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总体来看,明代可以说是美学史上重要的转折期、过渡期,这一时期上承宋代以后传统文学艺术的逐渐衰落,下接清代通俗文学艺术的蓬勃发展终至高潮。与前代相比,明代新兴的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出现、对外交流增多,给整个明代的社会生活、思想文化、文学艺术、审美风尚等方面都注入新的活力,带来社会文化的全面繁荣和发展。就美学思想来看,明代是一个思想解放、重情重性、审美趣味丰富、注重生活美学的时代(尤其在中后期表现突出)。明代美学资料丰富驳杂,资料本身也存在着诸多关联,所以对其进行分类实在不易。虽然如此,为了论述的条理性,《中国美学经典:明代卷(套装上下册)》还是按照文艺美学、哲学一宗教美学、天下美学、生活一工艺美学,分成四编。
目录
全书导读
第一编 文艺美学
本编导读
一、文章美学
宋濂
文原
刘基
苏平仲文集序
曾鼎
文式序
文式卷上
第一养气法
第二抱题法
第三明体法
第五立意法
苏伯衡
空同子瞽说(节选)
王鏊
震泽长语·文章
李梦阳
驳何氏论文书
杨慎
升庵集·论文
归有光
项思尧文集序
归震川先生论文章体则
通用则
立论正大则
用意奇巧则
遣文平淡则
造语苍劲则
叙事典赡则
辞气委婉则
神思飘逸则
譬喻则
引证则
将无作有则
化用经传则
引事论事则
抑扬则
尚论成败则
一正一反则
……
第二编 哲学一宗教美学
第三编 天下美学
第四编 生活一工艺美学
后记
精彩书摘
《中国美学经典:明代卷(套装上下册)》:
震泽长语·文章
世谓“六经”无文法。不知万古义理,万古文字,皆从经出也。其高者远者未敢遽论,即如《七月》一篇,叙农桑稼圃,《内则》叙家人寝兴烹饪之细,《禹贡》叙山水脉络原委,如在目前,后世有此文字乎?《论语》记夫子在乡、在朝、使傧等容,宛然画出一个圣人,非文能之乎?昌黎序如《书》,铭如《诗》,学《书》与《诗》也,其它文多从《孟子》,遂为世文章家冠。孰谓“六经”无文法。
“六经”之外,昌黎公其不可及矣。后世有作,其无以加矣。《原道》等篇,固为醇正。其《送浮屠文畅》一序,真与孟子同功,与“墨者夷之”篇当并观。其它若《曹成王》、《南海神庙》、《徐偃王庙》等碑,奇怪百出,何此老之多变化也?尝怪昌黎论文于汉,独取司马迁、相如、扬雄,而贾谊、仲舒、刘向不之及,盖昌黎为文主于奇,马迁之变怪、相如之闳放、扬雄之刻深,皆善出奇。董、贾、向之平正,非其好也。然《上宰相第一书》,亦自刘向疏中变化来。
先秦文字,无有不佳。余所尤爱者,乐毅《答燕惠王书》、李斯《上逐客书》、韩非子《说难》。可谓极文之变态也。其后,汉文帝赐匈奴、南粤王书亦似之。文帝其所谓有德者之言乎?
