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纲(套装全三册)

中国史纲(套装全三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荫麟,吕思勉,蒋廷黻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历史
  • 史纲
  • 通史
  • 历史读物
  • 文化
  • 国史
  • 历史普及
  • 古代史
  • 中华文明
  • 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1387252
版次:1
商品编码:12189716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6-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624
套装数量:3
字数:355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是在张荫麟《中国史纲》、吕思勉《中国史》和蒋廷黻《中国近代史》的基础上,取其所长,融合而成。本书的第一章至第十二章第一节,为张荫麟所著;第十二章第二节至第十九章第一节、第二十二章第三节至第九节、第二十四章第二节至第十二节,为吕思勉所著;第十九章第二节至第二十二章第二节、第二十四章第一节,为蒋廷黻所著。时至今日,这三位史学家的作品的深度和广度仍然大大超过了今天的一些史学专著,是不可多得的了解中国历史的好读物。

作者简介

  张荫麟,字素痴。以史、学、才三才识闻名,与钱钟书、吴晗、夏鼐并称为清华“文学院四才子”。曾编撰《中国史纲》一书,乃归入中国史学名著不愧。

  吕思勉,字诚之。注重排比史料,分类札记,长于综合研究和融会贯通。他的全部著作,包括各种断代史、通史、专史等,已汇编成《吕思勉史学论著》。

  蒋廷黻,字绶章,笔名清泉。中国历史学家、外交家。蒋廷黻著述不多,但对中国史学界却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时至今日,他的一些代表作仍被一些近代史专家不时提及。

