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系统设计与制造技术

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系统设计与制造技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芳,夏军 著
图书标签:
  • 电动汽车
  • 动力电池
  • 电池系统
  • 设计
  • 制造
  • 技术
  • 新能源汽车
  • 储能
  • 汽车工程
  • 电源技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541208
版次:1
商品编码:12185607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88
字数:47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系统设计与制造技术》内容立足于我国电动汽车产业的实际情况,从多个角度对动力电池系统的设计与制造进行了系统化的梳理和论述,可以用于指导企事业单位的方案论证、产品开发、技术研究、生产制造和售后服务等工作。《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系统设计与制造技术》共8章,包括动力电池系统技术发展综述、总体方案设计(系统设计)、结构与电连接设计、电池管理系统(BMS)设计、热管理设计、结构仿真分析、试验验证,以及生产制造技术,可以为读者提供丰富的工程实践参考。

目录

目录Contents
第1章 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系统技术发展综述 1
1.1 电动汽车发展史 2
1.1.1 电动汽车的第一个黄金时代 2
1.1.2 电动汽车的第二个黄金时代 2
1.1.3 电动汽车的第三个黄金时代 4
1.2 电动汽车Pack产品分类 5
1.2.1 动力储能电池的分类 6
1.2.2 动力电池系统的功能分类 10
1.2.3 动力电池系统在整车的安装位置 19
1.3 电动汽车Pack的关键技术 23
1.3.1 系统集成技术 24
1.3.2 电芯设计及选型 25
1.3.3 结构设计技术 27
1.3.4 电池包电子电气设计 28
1.3.5 电池包热设计 29
1.3.6 电池包安全设计 30
1.3.7 电池包仿真分析技术 32
1.3.8 电池包工艺设计 32
1.4 我国电动汽车Pack技术发展趋势 33
1.4.1 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阶段 33
1.4.2 我国政府制定的2020年关键技术指标 34
1.4.3 技术挑战及发展趋势 35
参考文献 38
第2章 动力电池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41
2.1 动力电池系统总体方案设计概述 42
2.1.1 动力电池系统总体方案设计流程 42
2.1.2 动力电池系统的总体需求分析 43
2.1.3 动力电池系统的基本性能参数 47
2.1.4 动力电池系统产品参数匹配性分析 48
2.2 单体电池的选型与设计 51
2.2.1 单体电池的选型与设计概述 51
2.2.2 单体电池的选型依据 51
2.2.3 单体电池容量选型设计 52
2.2.4 单体电池选型和容量设计示例 53
2.3 机械结构概念设计 57
2.3.1 机械结构总体设计概述 57
2.3.2 机械结构设计要求 58
2.3.3 电池包在整车上的布置 62
2.3.4 电池包总体布置方案设计 67
2.3.5 电池箱体和电池模组概念方案设计 69
2.4 电池管理系统概念设计 71
2.4.1 电池管理系统设计概述 71
2.4.2 电池管理系统基本功能 71
2.4.3 电池管理系统设计要求 72
2.4.4 电池管理系统概念设计方案 76
2.5 高压电气系统设计 77
2.5.1 高压电气系统设计概述 77
2.5.2 高压电气系统设计要求 78
2.5.3 高压电气系统概念设计方案 81
2.6 热管理系统设计 84
2.6.1 锂离子动力电池的温度特性 84
2.6.2 热管理系统设计概述 85
2.6.3 热管理系统基本功能 86
2.6.4 热管理系统设计要求 86
2.6.5 热管理系统概念设计方案 86
参考文献 90
第3章 动力电池系统结构与电连接设计 93
3.1 电池系统结构设计概述 94
3.2 模组结构设计 95
3.2.1 需求边界 95
3.2.2 模组的固定与连接 98
3.2.3 模组电连接设计 103
3.2.4 模组安全设计 107
3.2.5 模组尺寸标准化 108
3.3 电箱结构设计 109
3.3.1 需求边界 110
3.3.2 整体排布设计 110
3.3.3 详细设计 112
3.3.4 电连接设计 116
3.3.5 电箱安全设计 119
3.4 高压箱结构设计 123
3.5 轻量化设计 125
3.5.1 新的成组方式 126
3.5.2 新型材料的应用 128
3.5.3 极限设计 129
3.6 IP防护设计 131
3.6.1 接触防护 131
3.6.2 防水防尘 132
参考文献 138
第4章 动力电池管理系统(BMS)设计 139
4.1 BMS的功能及其重要性 140
4.1.1 BMS的角色定位 140
4.1.2 BMS的主要功能 141
4.2 BMS的硬件开发要点 146
4.2.1 拓扑结构的选择 146
4.2.2 电压、电流、温度采集电路的设计要点 150
4.2.3 BMS中两个关键硬件模块的设计 154
4.2.4 BMS的抗干扰设计 158
4.2.5 面向提高可靠性的冗余设计 161
4.3 BMS的软件开发要点 162
4.3.1 SOC相关的概念 162
4.3.2 电池荷电状态(SOC)估算 164
