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由三个故事组成,这三个故事讲的都是与际遇有关的故事,一群孩子,在乡村长大,故乡慢慢变成了城市,而四个人的友谊、命运也随着时间的齿轮发生了巨大变化(《金链汉子之歌》);一个凶手,一个失去兄弟的家族,一场光天化日之下的谋杀案(《水城兄弟》);一个来自异乡的准大学毕业生,意外命丧于学校门口,在还原真相的同时展现出更多的残忍(《塘村概略》)。
《金链汉子之歌》是“屌丝文学”创作的代表,其创作源泉来自于网民对于“金链汉子”这一社会形象的集体狂欢;《水城兄弟》被称为国内“新新闻主义”写作的典范,作家深入现场,将轰动一时的代氏兄弟千里追凶的故事以小说的形式展现给读者。该事件后被改编成《人山人海》、《追凶者也》等电影作品;《塘村概略》是关于一桩由女大学生的非正常死亡引起的案件调查,是作家长期围绕“塘村”创作的作品中的一篇。
曹寇,先锋作家。他的作品多以反映小人物琐碎无聊的日常生活为题,自称为“屌丝文学代言人”,以简洁直接、粗野而不失优雅、构思奇特、意蕴深远的独特语感赋予庸常生活以意义,被誉为“zui具才华和潜力的当代青年小说家” 。著有小说集《喜欢死了》《越来越》《屋顶长的一棵树》,长篇小说《十七年表》等。
金链汉子之歌
水城兄弟
塘村概略
  从塘村到李健姐夫家所在的下坝村有两条路。一条是他们从村道上拐上石子大马路,然后沿着马路走就能走到,只是很远;另一条近道是从他们村子抄过那个被葫芦乡人誉为“棺材窝子”的坟茔滩。两相比较,走棺材窝子要节省一半时间。没有商量,李健走在前面,他选的是近道,其他人只好硬着头皮跟着。棺材窝子他们很熟,那里埋了成千上万个死人,他们的爷爷奶奶和其他死掉的亲人(诸如李健的爸爸)都埋在那儿,每年清明冬至总要来上坟的,甚至可以说,一些课堂上没有学过的汉字(诸如考妣孺人之类),他们也是在这里学会并领悟的。可能跟死尸有关,棺材窝子里树木丛生,树下还尽是些绿油油的野菜和色彩鲜艳的菌类。此外还有一个面积不小的三角塘,因是棺材窝子,目前还没有被人承包,鱼虾也傻得不得了,任人捞。对于塘村大队第五小组的村民来说,棺材窝子简直就像他们生产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家里麦秆稻秸烧完了,他们就到这里来砍柴。打猪草、割秧草,这里也是首选之地。农闲时分,为了改善伙食,老少爷们还喜欢扛着各式捕捞工具到三角塘里来。李健他们四人对此都不陌生,但深更半夜从棺材窝子走,这是以前没有过的。所以,李健回家不仅拿了电筒,而且也把弓箭带上了,并人手塞了一把镰刀。他说,假如真遇到鬼,他们又总是听说鬼喜欢掐人,那样的话,他们就不得不跟鬼干。
  十多年后,张亮跟他当时追求的姑娘也曾经介绍过棺材窝子。他除了说了上述的情形,还添油加醋地展开了想象。他说,他总觉得埋在棺材窝子里的人形成了另外一个村子,与活人的村子不同的是:一,老龄化严重,只有少数年轻人(殉情、车祸等)和更少数的儿童(溺水、触电等),还有婴儿(难产或被重男轻女的祖母活活掐死);二,因为是老年社会,所以他们不劳动,活着的子孙会烧钱给他们花(至于怎么花钱,不知);三,和人白天干活晚上睡觉相反,他们只在夜里出来活动。因为不劳动,他们无所事事。他们喜欢有月亮的夜晚,这样他们就会从坟里冒出来坐在自己的坟头上晒月亮。当然,和活着时候差不多,他们也爱串门子。而和活着不同的又是,他们穿得极其干净体面,都是当初入殓时的衣裳。这使他们串门子更像走远房亲戚。张亮甚至还记得他奶奶入殓时穿的是一双圆口黑布鞋。那双布鞋很小,因为奶奶是小脚,加上白袜子,张亮简直认为奶奶走路应该跟一只大狸猫相似,不会发出一丝一毫的声音,何况她此时已是鬼。