精彩书评

  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
  ——钱穆
  
  张荫麟先生,史学家也,亦哲学家也。其宏博之思,蕴诸中而尚未及阐发者,吾固无从深悉。然其为学,规模宏远,不守一家言,则时贤之所夙推而共誉也。
  ——熊十力
  
  论方面广阔,述作宏富,且能深入为文者,我常推重吕思勉诚之先生、陈垣援庵先生、陈寅恪先生与钱穆宾四先生为前辈史学四大家。
  ——严耕望
  
  蒋廷黻所要求于知识界的,是动态、是入世、是事业、是实物,是书本以外、是主义以外、是文字以外、是“清议”以外,是与小百姓同一呼吸。
  ——李敖

目录

代序:阅尽沧桑,读史明智/1
第一章 中国历史的黎明
第一节 商代文化速写/001
第二节 历史与传说之间/009
第三节 周的兴起/012
第四节 周朝的外族/017
第二章 周代的封建社会
第一节 封建帝国的组织/022
第二节 奴隶的政治经济地位/025
第三节 庶民的形成与抗争/027
第四节 都邑与商业/030
第五节 婚姻中的女性等级/033
第六节 士的性质及其演变/035
第七节 宗教与祭祀/038
第八节 卿大夫势力的扩大/043
第九节 封建组织的崩溃/046
第三章 霸国与霸业
第一节 楚国的兴起/050
第二节 齐国的发展(附宋)/052
第三节 晋楚霸业的交替/055
第四节 吴越世仇之争/060
第五节 郑子产之兴国/063
第四章 孔子和他所处的时代
第一节 周礼在鲁的传承/068
第二节 孔子品德的养成/069
第三节 乱世之下的孔子/072
第四节 孔子的政治实践/075
第五节 孔子的教育事业及其晚年/079
第五章 战国时代的政治与社会
第一节 卿大夫的弑君僭越/086
第二节 李悝和吴起的变法/089
第三节 秦国的图强之路/091
第四节 经济和战争的演变/095
第五节 国际局面的变迁/099
第六章 战国时代的思潮
第一节 新知识阶级的兴起/105
第二节 墨子与墨家思想/108
第三节 孟子、许行及《周官》/113
第四节 杨朱、名家和道家学说/119
第五节 阴阳家和法家的形成/122
第七章 秦始皇与秦帝国
第一节 吕不韦与嬴政/128
第二节 六国统一于秦/130
第三节 新帝国的经营/133
第四节 帝国的发展与民生/138
第八章 秦亡汉兴之际
第一节 陈胜、吴广之起灭/143
第二节 项羽与巨鹿之战/146
第三节 刘邦之起与关中之陷/149
第四节 项羽入关中的经过/152
第五节 楚汉之战及其结局/155
第九章 大汉帝国的发展
第一节 从分封到郡县的回归/159
第二节 中国与外族的交往/163
第三节 汉武帝抗击外族的事业/166
第四节 汉武帝的新经济政策/173
第十章 汉初的学术与政治
第一节 道家学说的兴盛及影响/177
第二节 儒家正统地位的确立/183
第三节 儒家思想之于武帝朝的影响/186
第十一章 改制与革命
第一节 外戚王氏专权/189
第二节 哀帝朝的改革与政治/191
第三节 王莽复起至称帝/193
第四节 王莽改制/197
第五节 昙花一现的新朝/200
第十二章 权谋夹缝中生存的东汉
第一节 东汉建立与光武中兴/206
第二节 腐败混乱的东汉朝政/209
第三节 两汉的制度/212
第四节 秦汉的武功/215
第五节 丝绸之路的开辟/218
第六节 佛教和道教/220
第七节 两汉的社会/223
第十三章 混乱中洒脱的魏晋
第一节 三国的鼎立/226
第二节 晋的统一和内乱/229
第三节 民族融合的高峰/232
第四节 南北朝的对峙/238
第五节 魏晋制度之变/241
第六节 贵族与门阀的社会/243
第十四章 开创盛世的隋唐
第一节 隋唐的开国之路/246
第二节 唐朝盛世之兴/249
第三节 隋唐的开拓与征战/251
第四节 隋唐的对外交流/254
第五节 隋唐的制度/256
第六节 隋唐文化一览/259
第七节 教派(佛教与新教)/261
第八节 探讨中外文化/263
第九节 唐中叶以后的政局/266
第十节 隋唐的社会/269
第十五章 盛而不强的两宋
第一节 五代之争/273
第二节 宋朝初年的政治/276
第三节 变法和党争/79
第四节 辽夏金的兴起/282
第五节 宋和辽夏的关系/285
第六节 宋和金的关系/287
第七节 宋的学术思想和文艺/290
第八节 宋的制度和社会/293
第十六章 来自草原的元帝国
第一节 元的勃兴和各汗国的创建/298
第二节 中西文化的交通/303
第三节 元的制度/305
第四节 元帝国的瓦解/308
第十七章 在矛盾中行进的明朝
第一节 明初的政局/313
第二节 明和北族的关系/316
第三节 明朝的殖民事业和外患/318
第四节 明末的政局/321
第五节 明的制度/324
第六节 元明的学术思想和文艺/328
第七节 元明的宗教和社会/330
第十八章 落日余晖中的清朝
第一节 明清之际/333
第二节 康乾盛世/337
第三节 清初的外交/340
第四节 清代的武功/343
第五节 清中叶的内乱/348
第六节 清代的制度/351
第七节 清代的学术/354
第八节 清代的社会生活/358
第九节 基督教和西方科学的传入/361
第十九章 剿夷与抚夷
第一节 欧洲的东方殖民步伐/367
第二节 英人寻求平等邦交失败/370
第三节 鸦片贸易之祸/374
第四节 商业战争和殖民战争/377
第五节 坐失发展的良机/382
第六节 不平等条约的禁锢/384
第七节 剿夷派势力兴起/387
第八节 书生意气的灾难/391
第二十章 洪秀全与曾国藩
第一节 治与乱的循环/396
第二节 洪秀全的新朝旧革命/399
第三节 曾国藩改良旧社会/403
第四节 旧式革命的末路/406
第二十一章 自强之路的失败
第一节 内外合作求自强/411
第二节 前进遇着阻碍/417
第三节 士大夫轻举妄动/423
第四节 中日初次决战/431
第五节 李鸿章引狼入室/442
第二十二章 瓜分及民族之复兴
第一节 康梁助光绪变法/446
第二节 顽固势力总动员/451
第三节 八国联军和辛丑条约/453
第四节 远东国际新形势/458
第五节 日俄战争/461
第六节 清末的宪政运动/466
第二十三章 辛亥革命
第一节 孙中山的革命方案/470
第二节 冲破阻碍共和立国/478
第三节 二次革命始末/485
第四节 城下之盟的外交/489
第五节 袁氏称帝的闹剧/494
第六节 “二十一条”之交涉/496
第七节 中央权力的频繁更迭/500
第八节 一战留下问题种种/505
第九节 弱国的外交/509
第二十四章 一战后的中国
第一节 军阀割据十五年/513
第二节 国民政府的成立/518
第三节 中国民族运动的发展/522
第四节 国民革命直指统一/524
第五节 日本的进一步威胁/527
第六节 关税自主权的收回/529
第七节 逐渐废除不平等条约/532
第八节 俄国的狼子野心/536
第九节 国耻之东北的沦陷/539
第十节 国民政府的政治/543
第十一节 现代的经济和社会/547
第十二节 现代的教育和学术/551
后  记 /554











