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若隻如初見——納蘭容若尋蹤

人生若隻如初見——納蘭容若尋蹤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徐徵,馮黛紅 著
圖書標籤:
  • 納蘭容若
  • 清朝文學
  • 詩詞
  • 愛情
  • 曆史
  • 文化
  • 傳記
  • 文學
  • 古典文學
  • 尋蹤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國際文化齣版公司
ISBN:9787512509399
版次:1
商品編碼:12204978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06-01
用紙:膠版紙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傢傢爭唱飲水詞,納蘭心事幾人知?三百年來,納蘭詞一直為人們所傳頌。本書以考古尋蹤的方式,娓娓道來納蘭容若傳奇的一生,並對其唯美詩詞做瞭精準箋注和賞析。

  ★豪華精美典藏版,珍貴手稿首次發布,配有多幀罕見圖片。

  ★納蘭容若以自然之眼觀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漢人風氣,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來,一人而已。——王國維

  ★容若小詞,直追後主。——梁啓超

  ★清代的詞人、詞作、詞論均多於前代,被稱為文學史上的“詞之中興”。納蘭性德是位感情豐富、纔華橫溢的詞人,在詞創作方麵極有建樹。尤其是他悼念亡妻詞寫得哀感幽絕,感人至深。——馮其庸


內容簡介

  納蘭容若三十年短暫的一生,讓古今多少人為之嘆息?他身世顯赫,文采武略,可謂全纔,可人人爭唱納蘭詞,納蘭心事幾人知?重要的一次軍事行動去邊關梭龍成功完成軍事偵察,為後來的戰事提供瞭準確的軍事地理情報,可知納蘭容若也是熱血男兒。可能他也曾想要一展抱負,做一番事業,可他是皇帝的貼身侍衛,又在他父親明珠的光環之下。前朝後宮的勢力牽製,使他的仕途在夾縫中,恐怕也很難施展。他所有的心事恐怕都在一壺酒一首詞裏瞭吧?

  作者通過考古探究的方式,通過對納蘭故裏的考究,結閤納蘭詩詞,大膽推測,論據充分,為納蘭文化的研究提供瞭更為豐富的資料,具有極高的曆史參考價值。


作者簡介

  ?徐徵,字雲華。1943年11月生,祖籍遼寜省莊河市。長於北京,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係。多年來探討北京文物古跡、曆史文化、名人足跡,著有《海澱文物叢考》《海澱地名典故》《北京老街巷鬍同尋蹤》《北京西郊曆史文化考》。閤著《北京名匾》《北京地名典》《北京鬍同誌》《北京翠湖濕地》等十餘部書。曾任《北京市海澱區誌》《海澱史地叢書》副主編,現任北京市地方誌學會常務理事、北京史地民俗學會研究員。

  馮黛虹,女,字淑珍。1947年9月齣生,北京市宣武區人。愛文史,喜篆刻,長於攝影。1997年以來,先後在報刊雜誌上發錶攝影作品,並為《身邊的曆史》《海澱文史·京西名園》《海澱文史·商海變遷》《北京翠湖濕地》《京西古鎮·青龍橋》等書配圖,閤著《北京老街巷鬍同尋蹤》《北京鬍同誌》《北京西郊曆史文化考》《首都文史精粹·納蘭西郊的足跡》。?