4.3.3 电池健康状态(SOH)评估 167
4.3.4 SOF的估算 170
4.4 BMS的测试与验证 172
4.4.1 一些值得讨论的问题 172
4.4.2 在产品设计、制造的不同阶段对BMS 的验证 173
4.4.3 用于BMS验证的电池模拟器 174
参考文献 177
第5章 动力电池系统热管理设计 179
5.1 热管理系统设计概述 180
5.1.1 热管理系统的“V”模型开发模式 180
5.1.2 仿真分析的应用 182
5.1.3 实验验证 189
5.2 冷却系统设计 190
5.2.1 冷却方式的选择 191
5.2.2 自然冷却系统 191
5.2.3 强制风冷系统 193
5.2.4 液冷系统 197
5.2.5 直冷系统 212
5.3 加热系统设计 214
5.3.1 设计需求 214
5.3.2 电加热膜设计 216
5.3.3 PTC加热设计 218
5.3.4 液热设计 220
5.4 保温系统设计 222
5.4.1 保温设计概述 222
5.4.2 模组保温设计 222
5.4.3 箱体保温设计 223
5.5 热管的应用 224
5.5.1 热管简介 224
5.5.2 热管在热管理系统中的应用 225
5.5.3 热管应用注意事项 225
参考文献 226
第6章 动力电池系统结构仿真分析 227
6.1 电池系统结构优化 228
6.1.1 结构拓扑优化 228
6.1.2 电池壳体结构形貌优化 230
6.1.3 其他优化方法简介 231
6.2 动力电池系统结构强度仿真 232
6.2.1 弹性变形体的基本假设 232
6.2.2 应力应变基本概念及关系 232
6.2.3 材料模型 235
6.2.4 冲击分析 236
6.2.5 挤压仿真分析 240
6.3 动力电池系统振动疲劳仿真 242
6.3.1 疲劳理论介绍 242
6.3.2 基于极限拉伸强度的S-N曲线估算 245
6.3.3 结构振动疲劳寿命估算 250
6.3.4 随机振动案例解析 255
6.4 制造工艺仿真 259
6.4.1 冲压成型仿真 260
6.4.2 超声波焊接仿真 262
6.4.3 搅拌摩擦焊接 263
6.4.4 模流分析 269
参考文献 272
第7章 动力电池系统开发性试验验证 275
7.1 电池单体测评 276
7.1.1 出厂参数 277
7.1.2 温度和倍率充电性能 277
7.1.3 温度和倍率放电性能 279
7.1.4 恒功率特性 280
7.1.5 脉冲功率特性 281
7.1.6 能量效率 282
7.1.7 荷电保持能力 283
7.1.8 产热特性 284
7.1.9 老化特性 285
7.1.10 安全性测试 287
7.2 动力电池系统开发性验证 289
7.2.1 系统功能 289
7.2.2 系统壳体防护功能 292
7.2.3 电性能 295
7.2.4 可靠性 304
7.2.5 安全性 311
7.2.6 热管理系统开发性试验验证方法 316
7.2.7 EMC开发性试验验证方法 317
参考文献 321
第8章 动力电池系统制造技术概述 323
8.1 概述 324
8.2 模组结构和工艺介绍 324
8.2.1 圆柱电芯模组结构和工艺介绍 325
8.2.2 方形电芯模组结构和工艺介绍 329
8.2.3 软包电芯模组结构和工艺介绍 331
8.3 关键工艺介绍 334
8.3.1 电芯分选 334
8.3.2 电阻焊接 335
8.3.3 键合焊接 340
8.3.4 激光焊接 343
8.3.5 打胶工艺 346
8.3.6 Pack总装紧固 348
8.3.7 线束装配 350
8.3.8 气密性检测 351
8.4 生产过程控制 352
8.5 下线测试(EOL) 359
8.5.1 下线测试(EOL)作用 359
8.5.2 下线测试(EOL)检测功能需求分析 359
8.6 模组及Pack 信息/自动化 363
8.6.1 动力电池模组与Pack产线的自动化 363
8.6.2 动力电池模组与Pcak产线的信息化 365
8.6.3 动力电池模组与Pack产线的智能化 367
8.6.4 本章小结 370
参考文献 370
缩略语 371
汽车工业的转型与未来: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系统设计与制造技术的探索 本书并非专注于某个特定领域的详尽技术手册,而是旨在为读者勾勒出当前汽车工业正经历的深刻变革,以及这一变革的核心驱动力——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系统的演进。它将带领读者深入理解,是什么样的技术创新和制造工艺,正在将我们从燃油车的时代引向一个更加清洁、高效的出行未来。 第一章:时代浪潮下的汽车工业新格局 我们将从宏观层面出发,探讨全球能源结构调整、环保法规日益严苛的背景下,传统燃油汽车面临的挑战。在此基础上,深入剖析电动汽车作为未来交通主流的必然性。本章将不仅仅是罗列数据,更会分析政策引导、消费者需求变化等深层原因,为理解动力电池技术的重要性奠定基础。我们将看到,这不仅仅是一场技术的革新,更是一次出行方式和社会生态的重塑。 第二章:动力电池系统的核心——能量储存的奥秘 动力电池系统是电动汽车的“心脏”,其核心是电池本身。本章将深入浅出地介绍当前主流的锂离子电池技术,包括其基本工作原理、不同化学体系(如三元锂、磷酸铁锂等)的优缺点分析,以及它们在能量密度、功率密度、循环寿命、安全性能等方面的权衡。我们将探讨材料科学的最新进展如何推动电池性能的提升,例如正负极材料、电解液以及隔膜技术的突破。同时,也会触及下一代电池技术(如固态电池、锂硫电池等)的研究方向,预示着电池技术的无限潜力。 第三章:安全与可靠的基石——电池管理系统(BMS)的智慧 离开了高效且智能的电池管理系统(BMS),即使拥有最先进的电芯,也无法发挥其最大效能,更谈不上安全可靠。本章将详细阐述BMS在动力电池系统中的关键作用。我们将从其核心功能入手,包括电池状态估计(SOC、SOH)、温度管理、过充过放保护、均衡管理等。