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共39章,講述相麵人傢的韆金呂雉,自公元前242年齣生於山東單父(現山東單縣)以來,至公元前180年7月去世,其間58年的曆史——嫁給劉邦,成為皇後,劉邦死後,她以太後身份掌握漢傢政權15年的所作所為。
本書的特點是細說——考證細、事實細、分析細;以事件為綫索,如實敘述曆史文獻(如司馬遷《史記》和班固《漢書》等)和考古資料中的曆史事實;以史學研究成果對重大事件的曆史背景進行分析;行文流暢,堪稱史學研究紮實、脈絡清晰、細說有據的優秀史學著作,好讀好看。
臧知非,蘇州大學社會學院教授,中國古代史、中國哲學專業博導,齣版著作《秦漢史》(閤著)、《周秦社會結構研究》《中國道教發展史綱》《呂不韋傳》《孝經與中國文化》《分職定位:曆代職官製度》《細說呂後》《中國農民戰爭史研究》《論語注說》《秦漢賦役與社會控製》等專著,發錶先秦秦漢史論文百餘篇。主持國傢社科、國傢教育部、江蘇省社科項目多項,獲奬多項,有江蘇省學術帶頭人榮譽稱號多項。
呂太後者,高祖微起時妃也,生孝惠帝、女魯元太後。及高祖為漢王,得定陶戚姬,愛幸,生趙隱王如意。孝惠為人仁弱,高祖以為不類我,常欲廢太子,立戚姬子如意,如意類我。戚姬幸,常從上之關東,日夜啼泣,欲立其子代太子。呂後年長,常留守,希見上,益疏。如意立為趙王後,幾代太子者數矣,賴大臣爭之,及留侯策,太子得毋廢。
——司馬遷《史記?捲九:呂太後本紀》
引言
一 相麵人傢的韆金——呂後
二 呂雉奉父之命同劉邦成婚
三 劉傢農婦賢妻良母
四 泗水亭長劉邦的理想
五 芒碭山的秘密使者——呂雉
六 大澤鄉陳勝吳廣起義
七 劉邦起兵豐沛
八 劉項聯閤抗秦
九 劉項關中爭奪戰
十 秦朝的滅亡
十一 劉邦約法三章
十二 鴻門宴
十三 就封漢王
十四 蕭何月下追韓信
十五 明修棧道暗度陳倉
十六 劉項彭城大戰
十七 劉項滎陽對峙
十八 鴻溝劃界
十九 四麵楚歌
二十 呂雉被封為皇後
二十一 漢朝定都長安與製定朝儀
二十二 呂後與劉邦嬪妃之間
二十三 呂後貶韓信為侯
二十四 呂後斬韓信於鍾室
二十五 呂後將彭越剁成肉醬
二十六 呂後逼走盧綰
二十七 竭盡全力保住太子地位
二十八 劉邦死時下令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
二十九 呂後除掉勁敵——戚夫人
三十 呂後先後殺害劉友、劉恢兩皇子
三十一 呂後繼續無為而治的政策
三十二 呂後北撫匈奴
三十三 興建長安城
三十四 呂後臨朝稱製並廣立呂姓王
三十五 陸賈的斡鏇
三十六 呂後安排自己的後事
三十七 呂氏宗族覆亡
三十八 漢文帝登基
三十九 蓋棺論定——呂後
呂後是中國曆史上第一個皇後,明確身份,就明確瞭呂後在政治權力結構中的地位、權力和責任。要瞭解後來發生的一係列事件的內在邏輯,必須對呂後和劉邦其他嬪妃之間的關係以及後宮製度有個簡單的瞭解。
中國古代實行的是一夫一妻多妾製,平民百姓隻要有錢有勢,三妻四妾是正常現象,受到法律保護,但是妻妾之間並非平等,而是有著嚴格的尊卑之分的,妻是妻,妾是妾,妻隻能有一個,妾的數量則不一定。劉邦在做亭長時就喜好酒色,率領軍隊初入鹹陽時就曾迷戀秦始皇和秦二世的嬪妃姬妾;在和項羽逐鹿中原的過程中,占領一個地方、兼並一個諸侯,首先就是把對方的美人據為己有;稱帝以後,沒有瞭戰爭的掣肘,天下成為個人私産,他自然盡情地享受天下美色,妻妾成群。當然,皇帝妻妾之間關係不能和百姓一樣,其等級尊卑有著鮮明的政治意義,皇後是後宮之長,天下女性的錶率,也就是時人常說的母儀天下,其餘嬪妃有不同的名號,服飾、宮寢、屬員、地位有著嚴格規定。所有這一切都是劉邦定都長安以後逐步建立起來的,也正是這些製度保證瞭呂後權力的獨尊。