精彩书摘

  代序:阅尽沧桑,读史明智
  钱穆
  中国为世界上历史最完备之国家,又中国史所包地域最广大,所含民族分子最复杂,因此益形成其繁富。若一民族文化之评价,与其历史之悠久博大成正比,则我华夏文化,于并世固当首屈一指。然中国最近,乃为其国民最缺乏国史智识之国家。何言之?“历史智识”与“历史材料”不同。我民族国家已往全部之活动,是为历史。其经记载流传以迄今者,只可谓是历史的材料,而非吾辈今日所需历史的智识。材料累积而愈多,智识则与时以俱新。历史智识,随时变迁,应与当身现代种种问题,有亲切之联络。历史智识,贵能鉴古而知今。至于历史材料,则为前人所记录,前人不知后事,故其所记,未必一一有当于后人之所欲知。然后人欲求历史智识,必从前人所传史料中觅取。若蔑弃前人史料而空谈史识,则所谓“史”者非史,而所谓“识”者无识,生乎今而臆古,无当于“鉴于古而知今”之任也。
  今人率言“革新”,然革新固当知旧。不识病象,何施刀药?仅为一种凭空抽象之理想,蛮干强为,求其实现,鲁莽灭裂,于现状有破坏无改进。凡对于已往历史抱一种革命的蔑视者,此皆一切真正进步之劲敌也。唯借过去乃可认识现在,亦唯对现在有真实之认识,乃能对现在有真实之改进。故所贵于历史智识者,又不仅于鉴古而知今,乃将未来精神尽其一部分孕育与向导之责也。且人类常情,必先“认识”乃生“感情”。人最亲者父母,其次兄弟、夫妇乃至朋友。凡其所爱,必其所知。人唯为其所爱而奋战牺牲。人亦唯爱其所崇重,人亦唯崇重其所认识与了知。唯知之深,故爱之切。若一民族对其已往历史无所了知,此必为无文化之民族。此民族中之分子,对其民族,必无甚深之爱,必不能为其民族真奋战而牺牲,此民族终将无争存于并世之力量。今国人方蔑弃其本国已往之历史,以为无足重视;既已对其民族已往文化,懵无所知,而犹空呼爱国。
  故欲其国民对国家有深厚之爱情,必先使其国民对国家已往历史有深厚的认识。欲其国民对国家当前有真实之改进,必先使其国民对国家已往历史有真实了解。我人今日所需之历史智识,其要在此。前一时代所积存之历史资料,既无当于后一时期所需要之历史知识,故历史遂不断随时代之迁移而变动改写。今日所需要之国史新本,将为自《尚书》以来下至《通志》一类之一种新通史。此新通史应简单而扼要,而又必具备两条件:一者必能将我国家民族已往文化演进之真相,明白示人,为一般有志认识中国已往政治、社会、文化、思想种种演变者所必要之知识;二者应能于旧史统贯中映照出现中国种种复杂难解之问题,为一般有志革新现实者所必备之参考。前者在积极地求出国家民族永久生命之源泉,为全部历史所由推动之精神所寄;后者在消极地指出国家民族最近病痛之症侯,为改进当前之方案所本。此种新通史,其最主要之任务,尤在将国史真态,传播于国人之前,使晓然了解于我先民对于国家民族所已尽之责任,而油然生其慨想,奋发爱惜保护之挚意也。此种通史,必将从积存的历史材料中出头,将于极艰苦之准备下,呈露其极平易之面相。将以专家毕生之精力所萃,而为国人月日浏览之所能通贯。则编造国史新本之工作,其为难于胜任而愉快,亦可由此想见矣。故曰:治国史之第一任务,在能于国家民族之内部自身,求得其独特精神之所在。
  凡治史有两端:一曰求其“异”,二曰求其“同”。何谓求其异?凡某一时代之状态,有与其先、后时代突然不同者,此即所由划分一时代之“特性”。从两“状态”之相异,即两个“特性”之衔接,而划分为两时代。从两时代之划分,而看出历史之“变”。从“变”之倾向,而看出其整个文化之动态。从其动态之畅遂与夭淤,而衡论其文化之为进退。此一法也。何谓求其同?从各不同之时代状态中,求出其各“基相”。此各基相相衔接、相连贯而成一整面,此为全史之动态。以各段之“变”,形成一全程之“动”。即以一整体之“动”,而显出各部分之“变”。于诸异中见一同,即于一同中出诸异。全史之不断变动,其中宛然有一进程。自其推动向前而言,是谓其民族之“精神”,为其民族生命之源泉。自其到达前程而言,是谓其民族之“文化”,为其民族文化发展所积累之成绩。此谓求其同。此又一法也。
