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方物誌(珍藏版)

香港方物誌(珍藏版)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葉靈鳳 著,餘婉霖 繪
圖書標籤:
  • 香港
  • 方物誌
  • 珍藏版
  • 香港文化
  • 民俗
  • 曆史
  • 城市研究
  • 地方誌
  • 攝影
  • 藝術
  • 收藏
  • 港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商務印書館
ISBN:9787100150316
版次:1
商品編碼:12183145
品牌:商務印書館(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裝:精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09-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95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香港是個可愛的地方,既有都市的繁華也有鄉郊的樸實寜靜。不過,除瞭繁華的一麵外,很少有人會留意這座城市素淡的一麵,去考察瞭解其中的風土物種。許多人或許會奇怪,這個繁華市聲所在之地居然也會有這麼些鳥獸蟲魚麼?《香港方物誌》便是這樣一本描寫香港的山川風土和草木蟲魚的小書,它是作者把香港的鳥獸蟲魚和若乾掌故風俗,以自然科學和民俗學的全新視角記錄下來,知識、情趣、文筆都在不大的篇章裏傳達自如,因此讀起來親切宜人。在香港迴歸20周年的現在,在“博物熱”興起的今日,時空隔閡的作品以照片加手繪的方式再度呈現,便增添瞭滿滿的新意。
  葉先生這一百一十二篇韆字上下的小文中,寫草木蟲魚,也寫民風市聲,力求通俗暢達,卻絕不苟且隨意。他會告訴你諸多絕對想不到的事實:“香港的蝴蝶在世界自然科學史上所占的地位,也許比香港商業在世界商業史上所占的地位更重要。”因為香港的蝴蝶已有著錄的達一百四十二種之多,而英國比香港大三百倍,隻不過六十八種。不過,這個數字是三十多年以前的統計,現在有什麼變化不知道,但料想不大。而幾十年滄桑,由於拓展郊區、濫伐樹木,導緻九龍半島上蝴蝶榖的美麗名存實亡。但蝴蝶榖雖亡,香港的一百四十多種蝴蝶仍在,依然使香港保留著這一份美麗。
  藉由書中生動細緻的描述,可以看到這位在香港居住多年的作傢是如何既從書本裏,也從現實的觀察中,瞭解到周圍許許多多有趣的事物,然後寫齣這本至今唯yi的《香港方物誌》。打開《香港方物誌》的目錄,看到《一月的野花》《三月的樹》《四月的花與鳥》《藍鵲——香港zui美麗的野鳥》《夜雨剪春韭》《新蟬第yi聲》……令人手不釋捲。

作者簡介

  葉靈鳳,1904年生,江蘇南京人。早年就讀上海藝術大學,20世紀20年代開始從事以小說為主的寫作,是創造社第二期著名作傢。曾在上海主編《戈壁》《幻洲》及《現代小說》等文藝刊物。1938年南來香港,在此定居直到1975年逝世。期間先後主編《星島日報》及《立報》文藝副刊。著作轉以隨筆小品及翻譯為主,並從事香港掌故、方物的開創性研究。葉氏著作甚豐,小說集有《未完成的懺悔錄》《女禍氏的餘孽》等;隨筆有《天竹》《白葉雜記》;譯作有《新俄短篇小說集》等。
  葉先生酷愛版畫和設計藝術。20世紀30年代上海良友齣版社曾齣版四冊專書介紹西方版畫藝術,其中英國版畫傢比亞茲萊一冊由葉靈鳳選編及作序,其餘三冊編撰者有魯迅、柔石等。當時西方文學界流行藏書票,葉老為自己設計瞭一款含有鳳凰圖案的中國古典木刻藏書票,並與日本、英美等地的作傢、藏書傢交換,應為中國開展藏書票活動的第yi人。70年代葉老在港病逝後,其曆經戰火遷徙仍保存完好的一批珍貴藏書票,連同其部分手稿捐獻予北京的中國文學館收藏。
  葉老在港居住大半輩子,已經將這個南方小島視作其第二故鄉,而且以獨到的眼光對香港曆史展開瞭深入的研究。當時,關於香港的曆史,特彆是一個半世紀前被英國殖民者侵占的經過,主要文字數據均為英國文獻;葉靈鳳從英國書店訂購大量英文書籍,結閤中國史料,從兩個方麵對香港的曆史、地理、文化、風俗創作瞭大量文章,包括香港“失落”的經過、著名的“海盜”張保仔事跡以至花鳥蟲魚等,開創瞭有關這方麵研究寫作的先河。後人有稱此領域的研究為“香港學”,葉靈鳳堪稱是“香港學”篳路藍縷的創始人。
  在葉老逝世後,其生前好友夏衍先生說,“葉靈鳳一生zui重要的成就是有關香港曆史掌故的工作。其有關著述為國傢其後一九九七年收迴香港也提供瞭重要的參考依據。”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由首篇《香港的香》名字說起,時光倒流,國際繁忙大都會的印象淡去,浮現讀者眼前的是香港的野花、毒蛇、候鳥、海産……作者分享欣賞蝴蝶的方法、如何分辨蜻蜓和蜉蝣,鑒彆毒蛇的種類……原來香港曾有野生老虎!狐狸?誰會知道。這些與都市人仿佛漠不相關?並不盡然,香港其實尚有大片野郊群山,隻是人都把閑情逸緻都拋卻,營營役役,不再倦戀土地,讀畢此書,讀者或會瞭解到,我們的來時路不是反光玻璃幕牆,而是山是水。
  ——香港《明報》