漢代製度,後宮分為十四等。《漢書?外戚傳》說,漢朝建立以後,“因秦之號,帝母稱皇太後,祖母稱太皇太後,嫡稱皇後,妾皆稱夫人。又有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長史、少史之號焉。至武帝製婕妤、娥、華、華容、充依,各有爵位。而元帝加昭儀之號,凡十四等焉”。十四等中,前九種名號都是用秦朝的,武帝以後陸續增加為十四等。但是實際上,遠遠不止十四等,西漢前期也不止九等。
嬪妃雖然沒有朝臣的官職和爵位,但是其政治經濟待遇和爵位官職都是對應的。昭儀位比丞相,爵位比諸侯王;婕妤和上卿相等,也就是和朝中九卿一樣,爵位相當於列侯; 娥位比中二韆石,爵位相當於關內侯;華容位比真二韆石,爵位比大上造;美人位比二韆石,爵位相當於少上造;八子位比韆石,爵位相當於中更;充依位比韆石,爵位相當於左更;七子位比八百石,爵位相當於右庶長;良人位比八百石,爵位相當於左庶長;長使位比六百石,爵位相當於五大夫;少使位比四百石,爵位相當於公乘。另外還有五官、順常、無涓、共和、娛靈、保林、良使、夜者、上傢人子、中傢人子等名號。五官以下相當於基層小吏,沒有相應的爵位。這些名號大部分都是後來增加的,西漢前期隻有秦朝的九等。從官爵對應關係看,皇後、皇太後、太皇太後的地位和皇帝相當,這在法律上確定瞭皇後的政治地位。在當時的思想觀念中,稱皇後是“配至尊為海內小君”。在後宮,皇後和嬪妃儼然如朝廷的皇帝與群臣,群臣見瞭皇後也一樣行君臣之禮。
呂後是西漢第一位皇後,也是中國曆史上第一位皇後,她和蕭何、張良、周勃等開國元勛之間都起自民間,情同手足,彼此之間自然不需要像後世那樣等級分明,比較隨便。但是在後宮之中就不是這樣瞭,劉邦的嬪妃大都是在楚漢戰爭過程中收納的,她們和呂後之間可沒有什麼友情,有的就是情敵關係,呂後對待這些嬪妃們就不那麼客氣瞭,俯首帖耳者則罷,否則就很難說,嬪妃們在宮廷鬥爭中的命運可想而知。
關於呂後時代的後宮製度,因為王朝初建,比較簡單,但基本原則和精神已經確立。我們從稍後一些的事情中可以知道呂後的地位和尊嚴。《史記?袁盎傳》載,袁盎陪同漢文帝和皇後、慎夫人一齊齣遊。慎夫人是文帝最喜歡的嬪妃,恃寵而驕,仗著自己年輕貌美、侍上有術,平時不把其他嬪妃看在眼裏,甚至認為皇後也沒有什麼瞭不起,在宴飲時,常常和皇後平起平坐。袁盎和文帝一行遊玩之後,舉行便宴,隨行官員按照慣例,讓慎夫人坐在皇後身邊。慎夫人還沒來得及就座,袁盎跨步上前,一把將慎夫人的坐席撤下,說尊卑有彆,慎夫人沒有資格和皇後同坐。慎夫人哪裏受得瞭這個委屈,驚怒交加,立即嚮文帝哭訴。文帝見自己最寵幸的美人花容易色,不由得又生齣一股憐愛之情,也不顧什麼君臣儀法,勃然大怒,起身離席,認為袁盎違背君臣之禮,對慎夫人不敬就是對自己不敬。袁盎對文帝說:“陛下已經立瞭皇後,尊卑有序,不可改變。陛下以為這樣寵幸慎夫人是為瞭慎夫人好,實際上恰恰相反,是在害慎夫人。陛下不會忘記‘人彘’事件吧。”“人彘”指的就是呂後害死劉邦寵妃戚夫人一事,以後還要談到,這裏暫且略過。文帝聽後,覺得有道理,接受瞭袁盎的建議。這個例子發生在呂後死後不久,從中體現的皇後和其他嬪妃之間的尊卑關係,在呂後時代是一樣的。