目錄

前言/ 01

一輯相府公子

後海北沿明珠府 003

明府管傢安尚仁 007

董訥解惑學業進 011

正黃旗的官學生 013

太學生徘徊石鼓 013

容若曹寅交誼深 016

送彆老師蔡先生 019

贈徐座主詩四首 020

鞦射獵沽酒西郊 023

憶香嚴詞慰座師 024

挽歌縣令劉富川 025

施尊師歸穹窿山 028

韶華進士卻賦閑 029

詩贈葉訒庵庶子 031

淨業寺觀蓮懷友 033

丙辰年生日自壽 035

送馬雲翎迴江南 035

相夫教子顔氏妻 038

琴瑟嘉通盧夫人 040

深閨秀中官氏妻 042

瀋宛住西郊彆墅 044

詩詞往來訴衷腸 046

二輯明珠花園

滿洲八旗有莊田 053

新立莊並入上莊 056

上莊井碑有紀年 056

明府花園有遺存 058

花徑石額露真容 060

薑宸英遊城北莊 061

端午雨眺紅橋路 063

玉黃李子貢果園 068

收糧地點量銀場 070

修葺寺廟為立德 071

浚河架橋再行善 083

三輯淥水亭館

名山佳水玉泉山 091

萬春園裏誤春期 094

效仿王右軍修褉 096

人生若隻如初見 100

淥水亭又稱西園 103

撰輯《淥水亭雜識》 105

淥水亭宴集觀荷 111

淥水亭幽選地偏 114

滿漢閤作注經解 119

四輯桑榆彆墅

小構園林寂不嘩 125

妻棺暫厝雙林寺 127

傢在寒林獨掩扉 130

獨背殘陽上小樓 132

桑榆墅同友夜望 134

以詩相送瀋爾燝 135

吳兆騫赦歸北京 136

八年宿衛一親臣 139

隨扈遠行想故園 141

冰河鐵馬覘梭龍 142

自題《楞伽齣塞圖》 145

與經綸梭龍夜話 147

望日與經岩叔彆 148

龍泉寺書經綸扇 149

邀友同詠夜閤花 151

閤歡衛茅各有彆 153

雙榆樹西闢墓園 154

納蘭後嗣在守望 156

五輯攬取山川

信馬遊繮居庸關 164

遊天壽山十三陵 167

彈琴峽榖觀題壁 169

洗妝颱上懷故人 171

黑龍潭南山重疊 173

寶珠洞前嘆興亡 177

並馬郊遊到西山 179

登山觀瞻戒颱寺 182

水鄉荷花寫海澱 183

送張見陽令江華 185

景山俯臨九重城 187

南海子有晾鷹颱 189

京西古刹大覺寺 191

芙蓉殿下玉河寒 193

宿衛列岫龍泉寺 196

督牧要塞古北口 199

曉發柳溝城放馬 201

牧政懷柔黃花鎮 203

西苑雜詠和蓀友 205

東巡途經祖籍地 209

蕉園老樹生新枝 213

入直西苑拾來詩 215

隨扈西山觀形勝 216

十裏湖光載酒遊 217

六輯墓園軼事

尼雅哈夫婦立祖 223

鄭庫夫婦為昭位 224

明珠夫婦居穆位 225

容若夫婦次昭位 230

揆敘夫婦次穆位 235

額駙郡主北壽地 239

容若墓西官傢墳 242

梁汾憑吊容若墓 243

安三葬在榆河西 244

揆敘墓碑遭改刻 246

南壽地民國被盜 248

『文革』掘毀納蘭墓 250


精彩書摘

  萬春園裏誤春期

  在科舉製度下,士大夫階層受到上層禮教的器重和下層的追捧,使得“十年布衣無人曉,一朝成名天下知”。秀纔一旦金榜題名,也可變成狀元、宰相。

  元代進士登第,皇帝賜恩榮宴。歐陽玄,字原功,號圭齋,瀏陽(今屬湖南)人,延祐二年(1315年)進士,國子博士,官至翰林學士承旨,著有《圭齋文集》。為官作《京城雜詠》:

  龍笙鳳管舞輕盈,步障遊看花滿城。

  行到瓊林春更好,新來進士唱名聲。

  詩中“瓊林”意喻萬春園。

  元泰定時進士宋褧,字顯夫,元代大都(北京)人,官至翰林院直學士,著有《燕石集》。宋褧《同年會》詩:

  臨水亭颱似麯江,同年人物宴華堂。

  嬋娟笑弄龍香撥,醽醁深涵鳥羽觴。

  醉後方言頻爾汝,座中除日互平章。

  從來期集輸京洛,仍見詩歌播八方。

  作者自注:泰定元年甲子(1324年)登第,三月十三日崇天門唱名,四月二十六日帝賜恩榮宴,四月二十九日同年會於海岸之萬春園,五月賜章服,五月二十一日上錶謝恩。此詩即是時之作。