  作者先將本地各種風物的來由,掌故娓娓道來,文章寫得生動親切,沒有學術文章的深奧沉悶,反而有點像是看紀錄片,讀來趣味盎然。即使文章所記的已是上世紀五十年代的,有些風物早已消失或已被遺忘,對瞭解地本曆史文化,此書仍甚具參考價值。
  ——來自一位讀者

目錄

Ⅰ 齣版說明
Ⅲ 葉靈鳳生平簡介
Ⅸ 一九五八年初版《香港方物誌》前記
Ⅺ 一九七三版《香港方物誌》序言
001 香港的香
007 舶寮洲的古物
011 英雄樹木棉
014 一月的野花
018 香港的哺乳類動物
021 香港的野馬騮
024 新蟬第一聲
027 夜雨剪春韭
029 後海灣的鷺鷥
032 青草池塘處處蛙
035 三月的野花
038 三月的樹
040 青竹蛇
042 四月的花與鳥
046 貓頭鷹
049 山狗和水獺
051 害蟲的天堂
053 從鰐魚談到爬蟲類
056 香港的茶花
058 山豬和箭豬
061 蠔和蠔田
065 藍鵲——香港最美麗的野鳥
068 香港蚊蟲的現在和過去
070 荔枝蟬,荔枝蟲
072 香港的馬騮和駱駝
074 海參的故事
076 西洋菜
078 香港的野鳥
081 呢喃雙燕
083 禾蟲和禾蟲癮
087 薑之種種
091 閩粵荔枝之爭
093 竹和筍
096 琵琶魚——魔鬼魚
098 香港的蝴蝶
101 朝生暮死的蜉蝣
103 毒蛇的鑒彆
106 夏天的毒蛇
108 蛇王林看劏蛇
112 魚豬與豬魚
114 可炒可拆的香港蟹
117 南方的李
119 杜鵑鳥的疑案
122 再談杜鵑鳥
125 野百閤花
127 香港的蜘蛛
130 相思——綉眼
133 魚蝦蟹鱟的鱟
137 黃麖
139 香港的杜鵑花
142 香港的百足
146 蠟嘴,竊脂
149 香港的鴨
151 香港的狐狸
153 水母——白蚱
156 沙灘上的貝殼
160 街邊和水邊的蛤乸
163 白蘭,含笑
165 老榕樹
167 香港的麻鷹
169 枸杞和枸杞子
171 香港的野蘭
174 香港的龜與鱉
177 香港的大蝸牛
179 可怕的銀腳帶
181 大南蛇
183 緣木可求的海狗魚
185 蜆與??
189 啄木鳥
191 香港的海鮮
195 穿山甲——香港動物界的冤獄
198 菩提樹,菩提紗
200 美人魚
202 大樹波羅
204 苦惡鳥的傳說
206 幼細的鐵綫蛇
208 芋乸芋仔
210 薯仔和番薯
212 外江鰐魚
214 紅嘴綠鸚哥
216 豬屎渣
218 比目——撻沙,龍脷
221 翡翠,魚郎
224 糯米包粟
227 行不得也哥哥
229 孔子傢禽
231 海鏡——明瓦
233 香港的老虎
235 墨魚——烏賊
238 可怕的白蟻
240 “傢婆打我!”
242 鬼鳥——蚊母鳥
244 古怪的海星
246 沙追
248 果子狸及其他
251 香港的鳳尾草和青苔
253 香港的核疫和鼠患
256 充滿鹹魚味的長洲
259 大埔的珠池
261 冰與雪
265 香港唯一的一部植物誌
268 香港的“一歲貨聲”
270 香港的年糕
272 “年晚煎堆”
274 吊鍾——香港的新年花
278 牡丹花在香港
281 水仙花的傳奇
285 過年用的茶素
287 唐花熏貨
289 賀年的糖果和果盤
291 年宵花市
294 除夕雜碎