读者将了解到,BMS如何通过精密的算法和硬件设计,实时监控电池状态,优化充放电过程,延长电池寿命,并有效防止热失控等安全隐患。此外,我们还将探讨BMS的智能化发展趋势,例如与车辆其他控制系统的协同,以及利用大数据进行预测性维护。 第四章:能量流动的脉络——热管理系统的精妙设计 动力电池系统在工作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热量,同时对工作温度也有严格的要求。不当的热管理会导致电池性能下降、寿命缩短,甚至引发安全事故。本章将深入剖析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的设计理念与技术实现。我们将介绍主流的热管理方式,包括风冷、液冷以及相变材料等,分析它们在不同工况下的适用性。读者将理解,如何通过优化冷却回路、风道设计、散热片结构等,精确控制电池温度,确保电池在各种环境条件下都能保持最佳工作状态。 第五章:结构与安全的守护——电池包的集成艺术 电池包是将众多电芯、BMS、热管理模块等组件整合起来,形成一个安全、可靠、高效的整体。本章将重点探讨电池包的结构设计、材料选择以及集成工艺。我们将分析不同电池包结构(如模组式、一体化式)的优劣,以及如何通过结构强度设计,满足碰撞安全、防水防尘等严苛要求。材料选择方面,将关注轻量化材料的应用,以降低整车重量,提升续航里程。此外,本章还将涉及电池包的电气连接、密封技术以及生产制造中的关键工艺。 第六章:从实验室到生产线——先进制造工艺的革新 将电池从图纸变为现实,离不开先进的制造技术。本章将聚焦动力电池系统的制造工艺。我们将介绍电芯制造的关键环节,例如极片涂布、辊压、分切、卷绕/叠片等,并探讨自动化、智能化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如何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保证产品一致性。同时,也将关注电池包的组装、测试以及质量控制流程,确保最终产品的性能和安全。 第七章:充电与换电——补能模式的演进与挑战 电动汽车的普及离不开便捷高效的补能方式。本章将探讨当前主流的充电模式,包括交流慢充、直流快充,以及新兴的无线充电技术。我们将分析不同充电技术的效率、成本以及对电池寿命的影响。同时,也将深入研究换电模式的优势与挑战,包括其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化问题以及商业模式。本章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关于未来补能解决方案的全面视角。 第八章:智能互联与未来展望 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系统不仅仅是能量的载体,更是未来智能交通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章将探讨电池系统与车联网、自动驾驶技术的融合。我们将分析如何通过大数据分析,优化电池的使用与维护,实现车辆能源管理的最大化。此外,本章还将展望动力电池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包括更高能量密度的电池、更安全的充电技术、以及电池在储能领域的应用等,勾勒出电动汽车乃至整个能源产业的宏伟蓝图。 本书力求在技术深度与普及性之间取得平衡,旨在为汽车工程师、科研人员、相关行业从业者,以及对电动汽车技术感兴趣的普通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前瞻性的视野。它不是一本堆砌公式的教科书,而是一次关于未来出行方式的深度探索。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叫做《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系统设计与制造技术》,听到这个名字,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各种关于电池技术的画面。我之前对这方面的东西一直很感兴趣,但又觉得它离我很遥远,像是那种只有工程师才能读懂的深奥知识。所以,当我看到这本书时,就非常期待它能给我带来一些清晰易懂的解释。我猜想,这本书一定不会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会深入到实际操作和技术细节。比如,它可能会详细介绍不同类型动力电池的原理,像是锂离子电池的化学构成、能量密度、功率密度之间的权衡,还有它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优势和劣势。我特别想知道,那些被反复提及的“安全问题”究竟是怎么解决的?书中会不会提到电池管理系统(BMS)的设计,它就像是电池的大脑,如何实时监控电池的状态,进行充放电管理,保证电池的安全和寿命?还有,电池的散热系统也是个大问题,尤其是在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和性能上扮演着重要角色,这本书会不会给出一些巧妙的设计思路?另外,制造工艺也是我非常好奇的一部分。从原材料的选择、电芯的生产、模组的组装,再到电池包的集成,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我希望能了解那些能够提高电池性能、降低制造成本、同时又能保证高一致性和可靠性的先进制造技术。比如,自动化生产线的应用,3D打印技术在电池组件上的潜力,或者一些新型的封装材料和工艺。这本书如果能将这些复杂的技术过程以一种循序渐进、逻辑清晰的方式呈现出来,那对我来说将是无价之宝。我希望它能解答我心中关于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系统的一系列疑问,让我对这个飞速发展的领域有更深入的认识。