  故治国史不必先存一揄扬夸大之私,亦不必先抱一门户立场之见。仍当于客观中求实证,通览全史而觅取其动态。“变”之所在,即历史精神之所在,亦即民族文化评价之所系。而所谓“变”者,即某种事态在前一时期所未有,而在后一时期中突然出现。此有明白事证,与人共见,而我不能一丝一毫容私于其间。
  今于国史,若细心籀其动态,则有一至可注意之事象,即我民族文化常于“和平”中得进展是也。一民族一国家历史之演进,有其生力焉,亦有其病态焉。生力者,即其民族与国家历史所推进之根本动力也。病态者,即其历史演进途中所时时不免遭遇之顿挫与波折也。人类历史之演进,常如曲线形之波浪,而不能成一直线以前向。若以两民族两国家之历史相比并观,则常见此时或彼升而我降,他时彼降而我升。只横切一点论之,万难得其真相。今日治国史者,适见我之骤落,并值彼之突进,意迷神惑,以为我有必落,彼有必进,并以一时之进落为彼、我全部历史之评价,故虽一切毁我就人而不惜,唯求尽废故常,以希近似于他人之万一。不知所变者我,能变者亦我,变而成者依然为我。
  “生原”者,见于全部潜在之本力,而“病原”则发于一时外感之事变。故求一民族一国家历史之生原者,贵能探其本而揽其全;而论当前之病态者,则必辨于近世而审其变。国史绵历,既四五千年于兹,其病象之见于各时期者,推原寻因,不能全同。有染稍久者,亦有仅起于当前者。而要言之,国史自隋唐以来,科举制既兴,士族门第之地位消融渐尽,而社会走上平铺散漫之境,此中国晚近世一大变也。逆溯中国当前病象,推之最远,至于中唐安史之乱以来而极。究生力必穷之最先,诊病况必详之最后。
  盖今日者,数十年乃至百年社会之积病,与夫数千年来民族文化之潜力,乃同时展开于我国人之眼前。值此创剧痛深之际,国人试一番我先民五千年来惨淡创建之史迹,一棒一条痕,一掴一掌血,必有渊然而思,憬然而悟,愀然而悲,奋然而起者。要之我国家民族之复兴,必将有待于吾国人对我先民国史略有知。此则吾言可悬国门,百世以俟而不惑也。
  茫茫员舆,芸芸众生,我不知其已历几何世矣!抑有始终未跻于抟成“民族”之境者;有虽抟成为一民族,而未达创建“国家”之域者;有难抟成一民族,创建一国家,而俯仰已成陈迹,徒供后世史家为钩稽凭吊之资者;则何与?曰:唯视其“文化”。民族之抟成,国家之创建,胥皆“文化”演进中之一阶程也。故民族与国家者,皆人类文化之产物也。举世民族、国家之形形色色,皆代表其背后文化之形形色色,如影随形,莫能违者。人类苟负有一种文化演进之使命,则必抟成一民族焉,创建一国家焉,夫而后其背后之文化,始得有所凭依而发扬光大。若其所负文化演进之使命既中辍,则国家可以消失,民族可以离散。故非国家、民族不永命之可虑,而其民族、国家所由产生之“文化”已衰息断绝,而其国家之生命犹得长存者。环顾斯世,我民族命运之悠久,我国家规模之伟大,可谓绝出寡俦,独步于古今矣。
  抑思之又思之,断断无一国人之相率鄙弃其一国之史,而其国其族犹可以长存于天地之间者。亦未有专务于割裂穿凿,而谓从此可以得我先民国史之大体者。继自今,国运方新,天相我华,国史必有重光之日,以为我民族国家复兴前途之所托命。则必有司马氏其人者出,又必有刘、范诸君子者扶翼之,又必有贤有力者奖成之。而此书虽无当,终亦必有悯其意,悲其遇,知人论世,恕其力之所不逮,许其心之所欲赴。有开必先,若使此书得为将来新国史之马前一卒,拥慧而前驱,其为荣又何如耶!
  ……

