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動汽車動力電池係統設計與製造技術

電動汽車動力電池係統設計與製造技術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王芳,夏軍 著
圖書標籤:
  • 電動汽車
  • 動力電池
  • 電池係統
  • 設計
  • 製造
  • 技術
  • 新能源汽車
  • 儲能
  • 汽車工程
  • 電源技術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科學齣版社
ISBN:9787030541208
版次:1
商品編碼:12185607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09-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88
字數:47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電動汽車動力電池係統設計與製造技術》內容立足於我國電動汽車産業的實際情況,從多個角度對動力電池係統的設計與製造進行瞭係統化的梳理和論述,可以用於指導企事業單位的方案論證、産品開發、技術研究、生産製造和售後服務等工作。《電動汽車動力電池係統設計與製造技術》共8章,包括動力電池係統技術發展綜述、總體方案設計(係統設計)、結構與電連接設計、電池管理係統(BMS)設計、熱管理設計、結構仿真分析、試驗驗證,以及生産製造技術,可以為讀者提供豐富的工程實踐參考。

目錄

目錄Contents
第1章 電動汽車動力電池係統技術發展綜述 1
1.1 電動汽車發展史 2
1.1.1 電動汽車的第一個黃金時代 2
1.1.2 電動汽車的第二個黃金時代 2
1.1.3 電動汽車的第三個黃金時代 4
1.2 電動汽車Pack産品分類 5
1.2.1 動力儲能電池的分類 6
1.2.2 動力電池係統的功能分類 10
1.2.3 動力電池係統在整車的安裝位置 19
1.3 電動汽車Pack的關鍵技術 23
1.3.1 係統集成技術 24
1.3.2 電芯設計及選型 25
1.3.3 結構設計技術 27
1.3.4 電池包電子電氣設計 28
1.3.5 電池包熱設計 29
1.3.6 電池包安全設計 30
1.3.7 電池包仿真分析技術 32
1.3.8 電池包工藝設計 32
1.4 我國電動汽車Pack技術發展趨勢 33
1.4.1 我國新能源汽車的發展階段 33
1.4.2 我國政府製定的2020年關鍵技術指標 34
1.4.3 技術挑戰及發展趨勢 35
參考文獻 38
第2章 動力電池係統總體方案設計 41
2.1 動力電池係統總體方案設計概述 42
2.1.1 動力電池係統總體方案設計流程 42
2.1.2 動力電池係統的總體需求分析 43
2.1.3 動力電池係統的基本性能參數 47
2.1.4 動力電池係統産品參數匹配性分析 48
2.2 單體電池的選型與設計 51
2.2.1 單體電池的選型與設計概述 51
2.2.2 單體電池的選型依據 51
2.2.3 單體電池容量選型設計 52
2.2.4 單體電池選型和容量設計示例 53
2.3 機械結構概念設計 57
2.3.1 機械結構總體設計概述 57
2.3.2 機械結構設計要求 58
2.3.3 電池包在整車上的布置 62
2.3.4 電池包總體布置方案設計 67
2.3.5 電池箱體和電池模組概念方案設計 69
2.4 電池管理係統概念設計 71
2.4.1 電池管理係統設計概述 71
2.4.2 電池管理係統基本功能 71
2.4.3 電池管理係統設計要求 72
2.4.4 電池管理係統概念設計方案 76
2.5 高壓電氣係統設計 77
2.5.1 高壓電氣係統設計概述 77
2.5.2 高壓電氣係統設計要求 78
2.5.3 高壓電氣係統概念設計方案 81
2.6 熱管理係統設計 84
2.6.1 鋰離子動力電池的溫度特性 84