精彩書摘

  英雄樹木棉
  今年立春立得早,加之早幾天的天氣又特彆燠暖,新年纔過,香港的木棉樹竟已經開花瞭。香港人素來相信,隻要木棉開瞭花,天氣便不會再冷。尤其是水上人傢更相信這徵候,他們從前總是以銅鑼灣避風塘附近渣旬的那棵大木棉樹為準,隻要樹上的花一開,便將僅有的破棉胎捲起來,拿上岸去實行“趕綿羊”瞭。本來,香港的氣候,在陽曆二月,即農曆的新年頭,照例會特彆冷幾天的,但木棉既然開瞭花,就是冷也不會冷到怎樣瞭。香港的木棉,雖不及廣州市和西江一帶那樣的多,但從現在市區附近所殘存的株數看來,在從前一定也不少的。
  香港的木棉樹,往來市區最容易見到的,是花園道口聖約翰教堂對麵的那幾株,大約一共有四五棵,矗立道旁,因為在軍營外邊,四周又沒有其他的雜樹,所以特彆容易望見。每年開花的時節,如果天氣好,映著日光,滿樹的大紅花高撐半天,看起來真如屈大均所說的:“望之如億萬華鐙,燒空盡赤。”
  木棉古稱史侯花,俗稱紅棉,又因其樹枝乾高聳,常常高齣附近其他各樹之上,所以又有英雄樹之稱。木棉是先花後葉的,開花時枝上往往還留著來年的舊葉。花朵的模樣很像江浙的辛夷木筆,但是並非紫色而是深紅的,六瓣嚮上,花蕊黃色,在那矯健如龍的枝乾上,綴著一朵朵的大紅花,樣子非常古艷可愛。
  木棉花落結子,子莢裏有棉如柳絮,我們平日枕頭、坐墊裏所用的木棉花,就是這東西。木棉是廣東的特産,江西流域一帶最多,《廣東新語》記敘這一帶的木棉花時盛況道:
  舟自牂柯江而上至端州,自南津清岐二口而上至四會,夾岸多是木棉,身長十餘丈,直穿古榕而齣,韆枝萬條,如珊瑚琅玕,光氣熊熊,映麵如赭。其落而隨流者又如水燈齣沒,染波欲紅。自仲春至孟夏,連村接野,無處不開,誠天下之麗景也。
  屈大均有詠西江兩岸的木棉詩雲:
  西江最是木棉多,夾岸珊瑚韆萬柯;又似燭龍銜十日,照人天半玉顔酡。
  木棉花尚有一點值得一提的:它開在樹上的時候花瓣嚮上,花托、花蕊比花瓣重,因此從樹上落下的時候,在空中仍保持原狀,這時六齣的花瓣卻成瞭螺鏇槳,一路鏇轉而下,然後拍的一聲墮到地上。春日偷閑,站在樹旁欣賞大紅的落花從半空鏇轉而下,實在也是浮生一件樂事。木棉花可以入藥,能消腫炎,因此落下來的花,即刻就有人拾去瞭。
  ……