评分

《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系统设计与制造技术》这个书名,立刻勾起了我对电动汽车最核心部件的好奇心。作为一名对新能源科技充满热情的普通读者,我希望这本书能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带我深入了解动力电池系统的方方面面。我设想,书中会首先从电池的基本原理讲起,解释锂离子电池是如何工作的,不同正负极材料的特性,以及电解液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我特别关注的是,书中会不会详细介绍电池的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是如何通过材料选择和结构设计来优化的。例如,如果我想让电动汽车跑得更远,需要什么样的电池材料和设计?如果我想让它加速更快,又需要怎样的技术?我非常想知道,书中会不会对电池的安全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比如热失控是如何发生的,以及有哪些先进的技术来防止它,像是阻燃材料、隔热层、以及智能的电池管理系统(BMS)。而“制造技术”这一部分,更是让我充满期待。我希望了解,从原材料到最终的电池包,整个制造过程是怎样的?书中会不会介绍一些先进的生产工艺,比如自动化生产线、精密涂布技术、以及如何保证电池的一致性和可靠性。我希望能看到一些具体的案例,了解不同厂家在电池设计和制造上的独到之处。如果这本书能够将这些复杂的技术转化为易于理解的语言,并辅以清晰的图示和实例,那我一定会觉得它是一本非常宝贵的参考书。