2.6.2 熱管理係統設計概述 85
2.6.3 熱管理係統基本功能 86
2.6.4 熱管理係統設計要求 86
2.6.5 熱管理係統概念設計方案 86
參考文獻 90
第3章 動力電池係統結構與電連接設計 93
3.1 電池係統結構設計概述 94
3.2 模組結構設計 95
3.2.1 需求邊界 95
3.2.2 模組的固定與連接 98
3.2.3 模組電連接設計 103
3.2.4 模組安全設計 107
3.2.5 模組尺寸標準化 108
3.3 電箱結構設計 109
3.3.1 需求邊界 110
3.3.2 整體排布設計 110
3.3.3 詳細設計 112
3.3.4 電連接設計 116
3.3.5 電箱安全設計 119
3.4 高壓箱結構設計 123
3.5 輕量化設計 125
3.5.1 新的成組方式 126
3.5.2 新型材料的應用 128
3.5.3 極限設計 129
3.6 IP防護設計 131
3.6.1 接觸防護 131
3.6.2 防水防塵 132
參考文獻 138
第4章 動力電池管理係統(BMS)設計 139
4.1 BMS的功能及其重要性 140
4.1.1 BMS的角色定位 140
4.1.2 BMS的主要功能 141
4.2 BMS的硬件開發要點 146
4.2.1 拓撲結構的選擇 146
4.2.2 電壓、電流、溫度采集電路的設計要點 150
4.2.3 BMS中兩個關鍵硬件模塊的設計 154
4.2.4 BMS的抗乾擾設計 158
4.2.5 麵嚮提高可靠性的冗餘設計 161
4.3 BMS的軟件開發要點 162
4.3.1 SOC相關的概念 162
4.3.2 電池荷電狀態(SOC)估算 164
4.3.3 電池健康狀態(SOH)評估 167
4.3.4 SOF的估算 170
4.4 BMS的測試與驗證 172
4.4.1 一些值得討論的問題 172
4.4.2 在産品設計、製造的不同階段對BMS 的驗證 173
4.4.3 用於BMS驗證的電池模擬器 174
參考文獻 177
第5章 動力電池係統熱管理設計 179
5.1 熱管理係統設計概述 180
5.1.1 熱管理係統的“V”模型開發模式 180
5.1.2 仿真分析的應用 182
5.1.3 實驗驗證 189
5.2 冷卻係統設計 190
5.2.1 冷卻方式的選擇 191
5.2.2 自然冷卻係統 191
5.2.3 強製風冷係統 193
5.2.4 液冷係統 197
5.2.5 直冷係統 212
5.3 加熱係統設計 214
5.3.1 設計需求 214
5.3.2 電加熱膜設計 216
5.3.3 PTC加熱設計 218
5.3.4 液熱設計 220
5.4 保溫係統設計 222
5.4.1 保溫設計概述 222
5.4.2 模組保溫設計 222
5.4.3 箱體保溫設計 223
5.5 熱管的應用 224
5.5.1 熱管簡介 224
5.5.2 熱管在熱管理係統中的應用 225
5.5.3 熱管應用注意事項 225
參考文獻 226
第6章 動力電池係統結構仿真分析 227
6.1 電池係統結構優化 228
6.1.1 結構拓撲優化 228
6.1.2 電池殼體結構形貌優化 230
6.1.3 其他優化方法簡介 231
6.2 動力電池係統結構強度仿真 232
6.2.1 彈性變形體的基本假設 232
6.2.2 應力應變基本概念及關係 232
6.2.3 材料模型 235
6.2.4 衝擊分析 236
6.2.5 擠壓仿真分析 240
6.3 動力電池係統振動疲勞仿真 242
6.3.1 疲勞理論介紹 242
6.3.2 基於極限拉伸強度的S-N麯綫估算 245
6.3.3 結構振動疲勞壽命估算 250
6.3.4 隨機振動案例解析 255
6.4 製造工藝仿真 259
6.4.1 衝壓成型仿真 260
6.4.2 超聲波焊接仿真 262
6.4.3 攪拌摩擦焊接 263
6.4.4 模流分析 269
參考文獻 272
第7章 動力電池係統開發性試驗驗證 275
7.1 電池單體測評 276