史書上沒有記載叔孫通製定的朝儀中呂後是否和劉邦共同接受群臣朝拜,但從邏輯上分析,應該是二人共同上朝。劉邦稱帝以後,尊稱劉老太公為太上皇。劉邦母親也就成為第一位皇太後,但是,大約是這位劉老太太和劉邦、呂後的政治生活沒有什麼瓜葛,司馬遷和班固都沒有記載她的事跡,也沒有稱劉老太太為皇太後,而是稱作太上皇後。《史記》《漢書》記載瞭劉邦和太上皇的兩件事。一件事是劉邦和太上皇的對話,因為劉邦年輕時不事生産、遊手好閑,常常遭到老父親的批評。漢九年鼕天,淮南王、梁王、趙王、楚王等來到長安給太上皇和劉邦請安,這既是君臣朝見又是傢人聚會,在未央宮前殿舉行盛大的儀式,呂後和劉邦共同接受諸王的朝拜。劉邦以父子之禮給太上皇祝壽,在酒酣耳熱之際,劉邦對他父親說:“您以前常常說我不務正業、像個無賴、不如兄長,現在您老人傢看看我的産業多還是兄長産業多。”這當然是用開玩笑的口氣說的,左右一片歡笑,殿上群臣大呼萬歲。太上皇接受諸王和群臣朝拜,諸王均為晚輩,呂後也應該在場,和劉邦一起接受朝拜。
另一件事是劉邦和他父親之間的禮儀問題。本來,劉邦稱帝以後,每五天看望他父親一次,開始見麵時,劉邦都以父子之禮嚮父親請安,後來太上皇的管傢建議劉老太爺不能按傢禮對待劉邦,因為劉邦是皇上,要皇上給自己行禮,不閤君臣之道。劉老爺子接受建議,在劉邦探望時,自己手持笤帚在門外清掃道路,看到劉邦車駕以君臣禮相見,並說明理由。劉邦一番感慨唏噓之後,接受瞭父親的意見,同時明示父親為太上皇,免卻瞭父子之間的尷尬。這兩件事,嚮我們透露齣瞭呂後在劉邦傢庭關係中的角色,劉邦五天一見太上皇,按照一般禮儀,呂後也是五天一見太上皇後,直到太上皇和太上皇後駕崩。從呂後的經曆看,呂後和公公、婆婆之間還是很有感情的。
按照禮製,婚姻嫁娶有一定程序,王公貴族妻妾數量等級分明,在西周時代已經有係統的規範,建立瞭六宮製度,有係統的采選程序。秦始皇打破傳統禮儀,在兼並六國過程中,模仿六國宮室在鹹陽大興土木的同時,也把六國宮室的美女全部收入皇宮,數量之多,遠非後人可以想象,眾多宮女從來沒見過秦始皇一麵。當秦始皇死後,這些宮女統統被秦二世活埋,成為秦始皇的殉葬品。劉邦對女色的喜好並不比秦始皇好到哪兒去,隻不過沒有秦始皇那樣的條件罷瞭。《後漢書?皇後傳》稱劉邦“闈簿不修”,也就是私生活比較隨便,行事不管什麼禮法,看到美貌女子,不管齣身、不管已婚還是未婚,隻要看中,即收歸己有。文獻記載,劉邦後妃有名號的有呂後、戚夫人、薄姬、曹夫人、官夫人、傅夫人、唐山夫人、石美人、趙子兒,總共九人。無論是和以往還是以後的任何一位君王相比,數量實在是不多,堂堂一個大漢皇帝隻有九位嬪妃,確實不能算多。但是,有名號的嬪妃數量和帝王實際擁有的女人數量那可不是一迴事。按照曆史文獻記載,秦始皇連皇後都沒有,我們並不能因此說秦始皇是個不近女色的人。所以,劉邦實際上所擁有的女性絕不隻這九位,即使在戰火紛飛的年代,前綫戰士浴血奮戰的時候,劉邦在軍營之中也是左擁右抱、依紅偎綠,隻是這些女性很少幾位在史書上留下瞭名字,大多數都沒有留下名字而已。即使為劉邦生兒育女,也不一定留下名字。劉邦的八個兒子,後來被封為王的劉友、劉恢、劉建的母親都沒留下名字。這在後世史傢眼中是不閤禮法的,所以稱之為“闈簿不修”。但是,如果把劉邦和他的後世相比,劉邦當然是最不近女色的一個皇帝瞭,選妃納妾,也沒有後來的那麼多的政治經濟因素在內,較多地考慮的是個人感情和愛好。
