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本典籍丛刊:宋本扬子法言

国学基本典籍丛刊:宋本扬子法言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汉] 扬雄 著,[晋] 李轨等 注
图书标签:
  • 国学
  • 典籍
  • 宋代
  • 扬子
  • 法言
  • 经学
  • 文化
  • 历史
  • 传统
  • 古籍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ISBN:9787501360215
版次:1
商品编码:12183302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国学基本典籍丛刊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3-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本书为《国学基本典籍丛刊》之一种,为了更好体现原本的效果,兼顾读者阅读体验,本书正文用70克黄胶、保留真灰印刷。数百年来底本流传的沧桑痕迹,藏书家印张等,均真实可见,层次分明。????


本书装帧风格保持丛书的一致性,简单大方。定价低廉,使更多读者能够一睹善本风采。版心设计在遵照丛书编辑标准的基础上,做了适当调整,更加美观。页码用汉字置于书口下方,与底色对齐,这都是细节用心之处。在书前加入底本原书的收藏单位和板框尺寸,便于读者了解和着录相关信息。虽然是平装书,但仍然采用锁线胶钉,利于长时间的保存,满足部分读者的长期收藏愿望。??????

??

内容简介

  《宋本扬子法言》原题《纂图分门类题五臣注扬子法言》,汉扬雄撰,晋李轨、唐柳宗元注,宋宋咸、吴秘、司马光重添注,卷首附宋吕祖谦辑《新增丽泽编次扬子事实品题》一卷及宋陈傅良辑《新刊扬子门类题目》一卷。此次影印所用底本为国家图书馆珍藏的宋刘通判宅仰高堂刻本(司马光序、宋咸上书表、卷三、卷十有钞配,卷一缺第八叶)。十二行十九字,小字二十八字,细黑口,左右双边,有耳。

作者简介

??

扬雄(前五三—一八),字子云,蜀郡郫县(今四川省成都市郫县)人。西汉末年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语言学家。扬雄一生寂寞清静,晚年模仿《论语》而着《法言》,在《汉书?扬雄传》中言“故人时有问雄者,常用法应之,譔以为十三卷,象《论语》,号曰《法言》。”其书不仅在思想上尊崇孔子,在体例的模仿上十分相似。《法言》成书于西汉末年,后受到后世儒家学者的重视,被认为是儒学经典之一。


《法言》全书共十卷十三章,分“学行”“吾子”“修身”“问道”等篇,内容广泛,包括思想、政治、经济、天文、文学、军事等等方面,而且书内还涉及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学术派别,以及其他文学著作等。在成书后,历代学者都对《法言》十分重视,作校勘注释者不乏其人。


扬雄弟子候芭先为其作注,《法言》六卷,晋时李轨作《扬子法言注》十三卷,隋唐时期辛德源和柳宗元作注《法言》。宋景佑三年(一〇三六)宋咸在李轨、柳宗元注本的基础上重新作注,此外还有宋吴秘注本,北宋时期司马光以国子监所刊李轨注及柳宗元补缺为底本,并结合宋咸、吴秘两家注本,终成《集注》,共十卷,称“五臣注”本。


??

内页插图

目录

司马温公注扬子序五

进重广注扬子法言表九

新增丽泽编次扬子事实品题一三

新刊扬子门类题目四三

卷一学行篇六七

卷二吾子篇八九

修身篇一〇三

卷三问道篇一一九

卷四问神篇一三九

卷五问明篇一六三

寡见篇一七九

卷六五百篇一九五

先知篇二一四

卷七重黎篇二三三

卷八渊骞篇二六五

卷九君子篇二九一

卷十孝至篇三〇五


前言/序言

本书题“纂图分门类题五臣注扬子法言十卷”,西汉扬雄撰,晋李轨,唐柳宗元,宋宋咸、吴秘、司马光注。卷首宋吕祖谦辑《新增丽泽编次扬子事实品题》一卷及宋陈傅良辑《新刊扬子门类题目》一卷。宋刘通判宅仰高堂刻本(司马光序、宋咸上书表、卷三、卷十有钞配,卷一缺第八叶)。


