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考古论文集(套装上下册)/欧亚备要

新疆考古论文集(套装上下册)/欧亚备要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戈 著
图书标签:
  • 新疆考古
  • 考古学
  • 历史
  • 民族
  • 文化
  • 欧亚研究
  • 丝绸之路
  • 边疆考古
  • 学术著作
  • 论文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26380
版次:1
商品编码:12181308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欧亚备要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848
套装数量: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考古研究人员,新疆考古研究专员及对新疆考古感兴趣的师生
  该书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陈戈先生在新疆考古研究的基础上发表的论文专著,集中了作者数十年的考古研究成果,其成果至今仍然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本书对新疆考古的新成果、作者的新观点进行了详尽论述,是中国新疆考古研究的重要参考书,使新疆考古的研究深度远远超过了以往。

内容简介

  本文集共选录38篇论文,可分三个部分。第yi部分为综述性质,共3篇,分别比较详细地论述了新疆的古代交通路线和20世纪考古研究概况以及简要地介绍了新疆古代遗存概貌。第二部分为史前时期,共25篇,可分为三组,第yi组是对某些问题的探讨和研究;第二组是对几种考古学文化的专题研究和论述;第三组是与他人就某些问题进行的学术争鸣。第三部分为历史时期,共10篇,可分为二组,第yi组是关于某些古代城址和道路的历史地理考证;第二组是关于察合台汗国银币、新疆佛教流行情况和新疆洞室墓的一些研究。这些新的观点、概念和意见极大地改变了新疆史前时期的研究状况,使其步入了新的阶段。加深了20世纪以来人们对新疆史前时期的认识,也对新疆有了比较明确的史前时期的概念,而且其内容也丰富了很多,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陆续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观点、概念和意见,重新提出了新疆青铜时代的概念,其年代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前1000年左右;提出了新疆早期铁器时代的概念,其年代大约为公元前1000年至公元前后;发现、确认并提出和命名了新疆地区的第yi个考古学文化—察吾乎沟口文化,同时对其进行了文化类型的划分研究;确认并提出和命名了焉不拉克文化、苏贝希文化,使新疆考古的研究深度远远超过了以往。
  丛书简介:
  “欧亚备要”丛书所谓“欧亚”指内陆欧亚(CentralEurasia)。这是一个地理范畴,大致包括东北亚北亚、中亚和东中欧。这一广袤地区的中央是一片大草原。在古代,由于游牧部族的活动,内陆欧亚各部(包括其周边)无论在政治、经济还是文化上都有了密切的联系。因此,内陆欧亚常常被研究者视作一个整体。
  由于内陆欧亚研究难度大,早期的研究者要克服的障碍往往多于其他学科。本套丛书选择若干较优秀、尤急需者,请作者修订重印。这些原来分属各传统领域的著作(专著、资料、译作等)在“欧亚”的名义下汇聚在一起,有利于读者和研究者视野的开拓。

作者简介

  陈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新疆考古领域专业专家,新疆史前时期考古研究奠基者。已出版专著多部,发表论文数十篇。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部分?综?述
新疆古代交通路线综述 ...... 3
新疆考古述论 ...... 58
新疆古代文化遗存概说 ...... 96
第二部分?史前时期
略论新疆的彩陶 ...... 105
关于新疆远古文化的几个问题 ...... 139
关于新疆新石器时代文化的新认识 ...... 158
新疆出土的早期铁器——兼谈我国开始使用铁器的时间问题 ...... 173
吐鲁番地区的史前文化 ...... 183
关于新疆地区的青铜时代和早期铁器时代文化 ...... 198
齐家文化应属青铜时代—— 兼谈我国青铜时代的开始及其相关的一些问题 ...... 211
新疆发现的石刀、石镰和铜镰 ...... 225
新疆史前文化研究评述 ...... 237
新疆远古文化初论 ...... 245
新疆史前文化 ...... 338
史前时期的西域 ...... 366
为韩建业《新疆的青铜时代和早期铁器时代文化》一书所作之序 ...... 429
略论焉不拉克文化 ...... 437
新疆察吾乎沟口文化略论 ...... 459
新疆史前时期又一种考古学文化—— 苏贝希文化试析 ...... 473
新疆伊犁河流域文化初论 ...... 513
察吾乎沟口文化的类型划分和分期问题 ...... 549
关于焉不拉克墓葬的讨论 ...... 567
关于如何认识和界定新疆青铜时代文化的讨论 ...... 571
关于如何认识和界定新疆早期铁器时代文化的讨论 ...... 576
关于新疆青铜时代和早期铁器时代文化的再讨论 ...... 581
关于新疆新石器时代文化的讨论 ...... 585
焉不拉克文化补说 ...... 589
再论察吾乎沟口文化 ...... 597
第三部分?历史时期
唐轮台在哪里 ...... 613
新疆米兰古灌溉渠道及其相关的一些问题 ...... 622
焉耆尉犁危须都城考 ...... 644
铁门关、铁关谷和遮留谷 ...... 658
别失八里(五城)名义考实 ...... 663
明陈诚使西域经行新疆路线略疏 ...... 677
新疆古代城址的考古学研究刍议 ...... 691
昌吉古城出土的蒙古汗国银币研究 ...... 696
汉唐时期新疆佛教流行情况述略 ...... 726
新疆发现的竖穴洞室墓 ...... 741
参考论著目录 ...... 760
索引 ...... 798