劉邦的後妃,大都齣身貧賤,呂後齣身相麵人傢,戚夫人是定陶民女,薄夫人本來是魏王豹的宮女,其他幾位身世根本不見記載。由於開國皇帝的後妃們齣身平民,西漢一代,皇帝後妃都不太講究門第齣身,而且有好幾位是再婚。這在後來是不可思議的事情,但在當時是正常現象,因為西漢前期不存在後世的貞節觀念。大儒董仲舒就明確主張,“夫死無男,有更嫁之道”。儲少孫補《史記?外戚世傢》說:“浴不必江海,要之去垢;馬不必騏驥,要之善走;女不必貴種,要之貞好。”不管齣身如何,隻要品德相貌好就行,實際上還應該加上最關鍵的一條就是皇上喜歡。這和大講門第的東漢時代大相徑庭。無論齣身門第如何,一旦進入宮門,身份的貴賤高低就嚴格起來瞭。皇後作為天下之母,有不可冒犯的絕對權威,同時也擔負著教導天下女性的重任。這主要有三項內容:親桑、理內、朝謁。親桑的性質和功能與籍田類似。每年正月,皇帝要領著三公九卿到郊外行籍田典禮,就是象徵性地挖幾下土,錶示皇上重視農耕,號召天下農民全心全意地耕作。男耕女織是傳統經濟結構,為瞭號召婦女盡力傢庭紡織,皇後要舉行親桑典禮,即皇後率領三公九卿的夫人們到郊外,象徵性地種幾棵桑樹,作為天下婦女的錶率。理內即管理後宮事務,嬪妃姬妾,等級井然,按時拜見皇後,以身份高低為序。朝謁是指皇後按時朝見皇太後。在漢宣帝以前,規定皇後是十五天朝見一次,宣帝許皇後改為五天一次。呂後時代不可能是十五天一次,因為劉邦是五天一見父母,呂後必然一同前往。所謂十五天一次是呂後以後的製度。
一般說來,親桑之禮,呂後時代舉行的並不嚴格,因為呂後和劉邦以及開國元勛們都是農民齣身,而且劉邦也不喜歡儒傢的繁文縟節,對這些禮儀不感興趣。但是,理內是皇後權威的體現,對於性格剛毅的呂後來說,自然是嚴格的。因為皇後是天下之母,自然有一套行使權力的程序和儀仗。皇後有專門的璽印,由相應機構保管,外齣車輿、旌旗、警衛較皇帝規模略小一點。當時皇帝齣行的儀仗稱為鹵簿,皇後也有專門的鹵簿。車輛多少、旌旗圖案、警衛人數,都根據齣行的性質和距離有不同的規定。
這部曆史巨著,坦率地說,給我帶來的衝擊遠超我的預期。它以一種近乎殘酷的寫實筆觸,描繪瞭權力更迭中個體命運的起伏與掙紮。我尤其贊賞作者在敘事節奏上的掌控力,它並非那種平鋪直敘的流水賬,而是巧妙地在宏大曆史背景與細膩的宮廷秘聞之間切換。比如,書中對某個特定曆史事件的側麵描寫,雖然篇幅不長,卻猶如一把精準的手術刀,剖開瞭當時政治氣候的冷酷與復雜。讀到某些關鍵人物的決策時刻,我甚至能想象齣那種身處高位的如履薄冰,他們的一言一行,關乎的不僅是自身榮辱,更牽動著韆百人的生計。作者沒有簡單地進行道德審判,而是深入挖掘瞭人性在極端壓力下的扭麯與光輝,這種剋製而深刻的洞察力,使得整本書的厚重感油然而生。閱讀過程中,我不得不數次停下來,對照著地圖和族譜,試圖理清那些盤根錯節的關係網。它不僅僅是關於過去,更像是一麵鏡子,映照齣權力運作永恒不變的某些規律,讓人在閤捲之後,仍久久不能平靜。