评分

当我看到《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系统设计与制造技术》这本书名时,我立刻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学习冲动。这个名字听起来就非常专业,但又充满吸引力,仿佛能揭示电动汽车能够如此高效、环保地运行的秘密。我猜测,这本书一定会对动力电池的物理和化学原理进行详细的阐述。我非常想了解,为什么锂离子电池能够储存和释放如此大的能量,它的工作机制究竟是怎样的?书中会不会深入探讨不同类型的锂离子电池,例如磷酸铁锂、三元锂,以及它们的具体优势和劣势?我尤其好奇,在设计一个动力电池系统时,工程师们是如何平衡能量密度、功率密度、寿命和成本这些复杂因素的。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电池管理系统(BMS)的深度解析,它是如何通过各种传感器监测电池状态,并做出智能决策以确保电池的安全和性能的。同时,电池的热管理也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介绍各种散热技术,例如液冷、风冷,以及它们在不同工况下的表现。而“制造技术”这部分,则让我对实际生产过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希望能了解,从原材料的提纯,到电芯的制造,再到电池包的组装,每一个环节是如何通过精密的工艺来完成的。书中是否会介绍一些先进的生产设备和自动化技术,以及如何通过严格的质量控制来保证每一块电池的可靠性?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系统设计与制造技术》,仿佛是一扇通往新能源汽车心脏地带的大门。作为一名充满求知欲的科技爱好者,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浅出地剖析电动汽车最核心的动力来源。我相信,它不会仅仅停留在宏观的介绍,而是会细致地讲解动力电池的构成要素,从最底层的材料科学,到复杂的系统集成。我尤其好奇,书中会不会详细阐述锂离子电池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优化策略?比如,在追求长续航的车型中,会偏向选择高能量密度的三元锂电池;而在需要高功率输出的性能车型中,则可能采用能量密度相对较低但功率性能更优的磷酸铁锂电池。书中是否会深入探讨电芯的设计,例如极片厚度、隔膜材料、电解液配方等如何影响电池的性能和安全性?我非常希望能了解电池管理系统(BMS)是如何工作的,它是如何通过各种传感器实时监测电池的状态,如电压、电流、温度,并进行精确的能量分配和故障预警。此外,电池包的设计也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它不仅要考虑电芯的排列和连接,还需要集成先进的热管理系统,以确保电池在各种环境温度下都能高效、安全地运行。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热管理方案的案例分析,比如主动液冷、被动风冷,以及它们在不同车型上的应用效果。而对于“制造技术”这一块,我希望能看到关于如何实现高效率、低成本、高质量的电池生产过程的介绍,从原材料的精炼,到电芯的精密制造,再到电池包的可靠组装,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智慧和技术。

评分

这本书的题目《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系统设计与制造技术》直击我最想了解的两个核心环节:怎么“设计”出高性能、安全的电池,以及怎么“制造”出这种电池。作为一个对科技进步充满热情的人,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视角。在“设计”方面,我期待它能详细介绍各种主流的动力电池技术,例如磷酸铁锂、三元锂、甚至是一些还在研发中的新型电池,并分析它们在能量密度、功率密度、安全性、循环寿命以及成本等方面的优劣势。我尤其关注的是,书中是否会深入讲解电池管理系统(BMS)的设计理念?我非常想知道,BMS是如何通过各种传感器实时监测电池的电压、电流、温度等关键参数,并进行智能化的充放电管理和故障预警。同时,电池包的结构设计和热管理技术也是我非常好奇的部分,我希望了解如何通过合理的布局和高效的散热方案,来确保电池在各种极端环境下都能保持最佳性能和安全性。在“制造技术”方面,我则希望能看到一些关于精密制造工艺的介绍。从原材料的处理、电芯的生产,到模组的组装和电池包的集成,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书中是否会提及一些先进的自动化生产线、精密涂布技术、或者一些能够有效提升电池一致性和可靠性的质量检测方法?我希望能通过这本书,了解从概念到产品的整个过程,对动力电池系统有更深刻的认知。