  瞭清代《日下舊聞考》載:“萬春園久廢,以其地考之,當近火神廟後亭雲”。即今前海東岸,火神廟稍北處。

  容若在廷試前,突然患病,使學業中斷。徐乾學《通議大夫一等侍衛進士納蘭君墓誌銘》載:“將廷對,患寒疾”。從而失去康熙十二年三月殿試的機會。容若《幸舉禮闈以病未與廷試》詩雲:

  曉榻茶煙攬鬢絲,萬春園裏誤春期。

  誰知江上題名日,虛擬蘭成射策時。

  紫陌無遊非隔麵,玉階有夢鎮愁眉。

  漳濱強對新紅杏,一夜東風感舊知。096人生若隻如初見——納蘭容若尋蹤詩中“萬春園裏誤春期”就是說這次未參加殿試懊悔不已。有的學者將“萬春園”解釋為清代的園林。據史料記載,圓明園是由圓明、長春、綺春三園組成。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定名綺春,嘉慶間始作繕葺,仁宗顒琰《綺春園記》載:“濛皇考(指高宗弘曆)定名綺春。同治十二年(1873年)十月初一日,奉旨綺春園改名萬春園”。這就是清萬春園的始稱,而到瞭宣統三年(1911年)清王朝則崩盤,清萬春園也成瞭曆史。曆史上重名之事時有發生,斷不可把清代的萬春園當作元代的萬春園。

  容若《淥水亭雜談》中載:“元時,海子岸昔萬春園,進士登第恩榮宴後,會同於此”。已將元代萬春園的功能說得很清楚。“萬春園裏誤春期”是“以病未與廷試”從效果上耽誤瞭時間和前程。之後,容若《采桑子》詞作:

  桃花羞作無情死,感激東風。

  吹落嬌紅。飛入閑窗伴懊儂。

  誰憐辛苦東陽瘦,也為春慵。

  不及芙蓉。一片幽情冷處濃。

  詞中“桃花”錶示時令,即三月。“懊儂”說心情,“東陽瘦”暗喻自己身體病況。殿試機會難得,三年輪一迴,故而“羞作”,後悔莫及,容若似在舔舐自己的傷口。

  人生若隻如初見

  容若《木蘭花令·擬古決絕詞》雲:

  人生若隻如初見。何事鞦風悲畫扇。

  等閑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

  驪山語罷清宵半。淚雨零鈴終不怨。

  何如薄幸錦衣郎,比翼連枝當日願。

  麯調:原為唐教坊麯,後用為詞牌。屬花間詞派,指以唐詞人溫庭筠、五代前蜀詞人韋莊為代錶,以寫男女相思離彆為主要特徵的詞派。

  溫庭筠(812-870年),原名岐,字飛卿,太原(今山西太原)人。一生不得誌,生活放蕩不羈,晚年任方城尉和國子助教。詩與李商隱齊名,但成就不如李。有《溫庭筠詩集》,又名《金荃集》。其中《菩薩蠻》等是唐教坊麯名。韋莊(836-910年),字端己,長安杜陵(今陝西西安)人。韋應物四世孫,唐末進士,後入蜀為王建掌書記。在前蜀官至宰相,有《浣花集》。其中《女冠子》為唐教坊麯名。從特點來看,溫詞濃艷華美,韋詞疏淡明麗,代錶花間派的兩種風格,其他人的詞作多蹈溫、韋餘風。清李調元《雨村詞話》雲“花間最為古艷”。

  詞牌:一作木蘭花。汪刻本無“令”字。

  副題:汪刻本作“擬古決絕詞,柬友”。《宋書·樂誌》引古辭《白頭吟》“聞君有兩意,故來相決絕”。唐元稹有《古決絕詞》三首。因而本題有“擬古”。決絕謂絕交、絕情。柬友二字是寫給友人的,而友人是誰,詞作無明說。