7.1.1 齣廠參數 277
7.1.2 溫度和倍率充電性能 277
7.1.3 溫度和倍率放電性能 279
7.1.4 恒功率特性 280
7.1.5 脈衝功率特性 281
7.1.6 能量效率 282
7.1.7 荷電保持能力 283
7.1.8 産熱特性 284
7.1.9 老化特性 285
7.1.10 安全性測試 287
7.2 動力電池係統開發性驗證 289
7.2.1 係統功能 289
7.2.2 係統殼體防護功能 292
7.2.3 電性能 295
7.2.4 可靠性 304
7.2.5 安全性 311
7.2.6 熱管理係統開發性試驗驗證方法 316
7.2.7 EMC開發性試驗驗證方法 317
參考文獻 321
第8章 動力電池係統製造技術概述 323
8.1 概述 324
8.2 模組結構和工藝介紹 324
8.2.1 圓柱電芯模組結構和工藝介紹 325
8.2.2 方形電芯模組結構和工藝介紹 329
8.2.3 軟包電芯模組結構和工藝介紹 331
8.3 關鍵工藝介紹 334
8.3.1 電芯分選 334
8.3.2 電阻焊接 335
8.3.3 鍵閤焊接 340
8.3.4 激光焊接 343
8.3.5 打膠工藝 346
8.3.6 Pack總裝緊固 348
8.3.7 綫束裝配 350
8.3.8 氣密性檢測 351
8.4 生産過程控製 352
8.5 下綫測試(EOL) 359
8.5.1 下綫測試(EOL)作用 359
8.5.2 下綫測試(EOL)檢測功能需求分析 359
8.6 模組及Pack 信息/自動化 363
8.6.1 動力電池模組與Pack産綫的自動化 363
8.6.2 動力電池模組與Pcak産綫的信息化 365
8.6.3 動力電池模組與Pack産綫的智能化 367
8.6.4 本章小結 370
參考文獻 370
縮略語 371
汽車工業的轉型與未來:電動汽車動力電池係統設計與製造技術的探索 本書並非專注於某個特定領域的詳盡技術手冊,而是旨在為讀者勾勒齣當前汽車工業正經曆的深刻變革,以及這一變革的核心驅動力——電動汽車動力電池係統的演進。它將帶領讀者深入理解,是什麼樣的技術創新和製造工藝,正在將我們從燃油車的時代引嚮一個更加清潔、高效的齣行未來。 第一章:時代浪潮下的汽車工業新格局 我們將從宏觀層麵齣發,探討全球能源結構調整、環保法規日益嚴苛的背景下,傳統燃油汽車麵臨的挑戰。在此基礎上,深入剖析電動汽車作為未來交通主流的必然性。本章將不僅僅是羅列數據,更會分析政策引導、消費者需求變化等深層原因,為理解動力電池技術的重要性奠定基礎。我們將看到,這不僅僅是一場技術的革新,更是一次齣行方式和社會生態的重塑。 第二章:動力電池係統的核心——能量儲存的奧秘 動力電池係統是電動汽車的“心髒”,其核心是電池本身。本章將深入淺齣地介紹當前主流的鋰離子電池技術,包括其基本工作原理、不同化學體係(如三元鋰、磷酸鐵鋰等)的優缺點分析,以及它們在能量密度、功率密度、循環壽命、安全性能等方麵的權衡。我們將探討材料科學的最新進展如何推動電池性能的提升,例如正負極材料、電解液以及隔膜技術的突破。同時,也會觸及下一代電池技術(如固態電池、鋰硫電池等)的研究方嚮,預示著電池技術的無限潛力。 第三章:安全與可靠的基石——電池管理係統(BMS)的智慧 離開瞭高效且智能的電池管理係統(BMS),即使擁有最先進的電芯,也無法發揮其最大效能,更談不上安全可靠。本章將詳細闡述BMS在動力電池係統中的關鍵作用。我們將從其核心功能入手,包括電池狀態估計(SOC、SOH)、溫度管理、過充過放保護、均衡管理等。讀者將瞭解到,BMS如何通過精密的算法和硬件設計,實時監控電池狀態,優化充放電過程,延長電池壽命,並有效防止熱失控等安全隱患。此外,我們還將探討BMS的智能化發展趨勢,例如與車輛其他控製係統的協同,以及利用大數據進行預測性維護。 第四章:能量流動的脈絡——熱管理係統的精妙設計 動力電池係統在工作過程中會産生大量的熱量,同時對工作溫度也有嚴格的要求。不當的熱管理會導緻電池性能下降、壽命縮短,甚至引發安全事故。本章將深入剖析動力電池熱管理係統的設計理念與技術實現。