《太极图》、《西铭》,未论义理,其文亦高出前古。
为文必师古。使人读之不知所师,善师古者也。韩师孟,今读韩文,不见其为孟也。欧学韩,不觉其为韩也。若拘拘规效,如邯郸之学步,里人之效颦,则陋矣。所谓“师其意,不师其词”,此最为文之妙诀。
圣贤未尝有意为文也,理极天下之精,文极天下之妙。后人殚一生之力以为文,无一字到古人处,胸中所养未至耳。故为文莫先养气,莫要穷理。
韩子《进学解》,准东方朔《客难》作也;柳子《晋问》准枚乘《七发》作也,然未尝似之。若班固《宾戏》、曹子建《七启》,吾无取焉耳。《史记·货殖传》,议论未了,忽出叙事;叙事未了,又出议论,不伦不类。后世决不如此作,文奇亦甚矣。
吾读柳子厚集,尤爱山水诸记,而在永州为多。子厚之文,至永益工,其得山水之助耶?及读元次山集,记道州诸山水,亦曲极其妙。子厚丰缛精绝,次山简淡高古,二子之文,吾未知所先后也。唐文至韩、柳始变,然次山在韩、柳前,文已高古,绝无六朝一点气习,其人品不可及欤。
《史记》不必人人立传。《孟子传》及三驺子,《荀卿传》间及公孙龙、剧子、尸子、吁子之属。卫青、霍去病同传。窦婴、田蚧、灌夫三人为一传。其间叙事,合而离,离而复合,文最奇而始末备。《汉书》两龚同传,亦得此意。
《史记》不与张骞立传。其始附卫青,而于《大宛传》备载始末。盖大宛诸国土俗,皆骞所归为武帝言者也。骞没后,诸使西域者亦具焉。事备具而有条理。若《汉书》,则大宛、张骞各自为传矣。
《史记·董仲舒传》不载“天人三策”,贾谊与屈原同传,不载治安等疏,视《汉书》疏略矣。盖《史记》宏放,《汉书》详整,各有所长也。
《史记·张苍传》叙至迁御史大夫,忽入周昌。周昌后又人赵尧。赵尧抵罪,又入任敖。任敖后仍入张苍,事核而文奇。四人皆相继为御史大夫者也。
……
前言/序言
这套七卷本《中国美学经典》,是为中国美学史这一学科的新提升而进行的基础建设,同时由于中国美学史学科在结构上和思想上的特殊性,在推进这一学科时,将把中国现代学术体系的一些关键问题凸显出来,将把中国现代文化在全球互动中演进的一些重要问题凸显出来,从而使中国美学史学科得到新的提升,其意义又不仅仅在中国美学史学科。
一、《中国美学经典》的学术史背景
美学是一门最能透出中西差异,从而最能彰显中国特色的学科。中国古人对天地间审美现象方方面面的欣赏以及对之进行的理论总结,有完全不低于西方人的思想高度,并有令人赞叹的独具特点,显示了中国思想的特色和深邃,然而,却并没有从美学这一学科的角度呈现出来。因此,中国古代有文论、诗论、书品、画品、小说评点、戏曲评点、山水鉴赏、园林论说等,还有哲人、儒生、道人、释家以及各类人士关于美的言说,却没有一本用“美”命名的论著。
也许正因为这一巨大差异,美学在中国学术体系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中,起到了先锋作用。清末民初的学术大家同时也是思想大家的王国维、梁启超、蔡元培、刘师培,都把美学放到了中国现代学术建设的重要位置,四人都在美学原理和中国美学史上做了重要工作。在中国美学史学科的开创性上,王国维的《人间词话》(1908)、《宋元戏曲考》(1913)、《屈子之文学精神》(1906)、《红楼梦评议》(1904)等,刘师培的《论美术援地区而论》(1907)、《原戏》(1904)、《舞法起于祀神考》(1909)、《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1919)等,蔡元培的《对于新教育之意见》(1912)、《以美育代宗教》(1932)等,梁启超的《中国之美文及其历史》(1924)和《中国韵文里头表现的情感》(1922)、《屈原研究》(1922)、《陶渊明》(1923)、《情圣杜甫》(1922)等,实绩巨大。继之而来,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出现了方东美、宗白华、邓以蛰等大家。方东美的《生命情调与美感》(1931)、《生命悲剧的二重奏》(1936)等,宗白华的《世说新语与晋人的美》(1940)、《中国诗画里的空间意识》(1949)、《论文艺的空灵与充实》(1943)、<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1943)等,邓以蛰的《画理探微》(1935-1942)、《六法通诠》(1941-1942)、《书法之欣赏》(1937-1944)等,在把中国美学研究推向深入的同时,极大地突出了中国美学不同于西方美学的特点。
中国美学经典:明代卷(套装上下册)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