  人生若隻如初見,意思說與意中人相處應當總像剛剛相識的時候,那樣地熱情,那樣地甜蜜,那樣地溫馨。

  鞦風悲畫扇:扇子到瞭鞦涼即不用,喻女子因時移被棄。班婕妤原為漢成帝的寵妃,善詩賦,有美德。後被趙飛燕讒言,退居冷宮,作有詩《團扇歌》,又稱《怨歌行》:“裁成閤歡扇,團團似明月。齣入君懷袖,動搖微風發。常恐鞦節至,涼飆奪炎熱。棄捐篋笥中,恩情中道絕”。後常用“鞦風團扇”意象比喻婦人,因年老色衰而被棄。南朝梁劉孝綽《班婕妤怨》詩:“妾身似鞦扇,君恩絕履綦”。

  等閑二句:意思說如今輕易地變瞭心,卻反而說情人間就是容易變心的。故人指情人。

  驪山語罷清宵半:驪山在長安(今西安)東。唐時此山有華清宮,內有長生殿,傳為唐明皇與楊玉環深宵盟誓,願世世為夫妻。唐·白居易《長恨歌》:“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作連理枝”。對此作瞭生動的描寫。安史亂起,明皇入蜀,於馬嵬坡賜死楊玉環。楊死前雲:“妾誠負國恩,死無恨矣”。唐·鄭處誨《唐明皇雜錄補遺》載:“明皇既幸蜀,西南行初入斜榖。屬霖雨涉旬,於棧道雨中聞鈴,音與山相應。上既悼念貴妃,采其聲為《雨霖鈴》麯,以寄恨焉”。這裏說亡妻已逝,如今唯有自己空自悵痛瞭。

  薄幸錦衣郎。薄幸,薄情、負心。清·洪昇《長生殿·慫閤》雲:“從來薄幸男兒輩,多負瞭佳人意”。指的是唐玄宗。錦衣郎:錦衣,華美的服裝。《詩·秦風·終南》雲:“君子至止,錦衣狐裘”。《木蘭花》詞中,作者控訴男子薄情,從而錶態與之決絕。雖然有一段美好的情緣,卻生變故。詞中用女子的口吻,控訴男子的薄情,從而錶態與之決絕。如若雙方隻擁有甜美的初識,就不會有今日的棄彆。而今故情已非,戀人卻直言人心易變。作者又以唐明皇和楊玉環的愛情,暗喻自己的情懷。說唐明皇雖屬薄情郎,但卻與所愛之人結下生死戀情。楊玉環雖然香消魂斷,但對這段愛情依然無怨無悔。

  在人生中,人與人的關係,不可能“隻如初見”。容若《送蓀友》詩中雲:“人生何如不相識,君老燕南我江北。何如相逢不相閤,更無彆恨橫胸臆”。浮生如此,彆多會少。交往會産生情感,情感受到利益的取捨而變化。容若《虞美人·鞦夕信步》(愁痕滿地無人省)中雲:“薄情轉是多情纍,麯麯柔腸碎”。容若《南鄉子·為亡婦題照》中雲:“淚咽卻無聲,隻嚮從前悔薄情”。又《虞美人》(黃昏又聽城頭角)中雲:“多情自古原多病,清鏡憐清影”。對鏡子一照,發現自己清瘦瞭。容若《山花子》(風絮飄殘已化萍)中雲:“人到情多情轉薄,而今真個悔多情。”

  容若在一首《為友人賦》七絕詩中雲:

  長安北望杳茫茫,泣嚮熏籠憶舊香。

  惆悵玉環空寄與,紫薇郎是薄情郎。

  紫薇郎:薇亦作微,唐代官名,是紫微侍郎的簡稱,後改稱中書侍郎。薄情郎見《雲齋廣錄》載:“進士丁渥在太學,夢歸傢見妻於燈下披箋握管,為書寄生。生曰‘我已至矣,何用書為?’妻但揮涕而不答。又於彆幅見詩一首雲:淚濕香羅帕,臨風不肯乾。欲憑西去雁,寄予薄情看”。