前言/序言

  《香港方物誌》是現代著名作傢葉靈鳳先生發錶在香港《大公報》(副刊)上的專欄結集而成的書,第一版於1958年在香港中華書局齣版。
  《香港方物誌》記述的是香港的鳥獸蟲木、風土民俗,每篇博物小品韆餘字,共112篇,讀來清新可口,又富有趣味。令人驚訝的是,不同於很多藉物抒情式的中國傳統詠物詩文,《香港方物誌》裏有大量科學性的內容,譬如描述瞭海參遇到敵害會吐齣內髒來防禦、杜鵑鳥會選擇在食料與自己相似的母鳥巢中産卵、鱟交尾産卵時往往“相負而行”……這些細節都符閤記錄物種的科學事實,兼具科學性和趣味性。在當時的時代,是極其難能可貴的。
  在《香港方物誌》的描述裏,我們還可以追溯香港風物的曆史。在城市高度發展的今天,環境也在發生劇變,無論是自然環境,還是風土民情。20世紀50年代香港尚有華南虎,而今華南虎已難尋蹤跡,在整個華南地區都疑為滅絕。由於冰箱、冰櫃的齣現,曾經的冰廠也不復存在。此外,我們從書中可以看到,在英國殖民香港的時期,英國良好的自然博物傳統也影響著香港。水獺、吊鍾花在當時都受法令保護,不得隨意捕獵、砍伐。英國殖民香港19年後就有英國的植物學傢寫齣瞭完整的《香港植物誌》;在考古學、植物學、動物學等各個領域均有專傢開創香港研究和保護的先河。這些影響延續至今,使得香港在這些領域都有紮實的基礎研究資料。
  葉靈鳳先生在《香港方物誌》的序言中也有提及,書裏原本應該附有若乾插圖,在過去的版本中陸續也有葉靈鳳先生提供的珍貴照片若乾。隻是受當時的攝影器材限製,隻有一些黑白照片。鑒於書中描述的動植物與風俗皆有跡可循,並非虛構,我們考證瞭相關描述對應的內容之後,為每篇添加瞭注釋(文後帶◆的小段文字),解釋每篇描述的風物詳情,並邀請瞭一批熱愛自然的攝影師提供瞭精美的圖片輔以說明,讓書中的描述更為立體、直觀,便於讀者理解。時值香港迴歸20周年,希望這本全新的珍藏版《香港方物誌》為讀者提供全新感覺的閱讀體驗,也讓葉靈鳳先生這本佳作在這個“博物熱”興起的年代再放光輝。
  ……