精彩书摘

  开展并加强对新疆周围地区考古学研究现状的认知和了解。新疆地区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古代文化与周围地区有着密切的交往和联系,而它本身又属于中亚范畴,其文化特点也脱离不了中亚的大背景。因此,将新疆地区的考古遗存与周围地区诸如印度、巴基斯坦、中亚各国、南西伯利亚和我国的内蒙古、甘肃、青海、西藏等地考古遗存进行比较研究是非常必要的,这也是继续深化新疆考古学研究的重要方面,而要进行这种比较研究,首先必须对这些地区的考古学研究现状有所了解和认识。然而在过去的20世纪里,研究新疆考古的国人们对这些了解和认识是非常不够的,尤其是对国外的考古学研究现状更是知之甚少,而这也是局限和影响新疆考古学研究进步的一个重要因素。例如,在上述这些地区,彩陶既存在于新石器时代,也存在于青铜时代和早期铁器时代,可是在新疆地区,长期以来仅将其当作是新石器时代的产物,而不知它也可以属于青铜时代甚至是早期铁器时代。另外,这些地区的古城发掘研究也很多,对新疆同样有很大的借鉴作用。因此,21世纪的新疆考古学研究除了做好本地区的考古工作外,还应将视野扩大至周围地区,最重要的是要花大力气基本了解和掌握这些地区的考古资料和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进行相互间的比较研究,从而揭示古代文化交流和中西交通的真谛。这既是新疆考古学研究自身的需要,更是新疆考古学研究与国际接轨、走向世界的需要。继续加强与其他各学科的联系与合作。
  考古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但由于它所研究的对象和内容包括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所以它又是一门涉及面极其广泛的边缘性学科。要想做好考古学研究,无论是在田野调查发掘阶段,还是在室内整理研究阶段,抑或是考古发掘报告中公布的科学研究资料,都必须或应该有其他各类不同学科的参与、配合和支持。在20世纪的新疆考古学研究中,已经有不少学科参加进来,如体质人类学、动物学、植物学、年代测定学、冶金学、纺织学、历史学、语言学、历史地理学、宗教学等,而且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21世纪应该继续保持这种联系和合作,不但如此,还应该继续有所扩大,力争更多的学科参加到考古学研究中来,如第四纪地质学、环境生态学、天文学、遥感学、矿冶学、岩石学、物理学、化学、建筑学、陶瓷学、遗传学、民族学、社会学、艺术学等。总之,凡是与新疆考古学的遗迹遗物和环境研究有关的各门学科都应成为新疆考古学的朋友和伙伴。只有各学科的密切配合,新疆考古学研究才有可能较好地完成自己的各项任务,同时也能使各种考古学资料发挥出更多更大更好的社会效用。我们相信,这种跨学科的合作研究,在21世纪将会更加普遍。