我們將介紹主流的熱管理方式,包括風冷、液冷以及相變材料等,分析它們在不同工況下的適用性。讀者將理解,如何通過優化冷卻迴路、風道設計、散熱片結構等,精確控製電池溫度,確保電池在各種環境條件下都能保持最佳工作狀態。 第五章:結構與安全的守護——電池包的集成藝術 電池包是將眾多電芯、BMS、熱管理模塊等組件整閤起來,形成一個安全、可靠、高效的整體。本章將重點探討電池包的結構設計、材料選擇以及集成工藝。我們將分析不同電池包結構(如模組式、一體化式)的優劣,以及如何通過結構強度設計,滿足碰撞安全、防水防塵等嚴苛要求。材料選擇方麵,將關注輕量化材料的應用,以降低整車重量,提升續航裏程。此外,本章還將涉及電池包的電氣連接、密封技術以及生産製造中的關鍵工藝。 第六章:從實驗室到生産綫——先進製造工藝的革新 將電池從圖紙變為現實,離不開先進的製造技術。本章將聚焦動力電池係統的製造工藝。我們將介紹電芯製造的關鍵環節,例如極片塗布、輥壓、分切、捲繞/疊片等,並探討自動化、智能化在生産過程中的應用,如何提高生産效率、降低成本、保證産品一緻性。同時,也將關注電池包的組裝、測試以及質量控製流程,確保最終産品的性能和安全。 第七章:充電與換電——補能模式的演進與挑戰 電動汽車的普及離不開便捷高效的補能方式。本章將探討當前主流的充電模式,包括交流慢充、直流快充,以及新興的無綫充電技術。我們將分析不同充電技術的效率、成本以及對電池壽命的影響。同時,也將深入研究換電模式的優勢與挑戰,包括其基礎設施建設、標準化問題以及商業模式。本章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關於未來補能解決方案的全麵視角。 第八章:智能互聯與未來展望 電動汽車動力電池係統不僅僅是能量的載體,更是未來智能交通生態的重要組成部分。本章將探討電池係統與車聯網、自動駕駛技術的融閤。我們將分析如何通過大數據分析,優化電池的使用與維護,實現車輛能源管理的最大化。此外,本章還將展望動力電池技術的未來發展方嚮,包括更高能量密度的電池、更安全的充電技術、以及電池在儲能領域的應用等,勾勒齣電動汽車乃至整個能源産業的宏偉藍圖。 本書力求在技術深度與普及性之間取得平衡,旨在為汽車工程師、科研人員、相關行業從業者,以及對電動汽車技術感興趣的普通讀者,提供一個全麵、深入、前瞻性的視野。它不是一本堆砌公式的教科書,而是一次關於未來齣行方式的深度探索。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題目《電動汽車動力電池係統設計與製造技術》,直接點齣瞭我最想瞭解的兩個關鍵點:如何“設計”齣高性能、高安全的動力電池係統,以及如何“製造”齣這樣可靠的電池。我預感,這本書會非常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閤。在“設計”方麵,我期待它能夠詳細闡述不同類型的電池化學體係,例如三元鋰、磷酸鐵鋰、錳酸鋰等,它們各自的優缺點以及在不同車型上的應用考量。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能瞭解電池管理係統(BMS)的設計理念,它不僅僅是監控電壓和溫度,而是如何通過復雜的算法來優化充放電策略,延長電池壽命,並確保在各種極端工況下的安全。書中是否會討論電池包的結構設計,例如電芯的串並聯方式、模組的布局、以及如何集成高效的熱管理係統?我希望能夠看到一些關於熱管理技術的介紹,比如主動液冷、被動風冷,甚至是相變材料的應用,這些對於電動汽車的性能和壽命至關重要。在“製造技術”方麵,我希望這本書能揭示那些確保電池質量和一緻性的關鍵工藝。從高精度塗布、精密分切,到自動化組裝和嚴格的質量檢測,每一個環節都充滿挑戰。我希望能瞭解那些能夠提高生産效率、降低成本,同時又能保證電池性能和安全性的先進製造技術。例如,書中是否會提及一些自動化和智能化的生産綫,或者一些用於檢測電池內部缺陷的新技術?如果這本書能夠為我提供一個全麵而深入的視角,讓我理解從概念到産品的整個過程,那將是非常有價值的。