评分

《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系统设计与制造技术》这个书名,让我脑海中立刻勾勒出一个关于新能源汽车核心部件的知识图谱。我设想,这本书会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引领我深入探索动力电池的每一个细节。在“设计”方面,我期待它能系统地介绍不同种类的锂离子电池技术,比如三元锂、磷酸铁锂、以及正在兴起的固态电池,并分析它们在能量密度、功率密度、循环寿命、成本以及安全性等方面的权衡。我尤其想了解,工程师们是如何通过结构设计和材料选择来优化电池系统的整体性能的。书中会不会详细讲解电池管理系统(BMS)的功能和设计原则?我好奇它如何实现精确的电量估算、智能的充放电控制、以及有效的安全保护,以确保电池在各种环境下都能高效、可靠地运行。此外,电池包的热管理技术也是我非常关注的重点。我希望书中能提供关于主动冷却、被动冷却以及混合冷却方案的深入分析,以及它们在不同车型设计中的具体应用。而“制造技术”这一部分,更是让我充满了探求的欲望。我希望能了解,从原材料的处理到最终电池包的组装,每一个生产环节的关键技术和工艺流程。书中是否会介绍一些先进的制造设备和自动化生产线,以及如何通过精密的质量控制来保证电池的一致性和长期可靠性?我期待这本书能够解答我关于电池性能、安全和成本的各种疑问,让我对电动汽车的核心动力有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系统设计与制造技术》这个书名,让我联想到了一系列关于能量储存和转化的技术挑战。作为一个对未来出行方式充满好奇的普通读者,我渴望了解那些支撑电动汽车核心动力来源的奥秘。我预计这本书会从最基础的物理和化学原理入手,解释为什么某些材料能够储存电能,又是如何释放出来的。我猜想,其中会涉及电化学的深度内容,比如电解质的成分、正负极材料的种类及其对电池性能的影响,还有固态电池、锂硫电池等下一代电池技术的前景和难点。我非常想知道,在设计一个动力电池系统时,工程师们会考虑哪些关键因素?除了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还有循环寿命、快充能力、工作温度范围等等,这些看似矛盾的需求是如何通过巧妙的设计和材料选择来实现的?书中会不会探讨电池包的热管理技术,这是电动汽车安全性和性能的关键,比如液冷、风冷、相变材料的应用,以及如何平衡散热效率和能量损耗。此外,我对电池制造过程中的精度控制和质量保证也充满兴趣。从电极浆料的涂布、电芯的叠片或卷绕,到模组的连接和整体电池包的组装,每一个步骤都需要极高的技术要求。我希望这本书能揭示那些保证电池一致性、可靠性和长寿命的制造工艺,比如自动化生产线的优化、质量检测技术的发展,以及如何通过精益生产来降低成本。如果这本书能够将这些复杂的知识以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呈现,我一定会觉得物超所值。

评分

《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系统设计与制造技术》——单凭这个书名,就足以让任何对新能源汽车充满兴趣的人产生好奇。我本人就是一个科技爱好者,尤其关注电动汽车的发展,而动力电池无疑是其中的核心。我设想,这本书会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傅,娓娓道来动力电池系统的方方面面。在“设计”方面,我期待它能深入浅出地介绍不同类型的动力电池技术,比如锂离子电池的化学原理、材料构成,以及它们的性能特点。我特别想了解,工程师们是如何通过巧妙的结构设计来提升电池的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让电动汽车跑得更远、跑得更快。书中是否会详细讲解电池管理系统(BMS)的作用和工作原理?我很好奇,BMS是如何做到实时监测电池状态、均衡充电、防止过充过放,从而保证电池的安全和寿命的。此外,热管理系统也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我希望书中能介绍各种散热技术,例如液冷、风冷,以及它们是如何被集成到电池包中,以确保电池在不同环境下都能稳定工作。至于“制造技术”部分,我更加期待。我希望了解,从原材料的选择和加工,到电芯的制造,再到电池包的组装,每一个环节所采用的先进工艺和技术。书中是否会提及一些自动化生产线、精密制造设备,或者一些用于提升电池一致性和可靠性的质量控制方法?