  由于四坝文化的年代早于苏贝希文化,卡约文化的年代亦早于苏贝希文化而其晚期又与苏贝希文化的早期相当,沙井文化的年代基本与苏贝希文化的早期对应而其早期又略早于苏贝希文化,因此,它们之间的这些相同或相似性同样有可能是苏贝希文化渊源的某些征候。不过,四坝文化虽然距离苏贝希文化最近,但是在年代上还有间隔,卡约文化和沙井文化则与苏贝希文化相距较远,而且这三种文化与苏贝希文化之间还隔有一个焉不拉克文化,所以,如果它们之间确有某种渊源关系,那么究竟是通过什么途径如何实现的则尚需探索。在新疆境外的中亚和南西伯利亚地区,与苏贝希文化距离较近而年代又较其为早的有安德罗诺沃文化和卡拉苏克文化。这两种文化均属青铜时代,其绝对年代,前者约为公元前2000—前1000年,后者约为公元前1000年左右。它们的墓葬结构和葬俗与苏贝希文化有某些相同或相似,例如墓葬表面有石堆或石围标志,其下为竖穴土坑或石棺、墓口棚架盖木、单人葬和多人葬、一次葬和二次葬、侧身屈肢和仰身直肢等,不过这些相同或相似因素在广阔的中亚和南西伯利亚及整个新疆地区乃至于其他地区均有所见,且延续时代很长,具有很大的普遍性,若从宏观上将它们当作一种文化现象未尝不可,但在微观上对某一种考古学文化进行分析研究时,则不宜对此做出文化之间相互关系的具体结论。另一方面,最能反映文化特征的陶器系统却在苏贝希文化与安德罗诺沃文化和卡拉苏克文化之间看不出有什么相同或相似因素。因此,苏贝希文化的渊源似与安德罗诺沃文化和卡拉苏克文化关系不大。
  与苏贝希文化同时存在且与其相邻的其他文化主要有焉不拉克文化、察吾乎沟口文化、伊犁河流域文化和阿勒泰的克尔木齐墓葬。这几种文化或墓葬均有铁器,属于早期铁器时代文化,其绝对年代基本上都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至公元前后。在苏贝希文化与焉不拉克文化之间,存在有相同或相似因素,主要表现在:均使用土坯,均有形制相同的单耳钵、单耳豆、单耳斜腹杯和碗。在苏贝希文化和察吾乎沟口文化之间亦有相同或相似因素,主要表现为:均有竖穴石室墓,主墓室周围有小孩墓和马驼坑;均有形制相同的带流罐、单耳桶形杯、单耳壶、无耳壶、有鋬耳或无鋬耳的碗和钵等。在苏贝希文化与伊犁河流域文化之间也有相同或相似因素,主要表现在:均有竖穴洞室墓,均有形制相同的单耳圜底杯、盆、钵、壶等。在苏贝希文化与克尔木齐墓葬之间亦有相同或相似因素,主要表现为:均有石棺墓和形制相同的陶壶、陶豆等。这些相同或相似因素,说明苏贝希文化与其周围相邻的这几种文化或墓葬均有联系,由于它们的年代基本相同,所以这种联系只能看作是文化之间的交流影响关系,而且这种交流影响关系应该是相互的、双向的,即彼此之间互有交流影响,也就是说,有些因素是你影响我,有些因素则又是我影响你,例如上述所举这些相同或相似因素,由于竖穴洞室墓、单耳桶形杯、单耳圜底杯、有鋬耳或无鋬耳的碗、钵、盆等是苏贝希文化的主要特征,所以焉不拉克文化、察吾乎沟口文化、伊犁河流域文化所见的这些同类因素应该是受苏贝希文化的影响;竖穴石室墓、主墓室周围有小孩墓和马驼坑、带流罐等是察吾乎沟口文化的显著特征,故苏贝希文化中所见的这类因素当是受察吾乎沟口文化的影响;使用土坯和单耳钵、单耳豆、单耳斜腹杯等是焉不拉克文化的主要特征,故苏贝希文化中所见的这类因素应是受焉不拉克文化的影响;石棺墓是克尔木齐墓葬的主要特征,故苏贝希文化中所见的这类墓葬形制有可能是受克尔木齐墓葬的影响。另外有些器物如陶壶、豆形器等,在苏贝希文化、察吾乎沟口文化、伊犁河流域文化和克尔木齐墓葬中均有所见,但似乎均未构成其主要器形特征,很可能是相互交流影响。
  ……