《香江舊影:追尋香港的時代記憶》 ——一窺殖民地末期至迴歸前夕的社會百態與市井風情 內容簡介: 《香江舊影:追尋香港的時代記憶》並非一部傳統的曆史編年史,而是一部深植於市井煙火氣、聚焦於特定曆史斷代——大緻涵蓋上世紀七十年代至九七迴歸前夕——香港社會肌理與民間生活圖景的紀實性文集。本書旨在透過一係列精心收集、考證和重構的片段,帶領讀者迴到那個充滿變遷、躁動與希望交織的年代,感受“東方之珠”在東西方文化碰撞與政治過渡期下的獨特脈動。 本書的主旨在於“還原”與“追憶”,聚焦於那些在宏大敘事中常被忽略的“小人物”的生活細節、新興的社會現象以及正在悄然消逝的本土文化符號。 第一編:殖民地邊緣的崛起——七八十年代的社會側影 本編深入剖析瞭香港經濟起飛初期的社會結構。彼時,製造業(尤其是紡織與輕工業)仍是重要的經濟支柱,本書詳盡描繪瞭工廠車間裏的日復一日的勞作景象,從湧入城市的“新移民”到在工業區內建立起來的樸素社區文化。 我們細緻記錄瞭早期公共屋邨(徙置區)的生活狀態。這些以“徙置事務處”管理為主導的居住空間,孕育瞭香港草根階層特有的互助精神與鄰裏關係。書中通過口述資料與老照片的交叉印證,還原瞭街邊茶樓的喧囂、大排檔的鼎盛,以及傳統“街坊會”在社區治理中的微妙作用。 此外,本編重點關注瞭法製與秩序的建立過程。在警政力量轉型、廉政公署成立初期,香港社會對於公平與效率的渴望如何具體地體現在日常的商業往來與公共服務中。我們不僅審視瞭殖民地法律體係的痕跡,更關注普通市民如何在法律的邊緣或保護傘下,構建起自洽的生存邏輯。 第二編:文化熔爐的沸騰——娛樂、媒介與身份的重塑 進入八十年代,香港文化影響力迅速擴張。《香江舊影》用大篇幅探討瞭“香港製造”的文化輸齣現象。 電影與電視的時代印記: 詳細分析瞭邵氏與嘉禾的工業模式對本土審美的影響,特彆是武俠片、警匪片和傢庭倫理劇如何反映瞭社會對階級流動、道德睏境和身份認同的集體焦慮。我們考察瞭香港電視從業人員的工作環境,以及電視劇主題麯如何成為一代人共同的記憶密碼。 音樂脈絡的變遷: 從粵語流行麯的誕生、通過翻唱日韓歌麯完成的本土化過程,到本地創作力量的崛起,本書勾勒齣香港流行音樂如何從娛樂消遣,上升為承載社會情緒的載體。 報章與街頭語言: 深入探討瞭香港報紙的多元化生態,從嚴肅的政論到流行的“小報”文化,以及獨特的“港式中文”如何滲透到日常交流之中,形成瞭區彆於兩岸三地的語言景觀。 本編特彆闢齣章節,專門研究“身份的漂移”——在殖民心態與本土意識覺醒之間的拉扯。我們探究瞭“香港人”這一身份認同是如何在政治不確定性下,通過對本地生活方式的強調而被建構起來的。 第三編:過渡期的焦慮與期盼——九七前夕的社會心緒 九七迴歸的臨近,使得香港社會進入瞭一個高壓且充滿矛盾的時期。本書聚焦於這一時期人們對未來的復雜情感。 地産的狂熱與泡沫的形成: 係統梳理瞭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香港地産市場的非理性繁榮。從“上車”的夢想破滅到豪宅的崛起,房地産不僅僅是經濟指標,更成為衡量社會階層和未來安全感的關鍵指標。書中通過對當時中産階層投資行為的剖析,展示瞭經濟泡沫下的群體心理。 公共事務的參與: 記錄瞭市民對公共議題的關注度提升,從對環境汙染的抗議,到對教育製度改革的討論。我們展現瞭不同社團、專業人士團體如何在過渡期內,試圖對城市未來施加影響。 移民潮與人纔流失的側寫: 不僅統計瞭移民數據,更深入探討瞭移民背後的動機——是對未來的不確定性的規避,還是對既有生活品質的維護。本書采訪瞭那些選擇留下與選擇離開的人們,力圖捕捉他們決斷時的內心掙紮。 結語:未盡的篇章 《香江舊影》的價值在於其對“當下”的記錄與反思。它如同一個沉浸式的曆史空間站,邀請讀者重新走進那些老舊的茶餐廳、狹窄的唐樓巷弄、燈火通明的迪斯科舞廳,去聆聽那一代人真實的聲音,理解他們如何在快速的時代洪流中堅守、適應與前行。本書旨在為那些經曆過那個時代的人提供一份共鳴的迴憶錄,也為後來的讀者提供一扇瞭解香港復雜而迷人曆史的窗口,理解今日香港的許多特質,皆源自於那段特殊的歲月。 全書文筆細膩,注重細節考證,力求在曆史的宏大敘事與微觀的個體經驗之間找到完美的平衡點,是一部關於記憶、變遷與城市靈魂的深刻巡禮。

用戶評價

評分

閱讀這本書的過程,感覺就像是走在一條鋪設得非常規整、但缺乏路標指引的古道上。作者的學識無疑是深厚的,他似乎掌握瞭大量關於香港早期物質文化的第一手資料,但是這些資料的呈現方式過於零散和跳躍。章節之間的邏輯跳轉有時顯得十分突兀,讀者需要花費大量的精力去重新構建作者腦海中的知識體係。我尤其不適應的是,它在論述一個“方物”的起源和流變時,常常會突然插入一些與該事物關聯性不強的宏大曆史背景敘述,使得原本集中的焦點一下子變得模糊不清。這使得閱讀體驗斷斷續續,難以進入心流狀態。如果說地方誌的目的是為瞭“存史”,那麼這本書無疑是盡責的;但如果其目的是為瞭“傳神”,為瞭讓現代人領會過去的生活方式,那麼這種過於學術化、缺乏引導性的結構,就成瞭它最大的障礙。它要求讀者擁有極高的主動性和耐心去挖掘其中的寶藏,這對一般的愛好者來說,門檻實在太高瞭。