前言/序言


历史的洪流与细节的交织:精选三部非《中国史纲(套装全三册)》的重量级历史著作导读 在浩瀚的史学领域中,每一部著作都试图以其独特的视角和严谨的考证,描绘人类文明演进的轨迹。若将目光从宏大的《中国史纲》叙事中移开,转向其他同样具有深远影响力的历史著作,我们可以发现一片充满新知与独特见解的知识疆域。以下将为您详细介绍三部在不同领域、以不同方式深刻解读历史的重量级作品,它们各自在史学界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 第一部:《罗马人的故事》(全15卷)- 盐野七生 这部由日本著名作家盐野七生耗费数十年心血完成的鸿篇巨制,并非聚焦于东方王朝的兴衰更迭,而是将目光投向了西方文明的摇篮——古罗马。它以史诗般的笔触,生动再现了罗马城从一个意大利中部的小城邦,崛起为地跨欧亚非的庞大帝国的壮阔历程。 核心内容与叙事特色: 《罗马人的故事》最大的魅力在于其“以人为本”的叙事方式。盐野七生摒弃了传统历史著作中冰冷的政治事件罗列,而是将焦点置于那些塑造了罗马历史的伟大人物身上,如:从罗慕路斯到屋大维,从大西庇阿到凯撒。她深入剖析了这些历史巨人的性格、决策背后的考量,以及他们如何在高压的政治环境下坚持“罗马的理想”。 全书并非简单地按时间顺序讲述,而是围绕几个核心主题展开: 1. 精神的建构: 重点阐述了罗马人如何通过法律、军事和公共工程来构建其独特的公民精神和国家认同感。作者认为,罗马的强大不仅在于其军队的战术,更在于其国民对“契约”和“责任”的绝对重视。 2. 政治的博弈: 详细描述了共和制向帝制过渡的漫长而血腥的斗争,特别是格拉古兄弟改革、苏拉的独裁以及后来的三头政治。读者可以清晰地看到权力制衡的脆弱性与复杂性。 3. 衰亡的警示: 盐野七生以一个现代人的视角,审视了罗马帝国后期如何因内部腐败、过度扩张和公民精神的丧失而逐渐衰微。她提出的“罗马灭亡的真正原因”至今仍是世界历史研究的热门议题。 史学价值: 这部作品最大的价值在于其可读性与思想性的完美结合。它将冷硬的史实转化为引人入胜的戏剧,让读者在阅读恺撒远征高卢时,如同身临其境。它不仅是一部罗马史,更是一部关于“如何治理国家”、“如何保持一个伟大民族的活力”的教科书。它强烈的个人情感代入和对“英雄”的赞美,使其在严肃史学界独树一帜,成为大众了解西方古典文明的必读入门。 --- 第二部:《全球通史:从史前到21世纪》(新版修订版)- 斯塔夫里阿诺斯 如果说《中国史纲》聚焦于特定地理范围内的连续发展,那么《全球通史》则提供了一个宏大而全面的“上帝视角”,将人类文明置于地球的背景下进行考察。由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L.S. Stavrianos)撰写的这部著作,是西方世界研究世界史的里程碑式作品。 核心内容与研究范式: 《全球通史》的核心突破在于其“全球化”的叙事范式。它彻底打破了传统的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历史观,而是强调不同文明区域(如欧亚大陆、美洲、非洲)之间的互动、交流与相互影响。 全书的结构清晰,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的考察: 1. 前现代世界的形成: 考察了农业革命、早期文明的兴起,特别是对世界各大宗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的传播及其对区域社会结构的影响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它详细对比了宋代中国、伊斯兰黄金时代和中世纪欧洲在科技、经济上的异同。 2. 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 重点分析了地理大发现时代(15世纪末至17世纪)对全球格局的重塑,尤其是欧洲殖民扩张如何将各大洲纳入一个统一的经济体系中,并由此带来的“哥伦布大交换”。 3. 近代与现代的转型: 深入剖析了西方主导下的三大革命——科学革命、启蒙运动和工业革命——如何根本性地改变了人类的生产力结构和社会形态。