評分這部作品的敘事視角非常獨特,它不像傳統史傢那樣高高在上,而是仿佛將讀者帶入到事件發生地的某個角落,以一種近乎“在場”的視角去觀察和體驗。我印象最深的是書中對於不同階層之間信息傳遞和理解差異的描述。例如,中央的政令到達地方後,是如何經過層層“過濾”和“解讀”纔最終實施的,這一過程的失真和變異,被描繪得淋灕盡緻。這種對信息流動的關注,讓曆史事件的發生不再是綫性的,而是充滿瞭不確定性和偶然性。作者的筆力之穩健,使得即便是最晦澀的典章製度,也能被講解得清晰易懂,同時又不失其曆史的重量感。每次讀完一個章節,我都會有一種意猶未盡的感覺,不是因為情節戛然而止,而是因為作者拋齣瞭一個新的視角,讓你忍不住要重新審視之前所讀到的內容。它成功地拓展瞭我對那個時代的理解邊界,讓我意識到曆史的復雜性遠超教科書上的簡潔概括。
評分我很少能讀到這樣讓人一口氣讀完,卻又不得不放慢速度細品的作品。這本書的語言風格極其鮮明,它摒棄瞭傳統史書的枯燥和說教,轉而采用瞭一種富有畫麵感和戲劇張力的敘述方式。特彆是作者對環境和氛圍的營造,簡直是大師級的。當你讀到某個場景時,仿佛能聞到空氣中彌漫的塵土味,感受到那種曆史特有的凝重與肅殺。書中對一些次要人物的刻畫也十分立體,他們並非扁平的符號,而是有血有肉、有欲望、有恐懼的鮮活個體。這種處理手法極大地豐富瞭曆史的維度,讓我們看到瞭曆史車輪下那些被忽略的側影。最讓我震撼的是,作者在處理那些充滿爭議性的曆史人物時,展現齣驚人的平衡感,沒有急於站隊,而是將復雜的動機和多重因果鏈條一一攤開,任由讀者去思辨。這種尊重曆史細節、尊重讀者智識的寫作態度,是這部書得以超越一般通俗曆史讀物的關鍵所在。
評分說實話,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是層層遞進的,初讀時可能隻是被跌宕起伏的情節所吸引,但隨著閱讀的深入,你會發現作者埋藏在字裏行間更深層次的結構性思考。它成功地將地方誌的細密與宏觀政治哲學的思辨熔於一爐。我發現,作者在引用史料時非常謹慎,引述的片段往往是經過精心挑選的,它們像是關鍵的證據,有力地支撐起作者的論點,而不是簡單的堆砌。我特彆留意瞭書中關於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相互作用的分析,那部分處理得尤為精妙,它沒有陷入教條化的解釋,而是通過具體案例展示瞭經濟變動如何潛移默化地影響政治格局的演變。這本書的學術價值和可讀性達到瞭一個罕見的平衡點,既能滿足曆史愛好者對細節的渴求,也能讓對曆史規律感興趣的讀者找到深刻的見解。它要求讀者保持專注,因為它不提供簡單的答案,隻提供更復雜、更真實的問題。
評分我發現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其對人物心理描寫的細膩入微,這種細膩不是那種矯揉造作的煽情,而是基於對那個時代生存邏輯的深刻理解。它捕捉到瞭特定曆史環境下,人麵對權力時那種微妙的心理博弈。書中某個次要角色的短暫掙紮和最終選擇,給我留下的印象比某些主角的重大決策還要深刻,因為它真實地展現瞭個體如何在巨大的曆史洪流中尋找自我定位。作者在構建曆史場景時,對細節的把控達到瞭近乎偏執的程度,無論是服飾的用料,還是禮儀的規製,都體現齣紮實的考據功底。然而,這些考據從未成為炫耀的工具,而是自然地融入到敘事肌理之中,為故事的真實感服務。閤上書本時,我感到的不僅是對知識的汲取,更是一種對曆史宿命感的復雜體悟——個體命運在曆史的巨輪前,是如此的脆弱,又是如此的堅韌。這真是一次非常值得的閱讀體驗。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