評分

初翻開這本所謂的“珍藏版”,我內心是充滿期待的,畢竟“香港方物誌”這個名字本身就帶著一種對地方風物的深沉敬意和一絲神秘感。然而,讀完前幾頁,我不得不承認,我的期望值受到瞭不小的衝擊。這本書似乎更側重於對曆史文獻的羅列和整理,而非如其名所暗示的那樣,深入挖掘香港這座城市的獨特“方物”——那些鮮活的、帶著生活氣息的物件、手藝,甚至是那些藏在街角巷尾的非物質文化遺産。比如,它花瞭大量的篇幅去描述某塊石碑的碑文,卻沒有一筆觸及如今那些老建築上精美的石刻細節,或者那些在城市發展浪潮中逐漸消失的傳統建築材料。那種知識的堆砌感很強,像是一份完備的檔案目錄,但缺乏瞭將這些目錄串聯起來、賦予其生命力的敘事之筆。對於一個真正想瞭解香港“物”的獨特性的讀者而言,這本書更像是一本索引,而不是一本引人入勝的誌怪之書。我期望的“方物”是活的,是能觸摸到、聞得到的,而不是僅僅存在於泛黃的紙張上的記錄。

評分

坦白說,這本書的語言風格也讓我感到有些疏離。它大量使用瞭一種非常正式、近乎於官修文獻的語體,句式冗長,用詞考究,力求做到精確無誤,但這同時也抽離瞭文字本應具備的溫度和親近感。閱讀時,我總感覺自己像是在閱讀一份政府公報,而非一本關於傢鄉物産的誌書。一個“珍藏版”理應在保持學術嚴謹性的同時,也應緻力於拉近與讀者的距離,用更具感染力的筆觸描繪那些充滿故事性的物件。我期待的是那種能喚起集體迴憶、引發讀者共鳴的敘述,是能讓人讀齣作者對這片土地深厚感情的文字。但在這本書中,情感錶達被壓抑到瞭極緻,一切都顯得冷靜、客觀,甚至有些冰冷。最終,我感受到的更多是知識的重量,而非文化的熱度,這對於一本期望能流傳和引發熱議的“珍藏版”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遺憾。

評分

我對“香港方物誌”的理解,是它應當包含那些與市民生活息息相關、充滿煙火氣的東西。比如那些特定年代的街頭小吃用具、老式茶餐廳的瓷器標識、甚至是大排檔特有的那種粗糲而實用的氛圍。然而,這本書似乎更偏愛那些被博物館收藏的、更具官方色彩或象徵意義的物品。對於那些流轉於市井之間、生命周期較短的“方物”,記錄明顯不足。這造成瞭一種“失重”的感覺——我們讀到瞭“大物”,卻錯過瞭“小物”。這種取捨,讓我感覺作者對香港“物”的理解可能略顯片麵,偏嚮於精英階層或曆史遺跡的記錄,而忽略瞭構成城市日常肌理的那些微小但至關重要的元素。一本優秀的方物誌,應當是上至廟堂下至市井的全麵掃描,而非僅僅聚焦於那些被時代遺棄的、靜態的展品。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和印刷質量確實達到瞭“珍藏版”應有的水準,紙張厚實,觸感溫潤,裝幀設計也頗有年代感,初看之下,確實讓人眼前一亮,頗有收藏價值。但遺憾的是,內頁的排版和插圖運用顯得有些保守甚至陳舊。在信息爆炸的今天,一本記錄地方風物的書,如果不能在視覺上傳達齣其魅力,未免有些可惜。那些本應作為重要補充的圖片,要麼是分辨率不高的黑白照片,要麼就是過於模式化的插圖,未能有效地烘托齣“方物”本身的韻味與細節。它更像是上世紀八十年代的學術齣版物,那種嚴肅有餘而靈動不足的風格貫穿始終。我期待的“珍藏版”應是技術與人文的完美結閤,是能通過精美的視覺呈現,讓讀者即便遠在韆裏之外,也能感受到香港某件小物什的溫度與紋理。很明顯,在這方麵,這本書交齣瞭一份差強人意的答捲,視覺體驗完全沒有跟上“珍藏”的定位。

評分

送貨快,包裝好,品質有保障。

評分

好書

評分

對香港的方方麵麵都有介紹,很全麵

評分

比較不錯的書啊

評分

三杯吐然諾,五嶽倒為輕。

評分

已是鑽石會員N年。以前從來不去評價,不知道浪費多少京豆,自從知道京豆可以抵現金的時候,纔知道京豆的重要性。後來我把這段話復製瞭,走到哪,復製到哪,既能賺積分,還非常省事。

評分

印刷精美,紙質超好,滿意。。

評分

博物君推薦的,非常好,漲知識

評分

好事還是嗬嗬瞭床上查看一個小口故事分開還是是否不開機差不差不懂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