  张明比张亮大两岁,他记得爷爷有一个半导体。爷爷活着的时候爱听广播书场,死的时候留下话来,一定要把他那半导体放进棺材。张家穷,就这么一个半导体。当时张明想偷偷藏起来自己用,结果入殓的时候,他还是看见那个半导体被他爸爸放进了棺材。从那一天开始,他就对他爸爸乃至这个家绝望了。发誓自己一定要买一个世界上最好的半导体。可惜爷爷死后这些年里,他家仍然穷,仍然没有半导体。所以在棺材窝子,经过爷爷的坟前的时候,张明仍然愤愤不平地说了这么件事。王勇就说,有本事你把你爷爷的坟刨了,把那个半导体拿出来。张明和张亮只好异口同声地骂王勇一句脏话。
  他们并没有遇到鬼,但在经过三角塘那个用两根树干搭就的桥上时,月亮突然出来了,水塘上方波光粼粼,倒映着此起彼伏的坟丘,其实挺美,但他们还是被眼前的景象吓坏了。水面上漂浮着几块黑影,就像几个人趴在水面上睡觉将肥厚的背部故意露出来那样。就算是死人又有什么可怕的?李健要求大家别怕。他们定了定神,才在李健的命令下找了一根不知谁扔在水塘岸边的竹竿将那些黑影拨到了岸边。哪里是人,只是一些破衣裳而已。这些破衣裳赋予了他们一些争论。李健和张亮认为就是人家不要了随手扔的,王勇和张明则认为跟死人有关。但王勇和张明之间也发生了分歧。张明认为衣裳是棺材窝子里死人的,被人刨了坟扒了衣裳,或者干脆就是移坟时,人烂了而衣服没烂,也只好扔掉。王勇则认为这些破衣裳有可能是有人到三角塘里来摸鱼,比如老光棍福子,人死了,被鱼吃了,衣服漂上来了。难道最近福子不是消失了吗?王勇反问我们。确实,他们好久没看到福子了。
  争论使他们不再害怕,还人声嘈杂地经过了整片棺材窝子,踏上了下坝村的地界,不知不觉就到了李健的姐夫家。当然,首先知道他们来的是下坝村的那些狗,它们跟他们不熟。而李健姐夫家的狗就像这个村子狗的领袖,叫声最为响亮。让人高兴的是,姐夫在外面打麻将没回,只有李健姐姐在家。姐姐见他们深夜来访,感到相当恐惧。如果他们不赶紧表明来意,她可能会觉得自己娘家又有什么人突然死了呢。之前李健爸爸死掉那次就是先是整个村子的狗叫,然后自家的狗狂叫,紧接着就是有人敲门,只是那次来报丧的是李健的叔叔罢了。当获知他们只是想玩一玩气枪,她才长舒了一口气,并对自己的弟弟愤怒起来。她的弟弟和另外三个小家伙,这些年来恶名在外,谁知道他们拿到枪会干什么呢,故而不愿意半夜将一把枪借给弟弟和他的同伴们,任四人怎么哀求也无济于事。不过李健知道姐夫的枪藏在什么地方,在他们哀求姐姐的时候,李健借撒尿的机会脱身去找到了枪,然后他站在外面喊其他三个人出去。至此,姐姐也没发现李健偷走了枪。在黑暗中,李健冲站在门框上目送他们的姐姐说:你跟姐夫讲,他是个蠢货。
……
说实话,我是在朋友的极力推荐下开始读这本《金链汉子之歌》的,坦白讲,一开始我对这种题材并不抱太大期望,总觉得会落入窠臼。然而,这本书真正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它对于“集体记忆”和“个体命运”之间张力的处理。作者似乎并不满足于讲述单个英雄的故事,他更着眼于描绘一个特定群体在时代洪流中的集体肖像。通过几个核心人物的命运交织,我们看到了一个时代的侧影,那种集体主义的浪漫与个体追求自由之间的矛盾,被展现得淋漓尽致。文字的色彩是深沉的,但绝非沉闷,因为它始终蕴含着一股向上挣扎的力量。书中描绘的那些夜晚,在灯火阑珊处,工人们围坐在一起,那种短暂而珍贵的互相慰藉,读起来让人感到一种深沉的温暖,那是人类在困境中最宝贵的精神资源。这本书的格局很大,它超越了一个单纯的故事叙述,上升到了对社会结构和人性本质的哲学思辨。