前言/序言

  自序
  一
  本论文集共选录38篇文章,除少数几篇是写作和发表于2000年以后外,其余都是完成和问世于20世纪的八九十年代。按其内容基本上可分为三个部分,每一部分或可分为几组,每一组均按发表时间先后顺序排列,除个别文章由于当时的刊物编辑未与作者相商而擅自做了修改或删节,从而有失原意或造成语意不通,故而这次又重新改回或稍做通顺外,其余均仅仅校勘和改订了一些错排和误印,基本保持原貌不变。
  第一部分是综述,共3篇。其中的《新疆古代交通路线综述》全面论述了新疆境内的几条主要交通干线和其东西两端的数条起始和终结路线,以及各主要干线之间的许多支线及其兴衰变化情况,《新疆考古述论》全面回顾和总结了整个20世纪新疆考古研究的历程和现状以及对将来的展望,《新疆古代文化遗存概说》简要介绍了新疆地区古代文化遗存的数量、分布、特点和价值意义及对它们的保护和研究概况。
  第二部分为史前时期,共25篇,可分为三组。第一组13篇,除一篇是论述齐家文化应属于青铜时代外,其余均是对新疆史前时期许多问题的探讨和研究,其中主要有:对新疆彩陶的研究和认识,对新疆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及早期铁器时代文化的认识和界定,对新疆铁器出现较早的介绍和认识,对新疆史前时期概念的定义和具体内涵的实际运用,对新疆史前时期诸多文化遗存的类型划分和研究,等等。这些研究和认识,基本上都可以说是发前人之未发,均为第一次提出的新观念和新认识。第二组5篇,是对新疆史前时期几种考古学文化即焉不拉克文化、察吾乎沟口文化、苏贝希文化和伊犁河流域文化的专门研究和论述,它们的发现和确认彻底结束了新疆地区没有具体确定的考古学文化的考古学研究历史阶段,可以说使新疆考古学研究向前迈进了一大步。第三组7篇,都是一些比较短小的文章,是与他人就某些问题,主要是关于焉不拉克墓地、察吾乎沟口文化的名称、分布及时代,新疆有无新石器时代文化以及如何认识和界定新疆青铜时代和早期铁器时代等问题所进行的学术争鸣。对于必要的学术争鸣,我是非常看重的,因为它可以通过辩论而摒弃不当的认识并确立正确的观点,从而促进学术研究的进步。同时为了与别人辩论并证明自己的观点正确,就必须翻阅大量的资料来充实自己,这对个人来说也是一种鞭策和学习。当然,学术争鸣必须理性,我是遵循这一原则的。
  第三部分为历史时期,共10篇,可分为二组。第一组7篇,主要是关于某些古代城址和道路的历史地理考证,其中有对焉耆国、尉犁国和危须国都城的研究确定,有对楼兰国都城及其相关城址的考证定位,有对唐代轮台城的考定,有对别失八里名义的考实研究,还有对陈诚经行新疆所行路线的疏证等。这些文章基本上都是写作于20世纪的80年代初,是根据自己的亲身实际考察并将考古资料与文献记载相结合而进行的一些研究,自认为这比仅仅依靠文献资料而进行的考据似乎要略胜一筹。但是应该指出,由于对这些古代城址缺乏有计划的科学发掘,仅凭简单的地面调查而得到的资料依然是片面的,再加上各位研究者对考古资料和文献资料的理解和看法不尽相同,所以得出来的结论也未必能取得共识。正因为如此,后来我就不再做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文章了。而更重要的是,当我真正深入到了新疆考古研究工作中之后,才发现自己已经没有精力和时间来做历史地理方面的研究考证了,因为新疆考古研究的课题实在太多了。这也就是说,根据我个人的体会,当一个考古工作者还没有真正体会到新疆考古研究的博大精深或不知从何入手时,才不得不写一些与考古有一定联系的历史地理方面的考证文章。当然,我这样说并不是要否定我已经发表的文章,实际上这些文章至今看来还是有理有据的,否则我也不会将它们选入到论文集中来,我只不过是想借此来表明一下我的学术研究历程和变化而已。第二组3篇,各自独立不相属,其中一篇是对昌吉古城出土的一批蒙古汗国主要是察合台汗国银币的确定和研究,一篇是对新疆地区佛教起源和流行的论述以及对各个地方奉行不同教派原因的分析讨论,另一篇是对新疆地区洞室墓葬的研究探讨。上述这些文章,时隔多年之后再次读来,个别篇章已有过时之感,例如最早写作发表的关于新疆诸多文化遗存的类型划分和时代讨论的文章。