作者对19世纪的帝国主义和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冷战及其后果的分析尤为精辟。 4. 当代世界格局: 书中对后冷战时代的经济不平等、环境问题、人口爆炸以及全球化进程中的文化冲突等议题进行了前瞻性的探讨。 史学价值: 该书最大的贡献是其体系的完整性和跨学科的视野。斯塔夫里阿诺斯不仅关注政治史,更将经济史、社会史、科技史和环境史融为一体。他擅长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例如,通过比较不同地区对新技术的反应速度,来解释为什么西方能在近代取得主导地位。对于希望建立一个宏观、连贯、避免区域偏见的世界历史框架的读者而言,此书是无可替代的基石。 --- 第三部:《剑桥中华帝国晚期史(1368-1912)》- 费正清、崔瑞德 等(多位西方汉学家主编) 如果说前两部作品分别着眼于古罗马的兴衰和全球的互动,那么这部多卷本的《剑桥中华帝国晚期史》则以极其精细和学术化的方式,聚焦于中国历史的特定长时段——明清时期。这部书由剑桥大学出版社组织全球顶尖的汉学家集体撰写,代表了20世纪西方汉学研究的最高成就之一。 核心内容与学术取向: 《剑桥中华帝国晚期史》的结构并非单线叙事,而是采用专题研究的集合,每一卷或每一章都由该领域的权威专家执笔,确保了论述的深度和专业性。其核心目标是对明清两代(约五百年间)的中国社会进行全面、客观的“断代史”解构。 全书涵盖的专题极其广泛,远超一般通史的范畴: 1. 经济与社会结构: 详细考察了明代中后期的商品经济发展、白银的输入与区域市场的形成,以及清代的人口爆炸如何重塑了土地分配和社会流动性。它对长江下游的社会经济网络分析极为细致。 2. 国家与权力运作: 深入分析了明代的内阁制度、清代的军机处以及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机制。它探讨了文官系统如何有效运行,以及在王朝衰落期,国家机器面临的财政和军事压力。 3. 文化、思想与知识分子: 专门辟章讨论了晚期儒学的发展(如阳明学和顾炎武的思想),以及民间信仰、宗教组织(如白莲教)的社会功能。它客观评估了启蒙思想在这一时期的萌芽与压制。 4. 边缘与军事: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该书对边疆政策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包括对蒙古、西藏和西南少数民族的“怀柔”与“武力经略”,这使得对“中华帝国”边界的理解更加复杂和立体。 史学价值: 《剑桥中华帝国晚期史》是经典“汉学”研究的集大成者。它以高度的学术严谨性和扎实的文献基础(利用了大量的档案、地方志和私人著述),力求提供一个去意识形态化的、多面向的中国晚期王朝图景。对于希望深入了解明清社会、政治、经济细节,并愿意接触西方学术界主流论点的研究者和深度历史爱好者来说,它是不可绕过的学术高峰。它与宏大的《中国史纲》相比,更像是对特定历史时期进行的“显微镜式”的、高分辨率的扫描。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设计透露出一种沉稳的历史厚重感,拿在手里分量十足,阅读体验堪称一流。我特别喜欢它在关键历史人物和重大事件旁添加的旁注和注释,这些补充材料极大地丰富了文本的维度,使得原本可能晦涩难懂的古代文献引用变得清晰易懂。更难得的是,作者在叙事时保持了一种令人赞叹的平衡感,既没有陷入西方史学理论的过度解读,也没有一味迎合传统的史观,而是力求在现有考古发现和经典史籍之间找到一个最贴切的叙述角度。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跟着一位学识渊博的导师在缓缓前行,他总能在最恰当的时候点拨迷津,引导我关注那些常被主流叙事忽略的细节——比如某一时期民间手工业的发展状况,或者某个边疆民族的文化交融细节。这是一次漫长但极为充实的精神旅程,每一次翻阅都像是在与一位智者对饮,收获良多。