评分

这本书的题目《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系统设计与制造技术》,直接点出了我最想了解的两个关键点:如何“设计”出高性能、高安全的动力电池系统,以及如何“制造”出这样可靠的电池。我预感,这本书会非常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设计”方面,我期待它能够详细阐述不同类型的电池化学体系,例如三元锂、磷酸铁锂、锰酸锂等,它们各自的优缺点以及在不同车型上的应用考量。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能了解电池管理系统(BMS)的设计理念,它不仅仅是监控电压和温度,而是如何通过复杂的算法来优化充放电策略,延长电池寿命,并确保在各种极端工况下的安全。书中是否会讨论电池包的结构设计,例如电芯的串并联方式、模组的布局、以及如何集成高效的热管理系统?我希望能够看到一些关于热管理技术的介绍,比如主动液冷、被动风冷,甚至是相变材料的应用,这些对于电动汽车的性能和寿命至关重要。在“制造技术”方面,我希望这本书能揭示那些确保电池质量和一致性的关键工艺。从高精度涂布、精密分切,到自动化组装和严格的质量检测,每一个环节都充满挑战。我希望能了解那些能够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同时又能保证电池性能和安全性的先进制造技术。例如,书中是否会提及一些自动化和智能化的生产线,或者一些用于检测电池内部缺陷的新技术?如果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视角,让我理解从概念到产品的整个过程,那将是非常有价值的。

评分

《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系统设计与制造技术》这个书名,让我在脑海中勾勒出一幅关于未来出行方式的宏伟蓝图。我一直对电动汽车的动力来源充满好奇,而动力电池系统无疑是其中的心脏。我预感,这本书会像一本百科全书,带领我深入了解动力电池的方方面面。在“设计”方面,我期待它能详细介绍不同类型的动力电池技术,比如锂离子电池的化学原理、材料选择,以及它们各自的优缺点。我特别想知道,工程师们是如何通过精妙的设计来平衡电池的能量密度、功率密度、寿命和成本,让电动汽车既能跑得远,又能充得快。书中是否会深入讲解电池管理系统(BMS)的设计和功能?我很好奇,BMS是如何做到如此智能的,它如何监控电池状态,进行充放电管理,并确保电池的安全运行。此外,电池包的热管理系统也是我非常关注的部分,我希望书中能介绍各种散热技术,以及它们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而“制造技术”这一块,更是让我充满了探求的欲望。我希望了解,从原材料的选取到最终电池包的组装,每一个环节是如何通过高精尖的技术来实现的。书中是否会介绍一些先进的生产设备、自动化生产线,或者一些能够保证电池质量和一致性的质量控制方法?如果这本书能够让我对整个动力电池系统的生命周期有一个全面的认识,那我将受益匪浅。

评分

这书真的值得我们学习,内容太好了

评分

好书,仔细看看,了解一下新兴产业

评分

好好的很好很好很好

评分

很有实践指导意义的书,很多用例整好是前雇主的,很生动,也很熟悉。

评分

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

评分

这本书很笼统,不是很细,想学大概的可以看看

评分

买一本学习下,纸张不错,全彩打印,京东送的快

评分

对于中国汽车行业,发展新能源汽车的意义更为重大。新能源汽车代表未来汽车发展方向,已成为市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战略调整的制高点。不仅有利于促进节能减排,保障能源安全,推动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也有利于促进汽车产业结构调整,促进我国汽车产业跨越式发展。同时,对于扩大国内需求,促进我国汽车产业加快结构调整、增强经济长远竞争力和发展后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评分

非常好,多次购买,值得推荐!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