扬雄(前五三—一八),字子云,蜀郡成都人。《汉书·扬雄传》载其《自序》曰“譔以为十三卷,象《论语》,号曰《法言》”,知其书之作,主旨在捍卫和发扬儒家学说。北宋司马光评价此书“扬子之文简而奥,惟其简而奥也,故难知”。正因为如此,自汉以来,至于北宋中期,为之作注释者,时有其人。可以考知的有扬雄弟子侯芭注六卷,三国吴宋衷注十三卷,晋李轨解一卷,隋辛德源注二十三卷,唐柳宗元注,北宋宋咸重广注十卷及吴秘注。又有《音义》一卷,不具撰者姓名,清人秦恩复考证,当出五代宋初。司马光推崇《法言》,自谓:“少好此书,研精竭虑,历年已多”,及其既老,乃裒合当时仅存之李、柳、宋、吴四家并《音义》,着成《集注》,故称“五臣注”。然自程颐始,谓《法言》“曼衍而无断,优柔而不决”;苏轼复责其“以艰深之辞,文浅易之说”;至朱熹作《通鉴纲目》,更大书而特书“莽大夫扬雄死”,以贬斥其为人。于是扬雄的人品和著作日益为儒者所轻,在宋明理学垄断学坛之时,几乎再无为其作注之人。


李轨所注《法言》于北宋治平二年(一〇六五)由国子监精校刊出,附以《音义》一卷。司马光集注时,以治平监本为底本,并与吴秘注本、宋咸注本、《音义》及其所引之天复本参校,从而保存了诸本之优长;但也存在以己意辄改原文的情况,与乾嘉学者不随意改本而存疑的做法相比,稍失谨严。温公集注完成于元丰四年(一〇八一),尤袤《遂初堂书目·儒家类》中已着录,知南宋初已有刻本传世。


《扬子事实品题》采陆绩《述玄》、班固《汉书·扬雄传》及汉至宋人评论十余家,以寓“知人论世”之意。《门类题目》卷首题“永嘉先生陈傅良君举编”,取篇中语分类排次凡五十门,颇有主题索引之意;卷末刊“麻沙刘通判宅刻梓于仰高堂”牌记两行。仰高堂,南宋建阳麻沙人刘旦的堂名。旦原籍关中,其父刘复言做过通判。旦以刻书名,书尾每署“刘通判宅”,藉父职以自炫。此本正文“慎”字七出(卷二“有意于慎也”“君子之所慎言礼书”“君子微慎厥德”,卷五“何以为慎哉”“君子谨于言慎于好”“君子所贵亦越用明保慎其身也”,卷七“张卫将军之善慎”)皆缺笔;“廓”字三出,皆不讳。又,“憞”字两见,卷二“至何元憞之有”句中不缺笔,卷七“楚憞群策而自屈其力”句中则缺笔。考《绍定礼部韵略》,光宗赵惇之嫌名不见“憞”字,疑此书卷七之讳“憞”,乃书手刻工误以此字为讳字所致。由是知此本刻于光宗间(一一九〇—一一九四)。
此本钤“梅溪精舍”“辛夷馆印”“五峰樵客”“竹坞”“季振宜印”“潘祖荫藏书记”等印记。可知此本曾由文征明家五世保有,入清则经季振宜、潘祖荫等人递藏,《季沧苇藏书目》《滂喜斋藏书记》均着录此本,而潘氏称之为“元刻”,实误。


今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将此书列入《国学基本典籍丛刊》影印出版,定价低廉,实乃读者之幸事。