评分

初看起来,这套书的篇幅确实令人望而生畏,但一旦沉浸其中,时间仿佛失去了意义。我最欣赏的一点是作者处理历史争议问题的态度。面对那些千百年来争论不休的焦点,他没有简单地选择站队,而是清晰地梳理了各家学说的脉络和依据,然后提出一种基于现有证据链的、更具包容性的解释框架。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让读者在吸收知识的同时,也学会了如何审视和批判性地看待历史文献。对于像我这样热衷于深挖史料细节的读者来说,书中引用的原始材料的准确性和权威性是至关重要的,而这套书在这方面做得极其出色。它不是一碗炖烂的“历史快餐”,而是一桌需要细细品味的“文化盛宴”,每一口都有其独特的味道和回甘,让人回味无穷。

评分

这套书给我的整体印象是“大气磅礴,而又脚踏实地”。它成功地搭建了一个宏观的历史骨架,让我们得以清晰地看到中华文明数千年来的演进脉络,从早期部落的兴衰到近现代的转型,其间的因果链条被梳理得井井有条。但更令人称道的是,作者并没有把历史写成一条单向度、不可逆转的线性发展,而是充满了断裂、反复和多元路径的选择。在描述不同文化交流和冲突时,作者的视角相当开阔,避免了单一民族中心主义的窠臼,展现出一种真正具有世界史视野的胸襟。每一次读完一个断代史的总结,我都感到自己的认知被刷新了一次,旧有的许多刻板印象被更复杂、更真实的图景所取代。毫无疑问,这是一部值得反复研读、可以伴随人一生去消化的巨著,其深度和广度,绝非市面上其他同类作品可比拟。

评分

这部厚重的典籍,初次捧读时便被其恢弘的气势所慑服。它不像某些通史那样仅仅罗列枯燥的年代和事件,而是深入挖掘了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结构、思想演变和文化脉络。作者的笔触细腻入微,即便是对那些耳熟能详的历史节点,也能提出令人耳目一新的独特见解。我尤其欣赏它对“势”的把握,如何从微小的社会变迁中预见到宏大的历史走向,这种洞察力着实令人叹服。阅读过程中,我时常需要停下来,沉浸在那些对古代政治哲学和制度沿革的深刻剖析中,仿佛与历史的幽灵进行着跨越时空的对话。它不仅仅是知识的灌输,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重塑,引导读者跳出碎片化的叙事,去构建一个更具整体性和逻辑性的历史图景。对于任何一个想真正“读懂”中国历史的人来说,这套书无疑提供了一把开启深度理解的钥匙,其价值远远超出了单纯的史料汇编。

评分

坦率地说,我对这类宏大叙事的历史著作往往心存戒备,生怕陷入空泛的宏论。然而,这套书成功地避免了这种陷阱。它的精彩之处在于,它总能将宏大的历史进程与具体的、可感知的社会生活联系起来。例如,在描述某一朝代的衰落时,作者并未止步于宫廷政变,而是花了大量篇幅去描绘赋税制度的演变如何直接影响了普通农户的生计,以及这种压力如何最终转化为民变的导火索。这种“由小见大”的叙事手法,使得历史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帝王将相的故事,而成为了一部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的“人”的故事。我发现自己不仅记住了重要的历史节点,更理解了“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这种对历史内在驱动力的挖掘,是真正高水平史学作品的标志,也让阅读过程充满了探索的乐趣。

评分

好书,价格便宜,还有注释,闲暇了看看书。

评分

哦哦哦,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评分

书的质量不错 第一节读着有点拗嘴 估计接下来会好很多

评分

无论 排版 字体 封面都很好 值得购买~

评分

书特别好,一看就是正品。值得购买,内容特别系统,有条理,不愧是大作!

评分

挺好的

评分

好书,价格便宜,还有注释,闲暇了看看书。

评分

都市是人明智,值得慢慢研读。

评分

书不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