  錦衣郎為何薄幸如斯,詞中沒有透露,作者隻站在被拋棄的少女立場,對薄情人痛加詬詈。或許錦衣郎有不上颱麵的難言之隱,但從經濟上說錦衣郎的生活條件總是比被棄少女生活得好。被嘲為薄幸、薄情的紫薇郎或錦衣郎細究起來,不一定是真正的薄情、薄幸。都是利益的取捨和價值選擇的支配下喪失公德的行為。從封建社會上說被棄女是弱勢群體,從結局上說被棄女是受害者,應當受到鞭撻和譴責。容若把怨恨之情傾潑到錦衣郎的身上,讓錦衣郎去懺悔,去接受罪惡的審判,凸顯瞭容若為人的正氣貫今古。

……



《山河故人錄:江山風雲與個體命運的交織》 一、 序章:曆史的褶皺與個體的微芒 本書並非聚焦於某一位特定的曆史人物的生平喟嘆,而是將視野投嚮一個宏大而復雜的曆史切麵——從宋代中葉至明清鼎革之際,那個被劇烈的社會動蕩與思想革新所重塑的時代。我們試圖描摹的,是一幅由無數普通人、邊緣群體、甚至是一些被曆史洪流有意無意遮蔽的聲音所共同構築的“山河故人”群像。 “故人”一詞,在此有雙重含義:一是那些曾經並肩走過的人,他們的故事與記憶構成瞭曆史的肌理;二是那些屬於過往的時代風物、生活方式與情感模式,它們如同故鄉的風景,雖已遠去,卻在後世留下瞭深刻的文化烙印。 本書將摒棄傳統史著的宏大敘事,轉而采用“微觀切片”的研究方法,深入挖掘官方文獻、地方誌、民間筆記、傢族文書乃至碑刻文字中蘊含的個體經驗。我們關注的焦點是:在時代劇變、政權更迭的巨大壓力下,不同社會階層的人們如何維係他們的日常生活、如何理解手中的權力、如何處理傢庭的責任,以及他們對“傢國”概念的實際體驗。 二、 捲一:士人的睏境與精神的“桃花源” 本捲聚焦於知識分子群體在特定曆史時期的精神圖景與生存策略。宋代以降,科舉製度的成熟與僵化,使得“學而優則仕”的道路日益擁擠而充滿變數。我們將探討儒傢“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理想的實際操作睏境。 失意者的歸隱實踐: 並非所有“隱士”都是主動的選擇。本章詳細梳理瞭那些因黨爭失勢、科場不遇而被迫退隱的士人。他們如何將個人情感投射於山水之間?他們的詩文、園林建築,是真正的避世之所,還是對現實的另一種隱晦的批判?我們分析瞭江南私傢園林在明代中後期的功能異化——它如何從休憩之所,逐漸演變為彰顯財富與文化品味的“文化劇場”。 “清議”的邊界與代價: 探討瞭明代文官集團內部圍繞道德標準和政治路綫展開的論辯。這些“清議”在維護士大夫階層的道德高地時,也無形中製造瞭群體性的焦慮和排斥。通過具體的人物案例,揭示瞭在權力高壓下,堅守原則的士人所必須付齣的巨大個人乃至傢族代價。 民間書院與教育的擴散: 考察瞭在官方教育體係之外,地方性書院如何成為新的知識傳播中心。這些書院的課程設置、師生關係,以及它們在地方社會中所扮演的文化仲裁者角色,反映瞭國傢權力輻射不足區域的文化自組織現象。 三、 捲二:市井煙火與商業脈絡的重塑 商業經濟的繁榮是中古後期社會轉型的重要驅動力,然而,這種繁榮往往與既有的政治倫理産生張力。本捲將目光投嚮瞭那些在城市和商路中穿梭的人們。 徽商與晉商的組織形態: 深入分析瞭區域性商幫的內在治理結構。他們如何通過血緣、地緣和行業信譽建立起超越地域限製的商業網絡?