张燕婴
二〇一七年三月


《国学基本典籍丛刊:宋本扬子法言》 导言 《国学基本典籍丛刊》系列旨在汇集中华传统文化之精粹,甄选历代珍稀善本,以期为读者提供最接近原貌的经典文本。本辑所刊《宋本扬子法言》,正是此系列中极具分量与价值的一部。其选择宋本,非为偶然,实乃基于对文本流传、校勘及学术研究价值的审慎考量。扬子云,这位西汉末年至新莽时期的重要思想家、文学家,其著作《法言》虽篇幅不巨,却以其深邃的哲思、严谨的论证,以及对儒家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在中国思想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扬子法言》的时代背景与思想渊源 《扬子法言》的问世,正值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思想虽已成为官方意识形态,但其自身也面临着如何适应时代变迁、回应现实挑战的课题。此时,诸子百家的思想余波未绝,佛教的传入也带来了新的思想元素,这都促使着儒家思想在内部进行着深刻的整合与发展。《法言》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对儒家核心价值进行了重新审视与阐释,并尝试融汇诸子之长,以期构建一个更为完备、更为实用的思想体系。 扬子云的思想,深受孔孟荀的儒家传统影响,但他并非简单的复述与继承。他敏锐地捕捉到时代的需求,对于如何将儒家的道德原则落实于政治实践、如何理解人性的复杂性、如何处理个体与社会的关系等问题,都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法言》一书,便是他思想的集中体现。其内容,从“学”、“思”、“明”、“辩”、“论”、“辨”、“质”到“守”,层层递进,系统地展现了作者在认识论、方法论、伦理学、政治哲学等多个维度的思考。 《法言》的核心思想 《扬子法言》的核心思想,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法”的观念: “法”在《法言》中具有多重含义,既包括政治法律之“法”,也包括道德准则之“法”,更包含宇宙万物的规律之“法”。扬子云强调“法”的普遍性与恒常性,认为“法”是社会有序运行、个体道德完善的根本依据。他反对虚伪的仁义,主张“尚法”,即崇尚遵循客观规律的、实在的道德与政治原则。 “质”与“文”的辩证关系: 扬子云继承了儒家“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的观点,但更为强调“质”的重要性。他认为,华美的文辞、繁复的礼仪固然有其价值,但如果脱离了内在的真诚与实质,便会流于虚浮。“质”是事物的根本,是道德的源泉,而“文”则是“质”的外在表现形式。他主张在追求“文”的同时,不可忽视“质”的培育,尤其是在教育和人格修养方面。 “诚”与“伪”的辨析: 扬子云对“诚”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认为“诚”是万物存在的根本,也是道德践行的基础。“诚”意味着真诚、真实、不欺。“伪”则恰恰相反,是虚假、欺骗、违背事物的本来面目。他通过对“诚”与“伪”的辨析,深刻揭示了道德滑坡、政治腐败的根源,并倡导以“诚”为基石,构建一个诚信的社会。 人性的复杂性与“改过”: 扬子云并非简单地将人性视为纯善或纯恶。他承认人性的复杂性,既有向善的潜能,也易于受到外界诱惑而偏离正道。因此,他特别强调“改过”的重要性。他认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关键在于能否知过、改过。通过不断的自我反省与修正,个体才能逐渐臻于完善,实现道德的进步。 “思”与“知”的路径: 《法言》中的“思”不仅仅是简单的思考,更是一种主动的、深入的探究过程。扬子云认为,真正的“知”并非来自于被动接受,而是通过主动的“思”,通过对事物的反复揣摩、比较、辨析而获得的。他强调“学”与“思”的结合,认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是深化理解、形成独立见解的关键环节。 宋本《扬子法言》的价值 选择宋本作为《国学基本典籍丛刊》的底本,具有极高的学术与文献价值。 文本的可靠性: 宋代是中国古代刻书业最发达的时期之一。宋朝的刻工精湛,校勘严谨,流传下来的宋本往往更为接近原著,字句差错较少,能够最大限度地还原作者的原意。相比于后世不断辗转传抄、可能被增删改易的本子,宋本的文献价值尤为突出。 校勘研究的基石: 许多重要的宋本,在雕版时往往会参照不同的古本进行校勘。这些校勘的痕迹,有时会保留在宋本之中,成为后世学者研究文本流变、辨析字句讹误的重要线索。通过对宋本的深入研究,可以发现许多早期文献的细微之处,为《扬子法言》的校勘与注释提供坚实的基础。 对扬子云思想研究的深化: 准确、可靠的文本是深入理解和研究任何一位古代思想家思想体系的前提。《扬子法言》宋本的刊布,为当代学者提供了最接近原貌的学术资源,使得对扬子云思想的研究能够更加深入、更加精准,避免因文本错误而产生的误读与偏颇。 《国学基本典籍丛刊:宋本扬子法言》的意义 本丛刊选择刊印《宋本扬子法言》,其意义深远: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当下,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国学基本典籍丛刊》系列,正是为了让这些承载着民族智慧与精神的经典,重新回到学界与大众的视野之中,让更多人能够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为学术研究提供高质量文本: 高质量的文献是学术研究的生命线。本丛刊以严谨的学术态度,为学者们提供最可靠的文本资料,有助于推动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迈向新的高度。 促进经典文本的普及与传播: 通过精美的排版、清晰的注释(通常此类丛刊会附有详尽的注释与校勘),本丛刊不仅服务于专业的学术研究,也能够吸引广大对国学感兴趣的读者,让他们能够轻松便捷地接触到国学经典,从中汲取知识与智慧。 结语 《扬子法言》是中国思想史上一部不容忽视的著作。扬子云以其深邃的洞见,对儒家思想进行了创造性的阐发,对中国古代的哲学、政治、伦理等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国学基本典籍丛刊:宋本扬子法言》的出版,不仅是对这位古代先贤思想的致敬,更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次重要梳理与传承。我们期待,通过这部严谨、可靠的宋本《扬子法言》,能够激发更多人对国学的兴趣,促进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入理解与研究,为当代社会的发展注入古老的智慧与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在琳琅满目的国学书籍中,这套《国学基本典籍丛刊:宋本扬子法言》无疑是一颗璀璨的明珠。我对“宋本”的天然亲近感,让我毫不犹豫地将其收入囊中。自古以来,宋代便是学术繁荣的鼎盛时期,其刊刻的典籍,往往凝聚了当时最优秀的校勘和整理成果,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和研究价值。我尤其看重这种能够最大程度还原古籍原貌的版本,因为它能帮助我们摆脱后世繁杂的注释和解读,直接去触碰先贤的思想精髓。“扬子法言”作为一部影响深远的哲学著作,其不同版本的研究和解读,往往能揭示出不同的思想侧重点。我期待着通过这个“宋本”,能够更清晰、更准确地把握“扬子法言”的原意,去领略其独特的思想魅力,并从中汲取宝贵的精神滋养。

