艺要求选择和配置自动化仪表,那就更具参考价值了。

评分

对于《过程控制与自动化仪表(第3版)》,我的期望不仅仅停留在理论知识的层面,更关注其在实际工程应用中的指导意义。在现实的工业现场,控制系统的设计和实施往往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仪表信号的干扰、执行器的非线性、环境因素的影响等等。我非常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实用的工程经验和解决问题的思路。比如,在介绍仪表选型时,除了原理和参数,是否能提供一些关于现场安装、防爆、防腐蚀等方面的建议?在讲解控制回路的调试时,是否能给出一些实用的步骤和技巧,帮助工程师快速找到并解决回路中的问题?我还特别期待书中能够包含一些典型的自动化系统配置案例,详细说明一个完整的自动化项目是如何从需求分析、方案设计、设备选型、系统集成到调试运行的。例如,一个炼油厂的某个关键装置,其过程控制和自动化仪表系统是如何构建的,涉及哪些关键的控制回路和仪表,又是如何实现信息采集、上传和安全联锁的。这类案例分析能极大地帮助我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程紧密结合起来。

评分

这本书的“第3版”名称,让我对它在系统集成和通信协议方面的讲解尤为期待。现代工业自动化系统早已不是孤立的仪表和控制器,而是由各种设备组成的庞大网络。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介绍不同层次的自动化系统架构,例如现场级、控制级和管理级,以及它们之间的信息交互方式。对于自动化仪表之间的通信,我期待看到对现场总线技术,如Profibus、Foundation Fieldbus等的深入讲解,包括它们的通信原理、网络拓扑、优势劣势以及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选择。同时,我也希望书中能介绍工业以太网在过程控制中的应用,例如Modbus/TCP、Ethernet/IP、Profinet等,以及它们如何实现更高效、更灵活的数据传输。此外,SCADA(Supervisory Control and Data Acquisition)系统和DCS(Distributed Control System)是现代工业过程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希望书中能对它们的结构、功能、设计原则以及与底层自动化仪表和控制器的集成进行详细阐述。理解这些系统层面的内容,对于我把握整个自动化系统的全局至关重要。

评分

最后一方面,我非常期待《过程控制与自动化仪表(第3版)》能提供一些关于数据分析和性能优化的内容。现代工业自动化系统产生了海量的运行数据,这些数据蕴含着巨大的价值,可以用于优化生产过程、提高设备效率、降低能耗以及预测性维护。我希望书中能介绍一些基本的数据分析方法,例如趋势分析、统计过程控制(SPC)等,以及如何利用这些方法来监控过程的运行状态、发现异常波动并及时采取措施。此外,我还希望书中能探讨一些关于控制系统性能优化的策略,例如如何通过在线调整控制参数来适应工艺变化,或者如何利用先进的算法来提高控制精度和响应速度。如果书中能结合一些实际案例,展示如何通过数据分析和性能优化来提升生产效率和降低运营成本,那就极具启发性。例如,通过分析流量和压力数据,优化泵的运行策略,以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或者通过分析温度和浓度数据,优化反应器的操作条件,以提高产品收率。

评分

我对《过程控制与自动化仪表(第3版)》的另外一个重要期待,是它能在安全控制和风险管理方面提供一些指导。在工业生产过程中,过程安全是至关重要的,任何一点疏忽都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我希望书中能介绍与过程控制相关的安全仪表系统(SIS)的概念和原理,例如安全联锁、紧急停车系统(ESD)等。详细说明SIS的设计原则、SIL(Safety Integrity Level)等级的确定以及常用安全仪表和控制器的选型。此外,我也希望能看到关于过程风险评估的内容,比如HAZOP(Hazard and Operability Study)分析,以及如何将风险评估的结果应用于控制系统的设计和优化,以提高生产的安全性。对于自动化仪表,我也期待书中能提及一些在危险环境下的特殊要求,例如防爆、防腐蚀等,以及如何选择和安装符合安全标准的仪表。最终,我希望通过学习这本书,不仅能掌握过程控制和自动化仪表的技术,还能培养一种安全意识,将安全生产的理念融入到自动化系统的设计和运维中。

评分

我之所以对《过程控制与自动化仪表(第3版)》这本书充满期待,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所承载的“过程控制”这个概念本身。在我的认知里,工业生产的生命线就是各种各样的“过程”,而“控制”则是保证这些过程有序、高效、安全运行的灵魂。我希望书中能够深入剖析不同类型的过程,比如连续过程、批量过程、批次过程等,并针对不同过程的特点,介绍相应的控制策略和方法。举例来说,对于反应釜的温度控制,可能需要考虑复杂的传热动力学和反应动力学;而对于化工管道的流量控制,则需要考虑流体的性质和管道的阻力。我希望书中能提供系统性的分析框架,帮助读者理解一个控制对象(过程)的特性,并据此选择合适的控制器类型和控制算法。例如,在介绍PID控制时,我希望看到对比例、积分、微分作用的详细解释,以及它们分别对系统响应产生的影响,并结合实例说明如何根据被控对象的动态特性来整定PID参数。此外,我还期待书中能涉及一些关于复杂过程的控制方法,如模型预测控制(MPC),解释其原理和在处理多变量、耦合性强的过程中的优势。

评分

这本书的“第3版”意味着它应该涵盖了最新的技术标准和行业规范。在过程控制和自动化仪表领域,有很多国际和国内的标准,例如ISA(国际仪表自动化学会)发布的标准,以及IEC(国际电工委员会)发布的关于自动化和控制系统的标准。我希望书中能够介绍一些关键的标准,并说明它们在系统设计、设备选型、性能验证等方面的作用。例如,关于仪表的精度等级、响应时间、防护等级等,以及控制系统的可靠性、可用性等方面的要求,都应该有相应的标准依据。此外,对于软件方面,例如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和DCS的编程语言和开发环境,我也希望书中能有所介绍,并结合实际应用展示如何进行程序开发和调试。对于一些行业特定的规范,例如在石油化工、电力行业等,如果书中能有所涉及,那就更好了。掌握这些标准和规范,能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和遵循行业惯例,并在实际工作中做出更符合规范的设计和决策。

评分

感动到了就好了我现在

评分

装订质量还行,内容也可以。

评分

书的包装很好,也是新的,可惜就是好像和我想学习的内容不一样。

评分

货真价实

评分

货真价实

评分

装订质量还行,内容也可以。

评分

货真价实

评分

装订质量还行,内容也可以。

评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