重點分析瞭商幫內部的財産繼承製度、學徒培養體係,以及他們在宗祠、會館中進行的文化消費與社會互助。 城市生活中的“非體製勞動者”: 傳統史書往往忽略瞭城市中數量龐大的手工業者、小販、傭工等群體。本章試圖通過明清時期關於物價、勞資糾紛的檔案,重構他們的日常生存狀態,他們如何應對周期性的商業蕭條和瘟疫災害。 錢、米與債務: 考察瞭貨幣體係的變化(如白銀的輸入)對普通民眾生活的影響。我們將分析民間藉貸關係的復雜性,揭示“富民”與“貧民”之間微妙的經濟依附鏈條,以及當債務危機爆發時,個體傢庭所采取的極端應對措施。 四、 捲三:鄉土的韌性與邊界的消融 本捲關注的是廣袤的鄉村社會,探討在中央政權更迭與賦稅壓力下,鄉村共同體如何自我修復與適應。 宗族製度的變遷: 宗族不僅僅是血緣組織,更是在地方治理真空時發揮作用的“影子政府”。本章考察瞭不同地區(如江南、川蜀)宗族權力結構的分化。分析瞭族田、義莊等公共資源在特定時期如何被挪用或堅守,以維係社區的最低限度穩定。 “流民”與“棄地”的地理政治學: 戰爭與災荒導緻的大規模人口遷移,塑造瞭特定時期的“流民”身份。本書梳理瞭不同朝代對流民的安撫、驅逐或收編政策,並側重於分析那些被棄置的土地在後來的開發中,如何吸引新的定居者,從而改變瞭區域的人口密度與文化構成。 民間信仰與地方秩序: 地方性的神祇崇拜、廟會活動,在國傢意識形態難以完全滲透的鄉村,構築瞭一套並行且重要的道德約束體係。通過對特定地方神靈的崇拜儀式和相關碑文的解讀,我們得以窺見底層民眾對正義、福祉和超自然力量的樸素訴求。 五、 結語:曆史記憶的重量與輕盈 《山河故人錄》的終極目的,在於提醒讀者:曆史並非由帝王將相的宏大決策所主導,而是由無數個在日常瑣碎中掙紮、歡笑、妥協或反抗的“故人”的集體行動所鑄就。我們試圖打開一扇側門,讓那些聲音微弱但經驗真實的人們,得以在曆史的殿堂中占據一席之地。他們的命運與江山風雲的交織,共同構成瞭我們理解過往的最深沉底色。 本書的撰寫風格力求嚴謹而不失溫度,側重於對曆史材料的細緻辨析,旨在呈現一個多維、立體且充滿呼吸感的曆史側麵。它邀請讀者一同沉入曆史的褶皺之中,去感受那些“初見”與“告彆”在漫長時光中所留下的微妙痕跡。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感受,是一種“真”的震撼。它沒有華麗的辭藻堆砌,也沒有刻意的煽情渲染,而是用一種樸實無華的語言,講述瞭一個真實而動人的故事。作者對納蘭容若的解讀,非常深入,不僅僅停留在錶麵,而是試圖去觸及他靈魂深處的東西。我看到瞭他在政治舞颱上的斡鏇,看到瞭他在情場上的風流,更看到瞭他在內心深處的孤獨與迷惘。書中的每一個人物,都被刻畫得活靈活現,他們的言行舉止,他們的喜怒哀樂,都充滿瞭真實感。我尤其喜歡作者對納蘭容若情感世界的描繪,那種純粹而熱烈的愛,那種刻骨銘心的痛,都讓我為之動容。這本書讓我明白,一個人的偉大,不僅僅在於他的成就,更在於他如何麵對人生的挑戰,如何堅持內心的信念。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對人生有瞭更深的感悟,對情感有瞭更深的理解,也對文學有瞭更深的敬畏。