評分

《電動汽車動力電池係統設計與製造技術》這個書名,讓我腦海中立刻勾勒齣一個關於新能源汽車核心部件的知識圖譜。我設想,這本書會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導師,引領我深入探索動力電池的每一個細節。在“設計”方麵,我期待它能係統地介紹不同種類的鋰離子電池技術,比如三元鋰、磷酸鐵鋰、以及正在興起的固態電池,並分析它們在能量密度、功率密度、循環壽命、成本以及安全性等方麵的權衡。我尤其想瞭解,工程師們是如何通過結構設計和材料選擇來優化電池係統的整體性能的。書中會不會詳細講解電池管理係統(BMS)的功能和設計原則?我好奇它如何實現精確的電量估算、智能的充放電控製、以及有效的安全保護,以確保電池在各種環境下都能高效、可靠地運行。此外,電池包的熱管理技術也是我非常關注的重點。我希望書中能提供關於主動冷卻、被動冷卻以及混閤冷卻方案的深入分析,以及它們在不同車型設計中的具體應用。而“製造技術”這一部分,更是讓我充滿瞭探求的欲望。我希望能瞭解,從原材料的處理到最終電池包的組裝,每一個生産環節的關鍵技術和工藝流程。書中是否會介紹一些先進的製造設備和自動化生産綫,以及如何通過精密的質量控製來保證電池的一緻性和長期可靠性?我期待這本書能夠解答我關於電池性能、安全和成本的各種疑問,讓我對電動汽車的核心動力有更深刻的理解。

評分

《電動汽車動力電池係統設計與製造技術》這個書名,讓我聯想到瞭一係列關於能量儲存和轉化的技術挑戰。作為一個對未來齣行方式充滿好奇的普通讀者,我渴望瞭解那些支撐電動汽車核心動力來源的奧秘。我預計這本書會從最基礎的物理和化學原理入手,解釋為什麼某些材料能夠儲存電能,又是如何釋放齣來的。我猜想,其中會涉及電化學的深度內容,比如電解質的成分、正負極材料的種類及其對電池性能的影響,還有固態電池、鋰硫電池等下一代電池技術的前景和難點。我非常想知道,在設計一個動力電池係統時,工程師們會考慮哪些關鍵因素?除瞭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還有循環壽命、快充能力、工作溫度範圍等等,這些看似矛盾的需求是如何通過巧妙的設計和材料選擇來實現的?書中會不會探討電池包的熱管理技術,這是電動汽車安全性和性能的關鍵,比如液冷、風冷、相變材料的應用,以及如何平衡散熱效率和能量損耗。此外,我對電池製造過程中的精度控製和質量保證也充滿興趣。從電極漿料的塗布、電芯的疊片或捲繞,到模組的連接和整體電池包的組裝,每一個步驟都需要極高的技術要求。我希望這本書能揭示那些保證電池一緻性、可靠性和長壽命的製造工藝,比如自動化生産綫的優化、質量檢測技術的發展,以及如何通過精益生産來降低成本。如果這本書能夠將這些復雜的知識以一種引人入勝的方式呈現,我一定會覺得物超所值。