评分初捧此书,那种“小文艺·口袋书”的版式设计便让人心生亲近,小巧玲珑,非常适合在通勤的地铁上或是午后的咖啡馆里静静品读。然而,内容上的冲击力却远超其小巧的外表。这本书的文字风格有一种罕见的冷峻和克制,它没有用煽情的手法去渲染苦难,而是像一个冷静的记录者,将那些高强度、高压力的工作场景和复杂的人际关系,用一种近乎白描的方式呈现出来。特别是其中对于工业化生产流程的描述,细致入微,展现了作者对所描绘领域的专业性。我甚至能想象出那些机器运转的轰鸣声和空气中弥漫的铁锈味。这种“硬核”的细节,让故事的背景板极其坚实,使得人物的命运沉浮也更具说服力。它挑战了我们对于“文艺”的刻板印象,证明了深刻的思考和对现实的洞察,同样可以以一种极其精炼和有力的文字形式表达出来。读完之后,我发现自己看待周围的工厂和建筑的眼神都变得不一样了,多了一份对背后劳作者的敬意。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阅读体验,更像是一场对“身份认同危机”的深度探讨。主人公们,那些被社会贴上各种标签的“金链汉子们”,他们在自己的世界里或许是顶梁柱,但在更广阔的社会语境中,他们的价值似乎总被稀释和边缘化。作者巧妙地设置了多条叙事线索,每一条线索都像一面镜子,折射出他们在家庭、社会、以及自我认知之间的拉扯。我尤其被其中对于“男性气质”的解构所吸引,那种传统意义上的阳刚和坚韧,在这本书里被赋予了更复杂的内涵——它既是保护色,也是一种自我束缚。文字的节奏感把握得极好,时而急促如紧绷的弦,时而又缓慢得仿佛时间凝固,这种张弛有度的叙述,牢牢抓住了读者的注意力。它迫使我们去思考,在快速迭代的现代社会中,个人价值的衡量标准究竟是什么?那些看似光鲜亮丽的成就背后,我们是否忽略了构成社会基石的那些朴素而坚韧的灵魂?
评分这本《金链汉子之歌》读完后,我脑海里久久回荡的,是那种带着泥土气息和汗水味道的生命力。它不像是那种精心雕琢的文学作品,反而更像是从生活最底层挖出来的璞玉,粗粝却闪着真实的光芒。作者的叙事视角非常独特,仿佛他就是那个“金链汉子”,用最朴实的语言,讲述着他那些关于生存、关于尊严、关于在城市钢铁丛林中挣扎的故事。我尤其喜欢那种穿插在文字中的乡音和俚语,它们不仅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感,更像是一把钥匙,为我们这些局外人打开了一扇通往另一种生活方式的门。书中对于人物内心挣扎的刻画入木三分,那种在外人面前的坚强和背后的无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人读来既心疼又钦佩。这种对底层劳动者群像的捕捉,远比那些宏大叙事来得更有力量,它让我们看到了在光鲜亮丽的社会背后,那些默默支撑着这个世界运转的普通人的重量和温度。整本书读下来,感觉自己仿佛进行了一次深入的田野调查,收获的不仅仅是故事,更是一种对生命韧性的深刻理解。
评分这本书的文学性,体现在其独特的“声音”上。如果用音乐来比喻,这本书的基调不是激昂的交响乐,而更像是一首低沉、浑厚的布鲁斯,带着对过往的沉思和对现实的诘问。作者在语言的选择上非常考究,他没有使用华丽的辞藻来粉饰太平,而是用一种近乎“去修饰化”的笔法,让文字本身的力量自然流淌出来。特别是对于环境的描写,那些钢铁厂的景象、工棚里的闷热、以及远方家乡的模糊景象,都被构建得立体而有层次感。这种沉浸式的写作手法,让读者仿佛被强制性地带入了那个环境,感同身受地体会到角色的处境。它成功地避开了所有俗套的抒情陷阱,转而用一种近乎纪实的手法,去书写关于“奋斗”和“坚守”的深刻主题。读罢掩卷,心中留下的不是感伤,而是一种被重新校准过的、对生活本真的敬畏。
评分不错
评分荒诞但是有趣的世界,需要这样的文学
评分很不错的书籍,主要是因为折扣好,买的
评分东西不错,快递速度还可以。
评分非常好,谢谢快递员——
评分相当好的一本书,特别喜欢看。而且非常的有意义。
评分非常好,谢谢快递员——
评分一直想买的书,很好!
评分不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