評分

初次翻開這本書,最先打動我的,是作者的文字功底。它並非是那種刻闆的學術論述,而是充滿瞭人文關懷和細膩的筆觸。讀起來,就好像一個老朋友在娓娓道來,將一段塵封的曆史,一層一層地揭開。我尤其喜歡作者在描繪場景時所用的意象,那種畫麵感極強,仿佛能聽到馬蹄聲踏過古道,聞到郊外野花的香氣,看到夕陽染紅天際。更難得的是,作者並沒有將納蘭容若塑造成一個遙不可及的文壇巨匠,而是還原瞭一個有血有肉、有情有欲的凡人。他會有年少的輕狂,也會有壯年的憂傷,更有晚年的無奈。通過作者的筆,我仿佛看到瞭他與心愛之人的每一次相遇,聽到瞭他們之間的竊竊私語,感受到瞭那份純粹而炙熱的愛戀。同時,我也看到瞭他身處的那個時代,政治的風雲變幻,社會的人情冷暖,是如何一點一滴地影響著他的命運,又是如何將他推嚮瞭那份無盡的感傷。這本書,讓我不再隻是停留在對詞句的欣賞,而是走進瞭他的生命,去體會他經曆的一切。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給我一種莫名的吸引力,那種素雅的調調,配閤著書名,仿佛一下子將人帶迴瞭那個風雅的時代。我本身對古代詩詞就情有獨鍾,尤其喜歡那些字裏行間流露著深情和無奈的篇章。納蘭容若,這個名字本身就自帶一種傳奇色彩,他的詞,我讀過不少,每一句都像一顆顆晶瑩的露珠,摺射齣細膩的情感,既有青春的勃發,也有生命的滄桑。這本書以“尋蹤”為名,讓我充滿瞭好奇,我猜想它不僅僅是對納蘭容若詞作的簡單羅列,更像是一場穿越時空的對話,去探尋這位詞人的生活軌跡,去感受他內心的起伏跌宕。我想象著,作者是如何在浩如煙海的史料中,抽絲剝繭,還原齣一個鮮活的納蘭容若。他會不會就像我們現在尋找一位失聯的朋友一樣,通過他留下的蛛絲馬跡,去拼湊他的音容笑貌,去理解他的喜怒哀樂?我期待這本書能帶給我一種身臨其境的閱讀體驗,讓我仿佛能與納蘭容若並肩而行,感受他走過的山川河流,聽他吟誦過的風花雪月,品味他心中那份深沉的愛與愁。

評分

我一直認為,真正的傳記,不僅僅是記錄生平事跡,更是要挖掘人物的靈魂。而這本書,恰恰做到瞭這一點。它沒有迴避納蘭容若人生中的那些輝煌與失落,那些情愛與彆離。作者以一種非常客觀又飽含深情的方式,為我們展現瞭一個立體而真實的納蘭容若。我特彆欣賞作者對時代背景的梳理,那些曆史的洪流,是如何裹挾著個體,塑造著他們的思想和情感。讀到關於他的人生抉擇時,我仿佛能感受到他內心的掙紮與矛盾。那些詞句,不再是孤立的藝術品,而是他內心世界的真實寫照,是他用生命去書寫的詩篇。這本書讓我對“人生若隻如初見”這句話有瞭更深的理解,它不僅僅是一種美好的期盼,更是一種對逝去純真的懷戀,對無法挽迴的遺憾的嘆息。我仿佛看到瞭,在那個風雨飄搖的年代,納蘭容若是如何用他的纔情和熱血,去抵抗命運的無常,去追尋內心深處的那份寜靜與美好。

評分

這本書帶給我的,遠不止是知識的增益,更是一種心靈的洗禮。我之前讀納蘭容若的詞,總覺得帶著一股淡淡的憂傷,但總也說不清是為何。讀瞭這本書,我纔恍然大悟,原來那份憂傷,是經曆瞭世事變遷,看透瞭人生無常後的沉澱。作者在敘述他的故事時,並沒有刻意去渲染悲情,而是將那些命運的波摺,人生的起伏,自然而然地展現齣來。我仿佛置身於他所描繪的那些場景之中,感受著他所經曆的悲歡離閤。書中的一些細節描寫,尤其讓我印象深刻,比如他對自然的觀察,對人情的洞察,都透露齣一種超越時代的智慧。我從中看到瞭他作為一個文人的風骨,也看到瞭他作為一個普通人的情感。這本書讓我開始思考,我們的人生,又何嘗不是一首寫不完的詞,充滿瞭未知,充滿瞭驚喜,也充滿瞭無奈。我期待著,在未來的日子裏,能夠繼續從他的詞中,讀齣更多的人生況味。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