评分

初拿到《国学基本典籍丛刊:宋本扬子法言》,就被其素雅的封面和精美的排版所吸引。作为一名对中国古代哲学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我一直在寻找能够深入理解先秦诸子思想的权威读物。虽然我并非专门研究宋学的学者,但“宋本”二字足以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期待。要知道,宋代是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其学术成就对后世影响巨大,能够接触到宋代学者所整理或注释的典籍,往往能获得更接近原貌的理解。这本书的出现,为我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学习机会,去领略“扬子法言”这部经典著作的魅力。我非常好奇,在宋代的学人眼中,“扬子法言”的思想内核是怎样的,他们又是如何解读其中的精妙之处。希望这本书能够引领我走进一个更广阔的哲学世界,激发我更深层次的思考,从而提升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评分

我一直对中国古代哲学,尤其是汉代的思想流派抱有浓厚的兴趣。在众多先贤中,“扬子法言”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和独到的见解,常常引起我的思考。然而,历经千年的时光流转,原著的传播和解读也经历了诸多变迁。当我得知有《国学基本典籍丛刊:宋本扬子法言》这一版本出版时,内心是充满期待的。一个“宋本”,意味着它可能承载着宋代学者们对这部经典的解读和研究成果,或许能够为我提供一个理解“扬子法言”更为丰富和多元的视角。我渴望能够通过这本书,去探寻古人智慧的源头,去感受那个时代思想的碰撞与发展,从而深化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

评分

说实话,我之所以选择购买这本《国学基本典籍丛刊:宋本扬子法言》,很大程度上是被它所蕴含的“宋本”价值所打动。在浩如烟海的古籍中,宋刻本历来被视为珍品,其精良的纸张、考究的字体以及严谨的校勘,都是后世难以比拟的。我一直认为,阅读古籍,尤其是那些带有重要版本标记的书籍,是一种与历史对话的方式。这本书的出版,不仅是对“扬子法言”这部重要典籍的整理和呈现,更是一种对文化传统的尊重和传承。虽然我可能无法完全领会其中所有深刻的哲理,但单是能够触摸到这份“宋本”所代表的古老智慧,就已经足够令我感到欣喜。我期待着通过这本书,能够更直观地感受中国古代学术研究的严谨态度,以及古人对知识的珍视。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本身就透着一股古朴典雅的韵味,拿到手里沉甸甸的,有一种厚重的历史感。我尤其喜欢它封面的设计,那种淡淡的墨香扑鼻而来,仿佛能穿越时空,触碰到那些古人指尖留下的智慧。在如今这个快节奏的时代,能静下心来翻阅这样一本承载着深厚文化底蕴的书籍,本身就是一种难得的享受。我一直对古代的哲学思想颇感兴趣,特别是宋代的学术流派,它们对后世的影响之深远,常常让我感到惊叹。这本书的出版,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契机,去深入了解那个时代思想的光辉。虽然我还没有来得及细细品读其中的内容,但仅凭其选用的“宋本”二字,便知其价值非凡,定是经过了严谨的考证和精心的校订,能够最大程度地还原原著的风貌。我期待着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能在这本书中找到那些闪耀着理性光芒的思想火花,与古圣先贤进行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

评分

宋版经典,单页影印,平装锁线,价格实惠。

评分

国图出版,影印清晰,良心之作。

评分

好啊好啊好啊

评分

好书,印刷清晰,值得收藏。

评分

《宋本扬子法言》原题《纂图分门类题五臣注扬子法言》,汉扬雄撰,晋李轨、唐柳宗元注,宋宋咸、吴秘、司马光重添注,卷首附宋吕祖谦辑《新增丽泽编次扬子事实品题》一卷及宋陈傅良辑《新刊扬子门类题目》一卷。此次影印所用底本为国家图书馆珍藏的宋刘通判宅仰高堂刻本(司马光序、宋咸上书表、卷三、卷十有钞配,卷一缺第八叶)。十二行十九字,小字二十八字,细黑口,左右双边,有耳。

评分

京东的两个节真的是很划算,基本上都是这两个节购物了,东西还不错,关键是物流太快了

评分

好书啊,凑单用的,其实这套书都很好

评分

活动很优惠,亲戚,朋友,同事一起买了好多,哈哈

评分

这套书都挺好的,价格亲民,影印版也值得收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