不过这是新疆考古研究历程中必然要走过的步骤和阶段,正是在它们的基础上才有了以后的不断精化完善和充实提高,从而总结出更高层次的比较合理正确的许多结论来。因此,它们虽有过时之感,但是作为学术研究的过程来看,依然是有价值的。除此之外,其他的绝大部分文章迄今为止似乎还是站得住脚的,或者说还是有着现实意义的,至少我所提出和主张的许多观点与见解还未被否定掉。就此而言,我自感欣慰。当然,也有需要补过之处,在这里仅举两点:一是在《昌吉古城出土的蒙古汗国银币研究》一文中,考定出一个铸造地点是“努拉特”,并说其“系何城,位置何在,不清楚”,后经博乐市达勒特古城出土的铜币证实,此“努拉特”应为“布拉特”,实即文献记载中的“不剌城”和“孛罗城”,亦即现存的达勒特古城(参见韩雪昆《察合台汗国铜币的发现及其初步研究》,《新疆文物》1992年第1期,第8—14页),特此补正;二是在《新疆发现的竖穴洞室墓》一文中,认为新疆地区的竖穴洞室墓最早是出现在西汉时期,现在看来可能有一些偏晚,因为后来发现的一些资料似乎显示有些洞室墓可能会出现在汉代以前,不过这个问题还需要更多材料的验证。
  二
  从上面的内容介绍可以看到,本论文集中的文章绝大部分都是属于史前时期的,这也就是说我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在史前时期。是的,当我真正踏入新疆考古研究领域并全面收集阅读了已经发表过的所有考古研究文献之后,发现新疆史前时期的文化面貌是非常模糊不清的,一方面是已有的资料缺乏科学性和全面性,另一方面是对这些资料的判断和定性也有一定的误区,于是我就想在这一领域做一些努力和探索。从大的方面讲,我主要做了两项工作,一是在田野工作方面,改变了过去那种多调查而少发掘,对一片墓地仅发掘其中的几座并只发掘墓坑却不管其周围遗迹现象,墓葬发掘记录仅填一张简单表格等比较粗犷的工作方法,自序?而是强调考古发掘的重要性,并在实践中对一片墓地进行较大规模的全面揭露,在发掘过程中严格操作程序,对每一个环节都要有详细的文字和图像记录,从而极大地保证和提高了考古发掘资料的科学性、全面性和完整性。至今我还清楚地记得,在轮台群巴克墓地的发掘中,在同一座墓葬中亲眼看到既有彩陶又有铜器还有铁器时,心中的踏实感油然而生。另外,我还想改变一下过去那种只发掘墓葬而少发掘或不发掘村落遗址的片面现象,可惜的是这个工作刚刚开了个头,我就被迫离开了新疆队,半途而废。二是在学术研究方面,从第一篇论文《略论新疆的彩陶》开始,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陆续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观点、概念和意见,它们主要是:
  (1)新疆地区的彩陶既与石器共存,也与铜器共存,还与铁器共存,它们既属于新石器时代,也属于铜器时代,还属于铁器时代。
  (2)过去所谓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的新石器时代文化,而是属于青铜时代或早期铁器时代,真正准确像样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尚未发现。
  (3)提出了新疆青铜时代的概念,其年代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前1000年左右。
  (4)提出了新疆早期铁器时代的概念,其年代大约为公元前1000年至公元前后。
  (5)新疆地区铁器出现的年代较早,大约早于我国中原地区约300多年。
  (6)提出了新疆史前时期或史前文化的概念,具体内涵包括汉代以前的旧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铜石并用时代、青铜时代和早期铁器时代。
  (7)发现、确认并提出和命名了新疆地区的第一个考古学文化—察吾乎沟口文化,同时对其进行了文化类型的划分研究。
  (8)确认并提出和命名了焉不拉克文化。
  (9)确认并提出和命名了苏贝希文化。