評分

《電動汽車動力電池係統設計與製造技術》這個書名,立刻勾起瞭我對電動汽車最核心部件的好奇心。作為一名對新能源科技充滿熱情的普通讀者,我希望這本書能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工程師,帶我深入瞭解動力電池係統的方方麵麵。我設想,書中會首先從電池的基本原理講起,解釋鋰離子電池是如何工作的,不同正負極材料的特性,以及電解液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我特彆關注的是,書中會不會詳細介紹電池的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是如何通過材料選擇和結構設計來優化的。例如,如果我想讓電動汽車跑得更遠,需要什麼樣的電池材料和設計?如果我想讓它加速更快,又需要怎樣的技術?我非常想知道,書中會不會對電池的安全問題進行深入的探討,比如熱失控是如何發生的,以及有哪些先進的技術來防止它,像是阻燃材料、隔熱層、以及智能的電池管理係統(BMS)。而“製造技術”這一部分,更是讓我充滿期待。我希望瞭解,從原材料到最終的電池包,整個製造過程是怎樣的?書中會不會介紹一些先進的生産工藝,比如自動化生産綫、精密塗布技術、以及如何保證電池的一緻性和可靠性。我希望能看到一些具體的案例,瞭解不同廠傢在電池設計和製造上的獨到之處。如果這本書能夠將這些復雜的技術轉化為易於理解的語言,並輔以清晰的圖示和實例,那我一定會覺得它是一本非常寶貴的參考書。

評分

這本書的名字叫做《電動汽車動力電池係統設計與製造技術》,聽到這個名字,我腦海裏立刻浮現齣各種關於電池技術的畫麵。我之前對這方麵的東西一直很感興趣,但又覺得它離我很遙遠,像是那種隻有工程師纔能讀懂的深奧知識。所以,當我看到這本書時,就非常期待它能給我帶來一些清晰易懂的解釋。我猜想,這本書一定不會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麵,而是會深入到實際操作和技術細節。比如,它可能會詳細介紹不同類型動力電池的原理,像是鋰離子電池的化學構成、能量密度、功率密度之間的權衡,還有它在不同應用場景下的優勢和劣勢。我特彆想知道,那些被反復提及的“安全問題”究竟是怎麼解決的?書中會不會提到電池管理係統(BMS)的設計,它就像是電池的大腦,如何實時監控電池的狀態,進行充放電管理,保證電池的安全和壽命?還有,電池的散熱係統也是個大問題,尤其是在電動汽車的續航裏程和性能上扮演著重要角色,這本書會不會給齣一些巧妙的設計思路?另外,製造工藝也是我非常好奇的一部分。從原材料的選擇、電芯的生産、模組的組裝,再到電池包的集成,每一個環節都至關重要。我希望能瞭解那些能夠提高電池性能、降低製造成本、同時又能保證高一緻性和可靠性的先進製造技術。比如,自動化生産綫的應用,3D打印技術在電池組件上的潛力,或者一些新型的封裝材料和工藝。這本書如果能將這些復雜的技術過程以一種循序漸進、邏輯清晰的方式呈現齣來,那對我來說將是無價之寶。我希望它能解答我心中關於電動汽車動力電池係統的一係列疑問,讓我對這個飛速發展的領域有更深入的認識。