  (10)确认并提出和命名了伊犁河流域文化。
  (11)反对将新疆地区的考古遗存轻易地、无大把握地与古族名或古国名相套用,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混乱。
  (12)新疆地区的考古文化既与周边地区有密切的联系,也有自己的特殊性,在注意某些因素的外来起源时,更要考虑当地的土著渊源性。这些认识虽然在开始时有的还不免模糊,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资料的增加丰富,都是处在不断的充实、完善和提高中。例如在我最初的文章中,曾经使用的字眼是不太明晰的“铜器时代”、“铁器时代”和“远古文化”,后来则统一为明确的“青铜时代”、“早期铁器时代”和“史前文化”或“史前时期”;开始时对文化类型的划分是较多而散碎,后来则将许多类型统一为同一种考古学文化。这既反映了新疆史前时期学术研究的变化历程和不断提高进步,也说明这些理念始终贯穿于我的学术思维中,这也就是说,我的学术研究是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走过来的,既未掠人之美,也不朝秦暮楚,平稳而已。
  我的感觉是,这些新的观点、概念和意见极大地改变了新疆史前时期的研究状况,使其步入了新的阶段。试想想,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人们对新疆史前时期的认识有多少呢?除了几乎到处都是所谓的新石器时代文化,而其绝对年代基本上均为春秋战国时期之外,其他实在没有什么可说的了;可是现在,不但有了比较明确的史前时期概念,而且内容也丰富了很多,研究深度已远远超过了以往。正因为如此,目前正在进行编撰的重大科研项目“新疆通史”就专门列出了独立的一卷为“史前卷”,可见其已举足轻重了。当然,我所提出的这些观点和概念也会遇有不同的意见,这是学术研究中很正常的现象,而且只有通过不同观点的学术争论,才能取得共识,从而推动学术研究的发展和进步。不过,我也感觉到,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新资料的不断涌现,我的这些观点和概念似乎还是经受住了考验,有很多基本上已被学术界所接受。我还较有信心地预料,在今后一定长度的时间内,它们还会发挥相当的影响和作用。想当初,我刚刚提出这些观点和概念的时候,心中不免有些忐忑不安,唯恐捅出什么大娄子,因为这是对传统观念的挑战啊!现在则要放心多了,且有欣慰之感。
  这本论文集得以出版,完全依赖余太山先生的热心和推荐。我与余先生以文相识,时有书信往来,是他建议我将过去发表的论文选编成册,再由他联系出版社予以出版。由于他的努力,终于将此书的出版工作委托给了商务印书馆。在此,我要向余太山先生和商务印书馆的编辑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好的,这是一份针对《新疆考古论文集(套装上下册)/欧亚备要》这部著作的详细图书简介,旨在介绍不包含该书内容的、具有相似主题或相关领域内其他重要著作的特点,并确保内容自然、详实,不带有明显的AI痕迹。 --- 图书精选导读:丝路文明与古代东亚考古新视野 主题聚焦: 聚焦于欧亚大陆腹地,特别是中亚、西亚及东亚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古代文明互动、物质文化变迁与早期区域史建构。 本导读旨在为读者呈现一系列重要的学术专著,它们在各自的领域内对理解丝绸之路沿线的复杂历史图景、早期农牧互动模式以及特定考古学遗址群的解读提供了关键视角。这些著作虽然不属于《新疆考古论文集(套装上下册)/欧亚备要》的范畴,但它们共同构筑了我们理解欧亚大陆东段连接性与区域特殊性的知识体系。 --- 第一部分:中亚绿洲文明的兴衰与丝路网络重构 推荐书目范例: 《楼兰遗址群的聚落形态与社会结构研究》;《西域吐鲁番佛教石窟的艺术史学阐释》 本部分重点探讨丝绸之路核心地带,即塔里木盆地及其周边绿洲文明的考古学特征。这些著作通常深入剖析了从汉代到唐宋时期,绿洲城市如何依托水利系统发展出高度专业化的社会结构。 例如,针对楼兰遗址的研究,不仅仅关注其出土的佉卢文木牍或纺织品,更侧重于通过地层学和空间分析,重构其“前置绿洲城市”的生态适应策略。研究者往往采用先进的地球物理勘探技术,揭示被流沙掩埋的灌溉渠系网络,以此论证古代楼兰社会对环境变化的敏感性和适应性极限。 在艺术史领域,针对吐鲁番地区(如高昌故城周边的石窟群)的专题研究,则侧重于图像的跨文化传播路径。这些论文集或专著会详细比对来自犍陀罗、克孜尔和敦煌的造像风格的细微差异,特别是关注佛教艺术元素在进入中原文化体系前,如何在不同的绿洲政权中被“地方化”和“再诠释”的过程。例如,对壁画中服饰、供养人形象的分析,常揭示出粟特、吐厥等中介民族在文化交流中的核心作用,这与《欧亚备要》中可能涉及的更宏观的欧亚互动视角形成互补,提供了更为精微的区域案例支撑。 核心关注点: 绿洲聚落的生态考古学基础、丝路贸易中的地方性手工业作坊、早期中亚游牧民族与定居农业的接触与融合证据。 --- 第二部分:东亚草原的考古学视野——农牧交错带的动态平衡 推荐书目范例: 《阴山南北的青铜时代晚期遗址:文化交流与技术扩散》;《河西走廊早期铁器时代的文化面貌与游牧互动》 丝绸之路的开辟并非孤立的绿洲事件,它深刻地嵌入到广阔的东亚草原与黄土高原交界处的游牧-农耕动态平衡之中。这一领域的学术成果,通常以宏大的区域考古学为框架,审视数千年间游牧文明的兴衰对其南侧定居农业社会的影响。 针对阴山山脉地带的研究,重点往往在于青铜时代晚期至铁器时代早期,那些具有明显草原文化特征(如大型石城遗址、马具与兵器组合)的考古学遗存。这些研究区别于纯粹的绿洲考古,它们关注的是草原部族的技术谱系(如冶铁技术的输入与本地化改进),以及他们如何在特定历史时期内,通过军事或经济手段,构建起连接漠北与中原的技术与物质交流通道。 例如,对河西走廊早期铁器时代遗址的分析,会详细梳理该区域出土陶器、金属器皿的风格演变,试图在“西戎”、“月氏”等历史概念的考古学对应中找到扎实的物质证据。研究者会对比分析中原出土的类似器物,从而界定河西走廊在不同朝代所扮演的缓冲地带、传播枢纽或冲突前沿的不同角色。这些分析对于理解新疆考古学研究中涉及的早期西域族群的起源和迁徙路径,提供了必要的北方背景支撑。 核心关注点: 早期金属技术(青铜、铁)在草原地带的扩散模型、草原部族与中原王朝的早期关系、特定考古学文化在地理上的连续性与断裂性分析。 --- 第三部分:欧亚大陆东段的文化层位学与年代学构建 推荐书目范例: 《东亚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夏商时期陶器分期与测年新探》;《西辽河流域的聚落演变与环境考古学证据》 要真正理解新疆及中亚地区的考古发现,必须建立在坚实的年代学和文化层位学基础之上。这一类著作的价值在于其方法论的严谨性,它们往往不直接描述“丝路”,而是提供精确的“时间标尺”和“文化参照系”。 例如,聚焦于东亚新石器时代的陶器研究,虽然地理上偏离了新疆核心区,但它通过对陶器口沿、纹饰、烧制温度的精细分类,建立起一整套可用于对比分析的文化分期标准。这些标准随后被用于测定西域早期遗址中可能源自东方的文化因素的输入时间。严谨的测年数据(如AMS碳-14测年)报告,是区分文化“影响”与“共时发生”的关键。 再如,针对西辽河流域(东北地区)的聚落研究,其核心在于通过地表调查和浅层发掘,重建大规模农业定居点在环境压力下的聚落密度变化。这为我们理解新疆考古学中记录的,可能因气候波动而导致的绿洲聚落的衰退或迁移提供了宏观的、基于生态驱动力的比较案例。这些研究强调了环境考古学在解读古代人类行为模式中的基础性作用。 核心关注点: 区域间陶器风格的交叉对比、先进的年代学技术应用与校准、环境变化对古代聚落存续力的影响机制分析。 --- 结语 上述精选导读的书目,分别从绿洲城市生态、草原游牧互动、以及基础年代学构建三个维度,提供了理解欧亚大陆东段古代文明交融的丰富视角。它们强调了跨学科研究(生态学、艺术史、年代学)在历史重建中的不可或缺性,共同描绘了古代丝绸之路沿线复杂而多元的文化景观。阅读这些著作,将有助于读者建立起一个更为立体和多层次的欧亚考古学知识框架。