評分

《電動汽車動力電池係統設計與製造技術》這個書名,讓我在腦海中勾勒齣一幅關於未來齣行方式的宏偉藍圖。我一直對電動汽車的動力來源充滿好奇,而動力電池係統無疑是其中的心髒。我預感,這本書會像一本百科全書,帶領我深入瞭解動力電池的方方麵麵。在“設計”方麵,我期待它能詳細介紹不同類型的動力電池技術,比如鋰離子電池的化學原理、材料選擇,以及它們各自的優缺點。我特彆想知道,工程師們是如何通過精妙的設計來平衡電池的能量密度、功率密度、壽命和成本,讓電動汽車既能跑得遠,又能充得快。書中是否會深入講解電池管理係統(BMS)的設計和功能?我很好奇,BMS是如何做到如此智能的,它如何監控電池狀態,進行充放電管理,並確保電池的安全運行。此外,電池包的熱管理係統也是我非常關注的部分,我希望書中能介紹各種散熱技術,以及它們在實際應用中的效果。而“製造技術”這一塊,更是讓我充滿瞭探求的欲望。我希望瞭解,從原材料的選取到最終電池包的組裝,每一個環節是如何通過高精尖的技術來實現的。書中是否會介紹一些先進的生産設備、自動化生産綫,或者一些能夠保證電池質量和一緻性的質量控製方法?如果這本書能夠讓我對整個動力電池係統的生命周期有一個全麵的認識,那我將受益匪淺。

評分

《電動汽車動力電池係統設計與製造技術》——單憑這個書名,就足以讓任何對新能源汽車充滿興趣的人産生好奇。我本人就是一個科技愛好者,尤其關注電動汽車的發展,而動力電池無疑是其中的核心。我設想,這本書會像一位經驗豐富的老師傅,娓娓道來動力電池係統的方方麵麵。在“設計”方麵,我期待它能深入淺齣地介紹不同類型的動力電池技術,比如鋰離子電池的化學原理、材料構成,以及它們的性能特點。我特彆想瞭解,工程師們是如何通過巧妙的結構設計來提升電池的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讓電動汽車跑得更遠、跑得更快。書中是否會詳細講解電池管理係統(BMS)的作用和工作原理?我很好奇,BMS是如何做到實時監測電池狀態、均衡充電、防止過充過放,從而保證電池的安全和壽命的。此外,熱管理係統也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我希望書中能介紹各種散熱技術,例如液冷、風冷,以及它們是如何被集成到電池包中,以確保電池在不同環境下都能穩定工作。至於“製造技術”部分,我更加期待。我希望瞭解,從原材料的選擇和加工,到電芯的製造,再到電池包的組裝,每一個環節所采用的先進工藝和技術。書中是否會提及一些自動化生産綫、精密製造設備,或者一些用於提升電池一緻性和可靠性的質量控製方法?

評分

當我看到《電動汽車動力電池係統設計與製造技術》這本書名時,我立刻産生瞭一種強烈的學習衝動。這個名字聽起來就非常專業,但又充滿吸引力,仿佛能揭示電動汽車能夠如此高效、環保地運行的秘密。我猜測,這本書一定會對動力電池的物理和化學原理進行詳細的闡述。我非常想瞭解,為什麼鋰離子電池能夠儲存和釋放如此大的能量,它的工作機製究竟是怎樣的?書中會不會深入探討不同類型的鋰離子電池,例如磷酸鐵鋰、三元鋰,以及它們的具體優勢和劣勢?我尤其好奇,在設計一個動力電池係統時,工程師們是如何平衡能量密度、功率密度、壽命和成本這些復雜因素的。我希望書中能夠提供一些關於電池管理係統(BMS)的深度解析,它是如何通過各種傳感器監測電池狀態,並做齣智能決策以確保電池的安全和性能的。同時,電池的熱管理也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我期待書中能夠詳細介紹各種散熱技術,例如液冷、風冷,以及它們在不同工況下的錶現。而“製造技術”這部分,則讓我對實際生産過程産生瞭濃厚的興趣。我希望能瞭解,從原材料的提純,到電芯的製造,再到電池包的組裝,每一個環節是如何通過精密的工藝來完成的。書中是否會介紹一些先進的生産設備和自動化技術,以及如何通過嚴格的質量控製來保證每一塊電池的可靠性?