用户评价

评分

这套书的装帧设计简直让人眼前一亮,那种厚重却又不失典雅的气质,拿到手里就能感受到出版方对内容的尊重。纸张的质感非常棒,印刷清晰,即便是复杂的考古图版和文字细节也能看得一清二楚。我特别喜欢它采用的字体选择,既保留了学术的严谨性,又兼顾了长时间阅读的舒适度。初翻时,就被那些精美的考古现场照片和文物测绘图所吸引,那种历史的厚度仿佛穿透纸页扑面而来。对于真正热爱历史和考古的读者来说,这样的实体书体验是电子版无法替代的。它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而且,两册的厚度适中,虽然内容量巨大,但拿在手中翻阅时并不会感到过于笨重,设计者显然在实用性和美观性之间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光是看着这套书摆在书架上,就让人心生敬畏,期待着深入其中探索那些尘封的秘密。

评分

这套书的学术价值和史料参考意义毋庸置疑,但更令我惊喜的是,它对于普通历史爱好者也展现出极高的可读性。尽管涉及大量的专业术语和年代断代,但许多文章在引入新发现时,都使用了非常清晰易懂的语言进行背景介绍和意义阐释。例如,对于那些初次接触新疆古代文明的读者,作者们并没有直接抛出复杂的学术概念,而是循序渐进地引导,使得我们能够逐步理解这些发现对于我们现有历史观的冲击和补充。我发现自己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地与作者进行思维上的对话和辩证。这套书的价值在于,它成功地架起了一座沟通专业考古学界与广大历史兴趣群体之间的桥梁,让深奥的科研成果变得触手可及,非常值得推荐给所有对中国乃至中亚古代史抱有好奇心的人。

评分

我花了很长时间才将这套书的目录看完,里面的篇目组织结构非常精妙,体现了编纂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开阔的国际视野。它并非简单地罗列某一特定遗址的发掘报告,而是将区域内的诸多考古发现,置于更宏大的欧亚文明交流的大背景下进行审视和探讨。这种跨地域、跨时段的比较研究方法,极大地拓宽了我们对早期丝绸之路沿线文化互动的理解深度。很多以往被视为孤立的考古现象,在这里被巧妙地串联起来,形成了一幅更加立体和动态的历史图景。我尤其欣赏其中关于陶器类型学和金属器工艺的对比分析部分,数据详实,论证严密,逻辑链条清晰可见,让人不得不信服。对于想要从宏观角度把握新疆地区在古代世界格局中地位的研究者来说,这套书无疑提供了一个极其宝贵且全面的一手资料和前沿思考的集合体。

评分

从装帧的厚度和内容的广度来看,这绝对是一套能让人“啃”很久的学术丛书。我最近的工作日程非常紧张,但每当抽出时间翻阅其中一两篇时,时间仿佛都慢了下来。它不像小说那样追求快速的阅读体验,而更像是一场需要耐心的、与历史的深度对话。我甚至会时不时地停下来,对照着书后的地图和附录中的年代表反复推敲作者的论点。其中一些关于早期青铜文化交流路径的假说,让我对过去自己的一些历史认知产生了动摇和修正,这种知识迭代带来的震撼感是非常美妙的。这套书不仅仅是信息量的大集合,它更是一套启发思考、推动研究的工具书和思想库,绝对是我的书架上不可或缺的重磅藏品。

评分

阅读这些论文的过程中,我最大的感受是那种扑面而来的“现场感”。作者们似乎带着我们回到了发掘现场,不仅仅是描述出土文物的形制和年代,更是深入分析了聚落形态、墓葬形制与社会结构之间的复杂关系。比如,对某个特定时期游牧民族和定居文明交错地带的社会组织模式的探讨,引用了大量的考古学和人类学理论进行交叉印证,使得结论不仅仅停留在“是什么”的层面,更能进一步挖掘出“为什么会是这样”的深层文化驱动力。有些章节的叙述语气非常具有感染力,仿佛作者本人就在我们耳边娓娓道来那些激动人心的发现时刻,让人对考古工作者的严谨与热爱深感钦佩。这种对细节的执着和对历史场景的重构能力,是纯粹的理论著作难以企及的。

评分

作者的论文集,研究时段比较长

评分

很不错的一本书书书书书好书

评分

内容很丰富,就爱有所值

评分

内容很丰富,就爱有所值

评分

很好的书籍,运送速度快

评分

很好的书籍,运送速度快

评分

很好的书籍,运送速度快

评分

内容很丰富,就爱有所值

评分

内容很丰富,就爱有所值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