評分

這本書的題目《電動汽車動力電池係統設計與製造技術》直擊我最想瞭解的兩個核心環節:怎麼“設計”齣高性能、安全的電池,以及怎麼“製造”齣這種電池。作為一個對科技進步充滿熱情的人,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個全麵而深入的視角。在“設計”方麵,我期待它能詳細介紹各種主流的動力電池技術,例如磷酸鐵鋰、三元鋰、甚至是一些還在研發中的新型電池,並分析它們在能量密度、功率密度、安全性、循環壽命以及成本等方麵的優劣勢。我尤其關注的是,書中是否會深入講解電池管理係統(BMS)的設計理念?我非常想知道,BMS是如何通過各種傳感器實時監測電池的電壓、電流、溫度等關鍵參數,並進行智能化的充放電管理和故障預警。同時,電池包的結構設計和熱管理技術也是我非常好奇的部分,我希望瞭解如何通過閤理的布局和高效的散熱方案,來確保電池在各種極端環境下都能保持最佳性能和安全性。在“製造技術”方麵,我則希望能看到一些關於精密製造工藝的介紹。從原材料的處理、電芯的生産,到模組的組裝和電池包的集成,每一個環節都至關重要。書中是否會提及一些先進的自動化生産綫、精密塗布技術、或者一些能夠有效提升電池一緻性和可靠性的質量檢測方法?我希望能通過這本書,瞭解從概念到産品的整個過程,對動力電池係統有更深刻的認知。

評分

這本書的書名《電動汽車動力電池係統設計與製造技術》,仿佛是一扇通往新能源汽車心髒地帶的大門。作為一名充滿求知欲的科技愛好者,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深入淺齣地剖析電動汽車最核心的動力來源。我相信,它不會僅僅停留在宏觀的介紹,而是會細緻地講解動力電池的構成要素,從最底層的材料科學,到復雜的係統集成。我尤其好奇,書中會不會詳細闡述鋰離子電池在不同應用場景下的優化策略?比如,在追求長續航的車型中,會偏嚮選擇高能量密度的三元鋰電池;而在需要高功率輸齣的性能車型中,則可能采用能量密度相對較低但功率性能更優的磷酸鐵鋰電池。書中是否會深入探討電芯的設計,例如極片厚度、隔膜材料、電解液配方等如何影響電池的性能和安全性?我非常希望能瞭解電池管理係統(BMS)是如何工作的,它是如何通過各種傳感器實時監測電池的狀態,如電壓、電流、溫度,並進行精確的能量分配和故障預警。此外,電池包的設計也是一個復雜的問題,它不僅要考慮電芯的排列和連接,還需要集成先進的熱管理係統,以確保電池在各種環境溫度下都能高效、安全地運行。我期待書中能夠提供一些關於熱管理方案的案例分析,比如主動液冷、被動風冷,以及它們在不同車型上的應用效果。而對於“製造技術”這一塊,我希望能看到關於如何實現高效率、低成本、高質量的電池生産過程的介紹,從原材料的精煉,到電芯的精密製造,再到電池包的可靠組裝,每一個環節都凝聚著智慧和技術。

評分

非常有用的工具書

評分

哈哈哈強大哈哈哈哈哈哈

評分

書籍不錯,工作之餘充充電。

評分

新能源是方嚮,儲能電池是基石

評分

還行

評分

很好

評分

嗬嗬嗬

評分

書的描述比較框架化,對於業內人士屬於概念增補,比較適閤入門級對産業瞭解。

評分

速度不是一般的快?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